如何联系上太极拳蔡松方扎西老师杨氏太极拳?

太极拳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功夫?(下)
太极拳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功夫?
作者:吴茗
五、《太极内功》创编人李经梧讲的故事
李经梧是山东省掖县(现莱州市)挝西村人,1912年生。17岁那年,他怀着治病求生的欲望,拜秘宗拳名师刘子源为师傅,学秘宗拳。后到北京,经人介绍,他先拜吴式太极拳名师赵铁庵为师,学吴式太极拳。赵铁庵是吴鉴泉和杨禹廷的学生。后来,通过老师和拳友的介绍,又认识了杨禹廷老师(杨禹廷的老师是吴式太极拳师祖全佑的徒弟王茂斋)。在名师的传授下,他学会了两趟吴式太极拳架子,通过苦练,逐渐窥到吴式太极拳的堂奥。其时,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也在北京授拳。经气功大师胡耀贞的介绍和老师的同意,他携艺投师,又拜在陈发科的门下,学陈式老架太极拳。由于他对老师甚是敬重,陈发科便每周两次上门教他。就这样,他一直跟随陈发科老师学拳十余年,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精髓。60年代初,孙式太极名家李天池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学气功,其父是孙式太极创始人孙禄堂的徒弟,家传孙式太极拳。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切磋技艺,李天池将孙式太极拳传给了李经梧,李经梧转以陈式太极拳相传。这样,李经梧集昊、陈、杨、孙四家太极拳于一身,融会贯通,把自身的太极拳功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数百年来,无数太极拳家都在追求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到底什么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呢?古典太极拳论上说:“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但神明是什么样的境界,难以用文字说清。现代有人说条件反射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很多太极拳家对此说法不以为然,李经梧对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应物自然。何谓应物自然?他不正面回答,却讲了前辈太极拳家吴鉴泉和王茂斋的几则故事:
据说吴鉴泉曾在清皇宫当过卫士,因为他在卫队里是无敌的,一些好恶作剧的同伴常常想开他的玩笑,但很难找到机会。一天早上,吴鉴泉从炕上起来,弯着腰,提起一脚穿袜子。一个同伴认为机会来了,悄悄从后面要用双手使劲抱住吴鉴泉,想摔倒他。在一刹那间,未见吴鉴泉怎么动,那卫士从炕一侧的窗户飞了出去。又有一次,吴鉴泉和一些师兄弟收徒,众人一起到馆子里喝完拜师酒后,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师兄弟们给徒弟们说说拳。吴鉴泉由于喝多了一些,又是热天,他躺在躺椅上休息,用手轻揉着肚子。一师弟见状好笑,走上前去拍拍吴鉴泉的肚子说;“师兄你这肚子,……”话还未说完,就感到从吴鉴泉的肚子上传出一股巨大的力量,震得他直想呕吐。
王茂斋住在北京东四北大街一条胡同里,过去胡同里没路灯。王茂斋是做买卖的,一天晚上,他蹈藕独行在阴暗的胡同里。这时有一个人从后面走来,在王茂斋肩上轻轻地拍了拍说:“请问往……”王茂斋回头一看,人飞出去不见了。原来这个人是向他问路的,但当这人触及王茂斋的肩未讲完自己要说的话时已被王茂斋身上的自然反应打了出去。
李经梧说完这个故事后说,所谓应物自然是指不是故意或有准备地把人发出去,而是与人接触后的自然反应,引进落空,借力把人打出去。这种发放已不受人的大脑指挥,沾着何处何处击,沽触点反应打人,而不是用固定的招数打人,这种功夫在身则处处可以发人,这就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他自己在应物自然方面也有过体会。1988年4月,他回山东老家。老家有不少人也练太极拳,有些是他传的,有的是同为山东老乡的王茂斋过去传下来的。他们听说李经梧回来了,很高兴,纷纷前来请教。县里有一位中医生,练太极拳有40多年了,对李经梧十分尊敬。李经梧老家门前有一条小胡同,他们一行人坐车到胡同口下车,这位医生走得快,先其他人走到李经梧面前。李经梧坐着,见他们来了,想起来迎接他们,那医生用双手轻轻一按,意思说,你不用起来了,不要客气。李经梧在触及对方的手时,已站了起来,那医生腾空飞了出去,摔到院子里的水泥晒谷场上,两个胳膊肘都摔破了。其他来人大吃一惊,以为李经梧生气打了他,其实不是,那是一种应物自然的本能反应。
他深情地回忆起解放前在北京太极拳研究会与师兄弟们一起练拳时的情景。
日本投降后,设在太庙的太极拳研究会很活跃,在那里学太极拳的人很多,当时政府管武术的官员叫张之江,曾送给太极拳研究会一块匾(上题“健康乐园”)。送匾那天,委员们都在研究会等候张之江的到来。等了很久,还不见人来,大家就到研究会的房子外面喝茶,抽烟,聊天。此时正值冬天,人们坐冷了就站起来,走动一会儿再坐下去,不少人翘首望着门外,希望张之江快点到来。其中有一个姓张的委员,50多岁,个子高大,体重200斤左右。他趁李经梧抬头向外望的时候,突然抓住李经梧的一条臂膀往后下采带,要给李经梧开个玩笑。在他双手欲发劲的瞬间,李经梧猝然借力发放,对方腾空跃出,重重地摔到地上。大家很快地围过去把他拉起来,一迭连声的问:“怎么样,跌伤了吗?”张说:“今天就是摔死我也高兴,我知道了经梧师弟有如此深厚的功夫。”
还有一次,在中山公园,李经梧与师兄弟们练完拳,师爷王茂斋的儿子王子英从后门进来,王子英推手得父真传,推手功夫远近闻名,大家对他十分敬重。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他身上了。这时有一个姓刘的师兄,他的力气之大在师兄弟当中是出了名的,他趁李经梧的注意力集中在王子英身上时,冷不防从后面拦腰抱住李经梧,要把他摔倒。李经梧在不知不觉中沉身转腰,只听“叭”的一声,对方的肘脱臼了,后来刘师兄吊着臂膀一个多月才好。李经梧说,他们对我都不存恶意,我对他们也不存恶意。他们是想试试我在无防备的情况卜功夫如何,而我也是自然反应把他们放了出去。假如他们是在我有准备的时候攻我,我一可能不会那么巧的把他们打出去,这是一种应物自然的本能反应。这种应物自然的功夫比起前辈来差多了,他们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只不过学着做而已。
李经梧晚年对推手的认识和实践已入化境,这些认识和实践为古老的太极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比如,过去推手讲引进落空,通常是接来劲时坐腿转腰,把人带过来再打出去。李经梧在青壮年时也是这样做。现在李经梧认为这徉易出破绽,容易让人顺势借力打过来。他认为在沾着点作很小的旋转即可引进落空,不用坐腿退回,也能达到“合即出”制人的目的。
六、邢台市武式太极拳第5代传人陈固安的故事
1977年,有一次陈固安到河南访友。一天,陈固安与众人在浴室里沐浴,一位学武多年的壮年人知道陈固安是武式太极拳的传人,并听人说陈固安的功夫如何厉害,半信半疑,这次恰好在浴室里碰上了,这位壮年人假借向前问候之机,突然发掌向陈固安的面部击去,陈固安见对方掌影一闪即至,身体自然产生反应,说时迟,那时快,陈固安一接对方的手,缩身即钻即进,把对方的来力借来还击到对方的身土,对方一下腾空向后跌出三四丈远却未受伤,对方爬起来,对陈固安连连拱手表示敬佩。
1988年,陈固安在有关人士的推荐下第一次到广州参加了由《武林》杂志社和有关单位主办的全国太极拳名家研究表演会,陈固安这时已过古稀之年,并且于1985年得了一场脑血管病,身体复原不久。在大会上,来自全国的各太极拳名家分别表演了各式太极拳和器械。大会主持人要求想看看太极拳的发力,希望各位名家让大家开开眼界,并藉此机会交流一下技术。”一些名家纷纷上场推手发放,作了表演。陈固安首次参加全国性的会议,想多看一点,等别人表演得差不多了,陈固安与跟他一起来参加会议的侄子陈树义缓缓地走出场来。他环视了一下会场,高声说。“我是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固安,很多人说太极拳后发制人,我们武式太极拳不是这样,而是先定后动,发人讲究发得冷、发得脆。”会场一下子静了下来。只见他与侄儿搭手推了几下,通过引进落空一个发劲把侄儿抛出丈外。第二次他运用擎引松放之法,大喝一声:“出去吧!”将侄子腾空打出丈余,落在观众的座前。
七、武式太极郝少如传人刘积顺的故事
刘积顺29岁开始跟太极名家郝少如先生学武式太极拳。开始,老是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心存怀疑。他问郝少如老师:“太极拳能不能用于对打?”郝少如说:“怎么不能打?太极拳既然称为拳,当然能打。”刘积顺又问.“我能不能打打你试试?”郝少如说:“当然可以。”由于郝少如先生是家传功夫,社会上的人虽都知道他艺业非同凡响,但很少人见识过他的真功夫。只见郝少如随便地站着,说:“你打吧。”刘积顺心里七上八下的,到底是真打还是假打呢?他决定先试试看。他不用全力,一个直拳向郝少如打去。拳一碰到郝少如,未见人家如何动作,就感到有一股劲传到自己身上,整个人向后仰面跌出,碰到墙壁上。郝少如从接劲中知道刘积顺还未敢放手真打,便说:“你要真打。”刘积顺说:“那我可真打了。睁他见郝少如身体肥胖,可能转动不够灵便,就先做了一个假动作,一闪身,用一个横勾拳向郝少如肋部击去,郝少如身不动,当拳触及他肋部时,只听到他“哼”了一声,刘积顺感到从郝少如老师的肋部透出一股类似冲击波的巨大力量来,一下子把他打进了靠墙的八仙桌下,头和手臂都受了伤。他当时30出头,年轻力壮,又有一定的拳脚功夫,竟如此受挫,顿时感到武式太极拳不得了,老师的功夫不得了,太极拳里有很多高超奥妙的东西,原来的疑虑烟消云散,坚定了学太极拳的信心。
八、黄济复谈与郑曼青交手
黄济复出生于马来西亚,6岁多时,他参加了精武体育会办的武术训练班,学的是少林拳。初中毕业以后,他随家人迁往新加坡,并加入新加坡精武体育总会,继续学习武术。
50年代,他在英国读大学。校方从台湾请来了一位太极拳老师,叫郑曼青。郑曼青是杨式太极拳的传播者之一,40年代,他曾帮他的老师、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太极拳泰斗杨澄甫整理《太极拳体用全书》,深得杨家绝艺真传,武功名声远播海外。郑曼青在学校大礼堂的讲台上讲学,听到台下有的人议论太极拳软绵绵的,不能用。这是他经常碰到的事。他停下讲课说;“如果谁认为太极拳软绵绵的,不能打人,可以上来试一试。”此时黄济复已学拳多年,血气方刚,对太极拳也心存怀疑,他拉着另一位师兄弟一起跑止讲台与郑曼青试手。黄济复本来是想两人先后与郑曼青试手的。只听郑曼青说:“你们俩一起上吧,随便怎么打我都行。”黄济复和师兄弟商量了一下,决定由他用手攻郑曼青上部,师兄用脚攻郑曼青下部,两人同时勇猛地向郑曼青出击。可是当与郑曼青身体一接触时,两人就同时被腾空发放到礼堂的墙角里去了。郑曼青问:“服了吗?”黄济复说:“不服,太极拳打起来慢吞吞的,但我们一碰到你,就被打飞出去,这不是太极拳。”郑曼青听了,笑着说:“现在没有时间向你们解释,课后你可以找我,我再给你说说。”当时黄济复是学生会的干部,事务缠身,加上他对太极拳也不太相信,就没有再去找郑曼青。事隔一年,郑曼青再次应邀到大学里授拳讲学,这次郑曼青带了一位姓黄的徒弟一起来,并表演推手、散打。郑曼青任人推打,只见别人一触到他,就整个飞了出去。黄济复不相信,也要上场试一试,他跟郑曼青一接手,就被发放到一丈开外,但不是飞出去的。郑曼青问:“你这次服了没有?”他说:“不服,我主要是想试试你为什么能把别人弹飞得那么高、那么远。”郑曼青说:”你要学太极拳就跟着学,现在没有时间跟你细说。”他虽然两次被郑曼青发放得很远,很脆,但由于他对太极拳不大相信,认为慢悠悠、软绵绵的,不如少林拳刚、快,不愿跟郑曼青学,错过了学太极拳的机会。后来到了他身体患病才重视和研习起太极拳来。
九、太极推手名家蔡松芳的故事
蔡松芳先生数十年来传播杨式太极拳、无极功法,精研太极拳推手,名动港、澳及东南亚诸国。他的用意不用力的推手实践,使人看到了古老的太极拳搏击技术的曙光,使人真的相信过去太极拳家们确实存在高超的太极拳技艺,使人看到了太极拳确有用意不用力的存在及其独特的推手技巧和效果。
蔡松芳推手功夫名声远播,国内外不少人都找上门来,或求教学习,或印证自己的武功。他谙知武林人物的心态比较复杂,不愿与人比高低,不是熟人或熟人介绍来的就不搭手,一搭手就刻刻留心。有一次在文化公园,国内外朋友数十人在观看蔡松芳与人推手,一位美国拳友还在录相。一位佛山市的拳师上前要求与蔡松芳推手,蔡松芳知道他是自己一位学生的朋友,便与他搭起手来,推了几下,这位拳师突然脱开一手用钻劲向蔡松芳的胁下击去,蔡松芳身体微微一动,对方未击到蔡松芳,他自己却整个儿向后抛了出去。因这位武师具有相当好的武功,他向后抛出后顺势一转身,双脚一蹦一跳的跌出一丈多远才稳住了身体,但脚腕已扭伤了。蔡松芳说.“我们推手是友好的,你这样偷袭不好。”对方说;“我知道明着推推不过你,就想用偷打的办法来试试你。叶蔡松芳问:“我实际上身体并没有碰到你,你怎么会飞出去?'’对方说:“我出拳打过去时感到你身前很软,后感到像打在打足了气的轮胎上一样,一股巨大的力量将我弹了出去。”事后,蔡松芳说,两人不接触而能将人打出去,这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但事实上这种功夫是存在的,在太极拳史上这种功夫称为“凌空劲”。经过长时间“用意不用力”的训练,使自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这个气场一方面能保护自己,一方面能接受对方的来气,在一瞬间返还给对方,对方就被发放出去。这种凌空发人,据资料记载,杨式大极拳的第二代传人杨健侯、第三代传人杨少侯都具有这种功夫。
蔡松芳说了自己的体会,发凌空劲要有以下的一些条件:“对方具有较高的武功,出劲集中;对那些练气功得气者,只要你一用意念就可不接触他的身体而把他打出;对那些经络敏感、虽未学过任何武术、气功的人也能奏效。”他说,如果双方完全没有意气的联系,彼此不接触而将人打倒,他目前尚未达到这种水平。但他说,太极拳的凌空劲应该是两人不接触而将人打出的,这种功夫是存在的,他要继续向这方面努力。
笔者曾采写过当代国内外不少太极拳名家,故对推手也略知一二,为了印证蔡松芳“用意不用力”的推手法,笔者与他搭手试验。笔者一与他搭手,两人身形、手形触点均不动,蔡松芳一用意,笔者便感到全身凌空失重,脚跟浮动,失去了机势,十多次均一样。蔡松芳向笔者详细地讲述了“用意不用力”的操作全过程,并指出目前推手的最大毛病是用力不用意,不少人甚至不相信有“用意不用力”的技法存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练拳者未得到正宗的传授,一些未进入一定境界的人自以为是,不相信自己不懂的、不了解的、未见过的东西存在,这样反过来影响他们不能进入新的境界。
蔡松芳对“用意不用力”的技法有很多独特的、精彩的论述。他说,一搭手,我全身是空的,对方一有什么加到我身上,我用意吃掉对方的意,把对方的气收进来,借到对方的力,再打到对方的身上。如果再加上我的气,对方就被打击得更厉害。
他认为,在推手中,吃掉别人的意为最高,吃掉别人的劲为次,吃掉别人的力再次。在推手中,想象把对方的来气,在我的身上走一圈,前半圈是开、是升、是吸、是化,后半圈是合、是降、是呼、是放,这一切都是在意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以意统领一切的。
蔡松芳认为,意到、气到、劲到,意是一种能量,以意代形,以形代神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以上这些看似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蔡松芳却能在推手中完满地表现出来。
1985年,蔡松芳应邀到澳门传功,在澳门综艺馆,蔡松芳与他的学生们表演了杨式太极拳无极功法与推手法。霍震寰先生专程从香港到澳门观看。澳门的保安部队司令员、参谋长及有关部门要人也出席观看。表演时,不少武林人士为了了解蔡松芳的推手功夫,纷纷上场与他推手,其中有澳门保安部队的一位长官。蔡松芳还让当地几位拳师从四面八方同时向他推击,他运用太极拳“挨何处何处击”的方法将从各个方位推来的人打了出去。观众们第一次看到这样高水平的表演,无不惊叹蔡松芳功夫的高超。
表演结束后,有一位日本武师拦住蔡松芳,要求与他“玩玩”。据介绍说,这位日本武师是日本剑道与空手道高手,在香港听说蔡松芳在澳门表演,特地赴澳门观看。他一直在看台上静静的看了表演的全过程,等表演结束了才走进场。蔡松芳谦逊地说:“你们是高手,没有什么好玩的.”随后便上车回到下榻的宾馆,谁知这位日本武师也随后乘车追到了宾馆,一定要求要试一下。蔡松芳觉得对方既然存心相试,不玩玩怕对方还会纠缠下去,便在宾馆门前对他说:“好吧,我站在这里,你就用你最厉害的手法随便打吧。”这位日本武师也不客气,双手瞬间发劲向他胸前打来,蔡松芳闪电般地一接一吸一放,对方被打得离地连连后退,蔡松芳马上上前拉住对方,没有让他跌倒在马路上。这位日本武师自知技不如人,虽然输了也很激动,一方面敬佩蔡松芳技艺高明,一方面也佩服蔡松芳高尚的武德,没有让他跌得太难堪。
蔡松芳在澳门传功轰动了澳门武术界,《澳门日报》曾载文:“蔡松芳在运用于太极拳推手方面的‘凌空劲’,认为是应用于武功方面的奇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
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
时间: 10:10:41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  查看:  评论:
金仁霖先生,字慰苍,汉族,嘉兴人。1927年10月出生于嘉兴市祖居惟善堂。幼承庭训,蒙学私塾,喜好篆刻,师从陈澹如、邓散木先生,印风工雅。1947年考入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后改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攻读机织专业时,因体弱多病,由同学林镇浩介绍,从社叶敏之老师,学练拳、剑并推手。1950年10月,参加建国后第一届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赴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国营第五棉纺织厂见习,健康近况大有好转。1951年6月,进入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第一届工干技训班进修。同年12月结业后,借调至新疆军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支援新疆七一棉纺织厂建厂投产工作。1952年10月回沪后,益信太极拳有祛病的功效,遂进而钻研太极拳的历史考证、技击理论等,以求与实践相结合。1953年与蒋锡荣、曹树伟同投在叶大密老师门下,悉心研习太极拳、武当对剑。其时,上海的界将他们三人与叶大密老师早年的学生、杨澄甫先生的得意女弟子濮冰如老师并称为“叶家的一大三小”。1958年,奉师命,蒙田兆麟老师金针度与,得以领略个中三味。1960年10月,与张玉、傅钟文、濮冰如、蒋锡荣、傅声远六人,同为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太极拳组裁判。1987年,由上海纺织局退休后,陆续在《武魂》、《中国太极拳》、《太极》、《上海武术》(内刊)、《武林》等刊物上发表过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技击研究等文章数十篇,2007年1月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出版发行《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一书,并被苏州市金阊区杨氏太极拳。研究会、河北省太极拳委员会、合肥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聘为顾问,被《太极》杂志聘为特约编委,被聘为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顾问等。
  金仁霖老师兼祧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他以金石鉴赏的眼光与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系统地梳理了太极拳理、太极拳史、太极拳技、太极拳教学法,承上启下,振传统太极拳学于式微之后,传承弘扬传统太极拳文化,其功厥伟,福祉昌延。
叶大密老师师承“剑仙”李景林,拳术又承田兆麟、杨澄甫、杨少侯、孙禄堂、孙存周诸位名家,他能兼得诸家之长,复从武当对剑中翻出新声,以剑入拳,别具风韵,时人称其拳为“叶家太极拳”。金老师为了全面掌握“叶家太极拳”的拳艺,工作之余,每晚必去叶大密老师的拳社,不但向叶敏之老师反复学练了数遍拳架,还反复向叶大密老师学练每一招式的技术含义。他完整系统地学习、整修拳架,前后不下七次之多。金老师曾说,最后一次是打乱了拳架编序,逐一向叶大密老师学练的。叶大密老师也自然能领悟其用心之专,含笑佯斥道:你盗尽我关子了啊!
除此之外,金老师还抓住每次孙存周来沪的机会,乘着叶敏之先生与孙存周先生酒兴正酣,向存周先生求教孙氏三拳合一之理。乘每年叶大密老师与田兆麟老师相互拜年之际,向田兆麟老师求教杨健侯先生的拳艺特征与教学风格。通过书信,向徐哲东、徐致一、孙存周、马岳梁等先生求证拳理拳史。至此,金老师能清晰地将叶大密老师拳艺中,哪些是杨式大、中、小架,哪些是陈、孙、吴式,哪些是形意、八卦、武当对剑等等,条分缕析。并且能以传统太极拳五行八法来解释每一招式每一动作的含义。他如此清清楚楚地学,他也如是清清楚楚地教。诚如金老师解释“叶家太极拳”:叶家太极拳“是在原杨家大架太极拳基础上,于原架子极大多数式势之上下衔接处,求其极自然地介入了原杨家中、小架子并孙家、吴家、陈家等诸家太极拳架中的拳技作用肯定而清晰之动作,以及中之斜开掌转身法、武当对剑中之反臂(倒捶)捷用法等等,用以帮助学员对原来杨家大架太极拳之所以姿势洒脱、气势磅礴加深认识,换言之,乃是一种实作注解法。”经过他的教学实践,真正将“叶家太极拳”演绎成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经注合一”的文本。
金老师治学严谨,1965年,授叶大密老师之命,为叶老师编撰《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一书之“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点”时,他将稿子分别交由太极拳研究家、原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林镜平院长,以及原上海瑞金(现广慈)医院中医顾问陈道隆医师校订。
唐豪先生《太极拳与内家拳》一书中说:“内部呼吸器官的运动,是应该扩胸,而不应该含胸的,这也是运动生理学上不可否认的话。一般太极拳家,却教人含胸呼吸,而不许人挺胸,这种呼吸运动的价值如何?吾以为是一个应该精密测试的问题。”之后唐豪先生还在正文第八章“太极拳之呼吸”中,以“欧美先进之国民,其体格较我为强,此公认之事实也。彼等由幼而壮,在学校中所受之体育训练,类皆挺胸呼吸”为由,对太极拳呼吸时“胸须内含”提出异议,并“不禁为民族盛衰前途,抱无穷之隐忧焉”,把批驳“含胸呼吸”上升到了与“民族盛衰”休戚相关的层面上了。
为了检讨唐豪先生《太极拳与内家拳》一书中针对太极拳“含胸呼吸”的论调,日(年初二)下午,金仁霖老师在张晋良医师的陪同下,到上海纺织第一医院放射科,去测试“腹式顺、逆呼吸的X光透视观察”。顺式呼吸,采取唐豪所说的“内部呼吸器官的运动,是应该扩胸”的概念,即吸气时扩胸,吸气时恢复正常;而逆式呼吸,则是采用吸气时,敛腹含胸,呼气时恢复正常的呼吸法。观察结果是,无论是逆式呼吸还是顺式呼吸,吸气时,胸膈肌呈下降状态,呼气时,胸膈肌呈上升状态。为此,将胸膈肌上下升降的距离,称为胸膈肌运动的动程,以测定两种呼吸的数据。经进一步透视观察,得到的数据为:
在极度呼吸时,顺呼吸膈肌动程7.2厘米,逆呼吸膈肌的动程9.2厘米,两者相差2厘米;
在一般正常呼吸时,顺呼吸膈肌动程4厘米,逆呼吸膈肌动程6.4厘米,两者相差2.4厘米。
不论是极度呼吸还是一般正常状态下的呼吸,就胸膈肌上下升降的动程而言,逆式呼吸都要比顺式呼吸动程大。根据生理学常识,胸膈呈钟罩状,静止时原本隆起,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吸气时,随着吸气肌(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胸膈隆起的中心下移,从而增大胸腔的上下径,使得胸腔和肺容积增大。胸膈下移的距离就是金老师测定的动程。通常膈肌下降1厘米,胸腔和肺容积可以增大250至300毫升。因为需要调动胸膈肌与肋间外肌的收缩,所以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时,不是由呼吸肌收缩引起的,而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的结果,肺依靠本身的回缩力量而得以回位,并牵引胸廓缩小,恢复吸气开始的位置。因此,呼气是被动的。吸气时,随着敛腹含胸,伴随着胸软肋骨与胸骨的下陷,促使膈肌与肋间外肌的运动幅度增大,从而使得膈肌下降的动程增大。胸膈像活塞一样的下行,使得肺在肋条肌神经支配下,带动肺泡,往胸腔横下、腹部纵深向扩张。而扩胸式的顺式吸气,随着吸气时的鼓腹、扩胸,腹腔扩大了,胸腔无法往纵深扩张,也不能往胸腔横向扩张,因而,膈肌的动程受到了限制。至此,金老师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严谨态度,揭示了太极拳含胸呼吸这种“逆式呼吸法”,能促使胸膈动程增大,以增大肺活量的医学涵义。
金老师对待太极拳的拳技含义,常常以一个科研人员的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他说,太极拳是一门科学,科学精神所在,就是经得起反复的实验。一门拳技,或对一些人有效,对一些人无效,时而有效,时而失效,信则有,不信则无,凡此等等,都不属于科学范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当周日休息,他都会出现在上海各大公园,与各门各派的武术爱好者交流。也由此博得了“叶家的一大三小”之一的美名。
褚桂亭、陈微明、张玉、马岳梁、郝少如,甚至拳卢嵩高老师的一些学生,都会经常找金老师推手交流。有些人由此也迷上了金老师的拳艺,诸如凌汉兴、李立群、孙裕德、陈邦琴等人,后来连续数年跟从金老师学练推手。
许多人,不但敬佩金老师的拳艺,甚至服膺于金老师的人品。
林墨根、林文涛父子俩来上海时,李品银先生多次引见他们去拜望金老师。金老师热心地授以林氏父子“叶家太极拳”特有的“靠墙贴壁”以及杨家秘不示人的“胸口走∞字”。林文涛一触金老师的手,便惊呼:“金老师手上带电的啊!”金老师笑着说:“我哪来的电啊!”之后,金老师便以科技工作者的务实态度,从力学、流体力学、心理学等角度为其揭秘拳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武术界“神仙”满天飞的年代里,像金老师这种不炫技、不尚玄,坚持将太极拳当做学问研究的人,更显得难能可贵。
2007年,《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一书付梓发行,上海陈式太极拳协会历任会长万文德先生曾感慨地说:“当今武术杂志众多,其中文章,颇多陈词滥调,有的故弄玄虚,有的炫耀门派,甚至几近迷信。对于太极拳的理论,很少真知灼见。我喜欢看仁霖先生有关太极拳的文章。他的阐述重科学,讲道理,有证据,读之令人信服。”《上海武术》资深编辑陈俊彦先生也称誉道:“金仁霖先生以科学工作者的严谨态度,对太极拳及其他武术书刊的出版、版本校订、技法诠释、拳家事略、正误指谬等方面均有深入细微、令人信服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足以代表当代太极拳研究的学术水平。”
吴殳《无隐录》序云:“道与艺俱有正眼。得此而后工力有所施。否则毕世茫茫耳。”金老师,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正眼。他的文字正告侧出,一无所隐,静心读来,于会心处,如观涅妙心,拈花微笑,使见者皆得正眼,不惑于时弊之说。
金老师于上世纪50年代晚期开始,就代师授艺,五十余年的教学相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培养了一批造诣高深的太极拳家。
如以无极式气功闻名海内外的蔡松芳老师。虽然金老师总是称他为师弟,而蔡松芳老师本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方式,还不止一次地谈到,他的拳技得益于金老师的传授。
又如何国梁先生,他原本是民国太极拳家叶锦成先生的弟子,后由林镜平先生介绍到叶大密老师处学拳,叶老师由于医疗事务繁忙,就连同林镜平先生的介绍信一起,将何国梁先生托付给了金老师,由金老师代其授艺。
如身患肝腹水晚期,被上海各大医院判定“回家买点吃的”的徐毓岐先生,后来师从金老师学拳,数年后,不但身体康复,还练就一身,他后来在温州一带,为弘扬金老师的拳艺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林墨根先生也非常欣赏他的拳艺。有一次徐毓岐先生去成都,林墨根先生当着许多学生的面说:“徐毓岐老师对他的太极拳艺,启发很大!”
濮冰如老师十分欣赏金老师的拳艺。在她晚年,她将自己最为得意的几位弟子诸如太极拳家李品银先生等,一一托付给金老师,希望金老师予以进一步的调教。李品银先生也以金老师为师,敬爱有加。
2008年之后,为了进一步弘扬传统太极拳,金老师分三次收授了五十余名弟子。而今他不顾年事已高,每周数个晚上,不辞辛劳,依然坚持手把手地传授拳艺,为我们后来者传承发扬太极拳文化,树立了丰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招聘太极拳老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