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口)÷15十198时,没有注意到有括号的四则运算,先用口里的除数以15,然后按运算顺序,算

计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学生的数学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又是多方面的,不过我觉得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计算在生活生产劳动中运用最为广泛,它与应用题数学密切相关,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条件。数学大纲中就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学生一旦步入中高年级,由于计算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增加,便造成了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急剧下降,这也成为了师生都为之头痛的一大问题。那么要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凭心而论,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我就采取了习题形式多样化: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在练习方式上也尽量使其多样化,如接力比赛,抢答等;同时我还对学生提出计算“免做”的方案(连续三天计算全对者可“免做”
三天计算)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 加强口算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口算能力加强了,计算的速度就会提高。口算能力作为计算能力的一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认为注重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到了中年级以后,速算的范围开始广阔了,我便在低年级速算的基础上,根据运算定律和一些性质来教学生进行速算,要求学生在尽可能对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的计算速度。
三、 掌握运算的顺序
每一种计算都有一定的理论根据,掌握这些根据,是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就是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前提。我在教授混合运算的顺序时,除了要求学生熟记之外,还要能针对不同的算式灵活运用。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要在计算前对一道题进行全面地分析,想想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算符号有几个,能不能用简便运算。我在学生熟练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后,便引导他们充分运用有关计算法则、性质的定律,进行合理的灵活的计算,提高计算的效率,同时我还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理清思路,掌握方法,减少错误,提高计算速度,降低难度。如在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我出示了这样的题目:“125×(80+4)×25”,便有不少学生计算成了“125×80+4×25”,我再通过分析算理让学生明白应如何来运用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知道“125×80×25+25×4×125”才是正确的。
四、要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基本的运算技巧
整数的混合运算是多种多样的,但记住一些常用的运算数字,就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如:熟记1-25的平方数;
11、99、999技嫉乃偎惴巴反?0法(如36×34,17×13,81×89,45×45)等。
五、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学生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的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的习惯,题目算完便了事。因此出现了同一次练习中,同样性质的题目,有的可能算对了,有的可能错的现象。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1、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仔细。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查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班级中的学生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连书写都不规范,经常将“3”写成“5”,“1”写成“7”等,我便通过让他们去练字等手段来尽可能地使他们的书写令人“看得懂”,做到少抄错题、不抄错题。
3、养成良好检验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到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自觉地用草稿本,进行竖式计算,并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要给学生知道检验的方法,一般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检验方法,如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发散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造,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一年里,我经过研究和实际的操作,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工作,除了要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我还能做到计算天天练,并且注意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打好基础。
  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如,“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很重要。在讲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百分数互化时,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在讲解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能掌握得很熟练,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才能顺利进行。
  怎样才能讲清算理呢?一定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应
  先用图表示:(如图45)
  通过计算这个题,你能初步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时,学生的叙述可能是不完整的)。
  通过计算以上两个题,你能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吗?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结语: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搞清了算理,又使学生掌握了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打下了基础。
  要注意的是,当学生已掌握了计算法则,就不要过多纠缠算理了。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因此,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这部分知识是分散出现的,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年级第二学期出现了两、三步计算的式题,三年级第二学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包括中括号),四、五年级继续巩固。所以,一般均能掌握较好。
  在讲解运算顺序时,应防止学生出现下列问题:
  第一,脱式计算时,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的情况。如,
  36-135÷9
  =15(没有把“36-”照抄下来)
  或36-135÷9=15-36(颠倒了两个数的位置)
  这类错误常在低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教师要反复讲清,为什么不能改变顺序,为什么未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的道理。
  第二,分数四则运算中,脱式计算时,有的出现过烦的现象。计算时,可向学生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分数加减法只要有通分过程,乘除法有颠倒相乘、约分过程,按顺序写出每步运算的得数即可。
  第三,不认真审题,出现了感知性错误,或抄错数字符号等。如,3.5+1.5-3.5+1.5(应等于3,而误得0),3.6-3.6×0.5(应等于1.8,而误得0),7.56÷0.4×2.5(应等于47.25,而误得7.56),都是没按运算顺序计算造成的。类似这样的题,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注意。如:7.5÷2.5×4,7.5÷(2.5×4);240-15×6+10,240-(15×6+10)。
三、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
  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到四、五年级时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其次,要使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要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
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即:
  类似上面的题,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出错,或虽然用简便方法算而不彻底,教师还可以选编此类题,让学生练习。
  为了提高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变化一些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形式,使计算简便。
  如,240×18÷72=240÷4=60(根据除数是乘数18的4倍,直接除以4);240÷15×60=240×4=960(根据乘数是除数15的4倍,直接乘以4);18×35=18×5×7=630(将35分解成5和7相乘);8.13.6=81÷36=81÷9÷4=9÷4=2.25(将除以36变成先除以9再除以4)。
四、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有些知识,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计算起来才能正确迅速。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假分数、带分数的互化,求较小的两个数的(或三个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一些计量单位的进率,1—9各数乘以π(3.14)的值。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各年级的口算要求:
  一年级: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二年级: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积在100以内)。
  三年级:能够口算10、100、1000乘、除一个数,一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能够口算较小的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口算数目较小的小数四则计算,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五年级:口算数目较小的分数乘、除法计算。
  口算教学,不能光靠练,让学生死记方法,这样做的结果,记忆是不能持久的。怎样进行口算教学呢?
  ①要重视讲计算方法。如第四册,讲两位数乘以一位数23×2时,旁注写了2个20是40,2个3是6,40加6得46,就说的是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思考过程。教学时,应使学生掌握口算步骤,防止盲目多练。
  ②要采取多种形式练习。如看横式,看口算表,听算让学生直接说出结果。在低年级也可以做数学游戏,找朋友、送信、夺红旗或搞数学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更要注意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如,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学生很容易丢掉0,为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安排如下的练习:
  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41÷49 5
由于学生在做题之前,先判断了商是几位数,如98441÷49一题,商应该是四位数,如计算过程中不够商1,学生就会意识到商0占位。
  又如,分数、小数四则运算学生也难于掌握,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安排一些练习。
  ①分数四则计算法则的练习
  ②分数、小数四则口算练习
  ③分数、小数混合运算,选择简便算法的练习。
  ④0与1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的练习
  在单项练习的基础上,就可以安排一些分数、小数混合运算的题,让学生先认真审题,再进行练习,以便培养学生为运算能力及合理灵活的解题能力。如,下面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五、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基本的口算,基本的计算应该天天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编排练习题时,题目可按巩固基础知识的,提高运算基本技能的,形成运算技巧的顺序进行。要注
  如何组织好学生的练习,下面提供一些方法,仅供参考。
  第一,训练学生用文字叙述题的形式读题。
  商是多少?通过读题学生就会明确应该用两数的积与1.5的差除以0.5,就不会发生运算顺序的错误。
  第二,训练学生讲运算顺序。
  如,0.46+(3.6-7.65÷2.5)×2.05
  这道题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又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除法,再算减法,再用小括号里的结果与2.05相乘,最后算减法。开始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算式中标明运算顺序。
  0.46+(3.6-7.65÷2.5)×2.05
  ④ ② ① ③
  学生解答完此题以后,也可以让他们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如7.65÷2.5=3.06,不要粗心把它当成3.6,做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乘以2.05时,要注意中间的0等。
  第三,对比性练习。
  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如,指出下面每组题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计算。
  ①120×10÷5 120×(10÷5)
  ②80+60÷12 80+60-12
  第四,填空练习。
  为了突破难点,教材中关键的地方可采取填空形式练习。
  ①加减法的速算法
  348+198=348□200□2
  514-396=514□400□4
  ②一个数除以分数
  ③乘法分配律
  第五,改错练习。
  可把练习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误板书写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
  如,80×5÷80×5=1
  54-54÷6=0
  第六,趣味性练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适当搞一些趣味性的练习。
  如,接力比赛,教师发给每行一张口算卡片,上面印有7—8题(根据每组人数而定)比赛开始,第一个学生做完一题后,迅速传给后一个学生,如此传下去,看哪一行最后一个同学先将口算卡传到老师手里,并且计算结果正确,就算胜利。
  抢答练习。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两个同学口算,看谁先正确算出结果。
  还可以搞找朋友,送信,夺红旗等游戏。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有些同学数学计算速度很慢,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高级神经类型是气质的生理机制,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心理与行为中的表现。气质是先天的、不易改变。
你女儿可能属于粘着质型:现实而稳定;正确、诚实,有道德观念;坚守规则,脑筋很死,行动迟缓,但有耐心。
这实际上与同学的从小学开始的做事习惯,对数学的熟练程度,方法,技巧的掌握等都有关。我们只能从方法,技巧上提高,
加强心算过程教学,培养计算能力,达到简算。
能简算的题目,参加运算的数一般都有特殊性,因此应注意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含
“补数凑整”)训练,以及常用小数、分数的互化的训练,特殊因式的积的熟记等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简算技能。
熟记一些常用数值。
熟记一些常用数值,相互转化运用,使计算高速高效。如:
25×4=100 125×8=10 1/2=0.5 1/4=0.25
3/4=0.75 1/5=0.2 2/5=0.4 3/5=0.6
1/8=0.125 3/8=0.375 5/8=0.625 7/8=0.875
由此熟练后再进一步转化,根据1/2=0.5,可知1/20=0.05,1/200=0.005,根据3/4=0.75,可知3/40=0.075……
熟记圆周率与10以内自然数的乘积,在圆的计算过程中达到高速、高效。
如:π=3.14 2π=6.28
掌握运算技巧。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及商不变的性质。还有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这些都是进行简化的依据。如:
1、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
817+169+183+31=(817+183)+(169+31)=0
2、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
125×75×8×4=125×8×(75×4)=0000
3、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4×(1/3+1/6-1/8)=24×1/3+24×1/6-24×1/8=8+4-3=9
×16=(30- )×16=30×16- ×16=480-2=478
4、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用,使运算简便
4.2×0.65+4.2×0.35+4.2=4.2×(0.65+0.35+1)=4.2×2=8.4
5、运用减法性质,使运算简便
4-7/13-6/13=4-(7/13+6/13)=4-1=3
8.79-(1.36+1.79)=8.79-1.79-1.36=5.64
四、牢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高度重视做题层次。
1、把好审题关。计算之前,先认真审题看题型是否可简算。
2、把好抄题关。题目抄对是计算正确的前提条件。
3、把好计算关。开始计算时,先观察好运算顺序,用横线画出先算什么,标明序号一边做一边检查并验算。减少计算错误。
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序的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并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才能达到计算中高质量,高速度的效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冬在计算(12o0一口)÷15十7o时,没有注意到题目的括号,先用口里的数除以15,_百度知道
小冬在计算(12o0一口)÷15十7o时,没有注意到题目的括号,先用口里的数除以15,
  ……  ()÷15+70=71【而÷15+70=1191】;  (1200-45)÷15+70=147【而+70=1267】!  (1200-15)÷15+70=149【而+70=1269】;  (1200-30)÷15+70=148【而+70=1268】:要看结果有什么变化呀  解;  (1200-60)÷15+70=146【而+70=1266】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明明在计算32÷8(76+口)时,没有注意小括号,先算除法,再乘76,最后加上口里的数,结果是432.口里的数是(),正确答案是()_作业帮
明明在计算32÷8(76+口)时,没有注意小括号,先算除法,再乘76,最后加上口里的数,结果是432.口里的数是(),正确答案是()
明明在计算32÷8(76+口)时,没有注意小括号,先算除法,再乘76,最后加上口里的数,结果是432.口里的数是(),正确答案是()
紫冰萱蝶为你432-32除以8乘76=432-4乘76=432-304=128口=12832÷8乘(76+128)=4乘204=816答:口里的数是128,正确答案是816.(或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是我前进的动力!你的采纳也会给你带去财富值的.如有不明白,直到完成弄懂此题!小强在计算(900-口)÷4时,没注意括号,先算除法,得到的结果是750,这道题正确答案是(),口内的数是()._作业帮
小强在计算(900-口)÷4时,没注意括号,先算除法,得到的结果是750,这道题正确答案是(),口内的数是().
小强在计算(900-口)÷4时,没注意括号,先算除法,得到的结果是750,这道题正确答案是(),口内的数是().
先算方框中的数,设为x,则900-x/4=750x/4=150x=600正确的是:(900-600)/4=75小壬在计算(1800一口)÷25+192时,没有注意到题中的括号,先用口里的数除以25,然后按运算_百度知道
小壬在计算(1800一口)÷25+192时,没有注意到题中的括号,先用口里的数除以25,然后按运算
先用口里的数除以25小壬在计算(1800一口)÷25+192时,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应该是多少,然后按运算顺序计算得到1968,没有注意到题中的括号
提问者采纳
口=(68*25=600(+192=240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语言括号运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