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豆瓣豆列怎么用的书怎么阅读

社会学经典阅读书目(附豆列及资源获取扩展)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124586字,被99人关注,获得了361个喜欢
社会学经典阅读书目(附豆列及资源获取扩展)
有段时间非常痴迷社会学,通过网络找到了一份流传很广的推荐阅读书单(),总计五批100本,除第一批局限为社会学理论综述外,其余各批入选书大多也是西方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社会学范畴。以其中看过的内容而言,这个书目推荐还是相对可靠的,绝非简单的拼凑之作。花了一些时间整理了这五批书目的豆瓣豆列,发布出来和阅读爱好者共享:这些著作厦大图书馆绝大部分有馆藏,对于实体书阅读而言,有图书馆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另:推荐三个与豆瓣阅读相关的Chrome实用扩展豆藤:增强豆瓣体验的强大扩展,是方便豆瓣【沟通】与【获取】的重要工具。右键搜索图书馆:阅读爱好者的扩展:在网页选中书名,鼠标右键直接搜索相关图书馆馆藏情况,,目前已支持清华、北大、北理工、中国科技大、厦大、川大等多个高校图书馆。厦大馆OPAC扩展:在豆瓣读书频道中直接显示某图书的厦大图书馆馆藏情况,厦大图书馆信息技术部出品。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谈谈读的那些书。
投稿须知:
本专题仅收录与读书有关的文章。例如,书评、读书笔记和阅读方法等等。其余文章请转投其他相关文章。
...
· 325186人关注
提醒:投稿以前请先看一下下方的《投稿须知》:/p/6f25a699b2da
最有思想...
· 91114人关注
【在生活中写作和阅读,在书后感交流和深思】
微信公众号:书后感(shuhougan)
专题内优秀文章可能会被遴选至公众平台。
...
· 30895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怎么跟别人分享一本书? : 经理人分享
继续分享我的知乎问答,还是关于阅读方面的问题,看完一本书之后,你知道怎么在几分钟之内跟别人分享这本书的心得吗?接上有一起玩的,可以关注一下: warfalcon : 问题:地址:公司现在有个要求就是每周要看一本书,而且要在一周一次的公司交流会上分享出来.分享时间是3-5分钟.书可以不看完,就是说如果书籍一个星期你没有看完,你也可以分享部分章节.我看完书,给同事分享的时候,感觉自己很没有逻辑感,而且有的书中的名字太多,根本记不住,这样就会自己停停顿顿的.一本书内容很多,精彩的地方也很多,即使一个章节我估计就能讲10分钟.而时间有限,只能粗略的讲.看到同事的眼神,估计也听的没劲.怎样去分享一本书,能让他们知道这个书的好,而且能够知道书中讲的什么事情.除了我的回答,其它人的答案象和答案也非常的精彩1、我的回答:这是很好的机会,可以锻炼沟通能力,还能提高影响力、演讲能力,只花些心思很容易在领导和同事面前把你的能力表现出来。这事我经常做,平时就培养做笔记的习惯,放在Evernote里,花时间准备下材料,试讲几回,注意控制一下时间:从方式来说来演讲。准备个文字稿提前练习几遍。PPT. 如果是全图型的PPT控制在五页以内,找四、五个合适保持风格一致并跟主题相关的清晰大图就行。如果一般的,大致30秒一页,要8-10页PPT左右。思维导图。看看这里面的例子,// 可以找合适的书下载后,修改一下直接用思维导图软件里面的演示功能,控制在5分钟左右。录成音频,放录音。前段时间 帮善用佳软 准备史蒂芬。柯维博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语音笔记, 这段录音一共874个字,4分半名钟左右。通过图形的方式用白板笔在白板画出来。有些书非常适合用这类方式,提前准备从书中找到一些观点,把它用图形来表达,也就几个简笔画,一边讲一边画。从书中的内容来看,分为三种:把书中的核心内容整理归纳成一段话,把这段话分享出来。从书中找到最吸引人或最有意思的一段故事,把这一部分讲出来。想要故事有趣需要看看《粘住》这本书:把书中的某一个观点跟一种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当你讲的时候会有足够的吸引力。练习方法:1、如果你在一线城市,去找当地的TMS(Toastmaster)俱乐部,找机会参加一下,专门锻炼演讲能力的。2、一分钟正常的语速会控制在160-200字之间,五分钟能说800-1000,练习在3-5分钟内归纳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的要点 练习时准备一个短小的故事或文章,一个计时器,一个录音笔或录音软件,先花上几分钟左右阅读一遍,然后开始计时并录音,进行复述。 录下来自己的话,然后反复听,记录下自己的问题,不断的改进和练习。其它:可以参照一下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和台湾的博客思听有声书.还可以多看TED里面的演讲不少都是3-5分钟,然后非常的精彩准备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尽量把逻辑和结构体现出来,要考虑哪部分会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然后做些记录,想办法客服遇到的问题,多说多尝试。刚开始的几回会比较困难,坚持下去。2、的答案:其实这得看你读的是什么书,究竟有多少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好一概而论。但是既然是仅有3-5分钟,那么你要说的话总共也没多少句。如果你真心希望给人印象,请体会一下下面这段文字(今天才读到的,非常适合这一场合)The speaker walks to the front of the room. He is well dressed and well groomed.& He turns and faces the audience. As he starts to speak, his voice is strong, clear and concise. He uses good language and his words are well chosen. He is skilled at vocal variety and the use of the pause. He makes good eye contact with all audience members. His speech is well organized with a clear beginning, middle, and end.When his speech is done, he has not uttered an um or an ah and his grammar is perfect. The audience applauds. He sits down.Nothing has changed. His audience is not moved.While his performance was flawless, his impact was nil.The next speaker comes up on stage, dressed in jeans and a tee shirt. His hair is a mess and one shoe is untied. He is clearly not prepared. Yet as he begins to speak, the audience is drawn in. His story is powerful. There is drama, mystery, and intrigue. His speech is full of slang, and his grammar is rough, but something resonates with the audience. For seven minutes he has everyone’s undivided attention.As he concludes, the audience applauds wildly.There is a commotion in the seats.People are changed.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说你根本不必要面面俱到地把书的内容都讲一遍,只要抓住核心的故事,富有激情和技巧地传达出来,感染观众,真正让他们发生改变,你的分享就是成功的。3、还有
的答案:可以看一看TED的演讲1、确定一个主题,可以是这本书里你认为精华的地方,或者引起你思考的地方,或者特别之处3-5分钟的推荐,主题只能有一个,这么短的时间,还要让人印象深刻,必须有明确的唯一的主题,也不要绕圈子,加引言什么的,直接开门见山2、内容么,要么语出惊人,要么留有悬念,不必涉及具体人物和地点的名称,用简单的代称有时不必马上把最精彩的部分分享,这样反而会降低之后阅读的乐趣,我个人比较喜欢用悬念吊人胃口,哈哈分享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也产生阅读的兴趣,这也是一种广告,不管是主题还是内容,有趣和深刻至少占到其中一个来源:附:读书一定有方法:怎么让别人知道你读过书有人问: 大学两年读了大概200本。有认真读的,也有泛读的。可是,别人似乎感觉不到。刚才去面试,面试官说我表现不出来看了那么多书。我个人认为,读书多为内化。实在不懂如何外显。@采铜 :本科时,一位很有才华的心理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很多同学喜欢说自己一天能读多少页的书,有些人一天能读50页,有些人能读100页。可是一旦你用“页数”为单位来度量读书这种行为时,从一开始你就错了。同理,我想说,你用读了多少本书来形容你的读书经历,这种思路,从一开始就错了。如果你认真读到了书里去,是不会care、甚至会完全忽略掉今天读了多少页,今年读了多少本的;当你沉迷于书中绚烂多彩的世界,当你的观念被翻天覆地地革新,是不会care、甚至会完全忽略掉今天读了多少页,今年读了多少本的。当我们看手表的时候,常是快等不及了;当我们数书页的时候,常是快看不下去了;当我们念叨看了几本书的时候,常是连书名都记不全了。所以,数多少页、多少本这行为本身,就说明你已经败了。很多时候,一个人对待知识和思想的态度,就体现在用什么东西去丈量它。如果有人问一位读书而有大成之人:你因何而脱胎换骨?你因何而涅磐重生?这些问题,他该如何作答?他说:”我因200本书而脱胎换骨,我因1000本书而涅磐重生“,如何?学而悟道,有时候一本书就够了,有时候一万本都不够。这取决于,你读了什么书,更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读的:你有没有读进去把自己活埋在里面,又有没有读出来敲打出一个新的自己。有些书,是一代宗师级的人物,把他们毕生的智慧熔铸在一本书里面;有些书,是一个领域的开疆拓土之作,从一片混沌中劈出一个新世界;有些书,是一个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观点纷繁,气象万千;有些书,如盗梦空间一般有几层境界,你多读一遍就多梦到一层。对这些书,你若只是都当成那两百分之一,花上一个星期匆匆读完,读后即扔,只摘下几条金句供日后泡妞之用,难道这就算读过了吗?有些书,要用心血去读;有些书,要用足够的经历去读;有些书,是要绞尽最后一粒脑细胞去读;有些书,是一辈子都读不完读不透……看书的方法,不仅要看作者写了什么(一层),还要琢磨文字背后的意蕴,那些弦外之音(二层),还要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要这样写(三层),还要去想想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框架和策略在组织这本书,以及在各种细微处又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四层),当然更重要的是,以上的这些分析对你自己的现实和精神世界能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是否能启发你、引导你、改变你……(五层)于是,一本值得都烂读透的书,就需要你去读五遍、十遍去读烂读透它。于是乎,和很多人的答案相反:所谓200本,你不是读少了,而是读多了、读水了、读浅了!其实你的状态一点都不特殊,你和许多人一样,以为自己在读书,其实是在集邮。最后,建议你重新拿起一本你最崇敬的书,换一种方式,再读一遍、两遍、三遍……@Lisa :对于你说的“面试官说我表现不出来看了那么多书”,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我是一名销售助理,跟着的销售是公司里面算数一数二勤奋的人,他知道我经常从亲番茄网站借书。可是有一天,我跟他谈起我对于工作的烦恼,他突然说了句,”平时看你读了那么多书,可是我觉得一点都没在哪体现到哦。“这句话在我脑袋里回荡了好几天。我开始思考我读书是怎么读的,而我的工作态度和谈吐是如何的。反省的结果是:我在工作中并未体现出任何的专业与有内涵。自己的小孩子气和天真无知一览无遗。我看过的书往往都是看过就看过了。有时候当别人提到他看过某本书,然后我会兴冲冲地说我也看过,但是我一点都说不出那本书的精华在哪里,糟粕在哪里。一直都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却一直未直视。于是我开始改变我的读书习惯。发现自己思维比较混乱,于是我开始看一些训练思维方式的书,例如《麦肯锡方法》系列,《思维导图》《瞬变》等。并且开始在看书的时候尝试思考,对方的观点好在哪里,能否为我所用;对方思考的方向条理是如何的,我面对同样的问题,会不会也这样去思考,或者我有自己更好的解决方案。也开始尝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如如何把工作整理得更有条理,让别人接着继续做的时候不用花太多时间就可以了解。遇到客户提出的问题,自己开始思考如何用最少的时间麻烦最少的人,然后把问题解决掉。同事对我的工作的意见慢慢地就没那么多。他们觉得我终于不是一个刚出来工作的人的样子。对于题主说的内化和外显。一个有才学的人,不用故意去外显别人都会体会到了。有时候一些不怎么说话的学长在听我说一大堆废话的时候,往往一句话就可以把我镇住,他们往往可以抓住问题的重点一针见血。而他们,都是属于非常有自己的目标,非常用功看书的人。既然你会问这个问题,应该也是想把你所学归你所用吧。我建议:1、找找自己最近最需要补充的是哪方面的知识,然后找来相应比较有干货的书来读。太泛的书可以用平时零散时间来看,既然你是刚出来工作。那就先补充自己所需的。但是最好不要看所谓的成功学之类的书。没营养的书少看。2、看书的时候尝试做读书笔记。一本书好的地方可能会比较零散,那你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把一本书的主干列出来,然后在树枝末尾把精彩的地方记下来。这样你记住的可能性也更大。3、学以致用。把自己从书里学来的精髓,一点点渗透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包括注意自己的谈吐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4、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看到这本书好就学这本,看到那本书好就照搬那本。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来源:附: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以前,读书前会很想读一本书,但实际读书时,经常是“想读完书”,而不是“想读书”。这种想法经常会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痛苦,当你做一件事想着快点做完时,你的心思其实已经不在这件事上了。这个问题在我大学时困扰了我很久。我没有意识到这本身其实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以至于我常在一些时间管理的书中寻找答案。那些书都只能让你更高效地“做完事”,却不能让你在做的过程中更投入一分。直到后来离开学校,了解了一小部分禅宗思想,我开始豁然开朗。禅宗讲求摒除心中的杂质,全部精神专注于当下,摒弃过去摒弃未来,任何的多余的念头都可能使你正在做的事情不纯粹。禅宗上,这叫“正念”,我非常非常欣赏。想想看,你去旅行,那你是为了旅行和生活本身呢,还是为了旅行回来能增加一点谈资、写一篇游记呢?答案是显然的。人生也是一样,如果你一心只等着功成名就家财万贯衣食无忧的那一天,就好像你旅游时只等着回去写游记和炫耀一样,旅行本身就失去了意义。生活就像这样的旅行,我们今天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迈的每一个步,做的每一件事,就是这趟旅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它本身并享受这种过程,那整个生活就会变成急不可耐的煎熬。回到读书上来,现在我觉得对书的“量”的追求是完全无意义的。如果我在读一本书时专注于其中,不仅可以获得远比匆匆翻过更深入的东西,而且还能为人生增加不曾虚度的有趣有意义的几天或几小时。对了,在很多领域都有一个词叫“flow”,描述人们沉浸在某事中获得的愉悦状态,根据我粗浅通俗的理解,禅宗正念的目标,就是把这种状态扩展延伸到你生命的每一秒。知乎问答:如何迅速定位某个领域的最佳书籍?知乎地址:首先最佳书籍这个说法不合适,最佳书籍的概念太泛,对于入门,中级和专家,不同人眼中的最佳是完全不同,因为角度和关注点不同。入门比较容易确定,但中级和专家基本上没有最佳书籍这一说,只说好书或经典。专家中的最佳书籍只对个人有效,每个人的层次、水平不同,别人心中的好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下面的方法能帮你找某一个专业中最经典的书籍列表,但不一定是最佳的。主要的问题是你看这些书的目的是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并打算花上多少时间和精力?详细了解一个领域的专业内容?有多详细有多专业,是想了解历史、现状、趋势,还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目的不同方法和手段也就不同。科学发展到现在,一旦入门之后,就会细分成不同领域,中级之后会分的越来越细,经常会发现某一个细分领域中能沟通的人全国都不多。发现大家都已经回答的差不多了,我按自己的想法从新汇总一下,文章中所@ 到各位所分享的方法已经说是比较详细,直接简单说上一二句。如果专业一点从入门开始打算花上二–三年左右:1、最实用的东西是大学中的标准教科书,最好是能找到这个专业中最好学校的专业教材,这个绝对是最系统最基础的,可能有些枯燥但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了解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2、其次是而这个专业的教授所列推荐书单:跟&的方法类似,这类书单在网络很容易找到,找不到可以找几个这个专业的学生请教。一般教授给学生列的书单能比较适合做教材的补充,不会出现跳跃性过大的问题。3、然后是论文中的引用,就象&所列的方法,除了专业论文还可以把三年内这个专业内的排名前三或前五的期刊杂志找到,花上几个月快速过一遍,基本能对这个领域的现状有个了解。4、如果步骤一太费时间可以换成资格考试的教材,最好花上几个月去考个最初级的资格证书通俗业余一点就比较简单了:5、英文书最常用的是Amazon:&的方法就行,很多专业书的评价非常不错除此之外,还可以用Google和维基百科来搜索关键字 ,畅销书或比较通用的比如文学、艺术之类的可以重点搜索下面几项书评看看是否有推荐过:NY Times books (纽约时报书评)Book Review IndexKirkus ReviewsArts & Letters Daily6、中文书豆瓣。三种方式:评分、豆列、达人书评,(但实际上 豆瓣 只有一小部分做的还行,比如大多数畅销书,少数的专业领域做的不错,有很多类型过于小众,完全没有数据或参加的人数过少)打分的书一定要出版2年以上,500、1000人以上这个分数的水份才小一点。半年以内的书,分数没法衡量书的质量,特别是现在书托或因为面子的因素打分越来越多。把高分书的豆列都看一遍,一般来说收藏最多的,实用价值能高一点。豆列也有评论,如果某个水平很高的豆瓣加入几本特别烂的书,会有很多人留言。找一找这个专业的达人,翻上10、20本总能看些一些人重复出现,然后看他们写的书评、打分、关注的友邻、写的日记、发的广播、参加的小组,很容易知道他经常混的圈子,然后找出来他的豆瓣、Blog、微博,快速翻阅历史记录7、主题阅读+顺藤摸瓜:在图书馆或直接去书店,找出二、三十本书,快速翻阅一遍,注意是翻不是看,一般都能找到几本好书,然后在这几本书会顺藤摸瓜发现一些作者和书中引用的其它书籍,去搜索这些专家和其它书籍,慢慢的就能找出一大串书。8、重印次数:一般来说重印的次数越多,这本书越经典。偶尔也会出错,但综合以上的判断方式基本上能判断出来。9、专家、达人推荐:在网上找到这方面的专家、达人,利用各种方式多找一些人直接向他们请教,把他们的书单对照一下,真正的好书总是会重复出现。如果有机会能请他们出来吃饭、喝咖啡,当面请教问题效果更好。回答二:作者:找到大量的某个专业的书籍和论文,对这些书籍和论文之间的引用关系进行整理。如果认为学术论文中所引用的书籍的内容有些太深了,可以找与此有关的教材、普及型书籍和博客、随笔中对其它书籍的引用等进行分析,最简单的就是根据您自己的需要,调整各种参数,对引用量做个排序。如果不怕麻烦,甚至还可以做个 PageRank 。当然这种问题用 PageRank 显然显得有些小题大做,不过至少 PageRank 的原理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小小的道理:被引用数较多的书可能是很有价值的,被牛人的牛文引用次数较多的书可能是很有价值的。关于 PageRank 可以参考:回答三:作者:我怎么觉得这问题要求很高?我的做法未必就是在找”最佳“的,只能说是找到”够好“的。我只能说说我的做法。我最经常遇到的是想找一个我不太熟悉的领域中的经典教科书。例如,像电化学这种领域,可以想象其出版的教材应该多如牛毛的了,随便搜到一个教材,未必是有口碑的。我就上Amazon的书店搜电化学electrochemistry,然后按ranking来排序,于是最多人赞的那几条就在前面了。但是,这只能说是第一步。要选书,你不阅读是不行的。所以,我会把最头的这几条结果都拿出来,点进去看网友的Review。我的经验,Amazon网友对教科书的评论是比较具体和有针对性,有参考价值。至少对于我自己熟悉的教科书,上面的评论基本上跟我的观点差不太远,所以我信任。到底这个教科书是进阶的还是入门的,面向内行还是外行,第几版(版数多的比较可能是经典),是数学公式多推导完整见长呢,还是图多概念直观见长,等等。甚至我可以在Google Books先preview一下,看看该书的prefaces(版数多的不止一篇preface)自己掂量适不适合自己。也就是说,Amazon解决口碑问题,亲自考察解决适用性问题。因为书除了写得好坏之外还有上面提到的其他区别,除了写得特别差的之外,所谓的”好坏“其实是你有既有的观点和需求,然后它与之有多相符的问题罢了。如果一个人,他对书的认识不深,读的书本来就不多,不知道书与书之间的这些区别的存在,不懂得品评和分辩,那对这个人来说根本无所谓”最佳“,什么”公用的方法“实际上都无甚益处。可见,懂得去Amazon搜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实在太次要了。选书选得好不好主要看此人本身读的书够不够多。我个人还觉得我比较有书缘。文科的书,我本来是大外行,也没经过以上筛选,光靠在书店里随便翻翻选到的书,事后了解多了之后多半发现实为经典。这就真的是书缘好。特别要提一下,的方法,也是我经常用的,但没有到用工具统计引用率这种地步。还以电化学为例也就是说,我会留意我看的paper(尤其是有影响力的课题组)喜欢引哪本书。这些引用的书往往是早期的版,而我还真会专门找这旧版,如此信任这些课题组的选书。因为我相信有水平的导师会知道很多书哪本好。例如我导师推荐的书就都很好。于是,如果采用这个方法,就等于在看你对学术权威的辨识能力怎么样了,这也要求一个人在学术界混得好不好(混得好不好其实是想说你有没有接受到正统的优劣观,taste)。总之,如果想找一个普适的,纯客观的方法,能够使得无论鸿儒还是白丁,抓一个人过来选出来的结果都一样,像流水线一样保证极小的“次品率”,那是不可能的。物理是这么做的,但是物理学不能这么做……回答四:作者:个人很喜欢社会科学的东西,加上读研究生时时间较多.自修过很多东西,基本的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最好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名校老师开出来课程表(Syllabus),一般而言,名校的老师都是各自所在领域的权威.经他们审定的内容,一般是该领域内公认的重要的内容.具体而言,可以找MOOC网站如(Coursera,Edx等),一些大学公开课程(如MIT courseware,Yale Open Course),再次就是直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如(Economics Syllabus Harvard)直接进行搜索.一般而言,如果是门外汉的话,还是要先看入门教科书,对整个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没时间看看Wikipedia的页面也是不错的选择.之后就看学科了,社会科学类的可以先看理论简介,再看读本,慢慢再读感兴趣的方向经典原本.自然科学和工程可能更多看论文综述到具体经典论文.文学历史可以直接打开经典开始赌了.豆瓣是一个好工具,不过视学科内容并非特别值得参考,更多是用来验证.在互联网泛滥的今天,去书店或者图书馆翻翻书,其实也是某些情况下最好的选择.来源: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长期赞助你的生活。助你不买彩票,也能赶超王思聪,迈向人生巅峰,想养猪养猪,想养鸡养鸡……根本不必剁手。拒绝瞎BB,We can we up,装机(B)必备,不用谢。)
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涉及知识点
2016年真正可看、应看、值得看的管理好书,错过后悔一年
除了专业书,我推荐十本所谓广告人必读的书籍
隐藏在戛纳入围电影里的五星级原著书单,你值得拥有
关注MBA联考,扫描下载联考神器豆瓣是不是只可以看书评,而不能在线阅读?还有这么设豆列啊?_百度知道怎样读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文档简介
&&怎​样​读​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如何找到好书?有什么技巧或建议?
一般都通过什么途径,在北京有什么找书的地方推荐?如果是通过网络,比如豆瓣,各位又是怎么利用豆瓣找书的?假如说想读互联网方面的书,大家有什么找书的方法可以推荐?
151 个回答
谢邀。我有一个很狡猾的主意:找个自己喜欢的作者,然后从他的书里挖他喜欢提到的人。比如,我第一次知道卡尔维诺、奥威尔、马尔库塞、杜拉斯这些名字,是我小时候读王小波时看到的。比如,我第一次知道胡安 鲁尔福、科塔萨尔,都是打马尔克斯那儿知道的。我第一次知道菲茨杰拉德、钱德勒和卡佛,是从村上春树那儿。我知道有些作者特别慷慨,会把自己的宝库敞开。你去读中国诸家《文论》、《诗话》里被夸的名字——随便举些,比如《诚斋诗话》、《随园诗话》、《人间词话》,里面提到的任一位的名字,其诗其词都值得读。然后,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哈罗德 布鲁姆这些人,写点小散文都喜欢提大堆名字,你按着作者找,一逮一个准。好作者被人民推拥,更好的作者被好作者推拥,远远一看,好比论文引用率一样。书商、腰封、出版社可能是骗子,但大师不会。所以找到一个好作者,可以顺藤摸瓜揪出一大串来。大师们的眼光普遍低不到哪去。如果你怕太偏门晦涩,那就按着自己喜欢的作者书里去翻,找他喜欢的作者,一定有大收获。比如,你喜欢王小波,那他喜欢的卡尔维诺和莫迪阿诺,一定合你口味;你喜欢汪曾祺,那他推崇的林斤澜、他师父沈从文,一定让你爱不释手。剩下就是善用无微不至、无所不能的GOOGLE了。
读书么,当然要顺藤摸瓜和张佳玮的看法近似。打小我就有这个经验。最初,我读一本书,会注意作者是谁,如果书写得好,我会继续看这个作者的书。记得我第一次注意作者的名字是小学4年级,“四人帮”还在呢,75年。那年我读了雪克的小说《战斗的青春》,这和我前面跟着奶奶读的革命小说不同,里面写到了爱情,女主角很美,男主角也让人神往,虽然我才10岁。我不仅记住了作者的名字(觉得名字很独特,雪和克怎么组合在一起,还好听好看),还翻看了版权页,查看出版社和定价,难道那时起我就有了日后当编辑的迹象........家里订阅了不少文学刊物,有《小说月报》,有《小说选刊》,也有各种大型文学杂志,《当代》、《十月》什么的,我发现自己从小就喜欢看评论。家里还有《红楼梦学刊》,我也翻来读,读到俞平伯的文章,大喜,原来几个“春”的名字藏着“原应叹息”啊!我是因为先看了红学刊,发现里面的字谜好玩,然后找出家里的《红楼梦》来看的,说实话,那时根本不明就里,真的对《红楼梦》入迷,是30岁以后的事儿了。当时,看文学报刊,尤其是读小说,记住了好些作家的名字。我有几次记忆深刻的触动。第一次是读理由的小说《青衫湿》(中学),第二次是读汪曾祺的《大淖记事》(中学),第三次是读叶兆言的《艳歌》(大学)和梁晓声的《从复旦到北影》,第四次是苏童的《妻妾成群》和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工作之后)。后来,这些作家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当代作家的作品,我都找来读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跨世纪文丛”全集我都有,也都读了很多遍。中学和大学阶段,受家里订阅的《外国文学》影响,大量阅读了美国、法国和英国文学作品,甚至一些日本文学作品,记得当时把能找到的井上靖的书都找来读了。比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英国文学和法国文学(以至于后来喜欢英剧、英国电影和法国电影)。家里其实还有大量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套作品,可我因为烦恼很长的人名,读得最少,这是我现在要慢慢补的课。大学时代,一本《傅雷家书》陪伴我5年,这是一本很好的青年成长修养书,也是读书人一本很好的“地图”或“索引”。原本中学时代就读完了几乎傅雷翻译的所有法国小说:巴尔扎克系列,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和《约翰克里斯多夫》,所以读《傅雷家书》不觉得陌生。由《傅雷家书》,我萌生了多方面的求知兴趣,我简要列一下——1.文学。我以前只喜欢李白,看不懂杜甫,但看到傅雷的儿子傅聪吟哦杜甫的诗“每日江头尽醉归”,我也就开始读杜甫了。2.戏剧。傅雷很赞常香玉的唱腔,我也就真的喜欢上了豫剧,况且大伯也爱唱,至今,豫剧的名段随时我也来个三五段。//傅雷很称赞盖叫天的艺术,日后我终于在孔夫子网上买到了盖叫天的自传《粉墨春秋》,还复印了一本送给杨葵。3.古典音乐和钢琴、声乐。这对我是极大的影响,我从大学开始正式爱好古典音乐,以前只是喜欢听音乐小品,这是家人没有的爱好。大学五年,我一直坚持收听调频音乐台的古典音乐,工作后也没间断。这纯粹是受傅雷的影响。钢琴的影响,则在我有了孩子后显现出来,现在不仅孩子在学钢琴,我也在学。而且我也开始学习声乐,这是因为傅雷在家书中提到了林俊卿的声乐教学(),大学毕业后不久我就买了林俊卿写的练声方面的书,但真正开始进行声乐练习,是这两年的事儿。4.绘画和建筑艺术。这两样家里也没有人给我影响,也完全是受傅雷的影响,他欣赏林风眠和黄宾虹,我就去找他们的画册看,当年买不起,只能在书店看。傅雷写的《西方美术名作二十讲》也是我大学几年反复阅读的书,并买了当时买得起的一些油画名作小册子反复欣赏。那时候成都几乎没什么画展可以看,可惜。现在我还没有正式培养起看画展的习惯,但已经开始有这方面的需求了。当时还有本书对我大学几年的影响都很大,是《德拉克洛瓦日记》,这是一个画家的日记,他在日记中点评了很多当时的艺术家,不仅仅是画家,也包括乔治桑这样的小说家和肖邦这样的音乐家,他的日记生动记录了19世纪法国文化艺术界的一个个侧影。也让我后来爱上了读书信和日记这样的体裁。大学时代,开始读三毛。至今也不能忘记拿到她的头两本书《送你一匹马》和《撒哈拉沙漠》后,点着蜡烛通宵读完的情景。读三毛,有两大收获:第一,调整了爱情观,觉得不妨找个比自己小的男朋友,且对方死心塌地,还要帅。事后的经历验证了这个爱情观。男朋友是我同班同学,是本年级年龄最小且最帅的男生。毕业20年后同学们在成都相聚,发现我们俩是本年级硕果仅存的一对。第二,三毛是个读书狂,读书品位不俗因此也是个极佳的阅读过滤器。她推崇的作家都比她写得好。受她的影响,日后我读了这些人的书:1.白先勇以及台大《现代文学》班底的那些作家如欧阳子等人的书,当然还是白先勇的书对我影响更大。三毛的美术老师是白先勇家的好友。这一幕,她在《送你一匹马》中描写得让人神往。2.沈君山。沈君山的《浮生三记》和《浮生再记》是我此生读到的最美的文字之一,排前三是没问题的。3.胡金铨、张彻、林怀民,这三位,前两位是搞电影的,日后我读到了写他们和他们写的书。林怀民是云门舞集的创始人,多年后我读到了林怀民的书《高处眼亮》,对舞蹈萌发了极大的兴趣,坚持练习舞蹈数年,至今兴趣越来越浓。且爱上了现代舞。并因此关注金星和她的现代舞团。也读了金星的自传。由此出发,我对海峡那边的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琼瑶全集都看了,看完就送人了,琼瑶对我的影响实在不多,唯一的一点影响是喜欢了一阵子纳兰性德的词。另外,琼瑶还教会我懂得什么是肤浅的创作,什么是老套路。工作后我订阅了《海峡》杂志和《台港文学选刊》,我知道了廖辉英,知道了亦舒,知道了倪匡,这都在他们的单行本进入大陆之前。后来,我和台湾技术作者打交道,他们看我对台湾作家如数家珍,感到惊奇,我告诉他们,这都是三毛起的头。说了半天,想讲的无非是:对于读书这件赏心乐事,若不能顺藤摸瓜,就会失去很多阅读的乐趣。89年夏天之后,心情相当郁闷,某天我开始跟着一帮人和一个师傅练习太极拳。我干啥事儿都是要么不干,要么就兴师动众。于是,捧回一堆太极拳拳理的书来读,这一下,打开我的八卦之门,什么风水、佛儒道、老庄孔子、孙子墨子....来吧,来吧,都来吧,奇门遁甲与圣经共舞,中医与楞严华严经齐飞.....那三年,我每天花五六个小时练拳,一个花拳绣腿的女子,被凭此赚钱的师傅说成了一个传奇,我就知道严新他们是怎么回事了。我还参加了在贵阳举办的“国际气功大会”,见到了此生见到过的最多的奇形怪状的人。那三年,也是我读乱七八糟书到了顶峰的时段。自然也想不到日后的某天,会和蒋涛一起,在台北陪着他到处转旧书市场,买吴氏太极拳传人写的书。三年练拳过去,八卦掌没练成,八卦心也往回收了,我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卷把卷把全都送给了拳友们,不再跟着师傅练习,彻底打消了练出一身高强内家拳的妄想,复归读我的文学书。那是1992年,我开始读张爱玲。12岁时,我就在家翻到了张爱玲的《金锁记》和钱钟书的《围城》,那时咱完全没有韩少的早慧,读不懂(不过韩少似乎12岁也没读过我当时喜欢的傅译《巴尔扎克》)。到了27岁才开始喜欢张爱玲。这一下就又打开了狂读现代文学作品的门,梁实秋,林语堂、钱钟书、沈从文.....一个个读过去。读了梁实秋沈从文的书,就开始喜欢读民俗方面的书,凡是写老北京的小说和读物,我都收集,买了不少。后来发现民俗文学也成了自己的爱好。最麻烦的就是时间总是不够,因为顺藤摸出的瓜太多了,比如我现在的阅读爱好有——0.所有和企业创办与经营相关的书。1.历史包括:战争史,尤其是二战史。// 民国史,对民国时期的教育、科学、文化、政治、农业、工业,几乎一切都感兴趣,这方面有很好的过滤器()可以引导着去读,几乎不会走弯路。//欧美现当代教育史、科学史、工业史。2.心理学:3.经济学4.社会学5.建筑与美术及设计6.儿童教育/儿童文学7.音乐8.网站设计与交互/产品每一类阅读,我都会给自己找一个好的过滤器(推荐人),要说怎么找过滤器,方法之一就是上面讲的,先找到一个在这个领域里经典的作者和书,然后顺藤摸瓜。再就是运用自己的思考去发现靠谱的过滤器,比如杨早这样的。这样就总能读到真正的好书而少浪费时间。上面讲了那么多,形散神散,算不得有条理的How to do建议,我还是尝试着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书或人才能成为你“想找到好书”的“地图”、“索引”或“过滤器”1.自己写出或翻译了不少好书的人。比如张佳玮提到的卡尔维诺,我提到的傅雷。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卡尔维诺和傅雷,都是巨匠,都饱读诗书,且涉猎都广,所以他们产出质量高,且量丰。跟着巨匠走,犹如沙漠中跟着北斗星走一样,方向不会错。如果你喜欢他们,那他们读啥,你跟着读啥,总归无大错。我心目中,这样的巨匠还有:胡适,比如胡适先生写的《丁文江传》,你怎么能不找来读一读呢?进而怎么会不设法找来丁文江自己的书《少数人的责任》来读呢?胡适很欣赏的杜威,那也得找来读啊,比如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人的问题》、《民主主义与教育》。比如,梁启超,梁启超这样的大师推崇的人,比如蒋百里,你怎么能不找来读一读呢,读了才知道,蒋百里写的《国防论》才是最早提出“持久战”思想的,而不是老毛。才知道蒋百里是百科全书一样的文武双全之士,才知道钱学森娶的是蒋百里的美丽女儿。才痛惜丁文江和蒋百里这样的全才,受困于当时落后的医疗,走得都太早了。比如,何炳棣这样的国史大家,余英时这样的思想史大家,他们的书里提到的人和书,我都会自己做索引记录下来,日后有计划地阅读。最近读《战争和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里面提到联大总务长郑天挺,我就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何炳棣也提到他,很是推崇,我就买了三联出版的《郑天挺学记》来读。也想买郑天挺写的《清史简述》,已经加入豆瓣购书单,只是现在不急。比如,杨早,他从大学时代到现在,写了七八百万字的文章,出书十多本,阅读面极广,连一条微博的文字都不随便写,都能读出味道来。这样的人,他不轻易推荐什么书和电影,但凡他推荐的,都是好书,甚至包括童书。认识他之后,我少读了不少二流书(包括小说),大大节省了时间。跟着他读书,我对社会学和制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读《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开始读张仲礼的《中国绅士研究》,开始读费孝通,开始读韦伯。我给孩子买《丁丁历险记》和《玛法达》,因为杨早说这是他每年都会看一遍的童书。也许杨早现在还不能以“巨匠”相称,但我认为他已经是和世界一流人文学者相比也毫不逊色的人物。我连他的博文论文《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
)也买来读了,很耐读,虽然销量很小。杨早最近出新书了,书名《民国了》,我立马订购了10本。 2. 出版社的靠谱编辑/出版人一个好编辑,若不爱读书,很难想象他/她能在万绿丛中发现一点红。好编辑是好星探,他一定会以书会友,发现那同样爱读书的好作者。所以,跟着爱读书的编辑读书,有可能也能节约时间。推荐大家fo商务印书馆的一位编辑姐姐的微博,她每天都会发“边读边抄”的微博:还推荐一个童书编辑艾斯苔尔,她也是杨早推荐的:
我跟了她半年多的微博,靠谱。其他爱读书的编辑,我发现得不多,发现一个,就补充一个进来吧。好些爱读书的编辑没上微博。但是,有些很好的出版人,他们都不仅出版了很多好书,自己更是酷爱读书,还写了关于出版的书。这里我推荐几个出版人写的书,他们在书里都提到了不少好作者。1)沈昌文,三联的老出版人 他的《最后的晚餐》/《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都值得爱书人一读。2)钟叔河,岳麓书社的前总编。钟叔河的文字我非常喜欢,认为韵味胜过沈昌文,他应该是旧学底子很好。他的《青灯集》、《念楼学短》等小册子都很好看,也读到不少掌故,看到不少好书的踪影。至于国外出版人的书,我最推崇的就是贝纳特写的《我与兰登书屋》,他在里面把我喜欢的作家几乎一网打尽,对他们的故事如数家珍。译笔非常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这套丛书中最好看的一本。3. 好的出版社,以及出版社出版的好丛书/好豆列这一点,已经有朋友整理出很好的建议,我就不赘述了。我只推荐两个我喜欢的系列。我喜欢的系列太多了,恕时间有限,以后慢慢在豆瓣上建豆列推荐吧。1)上海译文翻译的世界名著系列,比如王科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真是翻译的好啊,不可错过),祝庆英翻译的《简爱》。2)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的邀请》、《健康的邀请》、《社会学的邀请》系列,都是外版书,翻译得很好。此外,还很推崇两位牛人刘未鹏(的作者)和邹欣(
的作者)创办的几个豆列,他们都是手不释卷的爱书人,分别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微软互联网工程院,他们创建的豆列很靠谱——这里有创建的8个豆列:这里有邹欣创建的两个豆列(俺在里重温了《暗时间》)我心目中国内的好出版社有:三联/上海人民/上海美术/中央编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这5家出版社是让我买书后悔最少的出版社,所以我列出来。对俺这篇回答有兴趣的朋友,推荐你看看下面两个有关联的回答:知乎邀请俺开了专栏,时不时,俺也会去另外,看到王安忆的好文章,放到这里与大家共享——====以下回答推荐给IT小小鸟:
教你们一个歪招:搜论文,然后看里面的参考文献。论文的优点是相比书评的见仁见智,更能够直白点出书的内核。你不敢说作者点出来的书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它必定具有可分析性。除此之外,论文大多会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生平,对你系统了解这本书意义还是蛮大的。而且,论文有一点很6,它会提供给你很多理解这本书的不同的思路,而且逻辑清晰可以自圆其说。最重要的是,论文作为一个人学术能力的体现,是有一定规范的,这也注定了那些写论文的文章再水,也不敢胡乱引用文献,不能乱提观点,不靠谱的书更是不能瞎用——毕竟你的烂文章要跟你一辈子的。从这点上来说,论文的思路更严谨,选书更靠谱。不一定好,但绝对不烂。不过缺点就是论文的文笔肯定没有知乎大牛们的好了╮(╯▽╰)╭同时论文也是鱼龙混杂的,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比那些读后感靠谱多了。读后感很难看出一本书好不好,尤其是如果写读后感的是个容易动情的文笔不错的,没把书认真看完三观还不太正,那对读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举个例子,源氏物语,我在知乎分析的最多的一本书,熟悉这本书的读者就会发现,这书很多人评价过,感言过,文笔凄婉幽怨美不胜收,可全都是屁话,什么光源氏是渣男,光源氏娈童萝莉控——雾草看书的时候你们敢不敢结合时代背景啊,敢不敢把书的细节看了,搞得现在很多没看过源氏物语的都觉得这是一本【哔——】书了好吗?好吗?好吗?吐槽完毕,继续放私货:如何根据论文看这本书好不好,经典不经典?从各种细节分析书本的——大多是经典中的经典,比如红楼梦。有人支持有人批的——大多争议性大,毁誉参半,禁书、学术类书籍居多。一边倒夸奖的——经典的可能性反而小点,畅销书居多。根据XX分析XX时代的——一般颇具时代意义,不过好不好难说。从XX分析XXOO现象的(不是什么好现象)——烂书居多,不过不少烂的有趣可以分析,比如明清时代的世情小说。说真的,如果一本书连学者都懒得写文掰扯,那要么是这本书太新了大家还来不及写,要么就是这书太烂了。此方法我大学开始用,失败率(中标烂书)目前是0。不过还是提醒下,一个人一个方法,我用着舒坦不代表你也舒坦,你如果觉得用着不爽,别找我,别找我,别找我。
作为一个工科生,我想说一下我的方法。在这里我主要说一下,怎样寻找经典的教材、参考书。比如钢结构方面的,随意去图书馆拿起一本钢结构的教材,作者是谁不重要,直接翻到参考文献一页,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类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是这个领域的比较出彩的教材,在这个“粗放经营”的教育年代,那几本经典的教材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比如钢结构教材的参考文献后面一般都会有《浙江大学,夏志斌》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陈绍藩》的书,这种经典的书籍一般不会像某些“赝品”段时间内反复的再版,经典的教材都是几年一次再版。如果在求经典,那就看经典书籍的参考文献,一般外国的教材较多了。学校里举办专题会议的时候,嘉宾如果不是按字母或姓氏笔画排序的,那前几个都是有来头的,留意他们的名字,再深挖看看他的老师是谁,同门是谁,白头发的院士还都是有分量的的,不像现在的极个别比较鸡血。对国外教材,一般出版在10版以上的,经典的概率非常大。顺藤摸瓜,从来不怕迷失,追求经典,拒绝粗制滥造的次品。我个人喜欢,看书之前,先看“人”。
扯个大点的话题“阅读人生”。提问者的问题,我在每个文章段落里都有支言片语带过,不愿读长文的人可以无视这个答案。 所谓“阅读”,简单说,就是跟作者的思想邂逅。为什么是邂逅,因为你永远都无法准确地计划会跟什么样的作者相遇。阅读的乐趣就在于此,永远都有更迷人的作者打包好他的“思想”等待着被你发现。一个人一生能读多少本书,就是能跟多少个作者邂逅。机械点计算,平均一周读一本书,寿命70年*52(一年的周数)=3640,是的,就是3640本书,3640位作者(借鉴一个社交统计数据:一个人一生在现实社会中平均会认识1700个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有1.3亿项(册)藏书,还是机械地计算,相当于有1亿个左右的作者(大部分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都是死去的人,小部分还算是活着),就把这个数字当做人类所有书籍作者的一个极限值。OK,我要说的是什么呢?我们一生中要从这一亿多作者中邂逅属于我们自己的那3640个人,这就是真实的”阅读“。而发现好书,就是在这3640个邂逅到的作者中间遇到”好人“、“吾师吾友”、”真诚的人“、”改变我人生的人“的过程。我们到底一生中能遇到多少个“好人”呢?尽管如同恒河沙数一样的人类作者中“好人”无数,但你也只能取到那一瓢饮,那么就让我们再算算,终其一生,我们到底能遇到多少个“好人”——读到多少本好书?一、幼学时代幼学时代,因为心智未开,我们其实没有能力去主动发现好人。这个时代的我们,在10岁前认识的作者大部分是幼儿图书编辑,他们辛勤地把各种人类思想中ABC的知识重新组合,再用符合时代口味的信息形态提供给我们,对于这些陪伴我们童年时光的作者,我们大都无感,他们没有太多的人格特征,没有独立的思想,算不上是好人,也算不上坏人。也许能让我们记住的好人是安徒生,格林兄弟,郑渊洁...,他们的好是最简单的,真诚和善良而已。很可惜,10岁前我们通过阅读能认识好人的机会太少了,很少有好人愿意诚恳地通过写书来跟孩子们交流,倒是古典时代的人,比如中国人,更有机会接触到好人,可惜那些儒学著作都太古板了,对孩子来说夫子们也算不上真正的好人。基本上,这10年里我们遇到好人都是别人口中和图书编辑们作品中的浮光掠影。不过,这些浮光掠影也许决定了我们未来一生的命数,那些潜意识里影响和吸引我们的作者,在我们成年之后必然会真正地走进我们的思想,与我们促膝谈心,甚至成为我们一生的挚友。如果你生在有良好知识氛围的家庭里,那你很幸运,家里的书房有一面墙的图书,让你随手都可以翻到,你也许可以跟马克思、黑格尔这样的好人直接撞个对面,虽然你听不懂他们古怪的言论,但起码你知道他们是些重要的大人物,也许你还会撞到讲着半文半白语言的说书人罗贯中、吴承恩,虽然听不懂那半文,但半白的部分也可以让你把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从头捋到尾,或许还有阿西莫夫、赫尔曼.麦尔维尔、马克吐温....,或许还有编内科手册的某个医学教授。总之,这是你运气好,可以摆脱儿童图书编辑们的骚扰,去遇到些真正的好人。有的人,童年就读完了一辈子的好书,但还是那句话,运气好。很大一部分人的童年可怜到只能认识郑渊洁叔叔这样的好人。二、中学时代中学时代的阅读是这样一幅景象,终其整个时代,我们的人生都是被望不见尽头的教科书和教辅书作者们包围着的,无处不在,他们都是坏人,一点好人的品质都没有。尤其是政治、历史和语文课本的作者们虚伪、无耻、赤裸裸的欺骗和愚弄,还有教辅作者们无底洞一样的贪婪和不择手段地变态。这些坏人们污染和榨干了我们最美好的人生岁月,好在还有金庸和村上春树这样的大好人。一个满是坏人的时代,好人就显得弥足珍贵,那个时代我们不是去邂逅好人,我们是把那些站在坏人对立面的好人们当做图腾一样崇拜。中学时代的阅读,都是拜神一样的集体性阅读,我们其实也没有真正的心思去探索和发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好书。拜神还拜不过来呢,自然没有时间去邂逅安兰德。那些心理强大到能屏蔽大多数坏人的人,在这个时代会偷偷地结交下大量另类的作者,是不是好人其实并不重要,只要脾气相投,足以帮助到自己对抗充满坏人的世界就可以。所以,在中学时代,找好书的方法论没有太大的意义,也许,在你眼里,全世界的好人们加起来都比不上四娘的娇嗔更妩媚。如果你在初三的时候就结识了贝克特、波德莱尔、卡夫卡、李贽这类的好人,那只能说他们都是被你那颗冷艳绝伦的心所吸引来的。不要相信那类虚伪的《中学生必读书》,那些“世界名著汇编”的目的就是永远让你活在教科书虚构的世界中。这世界上真正值得你爱的作者需要你用一生的辛苦和磨难去发现,别忘了前面做过的算数,好作者的指标是有限的,认识一个少一个,如果被维克多雨果和海明威或者是鲁迅占了指标,你也许就漏掉了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和林语堂,到底谁更接近你人生的现实,必读书的编辑们肯定是不知道的。不过好像我们这个时代的高中生更愿意把指标分配给魔兽世界的开发者。三、大学时代大学时代,或许是大多数人真正阅读时代的开始,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径,图书馆成了我们邂逅那些死去和活着的作者们的最佳场所。阅读对我们来说更像是参加精神世界的交际舞会,或者是一场陌陌式的社交,凭着天然的审美品位,不停地去尝试邀请同一类的“美人”,而不管他是不是最终能成为我们的交往对象。这是个真正需要方法论的时代,我们可以省下大量搭讪式阅读所浪费的时间和指标。但是理性的指引永远是枯燥无趣的,对于大多数人,只能期待自己有个好的阅读品位了。如果你是有心人,偶然间结交了一些好作者,然后再去结交他们心目中的好作者,应该是个不错的方法,所谓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100本人生必读书》依然是有害的,人生都是独自成长的,阅读的路径就是成长的路径,必读书的逻辑有点像集权社会的政治逻辑——精神世界的美在于每个个体的思想频率都统一和谐。如果你凭着自己的直觉走下去,最后你会发现,其实你的阅读路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里相互关联的社交网络,你认识的这些好人们其实互相也都认识,甚至是互为好友的,这个精神社交网络就是你未来一生的思想资本。四、职业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阅读时间的匮乏和阅读兴趣的缺失,据统计,大多数人一辈子的书都在学生时代读完了,大多数人里的大多数一辈子读的最多的书籍类型是教科书,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就认识了一些品质恶劣的教科书作者,所以你可以想象,大多数人的人生是多么可悲。其实,阅读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学生时代,任何一本书的作者我们都要仰视才行,而我们步入社会,用一个成人的姿态独自经营人生的时候,任何一本书都差不多是我们同龄人的思想遗存,即使有些人死的时候已经很老了,但他们完成经典著作的时候几乎都是30岁左右。而那些活着的作者,基本都跟我们的人生处于同步状态。阅读不再是阅读一本书,而真的是在阅读另一个人生,即使他的书是讲量子纠缠的,那也可以想象成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我在做如是的思考。我们可以平等的跟任何一个作者交朋友,而不是为了跟旁人炫耀自己的思想而谄媚作者。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发现和比对,人生为什么能如此不同,那些好作者的思想之树怎么会成长地如此繁茂。如果你现实中的职业生涯很苦逼,还有20年的房贷压得你喘不过气,那么在阅读他人中寻找生活的勇气、精神的支撑和事业的灵感就几乎是唯一有效的出路了。可如果你偏偏把时间和指标都给了美剧和KTV,那你此生精神世界的探索也许就到此为止了,没有更多的作者再为你打开新的人生之门了。这个时代的阅读方法很简单,找那些你想成为,但却永远没有机会成为他们的作者,去读他们的书,你可以同时拥抱现实和无法实现的理想。或者,如果你觉得你还有机会成为他,那就读遍他所有的书,把他当你一生的挚友,他一定会引导你走上正确的路。(未完待续)
1.用一切时间收集读书的来源我工作两年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如果别人跟我说过一件事情我不知道,我就一定要记下来,有时间上网去查一下,这个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好习惯应用到读书上就是,一旦在朋友圈、微博、微信群、订阅号、新闻,博客,只要别人提到了一本书我并没有看过,我一定就要把这个消息记下来。每天睡觉之前,集中精力在电脑前把这本书扔到搜索引擎里面查一下,看看着究竟是不是一本好书,如果是好书,我会把这本书给收了。大多数情况下,搜索引擎上关于书的评价都是非常客观的,但偶尔大众的品位还是值得人怀疑的。不然,我也不会买池建强的那本《MacTalk 人生元编程》关于手机上记录文本的软件,现有的环境下多不胜数,只需要选择一个可以让电脑和手机同步的记事本即可,不推荐手机上使用印象笔记,手机端很难用,可以尝试一下Zine(IOS、Android、web端都有)。我个人使用微信的时候较多,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会关注印象笔记的微信公众号,绑定帐号以后,只需往这个公众号发消息,就会存储到你的Evernote里面去,相当好用。2.巧用豆瓣看书评上面说到,我会在搜索引擎里面进行检索,检索以后,一般会去豆瓣上溜一趟,在豆瓣上把自己看过的书标注一下,然后看看别人是如何评论的,评论里面的观点我要是看不懂,我会多看几遍,确定是否是我自己理解能力的问题。如果是没有听说过,或者没有看过的书,就一定要记下来,再去查查,不感兴趣的就算了,感兴趣的我会在豆瓣上标记一下想读。看书评我有一个有意思的技巧,我会挑一个投票最多的好评,一个投票最多的差评,看究竟谁能说服谁,再决定究竟以后看不看这本书。2.1.看推荐豆瓣读书图书底下都会有一些推荐的数目,我经常会一个个的点开看,有意思的就标记为想看,没意思的就简单的略过,不去看它。2.2.看豆列豆列这个就很靠谱,经常可以通过一个豆列,看到某一类非常有意思的书籍,并且有详细的介绍,这个就很棒,减少了自己很多搜索的时间。2.3.看作者好的作者,80%的情况下,都会持续的产出好书。比如说《黑天鹅》的作者,写的《反脆弱》就非常好,《失控》的作者K·K,他又写了一本《科技改变什么?》个人觉得比《失控》写的更棒。根据作者来找书是如此的靠谱,以至于我第一次接触王小波的杂文时,我就买了一套他的全集,事实证明,作者的确没教我失望。当然,这也并不尽然,比如说《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作者写的第二本书就没有延续它第一部的辉煌,评价相当的一般。3.看出版社和重印次数IT行业的书,周筠老师所在的电子工业出版社里面的博文视点系列图书就非常棒,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刘未鹏的《暗时间》,都是他们做的图书。还有一些程序设计相关的书,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图灵系列,也非常好,他们的图灵社区做电子书也做了将近有三年时间了,非常的专业。一般来说,好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都是非常有保障的,而不好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看这本书重印了多少次也是可以用来判断这本书好坏的一个标识,销量非常好的书,重印的次数会非常的多。《把时间当做朋友》据我所知,至少已经重印了14次了。4.关注优秀的人长期维护一个值得关注人的列表,对自己成长是相当的有帮助的,因为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靠谱的人推荐书的质量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比如说我入门心理学的书籍,就全是在刘未鹏的博客内找到的。微博和豆瓣上关注了一堆有意思的朋友,使得我根本不愁找不到喜欢的书看,想想真的是挺幸福的,哈哈。可以去搜索以下用户进行关注:张佳伟、阳志平、田春冰河、冯大辉、纯银、水湄、三表叔、范凯、刘未鹏、李笑来、王路、土摩托、和菜头、霍炬、金陵奇葩陈小花、战隼、tinyfool、王佩、kentzhu、5.只读经典我个人一向认为,知识的传递是一个不断损耗的过程。就好比说,如果我获得了某个知识,我写在书里面,我想表达的信息量是100,但经过多层的传递以后,它可能就只剩下10了。所以我们经常在互联网上检索信息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别人说的究竟是对是错?” “我理解的是否和他表达的有偏差?”因为一件事情经过别人转述以后,这件事情转述以后能够到达的程度,是极其依赖转述人的素质的。如果不巧某个概念转述人理解错误,二次传播到你头上以后,事情就变样了。我的解决办法是:找到信息的源头,即希望了解某个概念或者某个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去这个概念的源头开始找起。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法则”,很多人对这个概念有着错误的解读。这个概念出自于马尔科姆的书《异类》,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说经过一万个小时的训练就一定能够成为专家,而是说一个人要想能够成为专家,必须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工作长期的时间,而这时间,可能高达一万个小时。因此,为了避免自己被偏见和错误的信息所干扰,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最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经典”书籍。而经典书籍给我们更大的一个好处在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象化我们知识思维的体系。找书的渠道就那么多,最关键的是要把书看完,然后为我所用,这才是读书真正的作用。6.其它关于读书,我在:
也有了相关的阐述同时也欢迎扫描二维码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我会经常在公众号内分享一些书评和提升工作效率的文章?
我从2010年起开始维护的一个豆瓣的小组,用于推荐优秀的知识类图书和收集别人的阅读推荐。利用简单的统计学分析哪些书是大家比较认可的图书,在小组里给出推荐的图书的大致分类和较可靠地评分参考,像下面这样。有时候会从小组的成员推荐中发现惊喜。下面是这个小组的链接 :
作为 “书不离手”、一周两本的妹子,不请自来。我的微信签名是:“阅读是为了见到更大的世界”,在我看来,阅读是为了解决当下最想要搞懂的概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所以和几个高票答案相反,我并不会跟着我喜欢的作家“顺藤摸瓜”。我的找书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都是“主题”法,和西方大学里的 Essential Reading (基础阅读)+ Further Reading(扩展阅读) 类似。先说Essential Reading,主要目的是对主题有一个框架性认识,不求精但求广。一般通过Essential Reading,我能够对某学科的核心观点有所了解。如果有机会,我能够和身边的人分享干货。例如,当我想要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首先会在上知乎关注“心理学”话题和“心理学”话题下的精华问答,一边看知乎er的推荐,一边在本子上整理好“心理学”的框架,然后我会从中挑选出我喜欢的部分,比如,心理学领域目前我最关注的部分就是进化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再然后我会打开万能的当当网,用“进化心理学”为关键词,搜索出一本讲原理的书籍。恩,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和专业术语,就像是英文从字母、单词学起一样,我读书也会从很基础的理论开始看。结合知乎+当当上的评价,我会结合自己的 “三不买” 原则 把 一眼望去 还不错的,都买下来,这大概占到80%。我的“三不买” 原则:1. 不是当下最想要阅读的话题,不买!2. 任何速成类图书和心灵鸡汤,不买!3. 编著的,不买 —— 此类书大多是市面上一些图书的归纳整理,大多没有干货。买完书后,我会通过扫读+勾画批注的方式,思考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我对“好书”有三个标准(以下排名分先后):1. 这本书里的观点,我能用——实用性2. 这本书对当下的我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我可以从中学到东西——我需要3. 这本书的行文很舒服(印刷精美、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不错)—— 有可读性我会对 “好书” 记笔记,反反复复回味,并与身边的人分享,所以如果你在我的答案中看到我推荐哪本书,那一定是我前后至少读3遍的书。接下来说Further Reading,就是后续阅读,针对极个别感兴趣的话题,深入阅读,目的是掌握其来龙去脉。此类资料的搜索就建立在Essential Reading上,可以是同系列的图书,可以是同作者的图书,也可以是相同主题,不同角度的图书这个也就因人而异。再说两个想法:1. 不要过度迷信书单,阅读是一个爱好而不是一个任务,是为了扩大你的知识面,是因为想要了解一个新的概念/新的领域才去读;2. 个人很少去书店,去得频率最高的应该是机场的书店,去随便拿一本书名+装裱还不错的书,用于打发飞机上的时间。
我发现好书的途径主要是别人推荐,比如知乎上网友的推荐。有时候想看某方面的书,就在知乎上提个问题,看看大家推荐的。如果一本书被不少人推荐过,而我自己又感兴趣,我就会上豆瓣找这本书,仔细地查看内容简介、目录、书评、作者信息、豆瓣评分。如果是翻译过来的书,从书评中了解一下翻译质量好坏。谨慎的选择书,宁缺毋滥,一定要买自己感兴趣、愿意看、质量高的书籍。一般情况下,每次买书不会超过两本。看完之后再买书。平时没事就逛逛豆瓣读书频道,仔细找找,能发现很多好书的。想读互联网方面的,可以先找几本比较出名的。比如《黑客与画家》、《浪潮之巅》。然后再通过这些书找其它书。比如《黑客与画家》,下面的标签里面有“互联网”,点开“互联网”这个标签,所有标记上“互联网”的书籍都出来了。除了标签,下面还有“喜欢读《黑客与画家》的人也喜欢”这个功能,里面有相关的书籍。还可以进入给《黑客与画家》写书评的人的主页,在他们读过的书籍里面找书。
文学类不懂,理工类的话,找国内外的大学教科书,特别是美国的,都是教授们阅尽无数选出来的,本本经典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豆瓣怎么搜索豆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