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最好用的天气预报app是超级最好的点赞的人也特别多 而且没网也能报 十 报天气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南方日报:天气预报为何显得不甚准确
日08:36&&来源:
原标题:天气预报为何显得不甚准确
  近日,因预报的京城“入汛以来最强降雨”未如期出现,不少市民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表示怀疑。14日北京气象局作出回应,指出预报总体把握基本正确、平均降水量与事实存在出入。
  这不是第一起遭到质疑的天气预报。2015年10月,一名读者致信中国气象报社,表示“今年预报的天气往往比实际夸大一些”。这封来信传递出一部分市民对天气预报的复杂心态。而对预报的不甚准确,最焦虑的恐怕还是气象工作者。台湾气象学者俞家忠甚至写了一首打油诗聊以自嘲: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今日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可怜天气预报人,一生被骂上天庭。实际上,天气预报的不甚可靠,与多方面原因有关。
  我国从1955年开始接触国际通用的数值预报法,1969年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从接触原理方法到正式预报,中间间隔了十余年时间。这是因为要让简单的方法落地生根,必须以坚实的科学技术和专业设备(特别是卫星技术)为前提。要对天气状况作精确预测,必须尽可能多地捕捉、分析相关要素(如空气湿度、气压、地形状况等),但这些要素因时因地而异,即便是高效率的计算机,也不能不停歇地采集和计算这些数据,这就决定了预报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相对性。而市民在获知一天或一周的天气概况后,希望进一步获得“定点定时”的服务,这样,气象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预期便产生了不小差距。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华南地区进入前汛期,在民间人们将端午前后的降雨称为“龙舟水”。龙舟水气势磅礴却总是突如其来,让人防不胜防,在天气预报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自然希望能够获知具体的降雨时间和地点。请听广州市6月15日17时50分的短时预报内容:“预计18时至21时,广州市区阴天,气温27~29℃;增城有阵雨,其余各区及珠江口内河面阴天,气温24~31℃,吹轻微至和缓的偏南风。”不难发现,预报对3小时的天气情况进行了集中处理,气象变化具体到区,不过如果考虑到城市面积较大,这样的定点服务便显得较为粗糙了。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2014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7.5%,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0.2%和84.4%,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为78公里。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充分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天气预报显得不甚准确,与普通人习惯按日常用语来理解气象学概念有关。如事件中网民质疑“累计雨量”这个概念,根据他们的理解,雨水总是“越积越多”,雨量经过“累计”本就毫无意义。其实,在气象学中,为避免降雨大小变化产生预报偏差,累计雨量被用来对一段时间内的雨量进行平均计量。再如上述那条预报信息,其中提及“吹轻微至和缓的偏南风”,按日常用语,微风与和缓的风不存在太大区别。而气象学按风速变化将风分为12个等级,微风风速达到每秒3.4-5.4米,和缓的风风速达到每秒5.5-7.9米,二者均有较精确界定。可见,我们不可以想当然地理解气象学概念。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为此,气象局的回应,除了澄清事实,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天气预报也是科学,网民在追踪事件时可将其视为系统了解气象学知识的契机,补一补这门已落下不少的课程。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中央电视台每天的天气预报节目需要许多工作人员的合作才能完成,他们是哪些人_百度知道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天气预报主要是看云,而无论是人眼看还是用卫星拍到的云,最后都得要经过人自身判断,根据其高度,大小,种类等判断天气.因为是人主观判断,就存在不准确性;而世界上大部...
这个你就不懂了。。。。貌似有雨又不像有雨,气象台就会说:局部有雨,地方天气良好。。。。。这样的预报能准么。
每天早晨、中午和傍晚,你打开收音机,就能听到气象台站在发布天气预报。 你可能会问,气象台站为什么能预报天气呢?
天气的变化虽然很复杂,但是它有一定的规律性...
大家还关注预计10月1-7日,北方多冷空气活动,假日前期华北黄淮有雾霾天气;南方大部将以晴或多云为主,温暖宜人。今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拉尼娜事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之一就是易出现冷冬。英国2016年天气摄影师大赛的决赛作品日前被公开,各种罕见的天气奇观吸引了网友的目光。
15天天气预报是怎么报出来的?准吗?
中国天气网讯 预计1月22日-23日,武汉最低气温-12℃;南京最低气温-14℃;扬州-12℃…… 这么冷?!
这些预报哪来的?中国天气网!靠谱吗?确实来自中国天气网的8-15天天气预报。
但是,请注意,预报下方还有提示:8-15天预报,是集合多家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客观预报产品加工而成,未经预报员主观订正,反映未来一段时间内天气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供公众参考,欲知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需随时关注短期天气预报和最新预报信息更新。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加工而成?未经预报员主观订正?好专业的表述,看不太懂!
所谓模式天气预报,简单来说,就是设计好一套庞大的计算天气预报的程序,输入当前已知的天气现象,它就可以计算出未来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状况。数值天气预报是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基础。
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物理学中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可用于分析大气的运动变化,而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语言写成数学方程。然后,人们利用大型计算机对这些数学方程求解,就预报出某一地区未来的气压、温度、风向、风速以及降水量等……
目前任何一种预测模式都不能完全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能是近似,因此必然存在误差。而且误差会产生累加,预报时间越长,误差就会越大。
正因为如此,数值预报才需要人工订正。中国天气网发布的7天预报,是各级气象预报员根据模式预报的结果,结合当前观测数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地形、个人预报经验等进行二次订正后,再对外发布。
中国天气网的8-15天天气预报,是通过一系列方法集合多家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加工而成,包括利用各个模式前期预报效果的好坏对各个模式进行滚动订正以消除模式近一段时间的系统误差,按照各个模式预报能力分配权重,类似工作中的多劳多得等等。然而,遇到转折性天气,比如温度突然升到很高或者降到很低时,这种针对系统性平均误差的订正方法效果不佳。总的来说,8-15天的预报是有客观订正的,但是没有经过预报员的主观订正,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可见,天气预报员根据专业和经验做出的主观订正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7天预报有人工订正?后期也可以订正嘛!其实,没那么简单。7天内的天气预报订正,基于地面人工观测、高空探测、雷达卫星、海洋浮标站等多种观测手段得到的当前天气状况的数据,模式的初始场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模拟的大气变化特征更可信和可靠。而时间更长的预报,大部分数据完全依靠模式计算产生,可信度逐渐降低,人工订正的意义不大。
随着时间的临近,各家模式将不断加入最新的观测资料计算未来的天气状况,产生的预报结论也会不断进行调整,进而得到更准确、更确定的预报结果。
1月13日18时预报
1月14日11时30分预报。时间越临近,计算出的结果越准确。
尽管8—15天预报存在不确定性,但也反映了未来的天气趋势,对公众具有参考性。公众和有关行业可以根据长期预报了解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发展和变化,比如在某个时间段会出现一次降温或降水的过程,从而更合理的安排生活、生产等各方面。
最后,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如果想得到更准确的天气预报,关注短期预报,较长期天气预报请参考使用!
查天气,关注“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张慧媛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气预报那个软件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