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题这一步的积分怎么求的?是正态分布的积分积分法吗?说具体点,

账号(邮箱/学号/手机号)
10天内免登录
积分法解决人力资源机制落实问题
本文是对话题:
的摘抄和点评
  我是一家物流公司的培训专员,刚接触培训不久,目前很多工作还停留在基础操作执行层面。一直以来,同事们对培训都不怎么感冒,老板也觉得培训不能创造价值,所以大家对培训都不怎么重视。  前几天,领导让我出一个不同工种的技能培训的方案,要求和绩效考核挂钩,这真的难坏我了,因为培训转化周期比较长,效果又难以量化等原因,所以培训效果与绩效很难直接挂钩,感觉这已经超过我的能力范围了。  请问各位大咖,员工个人的工作绩效如何才能与培训挂钩?可以分享一些您的成功经验吗?
员工个人工作绩效与培训挂钩,办法多多,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培训与员工个人工作绩效挂钩,牵涉到HR与其它模块的协作,在与员工个人工作绩效挂钩的初期,可能会增加其它模块同事的工作量。我认为:第一你需要争取上级领导对你工作的支持和配合;第二必须获得绩效模块同事的帮助。否则你做起来会困难重重。我们公司现在也在推动培训与工作个人绩效挂钩,不能说成功经验,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没有不满意”或者说“比以前满意”。因为每个公司的实际情况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和创新。
1、将培训的核心素质列入价值观考核
针对 “同事们对培训不感冒,老板觉得培训没有价值,大家对培训不重视”的状况,这个问题的解决从绩效角度来说,建议引入价值观的考核。因为我不太清楚物流公司的绩效模式。在我所在公司,员工的价值观及职业素质的考核会占30%的考核权重,因此在员工价值观及职业素质的评估表上,我们会加上两个维度“学习能力”和“分享”,每个评价等级都对应有详细的行为描述。可不要小看这两项,对于推动培训至关重要。这就是变员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抓手。
2、将工作绩效情况与培训效果评估挂钩
将一个具体的系列培训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则更好操作。以各工种的技能培训为例,首先我们需要选取两个对比组,将参与技能培训的员工没有受训前的绩效情况记录下来。比如他们的绩效等级、绩效分数、绩效系数等。如果没有绩效等级的,可以记录下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产量、产品合格率等指标,列在excel的表格里。培训结束后,我们再统计一次绩效情况,与之前绩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出哪些受训人经过培训进步了,哪些员工没有改善,或者有些KPI指标是有明显提升的。这里有两个关键:第一,培训的目的必须明确,就是通过培训我们希望提高受训者的哪些方面的能力或水平,行为得到哪些改进,这一步是确定对比组的KPI指标。第二,如何确定培训可能提高的KPI指标和标准,这个是技术活。因为笔者对物流行业不了解,所以不能做详细解答,基本的思路就如以上所述。绩效情况的对比,可以是同一批受训者的前后对比,也可以是参加培训的人和没有参加培训的人,不同对照组在接受培训后的前后绩效对比。但即使如此操作,也很难说工作绩效的提升一定是由于你的培训所影响的。培训效果评估,根据柯式四级评估理论,行为层或结果层的效果培训最难,在业界都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所以,我们不要追求完美。考虑到成本,当需要培训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时,我们仅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重要培训。每次培训都做成果层的评估,岂不累死。
3、将绩效反馈应用于培训需求
在我们公司绩效考核评价与改善建议,绩效组需要进行汇总和整理,然后交给培训组进行分析。目的就是应用于以后的培训需求。我们经常苦恼培训需求不准,员工想做的培训没安排,员工不需要的培训安排了很多。公司也是类似情况。如何精准地找出培训需求呢?众多培训需求获取渠道中,来自于绩效的反馈老板最认同,通过绩效我们能够发现公司、部门的弱项,员工的能力或知识欠缺,然后针对员工的一些薄弱点和技能瓶颈,可以通过培训补强。绩效结果的运用更多应与培训挂钩,而不是将绩效差的员工淘汰。末尾淘汰制只适用于那些无可救药的员工。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绩效结果运用首先要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来对待员工,其次才是淘汰。
4、将培训指标纳入管理者考核范畴
建议将培训计划完成率、人均课时等指标纳入到绩效考核中,用来考核管理者。当然这个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来,如果公司没有实施BSC平衡计分卡,甚至连简单的KPI都还未推行好,此条建议请忽略。
5、将培训结果和行为“量化”为绩效积分
最后一个不是我们公司的做法,而是我在书本上学到的。LTL绩效导师一直在推行绩效积分制模式。简单地来说,就是将员工任何的行为与表现“量化”及“价值化”,比如我们将培训积分化,接受一次培训或讲一堂课积N分,计入到个人相应的绩效积分中。当绩效奖金兑现的时候,公司根据员工获得的绩效积分发放奖金。当然培训积分,只是绩效积分的一部分。
具有实操借鉴意义,分享。
最后说的积分法我也是在书上看过,也搜索了一些积分管理的制度,用积分来牵引人力资源各个模块的实施,有些人也说比较适合中国企业,但加分项目如何确定,每个项目加多少分,具体由谁加分,会不会有本位主义,这些都有着不可预估的困难,好希望有大牛指点呀。
专家最新作品
炭哥周佳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布积分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