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女和多子女家庭的小女儿谁各国女性在家的地位地位更高?

|||||||||||||||||
&>>&&&&&正文
媒体:中国有约1.5亿个独生子女家庭 风险度更高
  33岁的独生子汪陈最近很憔悴。
  9月份,汪陈的爷爷爬楼时摔倒,髋骨骨折。老爷子还没出院,汪陈的妈妈又查出脑部有肿瘤。汪陈跑完骨科病房跑肿瘤病房,感觉“压力山大”。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希望当年我爸妈能多生一个,至少可以帮我分担一些吧。”汪陈感慨道。
  目前,中国大约有1.5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使得这些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相比更加脆弱,风险度更高。
  1.5亿独生子女家庭
  关于中国到底有多少独生子女家庭,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主要是因为独生子女状态的动态性。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独生子女,这种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其父母再次生育,那么他(她)的独生子女身份就会失去。
  人口学将独生子女分为终身独生子女和届时独生子女。终身独生子女指的是此人的独生子女属性将保持终身不变;而届时独生子女指的是,在某个时点为止,此人没有其他兄弟姐妹。
  人口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届时独生子女的年龄越大,变化为非独生子女的可能性就越低。
  北京大学人口学者郭志刚、复旦大学人口学者王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人口学者蔡泳在合著的《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人口可持续发展》中判断,当一个届时独生子女满10岁时,如果生育政策方面没有大的变化,基本可以视为就是终身独生子女。按照这个口径,他们估计,2005年全国30岁以下人口中终身独生子女数量为1.5亿人。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预测专家王广州运用人口抽查数据和计算机仿真模型估计,2010年全国独生子女的总量在1.45亿。这个结果与郭志刚等人估计的1.5亿人相差不多,但却与国家人口计生委在2007年公布的9000万独生子女总量相差悬殊。
  据郭志刚等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悬殊,一方面可能是计生委在统计时采取了较低的年龄上限,排除了很多年龄较大的独生子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根据领取独生子女证的登记人数,会存在漏登的情况。最后,还有可能是依据了很高的出生漏报率和较高的生育率估计。
  按照1.5亿独生子女家庭计算,若仅计算独生子女与其父母,按照3人的家庭规模,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口就有4.5亿之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事实上,考虑到祖父母辈,独生子女家庭涵盖的人口比例更高。
  独生子女家庭原本也可能是一种自然的家庭结构,由于疾病、意外、生育意愿等多种原因也会造就一定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但比例较低。
  多重风险
  在一些人眼里,独生子女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幸运儿。父母甚至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只有这一个宝贝。而事实上,这种独享的爱既是一份财富,更是一种风险。
  北京大学人口学者穆光宗曾在2002年在宁夏、甘肃、浙江、湖南、四川等五个省份调查独生子女家庭状况。他深刻感受到,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属于高风险家庭,风险就在于其唯一性。
  这种风险可以分为家庭和社会两个不同的层面。从家庭层面看,首先就是独生子女的死亡风险。这并不意味着独生子女的死亡率更高,而是说,当独生子女死亡时,其父母因为没有其他的孩子,其丧失孩子的痛苦更加巨大和难以弥补。其次是病残风险。独生子女一旦病残,不仅自己无法赡养父母,可能还需要父母的照料,给父母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
  其三是教育风险。虽然说起来独生子女独享了父母的爱和教育投资,可能享受到更加优越的教育资源,但是往往会陷入“独子难教”的困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养老风险。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不光包括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也包括独生子女本身的养老问题。
  就独生子女的父母来说,只有一个孩子,意味着更有可能更早“空巢”,老来孤独居住。一旦出现伤病,一个孩子所能提供的资金和照料都相对有限。“421”的家庭结构将使年少时饱尝宠爱的独生子女们在中年之后背负巨大的养老压力。
  穆光宗认为,独生子女本人,也存在一定的养老风险。一旦父母终老,自己再婚姻不幸,又没有兄弟姐妹可以相扶持,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从社会层面,独生子女也意味着巨大的社会风险。首先是劳动力供应风险。由于大量独生子女存在导致少子化程度严重,年轻劳动力供应不足。自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以每年数百万的幅度净减少。总量减少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还出现年龄老化的现象。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不仅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老,这将给劳动力供应带来巨大压力,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44岁的王青怀抱着刚满月的女儿,满脸担忧。3年前,王青成了“失独”父母中的一员。
  尽管丈夫不同意,王青坚持生了女儿。可爱的小女儿安慰了她因为失去儿子已经破碎的心。但是想到自己和丈夫日渐衰老,还要担负起抚养幼女的重任,王青常常觉得心头沉甸甸的。
  无论如何,王青还是幸运的。根据王广州的估计,30岁以下的独生子女中15岁以上的为5400万人左右。这些独生子女如果发生死亡,其父母再生育的可能性很小。
  据王广州2013年发表的《独生子女死亡总量及变化趋势研究》,2010年累计死亡独生子女数量超过100万,每年新增独生子女死亡数量为9.5万。如果按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即仅放开双独二孩政策),预计2050年独生子女数量将累计达到3亿人左右,累计死亡独生子女数量达1184万人。
  鉴于此,王广州提出,独生子女死亡的规模越来越大,积累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尽管2007年全国开始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但还是很难真正解决大量“失独”家庭面临的实际问题。
  人口学者易富贤建议,当务之急是果断调整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今后“失独”家庭的数量。穆光宗则建议,中国人口政策应该迅速转型,从“以数为本”到“以人为本”,从“数量控制”到“结构优化”,从“人口亏损”到“人口储备”进行转变。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独生女受宠还是多子女家庭的小女儿受宠_百度知道
独生女受宠还是多子女家庭的小女儿受宠
我有更好的答案
独生子女虽受宠到更多的是严厉
都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但他们只有一个孩子,养孩子就像下赌注,只有一次机会他们要让他成功
但一个都是当宝啊
物以稀为贵
额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的
给个采纳啊
作为父母应该都宠吧!
当然是独生子女啦
当然是独生子女啦
毕竟是家里的宝
那小女儿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独生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分别有什么利弊?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解析「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的利弊?
Cecilia,育儿微信:萌妈小教室
『独生子女家庭』是中国此前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产物,而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要二胎乃至多胎家庭的先例不计其数;哪怕在国内往上追溯几辈,如非出于生理因素,基本家家户户都是好几个孩子:,多生孩子多有劳动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基因(或宗族)的延续;当然,和那时候的人们缺乏科学的避孕方式和贫乏的夜间娱乐活动也有关。
对父母的影响
相较于『独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毫无疑问会占用父母更多的精力、时间、金钱和资源等。『再生一个』本身就是对父母的挑战:这意味着睡不了整觉、满屋都是尿布或者纸尿裤,满地都是食物残渣,时刻都提心吊胆的日子要重来一遍;同时也意味着父母(在中国,尤其是妈妈、奶奶、姥姥等女性照料人)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家庭生活方面,以及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和资源。『独生子女家庭』头几年只需要处理好父母 - 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未来帮助孩子适应社交生活即可;而『多子女家庭』需要从一开始到最后一刻都需要处理孩子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因此投入的精力并非翻倍,而是翻了好几倍。
同时,由于传统家庭分工中,父亲的主要职责是赚钱养家,母亲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孩子,因此『多子女家庭』会在劳动市场上产生被称之为『父亲的奖金』(fatherhood premium)和『母亲的罚款』(motherhood penalty)效应 [1]。
『多子女家庭』也并不意味着父母就能更舒服地养老。研究表明,照顾父母的责任往往主要落在其中一个孩子的肩上,而这个孩子如果未能得到其他兄弟姐妹的支持,很容易感到沮丧和无助 [2,3]。这种由于过度承担照顾父母的职责所引起的消极情绪,有时会阻碍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甚至促使主要照料者从法律层面寻求帮助 [4]。
对孩子的影响
有的父母要二胎,也许因为头胎是女儿,所以想要个儿子『传宗接代』。这种带有明确企图的做法会致使父母出现明显的偏心和不公,引发孩子不同程度的问题。然而,也有不少父母之所以要二胎,只是希望孩子能有个伴。
实际上,良好的手足关系确实会让孩子受益终身。一项欧美的研究表明,孩子们在放学以后和手足呆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和其他人相处的时间。由于孩子们会在同样的家庭背景下接受到同样的教育方式,并共同延续家族传统,因而即使成年以后他们位于不同的城市,这些童年时就被打下烙印的回忆、情感和责任等都会贯穿其一生 [5]。迈入成年期以后,由于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到了家庭生活以外的世界,因此手足之间的陪伴会明显下降 [6]。尽管如此,随着时光流逝,手足关系会在中年时趋于稳定,并延续终生 [7]。还有研究表明手足接触会成为其重要的情感关系之一,并与老年时期的健康状况相关 [8]。
手足关系还会为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绝佳的机会。由于孩子们每天都在交流着,共享着同样的家庭规则,并且拥有特殊的情感关系,因此能在这一环境中展现出与其他环境所不同的社交能力。同时,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孩子们能从和兄弟姐妹的社会交往中学习社会认知技巧,展现出亲社会(而非反社会)的一面,包括如何解决冲突、换位思考、提供情感支持,以及调节情绪等&[9,10,11,12]。
除此之外,更多的影响是无法确定的&&这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否得当。现有的研究阐明了手足关系对孩子各方面成长和行为的影响机理,或者说证实了其间的相关性,但是无法一言概之到底这种影响是好是坏。
例如,孩子们之间如果呈现出互相厌恶的关系,那么极有可能在未来的社会交往中也会以『厌恶』作为其与人相处的情感基调;而呈现喜爱关系的孩子,可能在未来的社会交往中也以『喜爱』作为与人相处的情感基调 [13,14]。又例如,如果对大宝的管教原本就比较严格,从而使其呈现出各种优秀的品质,那么作为小宝的榜样则是正面的;而如果对大宝就缺乏引导和教育,使其性格比较消极,那么小宝也会将大宝作为榜样,呈现出类似的『暴脾气』、『好斗』等性格特征。
尽管不同家庭本身的情绪基调会对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但孩子之间出现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即这些兄弟姐妹并非自愿选择成为朋友的,并且在绝大多数相处时间内都缺乏成人的监管&&这种状况更容易让孩子们失控或者产生激进的行为。跨文化的研究显示,对于那些对兄长和姐姐管教较为严格的文化中,手足之间发生的冲突明显较少 [15]。
事实上,手足关系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养育得当,可能两个孩子都发展得很好;养育不当,可能两个孩子都呈现出较为消极的状态。当然,没有任何一位专家能告诉家长,如何才是『养育得当』,因为这取决于家庭内部的环境和条件,取决于孩子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取决于父母和孩子互动的关系,所以关键还是需要父母更加注意孩子们的反应,从而及时作出调整。
一言以蔽之,『多子女家庭』显然会增加父母的压力,且未必就能让父母更舒服地养老;尽管手足关系会对孩子之间的陪伴和社交能力带来毋庸置疑的好处,但其对孩子的影响更多还是取决于父母是否养育得当,而并非取决于生一个还是生几个。
参考文献:
[1] 於嘉,谢宇. 生育对我国女性工资率的影响. 人口研究, 2014(01).
[2] Suitor, J. J., & Pillemer, K. (1996). Sources of support and interpersonal stress in the networks of married care- giving daughters: Findings from a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 51, S297&S306.
[3] Ingersoll-Dayton, B., Neal, M. B., Ha, J., & Hammer, L. B. (2003). Redressing inequity in parent care among sibling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 201&212.
[4] Strawbridge, W. J., & Wallhagen, M. I. (1991). Impact of family conflict on adult child caregivers. Gerontologist, 31, 770&777.
[5] McHale, S. M., & Crouter, A. C. (1996). The family con- texts of children&s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G. H. Brody (Ed.), Sibling relationships: Their causes and conse- quences (pp. 173&195). Norwood, NJ: Ablex.
[6] White, L. (2001). Sibling relationships over the life course: A panel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 555&568.
[7] Spitze, G., & Trent, K. (2006).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ult sibling relations in two-child famil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 977&992.
[8] Cicirelli, V. G. (1995). Sibling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span. New York, NY: Plenum.
[9] Brown, J. R., Donelan-McCall, N., & Dunn, J. (1996). Why talk about mental st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ldren&s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siblings, and mothers. Child Development, 67, 836&849.
[10] Karos, L., Howe, N., & Aquan-Assee, J. (2007). Reciprocal and complementary sibling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socio-emotional problem solving.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6, 577&596.
[11] Killoren, S. M., Thayer, S. M., & Updegraff, K. A. (2008). Conflict resolution between Mexican origin sib- ling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0, .
[12] Kennedy, D. E., & Kramer, L. (2008). Improving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The More Fun with Sisters and Brothers program. Family Relations, 57, 567&578.
[13] Dunn, J. (1983).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early childhood. Child Development, 54, 787&811.
[14] Dunn, J., & Munn, P. (1986). Sibling quarrels and mater- nal interven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 ing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27, 583&595.
[15] Nuckolls, C. W. (199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sibling relations. In C. W. Nuckolls (Ed.), Siblings in South Asia (pp. 19&44). New York, NY: Guilford.
Dr.Song,云端心理
独生子女的辩护方
在 19 世纪末,美国有学者提出,&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当然,这言过其实,过度的夸张了独生子女在成长发展中的劣势。但纵观中西方,民众普遍认为,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更具有攻击性强、更加自我中心、依附性更强、与人合作性较差、任性骄横,等等。
但是,美国研究人员于 1987 年在《婚姻和家庭》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却强有力的对独生子女进行了辩护。这项研究对以往上百个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量化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在人格的十六个特质上并没有显著的区别,其中包括领导力,成熟度,外向性,社会融入度,受欢迎度,慷慨,合作,灵活性,情绪稳定性等。不仅如此,这个研究还发现,独生子女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甚至超越了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比如,他们在成就动机和智力水平上,得分都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高。除此之外,这些孩子还展现出了更高的自尊水平。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项研究发表于 28 年前,是否对现在社会仍然有指导意义?后来,相当多的西方学者也不断的发现了独生子女的成长优势。独生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把更多的关注和关心给他们。这些孩子,也因为父母对他们情感需求更为迅速的回应,而产生更高的安全感,更加的自信。此外,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独生子女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大人的活动中去,和父母以及其他大人有更多的言语交流,因此他们成熟的比较快。还有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得到更多的家庭资源,比如更多的玩具和图书,更好的幼儿园和学校等。他们平均智力水平要比多孩家庭的孩子高 3% 左右,他们在校的学习成绩也更好。
兄弟姐妹之间,对父母的关注和家庭资源的争夺,会在孩子之间产生紧张的关系。特别当孩子们感觉到父母喜爱他们程度不同的时候,这种紧张关系会加剧。有时,这种恶化的关系有可能持续到成年,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还有很多研究者关注出生顺序对多子女家庭孩子的影响。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要承担弟弟妹妹出生后的失落和被忽视,并且被迫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三个孩子的家庭,一般老大独立坚强,老三备受爱护,而中间孩子的发展也一直有争议。上有老大压头,下有老三收尾。中间的孩子,在不断的和其他孩子争夺父母的时间和注意力等资源的过程中,很可能变得非常自我中心。更有甚者,那种心理上的资源短缺的贫乏感,往往持续到成年,会影响到成年后工作和婚姻等的方方面面。
多子女家庭的支持者
2013 年,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以实验证据抨击了独生子女的人格缺点。参与研究的 500 左右个被试来自北京,他们出生在 1979 年(计划生育正式实施)前后 5 年内,并且成长于北京市。这些被试在实验室的环境下,被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简单游戏,这些游戏涉及和陌生人有金钱上的往来。研究发现,生于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实施之前的被试,也就是家里有兄弟姐妹的人,他们倾向于更相信别人,也更值得别人信赖,他们的自省能力比较强,他们在游戏中表现的更加积极乐观,更愿意冒险且竞争意识较强。这些观察的结果,在控制了被试性别、教育程度、母亲的教育程度等一些列因素的影响后,仍然成立。
关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的成长优势,笔者曾和美国的一个专业的家庭咨询师聊过。在他咨询过的 100 多个家庭中,孩子们一致觉得,虽然他们有时候会讨厌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但他们最密切的最为可靠的伙伴始终是他们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地陪伴,他们更是对方的镜子。孩子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了自己,学会了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学习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他们日后的婚恋关系、朋友关系、以及普通的人际关系,都大有裨益。
研究还表明,兄弟姐妹的存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大有好处。因为这种血缘的连接,可以在个体面临重大压力生活事件时,降低事件对个体的伤害,包括减少抑郁焦虑等。这也是独生子女家庭的一个明显弊端,当父母年老的时候,独自照顾父母的辛苦和压力,会让个体不堪重负身心憔悴。
独生的子女的父母,往往不自觉间对孩子过分关注。这种关注,一方面养成了孩子自恋自我中心的个性。另一方面,无形之中传递了高期望,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心理压力。更有甚者,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他们完成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和梦想。以爱的伟大名义,控制了孩子的人生,因此造成了很多畸形的亲子关系。
以上内容首发于&云端心理实验室&公众号(cpsylab)
更多讨论,查看知乎圆桌 &&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  揭秘独生子女现状 中国现在有多少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生活压力大应该怎么办?|再婚家庭独生子女界定,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意外险,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比例,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有多少,组合家庭 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独 - 生活资讯 - 大学网-淘宝兼职网
  揭秘独生子女现状 中国现在有多少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
简述:目前,中国大约有1.5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使得这些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相比更加脆弱,风险度更高。
  揭秘独生子女现状 中国现在有多少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生活压力大应该怎么办?
  33岁的独生子汪陈最近很憔悴。
  9月份,汪陈的爷爷爬楼时摔倒,髋骨骨折。老爷子还没出院,汪陈的妈妈又查出脑部有肿瘤。汪陈跑完骨科病房跑肿瘤病房,感觉&压力山大&。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希望当年我爸妈能多生一个,至少可以帮我分担一些吧。&汪陈感慨道。
  目前,中国大约有1.5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使得这些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相比更加脆弱,风险度更高。
  1.5亿独生子女家庭
  关于中国到底有多少独生子女家庭,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主要是因为独生子女状态的动态性。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独生子女,这种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其父母再次生育,那么他(她)的独生子女身份就会失去。
  人口学将独生子女分为终身独生子女和届时独生子女。终身独生子女指的是此人的独生子女属性将保持终身不变;而届时独生子女指的是,在某个时点为止,此人没有其他兄弟姐妹。
&&&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人在家没地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