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33号俱乐部里面有什么?不要的!

中大的俱乐部——到底和社团有什么区别?
在回答这个有些小众的问题之前,我先说说自己。我是普华永道学生俱乐部(广州)的运营副主席,当下正在和团队一起运作中大、广外和暨大三个学校的校园招新工作。每次向师弟师妹们介绍俱乐部的时候,总会回答如下一些问题,比如说:
是社团吗?
有什么有意思的活动吗?
和我听说过的强生俱乐部、谷歌俱乐部有什么区别?
还有更搞笑的——“师兄,”一个怯生生的声音问道:“俱乐部这个说法,听起来很不专业啊,不会是忽悠我们的吧?”
好吧,虽然根据我国国情和满大街霓虹灯的大肆渲染,“俱乐部”和“夜总会”总勾搭在一起,不过师兄对于人肉生意还真的没什么兴趣。师兄在这里只想强调的是,“俱乐部”最本质的东西,在于它是一个小众的群体,“小众”的含义不是指人数,而是成员们在某些方面极度相似,所以才有了可以“俱乐”的基础。例如“皇马俱乐部”,一听就知道全是皇马的球迷,热爱皇马胜于热爱足球。比俱乐部大众一点的,我们可以称为“协会”。
回到正题,在中大,搞学生活动的人,对于社团的概念,大多停留在协会的层面,也就是对“职协、青协、爱助、GBT……”很熟悉。但是对于**俱乐部,基本没有认真的了解。写这样一篇文章,在于梳理一下我对大学里的企业俱乐部的分析和思考,同时也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俱乐部,如果同时还能解决不少同学的疑惑,那就不枉我开学第一天的笔耕不辍了。
本文聚焦在中大的企业俱乐部,也就是那些**俱乐部里,**代表着某知名企业(谷歌、强生、普华永道……)名字的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名字的语法构成虽然类似,但其内部却大相径庭。
学管理学同学们知道,组织存在的核心在于其有着特定的目标。我就按照目的的不同,将中大众多的俱乐部分成三类。并剖析一下这三类俱乐部的核心差异。
第一类,被我称为“客户发展型”俱乐部。又称“坑爹型”俱乐部。
所谓的“客户发展”,就是名义上是为了培养你的能力,实质上是想把你培养成他的客户的“坑爹”型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在企业里面的对接部门,是企业里的销售部,如果你有幸成为该类俱乐部的“高层”,也就是能接触到企业员工的那种位置,你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清一色都是“如饥似渴如狼似虎一切以销售绩效为目的的销售人员”。他们给你提供的激励都是——“多拉些人来俱乐部,帮我们培养客户,我们会给你提供实习机会。”
这些俱乐部,都有着很好的包装,都美其名曰“能力培养”。实则“挂牛肉卖马肉”,搞的大都是恶心的推销活动。由于企业里销售部的资源有限,最多就能给出一些销售类的实习机会,所以这种俱乐部里往往出现的情况是:俱乐部高层和企业里的销售人员协同,将俱乐部的会员视为客户,不断向会员推送公司的产品。
这样具有强烈市场导向的俱乐部,一般都会被学校明令禁止。但仍然会有“包装精美”的俱乐部能蒙混过关,同时,也有一些运作不好的俱乐部,会往这个方向靠拢,如果你是它们的成员,请理性对待它们举行的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会来大学做这类事情呢?答案是,销售部门很强势又很脑残而且没有责任感的企业。其中以某些外资银行为代表,重点推出的都是与留学相关的金融产品,师弟师妹们还请警惕。
最后补充一句,“坑爹型”俱乐部没有门槛,如果学校没有规定,它当然希望全中大的人都是它的成员。
第二类,则为“人才储备型”俱乐部。
这类俱乐部的诞生,还要从人才争夺战说起。话说当前每年几百万应届毕业生,真正称得上人才的却寥寥无几,优秀的企业求贤若渴。于是就有了“校园招聘”这种企业直接杀到同学们宿舍楼附近的招聘宣传活动。
曾经有这么一个问题,国企、外企,究竟哪一个会打响校园招聘的第一枪,谁才是先头部队,谁才是最求才的那一个呢?经验表明,是外企。外企对人才的重视是融入其血液之中的,尤其是世界500强的外企,恨不得将每一个优秀的应届生都招入麾下。于是,什么都要抢占先机。我把“校园招聘”称为招聘1.0,把“俱乐部”称为招聘2.0。
1.0和2.0的区别,在于1.0是在你大三那年把你拉到企业来,2.0,则是在大二就行动了。
这些俱乐部的典型特征,是跟企业人力资源部挂钩的,它统一到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中。俱乐部的门槛,几乎与招聘正式员工的门槛同样高,招聘的流程也很严格,面试笔试,群殴单面,一样不能少。换句话说,如果你还是大二的学生,那么你最好拿出大三大四的师兄师姐们找工作的饥渴心态,做好充分准备,才有可能获得进入俱乐部的宝贵机会。
为什么说是“宝贵机会”呢?
首先是有实习。虽然绝大多数的俱乐部对外都是声称“优先考虑给予实习机会”,可是一问起在俱乐部中呆过的师兄师姐,私下里得到的答案都是“实习有保障”。为什么企业几乎肯定会给俱乐部成员实习机会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成本。把你招入俱乐部,人力资源部可是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啊,这些都已经算入企业的成本之中了,企业犯不着再兴师动众地又进行实习生的招聘。如果实习的岗位大于俱乐部成员的,全部人都去,一点问题都没有。碰上经济环境不好,实习岗位被削减,那也是先从俱乐部里挑人——毕竟这些人都消除过信息不对称了,怎么样也比别人靠谱。
其次是交流的机会。因为和企业对接的是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本身就是为了企业发展人而设立的部门,人力资源经理们掌握着大量的职位信息,你非常渴望了解的一些问题,例如:我毕业后究竟干什么好,销售还是财会?我怎样才能成为公司的正式成员,甚至成为优秀员工?这些问题在校园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师兄师姐也没工作过,即便工作了也只是接触过某一个岗位,和业内人士相比,见识差了好几个水平。
就我认识的HR来看,都是非常热心解答你的相关问题的,甚至还会帮你联系你很想了解的那个岗位的在职员工,面对面回答你的问题。这样的帮助,有时更胜于单纯地给你实习机会。
最后是朋友啊。一堆志同道合的人扎个堆,很容易就能找到知己。企业还会专门为俱乐部划拨活动经费,吃喝玩乐都有预算支持,大家一起搞活动,一起腐败……多么难得。(一直希望普华永道学生俱乐部里能出情侣,这希望就寄托给下一届了。。。)
中大里有哪些俱乐部是这样性质的呢?就我所知,德勤俱乐部、中国移动“领先之星”俱乐部(我也是里面的新成员),还有就是即将开始招新的普华永道学生俱乐部(LEAP)了。还望大家多多关注。
第三类,介于上述两类俱乐部之间,我称其为“搞搞活动型”俱乐部。
“搞搞活动型”俱乐部是和企业的市场部对接的,主要是承接企业在校园里开展的品牌活动。比如大家知道的“强生英才节”,职协旗下的“强生俱乐部”就是举办这个活动的主力。
这类俱乐部是主要为了企业在高校里拓展品牌而设立的,以成功举办品牌活动为核心目标。门槛不高,和普通社团类似,都是在“百团大战”时招兵买马。搞活动嘛,海报横幅总要有人贴的,宣传布场也是要有人做的,大部分的俱乐部成员也就是做做这些事情。至于实习,估计也只有到了年纪的高层才有机会去,而且也就那么几个实习机会,竞争很激烈。
大家可以把这类俱乐部当成我们所熟悉的协会,与普通的协会办个活动需要想破头拉赞助不同,这些协会不需要拉赞助,因为企业已经冠名了,掏钱赞助活动也是很爽快的。
这些企业俱乐部还挺多,像谷歌俱乐部、强生俱乐部、联想俱乐部……总之,简简单单面个试就能把人拉进去的,总是免不了要从基层做起的。
好了,写到这里,中大的俱乐部解构完毕。有心的同学,就可以在微博上搜索搜索相关俱乐部的官方微博了。师兄想唠叨的是,机会就摆在这里,希望今年我当面试官的时候,能看到大家。
(图片内容:普华永道学生俱乐部(LEAP)迎新派对,搞定户外活动后到公司里的D组同伴们,中间的是我,最左和最右后来都成为了leader成员,冥冥中自有天意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悦俱乐部有什么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