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国天气网预报准

&&&新闻热线:021-
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原标题: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有句话说,人算不如天算。
身为气象狗,太有感触了。
稿子白纸黑字出去,一夜工夫,英名碎一地。
比如,明明预报下雨却是个大晴天,雨呢,雨呢?
看看预报是个大晴天,结果淋成狗。
老天爷坑起自己人,还真是毫不含糊。
但凡天气预报不准,预报员和气象狗一块儿掉坑。
那么,是天气预报不靠谱么?   (张文华/文)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每一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天气。
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不关心时尚,不关心美食,但你能不关心天气么?
可以说,这世上,没有一个人乃至一件东西,敢说自己不受天气影响,无非受影响程度不同罢了。
所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绝对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那么,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多少呢?
看看官方是怎么说的: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3项指标,历史上首次全部超过80%,分别达到87.5%、80.2%和84.4%;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再创新低,为78公里,继续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这数据,看着还真是欢欣鼓舞啊。
不过,气象狗拿到这些资料时,第一反应是:真的吗?
然而,这确实是真的。
注意,这些个80%,针对的是24小时预报,而非中长期预报。
反正中长期天气预报的苦头,我是吃够了,每周末写下周天气预报时,逐日的天气预报总是写得很没有把握。
目前,天气预报都是以数值预报模式为基础的。
数值预报,就是把观测到的气象数据,输入有关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其运算结果,来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
预报员会结合自己的预报经验,在数值预报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做出确定性综合预报。
以数值预报模式为基础进行短期预报,由于观测数据相对准确精细,天气变化趋势稳定,相当于以相对确定的内容预测不确定的内容,准确度较高。
而中长期预报,首先要判断大气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不确定性已经很高,再用此不确定性的结果推测不确定的天气情况,预报的准确率必然受到影响。
这也是为啥我们对那些个80%无感的原因吧。
也就是说,24小时预报必须准啊,不准要你何用?只是我们更关心接下来三五天的天气,中长期预报啥时候能准确一点?
下面抖两个内部的小料。
中国气象先生、中央气象台NO1的天气主持人宋英杰说,都说男人不靠谱,都说预报天气的人不靠谱,那么,中国最不靠谱的,就是预报天气的男人。
然后,前两天微博上,@天气预报问大家伙儿,大家觉得天气预报从何而来,选项1、ctrl c后ctrl v,然后调个温度,改个天气现象;2、打牌、抓阄等立体式全方位交叉预报,得出结论;3、先看实况,再看数值模式,各种层面和要素挨个分析,再结合历史气候及自身经验(此处省略一万字),或者和首席预报员讨论半小时,纠结中哆哆嗦嗦地给出结论。齐刷刷的评论选2选2必须选2。
谁在左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据说,没有一种游戏比天气预报更刺激了,一天颠覆一次预报都有可能,像今年初夏的杭州,有那么几天,每一天的预报都和实况不一样,也是醉了。
官方说法是:“基于现在的科技水平以及对整个大气,甚至对现在整个气候系统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这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全世界都是如此。”
宋英杰说,哪怕一万年后,天气预报也不一定能报准。
因为准的标准在水涨船高,20年前只要求知道“明天下雨吗”,现在得精准到具体时间具体区域和具体量级(也就是多大的雨),以及什么时候停。
尤其是,天气预报中的那些疑难杂症,预报准确率嗷嗷叫着往下跌。
以强对流天气为首,这是预报员们最头疼的。
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大风、龙卷风等,它的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像暴雨预报准确率,我国只有20%左右,老美也不过25%左右。
台湾气象学者俞家忠,是这么形容自己的:“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今日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可怜天气预报人,一生被骂上天庭。”
从理论上来说,这个世界上,但凡预测的事情,但凡涉及到未来的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客观规律。
那么,是谁在左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呢?
和别的学科相比,现代天气预报学科还是太嫩了。
别扯古代的甲骨文啊或零星一点气象观测记录,那都只是历史的边角料,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而对于目前世界通用的数值预报方法,我国1955年才开始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
好吧,我真的不是在为预报员开脱,而是干这行确实不容易,才几十年呢,各种经验啊设备啊都不够完善,他们也确实尽力了,只是玩不过老天爷罢了。
对啊,就是玩不过老天爷,别看这会儿窗外蓝天白云美得很纯粹,背后的大气运动,可要比这幅画面复杂得多,不然,为啥说变脸跟变天一样呢?
就这么跟大家说吧,目前为止,人类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仍然很有限。
“蝴蝶效应”都听说过了吧,小小蝴蝶都如此彪悍,何况城市热岛、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等对大气的影响,更何况,大气运动本身还存在内在的随机性,想想都很头大。
就像,你用常规套路去试探老天爷,嘿,老天爷偏不按常理出牌,绝对是吃了哑巴亏。
有人说,气象部门不是有很先进的计算机么?
嗯,计算机是很牛逼啊,可数值预报的计算量之大、运算之复杂,也很变态啊,运算起来误差那是避免不了的。
何况,那帮子学大气物理出身的预报员,不是个个都是IT高手啊。
好吧,那卫星、雷达呢?
这些高科技的货,也是有软肋的好嘛。
像极轨气象卫星离地球较近,分辨率较高,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当它在运动中偏离这个区域时,该区域就暂时成为观测的“盲区”,而有些天气现象可能恰巧就在这个时段发生。
然后,预报员就要哭啦。
天气预报只能无限接近完美
我们有个心态,就是:你是吃这行饭的,预报准了那是应该的,预报不准那是水平问题。
然后,这种过高的心理预期就会选择性记忆,准的自动略过,不准的记得很清楚(越是记得清楚的就越是突发性的恶劣天气),尤其是如果工作、出行、旅行时摊上了一两次倒霉天气,记忆就会耿耿于怀。
还有一个情况,在气象监测中,一个观测站的数据要代表一片区域的情况,就像一个老师教的一个班上几十个娃,怎么可能水平都一样啊,可预报出来,某站点说有雨=这一片区域都雨,现实吗?
马路那边的人淋到雨了,说准,更多地方没下雨,就说天气预报不准,这事在日益发展的城市里头,不要太常见啊。
不信?想想自己的朋友圈,A说下雨B说阳光好得很这种事是不是很常见?
那能不能每个街区都设观测站?
你来造啊?
成本太大啦。
总之,天气预报就是一门有局限性的科学,可以无限接近完美,但永远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日 08:51 来源:今日早报
原标题: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有句话说,人算不如天算。
身为气象狗,太有感触了。
稿子白纸黑字出去,一夜工夫,英名碎一地。
比如,明明预报下雨却是个大晴天,雨呢,雨呢?
看看预报是个大晴天,结果淋成狗。
老天爷坑起自己人,还真是毫不含糊。
但凡天气预报不准,预报员和气象狗一块儿掉坑。
那么,是天气预报不靠谱么?   (张文华/文)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每一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天气。
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不关心时尚,不关心美食,但你能不关心天气么?
可以说,这世上,没有一个人乃至一件东西,敢说自己不受天气影响,无非受影响程度不同罢了。
所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绝对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那么,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多少呢?
看看官方是怎么说的: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3项指标,历史上首次全部超过80%,分别达到87.5%、80.2%和84.4%;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再创新低,为78公里,继续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这数据,看着还真是欢欣鼓舞啊。
不过,气象狗拿到这些资料时,第一反应是:真的吗?
然而,这确实是真的。
注意,这些个80%,针对的是24小时预报,而非中长期预报。
反正中长期天气预报的苦头,我是吃够了,每周末写下周天气预报时,逐日的天气预报总是写得很没有把握。
目前,天气预报都是以数值预报模式为基础的。
数值预报,就是把观测到的气象数据,输入有关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其运算结果,来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
预报员会结合自己的预报经验,在数值预报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做出确定性综合预报。
以数值预报模式为基础进行短期预报,由于观测数据相对准确精细,天气变化趋势稳定,相当于以相对确定的内容预测不确定的内容,准确度较高。
而中长期预报,首先要判断大气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不确定性已经很高,再用此不确定性的结果推测不确定的天气情况,预报的准确率必然受到影响。
这也是为啥我们对那些个80%无感的原因吧。
也就是说,24小时预报必须准啊,不准要你何用?只是我们更关心接下来三五天的天气,中长期预报啥时候能准确一点?
下面抖两个内部的小料。
中国气象先生、中央气象台NO1的天气主持人宋英杰说,都说男人不靠谱,都说预报天气的人不靠谱,那么,中国最不靠谱的,就是预报天气的男人。
然后,前两天微博上,@天气预报问大家伙儿,大家觉得天气预报从何而来,选项1、ctrl c后ctrl v,然后调个温度,改个天气现象;2、打牌、抓阄等立体式全方位交叉预报,得出结论;3、先看实况,再看数值模式,各种层面和要素挨个分析,再结合历史气候及自身经验(此处省略一万字),或者和首席预报员讨论半小时,纠结中哆哆嗦嗦地给出结论。齐刷刷的评论选2选2必须选2。
谁在左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据说,没有一种游戏比天气预报更刺激了,一天颠覆一次预报都有可能,像今年初夏的杭州,有那么几天,每一天的预报都和实况不一样,也是醉了。
官方说法是:“基于现在的科技水平以及对整个大气,甚至对现在整个气候系统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这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全世界都是如此。”
宋英杰说,哪怕一万年后,天气预报也不一定能报准。
因为准的标准在水涨船高,20年前只要求知道“明天下雨吗”,现在得精准到具体时间具体区域和具体量级(也就是多大的雨),以及什么时候停。
尤其是,天气预报中的那些疑难杂症,预报准确率嗷嗷叫着往下跌。
以强对流天气为首,这是预报员们最头疼的。
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大风、龙卷风等,它的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像暴雨预报准确率,我国只有20%左右,老美也不过25%左右。
台湾气象学者俞家忠,是这么形容自己的:“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今日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可怜天气预报人,一生被骂上天庭。”
从理论上来说,这个世界上,但凡预测的事情,但凡涉及到未来的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客观规律。
那么,是谁在左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呢?
和别的学科相比,现代天气预报学科还是太嫩了。
别扯古代的甲骨文啊或零星一点气象观测记录,那都只是历史的边角料,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而对于目前世界通用的数值预报方法,我国1955年才开始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
好吧,我真的不是在为预报员开脱,而是干这行确实不容易,才几十年呢,各种经验啊设备啊都不够完善,他们也确实尽力了,只是玩不过老天爷罢了。
对啊,就是玩不过老天爷,别看这会儿窗外蓝天白云美得很纯粹,背后的大气运动,可要比这幅画面复杂得多,不然,为啥说变脸跟变天一样呢?
就这么跟大家说吧,目前为止,人类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仍然很有限。
“蝴蝶效应”都听说过了吧,小小蝴蝶都如此彪悍,何况城市热岛、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等对大气的影响,更何况,大气运动本身还存在内在的随机性,想想都很头大。
就像,你用常规套路去试探老天爷,嘿,老天爷偏不按常理出牌,绝对是吃了哑巴亏。
有人说,气象部门不是有很先进的计算机么?
嗯,计算机是很牛逼啊,可数值预报的计算量之大、运算之复杂,也很变态啊,运算起来误差那是避免不了的。
何况,那帮子学大气物理出身的预报员,不是个个都是IT高手啊。
好吧,那卫星、雷达呢?
这些高科技的货,也是有软肋的好嘛。
像极轨气象卫星离地球较近,分辨率较高,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当它在运动中偏离这个区域时,该区域就暂时成为观测的“盲区”,而有些天气现象可能恰巧就在这个时段发生。
然后,预报员就要哭啦。
天气预报只能无限接近完美
我们有个心态,就是:你是吃这行饭的,预报准了那是应该的,预报不准那是水平问题。
然后,这种过高的心理预期就会选择性记忆,准的自动略过,不准的记得很清楚(越是记得清楚的就越是突发性的恶劣天气),尤其是如果工作、出行、旅行时摊上了一两次倒霉天气,记忆就会耿耿于怀。
还有一个情况,在气象监测中,一个观测站的数据要代表一片区域的情况,就像一个老师教的一个班上几十个娃,怎么可能水平都一样啊,可预报出来,某站点说有雨=这一片区域都雨,现实吗?
马路那边的人淋到雨了,说准,更多地方没下雨,就说天气预报不准,这事在日益发展的城市里头,不要太常见啊。
不信?想想自己的朋友圈,A说下雨B说阳光好得很这种事是不是很常见?
那能不能每个街区都设观测站?
你来造啊?
成本太大啦。
总之,天气预报就是一门有局限性的科学,可以无限接近完美,但永远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每天家人必看天气预报,我有时也会看。发现现在天气预报很准,准确率估计有95%以上。记得小时候的天气预报很不准,说天晴结果下雨。现在说下雨就下雨。我是八零后,对这个印象很深刻。这个也证明了我们的卫星天气预报能力越来越好了吧!
楼主发言:3次 发图:0张 | 更多
  超级计算机速度更快了,计算能力强了。  天气预告要大量计算,以前的计算机很慢,预测不了几天。  一般就预测几天,超过就没意义了,总不能算明年某日的天气吧。
  同感  
  很早就发现了。
  屁!上次天气预报说没雨 刚洗了被子就被雨打湿了!!!
  对目前的天气预报表示满意  十年前,那叫一个没谱啊~~~~~~~
  以前是按天报,现在是按小时报!前几天天气预报说下雨,结果那天大晴天,气得我大骂天气预报不准。我男朋友说下午五六点才下雨呢,我就很奇怪他怎么知道,人家拿着手机里的天气软件让我看,我看过才知道现在都按小时报了,果然下午到时间准时下雨了。神奇!不过有些时候也不准,好象对下雨预报得挺准的,下雪就预报得不准!  
  准个屁  
  技术进步了,尤其是卫星上天之后。
  跟超级计算机没一毛钱关系,算法都不一定对,推出来的结果只能用于研究。预报还是看欧洲日本的数值预报。现在各种雷达数据自动站数据多了,历史数据都电子化了,预报员的数量质量也都提高了。天气预报肯定会越来越准。但永远不会100%准。
  天气预报最主要的是烤概率,比如,有历史记录的某一天,云层多高、气压多少结果第二天有中雨,那在今天有相同的云层和气压,于是判断第二天又有中雨,关键是记录和概率
  @真的要出发了
20:21:18  屁!上次天气预报说没雨 刚洗了被子就被雨打湿了!!!  -----------------------  刚洗了被子就被雨打湿了、、、、、水确实太大了,都进脑子里去了
  非常准,的确是越来越准
  @真的要出发了 4楼
20:21:18  屁!上次天气预报说没雨 刚洗了被子就被雨打湿了!!!  -----------------------------  刚洗的被子,难道是干的?
  @真的要出发了 4楼
20:21:18  屁!上次天气预报说没雨 刚洗了被子就被雨打湿了!!!  -----------------------------  95%  没看见???
  怎么能准,相差几十公里天气都会不一样!  
  我们这里一个乡中间一条高速公路,经常这边大雨那边一滴没有。夏天的天气不准正常。  
  中国天气网上的预报很准,对北方的天气预测比对南方的天气预测要准,总的来说比以前准确很多,以前看天气预报只相信香港的天气先生,现在一般都看天气网了
  日机闯入东海防空识别区 中国军机紧急升空应对  日03:19
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 邹春霞)针对日本媒体有关中日军机“异常接近”的报道,国防部昨日回应,5月24日,日本自卫队2架  飞机闯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对中俄海上联合演习实施侦察干扰,中国军队飞机为此紧急升空并采取必要防范措施,  以维护参演舰机安全,确保演习顺利进行。  国防部新闻事务局昨天表示,中方已向日方紧急提出交涉,要求日方尊重中俄海军的合法权利,对有关人员严加管  束,停止一切侦察和干扰活动,否则,可能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将由日方承担。  国防部称,中俄海军在东海预定海空域举行的海上联合演习是双方共同组织的例行性演习,并依国际惯例在演习前  通过多种方式对外发布了相关海空域的禁航通告。日方军机擅自闯入演习空域并采取危险动作的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和  国际通行准则,极易造成误读误判,甚至引发空中意外事件。  对中国军机紧急升空,国防部表示,中方军机有权维护空中安全,对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有关空域的外方飞机  采取必要的识别和防范措施。  ==================================================================================  任何国家的防空识别区与该国家的领空区域之间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如果日本战机飞到中国的领空边缘,由于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  所以只要中国对日本军机发出警告,一次的警告就够,如果警告无效,中国的战机很可能就可以开火,最好在联合国  的平台上发出警告。另外,如果不在联合国上发出警告,可能也可以,因为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与其他国家不一样。  如果日本仍是法西斯性质的国家(当然,现在日本已经有二战的停战书),只要日本战机飞到中国的领空边缘,可能中国  不用发出警告,就可以直接开火,最起码可以发曳光弹。因为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也是世界人民认可的反侵略和  反法西斯的中坚力量之一。日本军机不恰当或违反国际法的做法背后,说不定美国在幕后操控。  更何况美国已经在日本设立了军事基地。  附:  日本是二战的侵略国,当时也是法西斯性质的国家,极其严重地破坏世界和平。  日本最后也成了战败国。仍在“服刑期”的日本,没有最终的领土决定权、军事决定权,没有国  际发言权。日本的领土只能看作是联合国直接管辖的一个地区。而且,联合国对日本还有征收一定的  资产和资金的权力。  在慰安妇问题上,日本仍不认罪。另外,日本很多的违反国际法的政策背后,美国应当正在幕后操控。原因:  美国就是一只黑手,当年美国侵略朝鲜,而中国则是“抗美援朝”。至今,美国仍不愿提交投降  书,意味着美国仍要继续发动侵略战争。联合国应当制裁美国。  仅供参考。
  楼主是来黑的吗。没看见天气预报天天改吗。
  数据,算法,模型,三者都进步了,表现为预报准了,  超算也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进步。
  @真的要出发了 4楼
20:21:18  屁!上次天气预报说没雨 刚洗了被子就被雨打湿了!!!  -----------------------------  既然洗了,打湿也没事吧?
  小地方的天气预报是蛮准的。但是大一点的城市就稀烂了,不光随时都在改,而且改了也不准!就像昨天预报长沙大雨,今早改成中雨,但是其实也就下午下了一场阵雨……也许是区划太大,太笼统了吧。  
  @VV马超飞燕VV 21楼
21:49  数据,算法,模型,三者都进步了,表现为预报准了,  超算也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进步。  -----------------------------  嗯!现在我也相信天气预报了  
  @为师被猪啃过 23楼
00:09:23  小地方的天气预报是蛮准的。但是大一点的城市就稀烂了,不光随时都在改,而且改了也不准!就像昨天预报长沙大雨,今早改成中雨,但是其实也就下午下了一场阵雨……也许是区划太大,太笼统了吧。  -----------------------------  这个就是你看预报不仔细,局部地区啊,老梗了*^O^*
  前几年就好准了,10年左右  
  是好准
  30年后地震也能向天气预报一样准确~  
  哦!  
  过几年就该轮到地震预报准了。  
  预报和预言都有误差,医生有误诊。真假各占50%。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这是名人名言。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15天天气预报是怎么报出来的?准吗?_天气预报_新浪网
15天天气预报是怎么报出来的?准吗?
  中国天气网讯 1月22日-23日,预计武汉最低气温-12℃;南京最低气温-14℃;扬州-12℃…… 这么冷?!
  这些预报哪来的?中国天气网!靠谱吗?确实来自中国天气网的8-15天天气预报。
  但是,请注意,长期预报下方还有提示:8-15天预报,是集合多家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客观预报产品加工而成,未经预报员主观订正,反映未来一段时间内天气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供公众参考,欲知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需随时关注短期天气预报和最新预报信息更新。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加工而成?未经预报员主观订正?好专业的表述,看不太懂!
  所谓模式天气预报,简单来说,就是设计好一套庞大的计算天气预报的程序,输入当前已知的天气现象,它就可以计算出未来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状况。数值天气预报是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基础。
  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物理学中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可用于分析大气的运动变化,而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语言写成数学方程。然后,人们利用大型计算机对这些数学方程求解,就预报出某一地区未来的气压、温度、风向、风速以及降水量等……
  目前任何一种预测模式都不能完全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能是近似,因此必然存在误差。而且误差会产生累加,预报时间越长,误差就会越大。
  正因为如此,数值预报才需要人工订正。中国天气网发布的7天预报,是各级气象预报员根据模式预报的结果,结合当前观测数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地形、个人预报经验等进行二次订正后,再对外发布。
  中国天气网的8-15天天气预报,则是集合多家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加工而成,更直白地说,就是计算机算出来的。长期预报没有经过预报员的主观订正,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既然7天预报有人工订正?后期也可以订正嘛!其实,没那么简单。7天内的天气预报订正,基于地面人工观测、高空探测、雷达卫星、海洋浮标站等多种观测手段得到的当前天气状况的数据,模式的初始场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模拟的大气变化特征更可信和可靠。而时间更长的预报,大部分数据完全依靠模式计算产生,可信度逐渐降低,人工订正的意义不大。
  随着时间的临近,各家模式将不断加入最新的观测资计算未来的天气状况,产生的预报结论也会不断进行调整,进而得到更准确、更确定的预报结果。
  1月13日18时预报
  1月14日11时30分预报。时间越临近,计算出的结果越准确。
  尽管8—15天预报存在不确定性,但也反映了未来的天气趋势,对公众具有参考性。公众和有关行业可以根据长期预报了解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发展和变化,比如在某个时间段会出现一次降温或降水的过程,从而更合理的安排生活、生产等各方面。
  最后,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如果想得到更准确的天气预报,关注短期预报,较长期天气预报请参考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天气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