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五十斤混凝土需要多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方案

混凝土技术真的是靠经验去蒙的吗?
感觉好多了不起的前辈都是靠着经验去配置混凝土,去解决混凝土中的问题。…………谢谢各位老师的悉心解答,本人半路出家,热爱混凝土行业,灰头土脸地奋斗在混凝土一线未曾退缩,或许是我自己行业知识太浅漏,在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同时自己内心深处却始终无法找到触动点,就是在这行提高技能的方法。
在生产一线,搅拌站虽然会对原材料严格按照批次进行相关检验且在检验合格后才允许进厂使用,不过在实际生产中原材料仍然避免不了波动,产品难免出现一定偏差,按照科学计算分析,然后作出调整的方法固然是好,我也向往这样的严谨,可是要等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和实验找出原因后再作出精确的调整有哪个质控能严格做到?所以我观察到基本上都是结合经验去蒙来做调整。问题是,我不想去蒙,我也要精确,我也要科学,我应该怎么做?
想问一下各位,你们有谁在生产一线或者曾经呆过?想必你们会非常理解我的迷惘。
谢谢你们,会一直在建材行业努力……
按投票排序
看了很多上面的评论,很多都把博士给酸了一顿,貌似在混凝土行业就不用博士,就只需搅拌站里面的你们的一些普通房建混凝土经验一样。学校我呆了七年,搅拌站我也呆过几年,搅拌站的经验说出来是什么,干这行的都清楚,搅拌站最主要是为了赚钱,特别是私人搅拌站,经验大多数都是为了怎么压成本,当然良心的可能会保证基本的强度性能,再说这测试的强度谁不是去找点关系测个60天、90天的强度来当28天的强度使,搅拌站自己送去质监站的试块,真的就是检测的那个标号那个龄期的!?站里面的经验最主要的就是调土,现在行业的砂石质量之差,这确实加重了大量技术人员的负担,可能上一盘的土和下一盘的土减水剂掺量可以变化4、5个点,级配差含泥量差,含水波动大,当然经验丰富的质检员和机操看下电流都是可以调整好。但是你们就能以此去酸别人一个博士?别人做的就完全没用?用你们这些房建的经验去修珠港澳那样的大桥能行吗?混凝土范围之广,不仅仅是现在商混站主要的C15-C60的生产;当然实验室中C60以上很好配出来,用于实际呢?C80-C120的泵送施工,超高层施工,水电大坝的施工,油井水泥施工,还有许多特殊环境下的混凝土施工,就能以这些经验来解决?不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进行研究了吗?再则,我们现在的经验难道不是从实验室中的研究得出来的吗,做一个没的经验借鉴的工程的时候,你们靠什么来做。确实是看不惯这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行为,别人博士做的貌似就是一文不值,在你们眼里,他们就只是一个拿着精确计量设备去现场调土的人。国内混凝土行业质量做的之差,我们很多方面是要多自己反思,不是以自己在搅拌站工作了多少年干了多少实际工程就能去对别人做的科研进行贬低酸别人。再则,你们做的那些房建项目,有些房子你们自己真的敢买吗!?在搅拌站里面题主重点学习调土经验,多请教同事和老员工,而且你要充分了解原材料的质量情况,你看上去入站合格的原材料其实很多是不达标的,这就更需要技术人员来调整了。我之前有个很牛逼的师兄,再难调的混凝土在他问了砂石原材料质量和水泥厂家后一到两盘就可以调好,这也是慢慢积累的。
你猜这是什么?这是混凝土里的一朵玫瑰花!事实上,这是电子显微镜下混凝土中 monosulfate (AFm phase, Alumina ferric oxide monosulfate phase)的照片。二十世纪后半叶混凝土业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让混凝土技术成为了一门材料科学,通过材料科学、化学、结构工程、工程力学等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科研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描述、研究、预测、评估混凝土这个非常复杂的材料,混凝土也像高性能陶瓷、高性能合金、高分子聚合物、高性能塑料等等工程材料一样,成为材料科学新的研究对象。在这之前,我们只能靠经验蒙。蒙的结果有时候还可以,但更多的时候是惨不忍睹的。很多混凝土结构十年不到就出问题了,要么钢筋锈蚀,要么碱骨料反应严重,要么表皮全开裂,要么抗渗性能降低到不能接受的地步……为了维修这些出问题的混凝土结构,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金钱。而且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庞大,很多时候真的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刚刚修好这边,那边又不行了。仅以美国为例,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美国全国用于维修混凝土结构的投资高达200亿美金,而因为混凝土中的钢筋锈蚀造成的拆除、重建、维修、加固等损失更是高达一年1200亿美金。更重要的是,因为总的资金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资金用来维修旧的出问题的混凝土结构,意味着就没有钱建造新的混凝土结构了,社会急需的新道路、新桥梁、新水坝很可能会因为资金紧张而无法完工。如果不修旧的,旧的就会出问题,桥会塌,大坝会崩溃;如果修旧的,那就没钱建新的,就无法用基础设施来促进经济发展。进退两难,举步维艰,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当初设计建造的不科学。事实上,混凝土工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全球消耗自然资源最多的产业。混凝土是全球产量最大的工业品,每人每年平均三吨。水泥厂生产水泥的化学反应需要高温,化学反应本身再加上燃料的燃烧,每生产一吨水泥就要释放一吨的二氧化碳,这还是技术比较新、设备比较好的水泥厂;对于那些陈旧的小水泥厂,可能附近整个地区都会是灰蒙蒙的。消耗了这么多的自然资源,排放了这么多的温室气体,顺带着污染了水泥厂周围的环境,最后弄出来一堆用不了十年二十年就会出问题的产品,坏掉了还没地方扔,全变成了建筑垃圾。至少在我看来,这是赤裸裸的对人类的犯罪,是坚决不能接受的。也许你会说,没觉得有那么多混凝土结构十几年就不行了,也没见过坏的不像样子的混凝土结构,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其它原因,你身边的很多混凝土结构不到十几年就已经被拆掉重建了,又一次为GDP的增长做贡献去了。也许你会说,关我什么事儿呢?十几年后的事情十几年以后再说,我先干我这个工程,拿到钱再说。如果您这么想,那我也没办法。但是我知道,那些造三鹿奶粉、苏丹红食品的肯定也是类似的想法。某种意义上,加固维修的巨额花销都是在为当初设计建造时候的错误买单。如果当初工程师们能够蒙的好一点点,就能为现在节省这每年上千亿美金的开支。显然,蒙是不靠谱的,我们需要比蒙更好的方法。什么是更好的方法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会杀鸡宰羊,放鞭炮,挑好日子,不让女性朋友下工地,他们认为这样就会避免工程事故,提高工程质量;有的人依靠经验,一切以老把式、老师傅教的为准,以前都是这样干的,所以这次也一样;还有些人会依靠科学,用化学、力学的知识来解释问题,用实验、分析来解决问题。也许这三种办法都可以奏效,但显然它们的成功率和可以达到的上限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认为第一种比第三种还要好,显然我们也没有进一步对话的必要了。什么是科学的方法?科学就是以事实为根据,以实践为标准。看不清微观结构?我们就用显微镜,甚至电子扫描显微镜。搞不清水化机理?我们就用纯的C3S、纯的C3A……每一个化学成分都单独测试。搞不清反应的流程?我们就用核磁共振,监控每一个我们感兴趣的反应。不确定长期的抗冻融性能?那就把试件在冰箱里反复冻融好几个月。不确定长期的碱骨料活性?那就在把试件在氢氧化钠溶液里泡两年。不确定长期的硫离子侵蚀?那就把试件在不同的硫离子环境里监控五十年。这是我们混凝土材料课上的一张数据图,这是我们混凝土材料课上的一张数据图,注意看横坐标,最大值是45,单位是年。美国内政部复垦局负责美国西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了解决混凝土水坝抗硫离子侵蚀的问题,他们在二战时展开了这项实验,实验的数据采集一直持续了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的坚持,不仅仅能帮助内政部兴建维护混凝土水坝,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我们对混凝土抗硫离子侵蚀的第一手资料。类似的实验有很多,每一项实验、每一项研究都能推进我们对混凝土材料的认知,都能修正我们的理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研究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混凝土材料科学。根据我们已知的混凝土材料科学,我们甚至已经有了混凝土材料的计算机水化模型。就像工程师设计结构会用 SAP2000、ETABS 或者 PKPM 等软件分析结构的受力性能,不需要真正建造这个结构物,就能在电脑上预测结构的情况,继而优化结构设计;混凝土科学家也有相应的软件,不需要真正的制作混凝土,就能在电脑上模拟混凝土的性能,继而优化混凝土的配比。美国商务部的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的 VCCTL 软件就是其中之一,VCCTL 是 Virtual Cement and Concrete Testing Laboratory 的缩写。输入你的混凝土配比,比如水灰比、水泥用量、骨料用量等等参数,输入你的水泥的化学成分,输入你的 SCMs 的成分,输入外加剂的种类、剂量,输入环境参数,就可以模拟混凝土的水化反应。你甚至可以输入显微镜照片,直接输入第一手的化学成分信息。模拟水化反应,得到模拟的水化微观结构,继而输出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抗渗透性能等等。通过这些分析结果,优化混凝土配比,然后再模拟测试,然后再优化再测试。虽然这不能代替现场实验,但是这可以指明现场实验的方向,而且节省了实际实验的时间和费用。模拟水化反应,得到模拟的水化微观结构,继而输出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抗渗透性能等等。通过这些分析结果,优化混凝土配比,然后再模拟测试,然后再优化再测试。虽然这不能代替现场实验,但是这可以指明现场实验的方向,而且节省了实际实验的时间和费用。也许你觉得这些不够科学,没错,如果你像谢尔顿那样执着的话,这些的确不像理论物理那么「科学」。但如果你放宽一点标准,混凝土科学绝对跟很多其它「科学」的「科学」程度是一样的。这是我老婆贴在家里的一张海报,里面的每一个箭头、每一根线都是好几篇或者好几十篇论文,很多都是 CNS,甚至有一些是诺贝尔奖得主的成果。这是一个很直观的科学的图形化表述,一门科学就是由这些千千万万的点点滴滴组成的。也许你会说,虽然知道这些,但是也没有用处,我们一样治不了癌症,或者,我们一样不能保证高质量的混凝土。没错,科学不是万灵药,伪科学或者反科学才标榜自己是万灵药。当初火药发明的时候,很多人也觉得没有用处,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大刘在《三体》里是这么说的:“想象一个古代的王国,他们的技术也在进步,能为士兵造出更好的刀啊剑啊长矛啊,甚至还有可能造出像机关枪那样连发的弓箭呢,但……”大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如果他们不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就永远造不出导弹和卫星,科学水平限制着呢。”有时候,科学不见得比经验或者瞎蒙的效果更好,就像早期的火枪还不如弓弩,但它们有着不一样的未来。因为现在经验比科学更管用,所以就嘲笑和鄙视科学,这显然是没有远见的行为。人类的技术进步,最终还是由辛勤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共同推进的。如果食品厂都是靠经验蒙着放添加剂,你还敢吃吗?如果汽车厂都是靠经验蒙着造刹车,你还敢开车吗?同样,为什么蒙着造混凝土就是可以接受的呢?现在都这样,不代表这样就是对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只会是一堆建筑垃圾和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
被邀请回答的第四个问题了,谢谢。你的说法与我四年本科,七年工作经验基本是相符的,但并不是以上答案所说的这些,关于这个我是有好多想交流的,只是看看其他回答的人,顿时觉得也没什么心情了。加上前面的好些答案,纵然得票最高,就因为不喜欢摆谱,不想引两篇英文,就挤到下面,所以贱贱觉得知乎不是我们这些干一线的人呆的地方。留给博士生装逼吧。但觉得题主能有这样的思考,也是我辈同道中人,我分享一些我的思考。什么是经验呢,你奶奶跟你讲大屁股的女生好生养,这就叫经验。一听经验,就觉得好LOW,主要因为这是个需要包装的社会,你换个说法,比如叫大数定理,正态分布,标准差,卡方分布,泊松分布,回归方程,回归系数,听起来是不是心情就会好一点。其实我们现行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做为我们这个行业最基本的标准之一,就是经验的集合,里面有大量的表,哪个不是参编单位大量试验总结的经验,因为我们公司也是参编单位之一,十分明白是怎么操作的。只是当我们把这里面的过程抽掉,给你一个编好的标准时,你看到就觉得好神秘,实际就是大量试验结果,用统计学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后,回归出大量的系数,方便大家使用而已。这是许许多多人劳动的结果,然后总结,最后得出一句话,说出来你觉得他是蒙,其实他背后的辛苦你可能了解。最后我想说说,与牛顿三大定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这种达到美学级的科学相比,统计学的确还破漏不堪,数学逻辑不如以上那些那么严密,但对于混凝土要求的精确级别来说,经济性是最合理的,如果什么都要等严密的数学模型架构好了,原材料的每一时刻的作用机理都搞明白再来生产,你现在还在窑洞里坐着呢。去年因为我们这边原材料的原因。混凝土泵送性能很差,我曾经想过去寻求流体力学的原理,期望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后来发现这种固,液,气的三相流体湍流方程之复杂,就是三百年前有人提出,聚合三百年这行业精英(想想吃流体力学这碗饭的都是造跑车,飞机的,就能知道他们很厉害)之力,都还是算个勉强,但凡不想蒙,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这行业不得不依赖统计学,。然后再被换个个土点的名字,叫经验,心情一下子就不好了。以上,谢谢。一小心,发现自己被排名第一的作者给屏壁了,呵呵,希望不是我在他另一个回答里说他遇到的甲方都是流口水的。不过还是挺好玩。自嘲一下。嘴贱总是容易没朋友。但最终我还是干不过喜欢看有电子显微镜的。呵呵……也挺好,至少大家还愿意相信科学。虽然判断哪个为科学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哪个里面的英文多些。挺谢谢大家为我点赞的。其实如果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我要是看了一篇陌生领域专业的文章,我也会倾向于向一个标识更专业,文章里有彩图,内容有情怀的人点赞的。大家愿意为我点个赞,证明大家是敢于直面我们这一行业中的许多不足的。那我们就能一起去寻找出路。不断完善。猪小宝的答案的确是比我更有情怀的。只是由于有点像孟夫子那样咄咄逼人人。所以我是有点不能认同的。这世界的确是一堆不完美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不完美而就否定他的价值,就像爱因斯坦的出现证明牛顿是错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牛顿的出现没有意义。只可惜可能我在一篇他为甲方翻案的答案里,说他遇到的甲方都是流口水的。被他屏遮了(呵呵,为我的嘴贱道歉)也没法跟他说了。不过各自保留意见的自由,这就挺好。希望他早点能改变我们这靠经验的行业,其实这一百多年来,因为没有好方法浪费掉的资源的确是挺多的。但怎么说呢,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世界不完美,就干脆死掉吧。我们至少要给自己一个机会。
前 HPC / UHPC 方向博士生来答。我们在搅水泥之前,确实会进过一些计算的。通过计算,得出水、水泥、骨料以及外加物的比例,然后进行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试验。通过不同的水灰比(可简单理解为水与水泥的比例),或者不同类型的外加物(如纤维材料,硅灰等),可以大致总结出某种混凝土的性能。可以说,试验前的预计算,和试验后的数据分析,都是有依据的,较为严格的。但在试验过程中,一般说来并没有那么严格。比如某次试验,需要水泥6.67千克,结果加入了6.65千克水泥;或者振捣不充分;或者养护条件无法完全满足:这些因素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试验的结果。至于多大程度,那就不一定可以量化了。最后个人私货:所谓科学的试验方法,在混凝土这个领域里,也许并不见得比经验上来的准确与靠谱。个人认为,混凝土这个科研领域,最需要的仍是本构模型,而不是试验方法。
o(╯□╰)o照你这样的思维,我明天考的桥涵水文,是一门讲述如何用一条河流在历史上观察的资料去蒙在未来那条河上可能发生的事,有时还可以用另一条河去蒙其他的河,甚至还可以脑补一条萌萌哒的曲线线型去代表一些实际中的水文情况,这比起蒙混凝土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简直就是给河流算命啊有木有,玄学呀有木有!(╯°□°)╯︵ ┻━┻
作为一名在商品砼搅拌站混了7年的人:头三年从事一线质量控制,后来转岗去了市场营销部。看到这个问题不禁会心一笑,实在忍不住上来聊两句啊!混凝土,靠的是长久累计下来的技术和经验。这事儿得细说。其一、出厂质量。出厂质量当然是要严格把关的。每个搅拌站都是有自己的标准配合比的。在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满足强度(还得留下一定的富裕系数),最重要还要计算成本。商品砼、商品砼,咱们归根结底还是靠卖混凝土赚钱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这事儿怎么来?只能是一遍一遍的做小试甚至中试,积累数据、分析,成为自己的“独家配方”。随后选择合格供应商,最大限度的稳定原材料的来源和质量。这就是科学,就是严谨。不过呢,拌小试做出来的那40L料和实际生产完全是两码事情噢。实际生产中,原材料波动的情况太多了太多了好么!就举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吧。今天生产任务重啊!一块底板一道栈桥。正忙得热火朝天呢,下雨了,本来你也没在意,谁知道下了两小时也不见停。这时候你就想了,堆场上石子黄砂的含水率肯定会提高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咱必须做个含水率测试啊!于是打个电话给拌台:啊~你好,我是试验室的。呐......你现在所有工地发料都暂停一下。因为下雨了,等我做个原材料含水率先!(额...现实是拌台接到这个电话会直接无视你的...)取样、称重、进烘箱,忙完了搬个板凳坐等结果咯......突然,你发现:卧槽!雨下得更大了!你凌乱了啊:彼时彼刻你检测出来的含水率(虽然还在等结果)还是此时此刻甚至下一刻原材料的含水率么?这时,电话铃响,分管生产的副总在电话那头出离了愤怒:本来发料已经跟不上了,现在A工地的两台泵车和B工地的固定泵上已经1个小时没有车子了。甲方项目经理已经在骂娘了。听说是试验室哪个小子跟拌台说要停止发料的?!所以说,这时候不就得老前辈根据经验调整了么。等数据结果出来,黄花菜早凉透了。更不用提碰到因为原材料断档,临时更换厂家这些个烦心事情了。其二、到达现场质量。混凝土出厂质量其实每个搅拌站基本上都是手拿把攥的,要是没这点本事,早可以关门了,关键还是看到达现场的质量。看些什么?看的就是混凝土到达现场时的坍落度、和易性和可泵性。然而,我们只可能从上述三点来分析混凝土大概质量,最重要的混凝土真实强度我们是暂时不知道的,需要等28天。撇开施工方的各种影响不谈,我认为能够影响现场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这么几个:施工部位、天气、气候、路程的远近、路况、泵车的规格等等。如果是固定泵的话还要考虑泵管的长度和弯头的多少。特别是可泵性,因为一旦堵泵,一连串电话会直接打过来骂娘。想当年我这些个“投诉”电话也没少接啊.....冤枉的是有些时候根本不是料的问题,只是这台泵车太...太...破了。但是没办法,必须服从现场生产啊,只能根据它再调整下配比。正是因为实际生产和现场施工过程中存在太多的变数和不可控因素,并且一旦发生问题又必须要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而且以上因素很能难去量化、数据化。所以我认为就目前而言,依靠丰富的经验是解决混凝土一线生产时出现问题时候的主要办法。此处注意!仅是指一线的日常生产!那些常规、常用配合比的完善、特殊级配所要求特殊配比的研究、特殊混凝土的研发和创新,这些事情就非得靠大量的试验和数据啦!不过等咱们过了一段时间再回首往事,这些资料和数据又何尝不是经验呢?总而言之,混凝土这玩意儿不同于其他建材,百度上能查到的定义我就不多啰嗦了。我只想说的是:混凝土是个不均匀密度的半成品。为什么说这一句?行内纯经验之谈,等题主你了解这句话的意思以后,自然会回来和我一起唱这首歌的~~~~~
建议题主搜索一下国内道路沥青材料的论文,基本上都是一个路子写出来的:1、用了啥材料2、采用规范规定的体系测定下各项系数3、统计规律,总结曲线4、一定符合规范要求这就像是,做题的时候,你已经知道答案了,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去凑一个过程,想要得到这个答案。而在土木行业,计算流程,就是你的实验方法和数据采集办法都是几十年前规定好了的。所以只能尽可能地试验新材料。混凝土这种材料,我不看好还有多少研究前途。钢结构也是。frpcfrp碳纤维竹纤维等等等等前人已经把这块儿的力学体系建完了,打个比方,这是一碗面,上述这些,不过是把配料里的胡椒多放半颗还是少放半颗。我觉得土木行业搞科研不行因为材料搞来搞去大桥的主要材料还是钢筋混凝土,看清楚,是大桥,不是景观桥;是主要材料,不是辅助材料添加剂!上面这几个研究的也不少了,代替不了!因为贵!因为力学性能不行!但是材料不突破,就还是现在这样,科研问题拍脑袋,实际生产靠经验。你学屠龙之术又如何?只能拿去屠狗。还是别人好多年前发明的屠龙之术,我学了点儿皮毛,然后跟小白吹牛逼。我一直很羞愧,因为他们说,我是国家的精英,是栋梁,但是我一直在骗自己,对不起,我真的没有做出来什么牛逼的东西,东拼西凑一大堆别人玩儿剩下的,吹吹牛,混混日子。反正我现在只跟他们谈钱。总之,题主突破性的进展就不要想了要是想继续混这行就老老实实混吧不是混日子是好好混我觉得生活还是需要好好混的祝好!
题主你以为混凝土就是随便加点水泥粉加点水加点沙子像和面一样由着心情来吗~图样!其实就连水泥也要考虑四大主要成分的配比呐!更别说粗骨料细骨料巴拉巴拉啦~小女子也是土木学生一枚,先马住这个问题,这学期待我学成归来我们一起探讨~啾咪( ?&ωo? )
科研和生产中混凝土质量把关还是很严格的,不过搅拌站跟车的技术员一到施工现场基本都要哭。施工队一看干了,就加水,然后堵泵了,你混凝土有问题。现在用商混很多都是赊着用的,施工是大爷。。
把题目中的砼换成中医的话,总觉得在哪里见过求折叠
大四去过一个工地实习,当时正在盖居民楼,一个老师只带四五个学生,所以我们几个有机会上正在施工的那一层算是近距离观察。有个工地小哥正在加箍筋,小哥加的真的很随意,感觉像完全看自己心情,加着加着他手头边没有钢筋了,就把刚才加的箍筋间距调大,就算完成了。
我们几个都很惊讶,老师说:“他可能很有经验吧?”可能。。。。。有经验。。。。。。 小哥估计也就20出头的样子。。。。。 所以题主在纠结有经验的前辈是不是都凭感觉配筋,其实人家“有经验”的施工人员也是凭感觉配筋呢。
理论不是蒙的,但好多设计师是蒙的。
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因素里,权重第一的就是裂缝。只有飞天米线大神才知道每一条裂缝产生的原因。不受上天眷顾的人类只能靠经验避免裂缝。
混凝土好像很多都是经验公式,但是,这也是有科学的依据的啊
你想知道中国的建筑为什么质量不堪!这是一本将近四百页的书,能蒙对多少?就是因为那些蒙的人在干我们专业干的活,混凝土的耐久性是要经过时间的检验的,混凝土的相关实验需要很长实验,港珠澳大桥的混凝土试块是20年前做的。混凝土的维护花费可以查一下,出现每种情况都是有原因的!说这个很痛苦的,太浪费资源了!如果你从事这个行业或者相关的行业,请对时间负责,对工作负责,要让我们的孩子住上安全可靠的房子。知乎上很多博士,我也是来围观的,只是看到楼主的题目就忍不住了!就是因为那些蒙的人在干我们专业干的活,混凝土的耐久性是要经过时间的检验的,混凝土的相关实验需要很长实验,港珠澳大桥的混凝土试块是20年前做的。混凝土的维护花费可以查一下,出现每种情况都是有原因的!说这个很痛苦的,太浪费资源了!如果你从事这个行业或者相关的行业,请对时间负责,对工作负责,要让我们的孩子住上安全可靠的房子。知乎上很多博士,我也是来围观的,只是看到楼主的题目就忍不住了!
高教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四版)绪论高教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四版)绪论
大多数小工厂是的遥想那年夏天刚刚高考完的我闲得蛋疼跟老爸说:您帮我找个地方打工吧!然后就tmd去了一个特别破烂的水泥厂!!!离家特别远!!!骑自行车要2个小时好么!!!你们高考完了天天9点起!!!老子5点半起啊!!!骑到地方全身湿透了啊!!!然后天天就是拿各种各样的试剂加到水泥里,然后放恒温箱,等7-21天把他们砸碎【抠鼻
无图,非商混工作人员请绕行 本人只有初中文化,不到之处,请指正,勿喷。
听题主之言,看得出题主是刚刚进入此行业不久。相信不久之后,题主会萌生,几乎所有的商混公司都像极了家庭作坊,而现有试验室主任都是上世纪的余孽,应该被淘(huo)汰(mai)之类的思想。因为,当你认真熟读了各个标准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真的不懂技术,纯粹是在瞎搞。接着,你会有一展宏图的强大冲动,然后,可能有天你认识到地域差异,又突然想到前辈们“学于西方,用于东方”的理想,从一线城市,屈尊到二三线城市,从事整体质量控制工作,开始按照你学到的标准,和你自己的一套理论,试图开创混凝土新纪元。最后,累成狗。
那样,我就多了一个同类。。
----------------------------------------------------------------------------------------------------------------------
好了。说正事。
你说了“蒙”,其实,是你还没看出门道。
理论是以文字的方式来记录已经发生的试验现象或用以解释试验结果的。而经验,是以感觉的方式记录的。一个从事多年商混的试验室主任,心里藏着千个万个试验现象和结果,可他不是做学问的,真的不需要把经验翻译成理论给你听。即使描述给你,你也不能将理论无损失的转换成直观感觉。加以运用。
再说标准,你也别当圣旨一样奉着。我所知的所有混凝土公司,煤灰和矿粉都各只掺10%左右。而JGJ55-2011里的最大掺量高达50%的时候,各商混杂志里的文章,高标混凝土,矿粉都掺50%的时候,我真的以为,他们都蒙在鼓里的傻逼。我捡到宝了。而当我把矿粉掺到25%,粉煤灰掺到10%以后,多次小级配试验无误,用于生产,结果呢?我整整崇拜了半年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混凝土表面松软,回弹普遍不合格。成夜成夜的睡不着觉。当然,我的小级配试验是没有问题的,原材料质量控制也没问题,因为后来取芯全部合格。以至于现在,JGJ55-2011里面的表3.0.5-1,我权当放屁。我相信那些所谓的博士也跟我一样,只是在试验室做做试验写出来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他们敢拿大量工地做试验?我不知不觉做了,不知不觉错了。
所以,我还会觉得那些上世纪的余孽是傻逼,在瞎搞吗?都是吃过亏,长过记性的人。
再说说,各质监站,实验室检查团队。他们真的外行。有些话说出来也很可笑。但他却管着我们,以至于,商混公司试验室大量工作,都是在做假资料。还要我们去奉行他们想象出来的,僵化的,一层不变的质量管理体系。真的让他们来做试验室呢?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他们插手混凝土公司内部制度,是混凝土行业发展的一大阻力。
再谈谈质量波动的问题,看了很多答案。感觉他们认识都是错的。质量波动是正常的。哪怕同一组试块,强度也有高低。同一车混凝土浇筑的一面墙,强度也有高低。我们要做的,不是将强度控制到死。而是掌握住它的波动,得出强度标准差,再根据fcu,0≥fcu,k+1.645σ得出配制强度,以保证质量。而剩下的工作,就是控制材料波动,降低标准差。在这一点上,那些博士生是对的。
下面,我再说下耐久性。头疼,不谈了。他们说,路,本来就是坏了修,修了坏。房子,本来就是盖了拆,拆了盖。我没说。
工业要的是收益,要综合时间、质量、成本等因素综合来考虑。科学要的是原理,弄清楚复杂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继而给其他产业予以技术指导。举个栗子,一般办公桌高度都是70cm左右,这是经验之谈。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人的身高,上下身比例,椅子高度,使用习惯等等之类的因素计算出张亮适合74.1cm高的桌子,张韶涵适合65.3高的桌子,这是科学。但不能要求每个人买桌子的时候都带一个人体工程学的工程师吧,况且每个桌子尺寸不一样不能大规模生产成本也会上升的。这个时候知道70cm左右大部分人用起来比较舒服就很有用了,对每个人来说可能它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对整个群体来说,可能是最优解。这就是经验和参数的意义。当然那些献身于科学的人也是值得敬佩的,一方面可以解决姚明这种高个子有钱人买桌子的难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大家平均身高的增加提醒工厂,你们用的70cm过时了,现在用72cm比较好。
作为一个跟混凝土打交道的减水剂技术员,我告诉你,一大半是经验,一小半是蒙的。因为材料有时候是不可控制的,结果也就不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