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受控电压源源在计算时前面放负号还是不放?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电工技术基础55820.ppt 6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电工技术基础55820.ppt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理解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问 题;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具体 应用;了解电气设备额定值的定 义;熟悉电路在不同工作状态下 的特点;深刻理解电路中电位的 概念并能熟练计算电路中各点的 电位。 1.1
电路分析基础知识 1、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理想电路元件分有无源和有源两大类 集中参数元件的特征 1.2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及电路的工作状态 1.3
基本电路元件和电源元件 两种电源之间的等效互换 1.4
电路定律及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电阻的混联计算举例 解:
Rab=R1+ R6+(R2//R3)+(R4//R5) 1.5
电路中的电位及其计算方法 1.6 叠加定理 1.7
戴维南定理 戴维南定理应用举例
理想电流源的内阻 R0I?∞(相当于开路),因此内部不能分流,输出的电流值恒定。 理想电流源的外特性 0 I U 电流源模型的外特性 0 I U U + _ RL R0I IS I 电流源模型
实际电流源的内阻总是有限值,因此当负载增大时,内阻上分配的电流必定增加,从而造成输出电流随负载的增大而减小。即实际电流源的外特性也是一条稍微向下倾斜的直线。 理想电流源和实际电流源模型的区别 Us = Is R0 内阻改并联 Is =
两种电源模型之间等效变换时,电压源的数和电流源的数值遵循欧姆定律的数值关系,但变换过程中内阻不变。 b I R0 Uab + _ US + _ a IS
b I R0 Uab + _ a
等效互换的原则:当外接负载相同时,两种电源模型对外部电路的电压、电流相等。 内阻改串联 + – L i=0 uL=0 C 1. uL=0时,WL是否为0?ic=0时,WC是否为0? 2.画出图中电感线圈在直流情况下的等效电路模型? 3. 电感元件在直流时相当于短路, L 是否为零?电容元件在直流时相当于开路,C是否为零? 4. 理想电源和实际电源有何区别?理想电源之间能否等效互换?实际电源模型的互换如何? 10V + - 2A 2? I I = ? ? ? ? 哪个答案对? 问题与讨论 R U I R2 R1 U I I1 I2 R1 R2 I U U1 U2 电阻的串联 电阻的并联 等效电路 串联各电阻中通过的电流相同。 并联各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 如果两个串联 电阻有: R1&&R2,则R≈R1 如果两个并联电阻有: R1&&R2,则R≈R2 1、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R1 R2 R3 R4 R5 R6 a b 由a、b端向里看, R2和R3,R4和R5 均连接在相同的两点之间,因此是 并联关系,把这4个电阻两两并联 后,电路中除了a、b两点不再有结 点,所以它们的等效电阻与R1和R6 相串联。
电阻混联电路的等效电阻计算,关键在于正确找出电路的连接点,然后分别把两两结点之间的电阻进行串、并联简化计算,最后将简化的等效电阻相串即可求出。
分析: 2、电路名词 支路:一个或几个二端元件首尾相接中间没有分岔,使各元件上通过的电流相等。(m) 结点: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联接点。(n) 回路:电路中的任意闭合路径。(l) 网孔:其中不包含其它支路的单一闭合路径。 m=3 a b l=3 n=2 1 1 2 3 3 2 网孔=2 + _ R1 US1 + _ US2 R2 R3 例 支路:共 ?条 回路:共 ?个 节点:共 ?个 6条 4个 网孔:?个 7个 有几个网眼 就有 几个网孔 a b c d I3 I1 I2 I5 I6 I4 R3 US4 US3 _ + R6 + R4 R5 R1 R2 _ 电路中的独立结点数为n-1个,独立回路数=网孔数。 3、基尔霍夫第一定律(KCL)
基尔霍夫定律包括结点电流定律和回路电压两个定律,是一般电路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是将物理学中的“液体流动的连续性”和“能量守恒定律”用于电路中,它指出:任一时刻,流入任一结点的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数学表达式: I1 I2 I3 I4 a –I1 + I2 – I3 –I4 = 0
若以指向结点的电流为正,背离结点的电流为负,则根据KCL,对结点 a 可以写出: 例: 解: 求左图示电路中电流i1、i2。 i1 i4 i2 i3 ? 整理为:
i1+ i3= i2+ i4 可列出KCL:i1 – i2+i3 – i4= 0 例: –i1–i2+10 +(–12)=0
– 4+7+i1= 0
? ? 7A 4A i1 10A -12A i2 其中i1得负值,说明它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基氏电流定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电工电子技术教第一章.ppt 6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理解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问 题;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具体 应用;了解电气设备额定值的定 义;熟悉电路在不同工作状态下 的特点;深刻理解电路中电位的 概念并能熟练计算电路中各点的 电位。 1.1
电路分析基础知识 1、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理想电路元件分有无源和有源两大类 集中参数元件的特征 1.2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及电路的工作状态 1.3
基本电路元件和电源元件 两种电源之间的等效互换 1.4
电路定律及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电阻的混联计算举例 解:
Rab=R1+ R6+(R2//R3)+(R4//R5) 1.5
电路中的电位及其计算方法 1.6 叠加定理 1.7
戴维南定理 戴维南定理应用举例
理想电流源的内阻 R0I?∞(相当于开路),因此内部不能分流,输出的电流值恒定。 理想电流源的外特性 0 I U 电流源模型的外特性 0 I U U + _ RL R0I IS I 电流源模型
实际电流源的内阻总是有限值,因此当负载增大时,内阻上分配的电流必定增加,从而造成输出电流随负载的增大而减小。即实际电流源的外特性也是一条稍微向下倾斜的直线。 理想电流源和实际电流源模型的区别 Us = Is R0 内阻改并联 Is =
两种电源模型之间等效变换时,电压源的数和电流源的数值遵循欧姆定律的数值关系,但变换过程中内阻不变。 b I R0 Uab + _ US + _ a IS
b I R0 Uab + _ a
等效互换的原则:当外接负载相同时,两种电源模型对外部电路的电压、电流相等。 内阻改串联 + – L i=0 uL=0 C 1. uL=0时,WL是否为0?ic=0时,WC是否为0? 2.画出图中电感线圈在直流情况下的等效电路模型? 3. 电感元件在直流时相当于短路, L 是否为零?电容元件在直流时相当于开路,C是否为零? 4. 理想电源和实际电源有何区别?理想电源之间能否等效互换?实际电源模型的互换如何? 10V + - 2A 2? I I = ? ? ? ? 哪个答案对? 问题与讨论 R U I R2 R1 U I I1 I2 R1 R2 I U U1 U2 电阻的串联 电阻的并联 等效电路 串联各电阻中通过的电流相同。 并联各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 如果两个串联 电阻有: R1&&R2,则R≈R1 如果两个并联电阻有: R1&&R2,则R≈R2 1、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R1 R2 R3 R4 R5 R6 a b 由a、b端向里看, R2和R3,R4和R5 均连接在相同的两点之间,因此是 并联关系,把这4个电阻两两并联 后,电路中除了a、b两点不再有结 点,所以它们的等效电阻与R1和R6 相串联。
电阻混联电路的等效电阻计算,关键在于正确找出电路的连接点,然后分别把两两结点之间的电阻进行串、并联简化计算,最后将简化的等效电阻相串即可求出。
分析: 2、电路名词 支路:一个或几个二端元件首尾相接中间没有分岔,使各元件上通过的电流相等。(m) 结点: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联接点。(n) 回路:电路中的任意闭合路径。(l) 网孔:其中不包含其它支路的单一闭合路径。 m=3 a b l=3 n=2 1 1 2 3 3 2 网孔=2 + _ R1 US1 + _ US2 R2 R3 例 支路:共 ?条 回路:共 ?个 节点:共 ?个 6条 4个 网孔:?个 7个 有几个网眼 就有 几个网孔 a b c d I3 I1 I2 I5 I6 I4 R3 US4 US3 _ + R6 + R4 R5 R1 R2 _ 电路中的独立结点数为n-1个,独立回路数=网孔数。 3、基尔霍夫第一定律(KCL)
基尔霍夫定律包括结点电流定律和回路电压两个定律,是一般电路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是将物理学中的“液体流动的连续性”和“能量守恒定律”用于电路中,它指出:任一时刻,流入任一结点的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数学表达式: I1 I2 I3 I4 a –I1 + I2 – I3 –I4 = 0
若以指向结点的电流为正,背离结点的电流为负,则根据KCL,对结点 a 可以写出: 例: 解: 求左图示电路中电流i1、i2。 i1 i4 i2 i3 ? 整理为:
i1+ i3= i2+ i4 可列出KCL:i1 – i2+i3 – i4= 0 例: –i1–i2+10 +(–12)=0
– 4+7+i1= 0
? ? 7A 4A i1 10A -12A i2 其中i1得负值,说明它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基氏电流定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电工学(少学时) 第1章.ppt 7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电工学(少学时) 第1章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8(2) 利用叠加原理可否说明在单电源电路中,各处的电压和电流随电源电压或电流成比例的变化?
可以。比如电路中若理想电压源的电动势加倍,可相当于两个具有原来电动势的理想电压源串联。则根据叠加原理,电路中各处的电压、电流均应为二个原值相加即原值的二倍。 下一题 上一题 返回分析与思考题集
1.9(1) 有源二端网络用电压源或电流源代替时,为什么要对外等效?对内是否也等效?
根据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一有源二端网络用等效电压源或电流源代替时,其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是对应相等的,即等效是对有源二端网络的外部电路而言的,等效不会改变外部电路的电压和电流。而对网络内部则是不等效的。 下一题 上一题 返回分析与思考题集
1.9(2) 电压源和电流源之间可以等效变换,那么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之间是否也可以等效变换?
不可以。因为理想电压源的输出电压恒等于定值,理想电流源的输出电流恒等于定值,两种理想电源之间无法满足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均对应相等的对外等效的原则。 下一题 上一题 返回分析与思考题集
1.10(1) 非线性电阻元件的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欧姆定律?
不符合欧姆定律。 下一题 上一题 返回分析与思考题集   遵循欧姆定律的电阻称为线性电阻,它是一个表示某段电路的特性而与电压和电流无关的常数。而非线性电阻的阻值不是常数,随电压或电流变动,故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不符合欧姆定律。
1.10(2) 伏安特性是一条不经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时,该电阻元件是否为线性电阻元件?
不是。 上一题 返回分析与思考题集 练 习 题
求图示电路中开关S 闭合和断开两种情况下 a、b、c 三点的电位。 R S 3 V 6 V a b c
求图示电路中开关 S 闭合和断开两种情况下a、b、c 三点的电位。 S 2 k? a b c +12 V 4 k? -6 V 4 k? 2 k? 下一页 返回
试根据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特点分析图示的两电路:当 R 变化时,对其余电路(虚线方框内的电路)的电压和电流有无影响?R 变化时所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US + _ R 任 何 电 路 IS R 任 何 电 路 (a) (b)
图示电路中,已知 US=6 V ,IS=2 A , R1=2 ?, R2=1 ?。求开关S 断开时开关两端的电压 U 和开关 S 闭合时通过开关的电流 I(不必用支路电流法)。 US + _ IS R1 R2 U + _ I S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
在图示电路中已知 US= 6 V ,IS=2 A ,R1=R2=4 ?。求开关 S 断开时开关两端的电压U和开关S闭合时通过开关的电流 I(在图中注明所选的参考方向)。 US + _ IS R1 R2 S
求图示电路中通过恒压源的电流 I1、I2 及其功率,并说明是起电源作用还是起负载作用。 10 V + _ I1 5 ? + _ 2 ? 40 V I2
求图示电路中恒流源两端的电压 U1、U2 及其功率,并说明是起电源作用还是起负载作用。 5 ? 5 A + _ U1 + _ 2 ? U2 1 A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
试分析图示两电路中:(1)图(a)中的理想电压源在 R 为何值时既不取用也不输出电功率?在 R 为何范围时输出电功率?在 R 为何范围时取用电功率?而理想电流源处于何种状态? (2) 图(b)中的理想电流源在 R 为何值时既不取用也不输出电功率?在 R 为何范围时输出电功率?在R为何范围时取用电功率?而理想电压源处于何种状态? 1 V + _ 1 A R (a) 1 V + _ 1 A R (b)
图示电路中,US=4 V ,IS1=1 A ,R1=2 ? ,R2=5 ? , R3=2 ?,R4=4 ? 。试由题 1.5.1 总结出的规律将电路简化后求出 I4;根据题 1.6.5 总结出的规律,分析 IS2 输出和取用电功率的条件。 US + _ IS1 R1 R2 IS2 R3 R4 I4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
用支路电流法求图中各支路电流,并说明 US1 和 US2 是起电源作用还是起负载作用。图中US1=12 V ,US2=15 V ,R1=3 ?, R2=1.5 ?, R3=9 ?。 R3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当前位置: >>
电工学(少学时)第九章放大电路
第九章 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10 双极型晶体管 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双极型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 场效应晶体管 场效应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 多级放大电路 差分放大电路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b
r /> 9.1 双极型晶体管(BJT)采用不同的掺杂方式在同一块半导体硅片中制造 出三个掺杂区域,并形成两个PN结,然后从三个掺杂 区域分别引出三个电极,就构成了晶体三极管,简称 晶体管或三极管。由于这类晶体管中两种不同极性的载流子(自由电 子和空穴)同时参与导电,故也称之为双极型晶体管。根据三个掺杂区域的组合不同,晶体管可分为两 种类型:NPN型和PNP型。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一、基本结构 1. NPN 型三极管CN B E基极B 集电极C 集电区 集电结 基区 发射结P符号N发射区 发射极E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 PNP型三极管集电极CC集电区 P N 基极BN集电结 N P 基区 发射结 发射区 发射极E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B E符号 结构特点:集电区: 面积最大, 集电极 掺杂浓度低 C N基区:很薄, 掺杂浓度最低基极 BP NE 发射极发射区:掺 杂浓度最高, 面积较小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双极型半导体三极管的实物图金属封装 小功率管塑封 小功率管塑封 大功率管金属封装 大功率管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二、 晶体管的三种工作状态晶体管有两个PN结、三个电极,一个作为信号的输入 端,一个作为信号的输出端,另外一个作为输入回路与 输出回路的公共端。根据公共端的不同,晶体管可构成 三种接法,或称三种组态:分别为共发射极组态、共集 电极组态和共基极组态。三种组态分别如下图所示:CB BEEBCEC(a)共射组态(b)共集组态(c)共基组态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1. 放大状态 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 的外部条件是: (1)发射结要正向偏置; (2)集电结要反向偏置。共发射极接法放大电路IC N B IB RB UBB P N IE E UCCCRC对于NPN型三极管应满足: UBE & 0,UBC & 0 即 VC & VB & VE 对于PNP型三极管应满足: UEB & 0,UCB & 0 即 VC & VB & VE输入 回路公 共 端输出 回路上一页 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集电结反偏, 有少子形成的反 向电流ICBO。 基区空穴向 发射区的扩散 可忽略。 B RB IBE E IECICBO ICE N P从基区扩散来的 电子作为集电结 的少子,漂移进 入集电结而被收 集,形成ICE。 UCC进入P 区的电 U 子少部分与基区 BB 的空穴复合,形 成电流IBE ,多数 扩散到集电结。N 发射结正偏,发 射区电子不断向基 区扩散,形成发射 极电流IE。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下一页 上一页动画 IC = ICE+ICBO ? ICE IB = IBE- ICBO ? IBEICE 与 IBE 之比称为共 发射极电流放大倍数 IBBC IC ICBO ICE N PUCCI CE I C ? I CBO I C ?? ? ? I BE I B ? I CBO I BRBUBBIBEN E I EI C ? ? I B ? (1 ? ? ) I CBO ? ? I B ? I CEO若IB =0, 则 IC? ICEO集-射极穿透电流, 温度??ICEO?忽略I CEO ,有 I C ? ? I B (常用公式)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由上述分析可见,发射极电流IE与基极电流IB、 集电极电流IC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IE=IB+IC由于基区很薄,掺杂浓度又很低,电子在基区扩 散的数量远远大于复合的数量。所以:IC&& IB同样有:? IC&& ? IB所以说三极管具有电流控制作用,也称之为电流放大作用。 为了衡量基极电流IB对集电极电流IC的控制作用, 我们将集电极电流与基极电流之比定义为电流放大系 数,用β来表示。即:??I IC B, ? ? ?I C?IB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各电极电流关系及电流放大作用IB(mA) IE(mA) 0 0.02 0.04 0.06 0.08 3.10 3.18 0.10 3.95 4.05IC(mA) &0.001 0.70&0.001 0.721.501.542.302.361)三电极电流关系 IE = I B + IC 结论: 2) IC ?? IB , IC ? IE 3) ? IC ?? ? IB 把基极电流的微小变化能够引起集电极电流较大变 化的特性称为晶体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实质:用一个微小电流的变化去控制一个较大电流的 变化,是CCCS器件。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的特征IB 微小的变化,会产生 IC 很大的变化。IC =βIB IC C UCE E UCCRCIB BRB0<UCE<UCC ,UCE = UCC-RC IC 。 晶体管相当于通路。UBEUBB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2. 饱和状态 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 的外部条件是: (1)发射结要正向偏置; (2)集电结也要正向偏置。 对于NPN型三极管应满足: UBE & 0 UBC & 0 即 VB &VE , VB & VCRB UBB N ICCRCBIB P N IE E UC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的特征是: (1)基极电流IB增加时,集电极电流已达到饱 和值, IC较大,基本不变; (2) UCE =UCC -RCIC =UCES≈ 0 (饱和压降) ; (3)IC≈UCC/RC=ICS (饱和电流) ,IC的大小由 UCC和RC决定; (4)集电极、发射极之间 相当于短路。C+UCE≈0 RC UCCE-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3. 截止状态 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 的外部条件 是: (1)发射结要反向偏置或零偏; (2)集电结也要反向偏置。 对于NPN型三极管应满足: UBE ≤ 0 UBC & 0RB UBB IC NCRCBIB P N IE E UCC即 VB ≤VE , VB &V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的特征是: (1)基极电流IB和集电极电流IC均约等于零;(2) UCE=UCC -RCIC ≈UCC ;(3)集电极、发射极之间C IC≈0 RC E UCC相当于开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例[9.1.1]:NPN三极管电路如图所示,已知 β=100,试求开关S分别合于a、b、c三端时的IB、IC和 UCE。并判断此时晶体管的工作状态。计算时UBE和集电 极―发射极饱和压降UCES可忽略不计。 RB1500kΩ RB2 bUBB1 50kΩ 5V UICa c SIB5kΩUCE 15VRCBB21.5VUC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解:开关S分别合于a、b两端时,由UBB1的极性可 知此时晶体管的发射结均处于正向偏置,如何判断此时 晶体管的工作状态是放大还是饱和呢?方法如下:①首先计算出集电极临界饱和电流ICS和基极临界 饱和电流IBS; I CS U CC ? U CES U CC I BS ? I CS ? ? ? RC RC ②然后由电路计算出基极电流IB ;③判断:若IB & IBS ,则晶体管处于放大状态;若 IB &IBS ,则晶体管处于饱和状态。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由电路可见:I CS U CC 15V ? ? ? 3mA RC 5k?I BS 3 ? ? ? 30?A ? 100 I CSRB1 500kΩ RB2 b IC a c S IB 5kΩ RCUBB150kΩ 5V UUCE15VBB21.5VUC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当开关合于a点时I BS3 ? ? ? 30?A ? 100I CSU BB 1 ? U BE 5V IB ? ? ? 10?A ? I BS RB1 500k? 所以此时晶体管处于放大状态I C ? ?I B ? 1mA U CE ? U CC ? I C RC ? 10VRB1 500kΩ RB2 b a c S 50kΩ 5V UBB2ICIB5kΩ UCE 15V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RC UCC上一页 下一页UBB11.5V 当开关合于b点时I BS3 ? ? ? 30?A ? 100I CSU BB 1 ? U BE 5 IB ? ? ? 100?A ? I BS RB 2 50k?所以此时晶体管处于饱和状态I C ? I CS ? 3mARB1U CE ? U CC ? I C RC ? 0 ? U CESUBB1500kΩ RB2 b a c S 50kΩ 5V UBB2ICIB5kΩ UCE 15V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RC UCC上一页 下一页1.5V 当开关合于c点时U BE ? ?U BB2 ? ?1.5V发射结处于反偏,所以此时晶体管处于截止状态IB ? 0IC ? 0RB1 500kΩ RB2 bUCE ? UCC ? I C RC ? UCC ? 15VICa c S IB UCE5kΩRCUBB150kΩ 5V UBB21.5V15VUCC上一页 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三、三极管特性曲线即三极管各电极电压与电流间的关系曲线,是 三极管内部载流子运动的外部表现,反映了晶体管 的性能,是分析放大电路的重要依据。为什么要研究特性曲线: 1)直观地分析晶体管的工作状态; 2)合理地选择偏置电路的参数,设计性能良好的 电路。 重点讨论应用最广泛的共发射极接法的特性曲线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测量晶体管特性的实验线路IB ?A RBICmA+ + V UCE 输出回路 C + CUCCV UBE 输入回路 C + CUBB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发射极是输入回路与输出回路的公共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1. 输入特性 iB ? f (uBE ) U 特点:非线性 iB(?A) 80 60 40CE? 常数UCE?1V20O正常工作时发射结电压: 硅管 UBE ? 0.7V 锗管 UBE ? 0.3V0.40.8uBE(V)死区电压: 硅管0.5V, 锗管0.2V。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输入特性曲线的三个部分①死区(截止区) ②非线性区(转折区) ③线性区(放大区)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2. 输出特性iC(mA )4iC ? f (uCE ) IB? 常数输出特性曲线通常分三个工作区:(1) 放大区100?A321O在放大区有 iC=? iB , 也称为线性区, iC具有 80?A 恒流特性。 60?A 放大区 在放大区,发射结处 40?A 于正向偏置、集电结处 20?A 于反向偏置,晶体管工 IB=0 3 6 9 12 u (V) 作于放大状态。 CE动画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截止区 IB ≤ 0 以下区域为截止区,有 IC ? 0 。 在截止区发射结处于反向偏置,集电结处于反 向偏置,晶体管工作于截止状态。 (3)饱和区 iC(mA ) 100?A 当UCE? UBE时,晶体 饱 4 管工作于饱和状态。 和 80?A 3 在饱和区,?IB ?IC, 区 60?A 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 2 40?A 集电结也处于正偏。 20?A 1 深度饱和时, IB=0 硅管UCES ? 0.3V, O 3 6 9 12 u (V) CE 锗管UCES ? 0.1V。 截止区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输出特性 iC= f (uCE)OIB = 常数C iC/ mA 4 3 饱和区 2 1 O 截止区 放100 ?A 80 ?A 60 ?AiC+iB + uBE -B E 工作方式 uCE-大区40 ?A 20 ?A IB = 036 输出特性9uCE/V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四、晶体管主要参数表示晶体管特性的数据称为晶体管的参数,晶体 管的参数也是设计电路、选用晶体管的依据。 1. 电流放大系数?,? ? 当晶体管接成发射极电路时,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___ IC ?? IB 注意:交流电流放大系数Δ IC ? ? ΔI B? 和? 的含义不同,但在特性曲线近于平行等 距并且ICE0 较小的情况下,两者数值接近。 常用晶体管的? 值在20 ~ 200之间。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例:在UCE= 6 V时, 在 Q1 点IB=40?A, IC=1.5mA; 在 Q2 点IB=60 ?A, IC=2.3mA。iC(mA ) 4 3 100?A在 Q1 点,有80?A 由 Q1 和Q2点,得 60?A 40?A Δ IC 20?A ? ? ? 2.3 ? 1.5 ? 40 Δ I B 0.06 ? 0.04 IB=0 12 u (V)CEI C ? 1.5 ? 37.5 ? ?I 0.04 BQ22 1 0 3 6 9 Q1在以后的计算中,一般作近似处理:? =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集电极-基极反向截止电流 ICBO ICBO C?A+ECICBO是由少数载流子的 漂移运动所形成的电流, 受温度的影响大。 温度??ICBO?3.集电极-发射极反向截止电流(穿透电流)ICEO C ?A + ICEO =(1+β)ICBO IB=0 ICEO ICEO受温度的影响更大。 温度??ICEO?,所以IC也相 应增加。三极管的特性受温 度影响较大。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4. 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 ICM 集电极电流 IC上升会导致三极管的?值的下降, 当?值下降到正常值的三分之二时的集电极电流即 为 ICM。 5. 集电极-发射极反向击穿电压U(BR)CEO 当集―射极之间的电压UCE 超过一定的数值时, 三极管就会被击穿。手册上给出的数值是25?C、 基极开路时的击穿电压U(BR) CEO。 6. 集电极最大允许耗散功耗PCM PCM取决于三极管允许的温升,消耗功率过大, 温升过高会烧坏三极管。 PC ? PCM =IC UCE 硅管允许结温约为150?C,锗管约为70?90?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由三个极限参数可画出三极管的安全工作区PCMIC ICM4饱 过 和 放 损 3 区安 大 耗 全 工 区 2 区 作 区 1 截止区 O UCE 3 6 9 功耗曲线U(BR)CEO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小结★对于元器件的学习,应将重点放在其特性、参 数、技术指标和正确使用方法上,而不要过分追究 其内部机理。讨论器件的目的在于应用。 ★学会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就是根据实际情况, 对器件的数学模型和电路的工作条件进行合理的近似, 以便用简便的分析方法获得具有实际意义的结果。 ★对电路进行分析计算时,只要能满足技术指标, 就不要过分追究精确的数值。 ★半导体器件是非线性的,特性有分散性,工程 上允许一定的误差,可采用合理估算的方法。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9.2 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放大的概念电子学中放大的目的是将微弱的变化信号放大 成较大的信号。这里所讲的主要是电压放大电路。 电压放大电路可以用有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 的双端口网络表示,如图:uiAuuo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例: 扩音系统信 号 提 取电 压 放 大功 率 放 大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放大的实质: 用小能量的输入信号通过三极管的电流控制作用, 将放大电路中直流电源的能量转化成交流能量输出。对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 : 1. 要有足够的放大倍数(电压、电流、功率)。 2. 尽可能小的波形失真。 另外还有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通频带等其它技术 指标。本章主要讨论电压放大电路,同时介绍功率放 大电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一、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晶体管放大电路实现放大的条件(1) 晶体管外加电压必须保证其发射结正偏、集电 结反偏;(2) 必须为晶体管的各电极设置合适的直流电压、电流,使晶体管工作于放大区;(3) 输入回路必须保证将输入信号有效地加到晶体管的输入端以控制基极电流; (4) 输出回路必须保证将放大后的集电极电流转化 成电压,并使放大的信号有效地加到负载上。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1.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晶体管T 基极电源UBB 集电极电源UCC 基极偏置电阻RB 集电极负载电阻RC 耦合电容C1 、C2 信 号 源RS + + ui C C1 + iBRCiC+C2++ RLusC+ T uCE u RB BE C uo C + iE UBB C C+ UCC C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 负载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分析过程中对电压和电流的文字符号规定直流分量:用大写字母加大写下标表示。如:IB、IC、UBE 、 UCE直流分量iC uCEuBEUBE tiBIB t ICOUCEOOOtt上一页 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交流分量:用小写字母加小写下标表示。如:ib、ic、ube 、 uce交流分量iBibOiCicuBEubeuCE tOucetOtOt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总量的瞬时值:用小写字母加大写下标表示。 如:iB、iC、uBE 、 uCE 交、直流总量iC iB uBE uCEIBOtOUBE tICOUCEOtt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2. 放大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晶体管T--放大元 件。要保证集电结 反偏,发射结正偏, + 使晶体管工作在放 UCC 大区 , iC=? iB 。 C基极电源UBB与基 极偏置电阻RB--使 发射结处于正偏, 并提供大小适当的 基极偏置电流。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C2 + iC + C1 iB + + + T uCE + u RS RB BE C RL uo C ui + + C iE UBB us C C CRC共发射极基本电路 耦合电容C1 、C2的数值均较大, 故在放大电路分析时,可以视其 集电极电源U --为 CC 为直流开路,交流短路。 电路提供能量。并保 证集电结反偏。C2 + iC + C1 iB + + + T uCE + u RS RB BE C RL uo C ui + + C iE UBB us C C C RC集电极负载电阻RC-+ 将变化的电流转变为 UCC 变化的电压。 C 耦合电容C1 、C2 --隔离输入、输出 与放大电路直流的 联系,同时使信号 顺利输入、输出。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共发射极基本电路 4.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常用接法C2 + iC + C1 iB + + + T uCE + u RS RB BE C RL uo C ui + + C iE UBB us C C C RC+ UCC CRBRS +usC1 + +ui C共发射极基本电路C2 + iC + iB + + T uCE uBE C RL u o C C iERC+UCCC单电源供电时常用的接法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空载时放大电路的简化画法:+ UCCRB C1 + + ui - NPN 管放大电路 RC + C2 RB RC- UCC + C2+ uo -+ uo -C1 ++ ui -PNP 管放大电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二、共射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作用+UCCRB C1 + C2 + + iB iC + + T uCE uBE C uo C iE C iC RC+ ui Cuo = 0 uBE = UBE uCE = UCEuCE无输入信号(ui = 0)时:uBEUBE tO iB IB tOIC tOUCE t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O 结论:(1) 无输入信号电压时,三极管各电极都是恒定的 直流电压和电流:IB、UBE和 IC、UCE 。 (IB、UBE) 和(IC、UCE)分别对应于输入及输出特 性曲线上的一个点,称之为静态工作点Q。 iC iB IB Q IC uBEOQIBuCEOUBEUCE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有输入信号(u ≠ 0)时: 无输入信号(ui = 0)时+UCCRB C1 + C2 + + iB iC + + T uCE uBE C uo C iE C iC iB UBE tO RC+ ui Cu = uo ?o0 0 uBE = UBE uBE = UBE+ ui u= = UCE uCE CEUCE+ uouCEOuCE = UCC- iC RCuiOuo tuBEtOIBtOICtO?UCEt上一页 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结论:(2) 加上输入信号电压后,各电极电流和电压的大 小均发生了变化,都在直流量的基础上叠加了 一个交流量,但方向始终不变。 直流分量 iC 交流分量 iC + ICO集电极电流iCOic ttOt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结论:(3) 若参数选取得当,输出电压可比输入电压大, 即电路具有电压放大作用。uiOuotOt(4) 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在相位上相差180°, 即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具有反相作用。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三、晶体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和动态1. 静态:输入信号为零(ui= 0 或 ii= 0)时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也称直流工作状态。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2. 动态:输入信号不为零时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也称交流工作状态。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四、晶体管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 因耦合电容对交、直流信号的作用不同,在放 大电路中如果耦合电容的容量足够大,则对交流分 量可以视其为短路,而对直流分量可以视其为开路。 这样,交直流分量所走的通路是不同的。 直流通路:无信号时电流(直流电流)的通路, 用来计算静态工作点。 交流通路:有信号时交流分量(变化量)的通路, 用来计算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 输出电阻等动态参数。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例:试画出下图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 对直流信号电容 C 可视为开路(即将电容断开)+UCC RC断开RS +usRBC1 + +ui C+ iC + iB + + T uCE uBE C RL u o C C iE断开 C2+UCC RB IB RC IC+ + TUCE UBE C C IEC直流通路直流通路用来计算静态工作点Q ( IB 、 IC 、 UCE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对交流信号(有输入信号ui时的交流分量)+UCC C2 对地短路 + iC + C1 iB + T uCE 短路 + + + RS 短路 uBE C RL uo C ui + C iE us C C RB RCrCC?U CC ? ?0 ?I CCXC ? 0,C 可视为 短路。忽略电源的内 阻,电源的端电压恒 定,直流电源对交流 可视为交流短路。 交流通路 + uO C用来计算电压 放大倍数、输入 电阻、输出电阻 等动态参数。RS++ us C CuiRBRCRL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9.3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估算法 静态分析 放大 电路 分析 方法 图解法 微变等效电路法 动态分析 图解法 计算机仿真分析在分析晶体管放大电路时,应遵循“先静 态,后动态”的分析原则。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计算机仿真电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EDA仿真波形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9.3.1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静态:放大电路无信号输入(ui = 0)时的工作状态。 静态分析:确定放大电路的静态值。 ――静态工作点Q:IB、IC、 UBE、 UCE 。 分析方法:估算法,图解法。分析对象:三极管各电极电压和电流的直流分量。所用电路: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设置Q点的目的: (1) 使放大电路的放大信号不失真; (2) 使放大电路工作在较佳的工作状态,静态是 动态的基础。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一、用估算法确定静态值1. 画出直流通路 对直流信号电容 C 可看作开路(即将电容断开)+UCC断开RB C1 + +RS +usui CC2 + iC + iB + + T uCE uBE C RL u o C C iERC断开RB IB+UCC RC + + TUCE UBE C C IE ICC直流通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 由直流通路估算 IB+UCC RB IB RC + + TUCE UBE C C IC由KVL: UCC = IB RB+ UBEU CC ? U BE 所以 I B ? RB当UBE&& UCC时,U CC IB ? RB3. 由直流通路估算IC 和UCE根据电流放大作用 I C ? ? I B ? I CEO ? β I B ? β I B由KVL: UCC = IC RC+ UCE 所以 UCE = UCC C IC R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例 9.3.1] 在如图所示的固定偏置放大电路中,已 知 UCC = 6 V, RB = 180 kΩ, RC = 2 kΩ, ? = 50,晶体 管为硅管。试求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解] UCC-UBE IB = RB 6-0.7 = mA 180 = 0.029 4 mARB C1 + + ui - RC+ UCC C + 2 + uo -IC = ?IB = 50×0.029 4 mA = 1.47 mA UCE = UCC-RC IC = (6-2×1.47 ) V =3.06 V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例:用估算法计算图示电路的静态工作点。+UCC RB IB RC + + TUCE UBE C C RE IE IC由KVL可得:U CC ? I B RB ? U BE ? I E RE ? I B RB ? UBE ? (1 ? β ) I B REU CC ? U BE IB ? RB ? (1 ? β ) REIC ? β IB ? IE 由KVL可得: CE ? U CC ? I C RC ? I E RE U可见,当电路不同时,计算静态值的公式 也不同,不可一概而论。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二、用图解法确定静态值用作图的方法确定静态值 优点: RB 能直观地分析和了解静 态值的变化对放大电路 的影响。 步骤: 1. 用估算法确定IB 2. 由输出特性曲线确定IC 和UCE UCE = UCCC ICRC+UCC RC IB + + TUCE UBE C C IC直流负载线方程I C ? f (U CE ) I ?常数 B输出特性曲线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UCE =UCCCICRCI C ? f (U CE ) I ?常数 BIC/mAU CC RC直流负载线方程 输出特性曲线直流负载线由IB确定的那 条输出特性与 直流负载线的 交点就是Q点ICQOQ?UCEQUCCU CC ? U BE IB ? RBUCE /V 直流负载线斜率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1 tan? ? ? RC 9.3.2 静态工作点对放大效果的影响如果Q点设置不合适,使晶体管进入了截止区或饱 和区工作,就会造成信号的失真(非线性失真)。 iC / mAUCC N RC 321.5 180 ? A 60 ? A 静态工作点 40 ? AQ20? A M IB = 0 ? A024681012UCCuCE /V上一页 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1.饱和失真若Q点设置 过高,则晶体 管进入饱和区 工作,造成信 号失真,称之 为饱和失真。ic正半周变平iC/mA iC/mA Q1 Q Q2 ICO OO 适当减小静 t 态基极电流可 消除失真。 uo负半周变平uCE/V uCE/Vuo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UCEt 2.截止失真iC/mA若Q点设置过低,iB负半周变平iB/?A晶体管进入截 iB/?A 止区工作,造成 截止失真。 适当增加静 态基极电流可 消除失真。uBE/V uBE/VQO OQOuCE/V uCE/V UCE uotO Oui t UBEuo正半周变平t此外,如果Q点设置合适,但信号幅值过大也可 产生失真,减小信号幅值可消除失真。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静态工作点不合适时的失真波形1. 若 IB 太小,Q 点过低,引起uo正半周失真―截止失真。 2. 若 IB 太大,Q 点过高,引起uo负半周失真―饱和失真。iB IB O iC uCE UCE O uO O IC O iB IB O iC IC O uCE UCE O uO?t ?t?t ?t ?t ?t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截 止 失 真?t ?tO饱 和 失 真※ 截止失真和饱和失真统称为非线形失真。上一页 下一页 例:由示波器观测到某单管共射放大电路输出电 压失真波形分别如下图所示,试判断此时放大电路为何种类型失真?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uo波形(a) 截止失真 应增大IB, 即减小RB。uo波形uo波形(c) 双向失真 应减小输 入电压。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b) 饱和失真 应减小IB, 即增大RB。 9.4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动态:放大电路有信号输入(ui ?0)时的工作状态。 动态分析: 计算电压放大倍数Au、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 等动态参数。 分析对象: 三极管各电极电压和电流的交流分量。 分析方法: 微变等效电路法,图解法。 所用电路: 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 目的: 找出Au、 ri、 ro与电路参数的关系,为设计 放大电路打基础。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9.4.1 放大电路的主要动态指标1、电压放大倍数 2、输入电阻 3、输出电阻 4、通频带 *5、非线性失真系数 *6、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7、最大输出功率与效率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1.电压放大倍数Au(电压增益)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与 输入电压之比称为放大电路 ui 的电压放大倍数。 它反映了放大电路在输入信 号控制下,将供电电源能量转换 为输出信号能量的能力。AuuoAu ? U o / U i ?| Au | ??其中| Au |? Uo / Ui , ?是U o 与U i 的相位差? ???Uo和Ui分别是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有效值。电压放大倍数也可以用分贝(dB)来表示,即: | Au | (dB) ? 20lg | Au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输入电阻ri 放大电路对信号源(或对前级放大电路)而言是一 个负载,这可用一个电阻来等效代替。这个电阻是信 号源的负载电阻,也就是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ri 。 ? Ii RS 输入电阻是对交 + Au + ?+ 流信号而言的,是 ? RL U o ? Ui US _ - 放大电路 动态电阻。 信号源RS? Ii+ US 信号源?+ ? Ui -ri 放大电路+? RL U o _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定义:?Ui ri = ?IiIi RS + Ui - 放 大 ri 电 路当输入信号为正弦交流信号时+ Us _Ui 信号源 放大电路 ri = Ii 输入电阻是衡量放大电路从信号源索取电流大小 的参数。电路的输入电阻愈大,从信号源索取的电流就愈小,因此一般总是希望得到较大的输入电阻。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由放大电路示意图可见:Ii RS + Ui 放 大 ri 电 路+ US _-输入电阻ri Ui = US RS+ri US Ii = RS+ri可见:ri 大 ? Ui 大(信号源电压US衰减小) ? UO 大;ri 大 ? Ii 小 ? 可减轻信号源的负担; ri 越大越好, ri ?? RS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3.输出电阻ro放大电路对其负载而言,相当于信号源,我们可 以将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等效为戴维南等效电路,这个 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内阻就是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ro 。 即ro就是从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RS?+U S_? Ui _+A0 u 放大 电路输出端RLIo_? Uo+ro+ Uo - 负载+ Ues_放大电路RL其中: Ues= UOC = A0Ui输出电阻是衡量放大电路 A0为空载电压放大倍数 带负载能力的参数。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输出电阻的大小对放大电路的影响:由放大电路示意图可见:RL UoL = RL+ro Ues RL = R +r UOC L o 等式两边同除以输入电压Ui 即得: RL | AuL | = RL+ro | A0 |roIo+Uo -+ Ues_放大电路RL负载输出电阻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RL UoL = RL+ro UOCIoro + Uo - RLRL | AuL | = RL+ro | A0 |+ Ues_由此可见,带上负载之后,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要 下降,在输入电压一定时,电压放大倍数也要下降。 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希望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小一 些为好,输出电阻小可以提高放大电路的带负载能力。ro 越小越好,ro ?? RL。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例 9.4.1] 某放大电路的空载电压放大倍数 | A0 |= 100, 输入电阻 ri = 9 k? ,输出电阻 ro = 1 k?,试问: (1) 输入端接 到 US = 10 mV,RS = 1 k? 的信号源上,空载输出电压 UOC 等 于多少?(2) 输出端在接上一个 9 k? 的负载电阻RL时,负载 上的电压 UoL 等于多少?这时电压放大倍数 | AuL | 是多少? [解] (1) ri Ui = R +r US S i 9×103 = (1+9)×103 ×10 mV = 9 mV UOC = | A0 | Ui = 100×9 ×10 -3 V = 0.9 V = 900 mV可见:输入电阻较小,使得信号源电压Us衰减,输 入电压下降,输出电压也随之下降。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 输出端在接上一个 RL= 9 k? 的负载电阻时,负 载上的电压 UoL 等于多少?这时电压放大倍数 | AuL | 是 多少? RL UoL = RL+ro UOC9×103 ×900 ×10 -3 V = (9+1)×103 = 0.81 V = 810 mV UoL 810 = | AuL | = = 90 9 Ui 可见:放大电路带负载之后,输出电压下降,电压 放大倍数也随之下降。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4. 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放大电路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频率间的关系称为 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或频率响应。由于放大电路中存在耦合电容(数值大)、三极管的 极间电容和分布电容(数值小),它们的容抗均随输入信 号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当输入信号频率变化时,输 出电压的大小和相位也会随之变化。放大电路放大倍数的幅值随频率变化的关系称为幅频 特性;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差? 随频率变化的关系 称为相频特性。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我们定义: 当放大倍数下降到中频区放大 倍数Am的0.707倍时所对应的频率分别称为下限 截止频率fl 和上限截止频率f2。两者之间的频率 范围称为放大电路的通频带BW。即: BW= f2 - fl 放大电路的通频带是表示放大电路频率特 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通频带越宽,放大电路对 不同频率信号的放大能力越强。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如图所示:幅频特性: |Au| ― f|Au| |Am| 0.707|Am| 通频带BWOf1f2f相频特性: ? ―f?270o180o 90oOf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9.4.2 动态分析的微变等效电路法微变等效电路: 把非线性元件晶体管所组成的放大电路等效为一 个线性电路。即把非线性的晶体管线性化,等效为 一个线性元件。 线性化的条件: 晶体管在小信号(微变量)情况下工作。因此, 在静态工作点附近小范围内的特性曲线可用线性特 性来近似替代。 微变等效电路法: 利用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计算放大电路 的电压放大倍数Au、输入电阻ri和输出电阻ro等。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一、三极管的微变等效电路三极管在小信号(微变量)情况下工作时,可以在静 态工作点附近的小范围内用线性特性来近似地替代三极 管的特性曲线,这样,非线性器件三极管就可以用线性 双端口网络来等效代替。ciB iCbuBEeuCEBJT双口网络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1. 三极管输入端的微变等效电路当信号很小时,在静态工作点 附近的输入特性在小范围内可近 似线性化。iB ?IBQ ?UBEO?U BE 晶体管的 rbe ? 输入电阻 ?I BU CEube ? ibU CE输入特性uBE晶体管的输入回路(B、E之间) 可用rbe等效代替,即由rbe来确 定ube和 ib之间的关系。26(mV) 对于小功率三极管:rbe ? 200(?) ? β I (mA) (?) C rbe一般为几百欧到几千欧。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三极管输入端的微变等效电路 晶体三极管 C ib B + ube E 等效电路B ib+ube rbeE 晶体管的B、E之间 可用rbe等效代替。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 三极管输出端的微变等效电路iC 输出特性在线性工作区是 一组近似等距的平行直线。 输出电流iC与uCE基本无关而 仅取决于输入电流iB。即:?I C ? β?I B?I CQ?I B或 ic=? ibO输出特性uCE因此,晶体管的输出回路(C、 E之间)可用一受控电流源 ic=? ib等效代替,即由?来确定ic和 ib之间的关系。?一般在20~200之间,在手册中常用hfe表示。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三极管输出端简化的微变等效电路 晶体三极管 ic C + ib B + ube E 输出端等效电路B ib+icC +uce-ube-rbe? ibuce -E 晶体管的C、E之间可用一 受控电流源ic=?ib等效代替。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3. 简化的三极管微变等效电路 晶体三极管 ic C + ib B + ube 简化的微变等效电路B ib+icC +uce-ube-rbe? ibuce -E 晶体管的B、E之间 可用rbe等效代替。E 晶体管的C、E之间可用一 受控电流源ic=?ib等效代替。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先画出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 C1, C2 对交流可视为短路, UCC 对交流可视为短路. RS 交流通路ic ii B CRBC1+RCTUCC C + 2RLuous+RL uOibRC RB E+ uS -RS+ ui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ic将交流通路中的晶体 管用晶体管微变等效电 路代替,即可得放大电 路的微变等效电路。ii + ib ic CCiiBib RC+RL uO+ uS -RS+ ui-RBE-BRS? ibRBrbe E 微变等效电路+Ib +BCIc+ uS -ui-RCRLuo -? Ibrbe E+Ube-Uce-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分析时假设输入为 正弦交流电,所以等 效电路中的电压与电 流可用相量表示。ii + RSBibic C? ibRB rbe E 微变等效电路 RC RL+uo -uS+ -ui-I?i+ RSI?b B? UiRB rbe? Ic C? βI bRC E+? RL U o+ US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三、动态参数的计算1、电压放大倍数Au的计算I?i+ RSI?b B? Ui?? Ic C+ US ?RBrbe? βI bRC E+? RL U o-?Au ?Uo??? ? ? I b ( RC // RL ) I b ? rbe?Ui? ? R&#39;L ? R&#39;L ? ? ?180? rbe rbe式中 R&#39;L ? RC // RL 称为等效负载电阻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I?i+ RSI?b B? UiRB? Ic C+ US ?rbe? βI bRC E+? RL U o-? RL Au ? ? ? rbeAu ? ? β? RL ? RC // RL式中的负号表示输出电压的相位 与输入电压相反。当放大电路输出端开路(未接RL)时, 负载电阻愈小,放大倍数愈小。 RCrbe因rbe与IC有关,故电压放大倍数 与静态 IC有关。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2.放大电路输入电阻ri的计算 放大电路对信号源(或对前级放大电路)而言,是 一个负载,可用一个电阻来等效代替。这个电阻就是 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ri 。RS? Ii+ US 信号源?Au + ? RL U o ? Ui _ - 放大电路RS? Ii+? Ui 输入电阻 ri ? ? Ii+ US 信号源?+ ? Ui -ri 放大电路+? RL U o _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I?i+RSI?b B? UiRB? Ic C? βI brbe E? ?+ RC+ US ?RL? Uo-ri?-由微变等效电路可得: U i ? I i ( RB // rbe ) 则riUi = ? = RB // rbe Ii当RB ?? rbe时, ri? rbe上一页 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3、放大电路输出电阻ro的计算RS?+U S_? Ui _+Au 放大 电路IoRL_? Uo+输出电阻是 动态电阻,与 负载无关。Io对负载而言,放大 电路相当于一个具有 阻的信号源,这个信号 源的茸杈褪欠糯蟮缏 的输出电阻ro 。ro++ Ues_Uo-RL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含受控源放大电路输出电阻r0的求解方法 方法一、加压求流法 将负载断开,然后将信号电压源US短路,保留受 控源,在放大电路的输出端外加一个电压,计算其所 产生的输出端口电流,则该电压与电流之比即为放大 电路的输出电阻r0 。RS+ U S_?I外加电压+? Ui _+Au放大 电路?_RL Ur0 ?U?I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方法二、开路电压除以短路电流法保留放大电路中的信号源和受控源,然后计算放 大电路输出端口处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 ,则开路电 压与短路电流之比即为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r0 。 UOC ro = ISC? Ui _+RS+ U S_?Au 放大 电路RS? Ui _+? UOC-++ U S_?Au 放大 电路? IS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方法三、实验法 1.测量负载RL开路时的输出电压UOC 可见:UOC = Ues2.测量带上已知负载RL时的输出 电压UOL 可见: U OLRL ? U es ro ? RL RL ? U OC ro ? RLIo ro+ Uo - 负载+ Ues_放大电路RLU OC ? 1) RL 则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r0为:r0 ? ( U OL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此处采用加压求流法求roI?i+ RSI?b B? Ui-I?c C? Io+外加 1. 放大倍数高; 2. 输入电阻低; 3. 输出电阻高.+ US ?RBrbe? βI bRC E? RL U o 共射极放大电路特点:求ro的步骤: ? ? ? I o ? I c ? I RC 1) 断开负载RL ? ? ? 0或 U ? 0 ? 2) 令 U i ? ? ? S I c ? β I b I b ? 0 所以 I c ? 0 ? 3) 外加电压 U o ? ? ? UO Uo ? I O ? IRc ? ro ? ? RC ? r0 ? U/ I 4) 求 I? ?rooRC? Io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例9.4.2] 求[例9.3.1]放大电路的空载电压放大倍 数、输入电阻 和输出电阻 。 [解] (1) 空载电压放大倍数 RB rbe = 200 + ? 26 IC C1 + 26 = (200 + 50× ) ? = 1 084 ? + ? 1.47 ui ??RC - ?50×2 Ao =- r =- =-92.25 be 1.084 (2) 输入电阻 ri = RB ?? rbe = 180×1.084 k? = 1.078 k? ≈ rbe 180+1.084 (3) 输出电阻 ro = RC = 2 k?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RC+ UCC C + 2 + uo - 9.5双极型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合理设置静态工作点是保证放大电路正常工作 的先决条件。但是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常因外界 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动。前述的固定偏置放大电路结构简单、容易调整,但在温度变化、三极管老化、电源电压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将引起静态工作点的变动,严重时将使放大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温度的 变化。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晶体管参数与温度的关系 1、温度每增加10?C,ICBO增大一倍。锗管较硅管尤 甚。 2、温度每升高 1?C,UBE将减小 (2~2.5)mV,即UBE具有负温度系数。3、温度每升高 1?C,? 增加 0.5%~1.0%。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温度变化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在固定偏置放大电路中,当温度升高时, UBE?、? ? 、 ICBO ?。I C ? β I B ? I CEO U CC ? U BE ?β ? (1 ? β ) I CBO RB上式表明,当UCC和 RB一定时, IC与 UBE、 ? 以及 ICEO 有关,而这三个参数随温度而变化。温度升高时, IC将增加,使Q点沿负载线上移。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iC Q? Q温度升高时,输 出特性曲线上移 结论: 当温度升高时, IC将增 加,使Q点沿负载线上移, 容易使晶体管 T进入饱和 区造成饱和失真,甚至引 起过热烧坏三极管。OuCE固定偏置电路的静态工作点Q是不稳定的,为此需 要改进偏置电路。当温度升高使 IC 增加时,能够自动 减少IB,从而抑制Q点的变化,保持Q点基本稳定。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9.5.1 分压式偏置共射放大电路一、电路组成及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原理 UCC 1.电路组成RB1 C1RS+RCTC + 2RLusRB2+REuoCERB1称为基极上偏置电阻, RB2称为基极下偏置电阻; RE称为发射极偏置电阻, CE称为发射极旁路电容。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原理 UCCUCCRB1 BRB1C1+RCTC2 +RLI1 RC IBI2IC UCERSusRB2 R E+uoRCEB2REIE直流通路对于设计好的电路均能满足I1&& IB , I2 && IB , 可以 RB2 认为 I1 ≈ I2 则 VB = UCC RB1+ RB2 基极电位基本恒定,不随温度变化。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总目录 UBE = VB C VE温度升高? IC ??IE? ?VE ? ?UBE ? UCCRB1 R C IB B RB2OIC ?iB QIB?IC UCEREIEuBE集电极电流基本恒定,不随温度变化,从 而保证了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从Q点稳定的角度来 +UCC 看似乎I2、VB越大越好。 IC I1 RB1 RC 但 I2 越大,RB1、RB2 C2 + C1 必须取得较小,将降低 IB + VB + 输入电阻。 + I2 VE 而VB过高必使VE也增 RS RL uo ui RB2 + 高,在UCC一定时,势 RE + CE C 必使UCE减小,从而减 eS C C 小放大电路输出电压的 动态范围。 在估算时一般选取:3.参数的选择I1≈ I2= (5 ~10) IB,VB= (5 ~10) UBE, RB1、RB2的阻值一般为几十~几百千欧。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4. RE和CE的作用 RB1I1 RCIC C2 ++UCCC1 VB IB + + VE + I2 RS RL uo RB2 u + RE + i CE C eS C C TIC IERE:温度补偿电阻 对直流:RE越大,稳 定Q点效果越好; 对交流:RE越大,交 流损失越大,电压放大 倍数下降越多。因此, 为避免交流损失应加旁 路电容CE。VEVB 固定UBEICIB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二、 静态分析 画出直流通路: I1 RC IB I2 RERB1 C1 + + ui RB2IC C2 ++UCC RB1 R C IBUCC IC UCE RB2 RE IE+ RL uo + CE CVBRS+ uS C 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用估算法计算静态工作点: UCC RB1 R C IB IC UCE IERB 2 VB ? U CC RB 1 ? RB 2VB ? U BE IE ? REIE IB ? 1? βVBRB2 REI C ? ?I BU CE ? U CC ? I C RC ? I E RE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三、 动态分析+UCCRB1C1 + + ui RB2RCC2 ++ RL uo + CE C 旁路电容RS+ uS C CRE对交流:旁路电容 CE 将RE 短路, RE不起 作用。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UCC RB1 C1 + + ui RB2 RCC2 +短路 + RL CE对地 短路 + uo 交流通路RS + uS C CREC+ RS + uS C+ ui RB1 RB2RCRLuo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C上一页 下一页 交流通路 + RS + uS CIb ++ ui RB1CBCRB2RCRLuo C 微变等效电路Ic? IbrbeE+Ube-Uce- RS + US_ Ii + Ui R B1 RB2 -Ib Brbe ECIcIo? Ib+RC Uo - RL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IiRS + US_ +Ib BCIcIo+ RC Uo - RL? IbrbeEUi R B1 RB2 -共射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 βRL Uo -Ic (RC∥RL) =- r Au = = be Ui Ib rbe ri =其中:R′ = RC∥RL LUi Ii (RB1∥RB2∥rbe ) = RB1∥RB2∥rbe ≈rbe = Ii Ii UOC -IcRC = = RC ISC - I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ro =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特点: (1) 电压放大倍数的值一般均大于1;输出电压与 输入电压反相;既具有电压放大能力,又具有电流放 大能力。Au= C ??RC//RLrbeic=βib ri =RB1// RB2 //rbe≈ rbe(2) 输入电阻低。 (3) 输出电阻高。ro = R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例:在图示放大电路中,已知UCC=12V, RC= 6kΩ, RE= 3kΩ, RB1= 60kΩ, RB2= 20kΩ, RL= 6kΩ , 硅晶体管的β =50, 试求: (1) 静态工作点 IB、IC 及 UCE; +UCC (2) ri、ro及 Au; RC RB1 (3) CE开路时的ri、 ro C2 + C1 及 Au 。 + + + RS + RL uo ui RB2 RE + CE C uS C 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解: (1)由直流通路求静态工作点。 RB2 20 VB ? U CC ? ? 12V ? 3V RB1 ? RB2 60 ? 20RC RB1 VB ? U BE 3 ? 0.7 IE ? ? mA ? 0.77mA IB RE 3 VB IE 0.77 IB ? ? μ A ? 15 μ A 1? β 51 RB2 RE I C ? ?I B ? 50 ? 15 μ A ? 0.75mAU CE ? U CC ? I C RC ? I E RE ? 12 ? 0.75 ? 6 ? 0.77 ? 3 ? 5.2 V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UCC IC + UCE C IE直流通路上一页 下一页 (2) 由微变等效电路求Au、 ri 、 roIiRS + US_ + Ib B CIcIo+ RC Uo - RL? IbrbeEUi R B1 RB2 -26 26 rbe ? 200 ? ? ? 200 ? 50 ? Ω ? 1.93 kΩ IC 0.75ri ? RB1 // RB 2 // rbe ? 60 // 20 // 1.93 ? 1.71k? ro ? RC ? 6k?Au ? ?&#39; ?RLrbe50 ? (6 // 6) ?? ? ?77.7 1.93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3) CE开路时求Au、 ri 、 ro。其中 RB ? RB1 // RB 2 ? 15 kΩ由微变等效电路可见:输入电阻 因为:? ?? Ii+I?b BI?c Cri ? RB // ri&#39;?RS? I RB r beRB REβ I?b+? RC RL U oU i ? I b rbe ? (1 ? ? ) I b RE则:?+ U S?? UiriE? Ie-ri&#39;?Ui?Ib? rbe ? (1 ? ? ) REri? 微变等效电路即 ri ? RB // ri&#39; ? RB // rbe ? (1 ? β ) RE 输出电阻 ro ? RC ? 6k??? ? 13.7kΩ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求AuAu ?Uo?UiRS? Ii+I?b BI?c C由微变等效电路可见:U o ? ? I c ( RC // RL )&#39; ? ? ? I b RL???? I RB r beRB REβ I?b+? RC RL U o+ U S??? Ui-E? IeU i ? I b rbe ? (1 ? ? ) I b RE则:???-微变等效电路&#39; ? ? RL Au ? ? ? ?0.97 U i rbe ? (1 ? ? ) REUo?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小结有旁路电容CE 无旁路电容CE? RL Au ? ? β rbe? βRL Au ? ? rbe ? (1 ? β ) REAu减小ri ? RB1 // RB2 // rberi ? RB1 // RB2 // ?rbe ? (1 ? β ) RE ?ri 提高ro ? RCro ? RCro不变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9.5.2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 一、电路结构+UCCRB C1+ + ui us C C RS + RE C2 +RL+ uo C因信号从发射极输出,故又称之为射极输出器。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二、静态分析+UCC RB C1 + + ui us C C + RE 直流通路 C2 + RLRSRB+ uo CIC IB+C ++UCC UCE IEUBE CRE求Q点: I ? BU CC ? U BE RB ? (1 ? ? ) REI C ? ?I BI E ? (1 ? ? ) I BUCE ? UCC ? I E RE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三、动态分析+UCCRB C1 + RE+ + ui us C CRSC2 + RL+ uo CB交流通路C T ERSusRBRERLuo上一页 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交流通路的另一种画法CB T ERSusRBRERLuoE B T CRSRCRLuousRB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E B T CRSRCRLuousRB由交流通路可以看出,对交流信号而言,集电极C 接地,集电极是输入、输出回路的公共端,所以射极输 出器是共集电极放大电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由微变等效电路求Au、 ri 、 ro。先画出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再由交流通 路画出微变等效电路+ RE Uo - + ui C1 + RB + C2 + uo -+ UCCB+ Ui - RBE CRE-共集放大电路共集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由交流通路可得出微变等效电路Ib + RE Uo - IcB+ Ui - RBE C+BC? Ibrbe E+Ube-Uce-共集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B Ii RS + US_+ Ui - RB B Ib EIbEIo+rbeRL Crbe? IbIc? IbCRE Uo -共集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1. 求解电压放大倍数AuIi RS + US_ + B Ib E Ie IorbeRB+Ui-? IbCRE Uo -RL? ? ? ( ? ? U o ? I e RL ? 1 ? ?)I b RL?? 其中 RL ? RE // RL? ? ? ? ? ? ? U i ? I b rbe ? I e RL ? Ib rbe ? (1 ? ? ) Ib RL? ? ? (1 ? ?)RL (1 ? ? ) I b RL Au ? ? ? ? r ? (1 ? ? ) I R? ? r ? (1 ? ? ) R? ? I b be b L be L Ui Uo电压放大倍数0<Au<1 且?1,且输出、输入电压同相, 输出电压跟随输入电压,故又称之为电压跟随器。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 求解输入电阻riIi RS + US_ +ri ? RB // ri?E Ie IoB IbrbeRB+Ui-? IbCRE Uo -RLriri?射极输出器的 输入电阻高,对 信号源有利。 ri 与负载有关? ? ? U i I b rbe ? I e ( RE // RL ) ri? ? ? ? RL ? RE // RL ? ? Ib Ib ? r ? (1 ? ? ) I R &#39; ? I b be b L ? ? ? rbe ? (1 ? ? ) RL ? Ib则有:? ri ? RB // r ? RB // ?rbe ? (1 ? ? ) RL ?&#39; i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3. 求解输出电阻roIi RS + US_ + Ui - RB B Ib E Io +rbe?IbCRE UoRL-采用”加压求流法”求ro的步骤:ro1) 断开负载RL ? ? 2) 令 U ? 0或U S ? 0i?则ro ?Uo?? 3) 外加电压 U o ? 4) 求 Io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Io上一页 下一页 Ii RS + US_ +B IbrbeRBUi-E Ie Ic ? Ib CIo IRe + RE Uo -外加RL?ro ?Uo?? ? ? ? ? I o ? I e ? I R E ? (1 ? ? ) I b ? I R EroIo? ? Uo U o ? (1 ? ? ) 1 ?? ? (1 ? ? ) ? ?? ? ?U o rbe ? RB // RS RE ? rbe ? RB // RS RE ??则有:ro ?Uo??1 1? ? 1 ? rbe ? R? // RS RE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Io 输出电阻?ro ?Uo??1 1? ? 1 ? rbe ? R? // RS REIo即1 1 1 ? ? ro rbe ? R? // RS RE 1? ?两电阻并联 的等效公式所以rbe ? R? // RS ro ? // RE 1?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rbe ? R? // RS // RE 输出电阻 ro ? 1? ?(rbe ? RB // RS ) 通 常 : E ?? R 1? ?rbe ? R? // RS 所以:ro ? 1? ? &#39; rbe ? RS ? 1? ?射极输出器的输 出电阻很小,带 负载能力强。其中: S ? RB // RS R&#39;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的特点: (1) 电压放大倍数小于1,但近似等于1。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同相,具有电压跟随作用。不具有电压放大能力,但具有电流放大能力。 (1+?)(RE//RL) Au= rbe + (1+?)(RE//RL)?ie=(1+β)ib(2) 输入电阻高。ri =RB //[rbe + (1+?)(RE//RL)]rbe ? R? // RS (3) 输出电阻低。 ro ? // RE 1?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射极输出器的应用主要利用它具有输入电阻高和输出电阻低的特点。1. 因输入电阻高,它常被用在多级放大电路的 第一级,可以提高输入电阻,减轻信号源负担。 2. 因输出电阻低,它常被用在多级放大电路的 末级,可以降低输出电阻,提高带负载能力。3. 利用 ri 高、 ro低以及 Au ?1 的特点,也可 将射极输出器放在放大电路的两级之间,起到阻 抗匹配作用,这一级射极输出器称为缓冲级或中 间隔离级。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例:在图示放大电路中,已知UCC=12V, RE= 2kΩ,RB= 200kΩ, RL= 2kΩ ,晶体管β =60, UBE=0.7V,信号源内阻RS= 100Ω,试求:(1) 静态工作点Q( IB、IC 及 UCE) ;(2) 画出微变等效电路; (3) Au、ri 和 ro 。 C1 RB + RE +UCC+ + ui us C CRSC2 + RL+ uo C上一页 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解: (1)由直流通路求静态工作点。U CC ? U BE 12 ? 0.7 IB ? ? mA ? 0.035mA RB ? (1 ? β ) RE 200 ? (1 ? 60) ? 2I E ? (1 ? ? ) I B ? (1 ? 60)? 0.035mA ? 2.14mA直流通路I C ? ?I B ? 60 ? 0.035mA ? 2.1mAU CE ? U CC ? I E RE ? 12 ? 2 ? 2.14V ? 7.72VRBIC+UCC+IB+CUBE CREUCE IE上一页 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2)画出微变等效电路+UCC RB C1 + RE+ + ui us C CRSC2 + RL+ uo CB + Ui - RB E C交流通路+RE Uo-共集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B + Ui - RBEC+ RE Uo -共集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 Ii RS + US_ B Ib微变等效电路E Io ++Ui - RBrbe? IbCRE UoRL-共集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3) 由微变等效电路求Au、 ri 、 ro。Ii RS + US_ + Ui - RB B Ib E Iorbe+? IbCRE Uo -RL26 26 rbe ? 200 ? ? ? 200 ? 60 ? Ω ? 0.94 kΩ IC 2.1 (1 ? ? )(R E //R L ) Au ? ? 0.98 ? 1 rbe ? (1 ? ? )(R E //R L )ri ? RB // ?rbe ? (1 ? β )( R E // RL )? ? 47 .3kΩrbe ? (R B //R S ) rbe ? (R B //R S ) ro ? R E // ? ? 17? 1? ? 1?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9.5.3 共基极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第三种组态为共基极放大 电路,放大电路以发射极为信号输入端, 以集电极为信号输出端,而基极是输入、 输出回路的公共端,故称其为共基极放大 电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1. 电路结构 2. 静态分析RB1RCC + 2 +uo RE -RB 2 VB ? U CC RB 1 ? RB 2VB ? U BE IE ? REIE IB ? 1? β?+ UCCCB?+ RB2C1 + ui -?+共基放大电路I C ? ?I BRB1RC+ UCCU CE ? U CC ? I C RC ? I E RE? U CC ? I C ( RC ? RE )RB2RE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小结上一页 下一页共基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 3. 动态分析Ii E C Io + RCRB1RC+ UCCC + 2 ++ BUi - 共基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 REUo -CB+ RB2C1 + ui -+ REuo-共基放大电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由交流通路可得出微变等效电路 Ii+ B Ui RE RCECIo + + Uo -IbBCIc? Ibrbe E E C+Ube-Uce--共基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 IiEIb RE rbe BC β IbRCIo + Uo - RL rbeRS+ US_+Ui -? Ib IcIbB共基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动态参数的计算 Ii RS + US_ + Ui RE E Ib βIb RCCIo + Uo - RLrbe B-共基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 ?RL Uo Au = = r Ui be其中:R′L= RC∥RLri =Ui rbe = RE∥ 1+? IiUOC ro = = RC IS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1)电压放大倍数Au的计算Ii RS + US_ + Ui RE E Ib βIb RCCIo + Uo - RLrbe B-?Au ?Uo??? ? I b ( RC // RL ) ? I b ? rbe&#39; RL ? RC // RL???&#39; ? ? RLUirbe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2)输入电阻ri的计算Ii RS + US_ + Ui REIe EIb βIbC RCIo + Uo - RLrbe Bri r’ri ? RE // ri&#39;而-iri&#39;Ui ? I b rbe rbe ? ? ? ? I e ? (1 ? ? ) I b (1 ? ? )rbe 故输入电阻 ri ? RE // (1 ? ?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3)输出电阻ro的计算Ii RS + US_ + Ui REIe EIb βIbC RCIo + Uo - RLrbe B-ro令Us=0,则Ib=0,β?b=0,受控电流源作开路处 I 理,故输出电阻为: ro=R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共基极放大电路的特点: (1)电压放大倍数大于1,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同 相。具有电压放大能力,但不具有电流放大能力。Au ?&#39; ? ? RLrbeic ??1? ?ierbe (2) 输入电阻低。 ri ? RE // 1 ? ?(3) 输出电阻高。ro = R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9.5.4 基本放大电路三种组态的比较1. 三种组态的基本结构形式共射共集共基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2. 三种组态的动态参数比较电压增益: 输入电阻: 输出电阻:?? ? ( Rc // RL )rbe大(1 ? ? ) ? ( Re // RL ) rbe ? (1 ? ? )( Re // RL )小? ? ( Rc // RL )Rb // rbe 居中RcRb //?rbe ? (1 ? ? )( Re // RL )? 大Re // ( Rs // Rb ) ? rbe 1? ?rbe r Re // be 最小 1? ?大大小R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大上一页 下一页 9.8 多级放大电路为获得足够大的放大倍数,需将单级放大器串 接,组成多级放大器。耦合输 入第一级 第二级 第n-1级 第n级输 出耦合方式:信号源与放大电路之间、两级放大电 路之间、放大器与负载之间的连接方式。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常用的耦合方式:直接耦合、阻容耦合、变压器耦合和光电耦合。静态:保证各级有合适的Q点 对耦合电 路的要求 波形不失真动态: 传送信号减少压降损失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常见耦合形式(a)阻容耦合(b)直接耦合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常见耦合形式(c)变压器耦合(d)光电耦合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一、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直接耦合:将前一级的输出端直接接到后一级的输入 端。可用来放大缓慢变化的信号或直流量变化的信号。RB1RCRB3+ UCC+ + ui -RB2uo1 RE1 -RE2+ uo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直接耦合是级与级连接方式中最简单的 一种耦合方式,就是将后级的输入端与前级 的输出端直接连接在一起。由于输入/输出 端直接连在一起,因此每级的静态工作点受 其他放大级的影响与牵制,若前级静态工作 点Q发生变化则会影响到后面各级的Q点, 因此对电路的静态分析也比较复杂。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直接耦合方式存在的两个问题: 1. 前后级静态工作点相互影响 当 T2 接入后, 有UCE1 = UBE2? 0.7V, 使T1进入饱和 状态, T1的动 态范围很小。+UCCR B1解决办法: 提高VE2。R C1R C2 UCE1 T2uiT1RE2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uo上一页 下一页 2. 存在零点漂移(零漂)现象 零点漂移:指输入电压为零时,输出电压发生 缓慢地、无规则地变化的现象。 uo D温漂”Ot产生的原因:晶体管参数随温度变化、电源电压 波动、电路元件参数的变化。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零点漂移的危害: 直接影响对输入信号测量的准确程度和分辨能力。 严重时,漂移信号甚至有可能淹没有效信号电压, 无法分辨输出电压是有效信号电压还是漂移电压。 一般用输出漂移电压折合到输入端的等效漂移电 压作为衡量零点漂移的指标。 输出端 漂移电压 u输入端等效 漂移电压uId ?odAu电压 放大倍数只有输入端的等效漂移电压比输入信号电压小许多时, 放大后的有效信号才能被很好地区分出来。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因此,抑制零点漂移是制作高质量直接耦合 放大电路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由于不采用电容,所以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具有 良好的低频特性。|Au | | Auo | 0.707| Auo |O通频带幅频特性fHf为了适合于电路集成化的要求,在集成多级放 大器的内部,级与级之间都是采取直接耦合方式。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示例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二、 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之间通过耦合电容 相连接RB1C1 +RC1 T1 RE1C2 + +? RB1RC2T2 RE2+UCCC3 + + + RLRS?+? U iRB2 +C? + U O 1 R? CE1 B2CUS CCE2? UoC信号源第一级第二级负载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要点(1) 由于耦合电容的隔直作用,各级放大器的静态工 作点相互独立,可以分别进行估算; (2) 前一级的输出电压就是后一级的输入电压; (3) 前一级的输出电阻就是后一级的信号源内阻; (4) 后一级的输入电阻就是前一级的负载电阻; (5) 总电压放大倍数Au等于各级放大倍数的乘积; (6)总输入电阻ri即为第一级的输入电阻 ; (7)总输出电阻ro即为最后一级的输出电阻。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两级放大电路动态分析要点示意框图ri ? ri 1 ro ? ro 2 ro1 ? RS 2 ri 2 ? RL1 U o1 ? U i 2? ?? ? ? ? ?Au ?Uo??U o1??Uo??U o1??Uo?UiUiU o1UiU i2? Au1 ? Au 2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例 9.8.1] 如图所示放大电路, 已知 UCC =12V, RB1 = 33 k?, RB2 = 10 k?, RC1 = 2 k?, RE1 = 1.5 k?, RB3 = 100k?, RE2 = 1.5 k?,各电容的容量均足够大,两只锗晶体管的 ?1 = ? 2 = ? =60。试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RB1RC1C1 ++ ui -C + 2RB3+ UCC C3 + uO -+RB2RE1+ CERE2[解]第一级为分压偏置型共射放大电路,第二级为共集放 大电路,采取阻容耦合方式。1. 静态分析 前、后两级静态工作点彼此独立,互不影响。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1. 静态分析RB1RC1C1 ++ ui - RB2C + 2RB3+ UCC C3 + uO -+ RE1 + CE RE2第一级的静态工作点VB1 I B1RB 2 ? U CC ? 2.8V RB1 ? RB 2 I E1 ? ? 0.027mA 1 ? ?1I E1VB ? U BE 1 ? ? 1.67mA RE 1I C 1 ? ? 1 I B1 ? 1.64mAU CE 1 ? U CC ? RC 1 I C 1 ? RE 1 I E 1 ? 6.22V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RB1RC1C1 ++ ui - RB2C + 2RB3+ UCC C3 + uO -+ RE1 + CE RE2第二级的静态工作点I B2U CC ? U BE 2 ? ? 0.06mA RB 3 ? (1 ? ? 2 ) RE 2I C 2 ? ? 2 I B 2 ? 3.6mAI E 2 ? (1 ? ? 2 ) I B 2 ? 3.66mAU CE 2 ? U CC ? RE 2 I E 2 ? 6.5V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 动态分析RB1RC1C1 +C2 +RB3+ UCCC3 + uO - Ib2 Io + UO ++ ui -Ii+ RB2 RE1 Ib1+ CERE2Ic1 Io1 Ii2+Ui R rbe1 B1 RB2 -?Ib1rbe2 ?Ib2RB3 RE2RC1UO1 --微变等效电路rbe126 ? 200? ? ? 1 ? 1.15k? IC1rbe 226 ? 200? ? ? 2 ? 0.6k? IC 2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IiIb1Ic1 Io1 Ii2Ib2Io+ UO -Ui R rbe1 B1 RB2 -?Ib1+ RC1UO1 -rbe2 ?Ib2RB3 RE2ri 2⑴ 电压放大倍数 Au = Au1×Au2′ ?1RL1 Au1 =- r be1′ 其中 RL1= RC1∥RL1 = RC1∥ri2 。 ′ri2 = RB3∥[rbe2+(1+?2) RE2] =100k?//92.1k?=48k? R′L1 = RC1∥ri2 =2k?//48k? =1.92k? 1.92 Au1 =- r =-60× be1 1.15 =-100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1RL1 +IiIb1Ic1 Io1 Ii2Ib2Io+ UO -Ui R rbe1 B1 RB2 -?Ib1+ RC1UO1 -rbe2 ?Ib2RB3 RE2? (1 ? ? 2 ) RL2 (1 ? ? 2 ) RE 2 Au 2 ? ? =0.99 ? rbe2 ? (1 ? ? 2 ) RL2 rbe2 ? (1 ? ? 2 ) RE2′则电压放大倍数 Au = Au1×Au2 =-100×0.99=-99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IiIb1Ic1 Io1 Ii2Ib2Io+ UO -Ui R rbe1 B1 RB2 -?Ib1+ RC1UO1 -rbe2 ?Ib2RB3 RE2ri = ri1 ⑵ ri = ri1=RB1//RB2// rbe1 =33k?//10k? //1.15k? =1k? ⑶ ro = ro2 ro = ro2rbe 2 ? R? 3 // RC 1 rbe 2 ? R? 3 // RS 2 ? RE 2 // ? RE 2 // 1 ? ?2 1 ? ?2rorbe 2 ? R? 3 // RC 1 0.6+100//2 = k? =42? ? 1+60 1 ? ?2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9.9 差分(动)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是抑制零点漂移最有效的电路结构。 一、 差分放大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UCC RC RB1 RB1 RC 两个输入、 + uo C RB2 RB2 两个输出 T2 T1 + + 两管静态工 ui1 ui2 作点相同 C C基本差分放大电路电路结构对称,在理想的情况下,两管的特性及对 应电阻元件的参数值都相等。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1. 零点漂移的抑制+UCCRB1 RC RB2 + uo C RCRB1+ ui1C 静态时,ui1 = ui2 = 0T1T2RB2+ ui2CUo= VC1 - VC2 = 0当温度升高时?IC??VC? (两管变化量相等) uo= (VC1 + ?VC1 ) - (VC2 + ? VC2 ) = 0对称差动放大电路对两管所产生的同向漂移都 有很好地抑制作用。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 有信号输入时的工作情况 +UCCRB1 RC RB2 共模信号ui1 需要抑制C C+ ++ uo CRCRB1T1T2RB2++ ui2CC(1) 共模信号 ui1 = ui2 大小相等、极性相同两管集电极电位呈等量同向变化,所以输出 电压为零,即对共模信号没有放大能力。 差动电路抑制共模信号能力的大小,反映了它 对零点漂移的抑制水平。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UCCRB1 RC RB2 差模信号 + + 是有用信号 i1 u + uo C RCRB1T1T2RB2+C ui2C +CC(2) 差模信号 ui1 = C ui2 大小相等、极性相反 两管集电极电位一减一增,呈等量异向变 化,? VC2 =- ?VC1 uo= (VC1+?VC1 )-(VC2 +? VC2 ) =2 ?VC1 即对差模信号有放大能力。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差模信号 共模信号是指在两个输入端 加上幅度相等,极性 相同的信号。 即ui1=ui2。是指在两个输入端加上幅度 相等,极性相反的信号。 即ui1=-ui2共模信号和差模信号示意图差分放大电路仅对差模信号具有放大能力,对共模信号 不予放大。 温度对三极管电流的影响相当于加入了共模信号。差分 放大电路是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输入级所采用的电路形式。 下一页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3) 比较输入 ui1 、ui2 大小和极性是任意的。 例: ui1 = 10 mV, ui2 = 6 mV 可分解成: ui1 = 8 mV + 2 mV ui2 = 8 mV - 2 mV共模信号 差模信号放大器只 放大两个 输入信号 的差值信 号―差动 放大电路。这种输入常作为比较放大来应用,在自动控制 系统中是常见的。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3. 共模抑制比 (Common Mode Rejection Ratio) 全面衡量差动放大电路放大差模信号和抑制共模 信号的能力。 共模抑制比K CMRR ? Ad AC差模放大倍数K CMRR (dB) ? 20lg Ad AC ( 分贝 )共模放大倍数KCMRR越大,说明差放分辨 差模信号的能力越强,而抑制 共模信号的能力越强。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若电路完全对称,理想情况下共模放大倍数 Ac = 0 输出电压 uo = Ad (ui1 - ui2 ) = Ad uid 若电路不完全对称,则 Ac? 0, 实际输出电压 uo = Ac uic + Ad uid即共模信号对输出有影响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二、典型差动放大电路―长尾式电路+UCC RC RB + u i1 C + uo C T1 R T2 P RC RB + ui2 CRE CUEE +RE的作用:稳定静态工作点,限制每个管子的漂移。UEE:用于补偿RE上的压降,以获得合适的工作点。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三、 差分放大器的几种输入、输出方式1. 单端输入―单端输出方式Rc Rs + Ui - I -UEE Uo V1 RL V2(b)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UCC Rc Rs(d ) 单端输入、单端输出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单端输入―单端输出的两种输入方式 1)反相输入 设 ui 增加, ?ui ? 0 → ?ube1 ? 0→ ?ic1 ? 0 → ?uo ? 0 可见: 输出电压和输入 电压的相位相反,故称 反相输入。ui+ + RE ui2=-ui /2 _ _ -UEE 反相输入 +UCC R uoCRCui1be1 ui/2 u=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2) 同相输入+UCC设 ui 增加RCR uoC? ui ? 0→ ? ube1 ? 0→ ? ic1 ? 0→ ? uo ? 0+ui + RE ui2= ui /2 _ _ -UEE可见: 输出电压和输入 电压的相位相同,故称 同相输入。ui1be1 i /2 u =-u同相输入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a) 双端输入、双端输出 2.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方式+UCC Rc Rs + Ui - I -UEE RL Rc Rs+ U - o V1 V2(c)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3.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方式+UCC Rc Rs + Ui - + Ui -2 1+UCC Rc Uo V1 RL V2I Rs -UEE(b)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4.双端输入―双端输出方式+UCC Rc Rs + Ui - + Ui -2 1RLRc+ U - o V1 V2+ -I Rs -UEE+ -(a) 双端输入、双端输出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UCC上一页 下一页 9.10 功率放大电路一、功率放大电路概述1.功率放大电路的作用:是放大电路的输出级, 去推动负载工作。例如使扬声器发声、继电器动作、仪表指针偏转、电动机旋转等。例: 扩音系统信 号 提 取电 压 放 大功 率 放 大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 放大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iC QOiC甲类工作状态 晶体管在输入信号 的整个周期都导通, 静态IC较大,波形好, 管耗大,效率低。uCEOtiC Q uCEiCOOtiC QOiCOuCEt乙类工作状态 晶体管只在输入信号 的半个周期内导通, 波形严重失真,静态 IC=0,管耗小,效率 高。 甲乙类工作状态 晶体管导通的时间大于 半个周期,静态IC? 0, 一般功放常采用。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3. 对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是: (1) 输出功率尽可能大 (2) 效率要高 效率定义为PO ?= ?100% ?100%= PE 直流电源提供的功率(3) 非线性失真要小交流输出功率通常采用互补对称式功率放大电路,分为无输出 电容和有输出电容两种方式。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互补对称电路是集成功率放大电路输出级的基本 形式。若它通过容量较大的电容与负载耦合,由于 省去了输出变压器而被称为无输出变压器(Output Transformerless)电路,简称OTL电路。若互补对称 电路直接与负载相连,将输出电容也省去,就成为 无输出电容(Output Capacitorless)电路,简称OCL 电路。 OTL电路采用单电源供电, OCL电路采用双电 源供电。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互补对称:电路中采用两只特性完全一致的晶体管, 一只为NPN管、一只为PNP管,并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 一起,当输入电压在正、负半周变化时,两只管子互为 补充地交替导通,故称之为互补对称。 互补对称功放的类型无输出变压器形式 ( OTL电路)无输出电容形式 ( OCL电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1.变压器耦合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iL T1USC N1 + N1uiT2N2RL输入变压器:将输入信号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 信号,分别送两个放大器的基极,使 T1、T2 轮流导通。输出变压器:将两个集电极输出信号合为一个信 号,耦合到副边输出给负载。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OTL(无输出变压器)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UCC (1) 特点 T1、T2的特性一致; T1 C 一个NPN型、一个PNP型 A + 两管均接成射极输出器; + + 输出端有大电容; uI T2 RL uo 单电源供电。 (2) 静态时(ui= 0) OTL原理电路 U CC VA ? 2 U CC , I ? 0, I ? 0 电容两端的电压 u ? C1 C2C2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OTL功率放大电路RC T3 RB2 CE+UCCB1T1 E1 + E2 T2RB1+C3iC1UCCuC3RE B2uii2CRLiL为了保证负载电流正负半周对称,在静态时,必须通 过调节T3的静态工作点,使电容C上的电压UC等于UCC/2。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3) 动态时 设输入端在UCC/2 直流 基础上加入正弦信号。 ui 输入交流信号ui的正半周时: T1导通、T2截止; 同时电源给电容充电, 射极跟随输出正半周; + uI+UCC C A + T2 RL + uo -T1uo输入交流信号ui的负半周时: -T2导通、T1截止;电容放电, 工作示意电路 相当于电源,射极跟随输出负半周。 只要输出电容容量足够大,其上电压就基本保 持不变,则负载上得到的交流信号正负半周对称。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4) 交越失真 当输入信号ui为正弦波时, 输出信号在过零前后出现的 失真称为交越失真。uiO?t交越失真产生的原因 由于晶体管特性存在非线性, ui<死区电压晶体管导通不好。 克服交越失真的措施uoO交越失真?t采用各种电路以提供不大的偏置电流,使静态工作 点稍高于截止点,即晶体管工作于甲乙类状态。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示波器测试波形EDA仿真波形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5) 克服交越失真的电路静态时T1、T2 两管发射结电压分别为二极管D1、 D2的正向导通压降,致使两管均处于微弱导通状态。 动态时,设ui 加入 正弦信号。正半周T2 截止,T1基极电位进 一步提高,进入良好 的导通状态。负半周 T1截止,T2基极电位 进一步降低,进入良 好的导通状态。R1D1 + D2 uI R2 A T1+UCC C+T2 RL+ uo 上一页 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设置静态偏置消除交越失真+ Ucc iC1偏置电路由二 极管D1 、 D2 电阻R1 、 R2 和电位器RP 组成。R1B1T1RP D1uoRLT2D2B2i2CuiR2CUc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小结上一页 下一页 4.复合管(达林顿管=Darlington管) (1)大功率管的两个特点: ①大功率管的电流放大倍数β较小(通常为几~ 十几倍),因此,若要求大的输出电流,就要求有较 大的基极驱动电流。例:? ? 10, iO ? 1 A则i b ?iO?? 100mAicibie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②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功率管“配对”难。+UCCT1 + uI A C + uo -+T2 RL因此,为解决这些问题,在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 路中,输出晶体管常采用 “复合管”结构。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2)复合管 ① T1为NPN型小功率管 T2为NPN型大功率管复合管为NPN型ic1T1ic i c2T2icib(a)ib=ib1 ie1=ib2ie?=ie=ie2ic= ic1+ ic2 =?1 ib1+ ?2 ib2 =?1 ib1+ ?2 ie1 =?1 ib1+ ?2(1+ ?1) ib1 =?1 ib1+ ?2 ib1+ ?1 ?2 ib1 ~ ?1 ?2 ib1 = ?1 ?2 ib复合管的等效电流放大系数为ic ~ ? ? 1 2 ib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② T1为PNP型小功率管 T2为NPN型大功率管复合管为PNP型i e1T1ie i c2T2复合管的等效电 流放大系数仍为ieib(b)?=icib≈ ?1 ?2ib=ib1 ic1=ib2icic=ie2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复合管构成方式很多。不论哪种等效方式,等效 后晶体管的性能确定均如下: ?? ? ? 1 ? 2 晶体管的类型由复合管中的第一支管子决定。icibT1 T2ie icibieT1ieieibT2ibicic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采用 “复合管”结构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 实用的OCL准互补功放电路:Rc1反馈级 R1T2共射放大级 Re4 T4准互补功放级+24VT7T9 Re7 Re9 保险管 BX C5uiT1RfC1Rb1Rb2C2 UBE 倍增 电路 C3R2T6 R3 T8 T10差动放大级T3 Re3 偏置电路D1 D2T5恒流源 负载 Re5 C4 RC8 Re10R4RL负载-24V上一页 下一页 总目录 章目录 返回 三、集成功率放大器LM386集成功放 LM386管脚说明:(1) 电源电压范围为4 ―12V(2)1和8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受控电压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