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短路电流计算的电流怎么算,l

热门供应商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L=0.2H,Rd=4Ω。要求Ud在0~220V之间变化。试求:(1) 整流变压器二次侧相电压U2;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L=0.2H,Rd=4Ω。要求Ud在0~220V之间变化。试求:(1) 整流变压器二次侧相电压U2; & &(2) 计算晶闸管电压、电流值,如果电压、电流按裕量系数2计算,选择晶闸管; & &(3) 变压器二次侧电流有效值I2; & &(4) 计算整流变压器二次容量S2。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8.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8.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8.00元收益
你可能喜欢的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变压器各相电流计算!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这是星形连接,当三相电流平衡时,N电流为零。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各相的电流都是10安培,它们的相位互差120°,它们的矢量和为零,根据基尔荷夫电流定律,中性线流入的电流就为零。
N的电流为0,变压器三相负载平衡。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相电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一、&变压器工作原理
变压器的主要构成部件有磁芯、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它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当电流流过初级线圈时,磁芯就产生交流磁通,这时次级线圈中就能感应到电流。
二、&变压器容量计算
变压器容量计算是一个专业的技术性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能计算出来的,需要考虑到如负荷率、功率因数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可以对变压器容量进行一个估算。例如利用计算负荷法进行估算。
三、&变压器参数
变压器的技术参数实际上是对变压器的一种技术要求,变压器的类型不同,其技术参数也不一样。主要包括额定电压、额定容量和额定频率等。
&&& 以上是有关变压器工作原理、变压器容量计算以及变压器参数方面的一些知识,希望能对您的变压器选购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美乐乐的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免责声明:美乐乐家居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美乐乐 网友 白天*** ( 16:22:06)变压器有大有小,是不是所有的变压器工作原理都一样呢?
美乐乐 网友 chen*** ( 14:33:34)变压器工作原理能讲详细一点的吗?想多了解一点这方面的知识。
美乐乐 网友 lw1*** ( 16:26:27)变压器原理,容量计算...天生讨厌物理的我还真的不太懂这个,还是交给专业人士了解吧
| | 匿名评论请填写邮箱:( 邮箱信息不会公开 )
团购价:?59.9
已&&售:86
团购价:?59
已&&售:36
团购价:?399
已&&售:20
包邮价:?168
已&&售:10
包邮价:129
包邮价:1298
促销价:129
本站价:1899
美乐乐在全国已有实体店347家、样板间14家。
关于美乐乐
美乐乐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有礼电子和通信设备用变压器和电感器 测量方法及试验程序 L-标准吧
您的位置: >
电子和通信设备用变压器和电感器 测量方法及试验程序 L
电子和通信设备用变压器和电感器 测量方法及试验程序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电子和通信设备用变压器和电感器
& &&&&&&&&&&&&&测量方法及试验程序
Transformers and Inductors for use in electronic
&&&&&& &&&&&&&&&&&and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 &&&&&&&&&&&&Measuring methods and test procedures
&&& 代替GB/T
&&&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和通信设备用变压器和电感器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这些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可包含在这类元件的任何规范中,特别是构成IEC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体系(IECQ体系)的那部分规范之中。
&&&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 IEC 27& 电气技术使用的字母符号
&&& IEC 44-4:1980仪表用变压器第4部分:局部放电的测量
&&& IEC 50& 国际电工辞汇(IEV)
&&& IEC 68-1 :1988环境试验第1部分:总则和导则& 修订1(1992)
&&& IEC 68-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
68-2-1,1990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A:低温修订1(1993)
&&& IEC 68-2-2,197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B:高温修订1(1993)
&&& IEC 68-2-3,1969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Ca:恒定湿热
&&& IEC 68-2-6,198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
&&& IEC 68-2-7,1983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Ca和导则。恒加速度修订1(1986)
&&& IEC 68-2-10,1988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J和导则;长霉
&&& IEC 68-2-13,1983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M:低气压
&&& IEC 68-2-14,198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N:温度变化修订1(1986)
&&& IEC 68-2-17,1978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Q:密封修订4(1991)
&&& IEC 68-2-20,1979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T:锡焊修订2(1989)
&&& IEC 68-2-21,1983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U:引出端及整体安装件强度& 修订2(1991)修订3(1992)
&&& IEC 68-2-27,1987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Ea和导则:冲击
&&& IEC 68-2-2921987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Eb和导则:碰撞
&&& IEC 68-2-30,1980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Db和导则:湿热循环(12+12 h循环)修订1(1985)
IEC 68-2-42,198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Kc:接触点和连接件的二氧化硫试验
& IEC 68-2-45:1980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XA和导则:在清洗剂中浸渍
& IEC 68-2-52:198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Kb:交变盐雾试验方法(氯化钠溶液)
& IEC 68-2-58:1989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Td:表面安装元器件(SMD)的可焊性、金属镀层耐熔性和耐焊接热
&&& IEC & 局部放电的测量
&&& IEC 367-1:1982通信用电感器和变压器用磁心第1部分:测量方法& 修订1(1984)& 修订2(1992)
&&& IEC 551:1987变压器和电抗器声级的测定
&&& IEC 617绘图用图形符号
&&& IEC 651:1979声级计修订1(1993)
&&& IEC 695-2着火危险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 IEC 695-2-2:1991着火危险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第2节& 针焰试验
&&& IEC 695-2-4/0,1991着火危险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第4节/第0页:散射式和预混式火焰试验方法
& IEC 695-2-4/1:1991着火危险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第4节/第1页:标称1 kW顶混式测量火焰及导则
& IS03:1973优先数――优先数列
& IS0 优先数系及其圆整的优先数系选择导则
& IS0 & 国际单位及其倍数和某些其他单位用法的建议
&&& 本标准除采用IEC 50中术语以外,还采用下列术语;
3.1元件component
&& &本标准提到的元件是指变压器和电感器。
3.2& 峰值工作电压peak working voltage
&&& 按工作电路条件确定的绕组绝缘承受的最大瞬时绝缘电压。
3.3& 脉冲波形参数& pulse waveform parameters(见图1)
&peak pulse amplitude&&&
&&& 峰值脉冲幅度是指通过脉冲顶部的平滑曲线外推的最大值,除去持续时间小于此脉冲持续时间10%的起始“尖峰”或“过冲”。
&&& b)脉冲持续时间pulse duration
&&& 脉冲持续时间是指脉冲幅度等于峰值脉冲幅度的50%的最初与最后瞬间相隔的时间。
&&& c)脉冲上升时间&pulse rise time
&&& 脉冲上升时间是指脉冲幅度最初达到的峰值脉冲幅度lO%与90%两瞬间相隔的时间,除去波形中不需要或无关的部分。
&&& d)脉冲下降时间pulse fall time
&&& 脉冲下降时间是指脉冲幅度达到峰值脉冲幅度90%的最后瞬间与紧接在后面的脉冲幅度达到峰值脉冲幅度lO%的瞬间相隔的时间,除去波形中不需要或无关的部分。
&&& 注:顶降的数值接近峰值脉冲幅度的10%时,上面定义的下降时间的点可用脉冲幅度达到峰值脉冲幅度的80%的最后瞬间代替.
&&& e)顶降droop
&&& 顶降是指峰值脉冲幅度与脉冲顶部的平滑曲线(除去起始“尖峰”或“过冲”)外推线在通过定义为脉冲下降时间的点的直线上交点的脉冲幅度之差(以峰值脉冲幅度的百分比表示)。
&&& f)脉冲顶峰pulse crest
&&& 脉冲顶峰是指脉冲的最大幅度。
&&& g)过冲overshoot
&&& 过冲是指脉冲顶峰超过峰值脉冲幅度的数值。过冲以峰值脉冲幅度的百分比表示.
&&& h)反摆& baekswing
&&& 反摆是指反向脉冲的最大幅度,即越过零幅度电平以下的部分,反摆以峰值脉冲幅度的百分比表示。
&&& i)回摆& return backswing
&&& 回摆是在反摆之后回转的最大幅度,回摆以峰值脉冲幅度的百分比表示。
&&& j)恢复时间recovery time
&&& 恢复时间是指脉冲下降时间终止至脉冲幅度最后达到峰值脉冲幅度10%的瞬间相隔的时间。
&&& k)脉冲重复频率& pulse repetition
&&& 脉冲重复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脉冲的平均次数,脉冲重复频率与其测量时间范围无关.
3.d& 品质因数(Q)Q factor
&&& 品质因数是指在特定频率下,一周期间在规定的绕组内贮存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比。品质因数以电抗分量和耗能电阻分量的串联或并联形式表示。
&&& 注:为了清楚地说明顶降,在绘制确定脉冲顶部和盾沿之间邻接线时,使用峰值脉冲幅度的80%和10%上的点.
&&& &&&&&&&&&&&&&&&&&&&&&&&&&&&&&图1脉冲波形参数
3.5& 谐波失真& harmonic distortion
&&& 谐波失真是指七次和七次谐波以内(除去基波)所有谐波电压的平方和的平方根,以基波百分比或以基波比的分贝值表示。
3.6& 绕组最高温度& maximum winding temperature
&&& 绕组最高温度是指当达到热稳定时,元件的任何绕组在满负荷情况下的平均温升加上规定的最高环境温度.
3.7电压-时间乘积额定值voltage-time product rating
电压-时间乘积额定值是指脉冲电压幅度与脉冲持续时间的乘积.在这段时间内,磁化电流的非线性值不超过规定的数值。
3.8背景(声学)噪声background (acoustic) noise
&&& 背景噪声是指在测量点所测得的噪声除去被试元件产生的噪声.
3.9& 罗盘安全距离& compass safe distance
&&& 罗盘安全距离是指从试验磁力计或罗盘的旋转中心到被试元件表面最近点的距离.在这一距离上的磁偏转被限制在规定的数值内。
3.10占空比(占空因数)duty ratio
&&& 占空比是指脉冲持续时间与周期时间之比。
3.11& 电流互感器参数& current transfomer parameters
&&& a)负载burden
&&& 负载是指连接到电流互感器次级绕组电路的参数,它决定了在次级端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负载用有效电阻和电抗分量的总阻抗表示,或者用规定电流值与规定频率值的总伏安值及功率因数表示。
&&& b)电流变比& current transformation ratio
&&& 电流变比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初级电流有效值与次级电流有效值的比值.
&&& c)相移角& phase angle
&&& 相移角是指变压器初级电流和次级电流矢量之间的角位移.当次级电流超前初级电流时,相移角是正数.
&&& d)比误差ratio error
&&& 比误差是指电流变比的测量值K和它的标称值Kn之差除以测量值K.比误差以百分数表示:
& &&&&&&&&&&&&&&&&&&&&&&&&&&%
3.12& 静电屏蔽& electrostatic screen
&&& 静电屏蔽是指扦入绕组之间的导电屏蔽。当屏蔽接地时,会大大减少有害信号通过绕组间电容转移到其他绕组上。
3.13& 安全屏蔽& safety screen
&&& 安全屏蔽是指扦人绕组之间的导电屏蔽。当屏蔽接地时,即使绝缘损坏,也能有效地阻止故障电流在那些绕组之间流动。
3.14极性(适用于单相绕组)polarity
&&& 单相绕组的极性是指一个绕组一端的极性与另一个绕组一端的极性相同.如果把绕组的其他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公共端,而且对变压器(或电感线圈)施加正弦电压.在两端的每端与公共端之间出现的感应电压在同一瞬间必定通过零值上升。
3.15均匀绝缘绕组uniformly-insulated winding
&&& 均匀绝缘绕组是指绕组的对地绝缘设计成完全经得起耐电强度试验,所施加的电压数值应适合予
高压端绝缘。
3.16分级绝缘绕组graded-insulated winding&&& .
&&& 分级绝缘绕组是指绕组对地绝缘从高压端的数值到低压端较低的数值是分级的.
&&& 注,这样一种绕组应经得起耐电强度试验,所加的电压数值应适合予低压靖绝缘.
4.1试验和测量条件
&&& 除非另有规定,全部试验应在IEC 68-1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对元件达到温度稳定有要求时,试验应符合IEC 68-1中4.8的要求。
&&& 除非在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所有电压和电流应为正弦波:其数值应采用有效值(r.m.s.),多相电源假设是平衡的.
本章中对试验方法加以说明时提到的“应规定的内容”应在元件有关的详细规范中规定。预计用于频率足够高的元件,试验引线的长度成为值得重视的同题,因此在详细规范中还应规定连同元件一起使用的夹具。
4.1.1测量误差
&&& 在详细规范中引用的极限值应是绝对值.当对照规范的极限值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时,应考虑到作用于实际测量系统的容差值。在已经规定了相应的设备条件或仪器误差,的容差值时,此容差值即为附加的最低要求.
4.1.2替代试验方法
&&& 在有关的规范中规定的试验和测量方法不应作为采用的唯一方法(现有的专用设备和自动试验装置也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试验者应使用户或有关的主管机构(见注1)确信其所使用的替代方法能得到与标准方法等效的(见注2)结果.在有争议的情况下,为了仲裁和交货仅采用规定的方法.在详细规范中不应出现替代试验方法。
&&& l例如IECQ体系内国家监督检查机构.
&&& 2所谓。等效”是描述这种代方法确定的特性数值和按照这种替代方法测量引起的容差在用规定方法测量时规定的极限值以内.
4.2外观检查
&&& 外观检查应在工厂正常照明且无外观检查辅助设备的情况下进行,加工质量、标志和表面处理应符合要求.
&&& 注: 如果在特殊元件(例如很小的元件)的验收中,需要特别照明和外观检察辅助设备,这些可以在有关的详细规范
&&& 中作为附加试验予以规定.
4.2.1安全屏蔽的位置
&&& 注:有时使用。隔离屏蔽”替代“安全屏蔽一.
&&& 目的:为了检验安全屏蔽相对于相邻绕组的位置。
&&& 程序:配置好并已定位的安全屏蔽应在被后面的绕组遮藏以前进行检验.
&&& 安全屏蔽应符合下列要求:
&&& a)安全屏蔽应将被屏蔽的绕组全部围绕起来,使终止端与起始蛸的搭接宽度不小于详细规范规定的数值.
&&& b)应将安全屏蔽适当地加以绝缘,使其不致于构成短路绕组;
&&& c)安全屏蔽应具有足以沿被屏蔽绕组延伸的平面,以防止绕组之间直接接触,
&&& 注:用作环形变压嚣的屏蔽可由若干匝导电带条组成,每匝与相邻匝的搭接不小于带条的5%.应规定的内容,
&&& a)最小搭接宽度。
4.2.2焊点质量
&&& 注:良好焊点是在备连接部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电气接触和足够的机械强度的焊点.良好焊点的实例如图2所示.有缺陷的焊点如图3所示.
&&& 目的:为了检验所有焊点的质量。
&&& 程序:应检查所有焊点,以保证符合下列要求:
&&& a)根据焊料的自由流动和引出端的润湿证明焊点有良好的沾锡。
&&& b)焊点平滑而无尖刺。
&&& c)焊点明亮而有光泽。
&&& d)焊点无粗糙的疤斑。
&&& e)焊点应有中凹的表面,在焊点表面的下面导线的轮廓是可见的.
&&& f)在焊接期间,焊点未被移动过(被移动焊点出现的“桔皮效应一示于图3(a));
&g)焊点不应是“干点”(即在焊点边缘连接导线处不应有明显的界限或在焊点与导线之间有大的接触角(见图3(b))
&&& h)焊点不应使引出端的引线有剩余应力(见图3(c))
&&& i)不出现“吸锡”(即连接线不应因过热而引起焊料被吸移到多股合线中,见图3(d))
图2& 良好焊点的实例
(a)移动过的焊接点
(c)有机械应力的焊接点
图3有缺陷焊点的实例
4.3尺寸的测量和检验程序
应按有关规范检验尺寸.
4.4电气试验程序
4.4.1绕组电阻
4.4.1.1绕组的直流电阻
目的:为了检验绕组或规定的引出端之间的直流电阻。
&&& 程序:应采用适用的方法测量电阻。在详细规范有要求时,应测环境温度(℃),并将电阻的测量结果(Ω)按下式折算到对应20℃的电阻值(Ω);
&& &&&&&&&&&&&&&&&&&&&&&&&&&&&&&&&
式中:K--与电阻率热系数有关的常数,本标准中,铜的K值为234.5j铝的K值为228.1}
&& &&--所测得的电阻值,Ω
&& &&&――环境温度,℃.
&&& 注:为了安全起见,虚考虑在电流中断时产生高压的短路绕组的容量,应规定的内容。
&&& a)需要在彼此间进行测量的引出端;
&&& b)所测得的结果是否需要折算到温度为20℃时的电阻值。如果需要折算,对于所使用的非铜、非铝的材料应给出K值。
&&& 1选择试验方法应根据试验操作方便和所要求的精度来确定.设备的精度至少比试验所要求的精度高10倍.
&&& 2测量电流不应大到引起自热或对元件产生明显的磁化效应.
4.4.1.2连续性
&&& 目的:为了检验规定绕阻的连续性。
&&& 程序:应使用适合的直流或交流电压或电流源以及适合的指示器确定连续性.
应规定的内容:
被试绕组。
&&& 1测量电流不应大到对元件产生明显的磁化效应.
&&& 2在试验中必须注意具有高电薅数值的绕组可能产生的高压.
&&& 3有并联分路时,正如多绕组或多相元件,可能需要检查直流电阻,以保证被检查的支路不受分流影响。
4.4.2绝缘试验
4.4.2.1电气强度试验
&&& 目的:为了验证均匀绝缘的绕组的绝缘和分级绝缘绕组的低压端的绝缘符合要求。
&&& 1本试验不适用分级绝缘的高压端绝缘,或设计成有一点接地的.这种绕组的高压端绝缘采用相应的感应电压试验(见4.4.2.2特殊试验条件b))进行试验.
&&& 2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用以证明4.4.2.2特殊试验条件的感应电压试验(见b))期间分级绝缘绕组的低压绝缘是满足要求的.
&&& 程序;除非另有规定,试验电压数值应从下表选取。所选择的试验电压应施加于元件上规定彼此绝缘的构件之间。应将所有绕组短路。绝缘系统一侧的绕组和屏蔽应连至框架、磁心并接地,而另一侧的绕组和屏蔽应连在一起。
&&& 应以适合的速率(但不超过2 kV/s)将试验电压从零增到规定的数值,同时要保持规定的时间(除非发生击穿),然后以同样的速率降到零。
&&& 在充液元件中,除了仅设计成在一个平面上工作并如此标志的那些元件外,将约有一半数量的试验样品的引出端向上进行试验,将另一半元件的引出端向下进行试验.
&&& 如果本试验要求规定的环境条件试验,除非另有规定(见IEC 68环境试验的内容)至少应将元件在规定的条件下保持6h。
&&& 被试元件应无灼热、击穿或损伤,不应将电离作为击穿的判据。漏电流不应超过规定的数值.
&&& 应规定的内容:
a)需要在彼此间进行试验的引出端.
&&& b)试验电压.
&&& c)交流试验电压的频率(若与表1中规定的数值不同).
&&& d)试验持续时间.
&&& e)最大漏电流(若有规定)。
&&& 3如果在试验期问发生击穿,最初能通过漏电流零量和问断地增加来检测,随后漏电流明显增加到较高的恒定值,
&&& 在很多电气强度试验设备上,伴随有局部破全部电压的消失.这种型式的击穿可能是由于在电高空踩和薄弱绝缘部分局部击穿,然后央然以内络或弧穿形式全部击穿.
4抗电强度试验电压可能是危险的,在进行此项试验过程中,必须特别谨慎。
&&& &&&&&&&&&&&&&&&&&&&&&&&表1抗电强度试验电压
&&& 峰值工作电压
&& &&&&V(pk)
&&& 交流试验电压,45~65 Hz
&&& V(r.m.s.)
&&& 直流试验电压
&&& V(d.c.)
&& &&&&& 25
& &&&&&25~50
&&& &&&50~100
&&& &&&100~175
&&& &&&175~?00
&&& &&&700
&&& 2.8×峰值工作电压
&&& 1.4×蜂值工作电压+
&&& 4×峰值工作电压
&&& 2×峰值工作电压+
&&& 1 400 V
4.4.2.2感应电压试验
&&& 目的;为了验证变压器和电感器的匝间和层间有足够的绝缘,并且验证分级绝缘绕组的高压端有足够的绝缘.
&&& 特殊试验条件
&&& 采用下列特殊试验条件:
&&& a)按适用情况,均匀绝缘的绕组通常按程序l、程序2或程序3的规定进行试验.按规定进行试验期间,绕组上的任何一点可接地;
&&& b)按适用情况,有分级绝缘的绕组通常按程序1、程序2或程序3进行试验。在上述一个绕组上的点在试验期间.可以接地或升高到超过地电位的规定电压。进行感应电压试验应定向地施加电压,使绕组的高压靖升高到4.4.2.1程序中给出的相应的峰值试验电压。
&&& 如果超过地电位的规定电压是交流电压,则此交流电压的频率与感应电压的频率应该相同.
&&& 注1:通常,在进行感应电压试验时,不允许有任一绕组“悬浮”,即在两靖仍然不连接.
&&& 程序1:适用于预计以正弦波激磁的变压器和电感器,
&&& 应给规定的绕组施加规定的试验电压,此电压不小于两倍的额定电压,其频率不小于两倍的最低额定频率。施加电压的时间和方式应符合详细规范的规定,
&&& 程序2。适用于以脉冲波激磁的变压器和电感器.
&&& 试验电压规定的脉冲幅度不小于两倍的额定脉冲幅度,规定的脉冲重复频率不小于最高额定脉冲重复频率的25%,同时规定的脉冲持续时间不小于额定的最长脉冲持续时间25%,一般给绕组施加的脉冲持续时间不大于额定的脉冲持续时间的50%.施加电压的时间和方式应符合详细规范的规定。
&&& 程序3。适用于非正弦周期波激磁的变压器和电感器,倒如使用与开关类型的半导体一起工作的电源激磁的变压器和电感器。
&&& 应给规定的绕组施加规定的正弦峰值试验电压,此电压不小于输入电压波最大额定峰值电压的两倍,其频率符合下面规定的数值。施加试验电压的时间和方式应符合详细规范的规定.
&&& 试验频率一般应使其周期不大予元件预计工作波形的有效的最短的半周期,例如在调制对称或不对称波形脉冲宽度的情况下,有效的半周期应采用电子开关最短有效接通时间。
&&& 在程序1、2或3中,施加试验电压的时间应为下列规定中的一个数值;
&&& a)施加电压应从规定电压的三分之一上升到全电压,应将全电压保持(60士5)s
&&& b)(5~10)s(按规定的数值).
&&& 要求:绕组无灼热、飞弧、击穿或劣化迹象。不应将电离作为击穿的判据。
&&& 应规定的内容。
&&& a)试验电压(有效值或峰值,按适用情况).
&&& b)激磁绕组(见注2).
&&& c)预计连接到已知电位的绕组上的点和此电位的数值(若适用).
&&& d)施加试验电压的时间,
&&& e)试验频率或脉冲重复频率(按适用情况).
&&& f)脉冲持续时间(适用于程序2).
&&& 注2:为了得到所需要的电压,试验电压电源可以连接到非标称输人绕组.
4.4.2.3绝缘电阻
&&& 目的:为了测量元件各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
&&& 程序:除非另有规定,应采用下列规定中的一种直流电压测量绝缘电阻.
&&& 100 V士15 V(对于峰值工作电压小于500 V的绕组)
&&& 500 V士50 V(对于峰值工作电压大于或等于500 V的绕组)
&&& 应施加试验电压,一直到获得稳定读数,若不能获得稳定读数,则施加试验电压的时间为(60士5)s.
&&& 如果需要规定环境条件试验,除非另有规定,元件应在规定的条件下至少保持6h。(见IEC 68环境试验的内容.)
&&& 应规定的内容:
&&& a)需要在彼此间进行测量的引出端.
&&& b)每个绕组的峰值工作电压-
&&& c)环境条件试验。
4.4.3.1空载电流
&&& 目的,为了验证磁心具有所要求的质量及正确的装配,同时验证绕组无短路部分。
&&& 程序:应将规定的电压(其频率为一个或几个频率),从低阻抗电源施加到输入绕组,所有其他绕组均应开路。所施加的电压其谐波失真应小于6%。使用真有效值仪器测量输入电流.这种仪器的阻抗应足够低.对所施加的电压的影响不大于1%.输入电流应在其数值稳定的情况下测量。若是多相元件,应测量所有输入电流。
&&& 应规定的内容:
&&& a)交流电压.
&&& b)试验频率.
&&& c)被试绕组.
&&& d)输入电流的最大有效值。
4.4.3.2空载损耗
&&& 目的:为了验证变压器具有所要求的质量及正确的装配,同时验证绕组无短路部分。
&&& 程序:应通过适合的瓦特表将规定的电压(其频率为规定值)施加于输入绕组,其他所有绕组均应开.
& 如果磁心磁通饱和已表明其他不正常现象不是由此引起的,则可以规定脉冲持续时间大于额定量大值的50%.
如果磁心磁通饱和或表明其他不正常现象不是由此引起的,则可以规定较低的试验频率.
路。施加于绕组的电压谐波失真应小于6%。
&&& 功率损耗应在其数值稳定的情况下测量,如果瓦特表本身有明显的损耗,则应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
&&& 应规定的内容:
&&& a)试验电压;
&&& b)试验频率.
&&& c)绕组的连接.
&&& d)最大功率损耗。
4.4.3.3品质因数Q
&&& 目的:为了检验元件在特定频率下的品质因数。
&&& 程序:品质因数(Q)应在规定的电压和频率下采用适用的方法进行测量。例如:
&&& a)适用的电感电桥;
&&& b)电路放大表(Q表)I
&&& c)插入损耗测量(例如IEC 367-1的附录H).
&&& d)阻尼振荡法(例如IEC 367-1的附录G)。
&&& 以上c)和d)引用的方法包含相应的公式和计算,
&&& 被试元件的有效电感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视采用串联(S)或并联(P)方式而定。
&&& 在频率下测量的Q值分别由下式给出;
&& &&&&&&&&&&&&&&&&&&&&&&&&&&&
&&& 应规定的内容:
&&& a)绕组的连接.
&&& b)交流电压;
&&& c)测量频率.
&&& d)Q值的极限值。
&&& 注:在高Q元件的试验中,可能需要对电容器损耗和引线阻抗进行校正。
4.4.4.1有效电感和有效电阻
&&& 目的:为了测量绕组的有效电感I着有规定,还应测量绕组的有效电阻。
&&& 程序:使用适用的电桥在规定的电压和频率下(若有要求,应施加极化直流电流)测量规定绕组的电感。当有规定时,还应测量规定绕组的有效电阻。
&&& 应规定的内容:
&&& a)被试绕组.
&&& b)测量方法(见注).
&&& c)被试绕组上的交流电压.
&&& d)测量频率,
&&& e)极化直流电流。
&&& 1& 对于低Q值元件,在典型Q值为10或小于10的情况下,需要规定所进行的测量是采用串联还是并联.
&&& 2& 在低频下所测得的真实电感L.与接近固有谐振额率时所测得的有效电感Le之间有一差值。
4.4.4.2漏感L1
&&& 目的:为了检验变压器绕组之间的漏感。
&&& 程序:应使用适用的电桥测量规定绕组的漏感,并按规定将其余绕组或规定的绕组短路。
&& &应规定的内容:
&&& a)绕组的连接.
&&& b)交流电压;
&&& c)测量频率(见注2)。
&&& 1在进行本试验过程中-所施加的电压低到能使短路绕组中的电流不超过其额定值.
&&& 2选择的频率应保证所指示的串联电感值在所测得的电感麓频事变化曲线的量低直线部分(见圈4).
& &&&&&&&&&&&&&&&&&&&&&图4测得的串联电感随频率的变化
4.4.5不平衡度
&&& 注:下列试验是有关变压器的各种不平衡度试验.
4.4.5.1电容不平衡度
&&& 目的:为了检验变压器中规定的引出端之间的电容不平衡度。
&&& 程序:适用于测量电容不平衡度的电路如图5所示。试验频率应足够高,以便忽略电感不平衡度的影响。
&&& 注:引出端字母仅供参考.
&& &&&&&&&&&&&&&&&&&&&&&&&&&&&&图5测量电容不平衡度的电路
&&& 1 kΩ的比率臂――无感电阻器,
&&& C1和C2----经校准的同样型式的可变电容器,以空气介质的电容器为好。
&&& 在不连接被试变压器的情况下,将电容器C1调节到规定的数值(例如50 pF),并通过改变电容器C2的数值使电桥达到平衡。然后按图5所示连接变压器,通过改变电容器C.的数值使电桥再次平衡。
C1的两个数值之差即为电容不平衡度.
&&& 应规定的内容:
&&& a)Cl的初始值.
&&& b)元件的连接.
&&& c)频率。
4.4.5.2共模抑制比
&&& 目的:为了检验输入电压的共模抑制度.
&&& 程序;本试验适用的电路如图6所示。
R1& &&&&被试变压嚣
&&& &&&&&&&&&&&&&&&&图6测量共模抑制比的电路
&&& 将被试变压器的输入端通过阻值相等的两个电阻器R1连接到电压源的高电位斌,电阻Rl的数值等于输入阻抗的二分之一。将被试变压器的输出端连接到电阻器R2,R2的阻值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
&&& 共模抑制比(CMRR)(单位为dB)按下式计算:
&& &&&&&&&&&&&&&&&&&&&&&&&&&&&&
式中:――共模电压源的电压.
&&& &&――被试元件产生的共模信号电压。
&&& 应规定的内容。
&&& a)变压器的连接,包括对地的连接,
&&& b)试验频率
&&& c)输入阻抗(2)
&&& d)负载电阻
4.4.5.3阻抗不平衡度
&&& 目的:为了检验变压器中预计有相等阻抗的两个绕组之间的阻抗不平衡度。
&&& 程序:本试验适用的电路如图7所示。
&&& 使用精细屏蔽且平衡的变压器作为输入变压器,其对称性至少比被试变压器的预计读数高20 dB,若用电压表V测得由不平衡引起的电压为,则阻抗不平衡度(dB)按下式计算:
&& &&&&&&&&&&&&&&&&&&&&&&&&&&&&
&&& 应规定的内容:
&&& a)元件的连接
&&& b)输入电压
&&& c)负载阻抗;
&&& d)试验频率.
&&& 注:此频率为选频电压表V调节试验频率推荐的数值.
&&& 图7测量阻抗不平衡度的电路
4.4.5.4串音衰减
&&& 目的;为了检验幻像电路中通信线路用变压器的串音衰减。
&&& 程序:适用的试验电路如图8所示.
被试变压嚣
&&& Tl――精细屏蔽且平衡的变压器.
&&& L――精细屏蔽且平衡的有中心抽头的电感器;
&&& G――低输出阻抗的正弦信号发生器.
&&& A――特性阻抗为R1的精密可调的衰城器.
&&& V――阻抗大于10KΩ、适用于试验装置工作频率的电压表.
&&& S――需要时,能使变压器初级中心抽头接地的开关.
&&& ZP――规定的初级阻抗.
&&& Zs――规定的次级阻抗.
&&& R1――阻值等于衰减器特性阻抗的电阻器.
&&& R2――阻值等于幻像电路阻抗的电阻器.
&&& R3----阻值等于规定的次级阻抗的电阻嚣
&& &&&&&&&&&&&&&&&&&&&&&&&&&&&&&&图8测量串音衰减的电路.
&&& 应将衰减器调到使为止.
&&& 根据衰减器上的读数按下式计算串音衰减。
& &&&&&&&&&&&&&&&&&&&&&&&
&&& 应规定的内容:
&&& a)变压器初级和次级阻抗;
&&& b)幻象电路阻抗.
&&& c)试验频率(若不是800Hz).
&&& d)变压器初级中心抽头接地或不接地.
4.4.5.5电压不平街度
&&& 目的:为了测定顶计有相等电压值的两个绕组之间的电压不平衡度。
&&& 程序:将变压器连接到具有规定电压和频率的电源,同时将模拟工作条件的阻性负载连接到相应的绕组上.应测量被试绕组两端的电压,根据所测得的U1和仉的数值计算电压不平衡度的百分比。
&& &&&&&&&&&&&&&&&&&&&&&&&&&&
& &或用参数(dB)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 &&&&&&&&&&&&&&&&&&&&&&
式中:――所测得的较高的电压值,V。
&&& 应规定的内容:
&&& a)试验频率.
&&& b)施加的电压.
&&& c)元件的连接;
&&& d)负载电阻.
4.4.5.6电阻不平衡度
&&& 目的:为了检验预计有相等电阻值的两个绕组之间的电阻平衡度.
&&& 程序;使用分辨力为规定的直流电阻不平衡度的欧姆值的0.1倍或更精密的仪器测量每个规定绕组的直流电阻.所选择的测量电流不应引起被试元件过热或明显的磁化效应。
&&& 应按下式计算以百分比表示的电阻不平衡度;
& &&&&&&&&&&&&&&&&&&&&&&&&&&&&&
或用参数&(dB)表示,按下式计算:
&& &&&&&&&&&&&&&&&&&&
式中: ――所测得的较大的电阻值,Ω
&&& &&&――所测得的较小的电阻值,Ω
&&& 应规定的内容:
&&& a)绕组的连接.
4.4.6.1& 自身电容(分布电容)
&&& 目的:为了检验规定绕组有效的自身电容(分布电容)。
&&& 程序:进行测量时应使用短引线将引出端与Q表连接起来。在规定的频率下(至少是绕组固有谐振频率的5倍),采用规定的电感器使绕组谐振。从Q表拆掉绕组且以附加电容代替绕组,在同样的频率下使电感器再次谐振.这一附加电容即为绕组的有效自身电容。
&&& 程序2:已知数值的电容器与绕组并联,这样构成的并联电路其谐振频率应采用适用的并联阻抗电桥或导纳电桥进行测量。画出电容数值相对1/的曲线。如果得出一条直线,则电容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所要求的电容。典型曲线如图9所示。
&&& &&&&&&&&&&&&&&&&&&&&图9测量自身电容的典型曲线
非线性曲线表示涡流屏蔽,在这种情况下,应画出电容数值相对1/()的曲线。L表示低频下绕组的电感值表示在测量频率上绕组的电感值,电感值的变化是由于涡流屏蔽效应引起的。
&&& 程序1和程序2接地状态应符合规定。
&&& 注:实际上由于载距很容易受直线斜率的影响,坐标系内的点趋向于分散的状态,而且距原点太远,所以程序2中的测量结果精确度较低.
&&& 应规定的内容:
&&& a)绕组的连接.
&&& b)程序1或2.
&&& c)程序1中的测量频率.
&&& d)电感器的说明,仅对程序1而言.
&&& e)接地状态。
4.4.6.2绕组之间的电容
&&& 目的:为了检验规定绕组之间的有效电容.
&&& 程序1:除非在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应将测量中包含的绕组短路,将测量有效电容规定的连接点连接到适用的电容电桥上.
&&& 注:此方法适用于比较低的频率,
&&& 程序2:除非另有要求,每个短路的被试绕组上规定的连接点应按图10所示试验电路进行连接.表示被测的容抗.
&&& V1――高内阻电压表.
&&& V2一一高内阻电压表.
&&& R----阻值比Xc小100~1 000倍的电阻器.
&&& Xc――被测的容抗.
&&& Sl,S2--开关
&&& 图10测量绕组之间电容的电路
R的阻值比K数值小100~1 000倍。和分别为电压表,和的读数,绕组之间的电容按下式计算:
式中:--信号源的频率。
&&& 注:当必须测量很多元件时,使用,R和U的固定数值是方便的,这样U2可直接读为电容的单位.&&&
&&& 开关S1和S2可使磁心和屏蔽接地或二者同时接地.
&&& 应规定的内容,
&&& a)绕组的连接.
&&& b)频率,对程序1而言.
4.4.6.3零件之间的电容
&&& 目的:为了检验变压器两个零件之间的有效电容(例如绕组对屏蔽和绕组对磁心之间的电容.
程序:按4.4.6.2的规定进行。
&&& 应规定的内容:
&&& 按4.4.6.2的规定。
4.4.7.1电压变化
&&& 目的:为了验证变压器两个绕组的电压变比在规定的极限值以内。
&&& 程序1 :将具有规定电压和规定频率的电源连接到规定的绕组,其他所有绕组均为开路。测量相应绕组的输出电压,并确定所要求的电压变比。
&&& l测量仪器应具有足够高的阻抗,以便忽略测量电压的影响。
&&& 2通常将试验电压施加于阻抗最高的绕组。在绕组出现最高Q值(但避免固有谐振频率)的频率下,从低阻抗绕组
&&& 测量输出电压是合理的.
&&& 应规定的内容。
&&& a)交流电压.
&&& b)测量频率
&&& c)应连接并进行测量的绕组.
&&& d)电压变比的极限值。
&&& 程序2(仅适用于单相元件):将两个被试绕组按图11所示接入电桥电路。两个绕组应彼此相连,以便使引出端A和C之间的总电感通过绕组阃的互感(M)效应有所增加。将电阻器R1和R2调节到详细规范规定的数值,通过改变P/Q的数值使电桥得到初始平衡。然后调节R1(或R2)和P/Q,指示器读数最小时,电桥获得最后平衡,通过AB/BC=P/Q计算电压变比。
&&& 被试元件
P和Q――无抗十进位电阻箱
R1和R2――无抗可变电阻器
注:引出端字母仅供参考。
图11& 电压变比测量电路
应规定的内容:
&&& a)交流电压电平
&&& b)测量频率,
&&& c)风和Rs的初始值.
&&& d)需要在彼此间进行测量的引出端;
&&& e)电压变比的极限值。
4.4.7.2电流变比
&&& 目的:为了测定在电流互感器两个绕组之间的电流变比。
&&& 程序:把电流互感器CT连接到图12的测量电路,调节R2和M上的抽头点使指示器指示为零,则下列公式成立;
&& &&&&&&&&&&&&&&&&&&&&&&&&&&
式中:K――电流变比.
&&& ――在两个绕组申电流之间的相移角.
&&& ――在指示器回路中R2的一部分(),
&&& ,其中是测量频率。
&&& 1 电流互感器绕组的极性必须示为加在Rl和R2两靖之间的电压相对于指示器是反向串联的.M绕组的极性也应显示保证达到平衡.
& &&2 选择R1的位使得CT的次级绕组在它的额定负载下加载.对于第一次近似加载.RI的值可以由选择的R1值推出R2的值与额定负载结合,基本上确定了的数值,假定K的规定值是正确的,则能够计算出R1的散值,并且知道了试验信号发生器的电压,则可以给出R1的数值,
&& &&&&&&&&M--可变互感器
& &&&&&&&&&Rl和R2---无感电阻器,
&D---零指示器
& &&&&&&&&&R2---
图12测量电流变比的电路
应规定的内容:
&&& a)额定初级电流;
&&& b)额定负载.
&&& c)测量频率;
d)电流变比及其允许偏差。
4.4.8谐振频率
&注:在进行以下两项试验时要谨慎,以避免试验引出端之间或元件与地之间的电容造成不准确的结果,特别是在磁心连接到一个试验引出端进行试验的情况下,必须谨慎.
4.4.8.1固有谐振
&&& 目的:为了检验感性元件的并联固有谐振频率。
&&& 程序:将被试元件接人图13所示的试验电路中,试验电路中的元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 a)信号源应具有足够低的输出阻抗,以便在稍高或稍低于谐振频率时供给无功电流.
&& &b)指示器应具有高阻抗,优先选用0.01 V的最小指示档
&&& c)电阻器R应是无感电阻器,只要能获得适合的电压电平,R的阻值应尽可能低。
&&&&&&&&&&&&&&&&&& &&&被试元件
&&&&&&&&&&&&& &图13测量并联固有谐振频率的电路
&&& 从规定的频率范围内的最低频率开始,将频率提高,观察电压表的最小读数。电压表出现最小读数时的频率即为固有谐振频率。
&&& 应规定的内容:
&&& a)交流电压;
&&& b)电阻器R的数值.
&&& c)连接,包括元件的接地部分和试验电路的接地部分.
&&& d)将要检查的频率范围。
4.4.8.2组合谐振
&&& 目的:为了检验谐振频率,如果有要求,还要测量元件的有效电阻,此元件通常包括起附加作用的分立元件,例如谐振电容器。
&&& 程序:将被试元件按图14所示基本电路连接,将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风的数值近似地词到详细规范规定的数值。在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保持在详细规范规定的电平情况下,依次改变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风的数值,直到指示器上得到最小的偏转为止.所记录,和风的这些数值,与所要求的相应的谐振频率和被试元件的有效串联电阻相对应.
& &&应规定的内容:
&&& a)交流电压电平.
&&& b)所要求的谐振频率极限值(最小和最大值);
&&& c)串联有效电阻的数值(最大值和(或)最小值)(若有要求).
&&& d)施加负载的详细说明,还要特别说明对于元件部分接地的连接。
G----包括所要求的谐振频率范围的正弦信号发生器,能输出足以使元件激磁到与正常使用可比较的电平.
Rb――无抗可变电阻器,其阻值至少为元件有效串联电阻的两倍.
T――输出绕组高度平衡的隔离变压器,适用于在详细规范规定的频率范围内使用
1 指示器是有适当灵敏度的高阻抗仪表。这一指示器对规定的频率范围也是适用的.此电路元件可以插入隔离变压器中.
2 引出媸字母仅供参考.
3此电路对L和C并联组台也是适用的.
&&& &&&&&&&&&&&&&&&&&&&&&&&&图14测定组合谐振频率的电路
4.4.9信号传输特性
4.4.9.1插入损耗
&&& 目的:为了检验将变压器插在规定的电源和负载阻抗之间时,在规定的电压和整个频率范围内变压器的插入损耗。
&&& 程序:应将变压器接入图15所示的电路。
&&& G----可调频率的正弦信号发生器,其频率范围包括试验规定的范围.
&&& A----输入阻抗为Ri、输出阻抗为R。的精密可调衰减器.
&&& V----可选择频率的高阻抗电压表
&&& Ri----阻值等于衰减嚣输入阻抗的电阻器,
&&& R。――阻值等于衰减器输出阻抗的电阻器.
&&& RL――阻值等于变压器的规定负载阻抗的电阻器.
&&& Rs----阻值等于变压器的规定电源阻抗的电阻器.
&&& Us----电源两端的电压
&&& U0---R0两端的电压.
&&& 注:此电路仅在和RL≤RS的情况下适用.
&& &&&&&&&&&&&&&&&&&&&&&&&&&&&&&图15插入损耗测量电路
&&& 在每个规定的频率下测量电压UL,调节衰减器使U0=UL,变比为1:1的变压器,其插入损耗等于衰减器的读数。
&&& 如果变压器的变比不是1:1则应记录衰减器的读数,并按下式计算插入损耗(单位为dB):
&& &&&&&&&&&&&&&&&&&&&&&&&&
式中:――衰减器的读数.dB.
&& &&&――电源阻抗,Ω
&& &&&――负载阻抗,Ω
&&& 上面的公式给出了规定将电源和负载阻抗的电抗部分作为变压器的一部分时校正的插入损耗。若并非如此,则阻抗Zs(电源阻抗)与ZL(负载阻抗)之间的插入损耗应按下式计算,
& &&&&&&&&&&&&&&&&&
&&& 注:一般情况下和现是复数.
&&& 当变压器的变比与1:1的变比明显不同时,可按图16所示方法,使用两个相同的样品组成图15的“被试元件”进行更可靠的测量。当要求通过极化电流时,按所指示的插入图16,这种排列也便于进行测量。
注:在试验频率下,要求C的电抗可忽略不计,
& 图16变比不等于1:1时和(或)要求直流偏压时使用两个相同的变压器测量插入损耗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变压器插入损耗的数值为衰减器读数的二分之一。
&&& 应规定的内容;
&&& a)绕组的连接;
&&& b)电源阻抗.
&&& c)负载阻抗;
&&& d)电源电压;
&&& e)测量频率范围.
&&& f)极化电流(若有要求).
&&& 注:输入和输出之间不需要的耦舍,应通过适合的屏蔽和接地使其保持最小.
4.4.9.2回程损耗
&&& 目的:为了测定变压器的特定绕组在所有其他绕组上相应的负载阻抗时出现的阻抗失配度,这一失配度通过回程损耗表示。
&&& 电源和负载之间通过失配的测量得出的回程损耗(dB)按下式计算;
式中:――负载中最大的有效功率
&&& &&――反射功率。
&&& 按图17的规定将输出阻抗为RG、开路电压为以的信号发生器连至负载RL,当RL=RG时,出现最大有功功率。在这种情况下,下面的关系式是成立的:
&&& &&&&&&&&&&&&&&&&&&&&&&&&&&&&
&&& 当RL为其他数值时,实际发出的功率与负载中可能有的最大功率之差即为反射功率,其数值按下式计算:
&& &&&&&&&&&&&&&&&&&&&&&&
&&& 因此回程损耗(dB)按下式计算:
&&& &&&&&&&&&&&&&&&&&&&&&&&&&&&&
式中:――负载阻抗,Ω
&&& &&--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阻抗.Ω
&&& 图17& 回程损耗图
&&& 程序:图18所示基本测量电路由RG和电源组成,将电源电压和频率调节到规定的数值。当引出端X短路或开路时,记录校准过的分贝计D上指示的初始电桥损耗。令此损耗为然后将已连接好的变压器连至引出端X,再次记录分贝计D指示的损耗。令此损耗为
&&& 变压器的回程损耗(dB)按下式计算。
&& 电阻器R与频率无关、彼此相匹配,相对之差在±0.1%以内.
&&& R=RG=RD(典型数值为600Ω)
&&& D以分贝计,对标准的基准阻抗(例如600Ω)是便于使用的.
&& &&&&&&&&&&&&&&&&&&&&&&&&图18& 回程损耗基本测量电路
&&& l将电阻器R接到试验引出墙X两蛸时,初始电桥电路损耗接近12 dB.所测得的数值受电桥电路元件精度的影响,特别是受电源和校准过的分贝计阻抗的影响.
&&& 2可使用适合的工业用测试装置,这种装置装有需要的网络,以供直接测量回程损耗。
&&& 应规定的内容:
&&& a)测量回程损耗时相比照的阻抗.R;
&&& b)绕组的连接
&&& c)负载电阻R1或阻抗Ω
&&& d)电源电压;
&&& e)测量频率;
&&& f)输出绕组中的直流电流(若有要求)。
4.4.10频率响应
&&& 目的:为了测定将元件连接到规定的电源和负载阻抗之间时,元件的频率响应。
&&& 程序:将元件及其规定的电源和负载阻抗一起连接到传输测试装置,该装置的基本电路与4.4.9.1中测试插入损耗所采用的基本电路(见图15)相同。若有规定,其他绕组应接上负载并施加直流极化。在规定的基准频率()下调节衰减器,直到等于选频电压表指示的将衰减器的读数记录下来。在任何其他频率下,调节衰减器使等于,衰减器读数的变化即为这一频率与基准频率相比时元件的相对增益或衰减。该增益(衰减)相对于频率绘制的曲线即构成频率响应曲线。
&&& 注:可能需要采用预防措施,例如屏蔽、接地以及使用同轴扼流圈来抑制反馈也可能需要采取校正措施,以保证利用校准的衰减器的读数按下式计算的频率响应有相同的结果:
&&& &&&&&&&&&&&&&&&&&&&&&&&&&&
&&& 式中:――频率为时的输出电压,
&&& &&&&――频率为基准频率时的输出电压。
&&& 应规定的内容:
a)元件的连接
&&& b)电源阻抗
&&& c)负载阻抗
&&& d)电源电压
&&& e)基准频率
&&& f)频带或试验频率;
&&& g)极化电流(着有规定)。
4.4.11脉冲特性
&&& 目的:为了检验将变压器连接到预计采用的电路中时,在变压器的输入绕组施加规定脉冲的情况下,获得正确的输出波形。
&&& 程序:对输入绕组施加规定的输入脉冲,同时将输出绕组接上规定的负载。将规定的负载上得到的脉冲显示在有时间基线和电压指示刻度的示波器上。示波器及其有关电路的特性应使所显示的脉冲不因电容过大和带宽不足等原因而降低.
&&& 以下测量应按有关规范的要求进行:
&&& a)峰值脉冲幅度
&&& b)脉冲持续时间,
&&& c)脉冲上升时间,
&&& d)脉冲下降时间,
&&& e)脉冲顶降.
&&& f)过冲.
&&& g)反摆.
&&& h)回按.
&&& i)恢复时间。
&&& 应规定的内容:
&&& a)输入峰值脉冲幅度、持续时间、上升时间、下降时间、顶降和重复频率I
&&& b)负载阻抗
&&& c)需测量的输出特性
&&& d)环境温度.
4.4.12电压一时间乘积额定值
&&& 目的.为了检验元件的电压一时间乘积额定值(见3.7)在规定的极限值内。
&&& 注:采用双向脉冲的设备,例如开关式电源,其电压一时问乘积与采用单向脉冲设备的电压时间乘积不同.
&&& 程序:当规定的试验温度与环境温度不同时,应在烘箱中加热元件,直到在规定的温度达到热平衡。
&&& 如果变压器的应用需要在其任何绕组通以直流,则进行该试验时应通过适合的阻抗施加额定的直流安匝,以防止脉冲负载效应。
&&& 然后将峰值脉冲幅度为的矩形电压施加于规定的绕组,施加时间为脉冲持续时间监测相应的磁化电流.适用的试验电路实饲如图19所示。(见IEC 367-1第16条和附录M)
&&& R1---精密无抗电阻器.所产生的电压降不超过的百分之一,
&&&&&&&&& &&&图19检查无偏置单脉冲电压一时间乘积额定值的电路
&&& 要求:磁化电流不应超过电流波形在时间“的线性外推部分规定的百分比,即磁化电流的非线性
部分不超过规定的数值(见图20).
&&& 应规定的内容;
&&& a)试验温度,
&&& b)脉冲幅度
&&& c)脉冲持续时间(s)
&&& d)叠加的直流数值及其极性和通过直流的引出端(若有要求),
&&& e)允许的最大非线性磁化电流。
图20非线性磁化电流
&非线性度=&,最大非线性度=
&&& 注:为了得到所需要的变压器磁化状态.可能需要若干脉冲,应避免磁心和绕组自热.
4.4.13总谐波失真
&&& 目的:为了检验元件在其规定的电源和负载阻抗不超过规定的极限值时产生的谐波失真。
&&& 程序:在规定的频率下,所施加的电压应使输出达到规定的数值。电源中总的谐波含量至少比规定的输出极限值小10倍.当有规定时,试验期间适合的直流电流也应通过相应的绕组。然后,应采用下列规定中的一种方法确定总的谐波失真。
符合对元件规定的电压-时间乘积额定值.
&a)采用直接得到总谐波失真读数的谐波失真测量设备.
&&& b)测量七次谐波以下(包括七次谐波)的所有主要谐波电压,然后按下式计算总的谐波失真:
&&& &&&&&&&&&&&&&&&&&&&&&&&&&&(%)
& 式中:――电源基波频率,
&& &&&&――电源行次谐波频率
&&& &&&――特定谐波频率下的电压。
&&& 注:总的谐波失真也可以用相对于基波的分贝值表示.
&&& 应规定的内容:
&&& a)电源阻抗;
&&& b)负载阻抗;
&&& c)电源频率;
&&& d)电源频率下的输出电压;
&&& e)极化直流电流(若有要求)。
4.4.14电压调整率
&&& 目的;为了检验规定的绕组从空载状态到各输出绕组同时通过满载电流时电压的变化范围.
&&& 程序:以具有额定频率的额定电压给规定的输入绕组激磁,在所有的输出绕组开路时,测量每个绕组两端的电压。施加规定负载,且维持规定的时间,在未规定加载时间的情况下,试验持续达到热稳定为止。当输出绕组通过其规定的负载电流时,测量每个绕组两端的电压。按下式计算每个输出绕组以百分比表示的电压调整率:
&&& &&&&&&&&&&&&&&&&&&&&&&&&&&&&
式中:――不接负载时绕组两端的电压;
&&& ――接上负载时绕组两端的电压。
&&& 试验期间和试验终止时,电压调整率应在规定的范围内。
&&& 应规定的内容:
&&& a)输入电源条件;
&&& b)输出绕组负载条件;
&&& c)试验持续时间
&&& d)工作周期的详细说明(若工作周期不连续)
&&& e)大气条件(若与标准大气条件不同)
&&& f)安装的详细说明(若不是安装在非导热表面上)
&&& g)试验期间和试验终止时电压调整率的极限值。
4.4.15温升
&&& 注:以下试验顼定用于检验成批生产元件的性能.若有要求,可使用热探针,作为对研制产品使用的替代方法.
4.4.15.1利用绕组直流电阻变化的方法
&&& 目的:为了检验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元件连续工作期间的平均温升。
&&& 程序:将被试元件激磁并按详细规范的规定施加负载,按4.4.1.1的规定测定规定绕组的直流电阻。
&&& 当达到热稳定时,即在连续的15 min内,输入功率的变化不超过2% 时,将电源和负载断开,按4.4.1.1的规定在延迟时间最短的情况下再次测量直流电阻.为了保证电阻的测量结果尽可能接近负载运行期间元件达到最高温度时的电阻,测量延迟时间必须最短。若有要求,应引出冷态曲线并反向外推.以便确定断开瞬时的电阻R2,按下式计算绕组的温升:
式中:――试验开始时的环境温度,℃
&&& ――试验结果时的环境温度,℃
&&& ――绕组温升,℃
&&& ――试验开始时绕组的电阻,Ω;
&&& ――试验结束时绕组的电阻,Ω;
&&& K――与电阻率热系数有关的常数。本标准中,铜的K值为234.5,铝的K值为228.1。
&&& 应规定的内容:
&&& a)与4.4.1.1中a和b要求的内容相同.
&&& b)导体材料不是铜和铝时相应的K值.
&&& c)安装的详细说明.
&&& d)环境,
&&& e)相应的输入电源条件;
&&& 1)电压和频率.
&&& 2)脉冲持续时间和重复频率;
&&& 3)极化电流、波纹电压和频率;
&&& f)输出负载。
&&& 注:在菜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更多的有关说明负载的内容,例如电路图和有关的元件数值。
4.4.15.2采用附加的反接串联双股绕组的方法
&&& 目的:
&&& a)为了在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测量温升.
&&& b)为了测量温升速率。
&&& 程序:将双股绕组绕在或装在元件上,绕组的两部分反接串联。按4.4.1.1的规定测量该绕组的直流电阻并按4.4.15.1的规定测定温升。
&&& 1在磁心或绕组表面有能放置适用双股绕组的可触及的空余位置时,可以采用此方法。
&&& 2对双股绕组采用热隔离可以估算内部元件的温度.
&&& 3此方法可用于在元件的工作绕组之间插入双股绕组来评价样品.
&&& 4根据被试元件激磁或不激磁状态所观察的电阻值变化,采用不接电源时的读数。两种条件下的差值是涡流效应引起的.
&&& 应规定的内容:
&&& a)附加双股绕组(包括位置)的详细说明;
&&& b)热隔离的详细说明(着有要求);
&&& c)其他内容按4.4.15.1的规定。
4.4.16表面温度
&&& 目的:为了检验在详细规范规定的环境内,变压器和电感器带有连续负载时的表面温度。
&&& 程序:应按本标准4.4.15.1规定的试验条件和程序进行试验,一直到达热平衡,即在连续15 min内,输入功率的变化不超过2%。然后使用热导率低和质量小的热探针在元件表面的规定点上测量表面温度.
&&& 应将表面温度记录下来。
&&& l& 可通过在元件表面扫描确定最高表面温度.
&&& 2& 所测得的敷值可能受下列因素髟响.
探针和元件表面之间的热阻,
&&& 电磁场(某些探针对电磁场敏感).
&&& 警注:触电危险.在物理和电气方面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以便将热探针的操作人员与被试元件的带电和导电部分隔离开.
&&& 应规定的内容:
&&& a)与4.4.15.1中c,d,e和f要求的内容相同.
&&& b)最高表面温度.
&&& c)用户要求的规定的测量点。
4.4.17相位试验(极性)
&&& 目的:为了测定一个绕组相对另一个绕组正确的相位。
&&& 程序1:将要检查相位的绕组串联起来.将具有适合电压和频率的电源连接到被试的一个绕组,测量各绕组的电压和它们的组合电压。
&&& 比较各绕组的外加电压与串联组合电压。
&&& 绕组按相位关系正确的组合如图21所示.下列关系式是正确的。
&& &&&&&&&&&&&&&&&&&&&&&&&&&&&&&&&&&&&&
&&& 绕组极性相反时:
应规定的内容:
a)连在一起的引出靖,
b)需要确定彼此间相位的引出端。
程序2t采用电桥电路和4.4.7中程序2中规定的有关程序验证被试绕组的相对相位。
1若AB相对BC的极性不正确,电桥平衡时会引起P,Q值与规定数值不同或电桥不能达到平衡(见图11).
2此程序对一些多相元件可能不适用.
应规定的内容:
a)绕组的连接(这种连接使绕组AB相对绕组BC有正确的极性)
b)电压变比极限值
c)试验频率和电压
d) R1和R2的近似值(若有要求)。
程序3:将要检查相位的绕组按规定串联连接,使用适合的电桥测量组合电感(见4.4.4.1)。
将这一测量结果与采用同一电桥测得的各个绕组电感相比较。
最简单的情况是只包括具有电感L1和L2的两个绕组,所测得的串联连接总电感为:
& &&&&&&&&&&&&&&&&&&&&&&&&&&
式中:K是耦合系数,正号与绕组串联相加有关。&
&&& 将一绕组反接引起的变化为4K.
&&& 注:如各绕组的电感相差悬殊或试验绕组之问的耦合系数小,该方法可能不适用.
&&& 应规定的内容:
&&& a)连在一起的引出端
&&& b)需要确定彼此间相位的引出端
&&& c)试验频率和电压。
&&& 程序4:将每个绕组的一端连接到双通道示波器的公共引出端。将具有适合的电压和频率的电源连接到示波器的Y1输入端和一个绕组的空端,其他每个空端或抽头依次连接到Y2输入端,通过检查波形确定它们相互间的相位。
&&& 应规定的内容;
&&& a)连接在一起的引出端;
&&& b)需要确定彼此间相位的引出端。
4.4.18屏蔽
&&& 注:在英文版本中,有时用“shield”一词代“screen”
4.4.18.1静电屏蔽的电容试验
&&& 目的:为了检验静电屏蔽效果。
&&& 程序;将屏蔽每侧的绕组短路并连接在一起。除非对本试验另有规定,若屏蔽是隔离式的,则应将该屏蔽连接在磁心上(若磁心不可连通,则应连接到外壳上)。
&&& 屏蔽一侧的绕组对另一侧的绕组的直流电容的测量应采用4.4.6.2中规定的程序2进行。测量应该谨慎,以避免额外的寄生电容的影响。应将这一测量结果与屏蔽断开时测得的结果相比较.
&&& 应规定的内容.
&&& a)绕组的连接
&&& b)屏蔽的连接(若不是连在磁心或外壳上)
&&& c)屏蔽被接入与被断开时的电容量之比.
4.4.18.2安全屏蔽
&&& 注:有时用“隔离屏蔽”代替“安全屏蔽”
&&& 目的:为了检验安全屏蔽的存在与结构。
&&& 程序:应使用未装配的元件用耳检法进行检验,以便验证安全屏蔽的存在及其结构的质量,注意屏蔽的材料和厚度、屏蔽相对于绕组的宽度.以及将屏蔽连接到外部引出端的连接线的横截面积和连接屏蔽接点质量。
&&& 若有要求,当屏蔽和连接点可见时,可以用制造阶段的外观检查代替破坏性试验.
&&& 应通过电容和介质绝缘试验(见4.4.18.1和4.4.2)对完工的元件进行最后的检查.
&&& 应规定的内容:
&&& a)试验是在制造期间进行,还是利用完工的元件做破坏性试验
&&& b)屏蔽的材料和厚度
&&& c)屏蔽的宽度
&&& d)将屏蔽连至其引出端连接线的横截面积、材料以及连接方法
&&& e)引出端的尺寸和材料。
4.4.19噪声
4.4.19.1声学噪声
目的:为了测定元件在规定的条件下,向周围环境辐射的可昕噪声声级。
&&& 程序:只要可能,就应将被试元件紧固(使用螺栓、焊接等方式)在底板或其他机械结构上,元件运行期间,它在底板或其他机械结构上为固定安装。然后将元件放在无任何噪声反射面的箱子内,但是装有安装元件的底板或机械结构的箱子除外.箱内背景噪声的声级(见3.8)应比元件和箱子背景噪声的合成声级至少低4 dB(A),最好低9 dB(A)。背景噪声声级应采用元件在每个规定位置试验前和试验后立即测得的结果的平均值。
&&& 如果背景噪声声级使元件加背景噪声的平均合成声级与平均背景噪声声级之差小于10 dB(A),但不小于4 dB(A),应按表2进行校正.如果此差值小于4dB(A),则试验是不合格的,应尽量在较低的背景噪声声级下进行测量。
&&& 元件应处于空载并将规定波形的电源连接到规定的引出端,以额定的频率和额定的电压激磁.
&&& 使用符合IEC 651规定的声级计,其型号为1F.L(F--快速响应指示,L――实验室用),其最小读数不小于40 dB,应采用仪器的A频率加权特性。
&&& 将声级计的传感器放在规定的距离进行测量,传感器离被测声辐射表面的距离不大于0.3m。采用四个垂直表面中心点的读数和邻接的元件顶部水平面中心点的读数.这些表面是假想的辐射声音的表面,并且是由描绘元件轮廓的六面体的表面确定,不包括套管、转动架、突出物等。
&&& 元件加背景的噪声的平均声级或背景噪声声级根据以上测得的声级的算术平均值计算。采用每个测量位置校正声级计算元件的平均声级。
&&& &&&&&&&&&&&&&&&&&&&&&表2可听噪声试验的声级校正值
元件加背景噪声的平均合成声级与平均背景噪声声级之差
&& &&&&&&&&&&&&&&dB(A)
为了得到元件的声级,应从元件加背景嗓声的平均合成声级减去的校正值
应规定的内容:
& &&a)安装的详细说明
&&& b)声级计距试验表面的距离
&&& c)绕组的连接
&&& d)元件的激磁电压和频率.
&&& 注:元件结构带有辅助构件的情况下,例如风冷或油冷结构,大尺寸的元件和(或)对于声发射有明显方向性的元件.声学噪声的测量按IEC 551的规定进行.
4.4.19.2电磁噪声
&&& 电磁噪声与无用信号的发射或接收有关,在功率传输和通信使用的全部频谱内,这些无用信号与.电场和磁场有关。电磁噪声与完整的设备有关,而不是与单独的元件有关,本标准不包括试验方法.
&&& 在有噪声的情况下,发射噪声极限的规范和设备抗干扰性的规范涉及到电磁兼容性这一通用题目(EMC)
涉及发布EMC文件的委员会包括,TC 65,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ITC 77:电气设备(包括网络)之间的电磁兼容性和CISPR,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出版物的详细内容刊登在IEC年鉴中).
4.4.20电晕试验
&&& 电晕试验应按IEC 270规定的方法进行.
&&& 注:IEC 44-4规定了这种应用的常规试验.
4.4.21磁场
4.4.21.1磁屏蔽
&&& 目的:为了检验外磁场对元件的影响.
&&& 程序:将元件放置在具有规定的磁场强度和频率的均匀交变磁场中,使用输入阻抗不小于1 MΩ的电压表测量规定绕组两端的电压。转动元件并记录最大电压.
&&& 注:利用赫姆霍兹结构(见图22)产生均匀磁场,赫姆霍兹结构线的直径至少为元件量大尺寸的两倍.线为正向串联,计算磁场强度H(A/m)的简化公式如下.
& &&&&&&&&&&&&&&&&&&&&&&&&&&&&&&&&
&&& 式中:n――每个线圈的匝数
&& &&&&&&r――线圈的半径(即线圈轴向距离).m
&& &&&&&&I一峰值电流.A.
&&& 对于最大尺寸为275mm及275mm以下的元件,其赫姆霍兹结构的尺寸如图22所示,每个线圈由1 500匝直径为0.2 mm的导线组成.
&&& 应规定的内容;
&&& a)磁场强度.A/m
&&& b)交变磁场的频率.
&&& c)要测量出电压的绕组;
&&& d)转动轴线.
&&& &&&&&&&&&&&&&&&&&&&&&&&&&&&&图22赫姆霍兹装置
4.4.21.2磁干扰(罗盘安全距离)
&&& 目的:为了检验所安置的变压器和类似线绕元件离开罗盘的最小距离,以便在所有工作条件下,将罗盘指示偏转限制在规定的数值内(见3.9)。
&&& 测量条件:测量应在均匀的磁场中进行。如果该磁场强度的水平分量在13~16 A/m范围,则罗盘安全距离Dcs(m)应按下式计算:
&& &&&&&&&&&&&&&&&&&&&&&&&&&&&&&&
式中:----测量距离,m
&& &&&&H――实际磁场强度,A/m
&&& 程序:根据N--S和E--W线标出试验区域,将适合的磁力计放在这些线的交点上,磁力计(也可是罗盘)读数的精度应能达到五分之一度并具有相应的灵敏度。
&&& 将被试元件放在E--W线上,该元件离开磁力计的距离应使磁力计的偏转约为20
为了检验使磁力计指示最大偏转的方位相组合和激磁程度应进行试验。当元件沿E--W线向外移动时应保持这一组合,直到磁力计的偏转约二分之一度为止。根据元件移动期间在各处的读数,画出磁力计的偏转相对于距离的曲线。
~这两条曲线准确地确定使磁力计偏转10的距离。将此距离记录下来作为元件的罗盘安全距离。
&&& 应测量产生有明显方向性磁效应的设备的罗盘安全距离,若有这一要求,应沿着有关规范规定的其他轴线进行测量记录其数值。
&&& &应规定的内容。
&&& a)对被试元件的连接。
4.4,21.3磁辐射
&&& 目的;为了检验元件对其周围环境磁影响的程度。
&&& 程序:将元件安置在非铰的立方装置的中心,此装置可使探测线圈的中心在立方体整个区域的外表面自由移动.
立方装置的尺寸与相应的探测线圈的数据应符合表3规定。
&& &&&&&&&&&&&&&&&&&&&&&&&&&&表3探测线圈的数据
&&& 工作频带
&&& 立方装置的尺寸
&&& 探测线圈数据&&& .
10 HZ~150 Hz
直径为0. 315 mm的漆包铜线1 500匝绕制成内径为285 mm、长为75 mm的线圈
150 Hz~30 kHz
&&& 150 mm
直径为lmm的导线绕制成单匝环形线圈,线圈直径为150 mm
30 kHz~5 MHz
直径为1 mm的导线绕制成单匝环形线圈,线圈直径为75 mm
直径为0. 71 mm的导线绕制成单匝环形线圈,线圈直径为37 mm
将元件按规定激磁并加上负载,在立方体装置的外表面检测,记录使用高阻抗指示器指示的探测线圈两斌的最大峰值输出电压。该数值不应超过有关规范中规定的极限值。
&&& 应规定的内容。
&&& a)交变电压电平
&&& b)测量频率;
&&& c)负载阻抗
&&& d)探测线圈两端峰值电压的极限值(若有要求)。
4.4.22浪涌电流
&考虑到浪涌电流对完整的设备是明显的,而对单独的元件并不明显,故本标准不包括试验方法.
4.5环境试验程序
4.5.1一般要求
4.5.1.1能力批准试验
&&& 试验条件及初始、最终和中间测量应按将出版的有关的IEC标准中相关程序的规定进行.
4.5.1.2质量一致性检验
&&& 详细规范规定环境试验时,可采用下列程序(若适用),除着火危险试验以外,均应采用IEC 68-2规定的试验。
&&& 注:用户应保证该文件是适用的版本,
&&& 详细规范规定的质量一致性检验程序应规定试验的严酷度和需要进行的初始、最终和中间测量.
&&& 为了确定导线和连接引出端的可焊性,应采用IEC 68-2-20的试验T的规定(1979年)进行试验,详细规范应规定相应的试验方法Ta。
&&& 1对于专供印刷电路用的元件仅采用试验Ta的方法1.
&&& 2当对元件耐焊接热有规定时,采用试验Tb中方法1B.
&&& 3关于IEC 68-2-58试验Td(1989).
&&& 当使用表面贴装元件时,应对可焊性、金属镀层耐熔性和表面贴装元件(SMD)的耐焊接热加以说明.
4.5.3引出端和整体安装元件强度
&&& 根据引出端的型式分别按详细规范列入的IEC 68-2-21中试验U(1983年)规定的Ual、Ua2、Ub、Uc和Ud进行试验。引出端试验结果不应有外观损伤,当按4.4.1.2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对引出端的固定或焊接、连接应是满意的。
&&& 冲击试验应按IEC 68-2-27中试验Ea和导则(1987年)的规定进行.
&&& 碰撞试验应按IEC 68-2-29中试验Eb(1987年)和导则的规定进行.
4.5.6振动(正弦)
&&& 振动试验应按IEC 68-2-6中试验Fc和导则(1982年)的规定进行。
4.5.7稳态加速度
&&& 稳态加速度应按IEC 68-2-7中试验Ga和导则(1983年)的规定进行.
4.5.8温度快速变化(在空气中热冲击)
&&& 温度快速变化应按IEC 68-2-14中试验Na(1984年)的规定进行.
&&& 密封试验应按IEC 68-2-17中试验Q(1978年)规定的Qc或Qd进行试验。
4.5.10气候顺序
& 气候试验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 a)干热,试验Ba
& 应将样品按IEC 68-2-2中试验Ba(1974年)的规定上限类别温度进行试验。试验持续的时间为16h.
& b)时间间隔
& 在本程序的这一阶段允许不超过72 h的间隔,在此时间间隔内,应将样品保持在温度为15℃~35℃的正常试验室条件下。
& c)湿热(循环),试验Db
&& 具有一/一/10、一/一/21或一/一/56气候类别的样品应按IEC 68-2-30中试验Db(1980年)的规定进行试验,其严酷度(b)为55℃、1个循环、类型1,随后应恢复1.5~2 h.
&&& d)寒冷,试验Aa
&&& 按c的规定经受湿热循环试验以后的样品应立即按IEC 68-2-1中试验Aa(1974年)的规定进行试验,在下限类别温度下保持2h.
&&& e)时间间隔2
&&& 此程序这一阶段允许不超过72 h的时间间隔.在此时间间隔内,应将样品保持在15℃~35℃的正常试验室条件下.
&&& f)低气压,试验M
&&& 若有要求(见注①具有40/一/一、55/一/一或65/一/一气候类别的任何样品应按IEC 68-2-13中
& 试验M(1983年)遵循规定的严酷度进行试验.除非在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低气压条件试验应在15℃~35℃下持续lh.
&&& 需要在低气压下进行试验见注②。
&&& g)时间间隔3
&&& 只有按f)的规定进行了低气压试验,此程序这一阶段才允许不超过72 h;在此时间间隔内,应将样品保持在15℃~35℃正常试验室条件下.
&&& h)湿热(循环),试验Db
&&& 具有一/一/10、一/一/21和一/一/56气候类别的样品应按IEC 68-2-30试验Db(1980年)的规定进行试验,严酷度为55℃、1个循环、类型1.
&&& 当有规定时(见注③),在规定的循环次数之后,将样品从箱中取出,抖掉水滴并在15 min的时间之内进行有关的电气和机械性能试验.
&&& i)恢复
&&& 所谓恢复即为将样品置于标准大气条件下恢复1.5~2 h。
&&& l能力批准试验中的低气压试验是任选的(见3-4).
&&& 2在低气压下进行试验;
&&& 对于能力批准试验见3.4.
&&& 对于质量一致性检验,见详细规范.
&&& 3最后一个湿热循环后立即进行试验,
&&& 对于能力批准试验见3.4
&&& 对于质量一致性检验见详细规范.
4.5.11稳态湿热
&&& 稳态湿热试验应按IEC 68-2-3中试验Ca(1969年)的规定进行。
4.5.12干热
&&& 干热试验应按IEC 68-2-2中试验B(1974年)的规定进行。
4.5.13长霉
&&& 长霉试验应按IEC 68-2-10中试验J和导则(1988年)的规定进行.
4.5.14盐雾循环(氯化钠溶液)
& 盐雾试验应按IEC 68-2-52中试验Kb(1984年)的规定进行.
& 注l当按试验Kb的规定进行试验且需要使用相当海上环境的盐溶液时,推荐使用以下成分。
&&& 氯化钠NaCl 26.5g& &&&&&&氯化钾KCl& 0.73 g
&&& 氯化镁MgCl22.4 g&&& &&&碳酸氢钠NaHCO30.20 g
&&& 硫酸镁MgSO4.3.3g&&& &&&溴化钠NaBr 0.28 g
&&& 氯化钙CaCl2& l.1 g&& 用蒸馏水配制1L
(以上质量精确到士10%,这应查阅试验室无水盐试剂级别)
4.5.15二氧化硫(接触和连接试验)
二氧化硫试验应按IEC 68-2-42中试验Kc(1976年)的规定进行.
4.5.16着火危险
&&& 着火危险试验应从IEC 695中选择。
&&& 注:IEC 695-2-2规定的针状火焰比较适合于小型元件.IEC 695-2-4规定的本生灯火焰试验比较适用于较大型的元件.
4.5.17在清洁的溶剂中浸渍
&&& 按IEC 68-2-45中试验XA(1980年)的规定进行试验。
4.6耐久性试验程序
4.6.1& 短期耐久性试验(负载运行)
&&& 目的:短期耐久性试验是为了评定元件连续工作期间或在详细规范规定的工作循环期间,元件正常运行的能力。
&&& 程序:除非在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元件应独立地安放在低导热的表面上。
&&& a)对于变压器,应按详细规范的规定,将各负载连接在每个绕组上.除非在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这些负载将使每个绕组耗散最大额定功率。
& &&除非在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应将适当的电源连至输入绕组,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连续施加6h。负载运行期间,应按需要调节负载,以保证维持规定的负载状态。
&&& b)对于电感器,除非在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应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连续6h施加额定纹波电压并通过极化电流。在负载运行期间,应根据需要调节电源,以便保证维持额定状态.
&&& 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内容:
&&& a)按适用情况,规定输入电源条件.
&&& 一额定电压和频率.
&&& 一额定脉冲持续时间和重复频率.
&&& 一额定极化直流电流、纹波频率和电压;
&&& b)输出绕组的负载状态;
&&& c)试验持续时间,若不是6h
&&& d)工作循环的详细说明,若不是连续的.
&&& e)试验大气条件,若不是标准大气条件.
&&& f)安装的详细说明,若不是独立地安放在低导热的表面上。
&&& g)在试验期间和试验终止时应满足的要求。
4.6.2长期耐久性试验(寿命试验)
&&& 长期耐久性试验为了确定在详细规范规定的负载状态下,元件耐受重复工作循环的能力.
&&& 除非在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元件应独立地安放在低导热的表面上。
&&& a)对于变压器,应按详细规范的规定将各负载连至每个绕组。除非在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这些负载的数值应使每个绕组耗散最大额定功率.
&&& b)对于电感器,应施加额定纹波电压,并通过额定极化电流.
&&& 每星期元件至少应经受5个耐久性循环直到85个循环为止。每个循环由24 h组成,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每个循环期间,元件应在上限类别温度下连续工作20 h,其余的4h元件在标准大气条件下不激磁。
&&& 在详细规范中应规定的内容:
&&& a)按适用情况,规定输入电源条件下:
&&& ――额定电压和频率.
----额定脉冲持续时间和重复频率。
----额定极化直流电流,纹波频率和电压。
b)输出绕组的负载状态。
c)工作循环的详细说明,若不是连续的。
d)安装的详细说明,若不是独立的安放在低导热表面。
下载说明:
1.请先分享,再下载
2.直接单击下载地址,不要使用“目标另存为”
3.压缩文件请先解压
4.PDF文件,请用PDF专用软件打开查看
5.如果资料不能下载,请联系本站
相关国家标准
shu006 发表于
15:08:29GB T
电子和通信设备用变压器和电感器 测量方法及试验程序 L
QQ 或者 邮箱
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电子和通信设备用变压器和电感器 测量方法及试验程序 L
最新国家标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压器短路电流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