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有没有安全工程学科代码

建设一流学科,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新华日报
第6版:新常态·新布局·新力量 特刊
| &&&&&&&&
出版&&&|&&&&&&|&&&&&&|&&&
建设一流学科,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访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现浇X形桩桩机
(a)有限元网格
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软基处理大直径管桩技术
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现浇X形桩技术
京沪高铁PCC桩施工
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软基处理浆固碎石桩技术
浆固散体材料桩施工
城市地铁隧道工程
(b)有限元计算结果
土石坝应力变形分析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图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学科主要开展岩土力学与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了实力雄厚、优势明显的一流教学、科研团队。拥有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堤坝工程安全与减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江苏省岩土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交通基础工程研究中心平台等重点基地。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在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领域取得了不少自主创新性成果,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研究成果整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居于国际领先地位。&&&&&服务于特大型高土石坝工程建设&&&&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治水、水资源合理分配与利用和水电能源开发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国家西部水电大开发的重大需求,面向拟建和在建的、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中的特大型高土石坝工程建设服务需要,分别从高土石坝应力变形分析,高土石坝动力稳定与抗震减灾研究,高土石坝安全监测与反分析3个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动荷载下饱和土耦合作用理论及灾变控制技术与工程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拆除爆破结构倒塌的网格实体模型仿真模拟技术与触地振动效应预测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获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特等奖、“糯扎渡水电站导截流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地基地震液化大变形分析理论及工程应用”获第三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理论与应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服务于高速公路、堤防、电力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河海大学岩土学科一直紧密结合国家与地区发展重大需求,面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以堤防工程、高速公路及海岸和港口工程为对象,开展软土特性和地基加固方法机理研究,堤防工程、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软土特别是深厚软土沉降分析与控制及基础工程设计理论研究。结合已经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塑料套管桩技术、浆固散体材料桩、现浇X形桩等软土地基加固新技术,开展相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沿海地区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治成套技术开发及其应用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长江南京段堤防二元结构堤基渗控研究及应用”获得江苏省水利科技优秀成果一等奖、“芦苇加筋土在软基潮汐河道上填筑围堰稳定性研究”获得江苏省水利科技优秀成果三等奖。&&&&服务于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我国沿海及内地湖泊地区存在大量的软土地层等不良地质条件,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全国特别是沿海地区高速铁路等工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对软土地基的处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寻求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是工程技术人员努力的目标。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学科研发的PCC桩及复合地基技术、浆固散体材料桩技术等开拓了高速铁路等工程大面积地基处理的新途径,由于其加固深度大、加固工期短、处理效果好、经济性好且具节省材料和环保等优点,其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必将在推动地基基础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服务方面发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及复合地基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服务于城市工程建设&&&&城市化进程加速,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工程建设如雨后春笋,大量兴建。人们修建高层建筑,开发地下空间,“向高空要地方,向地下要空间”,高层建筑将超过140层,地下室将发展至3-4层,地下空间利用将达15-40米,地铁、城市隧道的建设也蓬勃发展,城市建设立体化、交通高速化、土木工程功能化,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特点。城市建设遇到越来越复杂的岩土体利用、改造问题,岩土工程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学科针对城市地铁、城市公路隧道、大型过江隧道、输水隧洞以及城市地下基坑等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服务于南京地铁1~4号线、南京纬三路、纬七路过江隧道、苏州地铁、无锡地铁以及城市地下建筑等工程建设。相关研究成果“岩土体渗流破坏多场耦合机理与渗控关键技术”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泥浆及成膜关键技术”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交叉裂隙水流模型实验及渗流应力全耦合分析方法研究”获得国家电力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水分转化原理的淤泥固化资源利用技术”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南京市下关区220kv码头变电站送电工程穿秦淮河盾构工程防洪评价报告”获江苏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服务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膨胀土(岩)因其具有特殊的工程特性,易造成渠坡失稳,对工程的安全运行影响很大,而且其处理难度、处理的工程量和投资也较大,因此,膨胀土(岩)的处理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技术问题之一。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学科组建了课题组对中线工程的膨胀土进行了早期研究工作,对膨胀土的工程特性、试验技术以及处理措施等取得了初步的认识。通过研究了天然膨胀土和石灰改良膨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稳定性,优化了石灰改良膨胀土施工工艺,用湿法击实试验获得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作为施工质量控制标准,提出了膨胀土石灰改良新的“砂化”施工工艺,使石灰改良膨胀土技术能够得到大规模工程应用。改良膨胀土路堤填土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提出了新的石灰剂量测试方法,使石灰改良土在施工期间任何时刻都能准确石灰改良土的灰剂量。发明了CTMAB膨胀土改良剂,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使原状膨胀土快速化学改良成为现实。主要标志性成果“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这些研究成果,对认识膨胀土(岩)问题和指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链&接&&&&河海大学及岩土工程学科简介&&&&河海大学(始于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一所有百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授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拥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学科于1952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岩土力学先驱黄文熙教授创建。1956年黄先生调往北京工作。在钱家欢教授、徐志英教授、姜朴教授、殷宗泽教授等老一辈岩土力学专家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本学科于1981年、1982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被评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岩土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之一,1991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立水利部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2001年成立江苏省交通基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成立江苏省岩土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1年、2006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建立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在岩土体基本特性与本构模型理论、现代高土石坝计算理论、地基处理与加固、高边坡稳定分析与治理、渗流理论与分析等主要研究方向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学科成为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国内一流的培养专业高层次人才和解决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基地。&&&&河海大学岩土楼&&&&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学科主要开展岩土力学与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了实力雄厚、优势明显的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拥有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堤坝工程安全与减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江苏省岩土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交通基础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秘书处挂靠本学科。近5年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973”、“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及重大工程科技项目等200多项,承接科研经费1.6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0多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9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9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8人。教师队伍中拥有双聘院士3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教授1人、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河海学者讲座教授2人、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土木建筑水利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支、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青蓝工程等27人。本科生课程“土力学”为国家精品课程,研究生课程“高等土力学”、“岩土数值分析”等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一类优秀课程。一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岩土工程专业有两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分别有4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学科国际学术交流广泛,先后成立了中-荷环境岩土工程合作研究中心、中法环境岩土力学研究中心、国际数值流形研究中心等学术交流平台,与荷兰代尔夫特研究所、法国里尔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京都大学、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多次主办国际性与全国性学术会议。&&&&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在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领域取得了不少自主创新性成果,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研究成果整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本版撰文&吴跃东&朱卓然&潘瑞锴
集团 数字报刊: |安全科学和学科的创立与实践 - 基本信息
  作 者:刘潜 著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122076410出版时间:版 次:1页 数:421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科技 & 工业技术理论
安全科学和学科的创立与实践 - 内容简介
  刘潜是我国安全科学的开创者和倡导者,一生致力于安全科学和学科的研究。本文精选了刘潜在年的科学工作历程中发表的具有重要作用的论文,共80篇。内容涵盖了安全科学与学科建设、安全管理、安全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研究生教育等。《安全科学和学科的创立与实践》可供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工程专业师生以及安全学科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安全科学和学科的创立与实践 - 作者简介
  刘潜,男,生于山东省沂水县刘家。童年和少年时代,恰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未能及时入学。1948年开始上初中;1955年从东北实验学校(现辽宁实验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部;1955年赴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无线电系雷达专业学习。1960年回国,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任助教:1964年调到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1972年改为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机电安全研究组从事电气安全研究,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和副组长:1978年起负责创办该研究所的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任人事教育科副科长、教育科科长,硕士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专职秘书。在学术活动方面,任北京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研究生与继续工程教育研究组组长及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筹备委员会的中国科协联系人:1984年6月调到劳动人事部,任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专职理事兼委员会科学学与教育学学组组长:1986年7月任首届理事和专职副秘书长(副局级):1988年任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和专职副秘书长,并担任中国科协工程学会联合会委员;1991年创办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并兼任主编和劳动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93年学会“全国第三‘欠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理事长;1994年5月退休后,继续开展学术研究并协助劳动部完成单列安全工程师技术职称和担任全国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2年学会’‘全国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聘为顾问;2008年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4年之前称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全国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连任顾问至今
安全科学和学科的创立与实践 - 目录
  1982年   1.关于劳动保护的学科、专业建设问要   2.关于建立劳动保护的学科、专业体系的意见   1983年   3.劳动保护科学及其学科、专业建设——科学学问题   4.关于《安全工程》的学科性质及其任务   5.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体会   6.研究生教育工作五年总结   7.关于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第二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议题的建议报告   1984年   8.安全工程专业目录简介的由来   9.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与专业设置表   1985年   10.从劳动保护工作到安全科学(之一)——发展状况和几个基本概念问题   11.从劳动保护工作到安全科学(之二)——关于创建安全科学的问题   12.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及其学科发展情况   13.关于安全人机工程学体系的探讨   14.一个发展中的交叉科学领域——安全科学   1986年   15.论学会   1987年   16.安全科学的理论基础与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   17.谈谈安全科学的研究   18.安全(生产)管理三维结构体制理论初探   1989年   19.关于在《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列安全科学一级学科项目及其一、二级学科的意见   1991年   20.关于学报名称——《中国安全科学》的说明   21.安全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第一部分)   1992年   22.安全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第二部分)   23.安全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第三部分)   24.关于对“《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送审二稿(试用稿)”的修改建议   25.安全本质化与本质安全化概念初探   26.关于在工程技术职称序列中确立安全工程师名称的建议报告   27.安全科学一   28.安全法应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安全法学初探之一   1993年   29.关于出席第二次世界安全科学大会和国际“共同安全”会议情况报告   1994年   30.关于劳动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三点建议报告   31.必须研究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作用机制——科研立题思考   32.关于单列安全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必要性的论证   33.“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确立与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作用的历史回顾   34.关于在《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确立“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效果反映   35.《单独评审我国安全工程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可行性论证与评审条件研究》的科研立题论证报告   36.功在当代利于后世——写在《安全文化》创刊一周年之际   1995年   37.关于单列安全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必要性的补充论证报告   38.安全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职称)评审条件(试行)(草稿)   39.关于对单列安全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可能性进展   40.谈谈安全科学   41.关于对《工业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草稿)   42.学科分类与学会学科建设   1996年   43.劳动安全卫生在安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探索   44.关于单独制定“安全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的论证   45.关于安全工程子专业设置方案的简要论证   46.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的探讨   1997年   47.试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48.关于“”应单列为一级学科、专业的调研报告   49.中国大陆安全工程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回顾与分析   ……
安全科学和学科的创立与实践 - 前言
  安全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对安益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安全发展”的重要理念,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讲话倡导“大力发展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安全工作的持续稳步快速推进,离不开安全科学的支持,而安全科学自身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本着科学传承的精神,系统了解安全科学自身的发展轨迹,不断加强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安全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1:47:3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浇筑体内部温度剧烈变化,使混凝土浇筑体早期塑性收缩和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增大,使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的温度-收缩应力剧烈变化,而导致混凝土浇筑体或构件发生裂缝的现象并不罕见。
  如何防止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出现有害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混凝土建构筑物的设计强度等级的提高,水泥等胶凝材料细度的提高,各种外加剂的掺入,用水量的减少,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因水泥水化热产生的温度应力或由于混凝土干燥收缩而产生的收缩应力的变化引起混凝土体积变形而产生裂缝的防控问题更为突出。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30余年的时间里,随着现浇混凝土和机械化施工水平的提高,大流动度、预拌混凝土的广泛使用在冶金、电力(包括核电)、民用高层及超高建筑物基础、设备基础、上部结构等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中。我们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工程经验与教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大体积混凝土防裂的技术措施和方法,采取了以保温保湿养护为主体,抗放兼施为主导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新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设计、设计构造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选择、混凝土后期强度利用、混凝土材料选择、配比的设计、制备、运输、施工,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以及在混凝土浇筑硬化过程中浇筑体内温度及温度应力的监测和应急预案的制定等技术环节,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成功完成了大量大型冶金设备基础,大型火力、发电设备基础和上部超大、超厚构件的核电基础及安全壳、高层超高的建筑物的基础、超高烟囱基础、大型文化体育场馆、航站楼、超长混凝土结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5000m3高炉基础、百万千瓦发电机组、锅炉基础等,一次浇筑混凝土量在10000m3以上,成功的控制现场混凝土裂缝出现和发展的过程,确保了工程质量。
  1991年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编制了冶金系统行业《块体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YBJ224D91.该行业标准在执行的十多年中,为国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发展,冶金、电力、石化等行业超大型生产设备的发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程也越来越多,国家行业标准YBJ224D91在适用的范围和深度上不能满足当前在工业民用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需要。
  为使今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贯彻以防为主(保温保湿养护为主要措施),抗放兼施的原则,推进温控施工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在总结大量试验研究、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组织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编制了本。 责任编辑:zyy
延伸阅读:
收藏分享:
&&&&&&&&&&
超值优惠套餐,适合基础好、时间充裕、自学能力强的学员
报名、考试不过,下一期免费学,适合提前备考的学员
高清智能交互课件,适合基础薄弱、希望高效备考的学员
签署协议保障通关,适合零基础、时间紧的学员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