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养有什么意义

2016教师素养论文:谈论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
更新时间:&&&&&&&&
来源:网络&&&&&&&&
&&&&&&&&字数:5000字
【看准网()】论文范文频道小编搜集的范文“2016教师素养论文:谈论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供大家阅读参考,查看更多相关论文 ,请访问论文范文频道。
本文作者:岳欣云 董宏建创造性智慧与传统教学中所说的教育机智不完全相同,传统教学中所说的教育机智多指在预定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偶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而创造性智慧则指教师创设、驾驭、引领生成性和不确定性课堂教学的能力。具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能够敏捷地应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丰富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体差异,倾听学生有声或无声的言语,体验学生的思想情感,捕捉并进一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为他们的发现和想法感到由衷的惊讶和赞叹。教师在对学生生成信息应对自如的同时也为自我生命的不断超越感到幸福和自豪。创造性智慧是一种转化理论、生成理论的能力。传统教师发展观将教师看作应用理论的操作者,而忽视了教师转化理论、生成理论的能力。这实际上把教育学等同于自然科学,把人当作物,忽视了教育理论的独特性和教育实践的复杂性。“教育理论是软科学……教育更像一幅农村景象,农场和建筑散布在广大的空间中。教育知识很难形成坚实的、稳固的结构;它零散地分布在场景、问题、参与者和内容中。”[1]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实践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情境性,任何教育理论都难以直接应用到教育活动中,因此,教育理论不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教育理论不是一个固定的、现成拿来可用的东西,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智慧对教育理论进行意义诠释、选择和建构,并创造性地转化为教育实践。无论多么美好的教育理论,如果没有教师创造性智慧的参与,都不可能在教育实践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富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不仅能够创造性地转化教育理论,使其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而且也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创造、生成教育理论,他们是教育理论形成最富有活力的来源之一。创造性智慧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意识和态度。没有对教学深沉的热爱,没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动机,教师就会把教学当作一种外在任务来看待,而不会把教学看作事业和生命,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而拥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会有一种探索教育情境、完善教育活动的强烈意识和愿望,具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他们把教育事业看作自己生命的内在组成部分,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崇高动机。“第一,创造智慧不只是认识能力,而首先是一种生存态度。在我看来,有创造智慧的人,一定是有勇气的人,他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在问题和现实的矛盾面前有强烈的迎战冲动,他要敢于抓机遇,最重要的要敢于面对自己,不断地追求对自己的超越。问题、挑战、现实中的矛盾和机遇,都是智慧的磨刀石。第二,要有博大的爱心。‘新基础教育’要做到底并做出成绩来,需要我们的教师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乃至爱人类。没有这些爱,就没有教育者深沉的内在动力。”创造性智慧对教师发展的意义创造性智慧的形成对教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创造性智慧有利于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创造性智慧的形成是技能熟练型教师向创造型教师转化的标志。(一)创造性智慧有利于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创造性智慧有利于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传统教育观把教师作为知识传递的工具,忽视了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教师像一个枯竭的“物”体验着单调而重复的教学生活,丝毫感受不到自我的生命脉搏和精神成长。而创造性智慧使教师的外在工具价值和内在发展价值得到统一,创造性的教学既关注学生的个体性与独特性,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也使教师不断体验到“我”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在创造中不断获得自我实现;创造性智慧使教师作为一个积极承担自身力量和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而不是作为依赖他人操作模式的工具体验着教学生活,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独立思考、自主创造,精神生命不断生长、自我价值不断实现。(二)创造性智慧有利于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正是因为创造性智慧使教师摆脱了生命的工具状态,不断在教学工作中获得自我实现,因此,创造性智慧最有利于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马斯洛(A.H.Maslow)提出人生“高峰体验”的论断,即在情绪、情感体验上,个人感受到令自身心醉神迷的快乐,体验到人生最高的幸福;在认知上,个人获得对宇宙万物的存在性认知,领悟到事物的存在性价值;在人格特征上,个人表现出许多与自我实现者相吻合、相重叠的人格特征,获得其最高程度的认同感。因此高峰体验既是个体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又是其“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3]创造的时刻往往是教师获得高峰体验、实现自我的时刻。具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往往迷恋课堂,迷恋学生的成长,他们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到师生思维火花碰撞、师生生命成长的极大幸福。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感受到一种奇妙、着迷、忘我并与教学、学生融为一体的美好感觉。因此,创造性智慧的形成会使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并把自己的事业与生命成长融为一体,从而生成强烈的内在动机,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和专业发展,这与外在驱动型的教师发展路径是截然不同的。(三)创造性智慧有利于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智慧有利于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化教学特点,也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学风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既与教师的知识基础及学术修养有关,更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结果。因此,创造性智慧是激励教师生成自身教学风格创造性智慧: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54-的重要推动力量。拥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单调教学,而会不断研究教材、学生与教学的特点,在不断思考与创造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使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个性化教学艺术形成的标志,表明教师已从机械模仿他人走向根据自身个性特色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完美展现。“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4]教师创造性智慧在教学中的体现教师创造性智慧在教学中的体现主要包括创造性地重组和理解教材,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信息等。(一)创造性地重组和理解教材教师创造性智慧在教学中的体现之一就是能够创造性地重组和理解教材。教材的内容编排受到教育专家儿童观、学科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尽管教材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到不同年龄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它被不同的教师用来教育各具特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拥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会把教材和教科书当作资源和工具,利用它们为师生的生命成长服务,而不是将教授教材知识作为目的。他们会深刻理解并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他们在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把握学科的价值定位和学科精髓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特点,或把教材内容重新组织成逻辑链,或灵活选择、运用更能体现学科价值的知识内容,或用独特的视角、深邃的眼光重新诠释教材内容的意义,进而实现教材逻辑性与学生心理性的结合与统一。(二)创造性地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传统教学观关注精确细致的教学方案,并以此作为考察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的标准。但详尽精确的教学方案在限制课堂教学生成性的同时,也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会在透彻理解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参考已有的教学设计并运用自己的独立思想,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的教学方案。这种教学方案只勾勒出教学的主要步骤和方法,仍有较多空白以便为教学的生成留下空间。弹性化教学方案具有引发学生多种思考和探索的可能,允许教师关注与自己教学方案不一致但很有价值的回答,并根据这些回答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三)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信息,生成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技术熟练型教师只要准备好教案,依照教案按部就班地实施就万事大吉了。许多教师多少年来都一直用着一成不变的教案,早已没有了上课的激情和自我发展的动力。对拥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来说,教学是活生生的,每一堂课都是不同的。他们会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并把学生的探究当成生成课堂教学的资源。他们会敏感地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并恰当地点拨和应对学生的想法,根据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梳理、提炼,重新生成课堂教学过程。“初任教师对于教学的实质性展开和儿童发言含义的理解几乎朦朦胧胧,而创造性的资深教师对于课堂的氛围与儿童的动作及话语的变化极其敏感。初任教师眼中的教学集中于信息的传递与处理过程,而创造性教师眼里的教学被视为像生物那样的活生生的过程,是全身心参与并时刻处于变化状态的结构。”教师如何形成创造性智慧教师要想形成创造性智慧,就必须转变学生观和教育观,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传递当作教育目标,把学生看作具体个人;以研究的意识和心态对待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造和反思;培养职业自我意识。(一)转变学生观和教育观创造性智慧的形成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学生观和教育观,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传递当作教育目标,把学生看作具体个人。预定式教学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把学生当作没有差别的物来看待,不管针对什么样的学生,其教学方式、内容和进程都是一样的,教师只需要熟练教学流程就行,根本不需要创造性智慧。教师只有转变这种教育观和学生观,认识到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把学生作为具体个人看待,认识到每个具体的学生都有着特别的生活经历,生存于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着不同的生活,有着对世界意义的独特理解,才会以开放而不是封闭的眼光认识课堂教学,才会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来看待。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关注、倾听和研究学生,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状态具有敏感性,不仅关注学生的答案,而且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这种答案与教师的预期哪些一致、哪些不一致,反映了儿童生活经验和心理的什么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捕捉、重组教学信息,生成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永远鲜活灵动、富有生气。“教师若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能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和欢乐,自己的生命和才能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7]因此,只有基于把学生作为具体个人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气和激情,才会对教师的人格、智力、应对策略提出挑战,也才能够形成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二)以研究的意识和心态对待教学创造性智慧的形成还需要教师以研究的意识和心态对待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造和反思。传统教学将教师作为教学模式的执行者而不是研究者,使本应该充满新鲜活力和智慧挑战的课堂成为一成不变的教学车间,从而大大减少了涌现新的问题的可能性,减少了教师探索创造的空间,也无法形成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新课程改革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再依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模式,而需要以研究的意识和心态对待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对教育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索,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验证和修改;不再只是做一个被动的教育理论的执行者和消费者,而应是一个教育理论的反思者、探究者和创造者。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思考、研究、作出判断的过程。以研究的意识对待教学能使教师保持开放的头脑和宽容的心态,而不是自闭于僵化的教学模式或固有的教学答案。教师以一种与学生共同发现真知的态度来对待教学,从而使教学不再是一个目的和旅程都预定的、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充满着惊喜和意外收获的探险活动,这既是一个激发教师创造性智慧的过程,也是形成教师创造性智慧的过程。(三)具有职业自我意识创造性智慧的形成需要教师具有职业自我意识。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使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命发展方向,不断追求创造和自我超越,并在自我实现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越强,就越能意识到自我的独特性,越具有参与自己发展的能力和塑造自我的能力,并以创造的方式来对待工作。相反,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越弱,就越缺乏自由,只能以被动适应而不是积极创造的方式来对待工作和生活。自我感实际上扩展了个体对生活的控制范围及对生活的控制力量。因此,具有职业自我意识的教师,会以创造而不是被动适应的态度对待教育活动,对所有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都不会盲目接受,而是经过积极思考将其内化为独立创造的积淀,使教育活动因为“我”的参与而具有独特的魅力、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因此,职业自我意识有利于形成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看了这篇文章的还看了
一、音色处理声音是歌曲感情表达的重要工具,不同风格的歌曲需要依靠不同的音色来表现。舒伯特《致夜莺》讲述的是面对在怀抱里熟睡的爱人,看到窗外美好的花朵、草地,心中充满无限欢喜,并将感情寄托在夜莺,希望自己像夜莺一样轻声歌唱,为爱人营造安静、甜蜜的睡眠。那么在这种感...…
一、德语的发音规则德语是德国和奥地利的官方语言。它主要包括二十六个字母和;;üü;四个特殊字母。目前,这些特殊字母已经成为德语的标志,如果在某一文本语言中出现这些特殊字母,也就意味着这是德语文本。如同其它的诸多语言一样,德语也是一种拼音语言,掌握了发音技巧和发音...…
一、舒伯特及其艺术歌曲179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战争一度陷入危机,虽然临时组织的法军凭借&保卫共和国&的高昂热情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场战争使还高坐在王位上的其他封建君主警觉到资产阶级革命对其统治的严重威胁。1793年,法国封建帝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处死,这一行动直接...…
一、钢琴伴奏中艺术歌曲风格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是每一个阶段都是以不同阶段所在时期的背景作为创作的基础,创作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描绘爱情的作品还是描绘大自然风光的作品,都体现出千变万化的特点,所以也就导致了歌曲的伴奏曲创作是不能一...…
一、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概念艺术歌曲是起源于德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在18世纪时,德国的诗歌艺术得到了发展,因此德国众多著名的作曲家开始为德国诗歌尝试着谱曲,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艺术形式在2世纪初传入了我国,我国的作曲家开始为我国的传统诗词尝试着谱曲,在几十年中...…
论文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链接合作QQ:一个成功的教师,必然有其特别的品质素养
有人说:“孙悟空之所以能成功,一是跟对了人,师傅有背景、人脉和专业知识;二是做对了事,自我能力强,定位清晰,专注优势领域;三是心理素质好,不畏强敌,敢于亮剑;四是有平台与和谐的团队。”
其实,这四个因素对每一个成功者来说都很重要。职场中能遇上一个好领导是很幸运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幸运。工作中能有一个好平台和团队就可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有这样的平台和机遇。
成名、成功,成为名师,可能是每一个立志教坛的人梦想和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里,有多少人能最终走向成功实现梦想呢?其实,成功与失败不是外部因素所能决定的,主要还在于教师自身的努力。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如何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这可能是许多人能想明白,但却往往坚持不了,做不到的话题。
成功自有成功的道理,失败自有失败的原因。一个成功者自身所具备的品质素养,必然是失败者所不具备的。
1、一个成功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具有积极心态的人
正常的人与人之间本没有多大的差距,只是在从业、生活的过程中,心态不同了,差距也会随之增大。心态决定命运的说法并不无道理,心态决定成败也一定是一条正确的真理。作为普通教师,更多的时候,你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但你绝对可以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积极心态所表现出的是:自信、乐观、正直、无私、慷慨、宽容、忠诚、勇敢、坚定、坚强、果断、进取、博爱、责任、信任、尊重、百折不挠;而消极的心态则表现为:自卑、悲观、吝啬、狭隘、虚伪、懦弱、欺瞒、自大、责怪、贪婪、犹豫、恐惧、抑郁、怨恨、恼怒、急燥、回避责任等等。对比一下,你会发现自己身居然有许多消极的心态特征,这可能就是阻碍你发展前进的主要原因。而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态,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机遇和创造无限的发展路径。
2、一个成功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心有目标的人
没有目标和追求,那叫混日子。没有目标和追求,那叫工作为只了糊嘴。有追求,有理想,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和方向。其实,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能和力量,只是成功的人在积极努力的挖掘自己的潜能,而失败的人总是找理由贬低自己,逃避现实。人最重要的不是站在什么位置,而是所朝的是什么方向。过去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只有心怀迫切的追求和愿望,你才能有无穷的激情和动力。成功是要付出巨大代价和艰苦努力的,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做出卓越的成绩,心怀理想,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不屈不挠才是最重要的。
3、一个成功的教师,必然是厚积而薄发,善于抓住机遇的人
悟空的机遇和平台来自于他有卓越的才能,只有具备了降妖除魔的才能,才会获得护送唐僧取经而最终修成正果的平台。而现实中,我们许多人常常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领导不给自己机会。而从不去想,自身做过哪些努力,拥有那些实力。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在执教生涯中,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和人格修为,要善于创新,勇于改革,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即便是没有机会和平台,也要积极努力的为自己创造机会,争取机会,搭建平台。只有这样,你才能厚积而薄发,只有这样,机会才会青睐你,光顾你。
4、一个成功的老师,必然是一个有自我驾驭能力的人
能够真正驾驭自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够驾驭自己。驾驭不了自己的惰性,驾驭不了自己的情绪,驾驭不了自己的消极心理。放纵自己的萎靡、麻木,放纵自己的欲望。这些都是失败的根源。能够驾驭自己,就能把握机遇,就能走向成功。
5、一个成功的老师,必然是一个思想有高度,专业有深度的人
一个老师的执教生涯能走多远,能走多高,那要看他的信念有多深、雄心有多高、理想有多远。有什么样的教育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追求。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比什么都重要。思想不正确,方向就不会正确。朝着自己的专业领域纵深发展,永无止境,只有专注,才会不凡、不俗,只有用心,才会成功。
6、一个成功的老师,必然是一个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人
人的美不仅仅是外表,更多的是涵养。一个成功的老师除了在专业领域有令人敬仰外,必然是开朗、大度、宽容,与人为善的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乐于奉献。修身正己,严于律己,言行一致,求真至善,有积极向上,豁达乐观,情操高尚,乐业敬业,意志坚强。
7、一个成功的老师,必然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
当一个老师开始麻木,那就是激情丧失心理衰老的开始。老师失去了激情,就失去了教育者的灵魂。激情对于老师来说比知识还重要。激情是老师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卓越之师,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甚至不适合从事教育事业。教育是崇高的事业,需要有激情的教师播种、收获。激情是教师追求事业,走向成功的活细胞。当一个教师对工作失去热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坐立不安时,那就是失去了工作的激情,那必然是痛苦了教育也痛苦了自己。教师只又具备对事业满腔的热诚,对事业充满了激情,才能够永葆教育的青春,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
【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就出在不把教师看作创造者,仅仅把他当作知识传递者。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师,而是每个教师都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你去创造。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
教师使命不断变化,不变的是教师始终须对人的一生负责任
教师、医生和律师、建筑师、工程师是不一样的。一类是跟物质生产相关,一类跟人相关。而教师和医生,尽管都与人打交道,但医生的对象是人的身体,现在还增加了关注人的心理。医生在工作时,不会把为什么这么治病告诉你。作为教师,他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以及整个生命的发展。这几者之间的差异是清晰的,不难区别。
今天教师的使命就是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对这个社会尽一个公民的责任。每一代的教师都会面对一个时代对教师使命的新要求,但教师使命也有一些不变的内容,那就是教师的事业始终是对人的一生负责任的一个事业。你给学生的东西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促进了他的发展还是阻碍了他的发展,教师要经常自问。尽管学生不完全被教师所左右,但教师的教育会成为一种力量,可引导人前进和向上。
一个教师有可能对儿童、青少年,对某一个人的发展变化留下深刻影响,让他在每一个前进的重要的时刻会想到这位老师。这样的教师,就是在真实的意义上成了一位教师,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技能的教学者。
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
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就出在不把教师看作创造者,仅仅把他当作知识传递者。比如,教师上语文课,他的任务被认为就是教识字、读书、写字……教师往往也不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故而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马克思讲得很深刻,只有创造性的工作才会有尊严。
今天我们特别强调认清教师的工作性质,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他跟孩子一起创造他和他们的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创造。教育是丰富人生的很重要的工作。
教师的创造还表现在“转化”上,他把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这个转化也是教育的独特挑战与魅力。教师的创造性还表现在促使学生精神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样培养出来的新生代,就会与他的上一代不一样。这种代际传承与发展,本质上是把人类的知识与技能、精神,转化成个人的能力和精神的内存。这些东西内化在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之中,而后,又会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创造力。
我觉得教育事业和教育的魅力一定要与创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要求自己像蜡烛一样,成天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以牺牲自己作为职业高尚的表达,而不是用一种创造的智慧去激发学生心中的精神潜力,那么工作对于他来说只有付出没有魅力,也难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魅力在哪里?就在于创造。
当然,教师的创造跟工程师的创造不一样,跟建筑师的创造不一样,跟作家也不一样。它是一种直面人的生命发展的创造。这里面有“转化”的创造,教学工作自身还需要创造,从长远意义上,教学让每一个生命具有创造的力量,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创造的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我觉得在人类社会创造事业中,不能没有教师这个职业的创造性劳动。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远远不够!
近十多年来流行的一个看法:那就是把教师看作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最早是美国提出的。简单而言,有两个不同的目的:一是为了改变教师地位,因为只有作为专业人员才能提升社会地位。二是为了作为一种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现在许多人喜欢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觉得不够。我不单提“教师专业发展”,我提“教师发展”。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我们不怀疑。问题是,只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是能造就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教师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也可能被忽视了。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呈现你是谁,学生也在判断你是谁。学生对你有敬意或瞧不起,反抗或喜欢,都不是仅仅因为你的专业,而是因为你的全部人格。当然,没有专业是不行的,没有专业你连讲台都站不住。但是仅仅有专业,肯定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教师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有认识,其中包括他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育责任的承担。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面对的是活蹦乱跳的成长中的生命,要有一种责任担当。学生的生命既是最柔软的,又是最脆弱的。有些东西一旦被打破了,很难再重新变得完美。所以青少年时期,教师留给他们的,会对其一生的发展有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他的幸福。
在中国古代,教师受敬重,排位在天地君亲之后,也属“圣”之列。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孩子上私塾要向圣人、老师叩拜。对教师还有道德方面的高要求,那就是要“为人师表”。
我不赞成把“应试”与“素质”对立的提法
在古代,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它是有道理的。道理在哪里?古代的文言文,它是古代文人对世界及自我认识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有很深的道理,也不同于口语。教书先生要孩子去理解,但孩子又缺少生活的体验和经历。为了将来考科举,学生又必须懂这些,那怎么办?就是你跟我读呀,背啊,多读几遍,内在的联系就慢慢浮现出来。这种方法是在独特教育背景下的产物。古代对教育的理解,是以记诵为主的,是记诵之学。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到了近现代中小学教育还是如此强调记、背标准答案?近代科学知识大发展,大分化,出现学科化了。学科知识且成了人类共同的知识,而不单单是地域的。当科学成为一种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科学分成了很多学科以后,这些知识就成了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并被认为对他将来的生存有用,基础教育就成了儿童为未来人生作一种准备的事业。
如何让学生达到对知识本身的记忆,熟练掌握其方法、技能,就成了学科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往往因被自己的学科所占有,而忽视了教育人的任务。近代的教育学,大量强调的是把教育看作人类知识的传递,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现在必须对教育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理解。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为人的影响。自己活得像个人,并不是说像一个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教师也会有缺点,有时候也会有冲动,但只要你是真实的,你会冷静下来,孩子也会理解。所以我觉得跟人打交道,一定要做真人,不要去做一个假假的人。
“只育分不育人”是个太简单的事情。我觉得把“分”和“人”对立,是一种绝对两分的思维方式。抬高了“分”,把它与“人”等而视之,这是大误。其实教师真正的能耐是在育人的过程中,不难达到所谓的“分”的要求。如果有学校或教师宣称我只“育人”不“育分”,这不仅荒谬,家长也肯定不放心。因为现实世界不可能同意这样的观点:你教的学生考试是考不好的,然而你是个好教师。我一开始就不赞成把“应试”与“素质”对立的提法,这是两极化思维方式的产物。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改革的目标,往往难以实现。
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社会和当前的需求来完成改革。改革是一种超越,而非简单的否定。面对“育分”的畸形现实,我的回答是“育人”肯定能使他的“分”也上去,但“分”绝对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更不是终极目标。
不能把基础教育改革的希望全都寄托到高考改革上
我对长期以来批评“高考指挥棒”也有自己的看法,好像把基础教育的一切问题,一股脑儿用“高考指挥棒”造成的就能解释或解决;想用管住“出口”的方式,来改变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这么长,他小学一年级与“高考指挥棒”之间有什么直接关系?
高考的改革,不管是选拔式的还是鉴定式的,总归要通过测试。你不能把教师应承担的教育改革的责任,都交到改革高考方式、方法上。承担高考改革与承担中小学教育改革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群,尽管这两件事相关,但他们各自承担的责任不能替代。
影响教育全过程的因素很多很多,绝对不只是高考出什么试题的问题。所以我说,我们可能抓错了源头。孩子从小到大要长十几年,孩子进小学的时候离高考还遥远。如果我们只强调高考改革了才能改革基础教育,这种说法会带来什么呢?中小学教师、校长可以说:你高考还没改好,我改革了会对不上你的高考,所以我没办法改革!其后果是中小学教育责任的承担者,可以对一个漫长的教育积累变化过程不着力去研究和承担责任,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也为不改革找到了很好的理由。
我不是说高考不要改,要改!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基础教育改革的希望全都寄托到高考改革上。这也许也是提出素质教育二十多年却进展不大的原因之一。
生命是不能割裂的,教育也一样
幸福,就我个人而言,是你看重什么,你最在乎什么,什么就是你能感受到的幸福。
作为个体的幸福观和作为教师的幸福观,其实是有相关性的。我更看重的是作为个体(我个人)的追求。我觉得这个最重要。其实教师只是一个职业,如果一定要问这个职业跟你的人生的关系是什么?那么就是你的人生大量的时间是在这个职业中度过的。你的个性、你的独特性是在这样一个职业里面得到全面的呈现。尽管都叫教师,但是教师和教师之间是非常不一样的。
很难说教师幸福观一定有一个统一的东西,我是这么看的。可能我这个人更看重做人,你自己的人生过得怎么样。当然这个人生,因为你是老师,你的人生就跟学生联系在一起了。倘若你不懂得人生,你对学生的人生也会有许多不懂。
你若问我现在感到什么是幸福,那就是能够给我很多的时间,让我看书,让我想问题,有空写书。人生的滋味是熬出来的。这个“熬”啊,不是指“煎熬”,而是慢慢的炖,积累、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时你就会悟出:噢,这就是人生!所以不是那么简单的用一个幸福观可规范我们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不能被规范的。
另外,我们的教育,或强调德育,或强调体育,就是不善于在整体综合的教育活动中培育整体的人,用丰富的教育活动去培育多方面发展的人。我们习惯于把一个一个教育活动剥离开来,它本身就违背生命的真实存在状态。生命是不能割裂的。人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未必就是只有手和脚在动,而脑子不动,也没有感情,没有喜欢不喜欢。这不成了机器人了?教育的难就难在这儿,它的任何活动都是综合的,你忘记了这一点,就一定搞不好教育。
这是我最初提出生命观的指向,强调了教育的综合性渗透,强调了活动的综合性渗透。现在也许是我年纪越来越大了,看东西有了更深的感受,最近悟出的是:教育对生命的思考不能只局限于人,还应包括整个自然界。凡是有生命的,我们都可以和它对话。
世界在我的心中更扩大了。人是可以从各种生命变化中获得很多感悟的。
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持续发展的人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师,而是每个教师都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你去创造。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
当然,这里又要有学术,又要有人格。人格,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就是一个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不是说哪一种人格才有魅力,我是这样看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逐渐培养学生关注自身的发展、成为有发展自觉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持续发展的人。他对这个世界永远有一种好奇,保持着发现的眼光,每逢遇到一个新的领域,他不是畏缩后退,而是积极地进入,去了解更多。他周围的世界也要经常去发现。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让学生感到很有魅力,因为他经常会跟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与发现。
教育的魅力恐怕不仅仅限于教师已形成的人格与学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应是不断追求自己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人,在帮助别人完善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这样的教师在我看来可能是比较有魅力的。我自己追求做这样的教师,这是一个与生命同在的无止境的过程。对人而言,我更关注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首先关注职业。其实职业的规范总是比较死板的,真正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你应该是真诚的人,不断发现和创造的人。这样的人,一定会有魅力。
真正的重建,是要对教学的基础性问题有一个把握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在《课程·教材·教法》杂志2013年第5期登载,很长,大约2-3万字。我觉得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到了重建的阶段。现在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非常的丰富,多元是一件好事情,至少大家都在努力,都想有一些新的创造。当然也不乏只是为了提一些新口号而在那里摆弄的人。
我认为真正好的重建就要对教学的基础性的问题有一个把握。目前是有点杂乱的“丰富”,什么都在一个平面上呈现,恐怕还要梳理。要回到“教学是什么”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上去。我特别不赞成用“学习”来代替“教学”,也不赞成用“课程”来代替“教学”。
学校的教师教育亟需综合研究
教师队伍建设,至少包括职前和职后。从职前来讲,应该有对教师职业的重新理解,即: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从合格到优秀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开始都以优秀教师的标准去要求。首先是有一个底线,高是无限的,越往高越个性化。
关键是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再来提教师怎么培养,队伍怎么建设。
现在职前培养的问题很多。师范大学里也有培养问题。真正把教师的培养当一回事的大学校长现在也不多,操心多的是我们的大学排名在第几这一类的事。当然也有分管的副校长或教务长在抓,但从整体上看,最大的问题还是对应把教师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没有认真想明白。
对师范生的培养,还有很多陈旧的观念,认为教师就是学点教学法,学点入门技巧,诸如普通话、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等,把这看成是教师的基本功。“三字一话”是要,但只是技能意义上的,对什么是教师职业更为根本的基本功,教师是谁,应该有怎样的品性,他的生存方式有什么独特性,作为一名当代合格教师所应该具有什么等等根本问题,却还缺少深入的研究。或者说在对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职业的特点还没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就在那里培养老师。尽管说改革已很久,但是师范教育本身的观念改革恐怕远没有重视和认清。这种滞后就带来了整个培养方案设计中,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系统结构存在的问题。
有人建议把免费师范生的名称改成公费师范生,我赞成。“公费”表明了国家对这个职业的重视,显出一份公职的庄重。目前,免费师范生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如有的为了将来谋职业,教师职业相对保险;有的冲着“免费”而来,有的只为了能上大学,自然还有不少是真的喜欢当教师。林林总总的想法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问题是师范教育怎么使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哪怕他将来不当老师都有一份尊重,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他选择不做只是可能觉得自己不适合,或者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很好地修炼自己,他不善或不愿意为此修炼。此外,职前教育还应对教育的价值观、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大学所教的基础素养方面,都形成一个较好的、可继续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职后再去补这些方面的缺失就晚了。
进入职场以后,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是他对自己的实践,不断的研究、反思、重建,越来越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深刻的认识,知道怎么去做才是有意义和有效的。
现在我们花了很多的钱搞师资培训。首先我认为,承担师资培训的机构要有资质。其次,还要给教师选择的自由。行政机构不应规定教师必须在哪里培训。现在网络时代,交通也很方便,政府可制定关于培训的基本要求,学员从哪里获取由自己决定,到华师大也可以,到上师大也可以。现在的政策是培训跟着经费走,国家把经费给了谁,谁就有资格培训。其实国家、政府之所以给,不一定是因为他的培训实力最强,有可能是他跟政府之间存在隶属关系等等。
加强教师在日常实践中的研究反思,不断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每个人的成长都要靠自己,靠外部是没有用的。外部只是一个影响,促进他,但是最终的变化,真正成长是个体的事情不是群体的事情。群体会成为一种力量,可以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但群体的教研研究活动不要搞形式主义,要真正地能够在研究当中实现共同发展。
对教师队伍建设有什么建议?我认为:教师的工作量、教学的工作量要减轻,学校的编制要增加。不能只是从效率的角度来规定师生比,要从教师有时间再学习、再发展的意义上,综合考虑师生比。工作量减轻了,他才有时间去思考,研究、讨论。现在的编制很满,班额又超员,特别是好一点的学校,常见五六十人一个班。稍微好一点的学校,教师工作排得满满的,负担很重。
教师也要减负。减负不是叫他不要研究,减负是要减少工作量,加强研究。每年用这么多钱搞多层次培训,但其中不少是重复式的培训,还不如把一部分经费拨到增加编制上,多增加一点编制,让大家有时间安排一点研修、讨论、学习。教师不是通过几次轮训就能成长起来的,关键是要使教师在工作中有思考,产生学习的需要,研究的需要。
通过学习、研究有实现发展的感觉,然后越来越感受到工作本身的价值、吸引和魅力,这样他才会成长起来,而不是靠五年一次的轮训,然后大家都拿学分,以为拿了就完成培训任务了。钱多了怎么用?有些还扔到国外去了。
我觉得教师教育亟需综合研究,要关注和提升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质量,这个提升就是要把研究放进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去。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与配置要为此服务,而不是只当作外加的一项工作,割裂地去做。尤其是一些先发展起来的,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在这方面敢不敢做一些大胆的改革,这是政府该干的事。政府如果不动编制规定,校长动不了。
现在我们做改革不乏好心,也急于求成。但是好心和着急都未必带来好的结果。我们更需要研究,要讲究对事情内在规定性的把握。这些都把握不好,不知道教师到底怎么成长,什么对教师的成长才是有利的,怎么能建设好教师队伍呢?真的,我看学校中教师静下来的时间很少,这是一个问题。没有静下来他怎么反思,怎么发展啊?
聪明的人,总是在寻找好心情;成功的人,总是在保持好心情;幸福的人,总在享受好心情。
众生皆苦,没有人会被命运额外眷顾。如果你活得格外轻松顺遂,一定是有人替你承担了你该承担的重量。要珍惜那个给你承担重担的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