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五根小棒摆图形出只有四个角的图形怎么摆

你当前的位置 :
学年度第三次作业44/452
百以内加减混合教学目的:
1. 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通过问题解决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都坐过公共汽车吗?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请大家把我们的教室想像成68路公交车,现在大家就坐在车上。
(1) 师:&嘟嘟嘟,嘟嘟嘟,新城花园到了&,只见有5人上车,5人下车。请你猜一猜,现在车上的人数增加了?减少了?还是没有变?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师:&嘟嘟嘟,嘟嘟嘟,新城大厦到了&,只见有10人上车,5人下车。请你猜一猜,现在车上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怎么想的?
(3) 师:&嘟嘟嘟,嘟嘟嘟,新加花园到了&,只见有5人上车,20人下车。请你猜一猜,现在车上的人数是怎么变化的?说说你的理由。
(4) 师:现在车上有40人,&嘟嘟嘟,嘟嘟嘟,湖滨公园到了&,只见有10人上车,15人下车。请你猜一猜,现在车上的人数比40多了还是少了?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师:大家答得很好,说明平时注意了观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辆车到达&世纪大厦&后,车上的人数是怎样变化的。
二、 建立模型
1.提出数学问题。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挂图(板书:乘车)。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结合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汇报。
师: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车上原有56人;下车27人;上车19人;下车的人数比上车的多&&
师:那么,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现在车上的人比56人多还是比56人少?
生2:下车的比上车的多几人?
生3: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解决数学问题。
师:老师看得出来,你们都很努力,所以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提的问题是&现在车上的人比56人多还是比56人少?&谁能回答?你是怎么想的?
师:&&提的&下车的比上车的多几人?&有谁知道?
师:接下来,我们来思考&&提出的&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板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现在车上人数比56人少,但是到底有几个人呢,你们会列式计算吗?请各小组相互讨论。
全班汇报。
生1:我们这样列式:56-27 19=48(人)
师:先说说这样列式的道理?再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1:&&(老师板书)
生2:我们的算式是:56 19-27=48(人)。我们先算上车19人后是多少人,然后减去下车的27人,剩下的就是车上现在的人数。
师:计算方法与第一个小朋友相同吗?(老师板书该组的分步竖式)
生3:还可以这样列式:27-19=8(人) 56-8=48(人),车上少了8人,从56里减去8就是现在的人数。
师:刚才小朋友们开动了脑筋,用三种不再的方法解决了&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很不简单。在一道算式里既有加法运算,又有减法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计算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可以写两个竖式,也可以写一个竖式。
3. 尝试应用练习:我给自己加星(做对一题就得一颗★,你得了□颗★)。
(1)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用竖式计算。
85-49 27= 56 42-69= 96-69 25= (自己写竖式)
( ) ( ) ( )
(2)淘气: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
笑笑: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了15人。
小鸟: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师:估计一下,合唱队现在的人数比原来多还是少?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讲评。师:先介绍你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用这种方法。
4. 师生共同小结。
四、解释与应用
1.改错:我当小医生。
(1)95-29 37=29 (2)48 36-48=26 (3)78 22-39=71
9 5 6 6 4 8 7 8
- 3 7 + 3 6 + 2 2
6 6 2 9 7 4 1 0 0
- 4 8 - 3 9
2. 游戏:我当邮递员。
3. 推算:我当统计员。 跳绳比赛成绩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总数
小 聪 24 30 90
小 明 29 29 94
小 亮 26 30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 )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 )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 )下,小明跳( )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下?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4. 编题:让我试一试。
每人编写四道百以内加减混合运算题,交给的同座的小朋友练习,做完后相互批改。
四、课堂总结(略)
〔评析: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连加连减,这些都是学习新课必备的知识基础。案例一正是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一开始就复习了这些知识,在新课教学中紧紧围绕知识教学的重点、难点展开,反复强调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包括竖式的简便写法),并在巩固阶段通过大量的练习,以确保计算方法和结果的正确率。而事实上尽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在课本中是第一次出现,是地地道道的新课,但大部分学生计算出得数都不会有什么困难。在案例二中,正是教师事先已掌握了这些情况,不再把&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出正确的得数&作为教学的惟一重点(两个案例的&教学目的&也反映了这一点),教学时,围绕怎样把计算课上&新&、上&活&,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采取了以下一些教学策略:(1)课始阶段删去了复习铺垫练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情境,&感悟&车上人数变化的规律,为新课解决问题作准备。(2)新课展开时,注意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引导学生探讨和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面对口算和笔算这两种算法,教师指出今天主要学习用竖式计算,强化了本节课的训练目标。(3)通过导入新课时的&猜一猜&以及 &现在车上的人比56人多还是比56人少?&的讨论,适时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4)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和观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小组交流,则增加了学生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5)注重开放题及游戏活动的设计。解释与应用阶段的&跳绳比赛&的第三小题,小亮跳的总次数可能是90,91,92,93,因此,他第3次跳的次数也有四个不同的答案。编题练习的设计,独具匠心,不但给予全体学生参与的机会,还起到了总结本课、沟通新旧知识联系的作用。 &送信游戏&活动更是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计算练习不再枯燥而富有情趣。〕
一堂优质计算课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教法,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为此,在教学设计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创设情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探究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增强数学意识的过程。这两个关于&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案例,从表面上来看,好像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有差异,但实质上是反映了不同的教学观念。因为计算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和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发散;使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数学素养。案例一从知识结构本身出发,非常重视复习铺垫环节的设计,新课的展开也突出了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学生计算的基本功练得很扎实,这堂课的显著特点是封闭,教学目的封闭,教学内容封闭,教学过程封闭。案例二依据&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课程理念,放手让学生在自己探索、思考、交流、反馈、校正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得出计算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计算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认为计算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计算,还要在计算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并通过计算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新课展开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介绍了三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强求学生全部掌握,或用一种固定的方法,在学生自己选择喜欢且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时,渗透策略优化的数学思想。该案例的显著特点是开放,教学目的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图片)问:(!)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二、探索新知。1、初步感知:(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1)多个图形的周长。(2)辨析:蚂蚁图3、操作感知(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三、巩固练习1、口算花坛的周长。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2、45页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四、实践活动(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五、全课小结六、思维拓展撕纸活动: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教师提问:前几节我们学习了什么?(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方法是什么?(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出示一组数:  (1)自己任选两个数组成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2)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  (3)引导学生把上面算式分成两类:  一类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类为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教师引入:  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我们已会做,那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又怎样计算呢?这节  课同学们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异分母分数加法.(学生任选一个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  1.教师提示:你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学过了通分,请你用学过的知识把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法计算出来,能行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结果:你怎么做的?把思路说出来.  引导学生明确:以 为例, 与 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用通分的方法使他们分母相同,找分母2和3的最小公倍数,用最小公倍数6做公分母, 就是 , 就是 ,& 加 就等于 加 .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计算.  板书:&    4.你认为最关键的地方是干什么?  运用通分方法把不同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5.反馈练习: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学生任选一个分母不同的减法算式)  1.教师提示:请你依照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2.汇报结果.  3.填空,并说明理由.    4.反馈练习:  (三)整理法则.  1.启发学生讨论:根据上面做题的过程,怎样把异分母加法法则和异分母减法法则合并成一个法则.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反馈练习:&&&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说说应用什么法则及计算过程.  ③验算.  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的验算方法相同,都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用差加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四、随堂练习.  && 1.填空.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 ),然后按照(&&& )法则进行计算.  (2)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 )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 ),化成(&&& )分数再加减.  (3)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  (4)      2.列式计算.  (1) 与 的和是多少?  (2) 减去 的差是多少?  3.填空.  (1)  (2)  4.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以前,火车乘轮渡过长江,需用 小时,现在从大桥通过只用 小时.现在火车过江比乘轮渡节省多少小时?  五、布置作业.  计算    六、板书设计.导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 计算 (也可能是别的)&
???? & & & & & & & & & & & & & & & & & & &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2&24页的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得减去退去的1。一、复习&&1、口算:&80-7=   35-8=   63-4=   26-7= &&2、笔算:&54-27=  79-35=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二、新授(一)、教学例1&&师:放假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1、&学生观察书22页图:搜集需要的数学信息。&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从昆明出发到大理,我们已经走了348千米。大理到丽江还有多远?&&&&&&2、&列出算式:517-348=3、估算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4、笔算&师:&你能精确计算出大理到丽江的路程吗?a.&学生列竖式计算b.&挑生说算法,教师板书&&&&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5、试一试594&129=&&&&&&&&&&&&&&&&&&&&&&&&&&&&&&416&358=(二)、教学例2&&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你们试着算一算?&1、&学生独立计算。2、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3、挑生说一说算法&问:这种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最容易犯得错误是什么?4、试一试405&167=&&&&&&&&&&&&&&&&&&&&&803&246=三、巩固练习&1、列竖式计算472&198=&&&&&&&&&&&802&267=&&&&&&&&&&573&98=2、下面的算法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3、计算我最棒!(小组比赛)501--234=&&&&&&&&&&&&=&&&&&&&&&937&856=818&679=&&&&&&&&&&&702&674=&&&&&&&&&&660&387= & &
& &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用圆规画圆。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理解有关圆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圆形的优美,培养美感&&&&&&&&&&&&&&&&&&&&&&&& 2.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动画引入1、用骑自行车比赛的动画来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小狗,小猫,小兔,小猪骑着不同形状轮胎的自行车进行比赛。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猜一猜,谁会是第一名呢?生1:小狗是第一名,因为它的轮胎是圆的。生2:小兔是第一名,因为它的轮胎也是圆的。师:大家心目中的第一名可能各有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就有答案,并可以解释原因了。(板书课题:认识圆)2.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除了车轮,还有哪些物品时圆的。(硬币,桌面,杯盖,纽扣等等)3,提问:如果只给你一支笔,可以迅速画出一个圆吗?请一位同学板演,大家自己动手在草稿纸上画。对于黑板上同学画的圆请这位同学自己评价,并让大家说说看法。二、认识圆的特征1、请学生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工具画一个圆,与之前只用一支笔画的圆有没有什么区别。2、请大家动手折一折圆片,向着不同的方向对折,折出一些折痕,并将这些折痕用水彩笔画下来,同桌为一组,将自己的发现说给对方听听。并请几位同学说说发现。3、板书圆心O,直径d,半径r的概念,并结合图形讲解。4、让学生继续运用圆形纸片进行观察,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提出问题:直径有什么特点?半径有什么特点?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这三个问题。5、套圈游戏,出示工具,四枚磁铁,四枚垫圈,一个高杆。磁铁代表人,垫圈代表人手中的套圈,杆子代表目标点。先将四枚磁铁和四枚垫圈一一吸附,高杆也吸附在黑板上,将磁铁和垫圈的组合放在离高杆距离不同的地方。问:&这样公平吗?&学生想办法解决这样的不公平,运用今天所学的半径的知识。三、如何画圆1、请学生们思考:在纸上画圆很容易,那么如果要在操场上画圆该如何操作呢?2、出示多媒体&&体育老师画圆的方法。师:看了刚才的视频,你们收到了怎样的启发?说给同桌听听。3、结合学生的叙述,给出幻灯片&&古人画圆的方法。4、出示圆规,介绍圆规的结构(两只脚,一只确定圆心即圆的位置,另一只脚与这只确定圆心的脚张开的距离就是半径的长度,即确定圆的大小),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准确的画一个圆。5、请同学们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并标出圆心,半径。6、再请同学们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出圆心,直径。(纠正学生的错误,因为有些同学会误将直径4厘米与圆规张开的大小对应起来,这样就错了。)四、练习1、请你说说下面的圆中的线段是不是直径。2、请你找出下面圆的圆心和直径。3、看图填空。五、小结
&&&&&&& 《长方体的认识》五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最后更新时间为
数学广角 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课前准备:  首先让我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学做一节手操,好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 导入:刚才,在做手操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特 灵活,哎,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正在彩排节目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2个小朋友之间牵着一根彩带,用了几根彩带,把一根彩带看成一个间隔,那6个小朋友之间是几个间隔?  过渡语: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 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棵树、9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  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那30棵呢?(2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 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 交流。  6. 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  师:近几年南昌市容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一个个休闲广场的建立,一条条街道的逐步亮化,南昌市已成为一座具有内涵与魅力的花园城市。最近,我了解到有关胜利路步行街有这样一些信息。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第二步为什么要加1?  师:刚才这道题同学们解答得很顺利。  师:现在把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能很顺利的解答?  师问: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师:虽然邓老师对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没有难倒同学们,那刚才在做这两题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题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再讨论)。  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第一题是根据总长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路灯的盏数,而第二题是根据路灯的盏数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总长,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2. 变式练习:  师:2005年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你们知道是谁?他们就是航天英雄聂海胜和费俊龙,神六号的成功发射,让人们欢心鼓舞,作为一名中国人也为之自豪。你们知道吗,宇航员叔叔他们是每2小时(师读题)。  听了这3位同学的想法,你们会支持谁?说说理由!  3. 综合练习。  师:中国的体育界也有一位英雄,猜猜他是谁?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精彩的瞬间,再一次为他助威、呐喊!根据信息,学生讨论,借助计算器算出刘翔一共跑了多少米?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第一单元&&&& 测& 量课&&& 题:毫米的认识课&&& 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2、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教学准备:学生尺教学过程一、引言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 计 实际测量数 学 书 的 长数 学 书 的 宽数 学 书 的 厚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八、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 &P121[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2355&& 45&&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23
《三角形》说课稿一、说教材三角形一课是人教版四年制第三单元69页到71页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学好本课三角形也为之后的梯形做铺垫。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的特性,掌握它的分类。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进行分类,难点是掌握三角形分类。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二、说教法、学法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三、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课题教学研究,我把本节课分为几个活动环节进行教学。活动一:生活引入,直入主题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展示一些建筑物和塔吊后,问为什么构造都是三角形?人们的生活中为什么处处都离不开它?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认识&(板书)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1、引导操作,学习新知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小组的同学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并思考是怎么构成?不仅让学生动手做,还要求动脑思考,并且用语言叙述出来。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顺次首尾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2、小组探究,拓展新知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填报告单,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情况的三角形,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通过玩游戏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通过一组判断题加深认识。会按角分类了,又尝试了按边分类。学生通过量、折等方法进行了分类,并明确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及各部分名称。学习完分类后,做了一个给三角形找家的的练习,巩固分类知识。第三阶段:巩固深化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道提高题(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下图里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有多少个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课题: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教学目标&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并且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2.能正确地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教学重点&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且理解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想补0占位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具学具准备&准备卡片若干张或投影片、小黑板.&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答.)&42&2 62&31 66&4 75&5&51&3 84&2 54&27 20&40&2.说出下面各题的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商是几位数?(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回答.)&3.笔算:(教师出示题目,找个别学生板演.)&二、探究新知.&1.导入& .&(1)教师用卡片出示&(2)教师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口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商是多位数且商中间有零的计算法则.&2.教学例13.&(1)出示例13:2835&27&启发思考:首商写在什么地方?商是几位数?学生试做.&引导学生讲述:求出商的百位上的数之后,百位上的余数是1,把被除数十位上的3落下来以后是13,比被除数27小,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教师列竖式板书(注:0字用彩粉笔写上,提醒注意):&(2)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呢?&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们在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3)继续试商:第二次除,当移下3后,13不够除,直接移下5,这时商5不行,因为商已确定是三位数,不写0,商便成了两位数15了,0起到占位作用.&师生共同解答:&(4)师生共同小结: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5)反馈练习.&三、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计算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哪一位上面写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可通过先确定商的位数的方法来检查商中间是否丢掉了0.&随堂练习&1.填空:(教师出示投影片)&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讲清为什么.&2.7&17 5916&29&教师投影出题目的同时,发3张投影胶片给3位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然后利用3位学生的投影胶片进行讲评和集体订正.&3.用打手势&&&或&&&来判断改错.&教师:这三道题比上面三道题有难度,看谁这节课学得好,问题看得准.注意判断过后要讲清理由,错在哪儿.&结合上三道题的判断说明:出现商中间连续有两个零的情况;在除法计算中,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不免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写0,在除的过程中,如果前一步除时没有余数,这时被除数上的0不往下移.&布置作业&1.(1)3829除以36,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2)27除5616得多少?&(3)3648是24的多少倍?&2.同学们一共收776千克核桃,每25千克装一筐,可以装多少筐,还剩多少千克?&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通过猜测,操作、验证、讨论、归纳,使学生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教学重点】: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与计算。【教学难点】:利用已有知识并结合渗透&极限&的思想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具准备】:课件,把圆16等分和32等分的教具模型,剪刀。【教学过程】 :一、复习。1、口算:3.14&4 3.14&6 3.14&8 3.14&9 3.14&10 3.14&20 10&10 20&20 30&30 40&40 50&5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5 162.已知圆的半径是2.5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2米,宽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二、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复习题:六年纪的李斌同学沿着直径是20m的圆形花坛走了一圈,走了多长?2、师:实际上是求什么?(求圆的周长)3、学生独立计算,板演,集体订正。4、李斌看到绿化工人正在修整圆形草坪,就跟叔叔交谈起来,一个叔叔问他:&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此时,李斌遇到了困难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好吗?要求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实际上是求什么?(求圆的面积)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三、探索新知:1、明确圆面积的含义。① 师:请大家指出图中2个圆的面积。用彩色笔把这2个圆的面积表示出来,边涂边想:哪个圆比较快涂完?哪个圆比较慢涂完?② 学生展示作品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面积。小结: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2、探究新知:(一)、探讨第一问: 1:电脑出示10等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份,象上面这样拼,得到的图形是近似的什么图形?2、学生拿出两个圆。分别等分成16等份或32等份学生操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等份或32等份,拼成一个更近似平行四边形。学生小组操作。你会把它变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吗?学生小组尝试操作。学生展示操作成果。 3:如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6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你会发现什么情况?4、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继续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份时,圆平均分的等份越多,每份就越小,拼组成的图形越接近什么?(长方形)如果无限分下去,那么就可以拼组成一个长方形。教师板书:等份的份数越多就能拼出越接近的长方形。(三)探讨第二问:思考:1.在推导的过程中你发现圆的什么变了?(板书:形状) 2.在推导的过程中你发现圆的什么没变?(板书;面积)3、把圆在剪拼的过程中变成长方形,圆的面积为什么没有变化?4、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谁的面积?(教师板书)5、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我们知道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那么,圆的面积等于什么?(学生结合自己拼的图思考) 6:仔细观察电脑演示问:1、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什么?怎么求?用字母怎么表示?(教师板书)2、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什么?怎么求?用字母怎么表示?(教师板书) 7:推导出圆的面积并且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四).圆面积公式的应用。出示例1: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读题,问:要求圆的面积的条件是否具备?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0&2=10(米)S = Пr=3.14&10=3.14&100 =314(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314平方厘米。四、课堂练习。1、填表(单位:厘米)r d s4 9 6202、根据下面条件,求出各圆的面积。C=6.28米 r=1分米 d=20毫米3. 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m,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4. 用一根长2m的绳子拴小羊在木桩上,小羊吃到地上的草的面积是多少?5、学校大厅的一根圆形水泥柱的周长是3.14m,怎样求出它的横截面的面积呢?① 分析:要求圆形水泥柱的横截面面积,先求出它的半径r=C&&2,再S=r2计算。思维拓展:如图,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五、全课总结: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课后,大家可以再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圆的物品,自己想办法算出它们的面积六、布置作业。1.书本P70 第2、3题。2.寻找生活中2个圆的物品,自己想办法算出它们的面&
《三角形的认识》教案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课前调查.  课前调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投影展示: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出示下图:&& 3.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关于三角形你还想了解它什么?  整理学生发言,并提出以下学习目标: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3)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4)三角形怎样分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1.教学三角形的意义.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三根小棒,如果把每根小棒看做是三角形的一条边,你们分组摆一摆,并互相交流一下,知道了什么?  (2)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  教师:看一看哪组和你摆的一样,它们是三角形吗?  (3)分组讨论:如果我们摆三角形用的三根小棒看作三条线段,那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4)教师演示三根小棒是怎样摆的,从而使学生知道一根接着一根连在一起的,随后明确这是围成的.(板书:围成)  (5)揭示概念.   教师启发同学互相补充,口述三角形的含义.(教师板书)  (6)练一练: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  2.教学三角形的特征:  (1)自学: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叫什么?  ②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出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什么叫三角形的边?三角形有几条边?  同桌讨论:这些三角形都有哪此共同的特征?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三角形的特征.  (3)结合手里三角形学具、边摸边说出它的特征.  3.三角形的特性.  (1)用三角形木框实验.  学生尝试:让学生用手拉一拉这个三角形,感觉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拉一拉.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木框不易变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制成三角形呢?  (2)实验:出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用木条钉成的)教具,让学生试拉一拉它们.感觉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加一条边构成一个三角形)  (3)揭示特性.  (4)师小结:房架、自行车架等之所以制成三角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5)你还能举例子说明吗?  4.三角形的分类.  (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或剪一个三角形)  (2)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①学生猜测:三角形按角的特点可以分为哪几类?  ②教师揭示:通常我们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分成三类.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③小组讨论:你画或剪的三角形属于哪一类?找同学代表把三角形贴在黑板相应的集合图中.  ④组织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几类?  ⑤教师小结: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⑥认识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  (3)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  全班同学共同测量课本137页上部的三角形.  教师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这些三角形边、角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都相等,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教师指出并板书: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引导学生比较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使学生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  5.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画高.  (1)画锐角三角形,教师边作图边说明.  教师说明:我们已经学过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的方法.现在利用这个知识来认识三角形的高.  教师提问:锐角三角形有几条高?如果从B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如果从C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  引导学生明确:锐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不止一个,从任何一个顶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作高.这样三角形就有3个底和3个高.  (2)画直角三角形.  讨论:直角三角形的高应该怎样画?  使学生明确:因为直角三角形两条边成直角,所以夹直角的一条边是高,另一条边就是底.  教师提问:再找一找另外一条高在哪儿?  使学生明确:从直角的顶点向斜边作一条垂线,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高在斜边上.  (3)教师演示怎样画钝角三角形的高.  (4)教师强调说明:每画完一条高,要标上垂足.  6.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演示动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量一量下面每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算一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教师: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的准确度数呢?  (2)实验:  指导学生拿一个直角三角形,按下图的顺序,把&1和&2沿虚线折过来.观察一下,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1+&2=&3=90&.  指导学生拿一个锐角三角形,按下图的顺序,把&1、&2、&3沿虚线折过来.观察一下,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1+&2+&3=180&. ③指导学生用一个钝角三角形再试一试.  (3)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根据三角形内角的是180&,如果知道三角形是两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列式计算.
[最后更新时间为
&&&&&&&&&&&&&&&&&&&&&&&&&&&&&&&&&&&&&&&&&&&&&&&&&&&&&&&&&&&& 《角的度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1度角、几度角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牙签(每位学生两根)、作业纸张(上面画有四个角,前两个角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提问: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看童话,谁说说,你都看过哪些童话故事?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童话故事,大家想看看吗?(让学生欣赏童话故事。)在角的王国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许多角在公园里玩耍嬉戏,有两个角发生了口角,角2对角1说:&我比你大,你应该叫我老大,你看我的边比你长多了。&而角2不服气地说:&才不是呢,我比你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多了。&两个人在争论不休。&2、提问:同学们,你们说哪个角大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呢?(那就得量一量、比一比等)&3、揭示课题:要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那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设计意图】本情境导入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思起于疑&,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说哪个角大呢?如果大,大多少呢?&抛给学生,由于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二、探究量角的方法&1、认识量角器&(1)知道量角要用什么测量工具吗?(量角器)&(2)同意吗?那我们拿出量角器,观察量角器上面有什么?看谁的眼睛最亮?并把你的发现和同桌小声说一说&(3)请几个学生在全班交流发现,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纠正其说法。&(4)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补充并小结归纳:&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一个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外圈刻度(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内圆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再结合课件展示说出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90刻度线等等。并板书:中心点、0刻度线。&2、动手摆角,建立1度角、几度角的概念&(1)拿出两根牙签,在量角器上摆角。&& 先摆一个直角。(提示:我们以前学过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要从什么刻&&& 度开始测量比较好?那我们摆角也从0刻度线开始,一条边对着0刻度线,另一条边对着90刻度线,顶点与中心点重合。)&&再摆一个1度的角。量角器把半圆平均分成180度,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注意度数的书写位置在右上角,写得稍微小一些,如:50度记作50&,不能写成500。再让学生打开课本37页,读中间那一段文字。&&认识完量角器和1度角后,便顺水推舟地说:&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那2份所对的角就是2&,3份呢?5份呢?10份呢?50份呢?&&& 接着摆30&,45&,120&,160&的角,同桌互评摆的是否正确。&(2)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按要求摆角,同时引导学生与直角对比。&【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摆90度、1度的角,帮助学生建立特殊角的表象。再摆30度、45度、120度、150度的角,如果学生能正确摆出这些角,那量角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了,也有利于学生为下面解决量角时读数是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这个难点做好铺垫。&3、尝试量角&(1)拿出老师发的作业纸,纸上有4个角,你们能用量角器量一量&1的大小吗?(学生尝试用量角器试着量一量&1)&&教师巡视,注意学生出现的错误,汇报时可利用学生的错误来进行教学。&(学情预设:根据我以往的经验来看,量角时主要出现的错误有中心与顶点不重合;边线不重合;读错度数)&(2)学生量完后,与同桌交流量法。&(3)学生展示量角的过程。&(学情预设:先找一些量错的孩子上来展示,并逐一找出错误的地方,并鼓励:还没学过,不会是很正常的,但敢于尝试很值得老师表扬。如果是测量方法正确,读数却读错,也给予表扬:要量角的大小他已想到中心对角的顶点,一条边对0刻度线,这个思路是正确的,真不简单。 接着趁热打铁说:&我们要感谢这个同学,是他提醒了我们,角的另一条边对着两个刻度,究竟看哪一圈呢?那我们要想一想是从哪一边开始的,0刻度线是表示起点的。起点0刻度线在内圈读内刻度,起点0刻度线在外圈读外圈刻度。& )&4、课件演示量角,教师进行恰当的讲解。&&&& 演示量角器量角的步骤&&&&&&&5、学生根据刚学的量角步骤再正确地量出&1的度数,并把不同方向的&2、& &3、&4的度数量出来。 (学情预设:有可能还有一些学生对于读数还会弄错,150&会读成30&,可以引导学生想想这些角与直角比是大还是小。还可能会出现所量度数可能会有一点误差,如果相差小于2度,我们都认为是对的。)&6、学生反馈信息并说说量角的步骤。&&&& &1=50&&&& &2=50&&&&&&&&&& &3=120&&&&&&&&& &4=150&&&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步骤并简单板书关键词。&&一放& 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二移& 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三看& 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是几,注意0刻度线在内圈读内&&&&&&&&&& 圈刻度,0刻度线在外圈读外圈刻度。&&【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后再尝试量角,从尝试体验中掌握了量角的方法,而且还成功突破如何选择内外刻度这一难点。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我认为探究体验知识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经历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三、自主探究角的大小决定因素。&师: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四个角有什么发现?&生:&1=&2&生:&&&师:老师在前面考过大家的眼力,&1大还是&2大,看来我们单靠目测判断可能会出错,要量一量才有说服力。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角的大小与边得长短毫无关系,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师: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毫无关系呢?我们学过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射线)射线的一端可以无限延长。&师:一起读课本38页例1下面的这两句话。对,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当角的边比较短,不好量时,可以把边延长一些再量。&四、巩固内化,拓展延伸&1、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量角的方法对吗?错在哪里?&&& (2)量一量少先队中队旗上的角各是多少度?(课本38页做一做第2题)&2、 发展练习。&& 你能猜出这几个角的度数吗?并说明原因。&3、拓展练习&&&& 量出下面的&4、&5各是多少度?把度数标在角上&出示课件,在&4的对边画上足球球门。&师:哈哈,你们看小强站在&4的位置,田青站在&5的位置,谁射中的可能大?&&&&&&&&&&&&&师:对,足球运动员就知道,他们总是尽可能把足球带到球门前,离球门越近,角度就越大,射中的可能性就越大。德国足球博物馆里就放着一个量角器,表明他们的射门角度的精确。&【设计意图】课堂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水平的差异,我设计了具有梯度的层次性练习,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练习类型为:①基本练习,巩固新知;②发展练习,形成技能;③拓展练习,灵活应用。让学生在及时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的技能,让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能强化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了解数学。&&五、总结全课,强化理解&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又有哪些收获?&现在会量角了吗?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要量得准,就要重合得准。怎样才叫重合得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是与角度有关的,比如:红领巾上三个角的大小、五角星五个角的大小、椅子背倾斜的角度、滑梯倾斜的角度、比萨斜塔的角度以及它倾斜的角度在多大范围内是安全等等,大家在课余时间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下节课再与同学交流交流。&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量角器 &&&&?&&&& 角&&&&&&&&&&&&&&&&&&&&&&&&&&&& 一放&&&&& 中心点&&&&&&&&&& 顶点&&&&&&&&&&&&&&&&&&&&&&&&&&& 二移&&&&& 0刻度线&&&&&&&& 一条边&&&&&&&&&&&&&&&&&&&&&&&&&& 三看&&&&& ?刻度线&&&&&&& 另一条边&&&&
人教课标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用具 &统计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一)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热闹路二小的校园,它有宽敞、美丽的教学楼,同学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你们看,他们都在干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舞蹈组、电脑组、篮球队等在活动。 &师:(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我最喜欢学校的这一处小花坛,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二)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齐答)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粉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一)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颜色的花,你能不能在喜欢的花下面打&&&告诉老师? &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二)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老师手里拿着同学们的题卡,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多? &生2: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4:喜欢粉色的人有多少? &生5: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6: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 &师:让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吧! &教师较快地读数据,学生记录不下来。 &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前后的同学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 &生::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1: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2: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3.再次进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大部分学生不用&正&,有的写成&┃&,有的写成&┣&)。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 &生1:喜欢红色的有11人,喜欢黄色的有10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 &生5:喜欢红色的有10人,喜欢黄色的有12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正确的答案)。 &(三)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同学们说数据,老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红色11人黄色10人蓝色9人粉色8人 &学生们说数据,教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 &随着学生们的回答,教师从统计图中抽拉出11个单位格的红条,10个单位格的黄条,9个单位格的蓝条,8个单位格的粉条。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不能。 &师:(抽拉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 &生:(齐答)统计表。 &(四)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知道哪些问题? &生1:一个比一个少1。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2:一个比一个多l。 &生3:最前面的最高,最后面的最低(教师订正:喜欢红色的人最多,喜欢粉色的人最少)。 &生4:喜欢红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多1,喜欢蓝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少1。 &生5:黄色比红色少1(教师订正:喜欢黄色的人比喜欢红色的人少1)。 &师:喜欢红色的比喜欢蓝色的怎么样? &生1:少2(教师纠正:多2)。 &(五)小结 &师:这样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每种数据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表)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一)野生动物园 &师:(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中各种动物数量的统计表)沈阳的野生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老师整理出一张统计表。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老虎骆驼长颈鹿狮子大象斑马12只8只4只7只5头26匹 &老虎____只,斑马____匹,____最少。 &生1:老虎有12只。 &生2:斑马有26匹。 &生3:长颈鹿最少,有4只。 &(二)生日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各月份出生的人数为2、5、7、4、3、4、1、1、6、2、3、2)说一说你看出了什么? &生1:先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 &师:能看出数据的变化吗? &生1:7、8月份出生的都是1个人。 &生2:3月份人最多,2月份比3月份少2个人,1月份比2月份少3个人,4月份比3月份少3个人,5月份比4月份少1个人,9月份比8月份多4人(教师订正:多5人)。 &师:还能知道什么? &生1:班里有多少人? &师:怎么算的? &生2:1月有2人,2月有5人&&(学生心算,没算出来) &师:大家帮他算一算。 &生:(齐答)连加。 &生1:25。 &生2:40。 &师:对了。 &(三)统计课外活动小组人数 &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钢琴小组1人、舞蹈小组6人、计算机小组3人、田径队5人、篮球队8人在活动。)你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吗?请帮老师算一下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完成各自题卡中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只需完成一项就可以了)。 &师:你填的是统计图还是统计表? &生1:统计表。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老师只让完成其中一个。 &师:在统计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选用统计的方法。 &(四)游戏 &师:老师被难住了。春节到了,要开联欢会,可 &是班费有限,只能给同学买两样水果,买哪两样呢?怎么办? &生1:买喜欢吃的人最多的两种。 &师:我怎么知道呢? &生1:问一问他们。 &师:(出示: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你们说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学生在下面一起说。 &师:这样非打起来不可,怎么解决呢?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决。 &生1:看一看喜欢哪两种水果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上分别有6、6、21、1、4颗小星星。 &师:我们应该买哪两种水果呢? &生1:应买草莓和橙子。 &生2:应买西瓜和橙子,西瓜和橙子一样多。 &师:让我们来数一数。 &生齐数。 &师:这两种水果我们都少买一些好吗? &生:(齐答)好。 &四、总结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登录淘宝之后就可以发表回复了, 快淘宝吧!
matrixgapp.n.et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根小棒摆10个三角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