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潮箱的湿度一直处在10度怎么办,,

防潮箱买了,湿度怎么办_集邮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1,461贴子:
防潮箱买了,湿度怎么办收藏
之前由于保管不的导致邮集损失惨重,听取了众多邮友建议,买了防潮箱。那么问题来了,请问朋友们,长期保存邮票的话,防潮箱的湿度应该控制在多少?谢谢大伙!
报考一级消防师要求,学尔森13年考培经验为您解答,更有百度信贷分期付学费.
身在南方,也考虑过。感觉这个防潮箱好占地方啊
邮票以及字画的最佳适度是55左右
正解.我这个保持在50度左右
有没有想过家里被盗的情况.我想到这些,就不想买新的邮票...
45-55左右都可以的。
我是路过的群众!
我去,土豪啊,我也想到上面有个吧友说的,防盗怎么办?装这么大柜子,此地无银三百两?我自己用的是抽真空袋,衣柜深处一塞,不怕贼惦记
上海金堂拍卖,古董古玩艺术品快速变现,前期不收任何费用,成交后收取佣金.400-895-9099
温度18-24摄氏度,湿度45%-60%
我的控制在50度左右
保持在50左右就行了!!!这个容量多大的??
不错啊,好高大上的感觉。
这家伙得多少银两?
1200左右吧
40%~60%,50%左右可以了
@邮鬼,兄好,我想更换所有的邮册,有没有什么防潮防霉的纸质品牌邮册推荐一下
菲勒活页!
看来集邮还能促进卖箱子和卖房子的
友,我自己现在保存方法是,用入墙式中型保险箱,几百到几千价位都有,装修时候就砌到墙里的,然后邮票纪念币等藏品一层层包好,各种保护,护邮袋,活页定位,真空袋套好,橙色防潮包,然后塞进去,防火又防盗,万无一失
里面带有的说明书上有
重庆全年湿度60以上,我的邮票从来不防潮,不套护邮袋,看着它们变黄
45~55,我在广州
40-45%湿度
用防潮箱的用户很多噢。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电子防潮箱要控制到多少湿度? 你真的认识什么是霉菌吗?
我常觉得自己有时是个‘资讯缺乏恐惧感’很重的人,每当发现一个有兴趣的话题,或想多找点他的
相关资料来研究一下,并不是想当专研到成精的地步,但就是想知道正确的观念,就如看‘探索频道’
一般,看到一个感兴趣的,就会目不转睛的想把它看完,例如最近的‘二次大战全彩特辑’,真的让我
感动好久,不只是他的内容性,还有他背后把黑白纪录片透过电脑着色这‘科技应用’性,感谢网络~
现在对一个好奇的议题不再变得寻找答案是件困难的事,但~ ‘资讯过多’如何判断就真的是另一个
‘经验值判断’很重要的部分了~
让我又伤了好几天脑袋的是这mobile01上这篇
文章中那几张
相片,有个大大的到底是‘橡皮擦削’还是‘霉菌’目前好像还没找到原因,但~ 忽然让我想起我防潮
箱中那几只镜头,当时买单眼相机自然的就找起了电子防潮箱,但是~
只知道干燥是为了防止‘发霉’,那... ‘霉菌’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他为何要‘长’在一个啥都没有
的‘玻璃’上面?
‘玻璃’有啥....
‘营养’?
有啥‘吸引’他的地方呢?
为啥他不长在‘相机机身’里? 还有还有~
浴室里发霉的时候,每次买那除霉的喷剂,10分钟后就干
干净净,为何镜头发了霉,感觉好像...就完蛋了一样?
为啥不是擦一擦就‘恢复如新’?
一推一推的怪问题忽然都跑到我脑海.....
既然上次湿度计 参考这篇
我就一头热的花了些功夫了解它,
那这次....
我也来试着了解它一下吧~
感谢收藏家的‘Hollie老师’~
这位大姊姊~ 哈~ 她知道了应该会海扁我一顿... ‘大姊姊’...呵呵~
由于我并非理工科系的背景,许多原理像是之前这篇 中提
到分子间‘氢键’这些技术资料,她用很简单让我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我原来看似‘简单’的可笑的
‘干燥材’背后是这样的‘高科技含量’~
同样的,我本来很单存的直觉想...我想找‘相机镜头上的
霉菌到底是什么样的品种’这样的搜寻资料方式,被‘老师’教训了一顿,告诉我应该先从了解什么
是‘霉菌的生活史’开始,才能了解到‘霉菌的本质’。
高手就是高手~ 这一下我就真有了些方向了。
首先~ 还是先从‘玩相机’都比较关心的部份来说说。
镜头长霉的三个条件:
1、湿度:环境相对湿度大于60%霉菌即可生长。
大于RH 65%时,生长加快,
湿度达RH80-95%时,是霉菌的高发环境。
霉菌菌丝体在8度以上环境温度即可生长,
12度以上生长加快,当温度在10度以上,湿度在60%以上的环境下,
霉菌即可对物品造成危害。
当温度在20-35度,湿度在75-95%时,霉菌即可呈爆发性生长。
3、营养物质:
霉菌对营养物质需要的量很少,碳、氮、钾、磷、硫、镁等
是霉菌的必需营养物质,霉菌还能吸收所有的无机盐来源的基本元素。
当物品含有上述霉菌所需的营养成份,而环境的温度湿度又适宜孢子发育时,即可长霉。
那为何 镜头会长霉呢?
现代的光学镜头为提升性能,在镜头表面均敷有多层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膜。
这一层合成材料为霉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霉菌在光学镜头表面
分解膜的成份进行生长繁殖,菌丝体呈树枝状在镜头表面漫延,
使镜头透光和成象性能变差,直至菌丝体涵盖整个镜头。
霉菌还能利用镜头玻璃体中的无机盐成份提供营养,因此菌丝体还向玻璃体内
纵向侵蚀,渗透发展。光学镜头一般都由多个镜片构成,霉菌菌丝体不仅在镜片的表面生长,
还通过镜片边沿漫延到镜片背面,使镜片两面长霉而无法清除。
并且,霉菌通过漫延和弹射孢子的方式在多片镜片之间传染,
使镜头失去使用价值而无法拯救,导致报废。
以上资料网络上可以容易查到,我最先是在
上查看到的。
这么说来~
原来‘霉菌’会吃‘玻璃’啊!?
真是让我吓傻了,我还真是不知道‘玻璃’原来属于‘有机类’的东西~
Hollie老师提醒我,严格上不能说霉菌吃了玻璃这件事,就像风化现象难道是风吃了石头吗?
以我这‘单路思考方式’的脑袋,用‘吃’是简单的一个容易理解的办法,应该用比较正确说法,
当霉菌生长的过程中,它释放出一些能‘消化’、‘转换’玻璃中的材质,转变成另一个对它生长
有帮助的物质,而经过‘转换的过程’好像是被‘吃’了一样,这样的方式会比较正确....
但.... 我想一想.... 好像还是用‘吃’去理解他比较容易些喔~ 哈哈~
再来先整理一些资料再进入好好认识一下这...‘霉菌’吧~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接着这份中文的资料超有帮助的,看看‘孢子’这霉菌的‘小宝宝’原来肉眼根本看不到他的存在
一个针头就能有25万个霉菌孢子!? 娘啊~
吓死我了!? 难怪他小到可以钻到相机的细缝中~
空气中根本到处都是这霉菌宝宝的旅行足迹了吧~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红框中的资料,也难怪大家会常说‘电子防潮箱’要控制在40~50%RH的范围内了,这下~
这个正确的理论知识是在这里发现的。
再看下去之前,再补充个关于霉菌的内容: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
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
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的菌丝。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是一种管状的细丝,把它放在
显微镜下观察,很像一根透明胶管,它的直径一般为3~10微米,比细菌和放线菌的
细胞约粗几倍到几十倍。菌丝可伸长并产生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
就叫菌丝体。
在固体基质上生长时,部分菌丝深入基质吸收养料,称为基质菌丝或营养菌丝;向空中
伸展的称气生菌丝,可进一步发育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大量菌丝交织成绒毛状、
絮状或网状等,称为菌丝体。菌丝体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鲜豔的颜色,有的可
产生色素使基质着色。
以上资料来自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湿度!真的是‘关键’!
还有! 看到没~ 霉菌孢子就算再干燥的环境中并不是‘死掉’!
只是‘休眠’的状况! 都环境湿度再次达到它的需求! 它可是会像‘殭尸’一样再度‘复活’的!
这下~ ‘停电后的持续除湿能力’看来是个‘很重要的考虑条件’了吧!!
帮自己写的打广告!
可不要错过~
好好看看吧。
‘物理式’的除湿方式、‘干燥材’这样的‘持续能力’看来不只是‘耐用性’高
还包含了‘重要的持久因素’,至于哪家厂牌必较好~ 呵呵~
还用说吗? 自己想想吧~
再说了~ 又说我写‘广告文’....
对了~ 这篇文章中还有一点,就是霉菌看来也是喜欢‘灰尘’的,所以~ 电子防潮箱 有时记得
还是要‘擦一擦’,别让里里外外充满了‘厚厚的肥料’!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最后,这个部分,虽然是针对‘纸张’叙述,但同样可以延伸运用在‘纸币’、‘奖状’、‘股票’
‘字画’...等等这类的‘收藏品’收集,也对相机等避免霉菌的生长有很好的参考帮助,其中提到的
‘含水量’更是不同物件需求不同的‘除湿能力’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观念’!
另外~ ‘除的太干’,看看对纸张来说,低于40%RH可是很伤的,想想当你因为除的过头了,多年后
打开防潮箱拿在手上的有价收藏变成‘一团碎片’.... 嗯....
我想那可不是想杀人的冲动而已....
以上的这篇专业报导,是我查询众多的相关资料中看到最棒的一篇,是由 中西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李慧音女士 在专业期刊中的发表文章。
图书馆的霉菌管理
我将这份资料下载连结放这,推荐大家要好好读读,并且
收藏一下了~
还有就是~
对于老师提过要我了解一下霉菌的生活史,我查到下面这份书籍截图很不错,简单易懂~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原来内容只有英文版,我试着用我这破英文加上Google大神的帮忙,尝试翻译了一下,让有兴趣的朋友
能更加认识霉菌这家伙~
当然~ 这英文真是太专业了些,好多变化字词根本查不着中文该怎么说,
翻译错误的地方,还请‘专业’这行的朋友提个醒,指导修正一下了~
有错误请见谅~
接着... 再回到和相机有关的部分~
这个网站 这篇
推荐看看,上面不只列出了不少作者再处理相机镜头
发霉时的案子记录,还有些发霉的相片资料,更重要的是....
我个人意见喔~
虽然讨论区上不少所谓
‘老师父’存在,但... 个人觉得很多是...‘倚老卖老’ 也许他是个‘摄影专家’、或是‘修理专家’、但
不见得真的是‘除湿专家’、‘湿度专家’....等等~ 懂我说的吗?
给予的建议不见得是‘合适’的~
光是个‘湿度’应不应该相信湿度计...我个人就....唉...
并且对‘发霉’这件事,真的有好好研究过吗?
我很怀疑....
这位 巨眼之门 的朋友,虽然我不认识他,但我看他的文章内容中,我相信他的专业让我信任
我整理一些和这篇内容有关的资料再这提供‘重点摘要’一下:
镜头的镀膜是一些金属氧化物或是卤化物,当然现代镜头镀膜的配方复杂,
有些机密我们也无法清楚了解,不管是什么成份,反正是一些化学物质,
而霉菌附着之后就会吃掉这些化学物质,不严重的时候可以将霉菌清掉,
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但是有经验的人还是看得出来。发霉严重的时候,
有时会把镀膜吃光........
发了霉要早处理比较好,因为霉菌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会与镀膜作用,
即使放在干燥箱里面,霉菌并没有死亡,那些分泌出来的化学物质也仍然在里面,
还会继续腐蚀镀膜。一般说发霉不严重无须处理,那只是由荷包的角度出发的,
由保养的观念看应该要马上处理。
接着再度提到所谓‘镜头油’的部份.....
黄油沸点很高,一般空气再干燥也不应该会挥发,一般黄油会变干多半是受热
使其中较低沸点的物质挥发掉,即使单纯的低沸点物质挥发也不会失去
润滑作用,蜡的沸点比黄油高,但是仍然很润滑,失去润滑作用的黄油多半变质的比较多,
而不单纯是挥发的问题,相机中小零件用的较低沸点的润滑油比较可能挥发干燥。
所以~ 不要再听‘太干燥会把镜头油给弄干’这错误的资讯啦~~~
关于霉菌~ 这部份到这~ 应该可以算是‘知道以上就ok’的地步了吧~
既然提到霉菌,就再补充三个‘延伸关连资讯’~
第一个是这
既然提到霉菌,顺便就也查到和他由于湿度会有的‘关系资讯’ 就是那‘恶心的小虫’
室尘螨是体型有点像蜘蛛的节肢动物,属于粉亚目、尘螨科。
室尘螨的成虫大小为 0.3 公厘,有八只脚。因为脚底带有吸盘,很容易吸附在棉与毛质
衣服、棉被及地毯上。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用肉眼看到。
它们的排泄物非常微小,仅 1 微米﹝10-6 m﹞,因为轻,容易飞扬在空气中,被人吸入
造成过敏反应。目前所知道室尘?的过敏原有 12 种,除了排泄物之外,皮屑及尸体也会
造成过敏。
台湾地区的室尘螨有很多种,但最常见的有三种,
即欧洲室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美洲室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及热带无爪室尘螨(Blomia tropicalis)。
由于这三种的习惯有些不一样,所以分布的地方也有差异。
台北地区以欧洲室尘螨为主,因为它最喜欢的温度是摄氏 25 度;
而南部高雄、屏东及台东地区以美洲室尘螨为主,它们比较不怕热,最喜欢的
温度为摄氏28 度;热带无爪室尘螨的生长特性还不很清楚,但是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多。
这些室尘螨在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及营养下,每天平均生产 2 到 4 粒卵,这些卵经
孵化,由幼第一、二、三阶段变成尘螨,共约 30 天。30 天左右的尘螨开始繁殖下一代,
一世代的时间为60天。如果以最少的一对室尘螨来计算,一个月变 60 只,而这 60 只再
过 30 天就变成 3,600 只,所以繁殖非常快。由于室尘螨喜欢的环境跟人类很像,很容易
在我们居家环境中生长,如果不注意,一转眼间,垫被、棉被、枕头、沙发、地毯都变成
它们的温床,所以应加以防治。若以布料来比较,绒布布料最容易聚集室尘螨,其次是绵
布,最不容易有室尘螨的是化纤及尼龙布料。
室尘螨的防治方法,最简易可行的就是利用它的生长特性。室尘螨喜欢在摄氏 25 度到 35
度之间生长,所以如果把温度降到 15 度或升高到 45 度就会死亡。(但...人也受不了吧)
实验结果发现,温度 15 度之下,只有 1.3% 室尘螨的卵被孵出,并且随即死亡。
如果温度更低,尘螨繁殖的速度会更慢。在摄氏 16 度到 20 度之间,一代的寿命长到 120 天,
但繁殖力较差。
因此,有些人以低温如干冰来杀死地毯中的室尘螨。而利用高温清洗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因为不仅可以杀死室尘螨,也可以除去它们的尸体,减低过敏原。通常摄氏 45 度下一个
半小时,50 度下 7 分钟,60 度下30秒即可杀死室尘螨。不过,清洗时,加些洗洁精,
效果会更好,50 度下 5 分钟就可达到效果。
利用湿度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室尘螨喜欢在 75% 的湿度下生活,如果把湿度
降到 50% 以下就无法生存。
另外,室尘螨也需要有食物及适当的营养才能生长,这些食物主要是人的皮屑、长霉菌的食品、
猫狗口水与皮屑、蟑螂排泄物与尸体等有机物质。
如果屋内食物多,则室尘螨繁殖快,反之则会饿死。
看完后...我只有一个感觉.... 好想住到‘电子防潮箱’里面去喔......
这边呢~ 我就不放图片了~ 我真的超讨厌‘脚比我多’的东西, 看了让我感觉好恶心~
打死我也不想去整理那些鬼模样的图片,原谅我吧~
想看他长啥模样的,请自己google一下了~
接着补充第2个 ‘非常重要’的部份!
尤其是电子防潮箱拿来摆放相机的朋友~
切记! 也是 切忌 啊!
使用防潮箱密封我们的摄影器材时,切记不要使用樟脑丸,
因它散发出的气体含有有毒物质,会损害镜片镀膜及胶片。
对这成分有兴趣的 相关资料我整理在这:
其中两个成分是比较受到正视的,
一个是 对二氯苯
还有这个网页
简单说 这些物质说是侵蚀有点... 过头,应该说影响了部分的相机中的材质如 塑胶、橡皮、与黏胶
材料等等...
如果以这类东西在延伸看,就是会‘挥发性较快’像樟脑丸一样,一个固定大小
你摆个几天就挥发慢慢变小的这类‘化学品’,都不要放在一个‘气密’、‘密闭’的环境中,
例如‘防潮箱’这个里面,谁知道他是不是也含有什么有影响的物质,慢慢在‘侵蚀’你放在
里面的宝贝呢?
所以~ 别因为心理想,我摆放古董字画的,丢几个樟脑丸可以防虫这样的观念
去对待防潮箱,如果你里面还有摆其他的物件,可能无意中你反倒在‘伤害你的珍藏’喔~
这点千万不要忘记了~
这最后的一点,我想虽然也许很多朋友都应该已经知道,但我还是鸡婆一下把它整理在这~
就是不同物件应放置不同湿度的环境
相对湿度 适合物件 一个简单的整理参考资料:
55-60% 古董、纸币、传真纸
45-55% 相机、镜头、滤镜、电脑用品、幻灯片、影带、CD ROM、PDA、麦克风
40%以下 光电半导体元件、电子零件等制品、半成品。
40-50% 精密加工金属制品,银器、铜器、模型车、刀具、量具、仪器等等 有金属表面氧化可能物品。
40%以下 药食品、化学品 等 保健食品、中西药材、干燥食品、容易受朝结块等食品物料。
(以40%唯一个简单的湿度来当区分线,大部分物件担心发霉、尘螨的再这个最低点就可以安心,但
由于40%已算满干燥的环境,要避免可能对纸张、橡皮有所伤害和影响,低于40%以下的大多为较为
特殊需求的药品、维他命、奶粉、这些平时较常家中看到的部份,茶叶和咖啡由于品种较多,咖啡粉和
咖啡豆就有不同的湿度需求量,还是要看状况判断比较好。但有个建议就是,一般粉末或颗粒状的食品
或药品,做好都能先使用本身具有密封功能的瓶罐装好,再放入防潮箱中,一个是避免本身的味道散出
影响其他放在一起的东西,另一个是避免其他的味道被本身给吸收,并且各自不会互相影响彼此,这样
的存放原则方式比较好。)
记得,毕竟这只是个大分类基本状况,也许现在的复杂度,像是纸张上的印刷墨水的特殊性,
或是特殊需求的物件条件,都会有些不同的小影响~
吉他、小提琴甚至其他的高等乐器也都有湿度控制的保管需求,但不同的体积和木头材质,可能需要的
含水量排出和吸收的各自参数是不太相同的,最好还是再购买时可以先有一些原厂的建议保养方式,或是
相关的保养建议手册,了解确认后再选购或订制合适的防潮柜规格,不要冒然的选购‘标准化’产品,
不然可能无意中反倒是伤害自己的珍藏而不自知。
说到这,这边我也说个关于收藏家的小插曲,看看许多‘同行’都有特别把‘小提琴防潮箱’可以
大剌剌的摆在‘产品型号中’,我也好奇的问过公司里的相关业务,为何收藏家不卖这‘小提琴电子
防潮箱’呢?
你知道我提到的答案是什么吗?
会特别为自己小提琴收藏需要的防潮箱,由于每一把提琴的‘木头’材质不同,需求状况不同,
不会有一个‘标准值’可以随便就订出来,如果因为一个错误的使用者‘操作’,或是不了解客户的
提琴材质特性,让客户随便买一个‘标准品型号’的方式回去,这个珍贵的一把琴‘坏’了,你能
推卸你的责任吗? 你能说 ‘收藏家’这个品牌可以这样的马虎吗?
小提琴防潮箱不是和消费机种
这样‘大众化’型号,在收藏家做事的态度中,小提琴用的防潮箱与博物馆、文物馆...看待的等级是
相同的,必须了解客户的实际状况,再对应出合适的‘除湿保管’方式,再收藏家这边归类‘订制’
的客制化服务对待。
这样的一个态度...
也许只有在少数真正收藏家的老客户中知道吧~
这... 是一个怎么样的看法去看待呢? 我想我不多543,留给你自己思考他了~
okok~ 这又花了我好几天功夫整理的543,还是老话一句,希望能对正确的相关知识有些分享的机会,
有机会,我会再找找别的有兴趣的议题来‘研究’来543一下的~
本文章同步发表在个人部落格
欢迎有空来温厝坐坐
有空多来温厝走走吧 /
一连看了您的数篇文章,脑袋都快要烧掉啦XDDDDDD
不过看完了之后,我首先去做的就是去把防潮箱的除湿强度调到“M”
因为我住基隆,室外潮湿程度我想就不必说了吧
每次去拍照回来,只要开箱超过30秒
原本里面的溼度就会从30%飙到快60%,开超过一分钟以上还会飙升到60%多
因此强度我都是开到“M”和“H”中间,箱内湿度大约保持在30%上下...
原来我的观念有问题,没考虑到霉菌等等生存只要控制在60%以下就好
太多反而伤害的是橡胶的元件
感谢您的撰文了~~~
大大真是太强了说~ 连这么专业的知识都懂!!!
赶快来看看我的防潮箱是在几度!!!
谢谢两位啦~
真不好意思说...
我想我是‘外行充内行’啦~
只是对一个问题好奇了就很想查清楚,网络上不是最容易
‘放火’、‘抢劫’的~ 所以常常看到一些错误的观念有时真是....
大概是看discovery频道的‘流言终结者’看过了,对于这有了‘冲动’想‘扭正’一下他~
有错误的地方还请专家朋友们提出来让我修正他,
不过~ 真是隔行如隔山,真是做了这行才知道里面的‘知识’还真是不简单就是了~
大家多交流了~
再次谢谢两位的鼓励~
有空多来温厝走走吧 /
用电子防潮箱这么多年了, 还真的没有仔细去研究过这些相关的资讯, 感谢楼主分享这么棒的资讯!
赞! 感谢楼主分享这么棒的资讯!非常有用的资讯
谢谢两位的鼓励啦~
但感觉...这篇人气真是......
又写了这篇
希望多捧捧场啦~ 好就拍个手~不好要吐他个口水吧~
有空多来温厝走走吧 /
oyag wrote:
我常觉得自己有时是个...(恕删)
推 每当发现一个有兴趣的话题,或想多找点他的
相关资料来研究一下,并不是想当专研到成精的地步,但就是想知道正确的观念~
好文章! 收藏先~
没想到防潮箱竟有这么多的学问;最赞叹的是还多了解了防螨方面的知识!
相信大部分网友用了多年的防潮箱,也不会去想要搞清楚这东西的机关之妙,只能说楼主格物致知的精神令人敬佩啦~
刚检查一下自己防潮箱的旋钮,还好我一直以来是在"H"的位置。
感谢分享!
看完大大的文章
赶快去看看我的溼度调多少防潮箱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土巴兔装修大学
防潮箱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报价结果将发送到您的手机
您的装修预算约
*装修管家将回电您,免费提供装修咨询服务
*因材料品牌及工程量不同,具体报价以量房实测为准
防潮箱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来源:
微信 手机看本文
更多装修流程、装修风水随时看
防潮箱顾名思义是用于物品的开燥,防止发潮的现象发生。有些电子设备如照相机,如果出现发潮后,有可能导致相机的功能失效,严重的话会彻底损坏不能使用。所以呢目前防潮箱是为大家提供的一个比较靠谱的防潮设备。今天呢小编主要和大家了解一下防潮箱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潮箱的使用方法在防潮箱内放置物品之前呢,将其打开电源空转24小时,检查确认湿度是否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当箱内湿度高于设定值时,红色电源亮,当湿度下降至设定值时,红色电源指示灯灭,电源会自动切断。了解这个原理后当只需调节自动控温旋钮,直至温度调节至恒定固定于所要求的温度上即可。在工作一定时间后,可以开启顶部的中央的放气调节器将潮气排出,也可以开启箱内的以加速升温排出潮气。使用完毕后将自动的旋转钮沿着反时针方向将其旋转至零位,并将电源等全部关闭。防潮箱的注意事项防潮箱就是在比较封闭的空间里,将原有的湿气有效的降低,所以呢箱体本身是否具有很好的气密性,是否能有效的防止外部潮湿空气流入,这一点在购买时需要考虑哦。防潮箱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去除湿气,一般呢箱体在维修时是可以单独拆卸下来的,在选购时防潮箱的最好是能与除湿部分分离,这样呢更好维护。在防潮箱内放置物品时,需要避免碰撞,否则箱内温度会不稳定。防潮箱内切记不能旋转易燃物品或是挥发性的物品内,防潮箱是没有防爆设备的呢。防潮箱内的鼓风机的电动轴承应当半年加油一次,使其使用寿命更长。防潮箱在除湿期间芯外部叶有时是打开状态,表面温度稍微高点,这是正常现象。平时呢大家在使用时尽可能的让门箱门关着,开门取放物品时尽量用的时间短些,同时呢在使用时不要将除湿机芯背部的散热孔给遮盖喽,影响散热效果。要是在比较潮湿的地方,不防配备一个防潮箱可以让一些易潮物品免受潮湿的危害哦。通过上述小编对防潮箱使用方法及一些注意事项的介绍,您对防潮箱有所了解了吗?
土巴兔微信公众号关注免费领取装修好礼
土巴兔APP菜鸟装修必备神器
热门活动: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来说两句吧:)
来说两句吧:)
不能不看的毛坯房简装8个步骤
玄关设计有门道 风水是关键
装修“雷区”不能碰,千万别中招
黑心开发商的陷阱一定得小心,熟人更要警惕!自己学会这些验房知识谁也骗不了你!
推荐城市分站&&
土巴兔微信公众号
中国装修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潮箱 温度误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