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进linux磁盘管理器看不到u盘磁盘,求大师

2512人阅读
Linux C(39)
服务器(6)
系统维护(3)
Linux 上如何创建新的用户,并让其在首次登陆后修改密码,并限制其允许使用的磁盘空间
闲来无事玩的,有错误请纠正,thanks!
主要步骤:建立用户账户 强制用户帐号过期 限制其磁盘使用大小
一、先创建用户吧:
1. 使用useradd添加用户&
2. 使用passwd设置用户密码&
3. 使用usermod -L来锁密码&
4. 强制用户帐号过期chage -d 0 username&
5. 解锁用户帐号
上面流程的示例:
# useradd stick
# passwd stick
Changing password for user stick.
New password:
Retype new password:
passwd: all authentication tokens updated successfully.
# usermod -L stick
# chage -d 0 stick
# usermod -U stick
当然用户dan第一次登录,就会提示设置密码如下:
$ su stick
You are required to change your password immediately (root enforced)
Changing password for stick
(current) UNIX password:
New password:
Retype new password:
ps:1、userdel
删除用户,该命令有参数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2、useradd 用法 useradd -c wangwei -d /opt/stick -G linux,soft_2 -s /bin/bash stick
注:添加用户stick,真实名是wangwei ,家目录设置在 /opt/stick ,是linux,soft_2 用户组成员, SHELL是bash.
二、设置磁盘限额:
用户磁盘空间的限制是以文件系统(分区)为单位,而不理会用户文件放在该文件系统中的哪个目录中。
1. 修改 /etc/fstab 文件.在文件系统相应的 mount 命令行中加入限额选项(如下的例子)。
  /dev/sda4 & /opt &ext3 & defaults,usrquota,grpquota & 0 0
  2. 重新装载 Linux 分区,例如:
  [root@fileserver root]# mount -o remount /opt
  3. 在欲加磁盘限额的文件系统的安装点目录建立 aquota.user 和 aquota.group 文件:
  [root@fileserver root]# cd /opt (/opt 为单个分区 /dev/sda4 的装载点)
  [root@fileserver opt]# touch aquota.user (为用户设置磁盘限额)
  [root@fileserver opt]# touch aquota.group (为用户组设置磁盘限额)
  这时生成 的 aquota.user 和 aquota.group 是空的,不符合系统的要求。
  请看下一步。
  4. 生成符合系统要求的 aquota.user 和 aquota.group
  [root@fileserver opt]# quotacheck /opt (生成符合系统要求 的 aquota.user)
  [root@fileserver opt]# quotacheck -g /opt (生成符合系统要求 的 aquota.group)
  生成时,有错误提示。这不要紧。因为 先前 touch 生成的是一个空文件,肯定格式不对。
  这样 正确的 aquota.user 和 aquota.group 生成啦。
  继续下一步:
(对于上面的两步 也可以有其他方式,比如直接在没有创建aquota.user等文件的时候 直接使用 quotacheck
-avug 生成,更多的请查看 quotacheck
命令的使用方法)
  5. 为用户设置磁盘空间限额:  [root@fileserver opt]# edquota [-u] user_name
(此处的user_name 用户的home路径应该在做磁盘限额的分区上)  [root@fileserver opt]# edquota -g group_name (对于用户组)  本命令开启一个 vi 窗口,为用户设置磁盘空间和i节点数目的限额.其中 soft 限额为一个临时性的限额;hard 限额为一个永久性限额(soft 限额可略大于 hard 限额),编辑方法与 vi 完全相同,以 ZZ 或 :wq 命令退出.如要给若干用户 user1, user2,user3 指定相同的磁盘限额,可用下面的命令给这些用户赋予与 protuser 相同的限额:
下面是我对上面创建的用户stick设置的参数(数字虽小,因为仅仅是作为验证,能够达到限制的目的其中的单位貌似是KB)
1 Disk quotas for user stick (uid 501):
2 & Filesystem & & & & & & & & & blocks & & & soft & & & hard & & inodes & & soft & & hard
3 & /dev/sda4 & & & & & & & & & & & 108 & & & &100 & & & &110 & & & & 26 & & & &0 & & & &0
  [root@fileserver opt]# edquota [-u] -p protuser user1 user2 user3
  [root@fileserver opt]# edquota -g -p protgroup group1 group2 group3
  设定soft quota和hard quota之间的时间:
  [root@fileserver opt]# edquota -t
  出现一个 vi 窗口:
  Grace period before enforcing soft limits for users:
  Time units may be: days, hours, minutes, or seconds
  Filesystem Block grace period Inode grace period
  /dev/sda4 7days 7days
  修改成自己所需要的,并保存退出就设置这个时间啦。
基本完成了,我想上面的问题应该有很多,欢迎贴在后面以作改进。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69789次
积分:1073
积分:1073
排名:千里之外
原创:34篇
转载:26篇
(3)(3)(4)(3)(7)(1)(5)(1)(8)(10)(15)博客访问: 951478
博文数量: 271
博客积分: 10147
博客等级: 上将
技术积分: 2787
注册时间:
IT168企业级官微
微信号:IT168qiye
系统架构师大会
微信号:SACC2013
分类: LINUX
Linux检测硬盘坏道
  badblocks
  功能说明:检查磁盘装置中损坏的区块。
  语法:badblocks [-svw][-b ][-o ][磁盘装置][磁盘区块数][启始区块]
  补充说明:执行指令时须指定所要检查的磁盘装置,及此装置的磁盘区块数。
  参数:
  -b 指定磁盘的区块大小,单位为字节。
  -o 将检查的结果写入指定的输出文件。
  -s 在检查时显示进度。
  -v 执行时显示详细的信息。
  -w 在检查时,执行写入测试。
  [磁盘装置] 指定要检查的磁盘装置。
  [磁盘区块数] 指定磁盘装置的区块总数。
  [启始区块] 指定要从哪个区块开始检查。
  badblocks 检测磁盘坏块
  1)$badblocks -s //显示进度 -v //显示执行详细情况 /dev/sda1
  2)读写方式检测 未挂载的磁盘设备或分区
  $badblocks -s //显示进度 -w //以写去检测 -v //显示执行详细情况 /dev/sda2
============================================================================
linux和win是不同的(废话 ),win下磁盘检测工具一抓一大把,管用不管用的名字起的都相当牛,不是**大师就是**专家,但是管用的就不多了。汗&linux下,最长用的磁盘检测工具是smartcontrol了(smartctl)但是我的移动硬盘竟然不支持smart,所以只能用肥猪流方法啦&起因:悬挂在某高处的某物体,自由落体状,砸在了320G eaget 移动硬盘上,外壳有损伤,因为正在进行读写操作,所以进行坏道检测。(杯具阿!! )首先umount已经mount的移动硬盘
umount /dev/sd*
进行检测:方法一:
badblocks -s& -v& /dev/sd*1
sudo e2fsck -f -c /dev/sd*1
因为需要对磁盘进行检测,所以速度非常之缓慢,在检测过程中注意不要断电,不要对硬盘进行任何读写,不要移除硬盘,不要物理损伤,不要震动等等。杂牌硬盘还要注意散热。检测过程可以中途终止,也可以指定区块重新开始用法:
sudo badblock /dev& &last& start
耐心等待吧!我320G移动硬盘,用了2小时,60%,然后为了写这篇文章,杯具的按下了ctrl+c幸好可以指定区块开始
当你看到:
Pass completed, 0 bad blocks found.
恭喜!!没有坏道。如果>0,那么你也杯具了。快找软件修复吧!!
其他1、fsck使用badblocks的信息badblocks只会在日志文件中标记出坏道的信息,但若希望在检测磁盘时也能跳过这些坏块不检测,可以使用fsck的-l参数:# -l /tmp/ /dev/hda12、在创建文件系统前检测坏道badblocks可以随e2fsck和mke2fs的-c删除一起运行(对ext3文件系统也一样),在创建文件系统前就先检测坏道信息:# -c /dev/hda1代码表示使用-c在创建文件系统前检查坏道的硬盘。这个操作已经很清楚地告知我们可以采用“ -c”选项用“read-only”方式检查硬盘。这个命令会在格式化硬盘时检查硬盘,并标出错误的硬盘“block”。用这个方法格式化硬盘,需要有相当大的耐心,因为命令运行后,会一个个用读的方式检查硬盘。
命令以及相关信息请参考:
delectate@delectate-laptop:~$ umount /dev/sdc1delectate@delectate-laptop:~$ umount /dev/sdc2delectate@delectate-laptop:~$ sudo badblocks -s -v /dev/sdc1[sudo] password for delectate:&Checking blocks 0 to Checking for bad blocks (read-only test): done&Pass completed, 0 bad blocks found.delectate@delectate-laptop:~$ sudo badblocks -s -v /dev/sdc2[sudo] password for delectate:&Checking blocks 0 to 8385929Checking for bad blocks (read-only test): done&Pass completed, 0 bad blocks found.delectate@delectate-laptop:~$
所以说,移动硬盘,应该多多注意才是。每次拔下时,要umount,然后再拔下。不过我尝试过,第一次umount后马上拔下,硬盘有异响,频率很高的口支声,但是umount后等10s左右再拔下来,就没有,想来应该是磁头回landing zone的时间吧!移动硬盘不比u盘,多多小心,多多注意才是哦!!&update : 可以在桌面右键点击盘符,然后选择“safely remove this device”,大部分移动硬盘可以自动卸载并停止转动,所以需要进行坏道检测的童鞋,不要点击这个选项,仅仅卸载即可……检测完成后,可以mount上再点击那个“safely remove device”,使移动硬盘停止转动。(大部分移动硬盘可以停止转动,但是小部分的还是不可以,原因未知,应该是硬盘盒问题。)
==============================================================
磁盘坏道,是所有人都不希望遇到的事情……
磁盘坏道,轻则磁盘性能下降,重则系统启动失败,数据丢失。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磁盘健康状况,及时备份重要数据。
什么是S.M.A.R.T?
全称为 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 Technology ,用于磁盘自我检测,并向用户报告磁盘状态。这项技术需要主板支持,且检测结果不一定准确。
linux上可以使用gnome-disk-utility查看磁盘的S.M.A.R.T相关信息。
您也可以安装
sudo pacman -S libatasmart smartmontools gsmartcontrol
启用smart图形化界面(gsmartcontrol)/cli工具(smartctl)进行查看。
·温彻斯特磁盘:(硬盘原理)
大致原理就是非工作时间磁头停留在landing zone;需要读取数据时,磁头离开landing zone,依靠盘片的旋转产生升力悬浮在盘片表面读取数据。
因为盘片旋转速度非常快,且磁头与盘片距离非常近(头发丝的千分之一),如果剧烈震动或者外力冲击,甚至电压不稳,均有可能导致磁头与高速旋转的盘片产生物理接触,造成不可修复性物理损坏。
当您的磁盘:
1.在读取某一文件或运行某一程序时,硬盘反复读盘且出错,提示文件损坏等信息,或者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成功;有时甚至会出现死机;&&&&&&&&&&&&
2.io wait 无故增高或居高不下;
3.硬盘声音突然由原来正常的摩擦音变成了怪音;
4.系统无法正常启动,出现“IO error”等提示信息;
5.mkfs时,到某一进度停止不前,最后报错,无法完成;
6.每次系统开机都会自动运行fsck扫描磁盘错误;
7.对硬盘执行FDISK时,到某一进度会反复进进退退;
8.如果您的磁盘出现如上状况,您就需要及时对磁盘进行坏道检测以测试磁盘可用性,并立即备份数据。
·磁盘坏道检测
建议使用livecd或者liveusb对本地磁盘进行检测。如果是对移动存储设备进行检测,请umount后再进行检测,以免数据受损。
umount /dev/sd*
对磁盘进行read-only检测:
sudo badblocks -s& -v& /dev/sd*
因为需要对磁盘进行检测,所以速度非常缓慢,在检测过程中注意不要断电,不要对硬盘进行任何操作,不要移除硬盘,不要物理损伤,不要震动等。
检测过程可以中途终止,也可以指定区块重新开始。
sudo badblock -s -v& /dev/sd* & last& start
如果您检测完成后看到
Pass completed, 0 bad blocks found.
那么恭喜,此磁盘通过测试,没有坏道(坏块)。您可以放心使用。
·磁盘有坏道了……
但是,如果您检测过程中再某一个区块停滞不前,而后报告中提示有坏块,那么杯具了……您的磁盘有坏道了。
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坏道,均建议您首先进行数据备份!把重要数据进行备份然后再尝试修复。如果您有重要数据却无法读取(磁盘出现异常),那么请立即停止使用此磁盘并找专业人员进行修复。
·坏道的修复/屏蔽
常见坏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
o&逻辑坏道
o&0磁道损坏
o 物理坏道
坏道一般以单独或者组合形式出现。
·逻辑坏道修复:
fsck -a /dev/sd*
就这么简单。
更多fsck用法您可以查看或者查看man手册。
·0磁道损坏修复:
使用1磁道代替零磁道(操作危险需谨慎)
大致流程就是全盘格式化,然后重新分区,编辑分区表使用1磁道,从而复活硬盘。
操作手册(,,)
·物理坏道
物理坏道没有修复可能性,只能进行屏蔽。
如果您已经进行了坏道检测,那么您肯定已经知道坏道(坏块)大致位置以及坏块大小,您需要:
1.备份硬盘数据
2.删除所有硬盘分区
3.根据坏块位置以及大小,估算出所占空间(例如共100个区块,磁盘大小为100g,20-30损坏,则坏块在20-30g这个区间)
4.进行分区(接上:分区应为 0-15|15-35|35-100,中间的15-35g为有坏道的分区。要对有坏道的分区进行扩容处理,数值不要过小,以免坏道被分到其他分区。)
5.隔离15-35g这个分区(即不挂载,不读写,不操作)
6.您的磁盘可用空间减少,但是剩余空间均可用(坏道已经屏蔽)
由于物理坏道具有扩散性,所以建议尽早让磁盘“退休”才是……
·分区表修复工具
如果您的分区表已经被损坏,建议使用testdisk进行修复。他可以快速回复分区表,真的非常好用(修复我的硬盘n次!利器也~)
sudo pacman -S testdisk
基本用法(,)
·珍爱磁盘,爱护数据
磁盘有价,数据无价
不要等磁盘出现问题了才想到数据还没有备份;不到等论文丢了才想起来明天就要交;不要等rm了才想起来把重要文件删除了。备份数据并不是多么困难,也不需要多少时间,所以请您及时备份,保护无价的数据吧!
阅读(3232) | 评论(0) | 转发(0) |
相关热门文章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请登录后评论。Posts - 255,
Articles - 1,
Comments - 1999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独立博客:
13:20 by 虫师, ... 阅读,
&&&&& 相信很多人对充满了喜爱,尤其是技术人员,玩惯了更想尝试一下这个系统。关于它的优点多多,当然,你的好你的坏,用过才明白!下面我这个菜鸟也来玩装个玩玩。
我不会那么冲动,上来就把自己的电脑系统换成的,那样我就傻眼了,可能连联个网安装个程序对我来说都成了问题。最保险方式,用虚拟机呗,这是新手初玩的不二方法。当虚拟机是从平台向过度的好方法。
所以,在我的下,我准备了两样神器。
---------------------------------------------------------------------------------------------------------------
Linux&&:&必不可少的,要玩当然要下系统了。关于系统的版本很多,我这里用
下载地址:
5.7版本的太大,我下的是4.8的,看准了是这个文件噢!
其实,linux内核很小,因为linux大多用在服务器上,所以,linux&厂商集成了太多的服务到他们的Linux&系统中。
VMware&&:虚拟机,我们可以下这个虚拟机下运行我们的系统。
&这个要钱,有精简的版的才几十,一般的三五百,破解码也能在网上找到。这里贴下载地址了。
&--------------------------------------------------------------------------------------------------------------------
关于虚拟机的安装破解,以及如何导入运行不是本文重点。
&打开虚拟机,文件新建虚拟机根据向导,选择我们的安装系统,设置系统的用户名密码,设置虚拟机的、磁盘、内存的大小。网络连接方式。&这个不难。
&linux的精简安装过程
下面虚拟机就开始安装我们的了。(鼠标双点虚拟机进入虚拟机。鼠标退出虚拟机&)
choose&skip&to&skip&the&media&test&and&start&the&installation
第一个画面问我们检查不检查系统?&不想检查选择&skip
第一个选项让我们选择语言,注意,这个是我们安装向导的语言,并不我们系统的语言。
选择文件类型,这里第一次玩,为了简便就选择&个人桌面&。
在磁盘分区设置的地方,我选择&手工分区&,如果是的不太一样,是一个下拉列表,有四个选项,选择手动化分分区就行了。
Linux磁盘文件的存储方式与我们的的不一样,在下一切都可以看做文件。
所以,先跟着我操作有,等一下补点磁盘文件的相关知识。
点击&新建&,创建我们的&系统&盘,
挂载点选择跟目录,里面存放我们的系统,以及其它一些服务文件等,我,我虚拟机那里设置的总大小为。如果你设置的总大小为这里可以多分点。
第二步》》
点击&新建&
设置&虚拟内存&,设置这个空间类似,虚拟内存,当物理内存不够用的时候,磁盘上会划分出一个虚拟内存来做内存用。不选择挂载点,设置文件类型为&&
第三步》》
点击&新建立&
剩下的就根据需求随便分了。如果要做服务器可分个专门服务器程序。
我的硬盘分区方式如下:
点击&下一步&,设置防火墙,选择服务。
设置(超级管理员)用户的密码
下面,就根据我们的设置开始安装系统的,大概一二十分钟吧!下面来了解一下文件系统。
======================================华丽分割线========================================
linux 文件系统
    Linux文件系统的组织方式称做Filesystem&Hierarchy&Standard(文件系统分层标准,简称FHS),即采用层次式的树状目录结构。在此结构的最上层是根目录"/"(斜杠),然后在此根目录下是其他的目录和子目录
    Linux与DOS及Windows一样,采用"路径"来表示文件或目录在文件系统中所处的层次。路径由以"/"为分隔符的多个目录名字符串组成,分为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所谓绝对路径是指由根目录"/"为起点来表示系统中某个文件或目录的位置的方法。例如如果用绝对路径表示图1中第4层目录中的bin目录,应为"/usr/local/bin"。相对路径则是以当前目录为起点,表示系统中某个文件或目录在文件系统中的位置的方法。若当前工作目录是"/usr",则用相对路径表示图1中第4层目录中的bin目录,应为"local/bin"或"./local/bin",其中"./"表示当前目录,通常可以省略。
Linux文件系统的组织与Windows操作系统不同。对于在Linux下使用的设备,不需要像Windows那样创建驱动器盘符,Linux会将包括本地磁盘、网络文件系统、CD-ROM和U盘等所有设备识别为设备文件,并嵌入到Linux文件系统中来进行管理。一个设备文件不占用文件系统的任何空间,仅仅是访问某个设备驱动程序的入口。Linux&系统中有两类特殊文件:面向字符的特殊文件和面向块(block)的特殊文件。前者允许I/O操作以字符的形式进行,而后者通过内存缓冲区来使数据的读写操作以数据块的方式实现。当对设备文件进行I/O操作时,该操作会被转给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一个设备文件是用主设备号(指出设备类型)和从设备号(指出是该类型中的第几个设备)来表示的,可以通过mknod命令进行创建。软盘、光盘和硬盘等典型设备文件在Linux系统中的表示方法见表1。
  表1&&典型设备文件在Linux系统中的表示方法
Linux系统中的表示方法
第一个IDE接口的Master硬盘
第一个IDE接口的Slave硬盘
第二个IDE接口的Master硬盘
第二个IDE接口的Slave硬盘
第一个SCSI接口的Master硬盘
第一个SCSI接口的Slave硬盘
第二个SCSI接口的Master硬盘
第二个SCSI接口的Slave硬盘
/dev/cdrom
第一个软盘
Linux文件名最长可允许256个字符,可以包括数字、字符,以及"."、"-"、"_"等符号。Linux文件名不像DOS或Windows由主文件名和扩展文件名两部分组成,Linux中没有扩展名的概念。Linux环境下,文件名对大小写敏感(Case&Sensitive),例如test.txt与Test.txt会被识别成两个不同的文件,而DOS或Windows平台是不进行大小写区分的。
最简单的分区方法
这个在前面已经谈过了,就是仅分出根目录与内存交换空间(/&&swap)即可。然后再预留一些剩余的磁盘以供后续的练习之用。不过,这当然是不保险的分区方法(所以鸟哥经常说这是"懒人分区法")!因为如果任何一个小细节坏掉(例如坏轨的产生),你的根目录将可能整个损毁,挽救方面较困难!
稍微麻烦一点的方式
较麻烦一点的分区方式就是先分析这台主机的未来用途,然后根据用途去分析需要较大容量的目录,以及读写较为频繁的目录,将这些重要的目录分别独立出来而不与根目录放在一起,那当这些读写较频繁的磁盘分区有问题时,至少不会影响到根目录的系统数据,那挽救方面就比较容易。在默认的CentOS环境中,下面的目录是比较符合容量大且(或)读写频繁的目录:
  Linux&系统文件说明:
/&&&&&顶层根目录。&所有其他目录都在文件系统层次的根目录下。
/bin&包含基本命令行实用程序。&&&&&不能在另一个分区配置这个目录,否则无法在linux&rescue方式访问这些实用程序。
/boot&包括linux启动计算机时所要的命令或文件。
/dev&&列出可用的设备驱动程序。&&&&不能将这个目录转载到另外一个分区。
/etc&&&包括基本linux配置命令。&&包括与口令,apache&,samba之类监控程序和X&窗口有关的配置命令
/home&包括除根用户以外的所有用户的主目录。
/initrd&配置启动期间初始内存盘使用的空目录。&不能将这个目录转载到另外一个分区。如果删除这个目录,redhat&linux就不能启动了。
&&&&&&&&&&&这个目录不属于FHS的一部分
/root&&根用户主目录。/root目录是根目录(/)的子目录,不能另外转载这个目录。
/temp&作为临时文件的专用存储地址,也是下载文件的好地方。
/user&&包括所有用户可用的程序与数据,也包括许多子目录。
/var&&&&包含变量数据,包括日志文件和打印假脱机。这个目录经常转载到另一分区。8893人阅读
system(23)
&Linux服务器装好系统之后,想要知道硬盘的读写是否能满足服务的需要,如果不满足硬盘的IO就是服务的一个瓶颈。所以我们需要测试硬盘的读写速度,测试的方法很多,下面是使用Linux 自带的dd命令测试硬盘的读写速度。
time有计时作用,dd用于复制,从if读出,写到of。if=/dev/zero不产生IO,因此可以用来测试纯写速度。同理of=/dev/null不产生IO,可以用来测试纯读速度。bs是每次读或写的大小,即一个块的大小,count是读写块的数量。
测/data目录所在磁盘的纯写速度:
[root@nagios ~]# time dd if=/dev/zero of=/var/test bs=8k count=1000000
&;0 records in
&;0 records out
& bytes (8.2 GB) copied, 52.5749 seconds, 156 MB/s
real&&& 0m55.841s
&user&&& 0m0.507s
&sys&&& 0m15.706s
##红色部分是因为使用了time命令才显示的,因此需要time命令来计算复制的时间。
测/data目录所在磁盘的纯读速度:
[root@nagios ~]# time dd if=/var/test of=/dev/null bs=8k count=1000000
&;0 records in
&;0 records out
& bytes (8.2 GB) copied, 49.0088 seconds, 167 MB/s
real&&& 0m49.025s
&user&&& 0m0.559s
&sys&&& 0m6.383s
测读写速度:
[root@nagios ~]# time dd if=/var/test of=/tmp/test bs=8k count=1000000
&;0 records in
&;0 records out
& bytes (8.2 GB) copied, 129.239 seconds, 63.4 MB/s
real&&& 2m9.251s
&user&&& 0m0.114s
&sys&&& 0m21.494s
看来这个测试结果还不错,嘿嘿&
备注:理论上测试复制量越大测试结果越准确。
正常测试的时候可能不止测试一边,可能会需要很多遍求取平均值,这个测试结果在普通的重定向是没有效果的 之后 google 了一下 用下面的方式重定向到一个文件
dd if=/dev/zero of=/var/test bs=8k count=&& info
这样测试的结果就到info文件里面了
hdparm&测试硬盘读写速度
安装:yum install hdparm
语  法:hdparm [-CfghiIqtTvyYZ][-a &快取分区&][-A &0或1&][-c &I/O模式&][-d &0或1&][-k &0或1&][-K &0或1&][-m
&分区数&][-n &0或1&][-p &PIO模式&][-P &分区数&][-r &0或1&][-S &时间&][-u &0或1&][-W &0或1&][-X
&传输模式&][设备]
补充说明:hdparm可检测,显示与设定IDE或SCSI硬盘的参数。
参  数:
&&-a&快取分区&&&&设定读取文件时,预先存入块区的分区数,若不加上&快取分区&选项,则显示目前的设定。
&&-A&0或1&&&&启动或关闭读取文件时的快取功能。
&&-c&I/O模式&&&&设定IDE32位I/O模式。
&&-C&&&检测IDE硬盘的电源管理模式。
&&-d&0或1&&&&设定磁盘的DMA模式。
&&-f&&&将内存缓冲区的数据写入硬盘,并清楚缓冲区。
&&-g&&&显示硬盘的磁轨,磁头,磁区等参数。
&&-h&&&显示帮助。
&&-i&&&显示硬盘的硬件规格信息,这些信息是在开机时由硬盘本身所提供。
&&-I&&&直接读取硬盘所提供的硬件规格信息。
&&-k&0或1&&&&重设硬盘时,保留-dmu参数的设定。
&&-K&0或1&&&&重设硬盘时,保留-APSWXZ参数的设定。
&&-m&磁区数&&&&设定硬盘多重分区存取的分区数。
&&-n&0或1&&&&忽略硬盘写入时所发生的错误。
&&-p&PIO模式&&&&设定硬盘的PIO模式。
&&-P&磁区数&&&&设定硬盘内部快取的分区数。
&&-q&&&在执行后续的参数时,不在屏幕上显示任何信息。
&&-r&0或1&&&&设定硬盘的读写模式。
&&-S&时间&&&&设定硬盘进入省电模式前的等待时间。
&&-t&&&评估硬盘的读取效率。
&&-T&&评估硬盘快取的读取效率。
&&-u&0或1&&&&在硬盘存取时,允许其他中断要求同时执行。
&&-v&&&显示硬盘的相关设定。
&&-W&0或1&&&&设定硬盘的写入快取。
&&-X&传输模式&&&&设定硬盘的传输模式。
&&-y&&&使IDE硬盘进入省电模式。
&&-Y&&&使IDE硬盘进入睡眠模式。
&&-Z&&&关闭某些Seagate硬盘的自动省电功能。
测试硬盘的读取速度:
普通磁盘测试:
# hdparm -t /dev/sda
&Timing buffered disk reads:&&316&MB in&&3.02&seconds =&104.71&MB/sec
# hdparm -T /dev/sda
&Timing cached reads:&&&19328&MB in&&1.99&seconds =&9691.24&MB/sec
RAID0测试(两块盘):
# hdparm -t /dev/sdb
&Timing buffered disk reads:&&622&MB in&&3.01&seconds =&206.89&MB/sec
# hdparm -T /dev/sdb1
/dev/sdb1:
&Timing cached reads:&&&19632&MB in&&1.99&seconds =&9844.20&MB/sec
RAID0测试(三块盘):
# hdparm -t /dev/sdb
&Timing buffered disk reads:&&846&MB in&&3.00&seconds =&281.54&MB/sec
# hdparm -T /dev/sdb
&Timing cached reads:&&&18412&MB in&&1.99&seconds =&9229.67&MB/sec
RAID0测试(四块盘)
&Timing cached reads:&&&19608&MB in&&1.99&seconds =&9832.76&MB/sec
&Timing buffered disk reads:&&860&MB in&&3.00&seconds =&286.35&MB/sec
另外ARID卡测试速度后,每次会警告:
HDIO_DRIVE_CMD(null) (wait&for&flush complete) failed: Inappropriate ioctl&for&device
参考测试速度方法:time cp -a data2 data2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222001次
积分:2375
积分:2375
排名:第10768名
原创:40篇
转载:39篇
评论:29条
(7)(4)(6)(11)(4)(2)(2)(3)(4)(5)(2)(7)(1)(5)(10)(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磁盘管理中看不到u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