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陕西学前教育师范学院大二一共几个班

告诉我!不只有我一个人到现在还_淮北师范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0,966贴子:
告诉我!不只有我一个人到现在还收藏
告诉我!不只有我一个人到现在还没复习!
福利不只是穿多穿少,还要有迷人的微笑!
已经背完了
复习的气息,老夫喜欢。
我也没复习。我已经反押题了!!!过不过全靠这份押题了
有实力的人都在玩
我连预习都还没开始
复习啥啊,该玩玩
你在说什么
躺在床上玩手机
我我就是我,是不一样颜色的烟火
还早,不急不急
我从不复习
我也还没复习啊-------------——————————        ——十年生死两茫茫,喜羊羊,灰太狼。舒克贝塔,蓝猫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圣斗士,美猴王。老夫聊发少年狂,治肾亏,不含糖。锦帽貂裘,洗衣用奇强。为报倾城随太守,三百年,九芝堂。夜来幽梦忽还乡,学外语,新东方。相顾无言,洗洗更健康。料得年年肠断处,找工作,富士康。
叫你平时不努力
早上五点半起来背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我现在打算去睡觉了
我还不知道剩下的考什么呢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4|
上传日期: 02:39:5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
官方公共微信淮北师范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 & &导读:淮北师范大学是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2003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 年在教 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 年增列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 授予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2010 年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 & &学校全面落实党代会提出的“1·2·10”工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学科专业 结构及资源配置,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就业工作实绩突出。荣获“安徽省就业 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首届安徽省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安徽 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暨创业大赛最佳组织奖”、“安徽省教师就业创业课程教学大赛最 佳组织奖”等荣誉称号。就业工作经验曾在全国煤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和安徽省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做典型交流。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曾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 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开展在线咨询。就业工作连续两年接受 360 教育 在线首版头条专访。
& & &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 号)、《关于做好 2015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5]44 号)、《转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做好 2015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皖教秘学〔2015〕32 号)文件要求,学校编制了 2015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现报告如下:
& & & &1 基本数据
& & & &1.1 毕业生基本情况
& & & &1.1.1 毕业人数
& & & &2015 届毕业生共 4503 人,其中,本科生 4316 人, 硕士研究生 187 人。(注:本报告各类数据统计均截止到 2015 年 8 月 31 日)。
& & & &1.1.2 生源分布
& & & &本科毕业生 82.32 %来自华东地区,其次是中南地区(6.07%)、华北地区(5.24%)、西北地区(2.78%)、西南地区(2.04 %)、东北地区(1.55%)。毕业硕士研究生中有 73.80%来自于华东地区,14.44%来自于中南地区、其它地区生源分别为:华北地区 6.42%、西北地区 3.21%、东北地区 1.60%、西南地区 0.53%。
& & & &1.1.3 民族分布
& & & &本科毕业生以汉族为主,共 4213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99.76 %;另有 103 人来自于维吾尔族、土家族、回族、苗族、壮族、蒙古族、满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占毕业生总数的0.24%。毕业硕士研究生中有 185 人为汉族,占总数的 98.93%;另有 1 人来自苗族,1 人来自侗族,共占 1.07%。
& & & &1.1.4 专业分布
& & & &本科毕业生分布在 52 个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 17 个,非师范类专业 35 个,比例分别为 32.69%和 67.31%。师范类专业毕业生 1917 人,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 2399 人,比例分别为 44.41%和 55.50%。毕业硕士研究生分布在 40 个专业。其中,学术型专业 39 个,学制为 3 年,1 个教育硕士专业,学制为 2 年。
& & & &1.1.5 性别分布
& & & &本科毕业生共 4316 人,其中男生 1703 人,女生 2613 人,分别占 39.46%和 60.54%。毕业硕士研究生共 187 人,其中男生 61 人,女生为 126 人,分别占 32.62%和 67.38%。
& & & &1.2 就业基本情况
& & & &1.2.1 初次就业率
& & & &学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 90.01%。其中,师范类专业就业率为 88.32%,非师范类专业就业率为 91.37%。硕士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 63.10%。
& & & &1.2.2 就业形式
& & & &已就业的 3885 名本科毕业生中,协议就业比例为 72.40%,升学比例为 17.47%,出国(境) 比例为 0.14%。1693 名已就业的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中,以协议就业形式就业的 1301 人,升学的 392 人。2192 名已就业的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中,以协议就业形式就业的 1830 人,升学的362 人。已就业的 118 名毕业研究生中,协议就业比例为 40.68%,升学比例为 7.62%,合同就业 比例为 3.39%,灵活就业比例为 48.31%
& & & &1.2.3 就业行业
& & & &中初等教育单位和非国有制经济单位是 2015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占就业人数的72.77%。其中,中初等教育单位 1112 人,占就业人数的 28.62%;非国有制企业单位 1715人,占就业人数的 44.14%。在已就业(除升学及出国、出境外)的 1298 名本科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中,到高校或中 等职业院校的有 10 人,到中初等教育单位的有 1005 人,占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的77.43%。
& & & &在已就业(除升学及出国、出境外)的 1827 名本科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中,到国有企 业就业的有 97 人,到三资企业就业的有 86 人,占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10.02%;到其他企业就业的 1478 人,占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80.90%。2015 届毕业研究生中,中初等教育单位 24 人,占已就业人数的 20.34%;国有企业 2人,占已就业人数的 1.69%;高等教育单位 14 人,占已就业人数的 11.86%;其他事业单位9 人,占已就业人数的 7.63%;机关 5 人,占已就业人数的 4.24%;三资及其它企业 50 人,占已就业人数的 42.37%;医疗卫生单位 1 人,占已就业人数的 0.85%;11.02%的毕业生分布在其他行业。
& & & &1.2.4 分学院就业率
& & & &本科毕业生分学院就业率统计表
毕业生总数
就业率(%)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历史与社会学院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外国语学院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生命科学学院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数学科学学院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333333;font-size:9.
& & & &1.2.5 分专业就业率
&本科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统计表
& & & &1.2.6 就业区域
& & & &在协议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华东地区(87.46%)、中南地区(5.76%)、华北地区 (3.90%)、西南地区(1.22%)、西北地区(1.12%)、 东北地区(0.54%)。从重点区域看,21.22%在长三角经济区就业,5.41%在环渤海经济圈就业,2.53%在珠三角经济区就业(上述 3 个重点区域以下简称“两区一圈”)。在已就业(除升学及出国、出境外)的 1298 名本科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中,到地市一级城市就业的有 612 人,占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47.15%;到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的686 人,占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52.85%。在已就业(除升学及出国、出境外)的 1827 名本科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中,到地市一级城市就业的有 1135 人,占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62.12%;到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有 692 人,占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37.88%。在已就业的毕业硕士研究生中,就业的地域主要在华东地区(73.73%),其次中南地区与华北地区各占 10.17%,再次是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各占 2.54%,东北地区(0.85%)最少。
& & & &1.2.7 供需比
& & & &本科毕业生供需比约为 1:3.2,硕士研究生供需比约为 1:3。
& & & &1.3 升学情况
& & & &本科毕业生共考取硕士研究生 760 人(其中考取境外研究生 6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7.61%,比 2014 届毕业生提升 1 个百分点。其中,考取科研院所、“985”、“211”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 514 人,占全校考研录取率的 67.63%。录取硕士研究生比例较高的专业依次是生物科学(师范)、生物工程、国际政治、历史学(师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科学、公共事业管理等。硕士研究生中考取博士 9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4.81%,其中有 7 人考取“985”、“211”工程大学,有 2 人考取科研院所。
& & & &1.4 各类群体就业情况
& & & &1.4.1 基层就业
& & & &2015 届本科毕业生 2293 人(其中 3 人参加基层项目)到基层就业,占全校就业(除升学及出国、出境外)毕业生人数的 71.99%。
& & & &1.4.2 中共党员就业
& & & &本科毕业生中有中共党员 824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19.09%。其中,就业 806 人,中共党员就业率为 97.82%。毕业硕士研究生中有中共党员 123 人,占毕业生人数的 65.78%。其中,就业 81 人,中共党员的就业率为 65.85%。
& & & &1.4.3 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
& & & &本科毕业生中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652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15.11%。其中,607 人实现 就业,包括 139 人升学,就业率为 93.10%。
& & & &1.4.4 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
& & & &本科毕业生中有就业困难学生 55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1.27%。其中,就业 49 人,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率为 89.09%。
& & & &1.4.5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
& & & &本科毕业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 103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2.39%。其中,77 人实现升学或落实就业岗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为 74.78%。
& & & &2 相关分析
& & & &2.1 行业需求分析
& & & &(1)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情况:高等教育单位和机关“情结”持续松动,愿意到中初等教育系统、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有所提升。教育系统、企业、其他事业单位及机关成为毕业生就业行业意向主要构成。与上年相比,就业行业意向比例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中初等教育单位略有所下降,为 24.42%,比上年下降了 1.65 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比上年有所上涨,比去年上涨了 3.21 个百分点;三是机关持续下降,仅为 4.74%,比上年下降了 0.22 个百分点;四是其他事业单位比上年下降了 1.48 个百分点,为 9.08%;五是选择升学及出国、出境留学学生增长较快,比去年上涨了 2.21 个百分点。毕业生的求职行业意向具有“多样化、务实化、基层化”的特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基层就业导向正在影响着毕业生就业行业的选择。
& & & &(2)本科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到中初等教育单位、企业就业的比例均比意向比例高,到高等教育单位、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其他行业就业的比例均比意向比例低。从就业行业的实际比例来看,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仍处于最高位,达 39.36%,比意向比例高出 9.03 个百分点。到中初等教育单位就业的比例,高出意向比例 0.08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到高等教育单位、其他行业、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则较意向比例低。
& & & &由此可见,在求职之初,毕业生选择就业行业时期望值仍然较高,但是在择业过程中,现实与心理预期不断“冲突”、“博弈”、“调和”,最终使求职目标比较接近现实需求。
& & & &2.2 就业目标地域分析
& & & &(1)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情况:华东、中南、华北地区位列前三,中南地区意向比例增幅最大。2015 届毕业生就业意向地域以华东、中南、华北地区为主,大多数毕业生以华东地区(80.02%)为就业首选地。到中南地区(8.34%)的意向位列第二。华北地区(4.85%)、西南地区(2.63%)、西北地区(2.26%)的意向比例比往年增长,东北地区(1.90%)的意向比例比往年下降。
& & & &(2)本科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华东地区实际就业比例比意向比例高,中南、华北、西南、东北、西北地区实际就业比例均比意向比例低。
& & & &对照毕业生实际就业地域来看,华东地区(87.46%)依旧是第一,高于意向比例。其他地区的实际比例比意向比例低。中南地区实际就业比例(5.76%)比意向比例低 2.58 个百分点;华北地区实际就业比例(3.90%)比意向比例低 0.95 个百分点;西南地区实际就业比例(1.22%)比意向比例低 1.41 个百分点;西北地区实际就业比例(1.12%)比意向比例低 1.14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实际就业比例(0.54%)比意向比例低 1.36 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毕业生虽然有向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发展的就业意向,但实际求职过程中仍以传统的东部地区为主,且综合意向比例和实际比例来看,华东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和接收毕业生的“能力”都比较强。
& & & &2.3 校园就业市场供求分析
& & & &校园常态就业市场稳定,用人单位数量稳中有升,且教育系统和企业占绝对优势。2015年,共有 879 家用人单位为 2015 届本科毕业生提供岗位。其中,来校实地招聘的 311 家,提供招聘信息的 578 家,共提供岗位需求 12978 个,与 2014 年供需比基本持平,稳中有升。从供岗单位所处行业来看,教育系统(46.96%)和企业(50.85%)为本科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占总供岗单位数的 97.81%。提供岗位的教育系统单位中:中初等教育单位占总供岗单位数的 46.74%,教育培训机构占 51.31%,其余为高校或中等职业院校。企业占总供岗单位数的 50.85%。其中,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分别占 3.22%、4.51%、78.65%。其他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医疗卫生单位等机关和事业单位占总供岗单位数的 13.62%。
& & & &2.4 用人单位满意度分析
& & & &学校以实地回访、电话随访、调查问卷、招聘现场反馈、与用人单位座谈等途径开展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在“敬业精神”、“思想政治素质”、“吃苦耐劳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基础理论知识”、“适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项目上,对我校毕业生表现均评定为“优秀”或“良好”,普遍认为毕业生基础扎实,事业心强,勤奋务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他们“朴实、安心、能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 & & &2.5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
& & & &学校对本科毕业生自身就业状况的满意度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850 份,满意率为 96.91%,其中非常满意的占 26.6%,比较满意占 38.9%。结果显示,学校 2015 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较高。
& & & &2.6 未就业毕业生分析
& & & &学校有 431 名未就业本科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 9.99%。在未就业毕业生中,拟继续考研的毕业生占 49.1%,继续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占 21.4%,愿意就业但未找到自己合适工作占 26.2%,暂不愿意就业的占 3.3%。对于未就业毕业生,学校健全未就业毕业生跟踪帮扶机制,采取跟踪服务指导的方式,给予一对一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在考研、求职等方面的困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促进他们充分就业。
& & & &3 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 & & &近年来,学校积极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做到了“重领导、重内涵、重载体、重指导、重教育、重特色”,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全程化、全员化。采取的具体举措如下:
& & & &3.1 强化“一把手”工程,工作落实到位
& & &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工作部署到位。学校一直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
& & & &早在 2003 年,学校就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成立 了以学院院长(或书记)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于 1999 年成立了毕业生 就业指导中心(正处级建制),负责全校所有学生的就业工作,并逐步构建了“领导主抓、中 心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格局。此外,学校和各学院每年 都通过召开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议和毕业生就业专题培训会等方式,专题 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
& & & &二是加大软硬件建设,工作保障到位。学校设有招聘大厅、洽谈签约室、面试室、就业 指导室、档案室、心理辅导室等专用招聘场地。学校也为各学院提供了专用就业场所和配置 了先进的就业办公设施。学校加大就业信息化建设,设有就业专网、远程面试系统、网上签 约系统、职业生涯辅导系统、创业实训培训系统。同时,学校开通了就业服务短信群发平台, 开通了就业微博、就业微信、QQ 在线指导,提升了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 & & &三是强化政策推进,工作执行到位。近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淮北师范大学促进毕业 生充分就业办法》、《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 《辅修双学位、双专业管理办法》、《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学生出国(境)学习 管理规定》、《关于成立淮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基层项目领导小组的通知》、《淮北师范 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实施办法》、《淮北师范大学落实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方案》、《淮北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方案》、《淮北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 & & &3.2 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大就业”格局
& & & &学校不断推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大就业”工作模式建设。一是实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学校根据社会就业、创业需求开设专业,建立了专业竞争和退出机制,对报考率低、就业率低、办学效益低的“三低”专业停止招生;学校建立了专业预警机制,每年定期发布专业分析报告,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及时进行调整;针对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实际,学校还适度压缩了师范类专业招生的规模。
& & & &二是以就业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制定了《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本科学生管理规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实行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制、弹性学制、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制、人才校内外联合培养制等。
& & & &三是以就业为核心,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校遵循“扬优、助特、扶需”的总体建设原则,按照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夯实基础支撑专业,发展优势特色专业,扶持社会急需专业。大力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以及应用学科方面的新专业。学校制定了《新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支持与扶持新专业建设。学校在增设新专业的同时,加强对老专业改造与调整,如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金融数学方向。目前,学校有 5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 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 个省级特色专业,9 个省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化学教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获批为“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特殊教育专业是安徽省首个培养特教师资的本科专业,也是安徽省唯一获得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残联等部委联合资助的重点建设专业。
& & & &四是以就业为引领,推进就业前置。学校充分发挥“三涯规划”(学涯规划、职涯规划、生涯规划)的引领功能,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分类开展“三涯规划”教育,形成了课堂教学、专家辅导、就业讲座、技能比赛、团队辅导五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并把就业前置到招生阶段和新生适应性教育阶段。2005 年,学校就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开设了全校公选课《求职策划与职业发展》(36 学时)、《大学生求职择业技巧》(36 学时)、《求职与就业》(36 学时)和《成功就业训练》(36 学时)。2013 年,学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选为安徽省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全省共 10 门)。学校连续四年荣获“安徽省高校教师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最佳组织奖”,连续 5 年荣获“安徽省 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最佳组织奖。2015 年,万艳、王妮娜分别荣 获就业和创业课程教学大赛一等奖。学生崔雅仪在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全国高等学校 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北京金桥荣盛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金桥·蓝朗” 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中荣获三等奖。这是学校学生首次在全国大学 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获奖。
& & & &五是以就业反馈为指导,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学校认真贯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内涵发展;突出特色,注重创新;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原则,根据毕业生就业 情况和毕业生调查反馈,以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规 划教材建设为抓手,深入优化专业结构与知识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不 断完善“学科专业导论、教师入门专题”等“引导”类课程;分级重组大学英语、计算机基 础、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系列课程 进行了分类教学改革,鼓励各专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类别,列入专业培养方案;大学英 语分级教学取得显著成效,2013 级、2014 级大学英语 A 班同学在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英语 四级考试中,一次通过率超过 9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革公共选修课程开设方式,拓展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2014 年,学校引进 71 门网络视频精品课程,学生自主安排学 习时间,确定学习进度,按照课程学习要求参加讨论,完成进阶作业和考试,学业通过率达98%。
& & & &3.3 开展多维度合作,拓展就业空间
& & & &一是深化校校合作,共享就业资源。学校是皖北高校就业联盟的主体高校,实现了校际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学校与安徽工商管理学院签订了 MBA 教育项目合作协议。在淮北一中、宿州一中、徐州七中等省级示范性高中建立了学生实习就业基地。
& & & &二是加强校地合作,依托政府资源促进就业。学校与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交流中心、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政府机构合作,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在淮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昆山市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福建九州人才服务中心、福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烟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马鞍山人才交流中心、蚌埠人才交流中心、佛山市禅城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淮北人才交流中心、淮北市经济开发区、上海至善教育等地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基地。2008 年,学校与淮北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市校共建合作协议;2014 年,学校与淮北市政府签署了校政深化合作协议,与淮北市委、市政府联合实施了淮北市相城彩虹青年人才就业云计划。2015 年,学校与浙江省商务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2015 年,学校以校地合作为平台,召开区域及行业专场招聘会35 场,共为毕业生提供了 7892 个有效就业岗位信息。
& & & &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基地化就业。学校积极推行实习实训与毕业生就业的联动机制,促进毕业生利用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基地化就业。学校与印度 NIIT (无锡)、中软国际(无锡)、加拿大达内等著名 IT 培训集团、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环球国际旅行社、学大教育等签订了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协议。目前,学校在江苏、上海、天津、福建、北京、安徽、山东等省(区、市)建立就业基地 206 个,校企共建非师范类专业实习(实践)就业基地120 个。学校与印度 NIIT (无锡) 实行了“课程置换”和“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每年接收近 200 多人进行专业实习,当年选派的学生就业签约率达 99%以上。2012 年,“淮北师范大学—NIIT (无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被评为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3 年,“淮北师范大学—NIIT 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5 年,学校与淮北市签署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产学研合作协议、与企业合作成立了“四达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框架协议。近三年来,学校以校企合作方式实现了 1971 人就业。
& & & &四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视野。2014 年度,学校新增 4 所国外合作院校,分别为菲律宾凯迪雷拉大学、日本 YMCA 学院、日本大手前大学、美国西俄勒冈大学。新增合作项目 7 项,分别为与菲律宾凯迪雷拉大学教育合作及一学期交换生项目、与日本长崎短期大学短期讲学项目、与台湾地区世新大学硕士研究生短期研修合作项目、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培训项目、与美国西俄勒冈大学 2+2 及 3+1 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其中学历教育项目 2 项。
& & & &3.4 加强项目平台建设,实现精致就业
& & & &一是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打造精品师范。学校在安徽省率先启动精品师范战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上采取“三模合一”,即:“专业课程+卓越教师计划课程”的叠加式学习模式、“高校+基础教育学校”的校校联合培养模式、“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学习指导模式。2011 年,学校“卓越中小学教师”项目获批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年来,学校获批安徽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4 个;安徽省教学成果推广项目 1 项; 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奖 3 项;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项目 1 项。学校在第四届“东芝杯o 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获二等奖1 项;在第四届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特等奖 2 项、一等奖 2 项;在第五届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一等奖 1 项、一等奖 3 项;在第六届安徽省 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集体一等奖 1 项、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3项;在第三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 1 项、三等 奖 1 项;在第三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 1 项。经过卓越试验班的培养,学员 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人民奖学金、学校三好学生奖学金等各类荣誉百余人次。
& & & &二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工程,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学校积极推进学术型研究生与专 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改革,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主动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 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就业与招生挂钩,将招生计划重点向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前沿学科和 生源质量好、毕业生就业前景好的学科专业倾斜,逐步建立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布局与 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 式,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培养研究生。如化学与材料学院、生命科学院在煤化工、精细化工、 化学制药、农作物遗传育种等领域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研究生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高层次人才需求良性互动的机制。学校创办《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刊》、举办“学术新 锐”研究生论坛,并支持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 学术会议等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开展跨学科、产学研联合培养,拓宽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 围,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 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校相继与淮北一中、NIIT 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单位 联合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建立创新激励机制。积极构建长效、多元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针对科研创新潜力大、科研成果突出的硕士研究生设立优秀论文单项奖、科研成果单项奖和考博奖。
& & & &三是实施海外就业,开拓就业新空间。学校与福建外贸人才服务中心、新加坡金日教育产业集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毕业生提供到国外就业的平台,毕业生到国外深造 和就业的比例稳中有升。目前,已有 4 名毕业生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基金会下设的公立幼儿 园工作。2015 年,学校有 14 名毕业生出国留学深造,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格拉斯哥大学 等。
& & & &四是实施“一院一品牌、一院一特色”就业项目。学校根据各学院专业特点,实施了“一院一品牌、一院一特色”就业项目。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等开展的“实习就业一体化”项目;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开展的“就业逆向”项目;生命科学学院、政法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等开展的“考研促就业”项目;音乐学院、经济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等开展的“校企合作办学促就业”项目;政法学院开展的“律考促就业”项目;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美术学院、文学院等开展的“实习实训促就业”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体育学院、教育学院开展的“学科竞赛促就业”项目等。特别是在“考研促就业”方面,学校采取了各种激励措施,本科生考研率连年攀升,2015 年,生物科学(43.18%)、生物工程(41.82%)。
& & & &3.5 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学生就业素质
& & & &一是以各类学科竞赛为平台提升学生就业素质。学校于 1999 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校 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组织工作的意见》,于 2004 年印发了《淮北师范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 活动的暂行规定》,于 2013 年 5 月印发了《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于 2004年 9 月成立了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指导中心,设立了大学生 科技活动创新基金。学校在各类学科竞赛方面多次荣获国际奖项、国家级奖项和省(部)级奖项。如获得第七届“中华情艺术风采国际交流展演活动”金奖 1 项;数学科学学院组织的 代表队在 2015 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安徽赛区决赛中获得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 三等奖 5 项,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组织的代表队在 2015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安徽省 级赛中获得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4 项、优胜奖 1 项;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竞赛中获得三等奖 1 项、鼓励奖 3 项;2015 年“百蝶杯”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学校选 手获得一、二等奖各一项;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总 决赛和 2015“创新创业杯”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分别获得全国二等 奖和全国一等奖;在第二届“大智慧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中,学校学生获得一等奖 1 名,二等奖 2 名,三等奖 7 名。
& & & &二是以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平台提升学生就业素质。学校于 2011 年 12 月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2012 年,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曾来学校调研,学校在总结创新人才培养经验时提出:第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二,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第五,注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第六,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产业带专业,推进学科专业建设。这六条基本经验是对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科学做法的集中凝练。学校积极实施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学校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00 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445 项。学生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其中 1 篇为 SCI 类刊物),参与并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1 项。
& & & &三是以推进大学生创业培训为平台提升学生就业素质。学校成立了校级创新创业培训领导小组,努力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创业服务“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格局。学校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了《做好促进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淮北师范大学创业培训教学管理规定》和《淮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业导师团章程》等系列文件。学校是淮北市政府认定的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学校傅兆麟教授出版了专著《大学生创业与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与成功教育教程》,并开设了全校公选课《大学生创业与成功教育》(36 学时,已有 5000 余名大学生选修)。冯一纲讲师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邀请参编了《创业模拟实训教程》。
& & & &三年来,学校共举办各类创业培训共 7 期 45 个班,培训学员 2850 人。在已培训结业的 毕业生中有多名学生已经创办企业,2011 届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苟伟利用所学知识, 从事草莓脱毒和种植;学校 2009 届应用数学专业代文强和 2010 届经济学专业陈玉虎 2013年筹备成立新安驾校,2015 年又新开两家分校,营业额已经达到 1900 万元,净利润达 900万元。
& & & &学校通过“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全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校获金奖 1 项、银奖 3 项、铜奖 12 项、优秀奖 11项和优秀组织奖 3 项。其中,金奖作品《阳光果蔬营销有限责任公司》被选送参加了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第三届‘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安徽省赛区决赛中获得二等奖和最佳表现奖。学校 6 名学生参加了“吉利杯”全国学生创业大赛总决赛,其《归园生态景观墙》项目获得二等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中国就业促进会第一届全国创业专项大赛,共选送了《安徽省赢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 5 个项目参赛。
& & & &3.6 加强载体建设,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 & & &一是固定“周三双选会”常规市场。自 2008 年开始,学校已把“周三双选会”建成常态化校园就业市场,这在省内高校中还是比较早的。目前,每周三开展的校园招聘会已举办近 200 场。
& & & &二是主抓“区域及行业双选会”精品市场。分区域、分行业双选会是学校主抓的精品校园市场。每年招聘高峰期,学校开展分区域、分行业校园双选会活动。近三年,学校召开分 区域、分行业校园双选会近 100 场。
& & & &三是推出“校友招聘会”动态市场。学校自 2011 年起,挖掘校友资源开拓校园就业市 场,实现母校与校友企业的互利双赢。近三年,学校召开的校友招聘会提供的岗位约 5000个。
& & & &四是加强“网络招聘会”无形市场。学校充分利用网络招聘会专业性强、真实性强、便 捷安全的优势,引导毕业生抓住网上无形市场充分就业。2015 年,学校组织毕业生参加各 级各类网络招聘会 39 场,成功应聘者达 198 人。
& & & &4 毕业生就业趋势
& & & &4.1 就业地域出现新取向
& & & &2015 年,学校传统就业地域保持稳定,就业的地域发生了新的变化。除华东地区是学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地域外,在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就业的人数较 2014 届毕业生就业人数呈增加态势,到中南、华北地区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 & & &4.2 就业领域出现新拓展
& & & &学校大力拓展就业领域,鼓励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学校与属地人社、工商、教育等部门,鼓励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从近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看,2015 届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社会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城镇社区、海外外贸等岗位就业人数持续增加。
& & & &5 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反馈
& & & &5.1 实施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
& & & &学校把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实施了招生、培养和就业一体化工程,并优化了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联动机制。一是通过毕业生就业反馈招生,促进招生和就业的衔接;二是通过毕业生就业反馈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培养的衔接;三是通过社会评价(用人单位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等)反馈人才培养,促进招生和人才培养的衔接,以期更好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水平。
& & & &5.2 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
& & & &学校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原则,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推 进学分制改革,推行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推行大学英语、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规范等课 程分级教学模式,提供个性化教学,适应学生差异化发展。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师范类)等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专业为国家 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气信息类、英语(师范类)、应用化学、音乐学、劳动与 社会保障、电子商务、统计学、日语等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历史学、生物科学、美术学(师范类)、物理学(师范类)、生物工程、经济学等 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特殊教育、信息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园艺、 物流管理等专业获批为安徽省“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项目。
& & & &加快传统专业改造。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方向、统计学整合为“数学类”招生, 实施大类培养模式。同时,根据专业发展需求与专业实际情况,对原有按大类招生的专业进 行结构调整和优化。重新调整了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专业大类划分,将原先的物理学类(物理学、材料物理)、电气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调整为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 程、材料物理)、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猜你喜欢:
提供合肥每日最新职位,
,找工作找人才就应该报名
服务热线: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学前教育师范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