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小学ppt.写出你的疑问和我大家一起探讨

当前位置: >>
三年级上册第五册教案及反思全(完美)
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35 篇反思)第一单元 1、 《我们的民族小学》 教材简析: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的第一 课,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自豪与赞美的感情,一个“情”字贯穿全文。课 文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的顺序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所 民族小学,充分体
现了学校的美丽、团结和充满欢乐。课文通过描写这所民族学校, 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教学目标 1、会认“坝、傣”等 5 个生字,会写“坪、戴”等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 穿戴、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 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1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师生跟着边拍手边唱。 2、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你们 是属于哪个民族,哪一朵花呢? 3、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及本民族的一些服饰、风俗等。 4、 除了这些, 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饰和风俗习惯?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 文字资料,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的情况。 5、根据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着重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涉 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况,并相机出示词语:傣族、景颇 族、阿昌族、德昂族。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早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小路上走来, 他们都高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他们要去哪呢?我们也跟着一起去看一看好不 好?(板书:我们的民族小学)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三、趣味识字 1、出示词语: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孔雀舞、 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 (指名读、小老师领 读、开火车读、全体读、 ) 2、游戏巩固生字。 贴字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出相应的卡片贴到黑板上画的智慧树上。2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3、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字的书写。 四、整体朗读感知 思考:民族小学的美体现在哪里?你喜欢哪一段就重点朗读哪一段。 五、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朗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说说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的? 3、四人小组交流: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 这么认真,朗读课文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4、引导体会: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 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这句话,用横线画下来,课后抄写在积累本上。 5、下课了,同学们怎样尽情地玩耍?如果你也在其中,你想和他们玩什么游戏? 6、这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能走到一起来上课、交朋友说明了什么? 7、学习第四自然段:这所民族小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一边读一边想象,拿起彩 笔,画出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六、加深体会,比赛朗读。 1、学了课文,你觉得民族小学美在哪些地方?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这些美 吗?指导体验朗读: 景色美:通过看图体会朗读。 衣着美:指名一学生穿戴上一套白族服饰展现在同学面前,接受大家的赞美后,用 高兴、自豪的语调朗读。 行为美:结合“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 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句子和学生平时的礼仪生活经验, ” 引导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诚、3 友好、光荣的语调朗读。 朗读美:如何读得连小动物都被吸引住了。 2、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参加朗读比赛,先在小组进 行,再选出代表参加。 七、课后积累 1、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 八、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在学校过着快乐的学习生活,课余生活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我们将开展一次活 动,那么,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该怎样记录呢? 可以用文字叙述,就像写简短的日记;可以填表格;可以用画图的形式??注意边 记录边整理资料,准备和同学交流。课后反思: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 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 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文本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 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 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突出。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4 年龄特点,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 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 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 生的学习积 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2、 《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 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 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 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蒲公英的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直接板书课题,设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5 如: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金色的草地是怎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和美句。 2、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新词和课文,正音并推荐组员。 3、展示交流: ⑴ 小组推荐代表认读新词比赛。 ⑵ 小组开火车比赛。 ⑶ “顺风耳”比赛。教师读词语,学生在词语表中指出这个词语。 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 1、根据设疑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学习。 2、全班交流,感悟课文: 如: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你从哪儿看出来? 课件演示整片蒲公英的景色,观看蒲公英。说说你看到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 受?你最想再这样的草地上做什么? 如:金色的草地怎么样? ⑴ 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课件演示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说说此时兄弟俩的心情怎样?用这样的心情读一读。理解词语“一本正经、假 装” ,然后加上动作让学生读一读。 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用“有点像??有点像??还有的像??”联系说话。 兄弟俩还会玩什么游戏?6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用你的声音来表示吧!有感情地读一、 二自然段。 ⑵ 草地会变颜色: 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填空题,同桌互相说说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 早晨,花朵( 中午,花朵( 傍晚,花朵又( ) ,可以( ) ,是( ) ,是( ) ,是( )( 、 ) 。 )色的; )色的; )色的。)色的,草地也是( )色的,草地也是( )色的,草地就变成(学生上台讲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你知道这个秘密后,想对蒲公英说什么?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 “摘蒲公英”游戏:把蒲公英状的生字卡片认读后,贴在黑板上,师读词语, 指名学生上台取卡片,并领读2遍。这朵“蒲公英”就作为学生的奖励。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3、指名演一演:兄弟俩玩耍的情景。 4、指名述说草地变色的原因。 二、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读第四自然段。 2、说说我们为什么会爱上“蒲公英”?蒲公英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最喜欢的花? 3、为什么说蒲公英跟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你怎么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7 1、你心中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快画一画,与同学交流一下吧! 2、学生画画。 3、成果汇报。 四、写字指导 1、默读田字格中的生字,想象用什么办法记住。 2、全班交流。 3、教师着重指导“耍、绒、瓣、察、假” 。 4、学生练习写字。课后反思 挥洒想象和才情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 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 。感悟不仅可 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 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 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课件 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 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 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随之我又让学生插 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 跃欲试。有的说: “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 ”有 的说: “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 ”有的说: “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 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8 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 ”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 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 贴心话。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 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3、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 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 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 所查找到的资料。 )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 1840 米, 登山石阶约有 1.5 公里长,坡度在 70 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 90 度。登山的小路像 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 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 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 1000 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 1 米的狭长光滑的石 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围绕课题,质疑。9 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 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我”与一位不相识的 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 自 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 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 峰之后的对话(8-10 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告诉我们 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 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 “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 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4.抓住“奋力而攀” ,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 ” 所有的力量爬。10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 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 ” , 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 “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 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 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 ,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 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 “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 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 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 “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 (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 (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 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 四、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11 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爬天都峰&&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爬天都峰》 。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课 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 中年级教学的过渡。因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 而这篇课文是第 3 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 “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 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 “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 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 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 评议,书写生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 依据板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标 3――4 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 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注重体现人文精神。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的 能力;学生能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教学 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12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说教法运用 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 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 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四、说教学环节 (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 (1)先以质疑的方式,引入课题,质疑:我们怎么才能上到山上去?创设 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并小组交流。再通过比较“登山” 与“爬山”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作用。 (2)朗读课文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天都峰有什么特点? 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 并用、终于”等词语。小组讨论: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要谢老爷爷? “居然”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果然、突然、忽然)并分 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齐读爸爸的话,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你从爸 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13 4、拓展学习: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 介绍给大家。课后反思: 《爬天都峰》一课主要讲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难爬 上天都峰的。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 步解决困难的道理。 课堂上,我首先对生字和词语检查过关,然后就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这一课 中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 面。这里重点说一直对于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 多次朗读第二段,在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如: “峰顶这么高,在云彩 上面哩! ”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但是在找一找这些词 语时,却碰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对于“挂”这个词语,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 此花在这里的时间就相对多了些,最后我希望通过知识的迁移来使学生理解,我举 了《望庐山瀑布》的例子,通过这里的“挂”字来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挂”字,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所以这样一来就比较容量理解了, 我也认识到有些东西的学习对三年级刚生不能太强求了,要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感性 的事物的帮助才能行!4、 《槐乡的孩子》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本学期学生读到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 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14 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 富而充实。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 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 快乐;体会一些词句的表达效果;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目标: 1、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3、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4、认识略读课文,初步掌握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 认识略读课文, 通过品味重点词句, 感受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 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从而初步掌握略读课文 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 一、回忆旧课,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连续学习了几篇有关课余生活的课文,体会到了课余生活有许多乐 趣,请你说说从《我们的民族小学》 《金芭的草地》《爬天都峰》三课分别体会到了 、 什么乐趣?” (学生回忆交流) 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 交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15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悟 1、简介课型 A、同学们,仔细观察课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B、我们现在学习的课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读课文,如第 1、2、3 课;一 种是略读课文,如第 4 课。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它们在编排上有什么不同? C、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仔细阅读导读提示很重要 2、导读提示。 自读“提示” ,边读边画出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指名读提示,交流并归纳出学 习要求: (1)读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自主读悟 自读。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 下子读不通顺请你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画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同学互相交流,有 疑问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地方作个记号。 4、交流收获 集体交流。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谈谈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 快乐。 (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引导学生体会到 孩子们所得到的劳动的快乐。 ) 三、赏读课文,感悟理解 1、细读品悟。再读读课文并仔细想想,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16! ” 2、学生发表见解,全班交流。 A、生:槐乡的孩子真懂事!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生说) 据生答出示句子: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 用槐米换来的。 (指读―齐读) B、生:槐乡的孩子真快乐!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生说,余生适时补充) (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这从对他们唱着快乐的歌,满 载而归,从对他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课文中有关孩子 们的劳动场面,写得欢快、轻松、活泼,一点也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感觉,也说 明了孩子们的以苦为乐。 ) 据生答相应出示句子: a、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指读-----赛读― 齐读) b、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 歌声。 (指读―齐读) ?? C、还有体会“槐乡的孩子真辛苦!、 ”“槐乡的孩子真勤劳!、 ”“槐乡的孩子真可 爱! ” 3、抒发感受。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 如: “劳动最光荣!、 ”“幸福的生活靠双手去创造! ”??(同桌互说――指说) 4、赏读品味。17 A、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句、排比句、描写形象生动的句子,学会鉴 赏等) B、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 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热爱劳动,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能力 说说自己课余所从事过的劳动内容。可以是参加公益劳动的,也可以是帮助 家长做家务的。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板书设计:懂事槐乡的孩子采摘槐米快乐劳动是快乐的勤劳辛苦 课后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槐乡的孩子》这篇略读课文,也是学生学习、接触的第一 篇略读课文。可以说:本节课是我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思考。因此, 一节课下来,感想颇多。 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 品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多彩的生活,快乐的生活。首先,上课一开始,我就18 让学生们回忆前面所学的三课给他们的感受,把几篇课文能紧密联系,孩子们也都 能回答出来,深深的让我感受到,自己在前面几节课的功夫没有白下。然后,通过 一个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与前面的文章进行对比,发现课题的不同,区分精读 课文与略读课文,并再次观察略读课文的特点,发现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进行 归纳总结。随之,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提示学习课文。因此,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 读课文,所以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谈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 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 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 由此可见,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一、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都 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习小组 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二、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三、 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 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第二单元 5、 《灰雀》 《灰雀》教学设计19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 在第一课时中,我就力求体现这一理念,读懂文意。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充分 接触文本,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习语文的方法千变万化,思维方法亦然。 学习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 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师:瞧!灰雀来为我们讲述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 声招呼吧!----揭题。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 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初读感悟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指名分自然段读,先小组交流,再个别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三只灰雀的呢?找出句子来读一读。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20 好,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 、 。 3、读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用来度的方式体会列宁的感受。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 去了呢? 四、自己读读课文 3――10 自然段,找出描写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 1、出示句子“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 列宁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又会到哪儿去找呢?体 验“找遍了??也找不到灰雀”的心情。指导读。 2、引导出示列宁的三句问话: ①“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②“ 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 ③“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 细细地读一读这些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出列宁的着急、 担心、惋惜和关心,因为它们都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 括,是什么?板书:爱。 3、 、指导朗读写列宁“喜爱灰雀” 的句子。 (二) 那灰雀到底哪儿去了? 请生讨论回答:小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又是他放回来的。 1、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找一找。 体会 (1)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没看见,我没看见” 。 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说说他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那你能读好它吗? (2)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21 为什么他不敢讲?他在害怕些什么?相机板书:占为己有 谁能读好他此刻的矛盾心情。 (3)男孩看看列宁,说: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 “一定会飞回来的! ” ①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②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一定会飞回来的!。 ” 板书:勇于改错的决心 (4)男孩为什么要先捉走后又放回这只灰雀呢?他对灰雀喜爱吗?小组讨论、 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2、小结: 是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 所以他坚定地说―― “一定会飞回来! 在 ” 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又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 (三)列宁是怎样对待小朋友的呢? 1、找到课文中写列宁对待小朋友的句子小声地读一读,再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体会: “小灰雀,你昨天到哪儿去了?” (1) (师) :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例如:列宁为什么微笑?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到哪儿去? 鸟儿会回答吗) 各自练读第 3-9 自然段,细细体味列宁说这话的意思。 (2)揣摩“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列宁这些话的心情和含义。 把你的体会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3)听到:小男孩说: “他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 , ”列宁此时此刻心里 又是怎么想的?带着你的体验来读读句子。22 (4)所以列宁微笑着说, (生齐读---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就是 这份深深的爱意打动了孩子的心,让他勇于改正错误,也就是这句不愿伤害小男孩 自尊心的问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 2、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爱意再来读读课文吧!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体验、升华 1、 (课件演示)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树林。看,它们又在 枝头欢唱了。如果现在你就是树枝上那只唱歌的灰雀,你会对(列宁或男孩)说些 什么呢?请在我们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四、扩展延伸 1、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也告 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说说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和 感受吗? 2、个别交流。 五、课后作业: 收集名人故事课后反思: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 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 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 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23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 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 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 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 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 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 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 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 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 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 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 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 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 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 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6、 《小摄影师》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24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 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 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感情。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25 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 “书籍是人类进 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 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 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 15 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 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 1 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 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 、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 ―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6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 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 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27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 1―11 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 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 、 、 、 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 ,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 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 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 10 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 “孩子,回 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 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28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 、 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板书: 17 小摄影师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有礼貌课后反思: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 的火种。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 地讲、设身处地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 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 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29 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 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我&趁热 打铁&,为孩子们的思绪铺上一条想象、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 没回来?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你觉得可能会怎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学生 原以为文中没写结局,无从寻找结果,一听老师让自己续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 的翅膀,略加思索后,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另一 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绪揣摩着小摄影师的 心态。接着,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 十一点了。&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 孩。&有一男生问:&门卫让他进来吗?&有人说:&他还可以扔纸团啊!&有的说:& 他在路灯下喊了一声’高尔基先生’ ,高尔基发现了他,就让门卫领他上去了。他按 上次的设计让高尔基坐好,完成了拍摄。&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 这种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 男孩拿着高尔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 种行为不应该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可细细想来,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都有那 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于是,我对他结合实际的想象加 以了表扬。因为巧妙的鼓励是思维发散的&催化剂&,在这副&催化剂&的作用下,有 的同学竟想到高尔基以后做了他们的校外辅导员。 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 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由于 学生年龄小,几次回报结果是雷同的,我刚想总结几句,班里有个小调皮硬是举手, 说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如果此时剥夺了他的发言机会,对他的表现欲无疑是一种 打击,何况同学们都等着洗耳恭听他的独到见解。&我想,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30 愿望实现,他等了很长时间不见小男孩来,他就到外面打听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后 让司机开车带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这一想法 确有创造性,其他同学都在想小男孩的行为动向,可他却从高尔基的角度出发,寻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结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其一,高尔基的工作非常忙;其 二,要找一个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犹如大海里捞针。但这也体现了学生创新精 神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对深化主题--突出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起了强化作 用。整堂课上,学生由认识、思维到想象,由寻找、发现到创造,创新意识得到了 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在深入领会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前提 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发挥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多 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让创造的&幼苗&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 壮成长。7、 《奇怪的大石头》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 “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 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课前准备】31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科普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⑴ 《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 ⑵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2、切入本课主题: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家想不 想知道?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咱们也去取取经。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 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 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 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32 4、呼应导语解疑惑: 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学生依照自己的 理解说说。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复习切入,精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我们李四光先生成才的小秘密,那就是勤 于思考,好学不倦。 2、请同学们画出李四光幼年时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问题: ⑴ 出示所有问题,指导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中你感受到了 什么? ⑵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石头)说说你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自然 段 相机理解“孤零零” “严严实实” 。 ⑶ 分角色朗读(第一到第八自然段) 3、观看录像,明白原理: ⑴ 有关巨石如何毫无痕迹来到故乡的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李四光,二十年33 后他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妙,你想知道吗? ⑵ 观看科普录象,演示冰川推动巨石的情景。 ⑶ 情景再现:假如你是李四光,你来我们学校做有关“冰川移石”的科普 讲座,你准备怎么把这个知识讲清楚,现在请你整理好你的演讲稿。 4、齐读课文。 二、交流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 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三、分组交流 四、课外拓展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 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我的奋斗计划:拟订一份奋斗计划,看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向这些伟 大的人靠近。 课后反思: 1、期望过高,合作学习没有实效。 新课程理念当然是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当然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而刚刚由低年级才走入中年级的孩子,合 作学习的能力、方法都不具备,在合作学习中,给一些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机会。 2、教师的教学激情,教育机智问题。 本课的教学,由于设计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合作学习流于形 式,导致老师牵引过多。 由此看来,开始的第一份教学设计是却适合三年级孩子的。由那块奇怪的大34 石头入手,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接着直接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李四光执 着求索的精神。在教师努力创设的情境中,使孩子们受到一种感染,使他们对李四 光产生一种崇拜的心理。这才是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意义所在。8*、 《我不能失信》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三、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四、教学方法:朗读感悟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35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 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 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 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 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课本剧表演。 五、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 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36 我是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但在教学中仅仅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 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自己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第三单元 9、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 的《夜书所见》前两句写诗人秋夜的孤独寂寞,后两句写夜深偶见篱下灯火,不禁想 起童年的快乐生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诗,一首抒写 思亲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备感孤单,非 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 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教学目标 1、学会 7 个生字,会写 10 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录音机、图片。 教学预设37 第一课时 一、复习前诗 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 ,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 念家乡、亲人) 板书:思乡 念亲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 他在 17 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 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 二、初读全诗 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 “为”这里应读“wéi” ,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 方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赏 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人 节。 “茱萸”(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 “忆”即“思” ,思念、想念; “山东” ,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 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 “兄弟” ,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 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 体会孤独38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 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 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 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 :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 : 。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 3.“独” :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 (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 ;想家的 时候, (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 ;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 家) 。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 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他 15 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 夜夜,诗人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 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员啊!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 独还有什么?(有家不能回。难过)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难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 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 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 (齐读)39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 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 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 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 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 深华情感 1、配乐读全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 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4、书写生字。第二课时40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 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 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3、拓展促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 【唐】李煜 ――杜甫《登高》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 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 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读:江上秋风动客情)41 5、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 、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 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 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 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 (读:夜深篱落一灯 明) 离开家乡, 又这么孤单, 你们想想, 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 最想念谁? (父 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配乐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 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 ―― 四、拓展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 情,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 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 、 、 、42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九月九日诵诗 会” 。 五、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叶绍翁思乡念亲王维孤独 寂寞 难过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 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 于课堂的教学,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 品味诗意,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第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 句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 感。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 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一个人在外 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43 家里的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 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10、 《风筝》 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师:很好。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44 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 是放飞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惊 异和悲哀”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教师书写课题)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1 复述课文师: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 通读了课文, 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生: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 风筝也不让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毁坏了。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 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 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难过。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2 分析人物形象45 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生:第 3、4 自然段师:请仔细地阅读 3、4 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 名学生朗读、自学 5 分钟,教师点拨生:从第 3 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生:从第 3 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 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 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爱,特别喜欢放风筝。生:从第 4 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生:从第 3 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生:从第 4 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 了”的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46 师: “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生: “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 :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生: “我”是为了小兄弟好,是爱他。师: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不让他放是严格管束, 是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后发现这是错的很自责,而弟弟已经忘却了。体现了我对 弟弟的手足之情。师: 刚才的自学大家完成地非常好。 文中还有一些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 下面我们进入自主提问、合作学习环节。三、自主提问、合作学习1、将课前小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难问题提出来 (1)生: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生: “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怎样 理解? (3)生: “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47 (4)生:兄弟的忘却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6)生: “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是“不幸” 的? 2、小组讨论 8 分钟,教师巡视辅导 3、师生交流,逐一解决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不必拘泥于问题的顺序。 生: “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我”不顾弟弟的喜爱,粗暴地将风筝踏扁。 师:不过是毁坏了一个风筝,怎么能称为“精神的虐杀”? 生:因为这么做伤了弟弟的心。 生 :还有,放风筝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鲁迅这么做, 使弟弟不能从中得到这些好处。 师:可以看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后悔、难过。 师:这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 6 个问题。当年我认为自己的作法是对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国的 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说是“不幸的” 。 师:你分析得很好。请继续。 生:第 2 个问题我来分析。因为作者离家多年,所以说是“久经诀别的故乡” , 也因此看不到故乡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动的风筝让他想起了故乡的春天。 生:第 1 个问题,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动的风筝让“我”感到“惊异” ,着 让“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所以说“悲哀” 。48 生:我来解决第 4 个问题。 “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 ,可是他忘却了,可见 小兄弟并不认为这是精神的虐杀,认为兄长当年做的是对的,我为他的不觉悟而感 到更加难过。 师过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谁愿意解决第 5 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要“躲”到 严冬中去? 生:因为他不想回忆过去的事情。 师:那为什么有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仅仅是 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是说大家都没有认识到玩具对儿童的意义,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认 为要“有出息” ,就不能玩。 师:是啊,人们的不觉悟让人不寒而栗。 四、 探究主题本文的思想主题是多方面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 (1)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对像小兄弟一样的人的不觉悟的感慨 五、 拓展及作业师:你喜欢哪种游戏?如果家长反对,你会怎么做? 生:我喜欢打篮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告诉他们打篮球可让我精神放松、锻炼 身体。 生:我喜欢玩布娃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对妈妈讲,我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养 我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对我是有好处的。 六、 总结49 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们既可以读出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也可以看到他接 触了科学之后时时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对“被虐杀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 希望同学们也能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长于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11.《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 8 个生字,会写“扇、邮”等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 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 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给学生造成理解 上的困难。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今天我们 就学习《秋天的雨》 。50 2.齐读课题。 (板书: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 8 个生字读一读, 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集体反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 音。 (3)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准备过冬,是不是?你们除了这些还看到什么了?(银 杏树、枫树、柳树、柿子、橘子。 )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感悟“五彩缤纷” 。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 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51 (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 (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 为什么? (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 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 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 (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 文。 (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 。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 丽吧。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 ) (5)美读全段。 3.体会“气味的香甜” 。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 (板书:藏着气味) 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 (1)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 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2)师生互动演一演。 (3)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52 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 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板书:钥匙) 2.拓展。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3.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 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用你手中的画笔为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设计一幅图画。 第二课时 一、 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师:同学们,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悄悄地打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 幅画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 2、师:你们欣赏到了什么? 3、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绵绵秋雨,来听听雨声,感受秋天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读准词语,把句子读通顺了。 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三组词语:53 黄色红色 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 雪白的轻轻地 香香的 甜甜的 厚厚的 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油亮亮的 频频点头 勾住你挤我碰 争着A、第一组颜色词指名读,正音。 B、第二组叠词要求轻读“的” 。读中说这组词的特点:叠词。朗读指导:使轻的更 轻了,香的更香了,再指名读。 C、第三组动词教学: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可以做动作的词语,可以加上你的动 作,读好它。生加动作读词。 2、检查句子 师:下面的句子更长了,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了。 点击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总结:咦,大家发现了吗?这五句话连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雨的小诗, 它包含了无限的情趣和韵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齐读。 3、有目的通读全文 导入:多么有趣的小诗啊,更有趣的是小诗里的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段的第一句 里,最有趣的还是每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些话展开的。不信,让我们再去读读文中 的句子。边读边思考:在绵绵秋雨里,你看到了什么?54 生再次有目的的读文。 三、精读课文。 1、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师:谁能说一说,在秋天的雨里,你感受到了什 么?(他是用眼睛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你还有其它的不同感受吗?你闻到了什么?) 谁能连起来说说你感受到的秋雨? 学生回答:我看到秋雨给秋天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闻到了秋雨中有果实成熟的 香甜味道,听到了秋雨的声音和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声音。 (板书:看 闻 2、这么美的景色是由谁带来的?他真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第二段: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颜色。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有的同学看到了小动物、有的同学看到了很多水果,还有 的同学看到植物有很多漂亮的颜色。你们师从哪儿读懂的银杏树、枫树有着漂亮的 颜色呀?(生: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谁了?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师:这么多颜色,多漂亮呀。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 自由朗读) 师:好了,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 家听? 银杏树 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 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去掉,你们自己再来读读看好 不好?55听)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总结:“扇哪扇哪”说明夏天是慢慢地走的,秋天是慢慢地来的;让我们仿佛看到 ( 了银杏叶象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的、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 话,一连用了三个扇,使原本静静的画面立刻动了起来,不但把银杏叶写美了,更 把银杏叶写活了。 )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枫叶 师:我们一块来看看这句话,你从“飘哇飘哇”中感受到什么?你们想看看枫叶师 怎样飘的吗? (播放课件) (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 “他把红色给了枫树??” ) 田野 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无边无际的海洋。 果树 师:我刚才听出来了,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把“你挤我碰” “争着”读得很重。这是为 什么呀? (师评价:说得真不错,就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种水果,再来读读吧! ) 菊花 师:瞧,多美的菊花呀! (出示课件)你能说说这些菊花的样子吗? 是呀!怪不得菊花仙子会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呢,因为他得到的颜色的确很多,让我 们也来和他分享快乐吧! (生齐读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3、美读全段。 秋天的雨多神奇呀,秋天多美呀,有这么多的颜色,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就是(五 彩缤纷) 4、积累背诵。 师:你们选择了这么多精彩的句子来读,读得真不错,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写“秋56 天的颜色 ”的,如果我们能背诵下来该多好啊! 第三段:体会气味的香甜 师: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谁愿意给大家读 读这一段。 (1) 、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是怎么回事呢? (2) 、好香啊,我们一起来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气味?还有吗?(结合生活实际 说) (3) 、秋雨过后,空气那么清新,水果成熟的香味那么诱人,令人垂涎!难怪它能 勾住我们的脚步!谁能朗读这段,让听众流出口水!指名读。 四、拓展 1、过渡:我们都该感谢秋雨,它带来了绚丽的秋色,带来了成熟的果香,还带来了 冬天即将到来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秋天的雨!齐读第五自然段。 (切换回课 件) 2、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请大家在赞美你心中的秋雨,朗读课文。 3.拓展。同学们,说说看,学了课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课件演示:秋天的雨是( )的。学生写句子,交流。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觉得秋天的雨真是美妙、神奇、令人陶醉。 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课后反思: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 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57 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 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 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 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 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 感铺垫。欣赏完之后问: “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 来表达呢?” 教学生字词时,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 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 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 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 。 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 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 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 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 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58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 过程也遵照这一点,让学生自已读并展示自已最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教“黄黄的 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 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 “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学生们的回答 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评到 “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文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的脚, 常被那香味勾住。 ”我问: “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被勾住过吗?” 然后让学生 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已 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学生读的激情越来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秋天的喜 爱之情。 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 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绝对 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万一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现象,那就不好了。 想想还是不要这个环节吧。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 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只能待今后的教学中 不断地完善。12*、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59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 (录音响 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 画面。 (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 、 (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 黄叶啊。 (2) “RR”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 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他们在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60 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配乐朗读 1----4 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 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 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 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 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课后反思:61”的声音, (课件)这是秋风 果园里 ??人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 第三单元的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 开始秋意飘飞。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阳光的颜色就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 呃??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 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 正好吹过一阵风, “唰啦啦! ”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 “你们听, 这是什么声音?” “风吹落叶” “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 “秋的声音! ”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 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 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 年更加色彩斑澜?? 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 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第四单元 13、 《花钟》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怒、暮、燥”等 8 个生字,会写“斗、艳、内”等 14 个生字,正确读 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等词语。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62 3.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三、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 2.收集文中所及到的花的图片和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以后,心中有什么问题吗? 2.一位植物学家按一定的原理将各种花种在一起,制成了花的时钟,并根据花的 开放来判断时间,他的这种做法奇妙吗?你想不想知道这位植物学家是根据什么原理 来制作的这个花钟呢?让我们走进花钟这篇课文,来一起揭示其中的奥秘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型。 3.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词语卡,全班认读,正音。 b.小组互动, “我说你猜” ,小组中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其他成 员迅速在文中找出来。 C.当当小老师:你发现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最容易出错,请你做回小老师提醒 提醒大家。 三、通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63 么? 第一段:归纳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的现象。 第二段:揭示了不同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第三段:植物学家根据这一现象的巧妙运用。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新词卡片。2.听写生字新词。 二、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2.精读课文,细细品味。 a.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归纳现象 读一读: 你发现了一个什么有趣的现象 填一填:牵牛花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 薇 睡 莲 烟草花 昙 花万瘦菊 月光花议一议:作者用不同的句式来描述花的开放,这样的方法好吗?64 赏一赏:将收集的文中几种花盛开的图片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 品一品: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悟它的美。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揭示原因 细读课文,思考: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小组交流::通过读书,你找到了答案了吗? 集体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开花不同的原因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揭示原因: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联系。 C.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花钟制作的巧妙 回顾全文,说说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妙在哪里? 齐读课文,读出对修建奇妙花钟的赞叹。 3.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三、交流感想: 你从这位植物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课外扩展: 1.自制花钟。学习花钟的方法,仔细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它们开花的时间, 按它们开花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植物的名称记录在自画的钟面上。并通过各种途径 了解这些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2.根据学校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并记录好观 察日记,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课后反思: 《花钟》 一文, 课文的第一段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各种花儿开放的美丽形态。 教师通过精美的课件,丰富生动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的境65 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在教学第一段中,因为教师的精心预设,才使课堂精彩纷呈。我们知道教学是预 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时,对 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的话题范围,课堂的节奏与进度,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 各种状况都应该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期。因为真正平等的对话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 力提出了挑战。 1、教师对文本的精心预设。语文文本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构建学 生、教师、文本三者的有效对话。而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必须先学生而学,先学 生而揣摩、体验。在这个片段中,我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各种花的特 点(包括花的外形、颜色、香味等)了如指掌,同时又深深陶醉于文中优美的文字, 正因为对教材有如此透彻的理解,才会对文本有独到的解读。如:学生欣赏了花的 课件之后, 他们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鲜花朵朵、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 由此可见,他们的感受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对文本的准确把 握,我巧妙地一引: “老师想把你们说的词连成一句话读一读,好吗?”自然而然地 完成了一个由词语到句子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头脑中对花的表象更加丰富、完整。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2、从学生角度出发,精心做好生本预设。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 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预设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有兴趣学;预设引起学 生思考的问题,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预设学生学习路上生成的个性化体验,激励 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望;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细腻的观察,往往就发现不了学生思 维的独创性,发现不了教学中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的民族小学 板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