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中有哪些空间转场使你印象深刻的一个人

如何写好作文_百度知道
如何写好作文
我刚初我想问:何才能作文写更 习或评价别写作文候要哪些面析?写作文都哪些技巧?何确定篇作文呢
提问者采纳
、审 题 写作文首先要做事否则直接导致文题笔千言离题万才能审题呢根据通作文题目形式看般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两类命题作文审题要审查给定文章题目确定具体要求审清文题意图明晰题外要求确定题眼通审题明确作文内容范围、间范围、数量范围、称范围、处所范围等能超给定范围材料作文审题主要要两面握:与材料思想内容要形影离二与作文形式要求丝丝入扣 1.命题作文 我先重点谈关于命题作文审题要注意做哪些事情 确定内容范围 题目写作内容做规定所审题要确定题目规定内容范围:记要记;叙事要叙事;写景要写景;状物要状物等等 二、立 意 立意确定文章主题明确文章所要反映思想文章立意应该提炼基础要努力某些根本性东西反映达目必须努力做确、集、新颖、深刻 1.确 立意确作文根本要求我听说某某文章思想性主要取决于作者创作立意深刻性般说我作文立意都应该积极、健康力求反映本质内容要定社普遍性说文章主题应该家能够认或积极倡导 三、拟 题 拟定文章题目写作文前首先要确定事像我始做件事前要先拿定主意文章题目能反映写作发点机通文章题目读者基本认清文章要表达主题主要内容文章拟题要高度精练概括文章核内容既要准确要力求才能引注意激起读者兴趣 根据表达内容需要文章拟题致几种类型写作家根据实际情况灵运用 四、选 材 选材选择材料论作文章所需材料进行选择非必要像盖房定要事先充考虑该用木材、石、型号水泥、材质砖等等同要精计算各种材料用量少少盖房;浪费没用处另外所选材料要适体助于表现房结构功能形象效 顾切随意用料盖座类似火车皮黑房尽管结实肯定喜欢同道理作文前进行精选材目既能说明问题要引读 所作文前面众用材料要适做取舍留特色、代表性除般;要通重要、材料效组合实现作文目即用经济手段深刻表达主题 作文选材应围绕五面进行: 1.选熟悉材料 熟悉材料作者本知道清楚深受材料 材料熟悉才能充运用驾轻熟使应手情况熟实质内容清说给家听呢材料即使硬拿用文章收效显机械、连贯问题容易理解家愿做 、作文要积累 读书破万卷笔神巧妇难米炊古些总结反两面说明积累写作重要性平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考场共同体 ()语言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文章细胞广义语汇仅指词、短语总汇包括句、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二:第阅读平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读书笔记些优美词语、句、语段摘录特定本制作读书卡片第二平要捕捉众口语鲜语言并些语言记随身带本或卡片积月累、集腋裘说 能口章作文妙笔花 (二)要加强材料面积累材料文章血肉许由于平注意积累素材每作文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问题积累素材平条件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积极参与并与写、、写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记录家庭、校园、社见闻记录要抓住细节握、事、物、景特征 写文章血肉 (三)要加强思想面积累观点文章灵魂文章明确或立意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必要建立思想库二:第要善思份思考份收获平要深入思考遇事问问、、能透现象看本质要随思维火花、思索结论记录第二要辑录要摘录名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三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门别类且要断充实、扩容 二、写作文先观察 鲁迅先答文青何才能写文章问题强调两点:看二练看即指观察说明:要写文章要掌握娴熟文章写作手要观察观察观察写作必要前提基础 俄说家契诃夫谆谆告诫初者:作家务必要自锻炼目光敏锐永罢休观察家——要自锻炼观察简直习惯仿佛变第二性观察锻炼习惯锻炼第二性种需要间磨练功夫作用起功夫 要留观察身边、事、景、物猎取作文所需要材料:要些看似实则意义事情产兴趣注意观察起、程结;要留意校园花坛植物四季何变化颜色刨根问底弄清些变化龙脉;要走向社同更接触观察言行要思索些东西随汇入自思想河观察程观察程要注意几点: ()观察决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更实际意义观察指要五官全部调起:用耳朵聆听用身体受更重要要用、用脑思索观察才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程要注意运用烂笔俗语说:记性烂笔同每看挺思索挺善于随记使观察材料付东许价值东西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恒别犯脑热病三钟热度与写作文没益处要观察、思索贯穿于每才写妙文佳作 观察于写作文着巨奠基推作用离观察往往难笔愿观察断培养提高赞观察能力写作实践取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确立文章意图文章立意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立意要确 确文章立意第要义所谓确要保证文章情思想观点确符合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符合我基本政治原则符合基本道德要求能给积极启发 (二)立意要专 作文事贵于专专则巧散乃愚论复杂事情主旨能散篇文章既想说明问题想阐述观点东拉西扯必立意明确其实想面面俱肯定面面 位况且篇文章能与其贪嚼烂集笔墨表现即使通数件事表现要做紧帖行文目标始终着墨于材料与结合点使材料蕴涵力量全部直指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忌随云亦云新颖角度作文创新核立意新颖要求跳陈旧框框、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独视角审视题目所蕴涵另类内容避所写写别所未写即使同写作象总许角度切入要我打破思维定式站代高度避俗求异角度、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所未发能五颜六色空构筑属于 美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深刻指确立主题所共知肤浅道理要透现象看本质挖掘更深层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习作限文字内要表现较深刻思想能粒沙看世界斑点、枝叶再现全貌点、片段、瞬间、现象入手社、进行描述深思即立意要处着眼处落笔角度虽却能见平见奇 四、写状物文章 何写状物文章呢请家牢记五点: ()交代历 文章用、两句介绍物品历自引文 (二)具体描述 通颜色、形状物品外形准确勾勒写特点给鲜明觉用些恰修辞手展合理想象赋予情使物品跃纸 (三)静结合 先写静态外形特点再写态增添些情趣写文章更加 (四)说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独特作用般说类文章要结尾处说明物品作用更加突件物品特点 (五)融进情 字行间要流露作者所描述物品喜欢、珍惜情增强文章染力 五、短说缩写 读篇文章定受吧要想故事简单介绍给别用缩写形式本习作练习缩写要求主要内容完整重点突;语言简练缩写文字要超三百字 缩写作文种见形式所谓缩写改变改变体裁保留原文主要内容情况篇文章压缩短文章缩写能帮助我更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阅读能力概括能力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缩写呢 ()要留主干、枝叶缩写课文我要删减要物、要事件及说明、交代等留课文主要内容《抄写员》文我首先要思考:叙利奥情况始帮爸爸工作要偷偷做做结使画 帮爸爸抄写事情经写爸爸误解想等关紧要删除 (二)要直接简化任务语言叙述我要直接叙述变间接叙述尽能简化物语言既使情节连贯使语句简练 (三)要保持文章脉络清晰缩写课文要注意保持文章主要脉络清晰完整特别故事发间、点、 物、事件起、经、结等要素要齐全让读原文概解 (四)要改变课文原意缩写课文要紧缩写改变课文原意做内容基本保持原文直使读者产歧义
提问者评价
太多了,都不知道选哪个.这个不错,还是先答的.请大家不要介意,以后先答(答的好),不然这么多,都晕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6条回答
怎么写作文
写文章,就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还有自己亲身碰到的写下来,只要有意义,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心里怎么想,纸上就怎么写。把有趣的写下来,把感人的写下来,就是好作文。
一、认真地阅读语文课本,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把别人的东西,变作自己的东西,把外部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以后就能出口成章了。每天花一定时间朗读课文,要有表情地朗读,好段落,精彩的语句要背出来、默出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各种书都要读,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好的章节、段落摘抄下来。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中华经典美文。
二、选择恰当的写作材料
写文章要选择恰当的材料...
人生的起点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我们美好灿烂的一生便由此开始。那一刻就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然而人生的起点不只是我们出生那一个。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的起点:有使人通向成功彼岸的;也有使人坠入失败深渊的。其实每个人的起点是一样的,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志向有所差别,所以才导致产生不同的结果。
二十世纪中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两个风华正茂的中国青年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踌躇满志得踏上了他们向往已久的那片土地。他们要在那里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两个年轻人的起点是一样的,只有一点:一个年轻人是乐观主义者;而另一个是悲观主义者。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奋斗,那个乐观的人获得了成功,在社会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而那个悲观的年轻人却一...
有点多慢慢看吧~~~~~~~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 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 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 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 ,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
结构就是并列式。④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如《荔枝蜜》一文,作者本意是赞扬蜜蜂,但开头却写对蜜蜂“总不大喜欢”,压抑感情,然后对蜜蜂逐渐了解认识,最后说“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直接赞扬。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①设置悬念法,即为增强艺术感染力,有意设置“包袱”,以此吸引读者关心表述内容的方法。如《驿路梨花》,开头写夜行人见屋不见主人,瑶族老人的出现使夜行人发生了一次误会,从而引起读者急欲了解小屋主人的兴趣;接着写哈尼族小姑娘出现,又发生了一次误会,使读者再生疑惑;最后引出哈尼族小姑娘讲的一段故事,从而解开“包袱”。...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北大附中网校`教师答案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 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 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 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 ,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 备写成小说的故...
告诉你本作文书【最新版5年高考作文】我经常用的,这是老师让买的我也上初一哈哈
如何写好作文?
记叙文之四段式加强描述法
一、「择要深入」:仔细描写人、事、物,而不是提一下而已;与草草的提一大堆事物,不如精细的描写几样就好。例如说别人胖,就别提他头发很长这些不相关的事。
二、「善用比喻」:把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闻到的、嘴巴所吃到的、皮肤所接触到的、心所感觉到的,用「……好像什麼……」的方式,来取代呆板的直述。例如,「他很高。」不改成「他那过人的身高,几乎要摩擦天花板,再长的床都不够大,简直是个人形高塔。」
三、「成语俗话」:可以丰富文章。适时的加入成语或者俗话,有画龙点睛之效,当然切记不要太过火,整篇引用个没完没了,而能在文中加入成语的方法无它,就是勤背成语、俗话、名人语录、静思语、诗词等等。
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和自己修改,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 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 那时候还视文言为...
这是写作文首先要做好的事,否则,就会直接导致“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怎样才能审好题呢?根据通常的作文题目的形式来看,一般可分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大类。对命题作文的审题,就是要审查给定的文章题目确定的具体要求,审清文题意图,明晰题外要求,确定“题眼”。通过审题,明确作文的内容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人称范围、处所范围等。不能超出给定的范围。对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与材料的思想内容要“形影不离”,二是与作文形式的要求“丝丝入扣”。
1.命题作文
我们先重点谈一下关于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做好哪些事情。
确定内容范围
有的题目,对写作内容做出规定。所以,审题时,要确定题目规定的内容范围:记人的,要...
这是写作文首先要做好的事,否则,就会直接导致“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怎样才能审好题呢?根据通常的作文题目的形式来看,一般可分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大类。对命题作文的审题,就是要审查给定的文章题目确定的具体要求,审清文题意图,明晰题外要求,确定“题眼”。通过审题,明确作文的内容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人称范围、处所范围等。不能超出给定的范围。对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与材料的思想内容要“形影不离”,二是与作文形式的要求“丝丝入扣”。
1.命题作文
我们先重点谈一下关于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做好哪些事情。
确定内容范围
有的题目,对写作内容做出规定。所以,审题时,要确定题目规定的内容范围:记人的,要...
1、审清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的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文章是否切题,是行文成败的关键之一。
审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全面理解题意。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初中生活二三事》,题目要求写发生在初中生活中的事,而且至少要写两件。如果写的事情与初中生活无关,或者只写了一件事,就不切题意。
(2)要辨别题目中的精微含义。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其中精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如《学习是青年学生特别突出的任务》一题,就要注意强调“特别突出”这个限制条件。青年学生正处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时期,他们有各种任务,但是比较起来,学...
给母校的一封信
亲爱的母校:
岁月悠悠,一晃而过,转眼间,我已离开了您.说实话我真的不想离开母校.但是,时间不等人,我只能离开,去开始新的学习.
回想一下,有些人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学校,但也不得不去,谁让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呢?学校里,也发生了许多事,有的忘掉了,但有一件事,永远难忘,那就是在五年级时有一次开运动会.那时,整个操场上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全校44个班级都在操场上.场上有近2000个人,真是太壮观了.当时,我是参加的400米赛跑.一开始, 我还以为自己跑不好呢,心里十分紧张,心好似就要快从喉咙口跳出来了,.旁边的同学都劝我不要紧张,只要拿出最好水平就可以了,但我始终控制不了我的情绪.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走到跑道上,心想:不要紧张,不要...
看自己的情况,不赞成写太多空话
因题而定 尽量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与自己找到共鸣
这样就好写的多了
一、“两个不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一是不忘揣摩“提示语”。提示语是引出话题的材料,是命题人思维的轨迹,也是考生审题的起点。“提示语”对考生思维既有启发作用,又有限制作用。作文思维应始于“提示语”。考生要认真审读提示语,切不可滥用甚至扩写提示语。揣摩提示语,旨在寻找与“话题”间的内在联系,从联系中领悟题旨,然后筛选适合作文的最佳材料。
二是不忘紧扣“话题”。“话题”是作文的核心,是命题者对作文范围的限制,是考生选材的依据和标准。紧扣话题,首先要围绕“话题”组材、选材,扣住话题的实质。紧扣话题应始于审题,更要贯穿于作文的全过程。
二、“拟好题目”...
1.要多看一些课外书 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2.平时要多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情
3.平时可以随意的练练笔 一次性可以少写一点 但要保证质量
4.可以把自己写的文章多多修改
上初中,最令人发愁的就是作文了。以前上小学时作文得分很容易,只要文章没有病句,叙述清楚,基本上就能的高分,但初中就不一样了。
我刚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月考,作文就被减了9分。
我觉得,作文分数低,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对初中的考试还不适应。小学时的试题好多都是课本上的知识,把课本上的重点内容背熟,答起题来就比较轻松,能够有很充裕的时间写作文,加之作文简单,所以作文基本没问题。但初中试题的基础题很少,大多都是课外的,需要思考理解,题量增大,难免会不适应,这就会影响到作文的发挥,甚至写作文时头脑会一片空...
一、激发情感,培养兴趣。
道理上,学生们都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不大喜欢写作文,对作文感到害怕、厌烦,一提起笔来便头疼不已,搜肠刮肚也难以下笔。因此,从初一开始,学生就要致力于提高对写作文的兴趣,从“要我写”的被动状态向“我要写”的主动状态转变。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写作的兴趣。言为心声、情动于中,辞发于外。好的文章无一不是人们激情感慨之作。有了情感,思维自然活跃,心潮涌动澎湃,思想的浪花碰击飞溅,很想一吐为快,哪里还有冥思苦想的窘境?有了丰富的情感,常常会产生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笔下便如“自有源头活水来”,下笔千言,如有神助。有了丰富的情感,还常常能产生灵感和美感。文章要感人,首先自己要对生...
这个要靠自己的努力喽
你必须有多看书,有知识,才弄写好一片好作文,记住:要多看书。。
参考资料:
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我觉得评价作文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作文也是如此!!!
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利用所学过的好词好句来修饰自己写的文章,相信你会写的很好,加油!
写真事,多读书
对于话题作文是未来的趋势,开头结尾要严格扣紧主题,关注社会的问题是重中之重
一般老师只看开头结尾中间。。。。。。
作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举报该问题:
含有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
含有违反《玩家守则》的内容
含有违反《推广员守则》的内容
含有无意义的内容
含有广告相关的内容
含有抄袭或作弊行为的内容
含有不文明言论的内容
含有信息安全问题的内容
含有游戏意见或建议反馈的内容
含有与“知道”定位不符的内容
楼主指定最佳答案
谁说这个技能没用。这个技能能解回头是岸。移形换影。还有那些带控制技能的BB。枯木逢春。冰冻三尺。舍生取义。只要是套装和BB的控制状态都能解掉。而且几率是99%的
擅长:任务玩法
官阶:七品云骑尉
其它高悬赏问题
网易通行证《臧棣:金蝉脱壳的艺术》-&胡续冬
& 在那首广为传颂的悼亡诗《戈麦》中,诗人臧棣曾经这样写道:
    ……正是在此意义上
    你造就了我称之为金蝉却不能
    脱壳的艺术。或者用流行的话说
    ——深刻至片面的艺术。你死于
    无壳可脱。……
结合在这首诗开篇部分的一句话―――“你事实上死于过分精通”―――我们不妨认定这几行诗道破了以戈麦为代表的某种诗歌写作范型的所隐含的致命的秘密:象幼蝉深埋在地底下一样,有一种诗人倾向于把他们的诗歌理想、他们的工作性质看作是在隐忍中加速度凝聚的厌世的激情,他们深谙在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寂中保持经验和语言的纯净的技艺。由于写作本身在黑暗中蓄集了超强度的能量,需要冲出地表裹挟更多的东西,而他们自身的诗歌本体论执拗症又不能如此迅速地转换为一张适应地表文化生态的外壳,所以他们“死于无壳可蜕”,成为诗歌的蛮横生机与写作主体的美学操守之间强烈的“不适应性”所造成的巨大悲剧。
  这是一个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多少有些普遍的现象,对这一现象的深究不是本文的目的,我们在这里引述臧棣的这几句诗恰恰是要尝试着从相反的方向考察另一个与之对称的现象:如果那只诗歌抱负之蝉蜕掉了它在漫长准备期的坚硬外壳,换上了轻捷的认识论软壳和精湛的技艺之翼,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臧棣用如此尖锐的洞察力写出了“无壳可脱”的沉痛,是否因为他碰巧是从戈麦所代表的范型滑动到了另一种“有壳可脱”的范型、并因此而获得了一个豁亮的反思空间呢?从”“无壳可脱”到“金蝉脱壳”之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在一个象臧棣这样在其写作的各阶段均具有诗歌史考察的“标本”意味的诗人身上,这种纯个人的“脱壳”迹象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加入到了当代诗歌话语的构筑之中?这些问题正是启动这篇文章的引擎。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必经先着手考察臧棣的写作历程。
  从1983年开始写作起,臧棣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刊物上的署名经历过从短暂的笔名“海翁”转回本名“臧力”再更换为稳定的笔名“臧棣”的变化。如果把置于不同署名之下的诗作进行一番纵向的回顾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巧合一一这三个署名恰好代表了藏棣诗歌写作的发端期、蓄集期和成熟期,它们也大致上对应了那只诗艺之蝉的孕育,地下的成长和地面的歌唱三个阶段。
海翁时期的臧棣是一个象征主义美学的温驯学徒:光滑的词语、平稳而经典的意象切换、不乏典雅的幻象、醇正的情感经干净的冥思语境呈递出的二手哲学。诗中开始尝试着把“毕竟”、“其实很可能”、“甚至”这样的虚词作为丰富诗歌语义层次的耀眼手段,自觉不自觉地由以词为单位的写作转移到以为句单位的写作,后者通过句群之间猜测、辩诘、推论、否定等种种复杂的语义张力展现着现代感受力在现代汉语句法之中可能的长度和迂回过程,具有一种迷人的巴洛克特征。这种有效地征用虚词(尤其是语气词和连接词)使其发挥比实词更加重要的作用的现象几乎是后来臧棣诗歌的标签,后文还将论及。海翁时期终结的标志是一篇名为《未名湖诗歌面面观》的批评文章,这是臧棣1986年初为他所选编的一本在把北大诗歌促成一种传统的活动中起到了奠基作用的学生作品选《未名湖诗选集》撰写的序言。在文中臧棣除了首次显露出惊人的诗歌批评才能之外,还透露出一种比他此前的实际写作走得深的诗歌观念:“或许,认为诗歌出自丰富的感觉和经验比之认为诗歌源于单纯的想象和情感,可能更接近诗歌的本质。”当经验和感觉(在这里他实际指的是意识)在臧棣的诗歌认知中凸现到最前列时,象征主义的海翁就要成为“新批评”的臧力。
 在臧力阶段的诗歌中出现的最显著的变化是各种在诗歌中被发明出来的意识――也就是那些因文学经验而生的虚构的情感、体验、感受――在饱满的文字中呈现出尽可能的充沛,象兜满了风的帆。这种高度文学化的饱满意识状态在《理想十四行中》、《讲吧,冬季里的回声》中表现为里尔克式的面对纯粹虚拟的倾诉对象进行多维度沉思,以实现对生存经验的提纯:
我多么想把肉体从时间中分离出来
以使你变得纯粹。就象在你面前
梦是侵占我们虚无领地的一种力量
&&&&&&&&&&&&&&&&&&
——《理想十四行》
奥利亚,让我们重新回到雪地
象风对待根那样
让我们再次抚摸你身上
那难以称之为肉体的东西
&&&&&&&&&&&&&&
——《讲吧,冬季里的回声》
在〈教父之书〉里则表现为以莎士比亚腔的戏剧拟声、以混杂了雄辩与神秘的陈述高扬一种文学化的潜意识:
亲爱的陛下:假如一些事情的确很美
那么我经历的定是另一些事情……
在这一时期最好的作品〈詹姆斯·鲍德温死了〉里面,阅读经验带来的强烈感受从极端抑制的诗歌表层形式中涨溢出来,涌进与接受者之间深邃的精神互文性之中:
雪下得太少。这孤独的
征兆已持续多年,默默的
象一种神秘的仇恨&&
……&&&&&&&&&&
处于“臧力时期”和“臧棣时期”交界处的长诗〈埃德加·斯诺墓前〉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我向自己早年的写作进行告别的一种仪式。这首诗也像是针对我自己的一份答卷,它回答的是T.艾略特式的问题,即一个人在25岁以后还要不要当诗人?”这首诗所处理的历史与个人的关系我们将在后文论及,在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在诗艺的金蝉脱壳之前,这首长诗恰好显示了它在地层中、在文学经验的薪火相传中、在一个相对自洽的心智活动空间里最佳的营养状态。
但愿今晚就是多年前所渴望的
那一天:整个大自然象一部厚重的大词典
被我捧上膝头,风恰好掀开这一页
于是一切都清楚了
在这首诗中世界被比喻为一个书本性的实体,而写作这首诗的时刻凝聚了让一切积累多年的知识、情感、经验、思考被写作过程一次性地洞穿的愿望。其形式的整饬、饱满、柔韧、
舒缓成功地包容了“新批评”所期望的诗歌的理想状态——意识的最大化,是一个知识型的写作者携带完备的知识进入更远的目标之前,对自身由知识和阅读养成所造就的综合处理能力以诗歌的方式进行的一次总结性的测试和反思。
写于臧力时期末期——大约是在1989年左右,按照某种文学史叙述,这也正是中国当代诗歌酝酿着福柯所谓“知识型构”的断裂的时期——的一首《我们时代的手相》展露了一些相对于此前的写作而言明显具有“异质性”的成分:
对这样一些事情:和爱听崔健歌曲的女人睡一次觉
或者在旅游图上标出一次车祸的方位
十七个小时是用不完的
一个本世纪末的隐私在晾竿上
和衬衫、连裤袜一起,往下滴着水
这些世俗场景、语汇撬开了臧棣早先提倡过的“新纯诗”的门板,透露出另一重诗歌境界的微光;而这首诗的名字同时也暗示诗人的诗歌抱负将不再局限于一个自洽的美学空间——他准备拿在自我的内在生活中屡试不爽的作为一种“灵魂技术”的诗歌给我们生活的时代看手相了。
九十年代以来的臧棣阶段是一个相当复杂、开阔的写作时期,并且至今还在旺盛的写作精力的驱动下眩目地伸展。对现在进行时的现象进行一般过去时的考察是一个悖论,但我们还是可以尝试着把住以下几条脉象:
首先,在诗歌语言、诗歌形式要素的配置上蜕掉了前两个阶段的趣味主义的甲壳,不再将口味拘泥于或唯美或雍容纯正的文学化模式,尽可能尝试和利用一切“非诗”的、没有被经典化的东西,用它们来拓展文学化的经验世界的边界,使之与“真实”的世界发生审美意义上的奇妙的重叠和混淆。不管是谨慎地粘合口语:
他走近似乎是即兴选中的目标:
“小伙子,咱们虽是初次见面,
但我有种感觉:我好象早就知道
你能妙笔生花”……
&&&&&&&&&&&&&&&
——《我为什么要这样说道在海堤上》
还是巧妙拉开修辞的联想空间:
隔着丝绸衬衣,你也能感到
她的双乳陈旧,如同一对尘封的有源音箱
&&&&&&&&&&&&&&&&&
——《维拉的女友》
不管是对日常场景的悉心转述:
1990年,七月或八月的一天
我们聚集在学四食堂,不分宾主
为镀完金的陈建祖和非默饯行。
席间,只有韩毓海穿着消闲的
&&&&&&&&&&&&&&&&
——《戈麦》
还是反讽意味十足的变焦陈述:
如今她远嫁巴黎,冒充柯莱特的崇拜者
并拿她和萧红作了比较,像两块布似的
拼凑成一篇论文,还敢来信说是受了我的启发。
&&&&&&&&&&&&&&&
——《书信片断》
所有这些实验都不仅仅是针对此前写作中所匮乏因素的“补缺拾遗”,而是自觉地将它们置于一种明确的诗歌信念之中,这一信念的核心在于,所有诗歌手段的变化都不是关于诗歌本体论的解决方案,都只是在诗人的个人风格层面产生最终的意义,用臧棣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些变化“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催生风格意识的不断变化。”这种对不同风格变动不居的追求在臧棣看来类似于一种“无风格写作”,它的意义对于一个成熟的诗人而言,意味着自行抹除掉僵化的个人标签,为理想中的诗歌史添加更多的可供习得的路数。对此臧棣做出过这样的表述:“我是一个自觉地追求风格的诗人,但是我也强烈地避免受制于一种过于明显的风格上的标记。我也许最终是一个风格化的诗人,但是现在,我必须发明出好几种东西来推迟或分解某种正在成形的东西。”这正是臧棣的诗歌,尤其是近几年来的诗歌,令那些一度以为熟悉了他的写作套路的读者不停地寻找新的解读方式的原因——一个认定他诗歌的开头语句必然具有场景描摹、克制预叙甚至某种“起兴”意味的成分(象〈埃德加·斯诺墓前〉、《咏荆轲》、《玫瑰七日书》的开头那样)的人,将不得不接受他后来大量以插入语、过程切面或意外联想的成分作为开头的诗歌(譬如《启蒙读物》、《锻炼》等);同样,一个习惯了他在“维拉系列”组诗中运用的缜密、细腻、具体的“冷叙述”的读者,也许将无法面对《液体弹簧》、《小小的拯救》中抽象得有些捉摸不定的寓言气息。
其次,主题深度的重要性已经让位给写作的“不及物性”。在臧棣那篇掷地有声的论文《后朦胧: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中,他将所谓“后朦胧”诗歌在80年代末以来发生的变化总结为:“诗歌的写作已膨胀为写作借助诗歌发现它自己的语言力量的一种书写行为本身”,并援引罗兰·巴尔特的“写作是一个不及物动词”的著名诡辩来为“一种强烈的写作的欢娱,一种在文字符号的网络中自如地滑行的写作的可能性”提供理论支持。这种描述用来反观臧棣自身的写作实践和用来整体地考察“后朦胧”诗歌同样有效。区别于一部分优秀的诗人在九十年代将诗歌中日常经验、现实质料的出现归结为“诗歌的及物性”,臧棣始终只是将上述写作因素的出现放到上文所说的风格意识催化剂的层面上来理解,在终极意义上他依然把具有现代/后现代意味的写作视为一个享有某种程度上的“治外法权”的独立于现实生活的“场”,仍具有不容质疑的“不及物性”。在一首较为突出地体现了臧棣写作的欢娱而忘我的滑动感的中长诗《月亮》里,臧棣把张枣的两句近年来被广泛阐述的诗作为题记:
诗,干着活儿,如手艺,其结果
是一件件静物,对称于人之境……
&&&&&&&&&&&&&&&&&&&&
——张枣《跟茨维塔伊娃的对话》
臧棣激赏这两句诗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它诗意地传达了臧棣自己关于诗歌写作“不及物性”的深刻体认——诗歌可以对时代发言、可以对生存发言,但它从根本上来说是史蒂文斯所谓的“最高虚构笔记”,与所谓的“真实”(“真实”本身在现代知识情境中变得越来越可疑)的语境的关系是“对称”的,而不是附属与被附属或者“表现”与“被表现”、“见证与”被见证“的关系(早在八、九十年代之交,臧棣就在一篇名为《霍拉旭神话》的文章里反驳了在北京诗歌圈中受波兰诗人米沃什关于“诗歌是一种见证”的观点的影响而一度流行的“幸存”意识),诗歌写作“不及物性”的强权在征用周遭之“物”的同时就把它们抛进诗歌语言“站在虚构一边”(欧阳江河语)的快乐游戏中。以《月亮》这首诗为例,它集中体现了臧棣在指涉到具体事物时运用智性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反复“拉伸”的技能。这种在臧棣身上屡见不鲜的“拉伸术”被有些朋友戏称为“拉面式写作”——把原本很稀少的质料或者动机和得相当富有弹性,而后熟练地把它象拉面一样成倍地抻开,从容、谨慎,拉至极限处还要荡一荡。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陈超将臧棣的诗歌描述为“少就是多”是非常精辟的。《月亮》一诗主要靠否定句的手指实现拉伸的功能,而这些否定句某种意义上都是伪否定句,它们看似逐一排拒由月亮所引发的想象,实则象用力甚微的擦黑板动作一样在黑板上留下了范围更大、更含混的粉笔印记,或者用德里达的话,留下了大量饶有意味的“踪迹”,并使这些踪迹取代了原初的书写起点(月亮),成为诗歌最终的效果图。对臧棣而言,他的语言“拉伸术”可以拉伸一切东西,因而写作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主题的开掘程度,而是“拉伸术”本身所带来的劳动的欢娱程度以及拉伸工作面对不同的弹性物质所选择的技术难度。
三是感性的智性化和智性的感性化。追求感性与智性相结合的诗人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乏其人,卞之琳、穆旦等人在这方面的努力也引起过广泛的关注。但还没有人象臧棣一样以多少有些家长专制的方式猛烈地要求智性与感性完全的融合,并把这种融合作为他的诗歌道路上最清晰可辨的目标之一——在谈到他的嬗变的风格意识时,臧棣曾经这样进一步追问自己:“我的诗最终可以获得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呢?或许可以这样简约地说,就风格而言,我希望让感性获得智性的尊严,让智性焕发感性的魔力。”如果我们不从古典哲学的范畴去辨析这两个概念,而是把它们放到现代诗歌写作的情境之中,把感性理解为个体独特的词语感官,把智性理解为综合、分解、延缓、催化词语感官的机巧的心智——前者关涉到诗歌肌理的可触摸性,后者关涉到诗歌肌理的可运动性——我们就可以发现对二者结合的苛求在臧棣的诗歌中造就了怎样具体而灵动的生机:
我有时是爱玛,会说灿烂的法语
迷得福楼拜直想穿过词语的花园与我做爱。
——《一个爱中的女人写给上帝的三十六封信》
在这里臧棣抖开了一个享乐主义者性感而明媚的想象触须,但“穿过词语的花园”这一表达使诗句中某种轻佻的意味骤变成另外的具有神秘和诡辩气质的东西——作家和他的虚构世界的暧昧的关系,从而消解了“做爱”一词纯粹的肉身性,虽然在阅读效果上某种肉欲的气息作为氛围依然保留;
大海的交响乐的音量
长着乌托邦的喉结:……
——《猜想约瑟夫·康拉德》
大海的无边宏阔的声响(具有浪漫的想象意味)被比喻为从一个肉体器官“喉结”上发出来,为了使这个“喉结”能够与大海的音质相匹配,前面又加了一个抽象的限定语“乌托邦”,这使得大海本身在被赋予感官性描述的同时也被虚构化,使得诗句中的听觉效果具有了玄学指向;
前面提到的臧棣的“拉伸术”很多时候是在一个感性的基点上做智力体操。〈月亮〉里有这样一段:
它很圆,象一个句号,
但问题是我们真的说过
那些话吗?如果疑问本身
就能构成否定,那么
又是哪一种说话的口气中
所包含的力量把它
推挤到它目前的位置?
先是一个由月亮的视觉直观引发的比喻,接下来语义沿着这个比喻推进,用一个疑问句反诘比喻中“不在场”的隐义,其后又用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把被反诘之物宕开,而宕开后的语义指向既有形而上的意味同时又回到了视觉直观本身——“它目前的位置”,并且动词“推挤”亦使抽象的话语力量产生出导致视觉位移的身体性动态。
第四种脉象我认为尤其重要,我们姑且称之为“历史在个人身上的轻”。这是一个既包容了世界观、诗歌观念又牵涉到诗歌技艺的综合特质。我拒绝使用“从世界观到诗歌观念再到诗歌技艺”的垂直描述,因为我信服吉尔·德勒兹在《一千座高原》为我们提供的“块茎”(rhizome)概念:它反对中心化的、层级化的、由第一原则树状推导下来的分析方式,代之以解辖域化的、由多样性之线不分层级地缠绕在一起的思维图案。尤其在对诗歌进行阐述的时候,我认为个人独特的认知方式、诗歌理念、风格和技巧这些范畴不是根到枝的关系,而是相互勾连在诗歌文本性这个光滑的、无边际的平面上,需要在阅读中“一揽子”解决。具体到臧棣的诗歌,我们发现这三样东西必须放在一起来讨论,它们是:“发现”的观念、“历史的个人化”和诗歌语言的“轻”。
臧棣长久以来深受维特根斯坦一个观念的影响——“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它是这样的”,他从自己的角度把这句话发展成一个在90年代初明确地提出的诗观——诗歌是一种发现。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想想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他就比较容易产生要去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念头。我不想轻易地否定这样的世界观。但我觉得我倾向于接受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这样的观念。”这是一种将诗人的身份自觉地与“宇宙的立法者”式的浪漫狂想划清界限的谦逊的姿态,意味着一种身怀敬畏的谨慎、专注的探究。这种探究带有“意识的考掘”的性质,在默认文学的“互文性”理念和艾略特“非个人性”论断的前提下,抑制某种自以为是的以“表达”为旗号的书写活动,将诗歌写作看作是个人与人类意识积淀之间一种互动性的“发现”行为。在写于1993年的一篇文章中,臧棣谈到“诗歌在人对他自身的不断发现中,成为人的一种终极的发现。诗歌被人发现,它反过来帮助人发现着一切,总结着一切。”此论的后半部分近来演变为臧棣的一个著名的说法——“诗歌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而前半部分则越来越与臧棣对历史的思考粘合在一起:人们发现诗歌就意味着发现了一个超越了美学并独立于历史的意识范畴。
臧棣将历史、时代、现实生活等“问题域”与诗歌写作截然分开的观念乃是基于如下的认识:“历史是一种倾向于向人类提供答案的力量……但是和历史所提供的答案相比,特别是和历史在提供答案时所显露的专断相比,文学提供的与其说是答案,不如说是一种方案。”这种认识从根本上对自柏拉图以降拿诗歌作为理想国之中的劣等存在的观念作出了反诘——诗歌和历史、社会秩序在极端意义上井水不犯河水,没有价值衡量的可通约性。而在非极端的效用层上,诗歌以其之所以成为诗歌的独特成分——被语言的缰绳勒紧的想象力、形式、词语的脾气和手腕——间接地模糊着历史的明确性。因而臧棣赋予了风格以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坚信“诗歌就是用风格去消解历史,用差异去分化历史,以便让我们知道可能存在着另外的生存面貌。”其中“用差异去分化历史”的观念便捷地阐释了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未能展开的一个观点,即他认为九十年代诗歌的两大主题之一就是“历史的个人化”。这里的差异既是个人经验、微观生存的差异,更是诗歌经验的差异,因为近年来以利奥塔意义上的“局部叙事”瓦解历史“宏大叙事”的压抑的诗歌写作倾向明显地具有“历史不是作为文学主题出现,而是作为经验的素材显现的”这一特征。因此在臧棣眼中“历史的个人化”并非“历史感”的重返,而是把历史的强硬感和加速度从生活和技艺的无穷细节中慢慢剥离的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解释了臧棣“诗歌是一种慢”的说法,其最终结果使臧棣自己对诗歌的定义浮现出来——“诗歌是我们用语言追忆到的人类的自我之歌。”
当“历史”的概念在臧棣的诗歌视野之中接近于常识意义上的历史,即对过往事件的叙述的时候,“个人化”的手段是把对“史”的前理解成分(被书写的“史料”)作为原料碾碎,洒到叙述者个人想象和虚构能力的细小缝隙中,成为一种难以捕捉的闪烁的经验。最明显的是在《咏荆轲》之中,“荆轲刺秦”的“事件”被第一人称戏剧化陈述消弭进一片对命运和偶然性的不确定的自我回顾、评价、反驳和猜想之中——“也许我有点自负”、“我不记得他们如何把我弄出酒馆”、“或许我临死前与嬴政的对话曾让历史失色”,它让处于历史叙述中的人走出来揭发历史构成在人身上的极度不可信赖感。
更多的时候,臧棣诗歌意识之中的“历史”囊括了大量被现代性的涡轮迅速卷入到个人记忆之中的当代生活,“历史的个人化”在这里往往体现在以诗歌风格意义上的“轻”分解从对生活的洞察中坠落的“重”。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把“轻逸”作为可以传递到下一个千年去的一条宝贵的文学品质,他将“轻”区分为三种:一是“语言的轻松化,使意义通过看上去似乎毫无重量的语言肌制质表达出来,致使意义本身也具有同样淡化的效果。”这种轻在臧棣的诗中我们可以称之为整体语气的轻,用漫不经心的调子和随意伸展的轻松句式织就的网打捞语义的意外。
我们的女儿要我抱她过去
看她的新发现:那是
停在马路对面的一辆小轿车
&&&&&&&&&&&&&
——《割草机》
这首诗除了两个明喻,几乎没有风格化的修辞,只是闲笔般平稳地将叙述从成人世界切入到被儿童天真的命名方式弄得象是由谜语组成的另一个世界,并使意义轻巧地擦过索绪尔的语言观和某种性别文化反思。
卡尔维诺所总结的第二种轻是“对有微妙而不易觉察因素在活动的思想脉络或者心理过程的叙述,或者涉及高度抽象活动的任何一种描写。”这是一种书写范围和思维振幅的轻,其特征是避实击虚,顺着事物隐秘、空疏的触须到达事物在诗歌中留下的隐身对等物。臧棣近年来的大部分诗歌都具有这种气质。可以随手截取《锻炼》中的一部分:
它的舒展的扇形完全是
由垂直的表面风化造成的。
我即使不是预言家,也能断言
那里的冻土中
有上千只毒蛇纠缠成
一个光滑的难对付的结构:
反社会,反文化
反反,而且可以复复,
像是某种怪物发出的谐音。
这是从诗中一次寓言化的跑步行动所遇到的一个扇形坡度展开的脉络清晰、伸缩控制有度的联想过程,诗中遍布这种从具体、偶然的叙述点拉伸出来的局部抽象,相互啮合紧密,使整首诗的寓言结构能在“虚”的语境中牢固起来。《液体弹簧》、《小小的拯救》等诗也都可列入这种小寓言式的轻。
卡尔维诺认为第三种轻是具有意味的“轻逸的视觉形象”。有意思的是臧棣的诗歌中可感的视觉形象的轻往往出现在修辞的拉伸之中,大多类似于这样的句子:
……你随手扔出
窗外的胸罩,被云朵和翅膀
匆匆裁剪后,几乎同时
兜住了太阳和月亮。……
&&&&&&&&&&&
——《低音区》
这可能是直接的视像摹写对臧棣而言远没有用视像的可感来勾兑智性的抽象更有诱惑力。
在臧棣身上我们还能发现卡尔维诺没有专门言及的另一种轻:遣词的轻。它集中体现在我称之为“虚词的魔术”和“实词的手术”这两个策略上。臧棣对虚词的使用已经自成体系,那种巧妙地利用连接词、语气助词、程度副词、疑问词、否定词作为结构和意义装置之中灵活的滑轮的技艺在当代诗歌中相当引人注目,这里就无须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的作品《蝶恋花》之中,“虚词的魔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果戏仿臧棣的表达方式,我们几乎可以说这首诗差不多就是虚词的炼金术。
你不脆弱于我的盲目。
你如花,而当我看清时
你其实更象玉;
你的本色只是不适于辉映。
在诗中“不脆弱于”、“不畏惧于”、“你圆润于我的抚摸”、“你美于不够美”等等语句使“于”获得了横穿古代和现代汉语的活力,或者说,臧棣在他个人的词汇表上重新“发现”了“于”字,让它承担并化解了复杂而幽微的语义。《蝶恋花》中象这样的诗句:
你不花于花花世界。
你不是躺在彩旗上;
你招展,但是不迎风。
是典型的“实词的手术”——用“不花于”的“花”在位置上的毗邻性拆解成语“花花世界”;把陈词滥调“迎风招展”切开使用,使语义在两部分的自否中拉开想象的张力,在展示词语使用上的社会历史污垢的同时以自己的方式剧烈地清洗它。“实词”的手术还表现在臧棣首创的“谐音术”之中:
到底是“知识”还是“支使”
到底是“拙作”还是“做作”
&&&&&&&&&&&&&&&&&
——《简易招魂术》
身着西装(戏装),表情严肃得像……
&&&&&&&&&&&&&&&&
——《维拉的女友》
……他妹妹
曾对我有过多年感人(赶人)的好感。
&&&&&&&&&&&&&&&&&
——《书信片断》
这种“谐音术”机智地将两个语义差别甚大的词语并置在一起,流露出双重的反讽——一是对所要表达的具体意思的确定性进行反讽,二是对自身写作过程的反讽:写下一个词马上就能找到的另一个同音词来干扰它,这本身就记录了一种既欢跃又冷静的写作状态。此外,臧棣在诗歌中有意利用人称指代的混淆制造某种神秘性的做法也可归入“实词的手术”。所有这些对“轻”的追求贯穿一气,兀自形成一个轻快、欢跃、带有浓郁的享乐主义和轻戏剧气氛的书写空间,使“历史的个人化”和臧棣所断言的九十年代诗歌的另一个主题“语言的欢乐”能够在指向莫名而未知的风格归宿的写作“冒险行动”中迭合在一起。
从海翁到臧力再到臧棣的写作历程所发生的变化不只是他自身从象征主义学徒到新批评的最大受益者再到本土诗歌高新产业开发商的变化,它也隐喻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诗人由对诗歌的本体偏执走向辨证地看待诗歌相对于人类、相对于历史的关系并试图从中发明某种机变地维护诗歌的自主性的策略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如我们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诗艺之蝉自戈麦式的厌世的地层奋力爬出,在获得了轻巧、灵便的软壳——诗歌的不易觉察的便携式盾牌——之后,俯瞰“人之境”,快乐而专注地发出与世间的声音最终持不合作态度的自我的鸣叫的过程——这种鸣叫类似于臧棣在《猜想约瑟夫·康拉德》一诗的结尾所提供的海鸥的声音:
  一群海鸥就像一片欢呼
  胜利的文字,从康拉德的
  一本小说中飞出,摆脱了
  印刷和历史的束缚……
作者:胡续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象深刻的一个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