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世传)有多少十二笔画的字有哪些

您的姓名顾问
高世尚权热门算命
起名专家在线
中国命理风水研究协会会长、中国国际易经应用科学院副院长、长春周易联合会会长、香港易经科学院高级策划师 ...
大师起名服务
高世姓 好名推荐
本站免费姓名测试仅罗列出八字、五行、生肖、三才五格、文字解释等,并非完整专业姓名鉴定,仅供休闲参考,后果自负。姓名与命理是否搭配需要专业分析,绝不是缺什么五行补什么字,请不要走入误区!。
当前页面:&&&&&&高世尚权 姓名测试报告
高世尚权姓名测试报告
选好的姓名好不好?测测就知道!
提供高世尚权完整的姓名测试报告,包含高世尚权八字算命,高世尚权,生肖、五行分析,高世尚权姓名测试打分,高世尚权专业姓名测试分析,高世尚权姓名文学分析(汉字、成语、诗词解释)。
<input type="hidden" id="tbxJiXu"
value="天格为:祖姓人格为:吉地格为:平外格为:吉总格为:吉"/>
姓名学测试
[ <font color="# ]
[ <font color="#
<font color="#(土)
<font color="#(木)
[ <font color="#
<font color="#(火)
[ <font color="# ]
<font color="#(水)
专业姓名测试
专业姓名测试
*高世尚权的个性特质~
热情开朗,富正义感
积极刚毅,勇往直前
为达目标,不择手段
【个性结论】
这是一个容易造成当事者【开朗热情】
的姓名在【命宫】评等为上吉,太棒罗!
*高世尚权的爱情魅力~
高世尚权欣赏思绪清晰的女性。
对方展现冷静魅力时,最令高世尚权着迷。
对方的斤斤计较一面,最令高世尚权头痛。
【爱情结论】
此姓名在爱情容易有【斤斤计较】
的特色,显现专业评等为普通,不错哟!
*高世尚权的求财特色~
刻苦耐劳,默默耕耘
消极守成,缺少魄力
以静制动,毅力惊人
【财富结论】
对财富的追求,这姓名容易使当事人有【一步一脚印】
的感觉,所以在财富宫评等为吉,不错哟!
『高』  异体字:
拼音:gāo 注音:ㄍㄠ
部首:高 部首笔画:10 总笔画:10康熙字典笔画( 高:10; )
◎ 基本解释
高 gāo 由下到上距离大的,与“低”相对:高峰。高空。高踞。高原。高耸。高山流水(喻知己、知音或乐曲高妙)。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高瞻远瞩。 高度:他身高一米八。 等级在上的:高级。高考。 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高质量。高消费。高价。高档。高手。高能物理。 声音响亮:引吭高歌。 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就。高论。高寿。高堂。高徒。 热烈、盛大:高昂。兴高采烈。 显贵,道德水平高:崇高。清高。高风亮节。高尚。高雅。高洁。 宗族中最在上之称:高祖。 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 姓。 下低矬矮
笔画数:10; 部首:高; ◎ 民俗 参考汉字五行:木 吉凶寓意:吉 是否为常用字:是姓名学:姓
『世』  异体字:
拼音:shì 注音:ㄕA
部首:一 部首笔画:1 总笔画:5康熙字典笔画( 世:5; )
◎ 基本解释
世 shì 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世代(a.很多年代;b.好几辈子)。世纪(指一百年)。流芳百世。 一辈一辈相传的:世袭。世家(a.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b.《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人间,以与天上相区别:世上。世俗(a.流俗;b.非宗教的)。世故(a.处事待人圆滑,“故”读轻声;b.处世经验)。世态炎凉。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宇宙的一部分:世界。举世瞩目。公之于世。 姓。
笔画数:5; 部首:一; ◎ 民俗 参考汉字五行:金 吉凶寓意:吉 是否为常用字:是姓名学:姓,多用男性
『尚』  异体字:
拼音:shàng 注音:ㄕㄤA
部首:小 部首笔画:3 总笔画:8
◎ 基本解释
尚 shàng 还(hi ),仍然:尚小。尚未。尚不可知。 尊崇,注重:尚武。尚贤(a.崇尚贤人;b.《墨子》篇名,内容阐述墨子的一种政治主张)。 社会上共同遵从的风俗、习惯等:风尚。时尚。 矜夸,自负:自尚其功。 古,久远:“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庶几,差不多:尚飨(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之意)。 姓。
笔画数:8; 部首:小; ◎ 民俗 参考汉字五行:金 吉凶寓意:吉 是否为常用字:是姓名学:姓
『权』  繁体字: 异体字:
拼音:quán 注音:ㄑㄩㄢ@
部首:木 部首笔画:4 总笔画:6康熙字典笔画( :22; )
◎ 基本解释
权 (啵 quán 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政权。权力。权威。权贵。权柄。权势。生杀予夺之权。 有利的形势:主动权。 变通,不依常规:权变。权谋(随机应变的计谋)。权术。智必知权。 暂且,姑且:权且。 秤锤:权衡。 衡量,估计:权其轻重。 姓。
笔画数:6; 部首:木; ◎ 民俗 参考汉字五行:木 吉凶寓意:吉 是否为常用字:否姓名学:姓,多用男性
暂无相关诗歌解释!
测测我的家人和朋友
姓:名:性别:男&女&&&&
出生地点:
北京市安徽省澳门福建省甘肃省广东省广西贵州省海南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湖北省湖南省吉林省江苏省江西省辽宁省内蒙古宁夏青海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上海市四川省台湾省天津市西藏香港新疆云南省浙江省重庆市
阳历生日:
运势变化随时知道
想知道高世尚权的运势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我们随时告诉您:
分享到:  
闽ICP备闽ICP备号-1《走近钟祥》系列介绍
查看:50399 | 回复:27
本帖最后由 卡罗门 于
16:18 编辑
《走近钟祥》之1:钟祥概况
& & 钟祥市位于省中部,汉水中游,江汉平原北端,版图面积4488平方公里,居湖北省第三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城市和中国长寿之乡。全市现辖15个镇,1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 3个国营农、牧场,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498个行政村,49个居委会。全市总户数29.16万户,总人口103万。
& & 钟祥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片热土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远古文明。这里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文字记载历史长达2700多年,春秋战国时称郊郢,系楚国陪都,西汉称郢县,三国称石城。自西晋至清末1600多年间,这里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公元1531年,明世宗嘉靖皇帝以自己出生发迹于此,取“风水宝地,钟聚祥瑞”之意,赐县名钟祥,升安陆州为承天府,与顺天府()、应天府()并为明朝的三大名府,盛极一时。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滋养了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诞生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传世名曲。屈原、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郑板桥等历代文人名士,或慕名来游,或结庐于此,留下了大量遗迹墨宝。新中国成立后,县名仍为钟祥,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使钟祥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积淀了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奇特的地貌,秀丽的山水,孕育了奇异多姿的自然景观。这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山川湖泊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市内有等级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200余处,使钟祥有“大地博物馆”的美称。古城郢中,被誉为湖山翠秀环抱之城,郢楚文化精萃之城,文化史迹汇聚之城。郢中风景名胜区以名胜著称,名在古迹,胜在建筑。楚风之源古兰台、烟云竹树阳春台、摇橹行歌莫愁渡、岚翠摇晴白雪楼等“三台十八景”、“二十四奇胜”,无一不是以古闻名。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布局构思巧夺天工,建筑工艺精美绝伦,实为古建筑艺术之瑰宝。客店风景名胜旅游区,其景在洞,在树,在水,在趣,特别是黄仙洞2万多平方米的卡斯特地貌“边池”景观,被专家认定为世界溶洞一绝。大口景区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天象景观之大成,林相景色怡人,园内云台景观传说是道教祖师爷创立基业的修炼地,被誉为“小武当”。温峡旅游区湖光山色溶为一体,河库岛屿对映成趣,是旅游、观光、保健、休养的胜地。此外,钟祥还有“长寿之乡”的美称,是国家公布的全国三大长寿地区之一。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有百岁老人居全国县(市)之首。
& & 钟祥是一片肥沃的热土。它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平原、丘陵兼有,适宜的生态环境,赋予了这块土地蓬勃的生命力。全市土地总面积67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2.4万亩,林地202万亩,水域74万亩,草场190多万亩。全市淡水资源总量510亿立方米。汉水自北而南纵贯市境144公里,在汉水流域有8条水系,建有温峡、石门、黄坡等3座大型水库。境内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6类27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1/6,占全省的1/4。其中磷矿石储量达5.36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开采量居全国第一位,素有“中原磷都”之称;累托石属世界稀有,储量800余万吨,居全国之首;白云石储量达20亿吨,为全省之冠。
& & 丰富的物产和资源,为钟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市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跻身全省十强县(市)行列。农业综合实力曾位居于全国第五、湖北第一,小康建设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工业形成了轻工、纺织、食品饲料、机械汽车、建材、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箱包、电机、脱水蔬菜、葛粉等17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商贸金融日趋繁荣,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建成区发展到25平方公里,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全市通车里程2070公里,等级公路1786公里,焦枝铁路过境30余公里,汉江航运常年通航,民航直达北京等地,江总书记亲笔题名的钟祥大桥横跨汉江,长荆铁路、荆襄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武荆高速公路穿越市镜,邮电通讯实现数字化,乡乡镇镇开通程控直拨,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寻呼网覆盖全市。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必将为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 & 兰台雄风今犹在,百万人民续华章。在新世纪的征程上,勤劳务实的钟祥人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新的理念和一流的环境,热诚欢迎台商朋友和其他海外客商来这里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走近钟祥》之2:龙诞之地兴王府
& & 兴王府位于钟祥市王府大道南端东侧,即今钟祥二中所在地。明代中叶,这里有一条街直通兴王府的大门,后来嘉靖皇帝回到承天府来扫墓,仍然住在兴王府卿云宫。这条街张灯结彩自不用说,还铺满黄沙,供皇帝的车驾通过,因而这条街就被人们称之为皇城门。
& && &兴王府又称兴王宫,主人兴献王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朱见深是明成祖朱棣夺位之后所传的第四代孙,年号成化。宪宗朱见深在位期间,万贵妃娇淫并施,深得其宠,不久生一子欲立为太子,却不料数日便夭亡了。成化五年(1469年)柏贤妃生朱祐极,纪淑妃生朱祐樘,朱祐极二龄立为太子,可次年二月不幸夭折,再立朱祐樘为太子,这便是后来的明孝宗。成化十二年七月初二日,邵宸妃生朱祐杬依序算来应是第四子,实则为次子,也因夭折的朱祐极曾立太子,所以也有称朱祐杬为第三子。
& && &&&宪宗辞世前,颇为朱祐杬的前程费了一番心思,为表达父爱,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以金册封已满十一岁的朱祐杬为兴王。宪宗辞世后,孝宗朱祐樘继位登基,改年号弘治。弘治四年(1491年)十月命建兴王府,同年十二月册指挥使蒋斅女为兴王妃,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已满十八岁的兴王朱祐杬携蒋妃从北京出发就藩湖陆州(今钟祥)。这样,从弘治八年二月兴王正式入驻兴王宫,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离开兴王宫到北京承继皇帝位,兴王父子共在兴王宫生活了二十六年。
& && &&&兴王故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据《承天大志&#8226;宫殿纪&#8226;龙潜旧邸》载:“初,献皇帝封国,拟居德安,后请改安陆,弘治四年始建府第,七年献皇帝之国遂定居焉。今上皇帝入继大统,命内臣留守,嘉靖十八年,命有司重加修饰,其制俱视帝都宫阙,凡诸名额皆上所亲定云。龙飞殿即旧承运殿,在郡城正中,后为穿殿,又后为启运殿,殿前为左右廊,又东西各有回廊,正南门曰龙飞,其外左为东顺,右为西顺,又南为丽正门,门之外左为鼓楼,右为钟楼,又南为重明门,是为外朝之制。卿云宫即旧前寝宫,在启运殿之北,前为卿云门,门内东出为日升门,西出为月恒门,后为穿殿。凤翔宫即旧后寝宫,在卿云宫之北,后为凤翔门。由凤翔门而北为弘载门,门内东为关睢门,西为麟趾门。周垣之内为六所,六所之外为连房,为盐库等房,是为内宫之制。
& && &&&“隆庆殿即旧家庙,在正殿之东北,东南为神厨,为宰牲亭。初正德十六年四月,上入继大统,且行奉安献皇帝神主于其中,命守臣以四孟及朔望致祭。嘉靖元年五月设祠祭署,二年二月钦定四孟祭,用笾豆、牲宰俱如太庙之仪,朔望常祭如奉先殿之仪,乐舞用八佾,命工部造送祭器、乐器、祭服,三年七月迎献皇帝神主至京师,奉安于观德殿,而家庙止设神位。十三年八月更今名,十八年三月,大狩至旧邸,上诣献皇帝神位前行谒见礼,后以回銮行祭告礼并设献皇后神位。纯一殿即旧书堂,在龙飞殿之东,初献皇帝别号纯一道人,又岁时祷祀必致斋于此,诚敬纯一遂以为名。中正斋在卿云门之西,上在潜邸时,讲学于此,今仍旧名。泰禋殿嘉靖十九年补建,在邸内之东北隙地,嘉靖十九年,上以旧邸世子府制未备,乃命补建,定以今名,殿之前为门曰泰禋殿,后为永配殿,后垣之左门曰保和,右曰太和,又后为宫,宫之前殿曰受命、御极之殿,后殿曰青霄殿,宫前门曰启祚,后门曰福宁。外有库楼连房,其西通隆庆殿之路为门曰光熙门。山川坛、社稷坛,俱在邸内之西南与旧邸同建。嘉靖十八年,大狩命督臣重修,上亲临祭告焉。銮驾库、御马房、广充仓、广充库、守备公署即旧承奉司、典宝所、典膳所、典服所俱在邸内。
& && &&&“邸之四门南曰丽正,东曰春晖,西曰秋朗,北曰弘载。邸之外其南门曰重明门,前为御沟桥,桥南为坊,扁之南向者中曰时乘御天,左曰云行,右曰雨施,其北向者中曰龙潜旧邸,左曰圣作,右曰物睹坊。前碑亭二,左为恩诏文碑,右为圣谕文碑,坊后东西各为坊一,左曰从岵街,右曰阳春街。邸外之南曰显亲达孝楼即旧阳春楼,此郡城之南门楼也。嘉靖十八年,大狩督工侍郎顾璘疏请表题城楼之扁,以彰圣孝,上可其奏,钦定今名。”真所谓模帝都而作范,劳睿思以亲题,宏规华构,赫赫巍巍换日星而壮川岳矣。
& && &&&兴王宫今存宫殿一座,为嘉靖皇帝出生地凤翔宫,正德二年八月十日中午,嘉靖帝在此降生。凤翔宫单檐硬山顶,面阔6间(22.4米)进深3间(12.4米),砖木结构。宫前有一圆形荷花池,池上有三孔石桥一道,长13.6米,宽2.3米,池周壁有出水石雕龙头6个。此外,还存云龙丹墀2块,故宫后宰门石门框一座。现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钟祥》之3:世界遗产明显陵
显陵,人们习惯称为皇陵,因为四周高墙封闭,所以当地人又称为皇城,是明代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生父睿宗献皇帝朱祐杬和生母章圣皇太后蒋氏的合葬墓。位于大洪山西南方支脉松林山,西距钟祥市区约5公里。围陵面积183.13公顷(约2747亩),占据了整个松林山,是中国明代最大的单体帝王陵。
& && &&&明王朝立国276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因宫廷失火而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太祖朱元璋陵位于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泰皇帝朱祁玉葬北京西郊金山,世称“景泰帝陵”,其他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市昌平县境的天寿山,通称“明十三陵”。此外,明代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营建了陵园。如出身贫寒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追尊其父为淳皇帝,将安徽凤阳原墓扩建为“皇陵”;追尊其高、曾、祖父为玄皇帝、恒皇帝和裕皇帝,将江苏盱眙裕皇帝原葬处建陵,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钟祥的显陵同“皇陵”、“祖陵”一样,也是一座被追尊的帝陵。
& & 显陵陵主朱祐杬,是明宪宗皇帝朱见深的第三子,孝宗皇帝朱祐樘的异母弟。生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七月初二日,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册封为兴王,弘治七年(1494年)九月十八日就藩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七日,朱祐杬因暑热病故,武宗皇帝赐谥号“献”,史称兴献王。其子朱厚熜以世子身份监理王府事宜,按藩王丧制葬乃父于松林山。
& & 正德十六年,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继嗣。以明朝的皇室玉牒(即皇家宗谱),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与朱厚照的血缘最近,符合于继位的要求。内阁首辅杨廷和按太祖“兄终弟及”的遗训,征得慈寿皇太后张氏同意,以武宗朱厚照的名义颁发遗诏,由年方15岁的朱厚熜进京继承了皇位。
& & 朱厚熜登极后的第三天,就派使臣去安陆州迎接母妃蒋氏。又过两天,下诏书命礼部大臣商议兴献王祀典和尊称,要求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以杨廷和为首的护法派为维护弘治、正德帝系的宗法正统地位,援引汉朝定陶王、宋朝濮安王继嗣的故事,提议朱厚熜以死去的孝宗皇帝为父,以张太后为母,而称自己的生身父母为皇叔父、皇叔母。朱厚熜虽是少年天子,却也能感觉到这是对其帝王权威的极大冒犯。他愤怒地反诘:“父母名称,可这般互易么?”以观政进士张璁为首的议礼派迎合帝意,指责护法派的上议在理论上偏执拘蔽,在人情上悖谬乖张,并以史实为依据,说明所谓汉定陶王和宋濮王都是先定为世子,养在宫中,尔后再继位为帝的,与世宗入继大统不同。他们认为朱厚熜入继的是朱明王朝的皇统,而不是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嗣子,提出了“继统不继嗣”的观点。由此展开了一场为期三年的“大礼议”之争。由于朱厚熜的支持,议礼派最终取得了胜利,杨廷和被迫辞官,杨派的阁僚部属或被逮捕下狱,或被贬官降职,五品以下官员180多人被廷杖,其中编修王相等17人被活活杖死。朱厚熜更定大礼,追尊其父原兴献王为兴献帝,尊母蒋妃为兴国后;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慈寿皇太后为皇伯母。后又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神主享于太庙,庙号“睿宗”,位在武宗之上;尊其母为章圣皇太后。父亲被追尊为皇帝后,朱厚熜将松林山兴献王墓按帝王等级予以改建、扩建,诏定陵号为“显陵”,所谓“显”,昔周人称文王之文光于四方,显于西土。这里嘉靖帝自己解释为“显者,光也……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兴都志》)。并封松林山为纯德山。
& & 据《明史》、《明实录》等文献记载,朱厚熜在营建显陵的过程中,曾先后数次动过将显陵迁往北京天寿山的念头。先是嘉靖三年九月,锦衣卫革职百户随全和光禄寺革职录事钱子勋上疏,称兴献帝应改葬在天寿山的明帝陵寝之地。朱厚熜也有改葬之意,便命工部议行。工部尚书赵璜奏称改葬有三不可:兴献帝体魄所安,不可轻犯;山川灵秀所萃,不可轻泄;国家根本所在,不可轻动。同时他还举太祖不迁仁祖之陵,成祖不迁孝陵之例,说明陵气不可泄漏。朱厚熜又命礼部集议,礼部尚书席书进言:“显陵势如凤凰,气结龙盘,实为山川之形胜,帝王之幽宅”,也不同意迁陵。朱厚熜只好暂时打消了迁陵的念头。此后数年间,又先后两次有人上疏提议迁陵,均因遭到部臣和章圣皇太后的反对而作罢。
& &&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朱厚熜的母亲章圣皇太后在京都病逝。朱厚熜忽然下诏命工部在天寿山修建陵寝,准备将远在湖广承天府(嘉靖十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的兴献帝梓宫迁来与母亲合葬。他在诏书中说,纯德山显陵“山川浅薄,风气不蓄;堂隧狭陋,礼制未备。”而天寿山“林茂草郁,冈阜丰衍”,是个建陵的好地方,故决定将父亲的梓宫迁葬于此。他为迁陵一事作了一系列的安排:命武定侯郭勋和工部尚书蒋瑶等人提督内外员役,开始在天寿山建陵;命大学士夏言和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作“献皇帝梓宫启行图”及奉迁仪注;派驸马都尉京山侯崔元为奉迎行礼使,率各有司官赴承天府,准备将父亲的梓宫奉迎到北京,与母亲合葬于天寿山。
& & 但不久朱厚熜又改变了主意,他觉得父亲的体魄在显陵埋藏近二十年,迁葬时必然要“启露于风尘之下,摇撼于道路之远”,实在于心不安,因此打算将母亲章圣皇太后的灵柩南运承天府,与父亲合葬于显陵。礼部尚书严嵩等上言,提出为今后祭祀方便,还是合葬天寿山比较妥当。朱厚熜固执己见,令奉迎行礼使崔元不要再去承天府,而命锦衣卫指挥赵俊前往开启显陵地下玄宫,察看里面的具体情况。赵俊奉命匆匆赶往承天府,经过一番察看,回京禀报说显陵地宫渗水。朱厚熜决定南巡承天府,亲自视察一番,然后再作安排。
& && &&&嘉靖十八年二月十六日,朱厚熜率内阁首辅夏言、礼部尚书严嵩、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等文武大臣和扈驾官兵共15000余人,浩浩荡荡从京师出发南巡承天,于三月十一日抵达承天府,当晚下榻兴王府旧邸卿云宫。第二天,率文武百官拜谒纯德山显陵,车驾至红门时,朱厚熜走下玉辇,伏地叩首,然后换乘御马登上陵山,在陵寝之北立表纪念。他与礼部官员及陶仲文等术士在陵区周围详细察看,见纯德山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林木葱郁,河水潆洄,尤其是显陵左右两侧的砂山曲折起伏,有虎踞龙蟠之势,实为难得的风水佳壤。朱厚熜龙颜大悦,兴致勃勃地作了一首五言诗《初谒纯德山喜而自得》,称赞纯德山“龙高生意广,虎伏世传昌”,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 & 朱厚熜决定奉慈宫南祔显陵。当时显陵已建有大红门、祾恩门、祾恩殿及配殿、神道墓仪设施、方城等,规制比帝王陵寝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朱厚熜仍不满足,在驻跸承天府期间,先是新定玄宫格式图样,又命增筑四周墙垣,并亲自审定围墙深阔之数,命工部侍郎顾璘和内官监太监袁亨督修显陵工程。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于三月二十三日离开承天府返京。
& & 在回京的路上,朱厚熜又突发奇想,要仿尧父母异陵而葬的故事,不迁母亲的梓宫南祔,而将父母亲分别葬在纯德山和天寿山。回京后,他亲往天寿山阅视陵工,察看之后认为天寿山陵域过于“空凄”,不如纯德山完美,这才最后拿定主意,遣京山侯崔元、司礼监太监鲍忠等奉章圣皇太后梓宫南运承天府,于当年闰七月二十五日合葬于显陵新玄宫。至于天寿山修建的兴献帝陵,因朱厚熜犹豫不定,反复无常,几经周折之后,新建的玄宫便空了下来,后来葬了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朱载垕。
& & 显陵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动工,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断断续续修了几十年。共修陵寝宫殿223间,供事人388人。显陵卫有卫房1593间,指挥使以下5600多人守卫显陵,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豪华,为历史上所少有。在明代18座帝陵中,显陵排列第十二位,属于典型的帝王陵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中国皇家丧葬艺术的优秀典范。根据《明世宗实录》和地方志等史料记载,显陵在规划布局和选址施工等方面都是在中国古代传统的风水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和现代的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以及外部空间设计等现代建筑理论不谋而合。显陵的规划布局将陵区四周的山川水系作为建筑构成的主体要素,“陵制当与山水相称”,“因山增筑、庶称尽美”,根据“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将纯德山左峰作为依托玄宫的祖山,左右山峰作为陵区两侧环护的砂山,前沿的天子岗作为陵寝的案山 ,形成了一个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局部小环境,在建筑布局上,充分利用纯德山间的台地,依次安排下马碑、门、亭、望柱、石像生、坊、桥等,顺山势引导至享殿、明楼、宝城, 疏密有间,错落有致,尊卑有序,给人以封建礼制的秩序感。陵区各建筑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相互映衬,如同天设地造一般,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美,实为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
& & 显陵总体工程是围城而建的,分内外两城,内城为茔城,围护前后陵墓,“金瓶”形状的外罗城围着整个陵园建筑设施。相传,“金瓶”是神仙所用之法器,在古代风水术中,认为“金瓶”能绕气护生。周长4370米的城墙双层封建,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墙体走向随山势地形起伏,远远望去,宛若飘舞山间的彩带。
& & 显陵陵园大门为新红门,前有相对而立的两块汉白玉石碑,刻有严嵩手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因此称“下马碑”。下马碑象征着皇权的显赫和威严,因为皇帝的陵寝是神圣的禁区,不仅寻常百姓不能随便入内,就是朝廷命官奉命到此谒陵,也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恭恭敬敬步入陵区。进新红门后为青石铺就的神道,似一条旱龙,逶迤腾舞,直达茔城,坟茔为龙头,中间为龙身,新旧红门为龙尾,道中青石为脊背,两边卵石为鳞片,龙尾三摆,龙颈三曲,煞是好看。加上九曲河穿插其间如一条水龙蜿蜒而流,将内明塘与外明塘相连接,有二龙戏珠之妙。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与“龙气见风则散,见水则止”的风水理论相符合,具有“藏风聚气”界止龙气流失的作用。
& & 九曲河上相续五道桥梁,每道并列三桥,俱为汉白玉石雕花栏杆。中间的桥高,两边的桥低,寓意着帝王的“九五至尊”。九曲河的建造将陵区地面分割为几个区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然要素山、水、树木的空间限定作用。旧红门与睿功圣德碑亭隔桥相映,碑亭石基是用汉白玉雕成的半浮雕“双龙戏珠”、“万事如意”等图案花纹,顶部是五颜六色的琉璃瓦和雕花装饰,造型鲜明美观。神道两旁耸立着一对望柱直插云天,象征着帝王的权力至高无上。相传一柱为望君出,一柱为望君归,“望君出”呼唤着帝王要走出九重深宫,去体察世间民情;“望君归”呼唤着帝王在宫外不要过久地留连,要及时回来处理朝政。
& & 望柱后排列着石像生群,有石雕雄狮、獬豸、麒麟、骆驼、大象、骏马和文臣、武将共十二对石像生,或立或卧,栩栩如生,象征着帝王生前的仪卫。狮寓意百兽之王,显示着雄风与威严;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异兽,能辨别是非邪正,起着“避邪”的作用;骆驼和大象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象征着皇权统治的版图之广;麒麟代表着吉祥,有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之意;马是古人征战的座骑,也是皇帝仪卫的重要组成;簪缨武臣和梁冠文臣象征着帝王驾前的文武百官。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信奉“视死如视生”的理念,尤以帝王为甚。他们活在世上时,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死后依然希望占有生前所有的一切。陵前设置石像生,起源于秦汉,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像不尽相同。
& & 石像生后为龙凤门,又称棂星门,作为石像生的依托,龙凤门设计精巧,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相传龙凤门是仿神话中的南天门所建,经过此门,帝王的灵魂就上了天堂。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其后为方砖围砌的圆形内明塘,圆形周边砌有青石护岸,四米见深。
& & 绕过内明塘就进入显陵主体建筑区,首先是祾恩门三间,东西配殿五间,祾恩大殿五间,四周有进深40米、宽80米的围墙与两座宝城围墙连为一体,构成一座小城,谓之“内罗城”,也称“紫禁城”。祾恩门前后两侧,琉璃彩花砖镶嵌而成的双龙壁和琼花壁闪光耀眼。祾恩殿是整个陵园最宏伟的建筑,为当年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极之恩”。宫殿虽早在明末兵火中毁废,但殿基尚存,游人仍可遥想其昔日雄姿。
& && &&&祾恩殿后为明楼,楼前有一座巨型汉白玉上供台,台前又竖石雕华表一对,顶端獬豸虎视眈眈,守卫着明楼。明楼四周有散水龙头四个,顶部方城明楼内有石碑,为嘉靖皇帝手书“大明恭睿献皇帝之陵”圣号碑,是陵院的标志性建筑。明楼后为南北两座宝城,反映了墓主人两种不同的身份,北宝城为帝陵,南为兴献王之旧室。这“一陵两冢三地宫”结构为历代帝陵绝无仅有。宫殿茔城上共有九十九个龙头,对着九十九个山头,意为“九九归一”。加上呈哑铃状的两座隐秘地下的玄宫由瑶台相连,更是神秘莫测,广为世人称奇。
& & 显陵是集中全国力量修建的,从城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九江府、安庆、南庆、荆州府等地名和这些地方监修官的姓名。显陵所需要的木材大都采自湖蜀等地,无数劳动人民到崇山峻岭的原始森林砍伐和搬运木材,不知有多少人为此献出生命。“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
& & 显陵是明朝著名“大礼议”之争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艺术结晶,在封建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他们巧夺天工,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能。为更好地保护这座历史文化瑰宝,1981年以后,湖北省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复原了明楼、新红门、外明塘等建筑。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及主席团特别会议,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市讨论并通过新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明显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顺利通过。至此,明显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面向新世纪,显陵正以其优美的环境风貌、宏大的建筑规模、独特的陵寝结构、传奇的历史背景吸引着中外宾客前来观光游览,访古寻幽。
《走近钟祥》之4:三楚巨观元佑宫
元佑宫座落在钟祥市区南隅,是明嘉靖皇帝御敕兴建的皇家祭祀建筑,是供皇帝返乡、皇室宗亲和州府官员朝奉显陵和举行其它重大祭礼活动的“焚修祝厘之所”。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启建,历时近10年建成,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进行续修,占地面积达1.5万余平方米,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元佑宫的修建原因众说纷纭,传说嘉靖皇帝为玄妙观道长转世,为了报答纯一道长转世之恩,他当皇帝后,就下旨在玄妙观旁原长寿古县衙遗址上建造了这座可与南京和北京朝天宫比肩的宏大建筑。嘉靖皇帝在元佑宫《纪成碑略》中云:“朕念斯地,庆元所自,特启建元佑宫,以崇真、妥圣、保国、福民……中为元佑宝殿,后为降祥殿,最后为三洞阁;其配殿,左为宣德,右为衍真;其前为元佑门,又前为储祉门;钟鼓二楼,拱侍环列,丹护之施,金碧之饰,绚丽辉煌。”清李云鸿在《募修引》中也记述了元佑宫的规模:“元佑宫建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有阁名三洞,高九丈九尺,上挹重霄,户牖四达,其制甚伟。阁前殿有三师、三清,门有元佑、储祉。左右陪殿曰宣德,曰衍真,东西有库,钟鼓有楼。门外有屏,屏外有坊。阁后有总圣、三官等殿,又有来鹤轩、知客堂、十元堂等处。四周围以墙,墙外环以水,堵水有堤,通水有桥,规模宏敞,布置严整,匪独一邑瞻仰,实为三楚巨观”。
& && &&&元佑宫座北朝南,布局中轴对称,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其环境得天独厚,与嘉靖皇帝诞生发祥之所兴王宫南北呼应,气势恢宏,正可谓“宗奉玄元,祈天永命。”同时,前有养鹤池(既今之宫塘),昔日白鹤群栖,有吉祥异瑞之兆,因此,这里称得上是块风水宝地。加上其风格为宫式建筑,注重庄严气度,强调主次配置,追求礼仪效果,刻意制造了强烈的等级观念和空间对比变换中产生的崇敬感,处处都显露着非同一般的气势。
& & 元佑宫大部分建筑毁于明末兵燹,清顺治、康熙、乾隆和同治年间曾多次维修。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多次拨出专款进行维修整理。这一宏伟建筑,几经修葺,现存地面建筑有琉璃琼花壁,延禧木质牌坊,元佑宫门,钟、鼓二楼、元佑宝殿、降祥殿和三洞阁遗址,宣法、衍真二配殿、御剌碑等,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
& & 元佑宫正门前,巍然屹立着一座巨型的琼花照壁,琉璃须弥座,单檐歇山顶,檐下设仿木结构琉璃椽飞、斗拱、额枋、饰琉璃旋子彩绘。其上巨大的琉璃琼花,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寓意“帝业兴盛,宗社绵延”。
& & 正门为汉白玉石券门,顶端镶嵌着一块大石牌匾,上书“元佑宫门”四个盈尺正楷大字,古朴遒劲,为内阁首辅严嵩的手笔,也是一件艺术珍品。进门后,是一块纵横开阔的广场,钟、鼓二楼耸立左右,钟鼓齐鸣时,声闻十里,极为壮观。
作为最大的主体建筑,元佑殿进深3间,面阔7间,单檐歇山顶,檐瓦脊兽皆为绿色琉璃,柱楣门枋,菱花隔扇皆丹漆,斗拱、藻井天花、梁檩枋板皆饰旋子彩绘。殿前设月台,在宫廷制式的汉白玉须弥座、花板栏杆、龙凤望柱、云龙丹墀等物鲜明地衬托下,显得格外端庄华贵。
& & 元佑宫最北端的三洞阁,“虎座三檐歇山转角,琉璃碧瓦,朱红门栋,周回五色花板,斗科上下则木石,雕柱栏杆,龙井天花,须弥宝座”。“高九丈九尺,上挹重霄,户牖四达,其制甚伟”。但在清光绪19年(1893年)忽遭火灾,俱成灰烬,后修复成现在的样子。
& & 元佑宫建筑宏伟,场面壮观,是中南地区不可多得的一处明、清古建筑群。1961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钟祥市博物馆馆址。馆内收藏有各类文物六千余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钟祥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景象。这些文物中有研究原始社会中晚期人类在钟祥活动遗留下的玉、石、陶等器皿的“边畈文化”;有研究商人在钟祥留下的遗物。楚器在该馆藏品中最具有特色。瓷器在整个藏品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其精美程度堪称一绝,七百余件古代书画作品,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文化面貌,明末清初的“莫愁古渡”、郑板桥的“幽兰图”、 朱耷的字、杨廷珍的“百寿图”、黄云轩的“九老还乡图”等等。清代女性软尸保存完好。收藏三十六件服饰上均有刺绣和各种图案,反映了当时女性的高超技艺及爱美风采。钟祥又是革命根据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贺龙、李先念、邓子恢、陈少敏等在此活动时留下的**、印刷的中州币、印铅等珍贵文物,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文物分别陈列在“古代瓷器馆”、“古代字画馆”、“青铜器馆”、“清代女尸馆”、“革命文物馆”内,常年对外开放。原为皇家禁地的元佑宫,现在成了平民百姓自由进出的游览胜地。在这里,人们通过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历史文物,独特的宫廷建筑,能真正感受到“三楚巨观”之美名,当之无愧。
《走近钟祥》之5:铁笔穿云文风塔
文风塔又称文峰塔、白乳高僧塔。位于钟祥城区东隅,与龙山报恩寺构成一组古建筑群,为钟祥市郢中镇之“龙山晓钟”、“白塔穿云”两大胜景,誉驰郢楚,韵传千古。诗曰“郢中龙山,万山之领。寺前俯瞰,万家烟井。钟声晓来,发人深省。”千百年来,这里游人不断,香火不绝。郢中名胜古歌中也有“龙山松柏翠光浮”之俚句传唱于世。
& && &&&龙山报恩寺,原建于龙山山顶,坐北面南。下瞰镜月湖(俗称南湖)。唐朝初年,于此建弥勒院,供奉弥勒佛祖。院内大雄宝殿中有释伽牟尼一尊,高约3米多,为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所造,唐末院毁。宋朝开宝二年(969年),乡人吴福舍基创建新院。明初,镇郢朝臣以金字题山名“龙山”,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为超度牺牲将士的亡灵,遂将弥勒院改名为“龙山报恩寺”。明英宗正统十年(1446年),重建龙山报恩寺,“兼铸铜佛十尊”。院中白乳高僧塔中“藏古佛像一,辟支佛舍利二,柏达师舍利二十,碧峰师灵骨一”。寺塔互衬,塔至西,寺至东,“有真武殿居龙山之巅,与阳春台、白雪楼鼎峙,雄冠一郡”。明朝嘉靖年间,钦差大臣严嵩赴郢中,亲笔重书“龙山报恩寺”五个大字,清末民初寺院渐毁。2002年9月,郢中佛教信众于其东侧原吉祥寺基重建大雄宝殿,内供释伽牟尼佛像,并冠称龙山报恩寺,或称龙山报恩寺下院,成为一处新的旅游景观。&&
& & 白乳高僧塔,唐乾符三年(676年),黄巢起义军过郢中,在龙山弥勒院中戮住持僧人(无里居姓氏,法号碧峰师),有白乳流出,郢人于唐僖宗广明初年(880年)累土为塔以示敬礼,取名白乳高僧塔,还留下一个“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难逃”的传说。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八月至二十三年间,重建塔身,改土塔为石塔,塔高16米,底广10米,二十二级。后人联想到郢中历史悠久,文风极天,因而又取名文风塔,也称文峰塔。那塔顶似一支穿云倒插的铁笔,笔头穿云,扫描凌霄,大有剌破青天的气势,正象征郢中“文风极天”、“登峰造极”之意。笔头下三层铜铃,名为铁马,微风轻拂,铃声叮咚,清脆悦耳,引人注目。古往今来,四方文人墨客竞相登临,各抒情怀。有一首诗在民间颇为流传:“空前绝后一支笔,俯察群山颇觉低。世上无人称高手,任它倒插对天题。”传说清乾隆年间,塔顶刹头歪斜,城中匠人登顶扶正,府衙大庆,出了上联“文风塔儿斜指拳头捶红日”,很久无人对出下联。后来,在京城做兵部左侍郎的李潢回乡,在塔下游玩赏景时看了上联,并遥看小东门城墙产生联想,对出下联“城墙垛子倒长牙齿啃青天”。时至今日,郢中还流传着此副对联的趣谈。
& && &&&文风塔和龙山报恩寺都曾经几度兴废,兴时有人云:“梵阁凭城起,长空纵远眸,郢襄千里入,江汉一帆收。色相诸天静,钟鸣上界幽,五云重回首,知是帝王州。”废时有人叹:“古塔名传白乳师,无多寮舍可栖迟,芭蕉叶大笋成竹,荒草满阶僧定时。”如今,弥勒院和龙山报恩寺虽然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但文风塔——白乳高僧塔仍巍然屹立在龙山之巅,现已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站在此地凭眺远方,云帆往来,群峦秀拱,风雨变态,豁然目前,壮观景象让人美不胜收。
《走近钟祥》之6:子贵母荣小皇陵
小皇陵位于钟祥市郢中城区东郊,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奶妈“范氏一品夫人墓”,现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四周丘陵环抱,地面建筑遗物分布在长约250 米的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虽墓碑、牌楼、华表等均遭毁坏,但尚有雕刻精细的石武士、石马、石骆驼、石羊、石狮各一对保存完好。特别是嘉靖三十九年谕祭陆母范氏一品夫人墓碑,龙首龟趺,更是非常气派。由此可见明世宗嘉靖皇帝对乳母的孝敬、感恩之情。
& && &&&范氏为明朝嘉靖年间的权臣陆炳的母亲。陆炳的祖父陆墀因属军籍隶于锦衣卫任总镇,父亲陆松袭总旗之职,明弘治七年(1494年)跟随兴献王朱祐杬来到封藩之地钟祥,被选为兴王府仪卫司的典仗。后娶出生于郢中书香门第、秀丽端庄、知书达礼且善绘画的范氏为妻。明正德元年(1506年),范氏在郢中家中生下陆炳。次年,世宗出生后,因蒋娘娘奶水不足,便请正处于哺乳期的范氏当了世宗的奶妈。这样,陆炳自幼便随母亲经常出入王宫,年龄稍长后,更是终日侍从于世宗左右。陆炳身高体健,走路如同鹤步,在世宗身边既是侍童又像保镖。
& && &&&嘉靖八年(1529年),陆炳参加武会试中选,授官锦衣卫副千户。陆松死后,他又袭职为指挥佥事,不久进职署指挥使,掌管南镇抚司之事。嘉靖十八年,陆炳随从世宗南巡承天府至河南卫辉夜宿。四更时,行宫起火,随从官员仓猝之中不知世宗在哪儿。陆炳推倒门屏,背着世宗而出。因救驾有功,世宗从此对陆炳更加器重,不断升其官职。锦衣卫是明朝的一个特殊军卫,按照级别,锦衣卫的长官不过是指挥使,但是历来有权臣位至都指挥使之上,却仍不放手锦衣卫之事。不过像陆炳这样,位至左都督,又加太保兼少傅者,还掌锦衣卫之事,则唯有明一代所仅见,这足以见其权势盛倾于天下。
& && &&&嘉靖年间,严嵩父子独揽政事,陆炳常去通人情托门路,文武大臣们都争着到陆炳家中讨好,他家中每岁所得不计其数。而陆炳虽结交权要,照顾良善之人也毫不吝惜,世宗多次制造大案,陆炳对案中牵连的人多方给以保全,不曾陷害过一人,因此朝野有很多人称赞他。这样一位左右逢源之人,对其亡母又是当朝皇帝的奶妈,理所当然会大兴土木予以厚葬(范氏于嘉靖三十八年五月谢世)因此其墓被人们冠以“小皇陵”之称。
附:一、谕祭陆母范氏一品夫人碑
& && &嘉靖三十九年岁次庚申十一月癸亥朔越二十四日丙戌,皇帝遣湖广布政司右参议徐维贤,谕祭太保兼少傅、锦衣卫掌卫事、后军都督府左都督陆炳母,赐一品夫人范氏曰:惟尔恪持妇道,丕著母仪,德范宗姻,名昭永世。瞻兹女士,宜早褒嘉。矧我近臣,父子忠敬,赞翼启迪,翳尔之功。谕祭数颁,特昭常格,光增泉壤,尚克祗承。
& & 二、小皇陵考析
& && &&&范氏夫人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初生时的奶妈,因其墓与显陵相距不远,所以人们俗称其为“小皇陵”。
& && &&&墓地遗存:墓葬位于东、北、西三面丘陵环抱一小冲之中,地面现存遗物分布在全长约25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神道两旁自南向北排列着石狮一对,石羊一对,石骆驼一对,石马一对,武士一对,立碑一,龟趺二,华表一对,牌楼一座,牌楼之后约60米处为墓葬封土所在。以上石刻排列整齐,左右对称,前后衔接,入相互间距约在10米左右。惟石羊至石骆驼间相距近20米。这之间应有一对石像生存在。准明代礼志及现存各地石刻情况,这组石像生中正好还缺石虎一对,是否有虎还有待考证。从武士以后整个中轴线略向东移,武士之后向北约20米处,有石碑三座,呈“一”字形排列,间距约10米。中间一座碑存,为明嘉靖三十九年谕祭陆母范氏夫人碑,螭首龟趺,保存完好。旁边二座仅存龟趺,不见碑身。查《钟祥金石考》亦未见其碑文。石碑之后约10米,有水塘一口,呈长方形,面积为50×60(平方米)。准显陵布局,此水塘疑为明堂之制。水塘往北约25米,有华表一对,东西相距10米,一个尚立地面,一个已倒跌成数段。华表有八角形基座,柱身断面亦为八角棱形,柱身上置有二层圆盘状盖,盖上冠已毁,柱身满饰云气纹,二圆盘状盖之间饰以联珠纹。华表之后约5米,有牌楼一座,现存石柱二根,石刻庑殿式屋顶三块,均已倒塌在地。石柱栏身下端为正方形,饰以云气纹,云气纹之上雕以宝珠莲花座,座上立一圆雕蹲坐的石狮。牌楼往北约60米为墓茔。整个布局从前至后逐级升高,墓茔居最高处,封土残存高2.4米,周长192米,经钻探封土之下为一砖室结构墓室。查明代礼志及现存地面相同身份的墓葬资料得知,从牌楼至封土约60米之间应有享殿之类的建筑,但今日地面已无迹可寻。
& && &&&墓葬规格:中国古代对于丧葬历来都有着极其严格的礼制,无论是墓葬形制、尺寸,还是地面建筑布局,石刻像生的种类数量,乃至于每块碑的大小都有明确的规定。范氏为一品夫人,由于该墓未经发掘,仅就地面残存遗物同《明史》中记载的关于人臣使用的碑碣礼制来进行比较,得出该墓使用的等级超过了一品待遇。如洪武五年六月诏定的官民婚丧礼制中,规定一品占地周围一百步,按每步五尺,折合米数不到150米,而该墓从第一对石刻至封土约为250米。又如规定一品墓前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而该墓的石刻象生计有望柱二、狮二、羊二、骆驼二、马二、牌楼一座。另外从石兽的间隔距离来看,羊和骆驼之间应还有石虎一对,这样墓前的石刻较规定多二石狮、二骆驼、一牌楼。特别是石狮,大概从唐乾陵开始,帝陵前安置石狮已成定制,并以此作为帝陵与人臣墓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从此以后,帝陵前均用石狮护卫,勋臣墓前则用石虎、石羊,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此外,陵前置骆驼首见于明孝陵,并见诸明十三陵。而范氏墓前置骆驼一对,也应有着特殊的意义。另据《明史》记载,一品墓前石人二,一文一武,封王墓前石人四,二文二武,此墓为二武士,不同于一品待遇而封同王墓,武士之前是否还有二文臣,目前还无从得知。
& && &&&石刻艺术:范氏墓葬的规格大致相当于当时封王一级。虽然在石质、数量、尺寸、规模方面还不如帝王陵墓,但就其石刻艺术来说,仍不失为一组明代有代表性的石刻。从其雕刻手法来看,这组石刻以圆雕为主,很少用透雕的手法,为适应这一特点,石刻像生多采用蹲卧的形象,圆雕较透雕省工而又不失端庄稳重,较适合于墓葬的气氛。就其造型风格来看,作风朴实,写实为主。大多数石刻只求形态的维肖,很少有多余的华饰之笔。但是在石刻的关键部位,却着意精心雕琢,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如羊、驼、马的驱体及四肢部位很简炼,只有大体的形,没有细部的雕琢。但其头部却精雕细琢,从而使虚实、动静、粗细、朴实与华美都得到了巧妙的结合,这些特点都与以孝陵、长陵为代表的典型明代石刻完全相同。是为了适应陵墓要求肃穆、朴实、稳重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组有其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的石刻艺术珍品。
沙发,很详细,有时间就克走走{:5_141:}
走近钟祥》之7:碧波荡漾莫愁湖
莫愁湖又称沧浪湖,俗名北湖。位于钟祥市郢中城区北隅,因战国楚宫歌姬莫愁女而得名。明代诗人曾发祥诗曰:“莫愁家住近沧浪,村与湖光共阐扬。溪影尚能描翠黛,藕花犹醉学新妆。阅人凡几名偏隐,醉我于今胜欲张。从此石城添故事,好将箫鼓吊卢娘。”沧浪湖上美人居,桃花片片诵莫愁。明王格有《兴都谣》赞道:“莫愁花月郢门西,舞罢春风翠袖迷。悔向卢家斗妆粉,鸳鸯飞上五陵啼。”从众多的诗徵文考和民间传说中可以得出如下描述: 莫愁女,姓卢,名莫愁,大约生于公元前三世纪前后,楚别邑郊郢石城(今钟祥)桃花村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民间歌舞艺术家。她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容似香荷新瓣,行如风送彩云,金嗓一歌声嗽玉,霓裳起舞袖吐虹”。每天手摇双桨,口唱民歌,迎来送往,驾舟于江涛湖浪之上,息桨于桃花柳林之中,她那清脆悦耳的歌声,常使人们忘却忧愁,因而,其名盛传国中。后被召入楚王宫为歌舞侍姬,“十万作缠头,莫愁不肯留。”几经磨难,终于逃离王宫,回到民间。“家家迎莫愁,人人说莫愁,莫愁歌一字,恰恰印心头。”传说莫愁女的未婚夫东邻王襄哥被楚王流放到三吴扬州。古《莫愁曲》记述了莫愁女汉江泪别襄歌的悲痛情景:“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古《乐府》诗:“冉冉水上云,曾听屈宋鸣,涓涓水中月,曾照莫愁行。”据传莫愁女曾经屈原、宋玉指导,翻古传高曲,融楚辞乐声,继楚大琴师刘涓子之后,完成了和寡之曲《阳春》、《白雪》的入歌传唱,更显得她才气横溢,所以,两千多年来,钟祥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莫愁女的美丽动人故事。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她摇艇行歌的沧浪湖改名莫愁湖。
& && &&&莫愁湖曾历经沧桑,据民国县志记载:“莫愁村在汉西二里,古汉水经城址,其西为村即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与村毗连,称莫愁湖。”又据《郢城开复古河原委》载:“敖山头下敖河口西流至南,径龙爬坑、黄泥港、花园、牛路凹入莫愁湖,湖旧一浩渺巨浸也,由湖入汉径石城东南下,自汉魏以来及明正德以前汉水皆径石城流,自世宗入继后,汉水乃渐徙而西,湖亦渐淤生芦苇弥望”。为疏通莫愁湖与汉江的通道,清乾隆年间,湖广总督德沛代为向皇上具奏《请疏淤河以利民田以通商贾疏》,乾隆三年八月初九日奉到皇帝硃批:“楚省工程颇多,似此可行可止之事莫若缓之,或遇地方偶尔水旱以为兴工待赈之举,不亦美乎,何急迫乃尔。钦此!”以后无有续请者,所以连接莫愁湖的内河至今没有开复。
& && &&&如今,莫愁湖水面虽然逐渐淤塞到只剩2平方公里,但水质清澈,洁净。湖内盛产菱角、鲜鱼、莲藕。远远望去,波光粼粼,杨柳依依,湖光山色不逊当年。
《走近钟祥》之8:楚风之源古兰台
兰台,位于钟祥城区的中心地域,广逾百丈、高逾百尺、兀立而起。传说舜帝南巡,驻帐此台,亲手在台上遍植惠兰。兰花怒放,清香四溢,故有兰台之谓。西晋张华《博物志》载:舜帝在兰台期间,“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自倚凤琶”,采“巫觋神祀”之旋韵,吸“万物知春、和风澹荡之意”,取“凛然清清、雪竹琳琅之间”,创“阳春”、“白雪”之曲。所以,后世人称兰台为天下第一台,且代代传歌而唱。《史记&#8226;楚世家》载,楚怀王没入秦,郢中立王,楚顷襄王亦曾理政于兰台之宫,有“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劝谏顷襄王以兰台为基地,奋发图强,恢宏楚业。辉煌的“兰台之宫”,不仅是政治的枢纽,而且也是文化艺术的发祥地。楚国大琴师刘涓子综合“阳春”、“白雪”两曲,制成“阳春白雪”高雅曲调;楚国著名文学家宋玉,常伴楚王游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宋玉以此作《风赋》。宋玉借谈风,极为巧妙地以雌雄二风,揭露了楚王与贫民百姓不平等的社会现实,鞭挞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在文学史上,创立了一种“诡谏”的表现手法。因而,兰台就被世人誉为“雄风之源”。历史的长河一泄千里。“迟迟春日满长空,故园离宫蔓草中”。虽然隋唐时期兰台之宫已被历史的烟云所淹没,荒芜得只剩下遗迹。但是,“雄风振古敞兰台,上有孤亭抱户开”,到明朝时钟祥出了嘉靖皇帝,于是文风大振,取“阳春白雪”的雅号在兰台上启建阳春亭。 清代又在亭后建起兰台书院,是府、县学署的训导署,又是府、县秀才“三八”会文的“黉门馆”,培育了大批科举人材。康熙壬子年,郢客王会建书“阳春白雪”四个盈尺大字,郡博叶莲刻巨大碑匾嵌于阳春亭额。清季,废训导署,改为兰台中学。现存兰台书院为明清二进硬山式建筑院落,也是钟祥一中初中校园,每年为国家培养大批建设人才,成为兰台文脉的重要历史见证。
走近钟祥》之9:烟云竹树阳春台
阳春台,取“阳春朝云”之意,与白雪楼同雅附高曲《阳春》、《白雪》而得名。位于郢中城内,高耸平衍,烟云竹树,阴晴异状,千百年来,被人们誉为城中伟观。
& & 阳春台阅石城风雨,控古今名胜,这里一直是“三台十八景”的中心,明代诗人王慎修赞道:“微茫苑树接青山,台护双龙白尽闲。一自郢中歌寡和,只余春色到人间。”。明朝以前的郢中八景中就有“阳春烟树”之胜,诗曰:“阳春之台,楚王旧游,登台遥睇,汉水带流,烟花缭绕,远树浮浮。”郢中古歌也有“阳春曲调人难和”之俚句。引得多少游人感慨:不上兰台,不为到郢中,不登阳春,不为游石城!
& & 阳春台又以莫愁女习舞之所,与白雪楼并称郢中双壁,为酬游人观赏的兴致,古时的阳春台,先建有亭,后筑有楼,因此,招来无数迁客骚人,纷纷遗怀题吟。民国版《钟祥县志》记载:“阳春台在县城西北,高耸平衍,烟云竹树,阴晴异状,城中伟观。明兴献王常率侍臣登之,作《北望赋》,继作《阳春台赋》以自儆,遂罢观游。旧有亭,明季毁于兵,林木亦荡然无存。清康熙中,郡守王兴元与同知郑润中,植树千百余本。及四十八年,郡守杨绿绶创建书院,七属士子,皆负笈担簦而来,游牧之场,遂化为弦歌之所。无何,书院他徙,树木亦被土人剪伐,嘉道以后,仍鞠为茂草矣。”时至今日,《阳春台赋》巨碑仍矗立于阳春台上。赋中,极言阳春台形势的佳丽,盛赞阳春台景致的妙趣,在吟诵风物的同时,又以典故起兴,对楚国的先哲倾情称颂。
& & 据1990年六修《钟祥县志》补充:明洪武中,李文忠镇郢,建郢门书院于此。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安陆府知府杨绿绶建阳春书院于此。1936年,钟祥县政府建熙亭于此。1952年,县人民政府建气象站于此。随着钟祥旅游兴市战略的推进,历经数千年光阴的“阳春烟树”也将重放异彩。
走近钟祥》之10:含冤报仇子胥台
子胥台,顾名思义,是和伍子胥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位于郢中城区东门外。这里地势高旷,视野辽阔,北瞰莫愁湖,湖波舟楫收眼底。南对樠木山,山野樵唱觅仙踪。东向群岭,岭翠葱茏云伴雾。西眺汉江,江水如带玉生烟。与兰台、阳春台合称“郢中三台”,齐为钟祥郢中城区古名胜。民国版《钟祥县志》记载:“子胥台在城东二里,伍员(即伍子胥)入楚屯兵于此。台甚高,南望汉滨如指掌,清乾隆四十四年归入文昌阁以为后山。”今为市血防医院所在地。
& && &&&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楚平王派费无极到秦国为太子建求婚,秦哀公答应把自己的大妹孟赢许配给太子建。孟赢长得十分美貌,楚平王想据为己有。费无极为了讨好主子,在迎亲时,把孟赢送进楚平王宫中,而把孟赢的侍女冒充孟赢送到太子建宫中,这件事引起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的不满,批评了楚平王,痛骂了费无极,这下激怒了楚平王,楚平王杀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伍子胥只身逃到吴国,在京城讨米要饭,吹萧唱歌,后被吴王重用,立誓为父兄报仇雪恨。
& &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借吴国之兵讨伐楚国。楚昭王北奔随国,伍子胥领兵追击,抵达郊郢(钟祥),在此屯兵设帐,并扎彩门点将布阵,楚人极其怨恨奸谗佞臣费无极,为伸张伍子胥含冤报仇的正义之气,遂将子胥屯兵设帐的郢中高台取名子胥台。故清康熙五年知县程起鹏主修的《钟祥县志》所存十六景中有“胥台振彩”之胜。郢中名胜古歌中也因此有了“鞭尸滩际鸳鸯戏,恸父含冤子报仇”之俚句。《史记&#8226;楚世家》和《史记&#8226;伍子胥列传》皆有这次吴楚大战的记载。
子胥台高耸城边,扼控四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千多年来,子胥台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洗礼。南宋岳飞曾在此大战金军,收复了郢州。明末,李自成的义军曾在此大战明将左良玉。革命战争年代,贺龙率红三军攻打县城,于子胥台重创国民党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汉独立旅解放钟祥时,在子胥台全歼守敌,首创了江汉区攻坚战白日登城的范例。
今日的子胥台,以其特有的风姿,屹立在郢中城区东北角,游人登临,无不抒发“胥台闻千古,郢树暮云深。楚在吴先沼,鸱夷何处寻?”的感慨。
《走近钟祥》之11:精美牌坊少司马
在钟祥市城区古兰台山右侧,一座六柱三门的石质牌坊巍然屹立,这就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少司马”牌坊。
& && &&&少司马坊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为青石结构,通高11米,宽9.9米,3层递缩仿殿宇单檐歇山顶。坊的两面自上而下雕刻有牡丹、凤凰、双龙戏珠、松鹤遐龄、麒麟赐福、鲤鱼跳龙门等精细别致的全浮雕石刻,顶盖下部有4个雕空的花纹,柱脚有抱鼓和4个石狮,最上方檐下竖刻“恩荣”二字,间隔1米之下的门楣上“少司马”三字赫然醒目。两旁有全浮雕的双龙装饰。整坊气势雄伟,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生动。
& && &&&坊主曾省吾,字三省,号确庵,晚年自号恪庵。明湖广承天府钟祥人,生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富春知县、太仆寺卿、都察院佥都御使、副都御使,其间曾巡抚四川和督学陕西。万历三年(1575年)升兵部侍郎,八年召拜工部尚书,十年加封太子太保,同年被勒令致仕(退休)。十二年,受已故内阁首辅张居正株连,被抄没家产,削籍为民。
& && &&&曾氏在钟祥为名门望族,一门四世皆获朝廷褒封。曾省吾的曾祖父曾逊,祖父曾辉、父曾璠俱封为光禄大夫,死后赠工部尚书官衔;曾省吾的曾祖母、祖母和母亲诰封一品太夫人,其妻沈氏、覃氏、胡氏封一品夫人;其子曾大汇亦因父功荫国子监监生。在今钟祥察院街,原有两座牌坊,一名“两朝纶命”,为炫耀曾辉、曾璠荣膺两朝封典而立;一名“父子进士”,为标榜曾璠、曾省吾父子南宫联捷而立;在今“少司马”牌坊迤东,原有“大司空”牌坊,是曾省吾任工部尚书时所立,少司马、大司空分别为兵部侍郎和工部尚书的别称。因历年久远,风雨沧桑,如今幸存下来的只有一座“少司马”牌坊。
& && &&&曾省吾在四川平息土司“都掌蛮”叛乱和提督三边防务中显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的才干和学识颇为内阁首辅湖广同乡张居正所赏识,并倚为心腹知交。
& &&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故,新任内阁首辅张四维,利用部分人对张居正推行改革新政的怨恨,大肆排挤曾省吾等所谓“居正党”,以收买人心。万历十年十二月,神宗勒令曾省吾致仕。随着政治斗争的不断升级,万历十二年,已故内阁首辅张居正受到攻击和追究。本与张、曾有宿怨的刑部侍郎丘橓在籍没张居正家产时,对张氏家人严刑逼供,张居正长子张敬修屈打成招,枉供曾向曾省吾寄银十五万。万历十二年十月,神宗下旨籍没曾省吾房屋田产,变卖解京“抵赃”,不足之数,逼勒其亲族代缴。并削去曾省吾官籍,将其发回原籍为民,永不叙用。
& && &&&曾省吾惨遭没籍之祸,当时公论普遍称冤,但因史籍多讳言其事,后世只知其冤,而不详事实原委,故附会出许多市井传闻。至今钟祥民间还流传有曾省吾“留坊不留命”的故事,略谓曾省吾为小人构陷,诬他省亲时在家乡“越城建坊”有僭越之罪。神宗令其拆毁牌坊,否则“留坊不留命”。曾省吾坚持自己无罪,宁愿以身受死,以证清白,终被处以腰斩之刑。此“腰斩”传闻虽属无稽之谈,但反映了人们对一代名臣曾省吾蒙冤受屈的不平之情。
& && &&&树碑立传,树牌立坊,为钟祥历来的传统。宋、明以后,全城的牌坊总共有大司空、少司马、状元坊、贞烈坊等几十座。在雕刻工艺上,少司马坊堪称首冠。面对牌坊,游人无不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所折服。
《走近钟祥》之12:楚贤遗宅宋玉井
宋玉井,又名楚贤井,系楚大夫宋玉故宅遗井,位于钟祥市郢中城区古兰台东侧,今市实验小学门前。宋玉宅,魏晋以来有四说,即荆州、秭归、宜城、钟祥。荆州之说,以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诛茅宋玉之宅”(谓庾信侯景之乱时避难之所)、杜甫《送李功曹赴荆州》“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等诗文为证;秭归之说,以杜甫《入宅》“宋玉归州宅,云通白帝城”、陆游《入蜀记》“宋玉宅在秭归县东,今为酒家,旧有石刻‘宋玉宅’三字”等诗文为据。以上二说,无其它力证,故持二说者少。宜城、钟祥二说,其实不难判别。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宜城县南有宋玉宅。”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于“长寿县人物”内称“宋玉,郢人。”“古迹”内载:“宋玉石二,唐李昉守郡日得之榛莽间,今移在白雪楼前。”又载:“楚贤井在城东,旧传即宋玉宅,俗名琉璃井,亦名宋玉井。”可见,宋玉宅,在北魏时为宜城县南,在宋时为长寿。根据钟祥沿革可知,二书所断即今钟祥无疑,且白雪楼旧址在钟祥阳春台旁,又为力证。民国县志总纂李权《宋玉宅考》也对此有完整的论证。
& && &&&清初顺治十年(1654年),李棠馥《重修宋玉井记》:“郢学宫为楚大夫宋玉故第,去泮水数武,有泉冷然,相传为宋玉井云……予与诸君子登临其侧,汲而饮之,形神俱爽,不啻偕宋大夫共歌《阳春》、《白雪》于兰台焉。”
& && &&&据民国版《钟祥县志》载:“宋玉井,一名楚贤井,在郡学泮池侧。相传学宫即玉故宅。泉味甘冽,异于他水。上有亭,清顺治初,荆西道石凤台略为修葺;逮十年,署郡守娄镇远始重建之。康熙时,张尊德、杨绿绶复修,今废。”1983年钟祥县政府拨款重修宋玉井,今井上有亭,为郢中名胜景观。
《走近钟祥》之13:梅福炼丹龟鹤池
梅福为汉代名臣,西汉王莽时曾隐居郢中,铸炼丹药,后得道成仙,并在樠木山周围留有梅福宅、龟鹤池等众多遗迹。
& & 据史志载:“梅福,汉九江寿春人。字子真,少学于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后去官归里,数上书言宜封孔子后世以奉汤祀,并讥刺王凤。及王莽专政,福乃弃妻、子去九江。后有人遇福于会稽,已变名始为吴市门卒……后世江南各地以至闽粤,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甚多,均属附会。”关于梅福其人其事,班固《汉书&#8226;杨胡朱梅云传》上有详细记载,梅福忠勇刚烈,不畏权贵,讽刺王凤,背离王莽,弃官归隐。至于梅福究竟归宿何处,《汉书》上语焉不详,“始为吴市门卒”,后来呢?不得而知。梅福成仙,虽“均属附会”,但“江南各地以至闽粤,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甚多”,这说明人民对一代名臣的仰慕之深。
& && &&&其实,关于梅福隐居古城钟祥的记载尤为突出,传闻和遗迹都十分丰富。《寰宇记》称福“有龟鹤池在长寿县西”,《舆地纪胜》称“县东南八十步,炼丹井有福旧宅”。相传梅福弃官后乘船沿汉水而上,到达郢中,隐居钟祥城东樠木山至龙山一带炼丹修真,丹成仙去。在这方圆里许之内,犹存遗迹系列,有饮食起居的梅福宅,有诵经打坐的梅台,有升火炼丹的炼丹井,有炼丹洗药的青泥池,有闲暇休憩的梅仙亭,有跨鹤仙去的升仙桥。在江南各地诸多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中,没有一处能象钟祥这样形成完整的梅福遗迹系列。再从诗文看,也没有哪一处能有钟祥题咏梅福的多。郢中八景中有“仙桥夜月 ”之胜,诗曰:“梅公炼丹,池凝青泥。梅公升仙,此桥之湄。月明依然,鹤归来迟。”郢中名胜古歌中也有“梅福炼丹升仙去,青泥池旁仙子游”之俚句。因而梅福仙迹自古成为郢中名胜景观。
《走近钟祥》之14: 垦荒有功郢靖王
日 14时15分,随着郢靖王墓地宫石门缓缓开启,这座沉睡地下590年的亲王墓葬重见天日,引起世人关注。
& & 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儿子为什么会安葬在钟祥?为什么要发掘这墓葬?在弄清这些问题之前还是让我们首先从认识明朝的藩封制度开始吧。
& &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安置皇子皇孙是一件很重要、也很麻烦的事情。他在对历史和前元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之后,得出了以下结论:周朝实行分封制,统治了四百多年;秦朝废除分封制,很快就垮台了;前元不足百年间,之所以皇帝频频更换、内乱不断,尤其是后期红巾起义时,权臣各自拥兵自重、皇室孤立无援,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之制。在他看来,骨肉血缘关系能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这对一个家族、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要。于是,朱元璋在政权确立之后,便全面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度,并在其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就是实行以嫡长子继承皇位为基础的降等分封制,即:皇帝嫡长子封太子,继承皇位;其他子封亲王,也就是一字王。亲王嫡长子封世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封郡王,也就是二字王。郡王子孙依等分封将军和中尉,各有品秩,其中最低的一个等级是奉国中尉,其子孙皆为中尉,以与官民百姓区别。郢王就是按照明代的藩封制度受封到钟祥的第一位藩王。
& & 钟祥在明朝前期称安陆州,州城紧靠汉水,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唐刘丹记中称其为“西浮江汉,东驰京岭”。宋朱昂在一篇序中也说“环城皆水,因河为壕。”石才儒在《郢州风土考古记》中更夸赞这里是“舟车往来,水陆之冲。”因而历代帝王都很重视这里的建置,朱元璋自己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命常遇春攻城略地往取安陆、襄阳时就曾告之曰:“安陆、襄阳横据上流,跨连巴蜀,控扼南北,自古所必争之地,今置不取,将贻后忧。”这样的战略要地,自然要受到明王朝的重视。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卫所一般设在要害地方,攻克安陆州的当年年底就在此设立安陆卫,驻军达5600人。
& && &&&由于安陆州四通八达,朝中大臣来往频繁,因而明初各项建设迅速恢复。洪武四年,城北镇远楼改为州学。洪武五年修复弥勒院,题名“龙山报恩寺”。洪武十一年(1378年)曹国公李文忠增修《富水志》,并于阳春台建郢门书院。洪武十五年(1382年)湖广提刑官沈佥事到郢,命迁移卫卒还州学于兰台之左(今市实验小学),知州梁栋等集资如制而建。洪武二十二年,安陆侯吴复增修旧城,东北并跨山冈,西临汉水,内外以砖垒壁,增设五门,增强了攻防实力,为皇子封国准备了条件。
& && &&&郢王朱栋,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岁次戊辰五月十七日,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中的第二十四子,母惠妃刘氏。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郢王。为提高郢王的地位,并发挥其藩镇守土的作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七日,在已有安陆卫的情况下,又为郢王专设安陆中护卫,由郢王直接掌管。这支亲军护卫下设三个千户所,共有3360人。永乐三年(1405年)十一月二日,借“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皇四子朱棣,为表达“亲亲之谊”,特将营国威襄公郭英之女册为郢王妃,直到郢王年满20岁那年,即永乐六年六月,才让郢王到分封之国安陆州就藩。值得说明的是:太祖皇七子齐王朱榑因图谋不轨,永乐四年废为庶民,排除皇子系列,所以才有郢靖王墓志铭所称“王讳栋,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三子也”的记载,明人笔记著作《万历野获编》,仍将郢靖王列为高皇第二十四子,《明史》亦然。&&郢王住在京师南京期间,仍行使对藩国的管理和建设,他命军士在封国垦荒开田,耕种戍守。郢王府建在安陆州城西北隅,洪武二十七年,由锦衣卫指挥刘贵、郎中曹贵等督工鼎建,并开垦田地既成郢王之国。据嘉靖四十三年《明古郢徐母夫人墓志铭》载:徐氏“有始祖名回祥者,自洪武二十五年奉例选取南京锦衣卫校尉,于洪武二十七年前来安陆下屯,开垦田地住种至永乐六年,复往南京迎接郢王安陆之国即今承天也。至宣德四年(1429年)岁次己酉,奉敕存留公等五十名守坟供祀。”史志也有“郢王栋就藩,令军校开垦田地”的记载。可见郢王在他的封国内十分重视开山辟田,发展生产,为后来的兴都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 &&&郢王贤孝,尊亲厚友。据《兴都志》卷七记载:“郢王天性贤孝,尝念母皇惠妃刘氏久违侍养,奏取母兄散骑舍人刘敬至府,给赐田地,暇日率长史以下亲诣其第,赐宴命儒臣赋诗,王自序其端”。从中可知,郢王经常感念母亲,由于皇妃是不可以出宫被其奉养的,因此他就将舅舅刘敬从南京接到了钟祥,并把自己的田地分出一部分给舅舅,又赐给他宅第。闲暇时,郢王把王府内的官员带到他家,请儒臣们吟诗作赋,收集后又亲自为这些诗赋作序。从这一点说,郢王也是一个“雅王”。
& & 永乐九年闰十二月二十七日,郢王应召赴南京拜见皇兄成祖朱棣,赐宴华盖殿。次年正月十三日,郢王还国,皇帝又表达亲亲之谊,赐给钞币。
& & 永乐十二年(1414年)岁次甲午十一月一日,郢王去世,终年27岁,成祖皇帝念骨肉亲情,不胜痛悼,辍视朝十有五日,诏有司治丧葬如礼,赐谥曰靖,又称郢靖王。永乐十三年四月初六日葬封内宝鹤山(今九里乡三岔河村皇城湾),后郢王妃郭氏与之合葬。《兴都志》记载:“王薨之逾月,妃郭氏痛哭曰贤王舍我以去,我寡而无子,尚谁恃邪?念自幼嫔贤王待如宾友,今安忍独生乎!乃整妆对镜,自写其容付,谨密宫人掌之。云:候诸女长成识母之遗容也,遂自尽。朝廷闻而贤之,恤典加厚”。这位能自画像的郢王妃郭氏也是家世显赫的大家闺秀,其祖父郭山甫是个相面师当年朱元璋带兵路过其家,请郭山甫相面,郭相之大惊曰:“公相贵不可言”,因此就让自己的儿子郭兴、郭英跟随朱元璋打天下,还让自己的女儿随侍朱元璋南征北战,其家族为建立大明江山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郭山甫的女儿被封为宁妃,曾摄六宫事。郭山甫累赠至营国公谥号威襄,郭兴、郭英皆以军功封侯,郭英就是郢王妃郭氏的父亲。郭英生有子12人,长子郭镇娶永嘉公主为妻;生有女9人,其中两女嫁与皇子,一为辽王妃,另一个就是郢王妃;郭英次子郭铭所生之女又为仁宗皇帝贵妃。因此,郢王妃郭氏家族可谓皇恩浩荡,满门荣耀。
郢靖王墓墓区东、西、北三面环山,茂林森森,呈“青龙、白虎、玄武”环抱,南(朱雀)地势开阔,溪水环绕。陵园方位呈南北(稍偏西)轴向,地势北高南低,次递延伸,总面积约3600平方米。墓葬封土堆呈椭圆形,高8米,东西长46米,南北宽35米,周长120米,地宫为砖室结构。其墓域建筑主要有享殿7间,东西厢10间,神厨5间,宰牲房3间,鼓楼1座,碑亭1座,棂星门3间,券门3间,红墙周围127丈,内官住宅1所,围墓田地11顷7亩4分5厘2毫。
& & 郢王有四个女儿,除最小的女儿未婚而卒外,前三女皆成婚。据《宣宗实录》卷六十九记载:宣德五年(1430年)八月十八日,命郢靖王长女光华郡主配安陆卫指挥王崇之叔雄,第二女谷城郡主配湖广都指挥佥事鲁曾之子信,第三女南漳郡主配京山县民周韵,命雄等皆为仪宾,赐之诰命。三个女儿中,有两个女儿所生儿子爱读书。从《英宗实录》和《宪宗实录》中可以发现,天顺二年(1458年)六月十八日,南漳郡主曾上奏说,她的儿子周境习读经书粗知大义,希望能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以图补报,英宗皇帝表示同意;同年九月二十一日,谷城郡主的丈夫鲁信上奏,谷城郡主已经去世,留下了儿子鲁琬年方十六岁,自幼学习经书,希望能进入南京太学学习,英宗皇帝也批准了。天顺八年(1464年)九月十八日,南漳郡主又上奏说,希望能把她的儿子周冈录取进入国子监读书。皇帝指示说,南漳郡主是宗室之亲,她的儿子既然有读书的志向,应该让他进入国子监。
& & 尽管郢王无子封除,但明代朝廷对他的死后事宜仍然相当重视,他的墓葬仍然安排由专人看守,对他的祭祀也没有中断。关于郢靖王墓的守墓与祭祀,宣宗皇帝明确指示,郢王虽然无子,但对他的祭祀之礼不可废除。宣德四年二月,郢王护卫及官属人等大部分改拨他任,只留下了内官使和奉祠各一人及校尉五十人在其封地负责岁时祭祀。这种管理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 & 后来,郢靖王墓留守人员大部分落籍钟祥,成为现在钟祥部分姓氏的先民始祖。如前面提到的徐氏在嘉靖时就成为钟祥名门旺族。还有现居九里回族乡的答姓回民也一样。据地方志记载:“明初,答失蛮从太祖征剿有功,赠昭勇将军,子孙颇繁衍。”清嘉庆五年所修《答氏宗谱》也称:“明祖起金陵,公在红罗山蒙知遇,授驾前指挥,后随郢王至安陆州,遂官于郢。”郢王墓园碑中有“副千户(从五品)臣答失蛮”等内容,可见是郢王带来了回民始祖,所以才有今天的九里回族乡,因而郢王墓成为九里回乡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
& & 1937年,郢靖王墓遭到侵华日军破坏,地面建筑损毁殆尽。新中国建立后,各级政府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1964年该墓被列为钟祥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文物部门长年派人看守。但自1999年以来,郢靖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未遂,盗洞最深达8米,地宫受损,墓室内文物保护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为此,省文物局决定申报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 & 日,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同意对钟祥郢靖王墓进行考古发掘的批复》。发掘工作从当年11月下旬正式启动,2006年元月上旬现场发掘结束,历时40余天。郢靖王墓虽然被多次盗挖,但都没有得手,墓内比较干燥,没有地下水,墓室存放的八件珍贵的瓷器,有青花瓷、青瓷和青白瓷,每件至少价值一千万元人民币。在棺床上发现大量金器和玉器,墓室内还有两个壁龛,上面有铅质和金质的冥器等一批珍贵文物。特别是郢靖王墓东西耳室中留有6名年轻女子的遗骸,见证了明代早期帝王丧葬礼仪中的殉葬风气。《万历野获编》记载,朱元璋有40个妃子殉葬(其中不包括郢王生母,妃子中有子嗣的可以不殉葬),还有两个妃子先他而死,葬在他陵墓的东西两侧,而明成祖朱棣死后也有16个妃子殉葬。殉葬制度直到英宗皇帝(明朝第六个皇帝)时才得以废除。因此,郢靖王墓中有6个女子殉葬也是受到时风影响。这6个女子身份应该是他的宫人,即平时伺候其饮食起居的妾。按照封建帝王视死如视生的习俗,生前享受的死后也要继续享受。这一点,从郢靖王墓整个陵园包括其墓室的建制、格局仿效生前一般上可以得到印证。
& & 郢靖王墓因为与市区相距不足10公里,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进行研究,相关遗迹将重新修复后对外开放。不久就会成为钟祥重要的旅游景点。
《走近钟祥》之15:繁荣佛教梁庄王
郢王过世之后,由于没有儿子继承王位,其封国自然就不存在了。朝廷为了突显安陆州的地位,时隔不久就按照明代的藩封制度又把新的皇子封到这里,这就是梁王,也是受封到钟祥的第二位藩王。
& & 梁王朱瞻垍,生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岁次辛卯六月十七日,是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十子中的第九子,母恭肃贵妃郭氏。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册封为梁王。宣德二年(1427年)岁次丁未九月十八日,册安庆卫指挥纪詹之女为梁王妃。三年六月四日,梁王妃纪氏薨。皇兄朱瞻基念“兄弟之谊”,对梁王赐赏格外优厚,“岁给钞十万贯,倍于他王。”宣德四年八月三日,梁王与宫眷乘黄船自北京沿运河南下,又从长江入汉江就藩湖广安陆州,住进工部遣官临时修治的梁王府。还以北来之船载郢王宫眷入南京旧内,凡郢府所遗田宅并给梁府主之。一年后又奏请将位于城西的郢靖王府改造为梁王府邸。宣德八年七月三日,又册南城兵马指挥魏亨之女为梁王妃。
& && &&&梁王为人忠厚友爱,府中有一个叫孔勤的承奉对梁王屡有不敬,皇上得知消息后,要治这个承奉的罪,梁王主动上奏请予免罪。另有皇五子襄献王朱瞻墡先封国长沙,后改封襄阳,舟过安陆州时,梁王“率文武官出郭迎见,明日,襄献王入郭相见。又明日襄献王舟发,王郊送襄献王,曰:兄弟兹会不复相见矣,挥涕而别”。《明史》在叙述这件事时也称梁王留连不忍去,“悲恸不自胜,左右皆泣下”。
& & 梁王的善良仁爱,源自他的礼佛信仰。据史书记载,明朝建国初期,采取保护佛教的政策,详定僧官制,设立僧道衙门,置僧录司、道录司,任官品秩甚高,待遇优厚。明朝皇帝多信奉释氏(佛教),尤以英宗为甚。受其影响,梁王对封国内的佛事活动格外重视,经他亲自谋划筹建的大型寺庙有城区的吉祥寺、城北的普门寺、城东的白鹿寺等多处,为繁荣钟祥的宗教文化做出了贡献。
& && &&&正统六年(1441年)岁次辛酉正月十二日,梁王以疾薨,终年30岁。英宗皇帝辍朝三日,以示哀悼。命有司致祭,营葬如制,谥曰庄,又称梁庄王。是年八月二十六日葬封内瑜灵山(今长滩镇大洪村二组之龙山坡),后梁王妃魏氏与之合葬,夫人张氏附葬。其墓域建筑主要有享殿5间,东西厢10有2间,神厨5间,碑亭2座,直宿房6间,宰牲房3间,棂星门3间,券门3间,红墙周围130丈,内官住宅1所,围墓田地38顷36亩4分6厘。
& & 梁庄王与宫人张氏(后封夫人)生有二女,分别册封为新宁郡主婚配仪宾陈宾、宁远郡主婚配仪宾张镒,也因无子嗣位而革除封国。所遗军校150户,成化十六年(1480年)岁次庚子十月二日,应襄王所请,命以50户守庄王坟,30户守夫人坟,余悉给襄府。《兴都志》也有“嘉靖三年,上赐修葺,寝阁帷帐与郢靖王一时并新”的记载,这说明梁庄王和郢靖王一样,尽管无子封除,但朝廷对他的墓葬也很重视,安排有专人看守和祭祀。
& & 值得说明的是,与郢靖王不同,梁庄王所生二女没有返回京师旧内,而是由王夫人张氏奉敕掌王宫事,并在钟祥将她们抚养成人并婚配,因此死后也葬在钟祥。“成化十六年(1480)夫人卒,所遗庄田,襄府奏请带管。至兴王肇封,另于城中择地启建新府,郢、梁二府遂废。其诸土田则俱属邸内,供其祀事”。1961年新宁郡主墓被公布为钟祥县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为配合农田基本建设,该墓被发掘。因受当时条件和专业水平所限,未留下详实的考古资料。现仅存有出土文物13件,其中金圈3件、金耳环2件、金针1件、金簪花1件、霁蓝高足瓷碗1件、银碗盖1件、刻花绿釉陶罐3件和墓志铭1合。据《新宁郡主墓志铭》记载:“成化庚子(1480年)二月初五日,新宁郡主死于正寝,距正统戊午(1438年)六月六日之生,享春秋四十有三。讣闻,朝廷遣官致祭造坟,以成化壬寅(1482年)正月初四举厝于京山县辨顿里石门之原。钦惟仁宗昭皇帝第九子梁庄王,无子而有郡主,登载玉牒,封与新宁,孝敬之懿,出于天性。庄王蚤逝,奉献嫡母妃魏、生母夫人张甚谨。及笄,妙选仪宾舒城陈大宾。大宾,前湖广都司讳震之孙,今安丘尹位伟之子,配德克称。……其待夫族恭而有礼,训子女严而有方,御侍恕而有恩。当闻国宝言及外间百姓:有生无一自存、死无以为敛者,恻然兴念,辄劝大宾调恤之心。仁厚类此。子四人,琪、琳、环、璧,女三人,娶适皆名族。”文中“石门山”和“京山县辨顿里石门”,即今钟祥市长滩镇星光村二组。
& && &&&1961年,梁庄王墓被公布为钟祥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入钟祥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名单,1997年列入荆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园建筑除地宫保存完整外,地面建筑已因岁月沧桑荡然无存。
& & 2000年初至2001年初,梁庄王墓先后三次遭炸盗未遂,盗洞深及墓室券顶,情况极其危险。为了保护文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领队,钟祥市博物馆具体组织,荆门等地考古人员参加,于日至5月2日,共同对梁庄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珍贵文物5100多件。其中有“大黑天”金佛像、“大鹏鸟”金佛像,还有带龛的小佛等多种宗教文物,为明朝亲王墓中所首见,也是梁庄王信奉佛教的重要实物见证。《兴都志》赞曰:“太祖多男,郢靖居后。仁宗爱子,梁庄其九。国兹南野,礼丰禄厚。祚虽不长,为宗藩首。启先真主,厥功克茂”。郢、梁二王虽祚寿不长,在国短暂,但其不仅生前深受朝廷的厚待,而且死后亦同样受到朝廷的厚葬,梁庄王墓出土的数千件随葬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 && &&&梁庄王墓与市区相距20公里,同样具有旅游开发价值,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将与明显陵、郢靖王墓和小皇陵共同构筑明代丧葬文化旅游线,人们期待着这道亮丽风景的展现。
《走近钟祥》之16:溶洞奇观黄仙洞
黄仙洞景区位于大洪山脉南麓湖北省钟祥市客店镇境内。黄仙洞,俗称黄金洞,是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距钟祥市郢中城区六十六公里。从钟祥到黄仙洞大概1个多小时的车程,途中山路崎岖,不习惯开弯道的司机还真要特别注意一点,目前有旅游专车直达景区。进洞之前还是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资料。
& & 2000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洞穴协会秘书长宋林华,致力于洞穴研究多年,考察过国际国内1000多个洞穴,为上百个洞穴或地质型景区编制过建设规划。在考察钟祥黄仙洞时,宋研究员一行还是发出“如此宏大壮观的溶洞景观,实属罕见,中华一绝”的感叹。经过半个月的洞内勘测、半个月的洞外分析研究,对黄仙洞内主要景观进行了级别分类即世界级、 国家级和一般景观三类。
世界级景观共4个:1、边石池大厅。面积大于2万平米,大厅内发育有1833个大于1平方米的边石池,最大的164平方米,最深的1.4米,大厅上下落差78米,是世界上最大最雄伟的边石池大厅。2、钙膜片边坝。由裂隙小泉形成的缓慢片流水池内发育的方解石膜片,由于水流把钙片冲到稍低于水面的边石坝顶观。4、三拱门景观。由黄仙洞地下河河水的溶蚀作用和机械侵蚀作用形成。第一石拱门高12米,宽13部和坝坡上沉积下来,并受到由后来钙质胶结形成钙膜片边坝,这是国内外未见报道的罕见景观。3、石将军溶蚀石芽。发育在黄仙洞一重拱门前由喀斯特地下河水对石灰岩体的溶蚀作用和冲蚀作用形成的具有穿洞和凹穴的,高8米、宽6米的地下石牙。这是国内外未有报道的溶蚀——侵蚀景米,厚4米。第二拱门高10米、宽10.5米,顶厚1.5米,下厚5.5米。第三拱门发育在黑龙潭处。国家级景观7处:黄仙洞管状洞道;龙潭飞瀑;斜生石笋;同基笋簇;洞锥;方解石脉景观;洞穴雾层。一般景观:将相和、擎天柱、蘑菇金山、石盾景观、洞穴崩塌体、济公仰天、黄仙长廊、海豚跃江、水晶琼壁、黄仙华盖、双象戏水、仙人指路、珠光壁流、杜甫草堂、天堂美景、金蝉脱壳、蛇王迎宾、金龟探海、海市蜃楼、哪宅闹海、金鸡报晓、乘风破浪、百蛙争鸣、猫王窥食、母子同乐、八戒背媳、奥运圣火、群猴观海、仙女舞台、定海神针、夫妻石、擎天玉柱、巨型石幔钟乳石、鲤鱼打挺、参天大树、佛光宝塔、刺猬卧石、蜗牛问天、十里画廊、暗河等。规划编制组认为,黄仙洞内景观级别高、品种丰富,有些景观如边石池大厅堪称“天下一绝”、“世界奇观”,有申报世界地质遗产的基础条件。
& & 目前已探明洞长2,200米, 最宽处达100米, 最狭处不足2米, 洞中气势雄伟,景象万千,进洞象入迷宫一般。洞内有五个大厅,可容纳数万人,最特别的是洞中有山,高达一百多米,层层“梯田”依山盘旋,那是水流分化岩石形成的边石池,真如人工修建的,那么整齐严谨,被称为“世界之最”。黄仙洞以大、奇、美著称,古往今来,佛僧道士云集,骚人墨客荟萃,留下了众多的摩崖壁画,碑碣石刻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游客有诗为证:洞中有洞色斑斓,一步一番奇景观。方过龙潭飞瀑去,即迎琼壁水晶悬。神工镌刻珍禽兽,天斧劈成苍海田。登上云梯寻古道,山翁引我会黄仙。这里的风景究竟如何,还是让游客自己去感受和体验吧!
& & 顺着路牌指示,游客沿着溪流树荫曲径而行,走完洞口的长廊,入得黄仙洞口。洞壁有 “天下第一洞” 几个大字特别醒目,也是游客要看的第一个景观。洞口呈拱型,洞高 15米,宽24米,它是由外源水和地下水长期冲蚀而形成的典型的管道型洞穴。此处传说就是黄仙布道之处,可谓福地洞天。如此巨大的洞穴入口,其它溶洞也是难得一见,因而称它为“洞口雄风”。
& & 抬头看正上方,有一块奇特的钟乳石,因其形状极像是一条腾龙,所以人们叫它“黄龙出洞”。传说当年黄仙来此,黄龙闻风而逃,奔湘西而去。再往右上方看,这是黄仙洞的第一个支洞。这个支洞高悬于半空,地势险峻。据当地百姓称,这个地方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所属部队在此狙击土匪和开展游击活动的地方,至今洞口还有当年架设机枪的防御工事,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也许人们要问,这么高的洞怎么上去呢?请大家看位于该洞洞口下方的岩壁上有两排人工斜凿的小孔,在小孔中插入木柱,做成栈道即可攀援而上。
& & 进得洞来,别有洞天。流水哗哗有声,却不见来水,溪在冬季已近干涸。原来明溪下面还有洞底暗河,洞里有明暗两条河也是黄仙洞一绝。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这岩洞里水流成河久久为功,只要坚持这世上是没有办不成的事。洞道蜿蜒曲折,跌宕起伏。丰富的石灰岩石在天然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经过极其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从而形成了极其奇特的洞天石林景观和十分丰富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洞内钟乳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石针、石矛、石笋、石柱、石塔、石幔、石瀑,分别呈红、黄、白、褐等色,色彩斑澜、玲珑剔透、气势恢宏,波澜壮阔。触景生情,羡天功之造化,叹人力所不及,给人以美感,促人以遐思。
& & 沿小溪深入洞里,灯光幽幽,景物若隐若现。面前的这个元宝形的石笋,叫“济公仰天”。它像那衣着不整,玩世不恭的济公和尚,此刻正悠闲自得的仰卧在逍遥椅上翘者二郎腿,双手抱着后脑勺,仰观天景呢。
& & 洞内不远向左拐,豁然开朗,有潭名黑龙潭,深不可测。上面有飞流直下的石瀑,所以又称“龙潭飞瀑”。简直就是一幅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动感奇观!但奇怪的是,这里的水位涝不升,旱不落,全年非常稳定,这种现象世所罕见。左侧壁下有一脚宽的石坎,过石坎有一小泉,常年流水不断。洞内空气潮湿,冬暖夏凉。
& & 进入黄仙洞内第二大厅,便是一个水陆交汇的三角地带,展现在游客眼前的是块巨大的白色钟乳石形成的双面景观,站在正面看是“双象戏水”,似一头母象带领幼象正伸长鼻子到河边戏水,大家可看水中的倒影更加形象逼真。再往前走,换一个角度从另一面看,就像是“大鹏展翅”,形态栩栩如生。在黄仙洞中类似这种移步换景的地方许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 再往前走是黄仙洞的主大厅,地势高差达 78 米左右。那里有童话般的世界,天堂般的宫殿,梦幻般的仙境。现在游客该往哪里走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位仙风鹤骨的道士,盘膝而坐,伸着手臂,正默默地为游客指点迷途,这个景点就是“仙人指路”,沿着仙人所指方向继续前进。
& & 刚才看过的景点“仙人指路”,现在换一个角度又变成了另外一种景致,一个体态风韵的少妇正抱着一个幼童端详坐在那里,因此人们叫它“观音送子”。准备结婚的朋友不妨拜一拜,要凤得凤,要龙得龙,据说很灵验哦!
& & 经过连续近 30 多米的攀高之后,想必游客已大汗淋漓了,请到这个平台来休息片刻。这里就是黄仙洞的主大厅,这个大厅的容积在国内所有已知溶洞中都是名列前矛的!我们说黄仙洞“山中有洞,洞中有山”就是体现在这儿。
& & 歇歇脚再登山,沿路似天堂、似迷宫、似海底、朴朔迷离、如梦如幻。大洪山有云雾绿茶、葛粉、木耳和香菇这四大名产。眼前所看到的这块巨大的石壁,其形状就像香菇堆积而成,因而得名“蘑菇金山”。在蘑菇山上有层闪闪发光的小颗粒。以前这溶洞没有开发的时候,人们由于好奇就带着灯具进来探险,发现许多亮晶晶的东西,原以为是金子,这就是把黄仙洞又称为黄金洞的原因。其实它们是由于石灰岩沉积过程中,碳酸钙不断析出,形成整齐的方解石结晶颗粒,在灯光的照射下发出闪闪的金光。游客可以摸摸这个金蘑菇,带点财气回去。
& & 走上铁梯游道要注意安全,在下方是一块小面积的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的笔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