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新媒体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媒体消亡论的消亡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路在何方_网易新闻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路在何方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路在何方)
河南日报(农村版)孙高成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和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资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接收方式便捷的优势,对纸媒的订阅量、广播的收听率、电视的收视率,以及其经营收入均造成了巨大冲击。从而,传统媒体的前途一度成为新闻界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谈论的话题。
有人说,传统媒体的风光过去了,好日子不会再有了。
甚至有人说,传统媒体关门是早晚的事。
但也有人说,传统媒体不会轻易地垮掉,一直会活着,永远也不会消失。
笔者看来,新闻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何时都不会消失,只是当前其让人获取的方式侧重于手机和网络。也就是说,新媒体改变的主要是传播方式和接收方式,而没有改变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况且,人们对传统媒体的“感情”没有变,借助新媒体所关注的许多信息多是来自传统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媒体也在助推着传统媒体的发展。
为此,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依然拥有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但在运作方式上必须转型。
多措并举提升精准传播
中国有句俗话: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
传统媒体,对其信息的获取是有条件限制的。比方说,获取电视信息需要有电视信号转播塔和电视机,获取广播信息需要有广播转播塔和收音机,对报纸信息的获取需要印刷和投递。
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传统媒体对信息的获取都不及新媒体。传统媒体要想永葆青春,就必须在传播方式上找出路。
如何拓展传播途径呢?
一是要借助互联网做强网络传播平台。当前,不论是电视、广播,还是纸媒,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展播平台,但有些媒体的工作还不够精细。比方说,查阅信息的方式还不够便捷。以《河南日报(农村版)》为例,目前,只要登录到大河网,就能随时按照出版日期查询到读者想要了解的当日信息。但是,如果想随意查询某类版面的信息或某方面的信息就有难度了。为此,河南日报(农村版)在自己的中原三农网上,可以按照“要闻”、“综合新闻”、“现代农业”“现代畜牧”、“深读”、“何难帮忙”等要素分类建立查询平台,还可进一步按照“农业”、“畜牧”、“林业”、“农机”、“文化”、“教育”等要素建立查询平台。
二是要借助公共微信平台做强手机传播平台。目前,许多传统媒体已开始尝试利用微信等公共平台传播信息,但存在上传时间晚、内容不全、查看不便等不足之处。就纸媒而言,每天组版完成以后就随即上传,按照版面分层次,内容涵盖完整的版面图片和文稿。为便于读者有选择性地扩散传播,各个版面建立独自的公共微信平台,按照版面栏目分层次上传相应图片和文稿。
三是要做好精准传播。虽然借助新媒体获取信息很便捷,融入其中的内容却很多。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并不能让读者完全从新媒体获得,况且很多人都还有看电视、听广播和读书看报的习惯。为此,传统媒体要以自身特点对特定人群进行精准传播。《河南日报(农村版)》是全国第一家面向农村发行的省级党报,以服务“三农”事业为宗旨,全面宣传党和政府的涉农政策,宣传法律法规,传播科学技术,提供市场信息,是促进“三农”健康发展的好帮手。该报可将各级党委、政府、涉农政府职能部门、农牧企业、涉农科研院校,以及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单位列为精准发行对象,加大发行力度。
此外,还需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不断扩大媒体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强化力量加大精深报道
鱼靠水瓜靠秧,经商要靠牌子响。其实,媒体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品牌。
媒体品牌的创立,主要在于内容,也就是说以内容为王。内容好,意味着新闻作品要有深度、有价值。在生活中,有价值的新闻并不少,但往往被遗漏很多。总结起来,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采编人员的能力不强;二是采编人员的热度不够。
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对报道内容不熟悉,不能抓住报道题材的关键点。有些记者是“半路出家”,又不加强自身学习,就出现采写经验不足、写稿能力不强。在工作实践中,时常见到一些人手持记者证,却常常喊着无稿可写或者写不出像样的稿件。
热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不愿写稿子。其根源一是记者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把“记者”当作谋私利的招牌,而不是为了新闻事业献青春;二是采访经费支出不合理,使记者所得报酬入不敷出。比方说,某报有位记者受命外出采写稿子,耗时两天,花费数百元,刊发1000多字的稿子,仅得到70元的报酬。更甚者,有的媒体把发新闻稿说成是给记者发的福利。这不是在鼓励记者多写好稿子,而是暗示记者要多做经营。
为此,要提升媒体队伍的采编能力,首先需要对采编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增进其采编工作的相应素质和能力。其次需要对采编队伍予以整顿,实行能者上,庸者让,把真正有能力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第三,加大对采编经费的投入力度,要让采编人员能够去采访,愿意去采访。第四,对好稿子予以嘉奖,让媒体能够多刊(播)出立意新颖、实用性强、趣味性浓的精品稿子。
媒体品牌好,相应的收视率、收听率、订阅量和转载率就会随之增加,经营创收工作也就能够顺利展开。
本文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传统媒体如何站上“互联网+”的风口
日 09:52:4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岚涛
  当前,互联网创新已经深度融入社会各行各业,传媒业自然也不例外。信息传播提速、拼时效渐成常态,信息碎片化趋势明显,新媒体已经向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然而,新旧媒体之间并非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应取长补短,趋向融合,传统媒体更需要在新媒体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趁势起飞。那么,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应该如何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互联网+”:一道必须迈过的槛儿
  去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融合发展,主流媒体可以科学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迈向“互联网+”,是媒体融合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的代表,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给整个传媒行业带来的变化从人们的阅读习惯中就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快捷、便利正冲击着传统阅读方式的地位,变体验无感为体验为王,从视觉设计、形象包装的资讯本身,到是否方便携带的额外考量因素,阅读舒适性已经被充分重视。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使得新闻资讯的传播机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互联网在丰富传统媒体传播机制的同时,也向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发出了挑战。点对点、点对面的定向传播,正在被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机制所改变。专业生产变为全民发布,付费阅读变为免费获取,微博、微信为自媒体创造了一个绝佳的舞台,如今人人都是信息的发行投递员。
  传统媒体仍有优势
  虽然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传统媒体并不会因此而消亡。通过对国内各种类别的媒体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传统媒体有一些资源优势是新媒体至今仍难以与之抗衡的。有研究表明,即便是发达国家最好的新媒体,其生产内容的能力仍然有限,还需依附于传统媒体。
  内容仍是绝大多数新媒体的软肋,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新媒体的成长基础都是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影响力,即便当前已经渐成气候的新媒体,其自身报道能力,以及报道新闻的广度、深度、专业性都难以和传统媒体比肩。而这种内容方面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传统媒体存在的人才资源优势。
  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使得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人才聚集在传统媒体当中,采编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较高,他们大多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与社会各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传统媒体的历练,既提高了他们的新闻敏感性,又锻炼了他们的策划能力和采编能力,使他们成为优秀的新闻内容生产者。
  除了人才方面的优势以外,品牌资源优势也是新媒体无法与传统媒体同台竞争的另一大优势。长期以来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社会上产生了其他媒体所难以具有的公信力。时至今日,传统媒体的信誉还是其安身立命的一个重要支点。以日本为例,日本的知名报社往往同时掌控报纸、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它们在业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掌握充分资源的传统媒体更容易走上全媒体之路,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全面互动。
  互联网时代,新旧媒体怎么融合?
  “媒体融合”的概念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而今,结合国内当前传媒形态的实际,“媒介融合”可被理解为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再通过各种平台传递给受众。
  在互联网浪潮的裹挟下,当媒体的边界变得愈发模糊、媒体成为海量信息的集散地、媒体呈现方式逐渐多元化时,表面看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从更深层次观察会发现传媒格局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正在相互融合发展,通过进化实现转型升级。如今,媒体融合已成大势所趋,那么该怎么融合?
  互联网的极速发展无疑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那么,新旧媒体应该怎样融合呢?现在的很多传统媒体都还只是停留在“+互联网”的层次而误以为自身实现了全媒体的转型,即仍固守传统媒体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的理念,由于工具的附属地位,传统媒体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应该是“互联网+”,即通过互联网自身的演进促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角色改变。从“互联网+”的观点出发,互联网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在全流程对传统媒体进行改造,传统媒体才真正成为被加的对象,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
  此外,传统媒体还应该努力实现内容生产方式的进化,即既能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及手段,变“我想提供什么就提供什么”为“你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以满足新平台对内容的海量信息需要和用户多层次、个性化的细分需求,又能注重发挥出传统媒体在专题策划、深度报道、调查报道、新闻评论等方面的多种优势,使二者相得益彰,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并将分散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采访资源、采编队伍、新闻产品、传播渠道等集中到统一平台,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 网站编辑:张利英 )雄歌:新媒体,到底谁错了?
不知道是当年江南春推出楼宇广告,还是微博推出“人人都是媒体”,还是基于微信的自媒体的影响,新媒体这个概念日益红火,他不仅成为行业内外人士聚会讨论的焦点,甚至成为吃饭八卦的理由。
新媒体就是一个与传统媒体相区别的媒体。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新媒体的更新换代速度也是越来越快。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更加强调基础介质的变化,他认为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无论是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是博客、微信自媒体、微博等,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应该是什么?并没有统一定义,只能是我说你错了,你说我不对。到底是新媒体太过于开放而无法定义,还是我们盲人摸象,一叶障目呢?
在新媒体这个江湖上,每天都上演着各色各样的怪现状。
1、都是媒体人在起哄
很多时候,“新媒体”是一个仅供媒体人娱乐的玩具。普通人的理解,报纸、电视就是“媒体”,至于什么是媒体人,估计是在那里工作的人吧。而关于风起云涌的新媒体,其实圈外人、老百姓是不了解,也没有必要去了解。例如你说微博、微信是新媒体平台,而老百姓认为就是聊天工具而已。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讲,信息获取的新方式,新渠道,新模式都是新媒体。
2、都是什么人在干新媒体?
看看那些曝光量极高的新媒体,相当部分有传统媒体的身影。因为他们曾经在“体制内”,了解传统媒体的软肋,知道他们永远无法改变的地方,洞察到他们的未来。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新旧媒体的结合,少不了旧媒体资源的输入。但,只是少部分人触摸到互联网的神经。
3、到底谁赚到钱了?
凡是强调自己是新媒体的,都不赚钱,都没上市。只有那些真正拥有实体渠道、具体资源的新媒体在默默的赚钱。
例如户外的新媒体包括户外视频,户外投影,户外触摸等,还有移动新媒体,移动电视,车载电视,地铁电视等。而所谓手机新媒体包括短信、APP、微信等都没有好的成熟的模式。
4、无法回避的事实
由于新技术、网络的冲击,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成多元化、碎片化、互动化发展,说到底,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越来越自由了。
对应的是,传统的媒体产业格局,信息推送方式,甚至信息理念正在被瓦解,被淘汰。话语权重新回归到老百姓的手中,传统媒体的生存方式遇到了巨大挑战,例如靠广告收入无法盈利了,而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又也让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进军成为一个假象,一个自欺欺人的传说。
可悲的是,如果传统媒体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那么新媒体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活到明天,或许媒体将要消亡?
5、媒体的消亡
是不是说,人人是记者、人人是编辑,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也就是说媒体已经四分五裂,我们已经不需要传统意义的媒体,而所谓的新媒体也只是传统媒体的遗物。
此时此刻,我们欢天喜地的去欢呼一个去中心的时代到来,这可能是一个新的开始,更有可能是一个悲剧的开始。(猛科技)
-----------------
【活动推荐】2013数字阅读创新论坛,看看罗胖子、魏武挥、吴晓波、多看副总裁胡晓东等说“关于新媒体:你所想的都是错的”。10月19日下午1点,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动漫展馆4楼B馆。详情:
【推荐阅读】多看副总裁胡晓东《数字阅读与电子书新解&》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