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征苏配偶所从事的职业什么职业,什么学历

贺征苏 评《单独中的洞见2》
    划破伪与恶的匕首,吟咏真与美的阕歌    ――品评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2》    贺征苏    偶遇张方宇的,是我生命中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像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走在街上闲逛,于毫不相干的千万陌生人中,发现了多年不见的好友,眼前一亮,一阵狂喜。又像在沙漠中孤独跋涉很久的人,突然遇到了另类,被拯救的感觉。当我细读文本时,如坐春风。只有一种灵魂深处的共鸣,让我内心充满了力量。我一生都被人群人性中的伪与恶所驱逐,所纠缠,所困惑,一直欲逃离这些。遇到这些文字时,共鸣就愈是强烈。愈是内心纯洁,愈受世界的折磨。张方宇文字对他愈是弥足珍贵。在过程中,有不少感想,表达如下。    张方宇是一个天才型,顿悟型的作家。张方宇的写作,是一个奇迹。如奇峰突起,像一座人迹罕至,冰清玉洁的峰,不为时俗流弊所污染。首先,作为一个机械专业的人,完全摆脱了文学专业的职业毛病,没有任何现代或后现代的写作技巧,不去巧合世界正在流行的方法,不去迎合大众的热门主题。而是直击内心,彰显神性;第二,张方宇的文字,不是那些棉花糖般的文字,一天动辄上万言,或几十天就上百万字,膨胀而空洞,用手一抓,只有几粒晶体般的白糖,用虚构的跌宕起伏的低劣情节来吸引人,去填补人们日常的平淡。正如他自己批判所说:“即便是阅读,多数人也只是在寻求意欲的刺激,而不是渴望得到智慧的启迪。欲望感兴趣的是情节,而认知渴望的是启迪。”你阅读他的文字,就是获得智慧启迪的过程。仿如发生了一场核裂变,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只要你善于吸收,会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无穷力量。第三,张方宇的文字,也非当下充满浮华美丽词藻,充满刺激与诱惑的文字,只会让人产生刺激后的麻木,麻木后的迟钝。他的写作不是“追逐各种感官刺激”,而是“想去激活自己的灵魂”的写作。(下文直接加引号,没注明出处的地方,都是张方宇的原话,不再说明。)他是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他的道,不是惯常的道德,而是遵循天地人运行的大道,颠覆了惯常中的远离真理之道。张方宇的文字,又像一面客观公允的镜子,会照出你身上被污染的部分,会让你读得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生怕自己沾染了污浊,赶快对镜整衣敛容,擦拭自己精神灵魂中的不洁;张方宇的文字,又像一把手术刀,层层伸入伪与恶的深层,让它们无所遁形,无法逃逸,甚至让某些人气急败坏,暴跳如雷。阅读张方宇的书,犹如一场历险,一次震荡,也是一次拷问。    张方宇的文字,是绝对地站在灵的立场写作,与肉的世界是完全对立的。张方宇的书,常被人斥为“偏激”,而拒加接受,甚至被人贬斥。他的偏激是什么?他的偏激就是始终站在悠久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沉积下来的虚伪与平庸之恶的对立面的顶端,采取毫不妥协绝不调和的姿态,绝没有为了自保而采取不得罪人不激怒人的投机心理,断然拒绝中国历史长河中歪曲了的“温柔敦厚”与中庸的不偏不倚。貌似公允的中庸,企图站在善与恶的正中间,殊不知,这种制造出来的中立标准,正是一种助恶,纵恶,偏向于恶,其实质本身就是一种恶。每个人都无形中,因袭了历史文化的重负,不知不觉中,逞一种封闭固执坚硬状态,一时难以接受,我觉得还可理解。但自己接受不了,就对作者或真知进行任意贬低,那就是道貌岸然的道德卫道士了。这些卫道士们肆无忌惮要维护的,不止是自己人性中卑劣的一面。还成了愚弄底层混淆是非的文化武器,不可避免地具有伪与恶。他们也成为掩盖人与人之间欺善怕恶巧取豪夺丑陋行为的遮羞布。这些虚伪与平庸之恶,正是当下恶劣风气中坚实而广泛的人群基础。如果一些毫无私心的文字,惹恼了某些人,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文字对卑劣人性的揭露,刺痛了某些人卑劣的部分。    在思想内容上,的肌理间,糅合了思想批判的冷峻与人文关怀的热忱。    此书思想内容的具体表现在:    一是划破伪与恶的匕首。    批判,本身就是一种慈悲。冷的眼,热的心。思想与灵魂的纯正,天然形成对伪与恶的批判性。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最难生存的就是批判。而批判性,是这本书的重头戏。也是最刺痛世人的部分。也是它的价值之所在。在此部分,张方宇喊出了一种震撼天地的雄性的声音,颇具张力、丝毫不打折扣的雄性的声音。没有一丝一毫的哼唧、空洞。撼人魂魄!    1、对平庸之恶的批判    平庸,就是灵魂空洞,思想愚钝,缺乏反思,循规蹈矩,思维匮乏。在行动上,随波逐流;在语言上,陈词滥调。因平庸之广,形成了对高贵纯洁的围剿之势;又因平庸之众,众人罪,皆无罪,罪恶的分散与减免,导致不被追究不用承担罪责;因平庸之多,又导致共同颠倒黑白美丑,混淆是非,远离真理。人们常陶醉于自己的平庸,而把那些超越自己的思想者指责为“偏激”。很多人俨然把自己的平庸认识当成了“真理”标准,去衡量别人贬斥比他活得更高的人。“任何时候,真理好像都是在反对大多数人。”而大多数者,即为平庸者。全书,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对平庸之恶进行批判。对人性中平庸之恶的本质与现象进行无情揭露。如:“所谓的庸俗,就是在一个人的自我挂帅下的他身上所有动物性的总和。”“平庸不仅仅只是平庸而已,它里面隐藏着堕落的种子。”“当平庸占据了大多数时,它就变得底气十足,它甚至还给自己挂上了“主流价值观”的金字牌匾。”“这个世界对平庸有无限的宽容。”平庸作为智慧的对立面,书中也进行了批判:“平庸的人对于超出他理解范围的事物怀有一种本能的憎恨,因为那个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提醒了他的平庸。”批判平庸之众之永:“统治这个世界的最大一股势力,从来就不是党派、阶级、主义或宗教,而是庸俗。”“不管科学和物质文明怎样地进步,人类的精神依旧还是一样的平庸。”“所谓的社会性,就是平庸和卑劣的代名词。”“很多人所鼓吹的主流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庸人哲学。”    2、对阴暗人性进行批判    对人类来说,对人性的认识与挖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宇宙的认识与拓展的重要性。直至今天,人类仍没能靠着发达的科学技术理性思想而摆脱自我的迷惘和困惑,相反,科技的发达,撑大了人类膨胀的欲望之胃。正如张方宇所说:“在追求奢侈这件事上,科学可是充当了人类的帮凶。但在促进人类灵性的成长上,科学的表现却远为逊。”    古往今来,多少人从不同角度对人性做着种种探索:如古希腊文明中,人类孩提时天真烂漫自由奔放的人;穿越漫长而幽暗的中世纪,人文主义者所讴歌的“万物之灵长”的人;浪漫主义陶醉于生命激情的浪漫人;现实主义者所批判的环境塑造的社会人;左拉在放大镜下解剖的自然人;浮士德那样想改天换地的“有为”人;托尔斯泰的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人;马克思“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人;尼采充满超越精神的“超人”等等。都探索人性的重要构成,但对人及人性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张方宇在此引领着我们,对人性再做一次深刻的瞥视。划破人性的表皮,深入到人性的阴暗处,进行沦肌浃髓的批判。努力去揭穿斯芬克斯这个永恒的人之谜。张方宇以其心明眼亮,看清了斯芬克斯阴险的。正视人的悲剧性困境,承认人性的严峻复杂性,深入到人性冲突的深渊之中逼使真相显现,为人们抗争和探寻希望寻找出路。    对人性中肮脏的批判。“如果说灰尘的脏是物质性的,那么人的肮脏则是精神性的,并且带着很大的放射性和传染性。”    对人性中奢侈的批判。这对时下物欲膨胀,奢侈腐化的现象是很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如:“追求物质上的奢侈,是多数人显示自己不平凡和优越感的唯一方式。”“外在的奢侈只是掩饰内在贫瘠的一个诡计。”“奢侈是由虚荣心引发的一种可耻的浪费,它是对人类全体劳动的恶意透支。”最后一句,对奢侈的批判是沉痛的,揭露了奢侈的可耻性。    对人性中嫉妒的批判。嫉妒从潘多拉盒子里飞出来后,就成为人性中很具侵略性的劣根性。人们常用他们的嫉妒去扰乱自己的“邻居”。如:“应该说每个活在世上的人都或多或少是不幸的,按理说这个世界不应该有嫉妒存在,但人与人之间仍然充斥着嫉妒,也就是说那些更为不幸的人嫉妒那些较为不幸的人。这就更证明了这个世界的不幸。”“当我们嫉妒别人,就等于我们暗地里已经承认了他相对于我们的优越。嫉妒拒绝赞扬,但实际它是一种隐性的赞扬。”“幸灾乐祸和嫉妒犹如一对龙凤双胞胎。”    对人性中做作的批判。人类,在与自然的对比中,无不显示了它的做作。“大自然有一种自然之美,艺术和中有一种神性之美,但人世间更多的是矫揉造作之美。”“如果把人比作鱼,那么,人类社会之于大自然就犹如水族馆之于天然湖泊。”    对人性劣根性批判之深之狠之广,刺痛了很多人。但那些被刺痛的人大多不知道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只想一味拒绝认识人的真实生存处境。躲在虚幻之中,逃避真实的人性和真正的冲突,简化现实,混淆矛盾,任由人性被分割、撕裂、简化、贫弱和扭曲,把矛头指向那个揭穿“皇帝”什么也没穿而说真话的“孩子”,而不去反思“皇帝”有没有真穿了新衣,他旁边的人们是不是都是在说假话。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悲剧。    3、对人际之伪的批判    人类随着物质文明的日益发展,人类精神文明并没有随之同步增长,反而陷入物质恶化、挤压人际的可悲局面。人和人之间越来越多的是赤裸裸的现实利害关系,趋附权贵金钱的势利眼越来越嚣张。传统本有的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被金钱实利、现实算计、机巧用心、纵情物欲横扫一空。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中,人际间倍感被抽空、被挤压、被疏远、被割裂。人越来越多元、分裂、平面、破碎、孤独。在人际间的灾难性中,张方宇做了淋漓尽致的揭露,是萨特“他人就是地狱!”的人际恐怖景象的另一个版本:“关系是最大的苦难之一。多数的关系,都是精神上的绞肉机。”“人群始终是个灾难。”“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频繁的社会交往,将会使一个人逐渐失去敏感度,并且在精神上变得越来越迟钝。”“一个无法与自己达成和谐的人,恐怕不得不去跟别人达成妥协。”“人与人之间,除了相互的干扰外,其他的尽可忽略不计。即使我们所说的关心和爱,也常常不过是一种善意的干扰而已。”“地狱就是人们拥挤在一起的地方。”“拥挤是一个残忍的现象。当人与人拥挤在一起,人的尊严和美感都降到了最低。”“拥挤是滋生权力的土壤。每当一个地方发生了拥挤,权力便会从中应运而生,并且在这里干得得心应手。”这样深刻而精妙的句子书中很多。    4、对婚恋之恶的批判    这里对婚恋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婚姻中缺乏心灵的爱的部分。这些人的爱不是浸透了天真自然,不是真正的、单纯的、自然的。在一起,不是充满平等、自由和独立。而是一种头脑的爱,充满安排心计与盘算,造作。只是手段,从内部保全自己或让自己获利,在外部获得飞黄腾达的社会,追求一种充满物欲享乐的所谓。在婚姻中,两个人之间不断占有索取,侵犯对方的人格、尊严、自由与心灵。其产生的罪恶、灾难、伤害与痛苦,并不亚于几次战争。那些深受婚恋之害,或见过太多婚恋悲剧的人,读来定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和相互寻求,为的是寻找一块可以让自己根植于其中的土壤,但很多的土壤并不具有肥力,甚至还带着腐蚀性。所以,很多人并没有在他们根植的土壤中得到成长,相反,他们的根开始枯萎,甚至完全腐烂。”“透过爱情和婚姻,人们从身体和生理的桎梏中解放,其代价却常常是陷入一个精神的牢笼中。”“结婚,就意味着要向很多世俗的东西屈服。”“在婚姻中,真理和公正必须被牺牲,另一个人的自我必须被满足,这种离奇的方式被人们称为奉献。”“婚姻中包藏着各种可以被容忍的罪恶。”“在婚姻中,一方好像总是作为另一方的障碍物而存在的。当一个人想要放纵自己,对方是一个障碍;当他要去追求真理,对方仍然是一个障碍。”“只有纯净的爱才会带来自由,不纯净的爱只会产生奴役。”“人们常常借着爱的名义,其实是想干预和操纵别人的生命。”“很少人会真正地去爱别人,人们只是想借着给出一点爱而获得爱,那是一种垂钓。”等等。每句话里,是那么中肯,又是那么诚挚。    二是对真相的善意提醒    提醒欲望。这世界其实是由欲望在使之运转的。欲望是有很多层次的。作者在此书批判的欲望,只是针对那些非正常的,膨胀了的,极具侵略性与破坏性的欲望。这种恶性的欲望,在摧毁着人本身,摧毁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关系,甚至会摧毁整个人类。善意提醒人们不要被欲望燃烧,而错过了这场生命,及生命中美好的自己,及对他人与世界造成极大的伤害与侵略。“人内在受自己各种欲望的煎熬,外在又要饱受各种关系之苦,而关系,无非就是不同人的欲望之间的冲突。”“欲望首先是一种内在的自虐,当欲望表现为外在的行动,它就变成了对他人的施虐和暴力。”“欲望给我们最大的错觉在于:我们以为可以通过它来得到满足,实际上它却只给我们带来焦虑。”。    提醒死亡。未知死,焉知生。这是我常化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如果你不把自己的生命置于死亡的前提下,你这场生命很有可能误入歧途,后悔莫及。死亡,会让你内心变得真正的宽容,从容。会让你砍斫掉生命中很多不必要的枝叶,把握住生命的本原。会让你知道怎样去爱,怎样去选择,而不迷失自己。张方宇对死亡的善意提醒,更让我,对生命对死亡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想,每个阅读者都会如此受益。“死亡,它是对生命的一个劝诫吗?”如此轻柔的诘问。“就像我们有时候用闹钟来提醒自己一样,我们也不妨经常用死亡来提醒自己的生命。”“既然死亡是生命最终唯一的确定结果,那么就用死亡来校准我们的生命吧。”。死亡的提醒,是最可见出作者深刻处的善意。    还有很多别的善意提醒。如对文学作品鉴赏与批评的善意提醒。“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上升到哲理和灵性的境界,那么它就只是充当了这个世界的装饰和点缀,以及人们精神上的麻醉品。”“不具有犀利的批判能力的人也不会真正地鉴赏任何东西。批判力和鉴赏力是完全对称的两个东西,有了鉴赏力,才会有批判力。”“语言对多数人主要发挥如下功能:宣泄情绪、抒发偏见、炫耀自我。”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倾听的心,你一定会听到很多这类善意的提醒,在此,我就不一一展开了。    三是颠覆了一些惯常观念    书中处处闪烁着颠覆常理世俗观念的思想之光。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控诉了这个充满不合理惯例的人世间:“人世间所有的惯例在我看是多么令人疲倦、陈腐、乏味而又无益啊!去他的!啊,呸!简直是一座荒芜的花园,只有野草在疯长;到处是难闻的恶臭和浓密的莠草。”在此,张方宇也发出类似的反叛惯常的雷鸣般的声音。他告诉我们,生命中还有比常识更高的东西,应该进入灵的世界,否则就会淹没在习以为常的盲目性中。否认世人习以为常的观念,并向束缚在现实羁绊中的芸芸众生提出挑战。正是这种挑战,我们才有可能超越自身束缚、摆脱物欲控制、打破固有的人生模式,去开拓灵的生存方式,那是一个美好天地。    颠覆“谦虚”。在我们常有的观念里,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张方宇揭示了这个充满正能量词语中包藏的伪与弱。“谦虚只是傲慢崭露头角之前一个简短的开场白。”    颠覆“希望”。经常被我们尽情歌唱的希望,在这里,成了产生幻灭的前奏。“焦虑是希望的另一个别称。”    颠覆“好奇”。揭示了好奇经常不是用来追求真理,探索科学,创造艺术。而是用于窥探他人。“多数的好奇心都是肤浅的,它主要源自于无聊和空虚。”    颠覆“激情”。惯常,激情是用来创造艺术表达情感的,但这里激情却是“看似具有一种向上的冲力,但它并不会把一个人带到高处,相反它只是让人变得虚脱,以至于跌落到更低的低谷。”    颠覆“头脑”。在常识中,头脑代表聪明。但在这里,头脑是与心灵对立的一个概念。“头脑是一个求生存的工具”,“头脑是欲望的耳目兼谋士”。“头脑永远都是世俗的,它就是各种世俗动机的总和。”    颠覆“思想”。在惯常里,思想是人类的智慧之花。在这里,特指思想的负面意思,思想是指充满欲望头脑的活动,自我是欲望驱使下的思想。“思考是欲望在头脑里的运作过程――一种内在的彩排。”“思想就是在一个由文字和语言构成的虚幻世界里慢游。”    颠覆“自我”。惯常的“自我”是与社会对立的。回归自我,常常成了一种美好的追寻。而这里的“自我”,是与“无我”对立的概念。“自我”就是小我,一个被限制、监禁在狭小牢房里无谓挣扎的东西。自我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积累以及对未来的幻想、投射、欲望。“自我是一种封闭,一种紧张;无我是一种打开,一种放松。打开自我,才能与真实会合。否则,我们将一直被封闭在自我的虚假中。”    颠覆“知识”。惯常,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在这里,知识是智慧的对立面。“知识在行动中产生,智慧在寂静中升起。”“知识使人丧失了灵气。”    颠覆“偏激”。在惯常中,偏激成了贬斥他人思想的最好用词,而在这里,偏激受到了热烈的歌颂,他是平庸的对立面,是智慧的产物。“偏激是平庸之辈用来指责智者和天才最惯用的一个术语。”“很多被指责为偏激的思想,常常正是击中了平庸大众的痛处,从而激怒了他们。”    书中颠覆的观念还有很多,你们自己去细细寻找吧。    四是吟咏真与美的阕歌    大自然是和谐的,有白天也有黑夜,有玫瑰也有荆棘。只要是自然形成的思想与情感,也如大自然一样地和谐。张方宇文字中,批判性的话语,在刺痛人时引起极大的关注,而人们往往忽视它歌颂的部分。但书中,歌颂的部分,同样的高亢而有力,同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书目上就可见出。有对社交的批判,就有对单独的歌颂;有对欲望的批判,就有对精神的歌颂;有对人性的批判,就有对超脱的歌颂;有对头脑的批判,就有对艺术的歌颂。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才构成完整而非主观随意的思想。对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与美好品性,不吝欣赏与赞美之词,谱成了一阕美丽的赞歌。    对精神的歌颂。“没有哪一种优越能够像精神和灵性上的优越那样,让一个人真正地免于自卑。”这让那些追求精神与灵性的人,真正地免于自卑;“人更应该去生下他自己,而不仅仅只是在肉体上繁衍后代。”这是一曲生命高歌;“我认为的浪漫,是一个人在精神和灵性上所达到的境界。”    对单独的歌颂。“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虚假的温暖,独处是一种凄冷的真实。”“关系是一种温暖却带着浑浊,孤独虽凄冷却带着清澈。”“单独不是一种封闭,而是一种敞开,全然的敞开,向整个存在敞开。”    对真理的歌颂。“真理常常极具颠覆性,尤其对于它所诞生的那个时代来说简直就像当头一棒。”“真理和智慧永远都栩栩如生。”“一个手握真理的人可以独自挑战整个世界的荒谬。”    对天才的歌颂。“天才的独特个性常常与社会的平庸特性水火不容。”“天才常常打扰自己的时代。”“一个天才并不是表现得傲慢,而是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骄傲。”    对艺术的歌颂。“艺术,它是一扇让我们得以瞥见神性的窗口。”“艺术可以被视为一种关于美的宗教。”“艺术的可贵在于它的纯洁性和持久性,它能够持久地给人以不带杂质的精神愉悦。”    对超脱的歌颂。超脱就会人生从容。“从容是高贵所特有的节奏感。”超脱就是天空般的存在。“天空的湛蓝,它的深邃和无限让我们的灵魂震颤。”超脱也是对西方浮士德那种“有为”精神的否定。“一个人若能静静地自处,保持无为,他将享受得更多。”    在如此激越的颂歌声中,人们不可能无动于衷,不生神往之心。仿佛沐浴着神的光辉,在向着灵的境界,慢慢升腾。    在艺术形式上,最大的特征:    首先是语录体    仿佛又返回到古代式的风格。又如西方尼采式的诗意宣讲。我觉得非常适合现代繁忙生活中空隙时的阅读。没有情节的牵绊,随时可捧读,随时可放下。一两句在心里,很容易、发酵,发生化学反应,牵动自己的神经,启发自己的思维,滋生出自己的表达。    其次是语言的独特    完全不沾染当下常见的流氓习气或粗鄙文风。全书文字端庄严肃高贵纯洁。即便是调侃、的句子也仍然保持高雅的气质与高贵的风格。每一句,都象颗颗饱满的珍珠,完整而独立,熠熠生辉,把光芒照进你的心田;每一句,又象一粒滚圆的水珠,充满张力,在重力之下,滴入你干涸的心田,滋润你的心田。只是为了讨论的方便,着重强调某种特质,所以,把语言美暂且分为简洁性,灵性,幽默性,音乐性和诗性。其实,这些特质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每句几乎都同时具备这些特性。    在语言特质上:    一是语言的简洁性    大道至简。心灵的宁静,导致思维的清晰,最后形成简洁的语言。没有多余的枝叶,语言不枝不蔓,直捣本质。文字空灵、充满神性,精致和有趣。宛若天外来物,纤尘不染。用张方宇自己的语言表达就是:“最深具意义的真理,最适于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简洁本身就是一种放松的状态。”简洁,充满张力的句子俯拾皆是:“人群始终都是个灾难。”“婚姻是个看不见的祭坛。”“无聊是一种轻度的死亡。”“如果――一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师。”“闲暇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奢侈。”“沉默是一种更深的表达。”等等,不胜枚举,宛如中国古典水墨画留白的手法,简中寓丰,空白处给人留下广阔沉思默想的。整饬对偶的句子,也常出现。如“忙碌并不等于充实,成功也不等于成熟。”“获得就像负重,失去犹如卸载。”“外在的成长是一种掩埋,内在的成长是一种绽放。”思想上的对立,语言上的整齐,产生一种黑白摄影般的强烈对比效果。    二是语言的灵性    灵性,“来自灵魂的神来之笔。”他的文字是在灵性的层次上,脱离了一种尘俗气,喧嚣气。灵机一动,表达恰切,如天外来物。充满灵性的句子,俏皮,机敏,充满灵感,让你会心,也让你“惊艳”,内心微微一震,心领神会。如:“很少有人会真正地去爱别人,人们只是想借着给出一点爱而获得爱,那是一种垂钓。”垂钓二字,传神之极,让人叹服。“除了枷锁,我们一无所获;除了枷锁,我们一无所失。”一字之差,仿如黑白对比,彼此衬托,产生出立体感。“欲望是一种痒,我们从挠痒中得到快感。”“试图从欲望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就如同用污水解渴。”“每一次的憎恨和愤怒都是一次淬火。”这样精妙的譬喻与类比,处处都在闪烁着灵性之光。给思想穿上了合身的语言外衣,得体而美观,是一种语言的狂欢与沉醉。    三是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是内心力量的自然呈现。幽默处,常让人忍俊不禁。对幽默的诠释,用张方宇自己的语言是最确切而优美的了。“幽默并不是一种智力的素质。相反,幽默超越于理性和逻辑之上,它甚至还调侃了理性思维。其实,幽默就是一种禅。”“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幽默都不失为一种慈悲。”“幽默是一种深刻的乐观。”“那些最耐人寻味的幽默,通常都是从悲观中偶尔迸发出来的乐观。”“从趣味上说,幽默比宽容离愤怒更远。”“肤浅的人对深刻的幽默浑然不觉。”“幽默是智慧的一种自发现象,创造力的即兴发挥。”唯有幽默,“能够笑侃命运”。“在所有让我们发笑的东西中,幽默是最不做作的、最自然的。”这一切,足以说明幽默的本质。在书中,充满智慧的幽默句子散见于各处。如:“不管怎样,真理还不至于沦落到被人们街谈巷议的地步。”“沦落”二字,如内心发出的睿智的笑。“也许,人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的。他就像一个无法除尽的无理数,或者就像一个无法溶解于整体中的沉淀物。”精辟的比喻,又像一个俏皮的笑。“对于自己的死亡,每个人都好像已经十拿九稳了。”仿佛看穿一切嘴角淡然的笑。这一切的笑,都是幽默的魅力,如一朵花,点缀在荒原里;如一盏灯,摇曳在幽暗中。是一种生命的睿智,强力,及悟透。    四是语言的音乐性    张方宇长期受高雅音乐的熏陶,赋有深厚的古典音乐素养。所以,这种或高亢或宁静旋律般的起伏,流淌在他的行文中,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语言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构架上,也体现在每个句子的细小波澜。    全文像一阕起伏跌宕的交响乐。第一章《命运》篇,象徐徐拉开生命的帷幕,命运之河静静流淌,九曲回肠,如秋日私语,在秋阳下摇曳多姿,微波粼粼。如一首深沉浑厚凄美的大提琴曲,替命运如泣如诉。二三四五章《人性》《社交》《婚恋》《头脑》篇章,如严父恨铁不成钢的斥责,如兄长热血沸腾的激烈讨论,如黑夜中划破长空的电闪雷鸣,如波涛的汹涌澎湃,如寂静中的山崩地裂,把人们从麻木的沉睡中惊醒。六七章的《欲望》《死亡》篇章,如慈母的谆谆告诫,如小溪般潺潺不息,发出清音,如春风中树叶般呢喃,如晨钟暮鼓,提醒人们不要被欲望燃烧,不要忘了死亡随行,不要辜负了这次生命。八九十和十一章,是一首庄严而神圣的《欢乐颂》,不吝赞美之辞,这是一阕爱的暖的牧歌,歌颂那可超越死亡的生命之歌,诗意盎然。情感饱满地歌颂那“产生向上浮力”的灵性,唯一值得崇拜的精神,“可品味到原汁原味的生命”的清澈孤独,从容诗意而无奴役的单独,极具颠覆性的真理,深刻乐观的幽默,瞥见神性的艺术,超越时代的天才。最后一章的《觉悟超脱》,是巴赫宗教音乐,在点着蜡烛的夜晚响起。空灵,宁静,神圣,诗意。“美让我们感到时间的消失,也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消失。”读罢,余音袅袅,涤人心灵,动人心魄,回肠荡气,不绝如缕。    这种语言上的音乐性,也体现在单句中。如“一个人走得越高,他就越孤独;一个越是能够安于自己孤独的人,他便能走得越高。”象《威廉退尔序曲》,情绪不断上扬,令人为之一振。“智慧是一种向上提升的力量,它使一个人轻盈欲升;欲望是一股向下拖拽的力量,它使一个人整体下垂。”在简短的一句里,就形成了一个上扬与下抑的波澜曲折。“乐观主义者最后必定会来到一个死胡同,而悲观主义者终有从中走出来的那一天,那时,他将会大笑。”只要你仔细听,你就能听到一个“抑――扬――扬”的情绪基调。一个单句,就是一次思维的波动与起伏,就是一朵小小的浪花,最后才汇成壮丽的交响乐。    五是语言的诗性    所谓诗性,就是真善美情感最强烈最集中的凝练表达。是最接近神最具神性的语言。诗性语言的核心,就是有一颗纯正的心。冷峻的思想中,包蕴着温热的情爱。在夜空中,绽放着一朵朵缤纷的火花。此书的诗性语言随处可见,但八至十二章,最集中密集,让我的阅读达到了一种兴奋、狂喜、忘我而沉醉的高潮状态。如:    “爱的本性是轻盈的、上升的。”    “爱是被美唤起的一种激情。”    “爱是自由的开花。”    “爱是两个自由相遇时的兴高采烈。”    “当一个人能够单独,他就开花了。    爱从他里面满溢而出。    这种爱――更确切地说    它是一种慈悲。”    把这几句独立的句子,聚拢,分行排列,就是一首《爱》的热烈短诗。其余深富诗意的句子,如的落叶,铺满大地。如“最优美的死亡是落叶式的死亡。”“欲望的脚步,既踌躇又踉跄。”“独特性在单独中开花。”太多,让全书洋溢着一种诗意。好的艺术,都是雌雄同体的。正是这些诗意灵性,让张方宇的文字,除了具有闪烁凛冽寒光的阳刚美,也深具如花盛开,如春温煦的阴柔美。    综上所述,张方宇在思想与艺术上,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方宇体”。立体而丰满。    把张方宇的写作,放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观照一下,反而更能特显出他的独特与价值。    现在,是一个大众化的时代。没有贵族趣味,没有精英风格,没有属灵的神圣,没有精神的深邃。到处都是水泥铺地,灰朦朦硬板板冷冰冰一派“欢乐”天堂景象!现在,又是一个充满解构的时代。把一切心灵的崇高,灵魂的伟大,都解构尽净。现在,还是一个神性之维被抽空的时代。没有多少人有想朝灵的境界走去的终极追求,生活流于平面化、调侃化、灰色化、游戏化。现在,更是一个充满物质、消费、享乐、狂欢的时代。空间里充满物质,文化上呈现荒芜。总之,在现代社会,人取得了无与伦比的社会进步、物质繁荣,人却变成无家可归的精神流亡者,找不到栖居的精神家园。    张方宇的书在这个拜金主义、工具主义、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时代出现,是很不合时宜的事情,是逆流而动的。同时,又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更有无法替代的价值。在精神上,有时个人会高出时代。很多人阅读,基于以往的个人经验,满足于自己以往的精神水平,而不做灵的进一步探索与进取。断章取义,是歪曲和毁谤的一种常用手段。有人常浏览到只言片语,就简单粗暴地将张方宇的文字扁平化,祛魅化,妖魔化。所以,在接受惊世骇俗的观念方面,就会迟钝,甚至反感。张方宇虽然没有私人的敌人。但他的敌人,是所有人人性中的劣根性,无形而强大。他因没具体的敌人,而有更多敌人。他的纯粹与纯洁,让他不可能去为市场写作,不可能去迎合大众。更谈不上是哗众取宠。这本书从构思到写作到出版最后到后续,前后长达十年之久,谁愿意拿这么宝贵的生命,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来获此冷场的哗众取宠。张方宇是一个向内寻求的人。张方宇的书,是用生命熬出来的一剂药,浸润着他的思,他的灵,他的大爱,他的人文关怀,正是这个躁热时代去火的清凉药。    张方宇的书,不是观念杂陈的百科全书,不是堆砌信息的百度搜索,而是已经有了立场,过滤了的内心表达。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也并不一定在这里,找到他们的标准答案和终极回答。作者也没有强行同化他者的想法,只是引起你的思考,揭示你有可能看不到的盲点。此类阅读,会洞开你的内在世界,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选择与答案,然后自己去拓展自己的人生。    当然,无论在观点上,还是在表达上,张方宇的文字都是可待商榷的,都有前进的空间,也是有瑕疵的。吸取了从前伟人的一部分营养,也带有传统思想的痕迹。任何一个人,包括作家,都有一个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有个学习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你带着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可能你得到的更多。如果带着苛责的眼光来阅读,你得到只会很少。建设性的意见,都是善意而有用的;恶意的贬低,只会堵塞了自己,对文字本身毫发无伤。当然,也期待作者以后有更好的作品。    张方宇是一个认真思考的人,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人,是一个认真书写的人。这样的写作者,在当下何其稀罕。张方宇的书,是划破中国悠久文化中的虚伪与平庸之恶的一把匕首,希望把淤积的脓挤出,流出殷红的血来,反而有痊愈的可能;张方宇的书,也是吟咏真与美的纯净阕歌。张方宇书的品质注定它走的只能是小众化的道路,难以大众化或流行化。中国文化,是一种只重实,不重灵的文化。始终维持在生存的低水平。张方宇的文字,却把灵提到从未到达的高度,看似偏激,正好弥补文化中的欠缺。这些文字,不煽情,不谄媚,也不贬低。冷峻后藏着大爱。一个失去灵魂的民族,灵看不见,却在内里起着关键的作用。每当历史发生重大变故,这民族就在无数地转向,迷失,衰亡。文化上的衰亡,才是真正的衰亡。坚定不下来的局面,就是灵的空洞导致,无法自持。张方宇的文字,正是我们民族灵的思考,魂的坚定。其实我们说当下状况怎样不好,历史从来就没好过。以后也不会好到哪儿去。更没好好公正地对待过天才类的人。历史要淹没一个人,一本好书,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能靠更多人自觉的传承与不懈的努力。张方宇的书,其抵达的深度、高度及宽度,都是这美好文化思想传承中的一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思想浪花,是值得读者反复品读,从浅处不断走向深处,伴随一生的好书。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事的职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