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的大雁滩怎么样怎么样填空怎么样吹箫

诗歌意象,雁
诗歌意象,雁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诗歌意象集锦
诗歌意象集锦
(一)自然万物
1.山川风物类。
“青山意象”: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的特色,因而备受文人喜欢: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I《游东田》)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月”意象: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如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 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③抒发盛衰无常,物事人非的感慨。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④花好月圆,团圆喜庆。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冰雪”、“冰心”意象: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洞庭青草》)
“水”意象: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如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②时光流逝。如“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关山”意象:①关塞山河。如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②历史存在。如“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
“清风明月白云”意象: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③沉醉田园,恬淡洒脱。如“明月清风惊鹊”等。
“斜阳云烟清霜”意象:①沉郁思古幽情。如“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如“暮霭沉沉楚天阔”。
2.天地草木类。
“草木”意象:①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②乐景写哀。如“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芳草”意象:离恨愁情。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用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比喻离别愁绪。
“芭蕉”意象:代指离情别绪。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梧桐”意象:凄苦悲凉悱恻。如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梅花”意象:①高洁人格的象征。如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②孤芳自赏、孤高自许。如陆游“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都是用冰清玉洁的梅花凸显不同流俗的品质。
“菊花”意象:品格坚强,气质清高、志向高洁。如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菊花般高洁品格的激赏与追求。
“松柏”意象:孤直坚强。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另外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则有飘零之意。 “莲”意象:“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虫鱼鸟兽类
“蝉”意象:①品行高洁清高。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②孤独无助孤苦无告。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杜鹃”意象:①孤独悲苦。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②乡思乡愁。如范仲淹:“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鸿雁”意象:也叫“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乌鸦”意象: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衰败荒凉之意。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蟋蟀”意象:又名“促织”,古典诗歌中有“怀念征人”之意。如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等。
“猿啼”意象: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如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鹧鸪鸟”意象: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②“鹧鸪”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如“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燕”意象:①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②时事变迁、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人间万象
1.静态物象。
“舟船”意象:①寄托游子漂泊之感。如李商隐《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②倾诉追求自由放行天下的灵魂解放感。如“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韦庄《西塞山下作》)
“南浦”意象:惜友送别。“南浦”本是水边送别之所,古人作为惜友送别的代称。如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等。
“长亭”意象:古人送别之所,有“离愁别意”。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羌笛”意象:是西域的一种乐器,古诗中有凄切怀乡之意。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琴瑟”意象:①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如《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②比喻兄弟朋友情谊。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秋水”意象: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迫切。如《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红叶”意象:传情之物,也指以诗传情。如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红豆”意象:红豆即相思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2.动态物象
“登楼、倚楼、凭栏”意象:①“倚楼”多为哀伤幽怨之情。如“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如“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王禹《点绛唇》)
“捣衣捣练”意象:“捣衣”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古诗中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如“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少年游》)
一、了解古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借景(物)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M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O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比喻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
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对于比喻,我们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比拟与比喻不同:(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2)比喻中喻体(作比的事物)都要出现,比拟中(模拟的事物)是不出现的。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B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用了这种手法。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含蓄是把作者的深意隐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含蓄的主要特点是意在言外。但应该看到,这种言外之意,仍得之于作品语言文字的触发。如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破&而&山河在&使人想到遍地创痍,临&春&而&草木深&,使人想到人烟稀少。花鸟在平时是供人欣赏娱乐之物,此时看到花开而泣,闻到鸟鸣而悲,可知诗人的哀伤和时世的颓败。这首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正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以启发读者想象和体会,从而表达了作者沉痛至深的感情。再如司马光《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诗中描写的,是诗人在洛阳所见到的初夏景色。倘若以为这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就未免于诗意隔了一层。究其实,此乃是一首即景之作,真谛蕴涵在后两句之中。这就需要了解写作此诗的背景。熙宁二年王安石实行变法,诗人和他政见不同,竭力反对,然而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因而当神宗欲任诗人为枢密副使时,他坚辞不就,并于三年出知永兴军,又于四年退居洛阳,直到元丰八年哲宗即位,方归京任职,其间居洛阳共十五年。这后两句所表白的便是诗人自己的情志。他说的是:我不是那随风飞扬的柳絮(因此自然不会人云亦云,随便附和王安石),我的一片忠贞之心,即便是在穷居洛阳之时,亦犹如一株向日的葵花。这才是诗人的真意之所在。这首诗好就好在诗人的心迹是巧借当前景色,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来的,
这就比直接表白更耐人寻味。运用含蓄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来理解、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意境以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如齐已《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实写,不言而自明,这里就不细分析了。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如199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比如上文司马光的《客中初夏》,看似写景,实乃抒情。再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托物言志 托物寓意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寓,寄托,隐含;意,心愿,愿望。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上文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一诗。托物寓意,就是将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说法的多。托物寓意,&意&更隐含些。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篇二: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
第五讲 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意向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
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
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
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笔者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种。熟知这些意象的寓意,对鉴赏古典诗词是极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殊意象
折柳。在古代诗歌中,折柳与惜别怀远有关。折柳送别在唐时最盛。如“箫声咽,秦娥梦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南浦。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如“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河伯》)“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范成大《横塘》)。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芭蕉。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清照词句“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怨恨芭蕉,倾吐愁闷。
梧桐。与芭蕉类似,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梅花。唐宋以来,梅花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松柏。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在古典诗歌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呜。”
乌鸦。按迷信说法,乌鸦为不祥之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蟋蟀。与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联系在一起,被直接唤为“促织”,因其鸣声同织布机声相仿而得名。如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猿啼。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大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如王之焕:“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篇三:古典诗词主题意象
一.探索古典诗词的渊源
1.什么是古典诗词,什么是意象?以及意象的起源和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 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 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意象的基本含义
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我国古代诗人根据不同的生活感受和审美追求,构筑出不同的意象,真可谓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二.典型意象归类
下面是我们研究的常见意象及分析。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描述的就是唐人灞陵上折柳送别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所以,诗词中的“折柳”就有“惜别怀远”之意了。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它坚强、清高。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其凌寒的品格尤受到文人赞赏。
屈原的《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他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菊花本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正是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又要兼济天下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在古典诗歌里,“月亮”最突出的意象是思乡,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可以看出望月与思乡怀人的联系。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这些感喟最易从月圆月缺中引发出来。
张若虚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叹,苏东坡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引发出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叹。月亮在这里又体现出阔大深长的历史意味。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其二):“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表现了“霜凌劲节难摧抑,石缠危根任屈盘”的铮铮铁骨。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杜寻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寄寓了怀才不遇之慨。却又坚信必将“乔干凌云直”。正是“大贤虎变愚不识,当年颇似寻常人”。
雁,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此外,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
“拣尽寒枝不肯粞,飘渺孤鸿影。”(苏轼)
以上是我们对常见意象的分析,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分析意象不能脱离全诗的意境,才能真正品味古典诗词的韵味。 .三.通过意象鉴赏
(虞美人)又到清秋
作者:冯志亮
凌花剪暮藤枝老,
春去秋来扰。
西园依旧尘倾盏,
浊雾琴箫染。
亦曾凝望被寒霜催落的片片花瓣把夕阳的余光剪断,树枝和青藤都已干枯,又是一个秋天到了。我昔日的容颜就像秋雨一样越发萧条憔悴,又开始和从前一样叹息这阵阵凉风把
树上仅有的几片孤独的叶子也给吹落了。
庭院还是当时你在的样子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尘埃已经落满了酒杯,当年的琴和箫都已显得陈旧。此时此刻你也和我一样在深夜凝视着凄凉不圆的月亮么?你可知道我每到此时都在这里落下思念的泪水期盼你的归来么?月幽弯,
可晓伊人垂泪盼君还?
四.带有意象的诗文归纳: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五.高考诗浓情如何化得开
【1】、鉴赏策略
复习时应该训练怎样将“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应该梳理整合,归纳一些常见的赏析角度,掌握一些常见的赏析术语,积一定的古诗词鉴赏常识和要领,将“意会”到的“浓情”一一化开。
1、鉴赏诗歌形象
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
A、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意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等,可以是愉悦、欢快、激动、有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孤寂凄凉、消极颓唐等,可以是沉痛、悲愤、哀伤、有惜别之情、依恋之情等。
诗歌的意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联系,也就是跟情感载体物有关,中华民族的情感有约定俗成的承载物:杜鹃也即子规、鹧鸪都是悲愁的意象,还有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要特别注意。
B、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的一
种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风格常见的有:清新自然、静谧美好、恬淡闲适、华美壮阔、雄奇悲壮、明快刚健、苍凉沉郁、幽静孤寂、清俊飘逸、缠绵凄美等。
C、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歌主题。
诗歌形象中常常蕴涵着诗歌的主题,重要的主题有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忆友怀旧、相知相思、离愁别恨、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等。
评价主旨常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回味、言简意丰、言外之意、含蓄慰藉等。
【2】、鉴赏诗歌语言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它富有表现力。诗歌语言的鉴赏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但不止于理解,要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式,领悟其中的妙处,理解作者炼字、炼句的技巧。
A、品味诗中的语言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兼顾到数词和副词。它们往往就是诗中的“诗眼”。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意性等,分析时应该加以注意。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点评]“碧草”“春色”“黄鹂”该是暗示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点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两个字尽现凄凉孤寂之情,这两个字就是诗中的诗眼。
B、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不同的诗人他们的语言风格不同,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有助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要积累些品味诗词语言风格常用的术语如:清新、质朴、平淡、自然、明快、洗练、工丽、绮丽、隽永、委婉、含蓄、清幽、雄奇、奔放、沉郁等。
C、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结合诗歌的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来立体分析,综合地考虑,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特殊的表达效果所营造出的一定的意境,从而理解诗歌语言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精神世界。
3、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考查艺术技巧常见的分析角度有: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特点、意境风格流派等。
A、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烘托渲染、以小见大、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想象联想、虚实相生、明贬实褒、借古讽今、正侧面结合等。
B、表达方式:常见的有记叙、议论、抒情,但重点掌握白描和抒情,区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特别是托物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C、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语、双关、象征、用典、比兴等。
D、诗中的风格流派:有的质朴平淡,有的典雅庄重,有的雄浑悲壮,比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意遥深,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冲淡等等。
4、牢记赏析诗歌要领
A、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标题、作者、注释都应该成为解题中不可忽视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很重要,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利,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标题,一般能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揭示思想内容,甚至是哪类诗等;作者,能向读者揭示诗歌的背景,作者的风格倾向等;注释,除了帮助理解内容外,还可能暗含着答题的内容。
B、要从诗体本身出发,就诗论诗。
古代诗歌或叙事、或写景、或咏物、或阐发道理,有时化用前人的诗句,有时选用具有特定表意效果的意象,有时暗引典故等等只有从诗本身的事、景、物、典故等出发,就诗论诗,不做无依据的联想,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
C、迅速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的五步骤。
第一研读标题。读标题常常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
第二分析意象。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基调以及社会意义等。
第三品析意境。在读诗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
第四评析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有
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第五联系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知人论世。
D、准确规范的解答。
读懂诗歌内容是关键,但规范表达也十分重要。要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解答,是赏析全篇还是某一个词句,是分析手法还是评价思想感情,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解答;答题要点要齐全,阅卷一般是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用语要规范,力求表达流畅,用语准确、规范。
掌握诗歌鉴赏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某某)特点,突出了(表现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特别提示:关注一般以借景或托物抒情而且淡化写作背景的绝句外,还要关注律诗和词曲,特别要关注两首绝句或两首词的比较鉴赏。
二、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滕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年水足望年丰。
[注] 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咏叹农民劳动生活的词作,第一道题是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以及揣摩诗歌的情感。解答这个问题不仅要关注题干句,还要顾及全诗的内容和情感。
六.考情总结
(1)从时代来看,唐宋为主,兼及其他。9套课标试卷共选用了9首诗歌,其中唐代作品3首,宋代作品4首,元代作品2首。从作者来看,重视非名家非名作。
(2)从体裁上看,律诗、七绝、小令为首选。9首诗歌中,诗作5首,其中七绝1首,律诗4首;词4首,其中小令3首。律诗、七绝和小令依然为首选体裁。
(3)从题材上看,写景、抒怀、咏物、羁旅、边塞、哲理为选材重点。
(4)从题型上看,主观题、单篇鉴赏题为主流。9套课标试卷都采用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
(5)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设计题目。“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以及意象和意境等。“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技巧、修辞方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
(1)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否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判断考生是否读懂和理解整首诗歌的重要考量标准。从古诗词的教学来看,“读懂”最直接的尺度就是看考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因而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就成了命题者命题时的常规思考,成为考查重点。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几乎是每年每卷必考的考点,相信2011年高考也不例外,因为“读懂”是要求,而理解和体会作者的艺术匠心则能区别出考篇四:常见诗歌诗歌意象分类
一、常见诗歌诗
歌意象分类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赋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现对其分类问题做个小结:
( 一)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
(一、)送别类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 长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 南浦。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二、)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鸿雁: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 双鲤。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4. 捣衣。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三、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 芭蕉。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3. 流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 猿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 杜鹃鸟。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6.斜阳(夕阳、落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7. 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菊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美誉,被称为“清中君子”。晋陶渊明酷爱菊花,归隐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流传至今。宋代的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写道:“菊,花之隐逸者也。”将菊花的君子之风与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之意联系起来,由此“菊隐”成为田归的代名词。清朝的蒲松龄大概也是个爱菊花的,所以他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黄英》,叙述马子才好菊花、种菊花而遇佳人黄英(菊花幻化)姐弟的故事,菊香氤氲,雅致非常。
2.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
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6.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四、)抒怀类 (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 风中”
2. 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 松柏。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4. 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 冰雪。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篇五:诗歌意象意境教案
诗歌鉴赏之 意象意境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积累常见意象。
【预习指导】
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1、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
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卢纶 《送李端》
2、连一连下列诗句中的意境特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高远辽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引导探究】
(一)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二)诗歌中有哪些常见的意象?
自然景象:“月”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寂寞思归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植物类: “杨柳”怨别怀远,“落红”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松、菊”高洁、坚强之志
"竹"高雅虚心自持气节
(三)如何赏析下面诗句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例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
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意象:春雨杏花
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意象: 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课堂小结】
【当堂清学】
赏析下面两首诗的意象与意境。
(一)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创造出开阔悠远的意境。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二)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创造出怎样的意境?
诗人借助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创造出孤独、凄凉、绝去尘俗的意境。但是诗人的心态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布置作业】在练习本上完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意象意境赏析。
知识积累:
①常见的意象的分类如下:
自然景象:“月”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寂寞思归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斜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
“西风、烟、霜”哀怨惆怅、凄苦苍凉
“冰雪”坚贞的心志、高尚的品格
“浮云”漂泊的游子
植物类: “杨柳”怨别怀远,“落红”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松、菊”高洁、坚强之志
"竹"高雅虚心自持气节
“莲”同&怜&,爱情
“梧桐”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
“丁香”愁思情结
“红豆”相思。
动物类: “鸦、杜鹃、子规、猿“衰亡凄楚哀怨, “蝉”凄凉高洁
“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相思相爱离愁孤寂
社会意象:“舟、湖、长亭、桥、镜、灯”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愁苦伤感。
“登高、凭栏”相思报国壮志难酬。“吹笛、吹箫、吹笙”别离相思孤寂。“饮酒”豪情悲愁苦闷郁闷。“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捣衣”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
②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五组概念:a雄浑壮阔、高远辽阔;b寂静幽美、朦胧迷离;c热烈高亢、生机勃勃、繁华喧闹;d闲适恬淡、恬静优美;e空旷寥落、萧瑟凄凉、幽静孤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雁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