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考“赤脚医证”是哪年?我是1971年3月开始干赤脚医生手册 pdf这一行的,记不清七几年考证.发证。我是

赤脚医生40年温暖记忆-六?二六催生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称谓首次出现在1968年我父亲是一名赤脚医生,行医35年了,想考个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证,需要什么啊_百度知道
我父亲是一名赤脚医生,行医35年了,想考个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证,需要什么啊
请问他可以考吗我父亲行医35年?35年前也没什么学历啊,造福一方百姓。他想以后到城里面当医生,后又进修。如何能让他当城里的医生呢,先要考个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证!只是祖传行医,已是乡村卫生所所长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可以到当地卫生局问问。我觉得不能报名。
可以报名有相关的文件要去当地卫生局领个表填
2000年左右曾经认定过一批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认定时已经对长期从事医疗工作的无学历人员进行过认定。截止日已有医士职称证书或医师职称证书的无学历人员,可以分别认定为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之后各省基本不再解决无学历人员参加执业医考试的问题了,因为按规定无执业医师证不能从事医疗工作,从执业医师考试开始到现在不能在医疗岗位,自然也不能参加考试。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了医生我会_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我当赤脚医生那几年位置: >> >>正文当了医生我会当了医生我会当了医生我会一《我为什么当医生》
我为什么继续当医生?
01:48 丁香园论坛 编辑:jobservice 点击:
当了医生我会一《我为什么当医生》
我为什么继续当医生?
01:48 丁香园论坛 编辑:jobservice 点击:
字号:小|大 15639
核心提示:读完本科到研究生这八年的之前,我一直都认为:我以后肯定不会当医生。而且我也认为每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在真正当医生的时候都会从心底冒出这个念头。但是没想到到最后,我竟然还是妥协了~其实,当时能到这所医学院读书,也算是糊里糊涂,说不上喜欢也不算讨厌。但真正让我对学医产生恐惧心理,是从我进入医院见习和实习开始。每天早晨7点半就得到医院交班,看病人;晚上下班很晚;在外科手术台上一站就得站5-6个小时,有时
读完本科到研究生这八年的之前,我一直都认为:我以后肯定不会当医生。而且我也认为每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在真正当医生的时候都会从心底冒出这个念头。但是没想到到最后,我竟然还是妥协了~
其实,当时能到这所医学院读书,也算是糊里糊涂,说不上喜欢也不算讨厌。但真正让我对学医产生恐惧心理,是从我进入医院见习和实习开始。
每天早晨7点半就得到医院交班,看病人;晚上下班很晚;在外科手术台上一站就得站5-6个小时,有时侯甚至得通宵手术。值夜班时
每次看到住院总医师拖着疲惫的步伐进入病房来会诊,那沾着血丝的眼神;最主要的还有医院的那些老师们的调侃:赶快转行吧。趁着年轻干点什么不好,干嘛在医院里耗着。各种各样的见闻一次次的冲击着我。我就在想:我的未来一定不要变成这样。
而在这个时候,我的同学们有的本科毕业直接工作,日子过的有声有色,每一次和他们聚会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打击。他们在聚会上谈论着买车买房,争着买单;我还在做着艰苦的实习生生涯;当我夜班费还是30块钱的时候,他们不少人的月薪已经过万了。我毕业后就算能够留在三甲医院,每个月的工资也就只有4k而已。他们每天工作轻松,一天7个小时就OKay,平时还可以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户外运动,玩摄影,搞健身,节假日还经常旅游。
我自信我从初中到高中在学校的表现不逊于他们,在高考中的发挥远优于他们。但现在却让人我将是今后混的最惨的人。而那帮老师们却只在课堂上宣传:你们选择当医生就是选择了清贫,就是选择了奉献。我私下很不解:凭什么?
我是一个不太相信命运的人。在很多时候,我相信人都是可以选择的。虽然现实条件有诸多限制,你没办法挑到你最想要的东西,但只要你愿意,你肯定可以拒绝你不想要的
我要选择摆脱贫困,我要选择不当医生。
其实,我自己一直对生活的要求很不高,喜欢吃素食,喜欢喝白粥,喜欢穿朴素低调的衣服,厌恶一切奢华。对于我个人来说,什么样的生活其实无所谓。我父母年纪已大,我不能让他们没钱就医,对于我未来的妻子和孩子,我不能指望他们能跟我一样对于清淡的生活甘之如饴。在这个浮华喧嚣的尘世,几乎一个人的身价都成了他能力的一种体现,我不想让人觉得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生活的更好的人,进而认为我这样的人就是不能适应社会进化的牺牲品。所以,我也要做“成功人士”。倒不是因为我喜欢所谓的“成功人士”,只是这个时代呼唤大家做“成功人士”。
有人会说:当大夫不也很有钱么?说这话的人应该都不是行内人士。首先我承认,北京三甲医院在副高以上的医生收入,你要是和北京工薪阶层评价收入相比,那应该都还不错的。但别忘了,这些人可都是在首都最好的医院,拥有最好的资源,最高的学历才能达到的水平。北京的三甲医院,相当于在北京的世界五百强公司吧。那么他们的收入就应该和同样在北京的世界五百强大公司如同是医疗行业的GE、强生等的中层以上领导比,有这些公司的中层领导收入高么?相差太远。
为了做“成功人士”,我铁了心要转行,反正不能做医生了,要转型。那去做什么了
我想过几条路:
第一条:考USMLE,去美国当医生。
美国医生可比不了中国医生,那是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哦。工资贼高,很受社会尊重。可不像中国,转身就把你告到法院去了。当时在眼科实习的时候,一位带我们的老师就极力劝我们回头是岸,赶紧转行。我所实习医院的眼科可是能和同仁眼科媲美的,非常强的。不想那位都已经是主治医师的老师都这么说,当时真让我们这群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们赶紧请教对策,那位老师说:你们真要想当医生就去考USMLE,去美国当医生吧。
受了老师的启发,我后来就非常关注USMLE考试了。USMLE就是美国的执业医师执照考试,分为3个部分。目前Step1和Step2都能在国内考了。我就憧憬着像考GRE那样,先在国内考完前两个部分,然后再出国当住院医。其实很多印度的学生都是这么干的,国内的确也有人这么做。但未来不可能如此平坦。我有一位师兄已经为出国学医准备了很多年了,我向他请教如何去美国当医生,他给我泼了一瓢冷水,浇醒了我的一腔热情。
去美国当住院医生,对于最擅长考试的中国学生来说,只要肯下功夫,考USMLE考出高分不难,最难的一步是要考完之后Match上美国那边合适的同意接收你的医院。美国的Match其实和中国高考出来分数之后填报志愿差不多。你在国内想要match上美国的医院,几乎不可能。因为对方一看你人是外国人,还是说话带口音的华人,他招你来是得干活的住院医,你对于美国啥都不知道,来了还得什么都得重新培训你,多费事啊。就算美国医院缺人,也几乎不会考虑这样的中国人,宁愿选择印度的,巴基斯坦的等英联邦国家的。再者,咱们去match美国的医院,对于那边是什么情况的一抹黑,人家就算真的通知你去面试了,去了基本上也是做分母凑数的。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你的面试竞争对手已经有人给内部推荐了,甚至早就来医院试工了好些天了。很多其实跟国内一样,有熟人,有熟路子,办事会方便许多。所以想要match上,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在match之前能在国外呆上一段时间,适应了美国的生活。或者在那边有奥援
在美国当医生虽然很风光,工资虽然很高。不过一样要熬很长的时间,工作特别辛苦,更重要的是,中国人都去不了特别好的科室。都只能去当家庭医生,内科医生或者病理医生,手术科室基本进不去。想想你自己在国内会让一个黑人医生给你做手术么?相比起国内,在美国的residency培训时间一样长,最短也是5年,5年能熬出头成为attending已经很快了,而且在这5年中你几乎没有一点个人时间,早上可
能5点就得爬起来,晚上10点以后才能睡觉,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更不用说找女朋友和结婚了。得到了回报也就是成为attending。就算最后功成名就,成为一个让人羡慕的美国医生,你的工作还是忙碌,更多的是还要面对孤独,在国外不可能有国内这么多的朋友,混的再好,也会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融入不了当地的文化。
听完我师兄给我的分析以后,我仔细想了想,这就是我想要生活么?在国内奋斗同样的时间我几乎一样可以达到,而且还不用那么辛苦,风险更小,非得出去干嘛呢。于是我打消了去国外当医生的想法。开始思索第二条路。
第二条路:去公司
国内医药行业转型去公司的着实不少,去向主要有三个途径:医药和医疗器械公司;CRA公司和保险公司,其它真正脱离医疗行业而干别的也有,但比例非常小。毕竟学了这么多年医,其它的跟别人比起来也没有优势,我还是打算在医疗相关行业内部找工作。在找工作的一路当中,这些行业的我也都几乎接触到了,下面慢慢说。
先说保险公司,医学院学生去保险公司,一般是去做核保或者核赔,工资大概月薪6千到7千,工作比较轻松稳定。
CRA公司,就是做临床试验的公司,我们班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女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之际却突然走本科出口,不接着念下去,去的就是当CRA。我去向她请教做CRA怎么样,她说工资大概刚去5k,过两年8k,以后10k;工作难度不大,但是要求人特别细心,而且出差极多。
但当我听到医疗器械公司的收入水平之后,这两个工作的工资实在不能满足我的胃口。
在医院呆过的人其实都或多或少的有点羡慕公司的人,因为他们工作轻松,出手阔绰,特别对于我们这种穷学生,几乎是有钱的代表;在骨科手术台上,辛辛苦苦做几个小时的手术,手术费没多少钱,打一个椎弓根螺钉就8千块钱,真是让人心里很不平衡。我跑去问过业内人士,刚去一个月大概多少钱,回
答是:1万左右。这个数字可比当医生高多了。于是我就憧憬着毕业以后能够去医疗器械公司。期间虽然有人提醒过我:你愿意天天舔着脸求别人么?厚着脸皮没话找话说?能够对比你年纪小一截的人开口就喊老师么?我一撇嘴。不就是庄孙子么?装孙子谁不会,只要给的价钱合适。再说当医生就不用厚着脸皮求人么。进职称发文章,想挤进什么医学会,还有以后出了医疗官司搞医疗鉴定,哪样不得低下头求人家。没必要装清高。
自此之后我就研究着怎么样进公司,如何能找到公司的内线了解内部的情报,每个公司的待遇怎么样,工作性质是什么。还好在医院各科轮转,找到公司的内部人也不难。这样几个月下来,还真有些收获。我甚至还专门跑到学校的就业办公室,要到往届学长的去向和联系方式,专程向他们请教;跑到骨科年会的参展商那儿,要他们的联系方式,慢慢套瓷接近大公司的内部人。
这样的积累,接触了很多内部人士,从那些公司内部人的角度再去看公司,视界也逐渐的变的不一样。
在我采访的大部分公司的人中,大都对我不去医院而选择去公司表示了不理解。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在医院里干,钱少工作累,羡慕公司的人拿到钱多;公司的人,觉得成天漂泊在外,背着指标压力,羡慕医院工作稳定,可以不用每天求人看人脸色办事。没有亲身体会,的确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和他们谈玩之后,我思想也慢慢的在溶解,最关键促成我转变的有深入交谈的三个人。一个是波士顿科学公司的一个大区经理。他是我们科的一个供应商,在一次吃饭中,偶尔和他坐到一起,竟发现他是我师兄,大概早10年。于是就聊开了。他在本科毕业就去了公司,现在已经做到了大区经理级别(他们公司全国也就四个大区经理)。我就直接问他:毕业之后去公司怎么样。他说:不是最优选择,为啥不去医院呢。我说:北京三甲人满为患,很难留。他说:有些二甲也还可以呀。我说我不想去医院,工资太少,养不活家,去你们公司怎么样呢。他说:我们一般不招应届生。当医生刚开始都没有多少钱,但后来慢慢的就好了。而且现在医疗改革,医疗环境变了,国家肯定要提高医生待遇的。还是尽量先考虑去医院,实在不行再看看公司吧。当时我对这位师兄的建议其实没有听进去,我还是一心想着去强生、美敦力等大公司。
第二位是我在骨科年会上认识的施乐辉(smith & nephew)公司的一个代表,他是在石家庄一家军队医院,因为没有正式编制后来混不下去了才出来闯荡。我直接告诉他我想去公司,问他觉得怎么样。他也很惊讶,说我是混不下去才走这条路的,你为什么要来做代表呢。我说:做代表挣钱多啊。他说:那是你没看到你们主任挣多少钱。我说我要是到主任也不缺钱了,再挣钱也没啥意思了。他说:那不也一样,你刚来公司钱也不多,基本工资也就2、3千,靠自己跑业务拿提成。他又从各个方面来帮我分析,总之结论就是:他如果是在三甲医院,绝对不会出来的。好好的呆着当医生多好啊。
第三个给我冲击的是我师兄。这位师兄经历比较曲折,误打误撞跑来学医,当初就想转专业没成功。毕业后去了一家小医院当骨科大夫,感觉前途无望,毅然决然辞职考研,本来想考的骨科,结果被学校给玩了,来了普外科。他说他读书时就想着只要毕业,再也不干医生了。于是毕业后就去了L.D.R公司做市场专员,工资很高的。当时让我羡慕不已啊。就想着再过几年我毕业也能像他那样牛就好了。但是当两年后我为毕业的事再去找他的时候,他却说:还是别出来了,安安心心当医生吧。第一次劝我没听进去,第二次专门请我吃饭,跟我恳切的谈了,说了他们圈子里的事情和他在那里的感觉。他说在那里相当于吃青春饭,年轻的时候还好,但是一过40岁,就进入职业的下滑期,就要筹划着以后去做什么,没有归属感。刚去公司钱给的比较多,但是进入主治以后,医生的收入就会赶上来,而且以后都会多。我说,你们做的是骨科,骨科医生钱当然多,不能把骨科大夫的收入当其它的。他说别的科少一些,但趋势是一样的。要是一年多前我刚出去时的想法,那肯定是支持你出去,但现在我这么过来的,看法不一样了,还是先在医院干一段时间看吧。要出来其实什么时候都可以的。
先后的三个内部人士给了我提醒,而且是三个年资和背景都不同的人士。意见很有代表性,我不得不好好斟酌了。我突然想到以前有很多人肯定跟我一样都有过这个阶段,当你等了好多年终于要摆脱学医这个曾经认为是我们痛苦根源的东西时,突然又发现迈出了这个门,迎接你的却不是你想象中的光明,或许是更深的深渊。我犹豫了~~
既然想不清楚就不想了,珍惜每一个机会吧。这年头找工作也不容易,哪儿要我我就去哪儿吧。要是都要你呢?有同学问我。那还不简单,哪儿给的多我就去哪儿。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还好,公司一般比医院早,先瞄准公司,再找医院,这样就开始海投简历了。
在9月底,就迎来了第一场宣讲会。却是一家以前不太熟悉的驻京的军队医院来招聘。主任亲自到我们学校来宣讲,可能大家这时候还没进入找工作的状态,或者是通知不到位,来的人不多。我当时去了。于是十一之后就进入我的第一个面试,由于竞争不是很激烈,幸运的进入了二面。
到十月底,各大公司的招聘宣传也陆续开始。我自己投了简历的有什么微创医疗,礼来,泰康人寿,雅培,诺华,勃林格,诺和诺德,强生,GE,飞利浦,美敦力,史赛克,纳通医疗,优时比等等,还有好些我记不清了。
过程一般有什么网申,做的让人都要吐了,再有啥子宣讲会。运气好的能够接到笔试电话,运气不好直接挂。今天不是写面经,也没什么经验,这个阶段是个混乱的阶段,一方面要在医院上班,一方面有时候又得翘班去面试。如果是一家公司还好,关键是这样的事情太多了,隔几天有一回,请多了假领导也不高兴。有的投完了简历连个信都没有,有的是不太重要,我也不想去,有的是在二面三面挂了的,没有一家撑到终面,战绩比较惨淡。心态放平和点说,公司的人不看好我去那儿的发展。自我分析下原因:外面实习经验不多,回答问题不够圆滑,外表可能不够出色。认命吧。渐渐的我也想通了,想挣扎出去了未必就好,不如顺其自然,哪儿要我就去哪儿。
接着下一轮就到医院了。北京的好的三甲医院要人的不多,很多自己都内部消化了。缺口比较大的是:北京肿瘤医院,朝阳医院,友谊医院,积水潭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再加一个世纪坛医院。这五家医院也基本是接收我同学的大户。协和医院加上北医一二三院向来都是他们的自留地,外人很难进去,去了也就是呆在什么急诊和ICU等等又苦又累的地方。这时候我通过了那家军队医院的二面,让我体检填入伍申请。在这之前,他们提醒我:一旦通过审批,不能去别的医院。这是军队,有优先录取权,就算签了协议,也会作废的。我只能答应了。后来就一直在煎熬着,虽然拿到了几个医院的offer,一直不敢和他们签。
真的是不想害了他们浪费我这个进京名额。因为越来越多的消息表明那家军队医院可是玩真的。我玩不过他们,只能认命了。
最后工作基本上已经尘埃落定,回想一下几个月前我还在学校里面奔波,彷徨不知归宿,甚至也曾想过不要留在北京,回家直接过过简单日子。换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内心很煎熬。最终还是过来了,而且现在的结局却又是在一年以前各种设计中最没有想到的一个,感叹命运真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而且在找工作的这个过程中,通过和师兄师姐们都交流,重新认识了自己所从事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月的痛苦煎熬,认识到了找工作的不容易。有人说:人只有体会过失去才懂得去珍惜。现在想想,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关系的人,在求职路上也算磕磕绊绊,能够找到一份工作,我也很欣慰了。最后有几点感想:
1、不要限定自己的未来可能。因为未来你去的地方你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
2、不要盲目羡慕别人的工作。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想知道别人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子,最好找内部人士探讨,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再来看看
3、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机会。我的最后的工作竟然就是大家都不注意到的学校的第一次招聘机会。 最后,学医路漫漫,希望今后找工作的各位站友都能挺住,最后找到自己满意的归宿。
当了医生我会二《我长大了想当医生》
我长大了想当医生
说起我的理想那可真的很多,幼儿园时我最想当警察;后来在电视上看到那些解放军叔叔为了保护人民财产的安全,不怕牺牲保护我们百姓,我又想当解放军;再后来我上学了,第一次知道原来老师那么伟大,会那么多我们不会的知识,而且都无私的教会我们,我对老师有了极大的崇拜,于是我的理想就是长大了当一名老师。但是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我又有了新的理想,那就是长大了当一名医生。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喜欢医生,从小到大,见到医生的时候都是在我生病的时候,所以每次到医院见到医生,都是打针、抽血、化验什么的,相信大家也会跟我有同感吧。发生改变的一件事是在我上一年级的那年暑假,妈妈突然发现我的脖子两侧的淋巴结都肿起来了,到医院检查没查到原因,妈妈、爸爸很担心,于是带我去哈尔滨医大医院去进一步检查,在医大医院儿科,我们做了很多化验和检查,在医院等待化验结果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个三岁大小弟弟被他的爸爸、妈妈抱到医院,当时,他爸爸妈妈的表情很紧张,妈妈还不停的流泪,后面还跟着同样焦急的爷爷奶奶。一时间走廊里充满了紧张的氛围,连周围的人都跟着紧张起来,听妈妈讲我知道了,原来这个小弟弟在玩的时候用嘴咬破了温度计的水银泡,并将水银吞进肚子里,大家都那么紧张是因为这样可能让小弟弟失去生命。这个时候医生们都集合在小弟弟身边,商量了一套方案之后,就分头忙碌起来,我在旁边也紧张的关注着。先是照相,结果出来了,小弟弟的胃里果然有水银,然后他们又出来跟家长商量什么,之后,小弟弟被安排立刻作手术。周围所有的人包括我都不觉得自己重要了,那一刻,大家都知道如果迟一些小弟弟会没有生命的。
后来我们听说,在医生的快速抢救下,小弟弟得救了。我虽然没能看到小弟弟他妈妈幸福的笑脸,但是我也能想到,她该多么高兴啊。一切都因为医生救死扶伤,我对医生的敬意油然而生,所以,我有了我的理想,想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听妈妈讲,医生要学习很多知识,还要有颗爱心和责任心,所以我现在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向着我的理想努力。
当了医生我会三《我为什么没当医生》
我为什么没当医生——一个协和医学博士自白
17岁那年,出于对某种生活的模糊憧憬,我报考了中国最好的医学院。直到交志愿表的前一个月,我还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医学生。就在这时,朋友向我说起她看过的一个纪录片,说的是协和医院妇产科名医林巧稚,说她如何医术高超,做人一品,说那灰砖绿瓦的医学院如何著名,如何培养一流的医学生。几句话勾勒的图画,在一刹那击中了我的某根神经。因为17岁的我,一直希望自己能走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路。我一边觉得这8年医学生活会充满艰辛,一边又觉得它将不同寻常、不落俗套。
  同级的30个新同学见面后,便开始交换理想,大部分女生都是受了林巧稚的鼓舞进了协和医院,并立志要做当代名医。只是很快,这些辉煌与欣喜便被稀释,接下来是真实生活一波接一波的长久考验:我们宣誓过希波克拉底誓言,硬着头皮解剖了半年的尸体,早上睡眼朦胧地给全病区的病人扎针抽血,抢着给阑尾炎病人做手术,每晚自习到深夜12点以后。直至最终,我们把几年学过的内外妇儿几本大厚书摞在一起,把自己困在教室里一个月,昏天黑地。然后熬过了冗长的毕业考试。
  我数了一下,除了选修课之外,8年下来大大小小总共考了59科。而在这8年中,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说医学本身是门并不完美的科学,那么从事医学的医生,就是选择了一份背着人道主义重担、过程却冷暖自知的职业。这份职业,承担着来自病人类似上帝的期待,却脱不了一个凡人的身份,脱不了身边需要面对的琐碎现实。
  8年后我毕业,没有做医生。毕业那天,我穿着博士服,导师则打着印有YALE(耶鲁大学)字样的领带。我们合影,然后说再见。早年毕业于教会学校的导师看着我,忍不住说:“你不做医生,很可惜”。
  那段时间,妈妈经常在电话里说上楼很吃力,这表明她的风湿性心脏病加重了。我让她来北京复查,如果可能就做次介入性的球囊扩张术,强度也不大,还能解决点问题。靠着在医院积累的关系,我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但就在治疗前,一项必须的检查除了发现重度二尖瓣狭窄外,还发现她的瓣膜有血栓。医生说这种情况肯定不能做球囊扩张了,如果要做,必须是开胸手术。在拿到检查单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
  对当时月生活补贴仅200多元的我来说,5万元的手术费,是个庞大的数字,去哪儿筹这笔巨款呢?那晚,按照实验计划,我必须去丰台区大红门屠宰场取10只猪眼睛回来做实验。与外面渐归寂静的世界不同的是,屠宰场上班的时间是午夜。
我先在漆黑的夜里等了一个小时。待工人上班后,我穿过血流成河的地面,听着猪临死前凄惨的哀鸣,看着工人麻利地用刀剜出5头猪的眼睛。我飞快地付了50元钱,逃离了现场。
  我拎着盛着猪眼睛的冰盒回到了昏暗的实验室,强忍着瞌睡,在地下实验室一直忙到天亮。等我回去时,妈妈还在等我。她态度坚定地告诉我:“我想好了,暂时不做手术。”作为一个医学生,我没能说服妈妈。当然妈妈和我都明白:即使妈妈被我说服了,我也付不起这笔巨额手术费。
  这一夜对我来说,刻骨铭心。
  第二天中午吃饭时,导师对我说:“听说科里名额紧张,今年的已经用掉了。现在有些事很乱。不过没事,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的科研经费账户里还有差不多3万美金,我可以去跟院长说,要求你留在眼科,我用科研经费付你工资,带你看门诊。这样,以后咱们爷儿俩每周可以抽两个半天去图书馆,一起讨论问题,把我会的全教给你。我相信你会是个很有前途的医生。”他描述的生活让我有一刻的向往和动心,但很快就被现实淹没了。
  我不敢看老人的眼睛,真不知道怎样告诉他。就在昨天,我已打定主意,离开医院去美国做科研。我最终还是咬咬牙告诉导师:“我不打算做医生了。”
  “多可惜,为什么?”老人很惊讶。
  为什么不做医生?有的理由我无法跟老人说。他一生思想那么单纯,心态那么乐观。他能懂得身处在我们这个年代,一个平凡医生精神和物质分裂的矛盾吗?他会认为现在医学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知识,还有其他问题因为过于宏大过于庞杂而无法解决吗?他能接受张孝骞、林巧稚时代已经像一个纯真的童话年代一去不返了吗?他能告诉我一个有宿命感、同时又追求丰富性、多样化的年轻医学生,怎么在以医学为职业的一生中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平静吗?
  8年前,我因为林巧稚、琉璃瓦、救死扶伤选择了学医。8年中,我也曾品尝过学医的幸福,也像我的同学一样,为学习医学知识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但是这幸福这艰辛,最终在渺小个人、庞大社会、迅变时代、科学进展的杂烩汤里被渐渐稀释。
  鲜为人知的隐痛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在急诊轮转的同学问大家:“一个车祸外伤大出血的病人被送到急诊,没有担保人,没人交住院押金。经济情况不明,给不给他治?”如果按照上学时我们所受的救死扶伤的教育,当然无需思量,马上抢救。但按照现实医院的教育结果,首要的问题则是医疗费由谁来付?假使当班医生被油然而生的责任感驱使,不问费用便救死
扶伤,最后极有可能挨医院训斥。
  此外,假使这个病人因没钱而取不到药,单单指责这个医生不救人就有点冤枉。众所周知,现代医院分工严格,医生只是大体系中的一个小分子,他不能指挥整个医院,甚至连药房他都使唤不了。与以往在家看病抓药的老中医的权限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病人性命攸关,医生见死不救。仿佛医生个个都是势利眼,只给富人治病,不给穷人看病。
  在看病这件事上,我们往往简化为医生和病人两个人之间的事,而忘记了医患身处的医疗环境。我们能看见的只是医生,医生是代表医疗露脸和我们面对面的那个人。但不应将患者对医学、医疗、保险体系的不满和怨愤,统统转嫁到医生身上。
  有一项调查其中问道:“你是否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过医患纠纷”?在被调查的200多位医生中,大多回答是“太多了”、“我刚刚还碰上一起”、“我的同事前两天被打了”。基本上被调查的每位医生都遇到过医患纠纷。轻则挨谴责怒骂,彼此不欢而散;重则患者告上法院,甚至医生遭受暴力。当被问到你最怕什么时,被调查的医生几乎众口一词:“医疗纠纷”。
  在越来越多人们的印象中,医生的形象从未像今天这样歧义横生。但很少有人确切知道医生这个职业的辛劳与风险。有项调查得出结论:“如今医生已经成了世界上最不健康的人群。他们死得比大部分人都要早,比其他人更容易自杀,更容易患上心脏病和胃溃疡,比其他人群更需要有心理咨询,比他们的同时代人更容易酗酒和吸毒。他们的婚姻持续时间不长,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步履维艰,不堪重负。”
  当医生成为病人
  有一位美国的老教授,行医50年,到晚年时得知自己得了喉癌。他成了病人。他从“站在病床边”,一下子变成“躺在病床上”。重新审视着眼前的医学、医院和医生,顷刻之间他获得了不同的意义——属于病人的意义。他回忆自己曾经作为医生高高在上、习惯发号施令,但自己成为癌症病人后,遭遇和心情与其他病人如出一辙:他不敢面对疾病的真相,他被护士嘲笑“脖子短”,医护人员无视他的尊严,他眼前的商业医疗环境一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他自己开始意识到,其实“这些问题当然是在我生病以前就已经存在的,可是直到自己成为病人以后,再度回来工作时,视野才被打开”。一个医生什么时候才能真切体会到病人所面临的问题,也许只有等他成为病人的那一天起才能觉悟。
  这位老教授如此对比角色转换后的感受:做医生时,
他习惯做命关病人生死的决定,习惯拥有权力。可当他是病人时,这些权力消失得无影无踪。成为病人后,尽管他也认识几个熟人,但他也只能像所有病人一样,做一件事—等待,等待,再等待。他时时会碰上等了一个小时但看病只花了5分钟的情形。处在“病人”角色的他,终于意识到,医生的一点点同情心对病人是多么意味深远。这位德高望重的医生成为病人后,还经历了两次被医生“误诊”的倒霉经历。他本可以控告误诊的医生,但回想从医这么多年,从没被病人告过,可他自己肯定也犯过类似错误。
  正如他所言:眼前每次痛苦的经历,都能让我设身处地地想起当年自己行医时的情形,我更愿意把这些经历告诉自己和年轻的医生,成为他们日后行医的教材。他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的序言中说:“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我能做的,就是告诉你,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希望你我都能从中得到教训。”
  关于患
  谁是你需要的好医生
  是不是态度和蔼的医生,就是我们需要的好医生?是不是名声远扬的医生,就是我们需要的好医生?
  我曾见过这样三位医生。
  一位是待人和善的女医生,她对病人总是轻声细语,关怀同情。在与她交往的过程中,病人肯定能满足人情味的强烈要求。但是这位医生直到50岁,依旧是副教授。同事评价说她临床逻辑不太清楚,也很少更新知识,更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
  一位是当到副教授后,中途出国读了个药理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发表了不少科研文章。然后有一天,他回国发展,继续回到临床。因为他的科研优势,很快在医院就获得了教授职称,还当上了科室主任。但是在真正手术的时候,他的技能其实已经不如一位天天泡在临床的主治医生了。可是,这样的内情,一个普通病人在门诊是无法知晓、也无法判断的。
  还有一位是做心导管非常出色的医生,但是他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致命的薄弱环节,就是学位是本科。这个文凭上的缺陷直接影响了他的晋升,影响了他莅席各种学会获得光鲜头衔的可能。在一个不知情的病人眼里,根本了解不到他真正的临床技术,也就是病人最关心的医术。
  那么,我们怎么给自己选一个好医生呢?在现在的医生评价体系中,一位资深的医生,其学术成就,或行政头衔,都会给这位医生带来更多的名气。但对具体的病人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人情味和医术。如果实在不能兼备,那应该是医术对病人
更为重要。
  一个朋友患了子宫肌瘤,需要做手术,本来觉得腹腔镜就能解决,问我去看谁。我给了她两位专家的名字。结果她看完告诉我,一位专家告诉她,因为肌瘤的位置长得比较棘手,周围有血管和尿管,所以腹腔镜未必能解决,恐怕需要开腹。我问了问同行大夫,结果这位大夫一听就明白了,说因为这个医生的手术风格就是过分细心,所以有人可能用两小时做手术,她可能用三小时。有人可能不觉得危险的位置,她可能会觉得风险很大。
  我立即把这番话告诉了朋友,她惊叫:这里面学问太多了!我问她:“你是愿意肚子上开三个洞做腹腔镜呢?还是愿意冒着开腹的风险?”既然就做这一次手术,就要想办法尽可能去找个最适合你病情的好医生。
  那么,中国医生的医术究竟如何呢?一位国内免疫内科的教授对我直言:“不要以为美国的风湿免疫学有多强,他们只不过掌握了科研话语权,有基金去搞基础研究,实验室结果出得比我们多。要是论临床经验,我感觉他们还真不如我们,还是中国的某些医生更厉害。我一上午的门诊,能接触到好几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我们病人多,病种多。但是在美国,如果一个病房里收进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几乎全内科的实习医、住院医生、教授都会跑来看。”
现代聪明病人
  我的一位朋友住进妇产科肿瘤病房,她进去的时候手里捧的是《别让医生杀了你》。她的这种行为,有力地挑战着医生的权威性。这样的病人,医生管她们叫做“刺儿头”病人。比如,我那在妇产科的大学同学就直言不讳地说:我喜欢从农村来的病人,老老实实,一句不问,而那些城市里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知识分子,事儿事儿的,问题有一箩筐,看了就头皮发麻,不知道哪天就会找你麻烦。
  手捧《别让医生杀了你》的这位朋友,继续按照她自己内心的目标和愿望行事。因为在她看来,她的最终目标是——争取最好的医疗,为自己的健康打算。为什么看《别让医生杀了你》?她的解释是:这是我第一次住院,我总得了解一下医疗这一行的真实情况,从各个方面,好的坏的都要看一看,然后,我才知道怎么防患于未然。
  自然,面对医生,她的问题也有一箩筐。比如,医生给她选择治疗方案时,她会问这位医生为什么建议先手术后化疗,问那位医生为什么又建议先化疗后手术。结果她发现这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只不过是这两位医生不同的治疗哲学、不同的治疗习惯而已。
  据她回忆,几乎每天查房时,医生走到她的床前,她都带着笑容,准备了
起码两三个问题准备提问。不仅如此,她还找来了医学院的妇产科学课本,来来回回读了好几遍。她详细地了解了她所患疾病的治疗历史、演变以及目前国际的最新进展。其中有些趣闻和故事,我从来没听过。
  在给她静脉插管以便打化疗药时,疼痛曾让她大呼小叫,但这样的结果是——病房里找来了最有经验的老护士给她插管。老护士使出绝招,轻飘飘地就插进去了。最后她出院时,她问管病房的老教授:我现在对这种病的了解是不是已经相当于一个起码医专学生的水平?老教授不得不佩服地点头说:你的水平岂止医专,有些本科的学生可能都不如你钻研得深。
  这样的一个“刺儿头”病人,在治病的过程中,一直在强势但友好地争取最好的医疗,力图和医生保持平等,力图把自己放在能和医生对话的位置。最后,她赢得了医生的注意力,带着健康满意回家。不仅如此,她甚至还和其中的一两个医生交上了朋友。以至她复查时,只要往门诊一站,医生就会回过头来像老朋友似地跟她打招呼,问长问短。
  医生和患者永远是势不两立的敌对方吗?两个凡人之间的沟通,最柔软之处在于——坦率和真诚。做一个能吸引医生注意力但又不让他反感的病人,需要一定的公关技巧。这听起来有些悲哀,有些悲壮,但也算是当前,我们在冷静面对现实时的一条解决之道。这眼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医生在上学时没有学过沟通技巧,工作后也没有竞争环境、没有职业训练要求他必须注意沟通技巧。而医患关系正走向对立的方向,越来越多的医生和病人开始防范,而不是对话。
  当病人成为医生
  美国一位女病人的经历发人深思:她一生兼着双重身份:全职病人,同时也是全职医生。她患了一种罕见的先天免疫缺陷综合症,曾多次因感染住院。她得过名目繁多的感染疾病,做过许多次骨髓活检,并且医生还一次又一次警告她,你随时可能得上淋巴瘤或其他癌症。她躺在病床上如此痛苦,曾苦苦哀求一死了之。后来,她决定去学医。原因只是因为一个生病的人想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病,以更好地了解那副身体,重获对身体的掌握权。
  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每个月都必须静脉注射抗体和干扰素,单单这笔费用对她来说,就是巨大的天文数字,而当医生能减少这笔开支。两个原因放在一起展现的是,对一个面对疾病的人,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双重需求。如果别人都帮不了,那就自己动手干吧!当个医生,也解决了医疗费。后来成了医生的她这样写道:
  “我遇到的病人塑造了我日后成为什么样的医生。我从里到外了
解这个行当。我不仅知道身体出了什么毛病,还知道对有毛病的身体背后的那个人意味着什么。
  “不管怎么说,如果你病了,你最后想听的才是医生他自己的问题。
  “我能把我自己的病人经历反过来用,我对待病人就像我自己怎么要求医生对待我那样。这种经历,更有助于我和病人的交流。”
  这位先天免疫缺陷的女医生,以独特的方式,理解着贯穿生命中的疾病、恐惧和无常。她告诉大家的是:世界没我们想像得那么糟。
  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感恩每句亲切的话语,每次仔细的检查。要知道“控制疾病不是件容易事”。还有,“疾病普遍存在,并最终获胜。我们会失败这是当然的事情,死亡最后获胜。当我还是医学生的时候,就知道我选择从事的职业是一个注定——美丽的、荣耀的失败。”
  现代医学困境
  好医生和“牛”医生
  一位朋友的乳腺上长了个肿块。大半年前,她去看的是一位70多岁的乳腺外科专家。有天,我接到这位朋友的电话,语气焦急,她说刚去做了个B超,单子上写着:乳腺肿块边缘不清,血流丰富,怀疑是恶性肿瘤。朋友心情极其低落。
  转天,她拿着B超结果再去看这位老专家。老专家仍坚持说:“目前很难说是恶性,相信我这双手,再去找个高手做B超吧。”朋友找到了B超高手又做了一回,第二份B超结果居然是:边缘欠清,血流不丰富,乳腺增生,建议随诊。两份结果截然相反,她哭笑不得,手足无措,不知信谁。
  在这两份结果的折磨下,朋友似乎成了一个执著讨说法的“秋菊”,又马不停蹄地去看了北京其他医院的许多医生。无一例外地,这些医生的建议都是:切出来看,病理结果一出来什么都清楚了。她又转过来问我这个医学生的建议,我说出来的话和那些医生如出一辙。她再去问老专家,老专家却仍说:不要随便动手术,相信我这双手吧。
  她又去做了份钼靶检查,结果也是提示乳腺增生。再拿着结果去看老专家门诊的那一天,前面还有几位病人,她坐在走廊里等。这时,一位中年妇女突然闯进了老专家的诊室,冲上前去,对着老专家一阵拳头落下。70多岁的老专家被打得头发零乱,表情痛苦。***把老专家和女病人带走时,身材高大的他,看见人群里的我朋友,正了正色,说:“改天来看吧,不要挂号,直接来吧。”
  动手打人的这位女病人,5年前曾看过老专家,当时因为乳腺癌病情已到晚期,老专家动员病人做全乳切除,否则复发的可能很大。这位女病人切了乳房,倒是再也没复发。但她的生活却因这场病和这次手术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下了岗,离了婚,经济窘迫,生活无着。这位女病人把眼前自己悲惨的生活,都归咎于5年前老专家建议她做手术造成的。所以,5年后,她来到门诊用自己的方式发泄着对老专家的怨恨。
  我朋友问我,为什么别的医生都建议她把肿块切了,看病理结果?为什么老专家冒着可能被病人动粗的危险,建议她不要轻易动手术,请她相信自己的那双手?
  当法律介入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之后,当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对医生的抱怨、戒备甚至敌视后,医生从病人那里也越来越得不到人情味的回报。他们在给病人做决定时,渐渐学会了保护自己,给一个四平八稳的决定,给病人一个清晰、明确、可衡量的结果。朋友咨询的那些建议她手术的医生,出于对肿块性质的不可知,所以建议她一切了之,病理结果出来后,便真相大白。这样的医生,在法制社会里算是好医生。他们四平八稳,看所有的乳腺肿块,在良性和恶性定不了性时,都会劝病人切了算了,自己也摘得干干净净。
  但老专家希望尽量少地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不想让病人无端地多挨一刀。“乳房对女人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一个被刀割过的乳房,终归是不完整的乳房。”他不惜冒着可能被埋怨、被误解的危险,告诉病人在他看来认为最合适的选择。“请相信我这双手吧。”这样的话,不知道在现在,还会有几个医生能说出来,也不知道那些怀着戒备、提防之心而来的病人,有几个愿意相信这位一腔真诚的医生?会不会日后肿块真成了恶性,反过来把医生告上了法庭?
  “你说,他图什么呀?”我朋友这么问我。
  我说,这可能是一个现代好医生和一个濒临绝种的“牛”医生的区别吧。就像裘法祖那样的外科巨匠,反而不一味推崇“手术刀至上”主义,而是主张“能够不开刀的就不需要开刀,能够有小的开刀的,能够解决问题的就开小刀,如果必须要开大刀的人,要开得彻底,要开得好”。
  只剩下治病,不再是治人
  如果你面前有两个医生,一个医术高超但待人冷漠,一个医术平庸但待人和善,你会选哪个?朋友小何说,如果只能选一个,她会选择后者,医生首先要有人情味。小何的一次看病经历,发生在被老板恶整的那几个月。成为“办公室政治”牺牲品的她,郁闷至极,经常感到胸口闷、呼吸困难、心跳快、手脚麻。她脖子看上去也有点肿,以为是甲亢,去医院看了好几个科,医生都是给她了化验单,然后看了化验结果说——没事,回家待着吧。
  “最后看了个内分泌科的小医生,她看了化验单之后,可能看我
挺顺眼,也可能碰巧那天她不太忙,她就问我最近有没有经受过什么打击或者不顺利。我看她那么面善,就聊起了被老板恶整了好几个月的前前后后。结果,聊完了,感觉好多了。后来她告诉我这叫过度换气综合征。我用她教的方法,不舒服时对着一个塑料袋呼气吸气,感觉好多了。”
  但医学的发展,可能是以丧失温情为代价的。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的乔治·萨顿,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断言:“科学的进步,已经使大多数的科学家越来越远地偏离了他们的天堂,而去研究更专门和更带有技术性的问题,研究的深度的日益增加而其范围却日益缩小。从广泛的意义来说,相当多的科学家已经不再是科学家了,而成了技术专家和工程师,或者成了行政官员、操作工,以及精明能干、善于赚钱的人。”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现代医学。医学,原本是一门时时需要以人为本的科学,而现在,它越来越显示出专业主义的冷酷秉性。
  小何因时常发作的腰疼,决定再次去医院看病。她问我意见时,我说如果你能做到不厌其烦的话,那就去吧,但在当天肯定得不到医生的结论。她做好了不厌其烦的心理准备去了医院,先是医院的导医台把她分到了妇科。她挂了一女副教授的号。医生给她开了一堆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宫颈刮片、B超……许多检查她连名字都叫不全,也不知道作何用途。医生说等这些检查结果出来后再来。一周后,等所有结果出来后,医生说:妇科没事,去肾内科看看。她去了肾内科,又是一堆检查,一周后,结果正常。医生冷冰冰地说:我这里没事,去骨科看看。小何问我:“这些学医的人就这么给病人一个说法的?好像我在他们眼里只剩下解剖结构,还按器官系统划分。”
  除了简单归罪于医德医风下滑之外,其实,导致医患之间像今天这样难以收拾的尴尬局面,并不能完全责怪作为个体的医生。他们每个人其实都面临着两个难题:一边是患者一如既往对医生人情味的要求,一边则是现代医学分工日益细化的现实。难怪有智者悲叹:“技术专家如此深地沉浸在他的问题中,以至于世界上其他的事情在他眼里已不复存在,而且他的人情味也可能枯萎消亡。”因为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使原先几千年来一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的对话氛围,已在短短几十年内,猛然切换成了“一个医生面对一个器官”,甚至“几个或是十几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我们进了医院,就像变成了一架盛着出错零件的机器。我们上流水线,医生看他负责的那部分零件,而对于医生来说,这零件不管来自谁,都是一个样,他只管维修
,就像汽车维修站的工人一样。
  而在100年前,还是一个医生只面对一个病人的情形。那时的医学,没有那么多精确定量的检查仪器和指标,主要靠经验、感觉,在医生和病人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完成。“人情味”成了那时医生和病人之间的重要调料。
  今天,医生的情感因为失去往日的专注性而日趋冷淡。现代医学似乎在人文层面上,进入了一个没有转角可言的尴尬境地。而在医学“科学主义”渐渐成为大家的信仰时,接近平民的温情,可能恰恰是医治人们对医学冷漠偏见的良药。
  我的母校,曾是20世纪初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的医学院。它在中国最初的起源,曾和医学传教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医学传教士”面对的病人包括身体和灵魂。
  上学时,老师曾给我们讲过这样一段历史:学校的第一任公共卫生教授兰安生(John·B·Grant),率先赋予了冰冷的“白大褂”以温情。他的解决之道是在北京城内成立了“社会服务部”,提倡医生、护士走出医院,走进胡同,拉近和市民的关系。兰安生教授还邀请“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到协和医院讲课。晏阳初谆谆告诫协和未来的医生:“你们需要一个科学家的头脑和一颗传教士的心灵。”
  当时还是学生的陈志潜也在听众席中,甚受触动。日后,他脱下“白大褂”,换上“灰长衫”,博士下乡,来到中国农村。这位“中国公共卫生之父”,自己当医生,妻子当护士。他立志赋予医学以更多的温情,在医患之间,寻找更广层面的解决之道
当了医生我会四《我当了一次产科医生》
我当了一次产科医生
同学们看了这题目一定会大吃一惊,我小小年纪怎么能当医生?哎,我不是为人接生,而是为狗狗接生。母狗的名字叫“妞妞”,它是一只贵妇犬,她快要生小狗狗了。
一天,叔叔打电话给我,叫我去看他们家的“妞妞”生宝宝。听到这个消息,我无比激动。我火急火燎地叫爸爸赶紧送我到叔叔家去,我就随便带了几件衣服。我决定这几天要住在叔叔家,好好观察“妞妞”是怎么生宝宝的。到了叔叔家,我连招呼都没打就冲进狗屋。“妞妞”看到我来了,高兴得又蹦又跳。别看“妞妞”快要生了,但是它还是喜欢又蹦又跳。我低头一看,呀!“妞妞”的肚子可真大,似乎都要被撑破了。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来到狗屋陪着“妞妞”,这会儿“妞妞”的精神可没有昨天那么好了。我望了望“妞妞”,只见它在毯子上,正用那水灵灵的眼睛看着我。不一会儿,“妞妞”的身后出现了一个像血一样的东西,哦,原来是“妞妞”肚子里的小宝宝出生了。等反应过来,我急得手忙脚乱,心想:我哪会接生啊!可我慢慢镇定下来,戴上手套,把温水倒进“妞妞”洗澡的浴盆里,又轻轻抱起那个小生命,我先把它的头托住放在浴盆里,头上一丁点水都没碰到,再用手抹去它身上的血水,最后用柔软的毛巾擦干。此时,它的毛色才慢慢显现出来,是一只棕色的狗。我把它放在毯子上,呀!又出来一只,我又做了一遍刚刚做的,不一会儿又出来一只......“妞妞”可真能生,一下生了6只。我把它们悉心打理好后,“妞妞”也睡着了。我叫叔叔送我几只,叔叔一
口就答应了我。我选了一只白色的和一只黑色的,并取名叫“乐乐”和“欢欢”。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几天就过去了。我和我的狗狗们离开叔叔家,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这就是我暑假里发生的最难忘的一件事。
指导老师:沈艳芳
誊写者:杨东东
当了医生我会五《长大后我想当一名医生》
长大后我想当一名医生
南昌市进贤门小学五(三)班
小时候,因为爸爸妈妈都是医生,总有忙不完的工作。常常看到别的小孩在国庆或者新春佳节都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我都非常羡慕。所以我从小就告诉自己长大以后了绝对不当一名医生,不像爸爸妈妈一样那么辛苦。但是妈妈却说:“宝贝,虽然医生很辛苦,可是每每看见自己救治好一位病人,那份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那时的我却无法理解,只觉得爸爸妈妈不在自己身边很孤单,很可怜。可就在今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明白了医生的伟大和圣神,也让我决定了想当一名医生。
今年的4月份在妈妈的医院里收治了禽流感的病人,这是南昌市发现的首例。到处都人心惶惶。那时的妈妈还在北京学习,接到通知连家门也没进,下了火车就赶往医院。连看我一眼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抱抱我。那时的我已经有三个月没看到我妈妈咯!从那之后妈妈每天都早出晚归,我们很少碰面。我也暗暗生着妈妈的气,不要这个妈妈算了,反正每天都不陪我。直到有一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在一起聊天时说到,禽流感会死吗?我们会不会也传到?好恐怖哦!我心理咯噔一下,是呀,妈妈天天与病人在一起会不会也传到哦,万一传到了那该怎么办呀。今天我一定要问问清楚。晚上我坐在客厅里等着妈妈回来,直到九点多钟,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了,我端着水忙上前说,:“妈妈你回来了,我想问你点事,你们医院那个病人怎么样了,他会死吗?我们会不会传到禽流感哦!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好害怕,我
也是。”妈妈温柔的对我说,“孩子,别害怕,只要我们正当预防就不会有事的,记得饭前、便后洗手,现在不要接触禽类,不吃生食,不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去就好。再说妈妈医院的那个病人已经有好转迹象,相信不久就能康复了。你看这是妈妈同事上班时治疗病人的图片。”我上前看,只见妈妈的同事们穿着像太空服的衣服在病房里,带着面罩,谁是谁也看不出。我忙问,“这是什么呀?”妈妈说那是隔离服和防护面罩用来保护自己和病人的。那天晚上我便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一家医院里,到处都是病人,而医生们却不顾一切的为他们做手术,不管情况有多么糟糕。而我在这里呆上了几个小时就看见有几十个患者都被救下了,我开心的笑了。第二天,我把我从妈妈那知道的东西告诉了我的小伙伴们,看着他们崇拜我的眼神,我忽然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很伟大,靠着丰富的知识和技术救治着每个病人!而晚上的那个梦让我对医生这个梦想更坚定了。
我希望自己在几十年以后,也能当上一名医生,像我梦中的医生一样拯救着病人,让每个家庭都幸福!让所有的笑声环绕着世界!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光明。
为了使这个美好而远大的理想实现,我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努力向上,积极思考,善于发现。从小开始培养自己。要有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世界五彩斑斓!现在,让我们来共同进步,努力实现我们美好的愿望。
当了医生我会六《我的愿望是当一名医生600字作文》
我的愿望是当一名医生600字作文
如果我是医生,我就会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我会尽我全部的力量去做,帮他们治疗身体的疮伤,让他们获得新生,让他们的家庭完整,生活幸福。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许许多多的人为这样那样的疾病所困扰,无数人因为疾病而失去了仅有一次的宝贵的生命,每当看到这样的镜头,我的脑海中就会想像自己穿上白大褂,挂着听诊器的样子,我想让人们摆脱病魔的纠缠,获得健康。我想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希望能找到能治疗各种疾病的良药,获得妙手回春的本领。
每当医院有受重伤的病人时,我就会想尽办法,让他们康复。我不会只是严肃地告诉他们的家属,病人伤势很重,我会亲切安慰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摆脱悲伤和绝望,让他们的心情好起来,这样他们的伤会恢复得更快。
我还会是一个技术高超的医生,让病人没有任何痛苦地接受我的手术,我会动一切脑筋为不同的病人设计不同的治疗方案来降低手术的危险性,而不只是告诉家属手术很危险,让他们担惊受怕。
我还要做一个医德高尚的医生,会为没钱的人动手术,而不是板着脸告诉他们先去凑齐医药费和手术费再来。如果医院里不同意,我会发动我的同事一起凑足手术费,为没钱的人先垫着。
我想成为个医德和技术同样好的大夫。虽然我还不是一个医生,我还不懂得医术,但我会努力,以后的每一天,我都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好好学习。
当了医生我会七《我想当医生》
我想当医生
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寐以求的愿望,我也不例外。当一名医生就是我的愿望。
大家看了我的理想以后,脑子里都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疑问:你干嘛不当别的,偏要当一名医生啊?下面我就告诉大家我为什么想当一名医生。
我想当一名医生,那是在以前我的姥姥去世的时候。我的牢牢得了一种病,结果去了医院,没有治得好。所以在那时候我的姥姥去世了。因为这,我就想当一个非常非常有名的一位医生,什么病都能治,那么的话。家里面就不会再也没有谁生病了。即使是得了病,也会把它给治好。家里面没有人得病,也会把它给治好。家里面就过得非常的好。当一名医生不仅仅只是看家人得病,也能帮助别人,为别人看病,让人们都健健康康的。
当一名医生好处也是非常多的,如果世界上没有医生,那么,得病的人就会更多。医生就好像是一位魔术师,能让得了重病的人给精神起来、好起来。想要实现这个伟大的愿望,也是有难度的,要日积月累,好好学习这些医术。不能一步登天。
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我会不断的磨练自己,直到取得成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一定会记住这句话的。
河南漯河舞阳县...六年级:...
当了医生我会八《我一定要当一名医生》
我一定要当一名医生!
:“你说你一个女孩家家的,当什么医生啊,医生有什么好的,成天不着家,还不如当个老师来的好呢。”妈妈再一次对我说起了这件事。
对于妈妈的这种“谆谆教诲”,我早已习以为常,可这次我竟然开始反驳了。
:“妈,你这是干什么呀,我只是想当个医生而已,干嘛这样阻止我呀!”
:“你不就是放不下你奶奶的事嘛,那已经过去了,能不能别这么折磨自己,那不是你的错。”
顿时,屋里一片寂静。
那年的夏天似乎特别热,火辣辣的太阳将大地烤的炙热,路边的小草小花也被烤焦了,即使是大树,也没有敌过这强烈的太阳光,精气神明显没有以前好了。每个人那火辣辣的脸上都写着三个字:别惹我。我在这人群中却显得与众不同,看上去更像是在冬天呢。
我不顾炎热的天气,频繁的穿梭在家和医院之间-----奶奶病了。
坐在病床前,我默默地削着苹果。房间里静得可怕,除了那微弱的呼气声,就在也听不见其他的声音了。
:“你看看你,愁眉苦脸的,搞得我都想捏捏你的脸,看看你到底是不是我那个‘调皮鬼孙女’啊。”奶奶强忍着病痛,打破了这死一般的寂静。
不知道为什么,听到奶奶这么说,我的眼泪突然开始不听话的流了出来,我赶紧放下手中削了一半的苹果,跑出了病房。
坐在过道的排椅上,我感到自己的心好痛,好痛,眼泪更是不争气地顺着脸颊滑落下来。
奶奶是我整个童年的见证者,她承载了我童年的所有愉快的、不愉快的记忆:第一次洗菜、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摔倒······不知不觉间,我和奶奶已经有了如此多美好的回忆。
可现在奶奶病了,病得很重,也许不久就将离开人世。我却要她来安慰我,心里突然有说不出的滋味。
擦干眼泪,挂上僵硬的微笑再次走进病房:“奶奶,刚才出去是······奶奶,奶奶,你怎么了!”奶奶的全身开始抽搐,一会儿就不动了。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抢救,奶奶最终离开了我。看见手术灯熄灭的那一刻,我的心狠狠的揪了一下,奶奶到底怎么样了。“哗~~”手术室门被打开了,一个蒙着白布的人被推了出来,我一下子瘫在了地上:奶奶就这么走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相信“奶奶走了”这个事实,同时我也责怪自己,都是自己当初太不懂事,让奶奶那么操心。奶奶临走时曾经说过:“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看见我的宝贝孙女穿上美丽的白大褂。”奶奶对我的期望就是希望我当一名医生!
奶奶走了,但她的那句话却永远记在了我的心上:当一名医生。
或许是为了那句话,或许不是,我更加努力学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绝不退缩。
每当看到妈妈心疼我的样子,我便会微笑着对他说:“妈,没事,这是我自愿的,我应当为了我的梦想付出努力,不然梦想怎么才能实现呢?”
时间久了,妈妈也转变了她对这件事的看法,开始支持我的做法。
我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梦想的支持!
当了医生我会九《我为什么不当医生》
我为什么不当医生
[导读] 这是一篇关于医生转行的故事,虽为个例,却可见一颗遵从自我选择职业的心,想必共鸣者也未必少数。
昨天大学同学转发我的文章,并向他的朋友介绍我,“临床学士,心理硕士,毕业干了一年内科,说不干就不干了,弃医从文,现在在北京一家文化公司”,最后一句需要更正,不是文化公司,是IT公司。
想必他的朋友也是医生同行,所以会有人表示羡慕和佩服,我非常理解这种心情,至今我仍庆幸当初做对了选择。
当初辞职时,接收到两种反馈。一种是来自医生同事、同行或是大学同学,对我的决定表示佩服并且支持。
离职时正在内分泌轮转,当时带我的姐姐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尤深。她说,我做了她10年前想做,但没有做成的事。
而绝大多数同学的反应则是,走得好,我要是有你的条件和魄力,也会走。
另一派则是觉得可惜,这么好的工作,收入高,又稳定,干嘛要辞了。这种反映多出自非同行,例如长辈、中学同学或者朋友。
在他们看来,医生的工作多好啊!收入高、又有地位,而我所在的医院也不错,隶属央企,福利待遇都很好,有什么不满意呢?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两种人,两种声音,这反应了当下医生群体和其他群体对医疗这个行业的看法分歧。
借机回忆起当年辞职前后的事情,当做整理自己的故事,也跟各位行内行外的朋友们分享。
2011年六月底,终于结束了七年的医学生涯,回到家乡的一所公立三甲医院工作。
按照规定,先要进行为期2年的住院医师轮转。我进的第一个科室是肿瘤科,也是我将来轮转完毕固定的科室,之后又陆续在各个内科科室轮转。
期间的经历在此不详述,故事很多很精彩,基本上可以写成一本书了。
第一次动了想要辞职的想法,是在11年底,当时只是一个想法。如果要深究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就要追溯的更久。
我的大学是国内一所比较不错的医科大学,专业是临床七年制,英文班。七年制与普通学制的区别是,不需要考研,到了第六年直接选择硕士导师。
学医的朋友们都应该能理解,一个学了七年医学的人,基本都会选择去做内外妇儿这样的临床科室,而我选择了比较冷门的精神科,主修心理学。
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自己从小就喜欢心理学方面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在给自己留后路。在我看来,这个专业所学的东西,即使将来某一天离开医院,我也能灵活应用所学。
后来的故事证明,我的选择的确是对的,这期间收获颇丰,在此亦不详述。
毕业后,我进入到医院,从一名医学生,变成了医生。前后在各个内科轮转,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医院是个很神奇的地方,人在这里出生,绝大多数人也在这里离开。所以作为一名医生,我非常认同,不要轻易考验人性,那是世间最经不起考验的东西。
在医院,可以见到人性最美好的一面;更多时候,见到的却是人性最冷漠、残酷的一面。
多年的夫妻,妻子癌症脑转移。离世后,妻子的家人与患有眼疾的丈夫在病房开口大骂,当着还未寒的尸骨。
离婚多年的男老板,喉癌末期。前妻再无联系,情人来看过一次,再未出现;儿子出钱请了护工,也再不出现,直至离世。
某退休年老的高级工程师,最后的日子只有年轻妻子相伴,儿女早已在国外成家立业。过世后,没有亲人朋友在旁帮忙,连遗体都要花钱请人帮忙搬运。为了几百块钱的小费,年轻的妻子与雇工产生矛盾,雇工一气之下放下躺着老人遗体的担架,直到收到小费,才重新担起。
近亲结婚生下的儿子,四十出头,一身毛病,瘦骨嶙峋,靠瘦小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照顾。而此前,这对老夫妻已经失去另一个儿子,同是由于近亲结婚,出生就一身病。
住在养老院的老爷爷,一时财迷心窍,将终生的积蓄投资,被骗到身无分文。绝望之下,不吃不喝,很快被一群老朋友送到医院来,留下当中最年轻的、七十几岁的老奶奶照顾。年老的奶奶也熬不了多久,第二天早上就丢下老爷爷离开了。没过几天,收到我们病危通知后,老奶奶带着寿衣,面带刻意隐藏的兴奋问,“他是要不行了吧?”
这就是医院,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世界,并且只是冰山一角。
在面临生死时,人性的底线,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脆弱。
如果说医院的所见,是我想离开医院的原因,那绝对是谎言。事实上,离开医院,最让我舍不得的就是不能再见到这些丰富的人间故事了。
一定要说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抛开体制、工作时间、薪酬、医疗环境这些硬伤,我个人的主观因素起了决定作用。
我不喜欢医学,亦不喜欢做医生。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医生这个行业亦如此,而我,偏偏不喜欢这个行业的特点。
虽然如此,我仍旧佩服我的一众大学同学们。相对于他们,我是个逃兵。我逃离了这个神圣的战场,任性地做了一个自由的人。
离开医院意味着,不再有一群患者家属整天围着我问东问西,没有各种奇葩患者的刁难,没有写不完的病历,没有粘不完的化验单,没有考不完的试……
当医生的同学们,很羡慕吧,可这不是我最大的收获。
离开医院只是一种形式,我最大的实际收益是,终于可以彻底放下名利之心了。
如果我有勇气放下这些别人羡慕嫉妒着的生活,选择放低姿态,从零开始,那么我的人生,就有了另一种可能。
说起来很简单,听起来也很潇洒,可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
虽然11年底我就有了辞职的想法,可真正实行是在12年的8月。
12年3月,我把自己的简历丢到网上,作为一个只了解医院的人,我需要知道,我究竟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出路。结果是令我欣喜的,很短时间内,我就得到了很多回应。但作为试验,我回绝了所有面试邀请。
6月,我再次把重新整理的简历丢出去。这一次,我没有胆怯。安排好面试时间、请假、面试,拿到一把offer回医院辞职。
为了办理辞职手续,我在医院里跑了很多部门,盖了10个公章;跑到很多相关部门,继续盖章;又跑到人才市场,寄存档案。然后买票、租房、搬家、入职。
等反应过来时,我正站在东二环街边一棵大树旁,偷拍吃东西的野猫。突然问自己,我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当人义无反顾地要做一件事时,所有困难和阻碍都会化成前进的动力。
常有朋友问我,离开医院,有什么能做的?
事实上,我也不知道答案。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不知道,有什么是我不能做的。
虽然有些事,我并不擅长,也并不喜欢,可我不会关上那扇门。哪怕只是在门里面看着别人忙碌,我也会满足:原来,世界上还有一些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啊!
不禁想起在医院工作时,每天步行上班,要经过一个很漂亮的公园。
那半年,每次经过,看着公园中心的湖水和凉亭,我都要问自己:这就是你要的生活吗?
问了近半年后,我知道,不用再问了。
现在,我仍然会经常问自己,这是你想要的自己吗?
依旧没有答案,因为每一天的我,都是不一样的。
我在成长,以天为单位。
当了医生我会的相关作文推荐网友推荐的作文相关链接本文()由网友投稿,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处理。本站发布的资源信息,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作者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脚医生手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