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那些总是说国外心理学网站好的人的心理?

大家怎么看待刀子嘴的人 总爱说伤人的话 却心里又后悔又愧疚_百度知道
大家怎么看待刀子嘴的人 总爱说伤人的话 却心里又后悔又愧疚
提问者采纳
说话直接不说不舒服!这样的人有利有弊,心地善良,绝对不会有坏心眼,总比那些花花肠子嘴巴涂了蜜的人好多直肠子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就只有厌恶了、并不是想劝服帮助别人的人。如果这人只是言语犀利也就罢了,对于那种专爱人身攻击讨厌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林胖胖
链接:/question//answer/
来源:知乎
“刀子嘴,豆腐心”
1、知道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
大部分“刀子嘴、豆腐心”都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是,就像“肖深刻的九叔”所说,顺便拿这个做理由,好像有了豆腐心,刀子嘴就没有任何错。也就说他们觉得单纯的语言暴力不会造成太大伤害,所以不觉得非改不可。
2、知道刀子嘴不太好
也自知毒舌不好,但不思改正,而选择控制攻击范围,只对亲近的人这样。关系越好,越恃宠而骄。他们的逻辑是亲近的人知道我只是刀子嘴而已,基于第一条的认识——“单纯的语言暴力不会造成太大伤害”,他们觉得对亲近的人刀子...
这种人一般性格比较直爽。就是没有什么心眼。所以人还是挺好的。与这类人相处。要学会包容。因为我们都知道他们就是这样。所以就不要在意许多
好人,嘴损,慢慢改变,学会理解,学会慢慢沟通
就是太直接,情商低,要吃亏
这种人好交往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让自己回归到心态简单啊?好多人都说我复杂,我也想简单可就是无法理解什么是简单。_百度知道
如何让自己回归到心态简单啊?好多人都说我复杂,我也想简单可就是无法理解什么是简单。
就是凡事不要强求 顺其自然 把事情想的简单点 人也就会快乐很多
可我以前很简单总被别人欺负利用,自己还无法反驳
针对什么人 用什么办法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名爵3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出国留学归来的人在思维上和一直待在国内的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发布于& 00:14
浏览(167)|回应(0)
出国留学归来的人在思维上和一直待在国内的人相比有什么不同?尤其那些受影响比较大的人,在生活、工作、学习、恋爱、处事方面有什么不同-------------------------------日的补充--------------------------------这个问题有一些地方需要明确:1. 比较的对象究竟是谁"出国留学归来的人" 和 "一直待在国内的人"是如何界定的?我们是否在比较 “历史上所有出国留学并归来的人”和“历史上所有一直呆在国内的人”?“出国留学”涉及很多国家地区和文化,不仅仅是欧美,是否应该分开讨论?是在比较一个群体还是在比较个体?若是在比较群体,一个群体的特征该如何概括获取?“出国留学归来的人”本身也有很大差异,有的毕业之后就回来,有些工作过一段时间。所学专业、从事的行业也各不相同。他们的共性要如何研究得到?若是在比较个体,如何比较?一个人只能生活在一个选择中,怎么比较?一些回答只是围绕着出国前后自身的变化。我认为题目所问之意是 从出国这个时间点开始,选取同样的时间点(例如五年后),生活在两个平行的宇宙中出国的自己和没有出国的自己有什么区别;而不是五年后的自己与当初出国的时间点的自己之间的区别。2. 如何排除非国内外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对于同一个人,有些改变或许并不是因为国内国外的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而是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的必然结果。如何排除这些因素?7 条评论 分享按投票排序按时间排序205 个回答3310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Shi Hu,北美四年啦季杼、青波、hall sally 等人赞同因为很多人问到,所以在这里说一下:这一篇回答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无论著名与否都不可以,非常感谢。我很早就设置了“禁止转载”的选项。您可以用任何方式授权他人使用自己在知乎上的回答。如果不希望他人使用,您可以选择我们新设置的「禁止转载」选项(使用说明:如何使用知乎的「禁止转载」功能?)。您设置为「禁止转载」的内容,包括个人、非商业机构和商业机构在内的任何第三方的转载都必须联系您本人获得单独授权,否则任何转载行为都将被视为侵权。-----我是一个价值观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非常传统(或者说正统)的人。我非常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节”,也非常能够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从伦理观到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等等)。出国以后,我的一些变化有:1. 拒绝价值观和道德绑架(Don't judge)。 我觉得没有深切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人很难理解这点。因为在中国文化当中,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深深地和别人联系起来的。每个人都被别人评判,每个人都评判别人。而在西方社会,人是社会功能的一员,一个人的工作和他的私生活是可以完全分开的。西方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独立,中国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联系。作为一个文化上的自由主义分子,我非常喜欢这种“不轻易评判”的态度。特别是在国外见过各种阶层的人之后,更加明白各种人生的不同,人对于自己人生的难以把握,和人生、世界的复杂性。所以非常不喜欢道德和价值观绑架,也对此有比一般中国人高得多的敏感度(Don't judge是有教养的体现)。2. 世界很宽广,而且没有你想的那么难去走;人有很多种,不像你想象的那么不同。就像会两种语言的人更加容易学习第三种语言一样,接触到不同文化的人更加容易接受更多的文化。在国外呆久了以后,我觉得我是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一个国家里。同时更换环境的心理障碍也小得多了(不觉得是件非常厉害或者难的事)。3. 辩证地看待问题。经常会对比中西两种文化和观点。开始珍惜两边各有的美好,觉得自己很幸运。4. 珍惜中国的各种美好。开始觉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收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非常幸运。会觉得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特别感人。会非常珍惜中国文化中人情味的这一点。觉得中国人有一种忍辱负重如平常、总是要活下去的、非常令人感动的生命精神。还有中国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5. 习惯尊重他人这是西方人“独立”的价值观。因为不尊重他人的人在西方文化里很令人讨厌。尊重他人大致包括:不抱怨,不影响他人,不麻烦他人,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评判别人,等等。6. 尊重规则和理解规则的重要性。非常讨厌破坏规则的人,认为这种人不仅仅是占了小便宜,更是一颗巨臭的老鼠屎,是破窗效应,是可耻的,是令人厌恶的,是无道德的。虽然很多时候我也能够理解他们的苦衷,但是还是为这种行为感到非常的遗憾。7. 善良,是个好人,并且坚持做一个好人。事实上,我性格太善良,人太好是父母送我出国的最大理由。他们说,如果我呆在国内,要不就变“坏”了(他们会很难过),要不就会很难活下去(他们也难过)。所以,我就出国读书了。然后,我知道了自己真的是一个挺好(至少不怎么自私)的人。然后,也明白了当初父母所说的意思。然后,大概是因为我在国外留学的缘故,大家都挺喜欢好人的(不像在国内,根据互联网的信息),我现在仍旧人很好,并坚持做一个好人,挺正能量的。8. 深刻的了解到世界的复杂性。对于任何事情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可能性。永远不把自己认为是“绝对正确”。(既是大学学术训练的结果,也是经历的结果)。9.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10. 恋爱观受西方影响更加单纯一些。我觉得人无完人;一个人的本身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在恋爱关系中,一个人会不会和你一起变得更加美好,很多时候取决于你有没有这种美好的希望和愿意给予的信念;只要当初两人都是真诚地爱着对方,无论结局如何,都无怨无悔。编辑于
213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禁止转载63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摇滚樱桃,曾经的英国留学党,目前定居在这里工作和…知乎用户、胡绥绥、螺子黛 等人赞同前面几个高票答案基本包括了一些我想要总结的,看来很多海外党都有相当多共同的感受,也证实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我再系统的总结一下自己的综合感受。1. 隐私意识加强,不喜欢主动打探别人的隐私也不喜欢别人打探自己的隐私每次回国被问到私人问题,工资待遇,开什么车住什么房什么时候要孩子的时候开始条件反射式的浑身不舒服。但是鉴于本人比较照顾叔叔阿姨的面子,即使不舒服也会尽量回答,他们也并无恶意,有时候仅仅是好奇而已。不喜欢回答这些问题,这跟自己在哪个阶层,挣多挣少,工作是否光鲜都没有关系。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如今自己回国也自然而然不会问别人这类问题,也许别人并不介意我问但是这当是养成了一种社交习惯吧。在和西方人交流当中,人们普遍有共识,一般可以问对方的职业,不过有时候他们也颇为小心,比如通过其他渠道知道对方的老婆移民过来不久,英语不好目前没有稳定工作,会主动回避问她任何关于职业是问题,这是出于一种善意,避免对方尴尬。2.女性独立意识增强,更加清晰性别歧视的概念没出国之前仅仅觉得内心是想要独立的,但是很多时候会被国内社会环境洗脑,有些事情觉得就应该男人去承担,在国外生活久了,在独立完成学业,事业上渐趋稳定上升的时候,觉得生活就是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跟自己是否有伴侣是否结婚都没有关系,结婚以后也是一个teamwork,两个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以此获得的尊重是深远的,也是值得的。这两次回国渐渐发现我们这代人当中不乏优秀独立的女性觉得甚是欣慰。还记得两三年前偶然间读到这边的员工合同法中关于性别歧视的法律规定,才觉得自己以前好像没有受过教育一样,后来才明白在西方企业里男性员工小心翼翼的原因,即便是你夸赞女性同事都要小心用词防止任何有性暗示的词语,如果你是领导,不能因为对方是女下属而让对方做任何比如倒咖啡或者帮你一个私人的小忙,就更不用说利用自己的权力在女性下属身上谋取利益,在如果对方计较起来,职位很可能就不保了。这些事情在西方社会并不是完全没有,但是并不是被主流价值观接受的。3.平等交流意识增强,被鼓励说出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意见还在读硕士的时候跟教授讨论论文的时候偶尔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而被教授赞赏,这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教授明显是在极力鼓励学生这样的行为,甚至接受学生挑战他的观点。在其他的社交活动当中跟60多岁的人聊天没有任何代沟,有时候会完全忘记对方的年纪,不过这跟对方的性格有关系,一些不擅长聊天的即便是同龄人也会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一些有良好的social skill的人,年龄根本不是障碍,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英国几十年前的社会跟现在差距远远小于中国同等时间段社会变革带来的差距,所以上一代人自然跟这一代人的思想差距没有太大,第二西方社会比较崇尚平等,并没有像东亚国家儒家文化的影响,彼此是独立的个体,没后长辈晚辈的概念。比如我们大部门的总裁,时不时转到我们座位附近跟我们聊两句,没有任何架子,没有任何的位高权重。4.对西方穷人概念的新理解由于欧洲社会的高福利,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以及贫困国家相比,西方没有真正意义的贫困,所以自然对街头一些酗酒吸毒无所事事的流浪者渐渐不再报以任何同情,因为自己来自中国,至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穷人,所以在英国街头遇到这类人要零钱,从来不给,因为给钱他们可能会去买酒,如果遇到真正需要食物的人会买食物不会直接给钱。这里有一次亲人身经历,我和先生在街上遇到一个眼睛被打肿的人说自己钱包被抢身无分文需要我们帮助,于是我们带他到附近餐厅让其自己点餐,而且提醒他不要点啤酒,谁知道他还是点了一个有啤酒的套餐,结果被我老公鄙视说不能点那个,让他点汉堡和饮料,后来激起了他的情绪,那人开始哭,大概意思是说我就是个垃圾你们还给我买吃的。所以这些人看起来很可怜,但是也是x改不了吃x。自然对于西方极端左翼人群宣扬的这个国家依然有相当比例的的人在贫困线一下并不是很信服,因为越是社会底层,越能够享受国家福利最大化,他们至少可以保证有吃有穿有地方住,所以跟中国的穷苦人民没有任何可比性,中国的穷苦人民才是真正值得同情的。5.对真正弱势群体的包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善意,比如完善的残疾人设施,为残疾人提供的工作岗位,如果你对残疾人有歧视,那你就会被主流价值观所鄙视。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因为多年前车祸右腿截肢的女人,现在一直用假肢,看上去跟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一个长相很漂亮的女士,有一位爱自己的先生,有一双儿女,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医药方面的白领),我也看不到她脸上有任何自卑,她也毫不介意主动说出自己当初是什么事故造成截肢,她的生活跟任何其他中产家庭没有任何区别。我只是内心感叹她能生在这样一个国家该是多么的幸运,在中国的大街上不是经常看到残疾人,更不容易看到残疾人出现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比如超市收银员,酒店前台,如果他们缺了一条腿,其实并不会影响工作,甚至缺了一只胳膊也并不影响他们用一只手敲打键盘。如果设施健全一些,他们的出行也并不是很大的困难。另外也没有人会觉得娶了个戴假肢的女人吃了亏或者受人指点6.更加客观的看待国内外的各种利弊(民主与平均化社会的利与弊)在哪里生活都不会完美的像天堂,鱼与熊掌是不可兼得的,西方国家由于人工贵,所以一些服务并不是很便利,比如快递,比如找个电工,找个修理工或者搬家公司都贵的要死,但是你要理解欧洲工会的力量,你会了解到这背后的根本原因,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必定在某些方面要做出牺牲,所以很多事情能自己动手就自己来吧。包括商店关门早,也正是为了保障这部分劳动者的利益,广大消费者就且忍忍了。民主的弊端包括执行力弱,一个问题辩来辩去辩不出个结果,延长具体实施的周期。对于白领阶层也是一样,一个大企业的高管的薪水待遇顶多就是一个小秘书的5倍,薪水越高,所得税也越高,扣了税,甚至都还不到5倍。这种现象会相对"折煞"管理阶层的优越感,就拿刚毕业进入企业的年轻员工与总裁相比,无非就是你开的车比我的贵一些,车也只是代步工具,很多年轻人大学都会买一步二手车来开。看着公司后面停车场的几百辆车,奥迪奔驰路虎一堆堆的,可能其中的一些车的拥有者仅仅是刚毕业的学生。欧洲也有不少汽车爱好者,但是很多人真的是拿此当爱好,如果你不是开宾利和玛莎拉蒂之层次,真的没什么可以炫耀的点。由此导致的很多中产阶层的人并没有极强的上进心,尤其是女性,所以欧洲的女性比起中国的女性在职业上的进取心其实差了不少,如果说欧洲的男性还有不少为追求自己的价值在事业上有一定的进取心,很多女的甚至盼望着赶紧休产假。所以像我这种不太拼(比起国内的女白领)的人都显得比本地的女性要上进不少。7.越来越觉得地球就是一个村一旦习惯了跨越国界旅行,跨越半个地球去旅行亦成为平常事。去的地方并不一定是发达地区,也可以是非洲,南美,吸引我的是去看看世界上不同的角落不同的风土人情。五年前还未出国的时候总会觉得出国旅行生活或者工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觉得选择变得丰富,可以在任何说中文或者英文的国家生存工作不会是什么大问题。决定去旅行的时候可以看着世界地图做选择。8.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回国的时候还是要看场合有所变通再也不会人云亦云,尤其是在信息科技这么发达的时代有了自己的辨别能力,也可能与自己分析师的工作性质有关,很容易找出一篇报道或者文章的漏洞,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从而肯定的分析出不合理的地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方式,为了适应环境,回国的时候我不会表达太多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其实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在知乎这种地方并不显得多么的非主流,但是你回到老百姓当中就会显得你的与众不同与格格不入,所以为了不让国内的亲朋好友觉得我这人太轴,我会适当调整自己说话的倾向性以让大家觉得我是个接地气的人。就连我先生跟我亲朋好友交流的时候(当然是需要翻译)都会客观的说很多中国的好话,夸夸习大大什么的,这些人情世故世人皆知,没有太刻意,只是有所选择的陈述,先生也确实有不少对中国积极的看法,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一个中国的成语是可以解释的很完美的,就是外圆内方,毕竟国内的现实环境不能跟知乎等同,有很多观点,表达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大家所处的环境跟你不同,就不会有切身的理解,在知乎可以是因为可以找到不少可以理解你观点的同僚。9.对人际关系的顺其自然,友情是路上的缘分知乎上有一个五万多人关注的问题,好朋友之间是如何变淡的? - 生活,出国以后对这种问题更加的感同身受,从一开始的迷茫不解到现在的淡然处之,每个人的交友模式不同,有些人习惯呆在一个圈子里,但是这种模式对海外党来说难度是很大的,所以现在不会在乎长久的人际关系,一些人如果在你生命中能跟你同路一段就应该珍惜,如果到某一个路口分道扬镳了就相见不如怀念好了,也许你们周周转转还会在相遇,你在接下来的旅程当中也会遇到新的伙伴,如果你不是个孤僻的人,几乎是一定会遇到的吧。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其实跟大多数是不会老死不相往来的,所以我并不会怪时间和空间,因为你们不再交流是因为你们不想,如果你想交流,微信一秒钟就能发出去一个语音和文字信息,所以对身边人的联系疏密程度都是自己的选择。一些小时候的朋友,中间可能十年没有联系,从新见面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隔阂,一些近在咫尺的人可能莫名其妙的就屏蔽了你的朋友圈。所以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多是思想和精神上的。出国前独自去丽江,同行中与陌生人成为同伴,出国前夕与同去的同学成为伙伴,读硕一年当中遇到的知己,一起旅行的朋友,工作中遇到的朋友,华人聚会中认识的朋友,2012年去莫斯科出差与多年不见的初中同学在异国相聚,2013年去北非出差与另外一位初中同学相聚,回国陪先生在各个城市游走时与在不同城市定居的故人朋友相聚,对于我来说,这些短暂的一次次相聚都很美好,所以友情对我来说就是在路上的缘分。既然是在路上就不必在意什么圈子,人一辈子没有牢不可破的圈子,除非你有着一群跟你一样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生活没有太大变化的人,前提是你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变化。有时候偶尔跨越圈子的交流也是很有意义的,多了解一些别人的生活,思想也可以避免狭隘。10.对物质欲望的平常心没有攀比的环境,自然缺少刺激,你花一万买个包包周一背去公司也不会有人关注,所以钱花的“不值”。在这里优雅体面就够了,不过你始终还是要回国,回国的时候就会有人关注了,鉴于回国时间不长,且忍一忍就好。在欧洲不难买到价格合适但是品质还不错的东西,越发喜欢品质相当但是舒适感实用感比较强的物品。11.西方媒体并不都是公正客观,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学贯东西,对其他文化有客观理性的理解纵然自己的后代很大可能会出生在这里在这里受教育,也一定要培养他们对东方文化有深度了解,仅仅是为了开拓思维,看问题角度多面化就是值得的。欧洲一些年轻人并不乏无知的,对西方以外的世界了解甚少的人,比如被藏独分子误导,被偏颇的媒体(包括BBC在内)误导,比如习大大防英期间,部分媒体总是强调一些根本不足一提的示威游行人群,当时我人在现场,根本看不到那些人在哪些旮旯角落里,甚至说现场我们这些华人志愿者是大使馆付了钱雇来的,这些明显不是事实,所以一味的相信西方媒体的人是愚昧的,但是鉴于BBC在英国的地位,普通老百姓如果见识缺乏,是佷容易被误导的。先生读了不少跟中国,朝鲜,日本有关的书籍,思想上早已形成自己对西方以外世界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所以看到BBC的各类新闻自然有自己的一套理解不会被误导,但是他这样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希望后代能从小有这种意识,从小便有开阔的视野,这样对整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都是积极的。如果自己有一天不能回国干一番事业,希望后代能有这样的机会,哪怕是去交流一年,工作一阵子也是好的。 12.觉得发达国家的儿童很幸福自己还没有孩子不过观察周围无论是华人还是本地朋友的小孩,大部分都可以无忧无虑的成长,空气水奶粉食品质量这些就不用多说,觉得不少身边华人在这边出生的小孩也都养的很健康很结实。觉得这边的父母也是很尽心尽力,精心为小孩准备party,不过前提是这边的家长工作生活平衡也比较好,自然陪伴小孩的时间要多一些,在学校里老师一句话都不能说重了,老师地位并不高(当然这也是有弊端的),整个环境都让孩子天生培养比较充足的自信。虽然西方国家本身也开始质疑其教育制度,但是我觉得初中之前的孩子还是值得拥有这样的无忧无虑的,这个阶段对儿童今后的身心健康都极其重要,国内的情况就不多说了,总之比较心疼国内的孩子(并不仅仅是学习负担方面的问题,这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大的教育环境培养出来的身心健康程度)编辑于
4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512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苏菲,公众号:SophieinTokyo 见过四大洋和北极…theia theia、皇帝、ZLtide 等人赞同人是一个会成长与进化的生物,除非出国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顽固不化拒绝任何改变和信息输入的石头,否则价值观和为人处事,多少会受到外面世界的影响的。我觉得大多数影响总结起来就是这样的:“他会接受让他活得更舒服的那些变化,同时保留那些让他活得更舒服的旧习惯。”因为人也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生物。比如说典型的 @Shi Hu同学的答案,细细看来就会发现,这些几乎都是让人过得更舒心(工作生活分开处理),更省力(尊重规则,当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普遍尊重规则时,很多事情都会容易预测从而变得省力)的改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与人相处方面的(宽容,善良,尊重他人)。可以说是一个更成熟的环境导致我们可以去相对容易的实现自己本来就希望去追求的东西。那是不是像 @王豖 说的那样,所有的改变都是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心里的呢?我认为不是的。叫做"culture shock"的东西也的确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会有一个“遇到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 迷惑 - 思考 - 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见怪不怪”的区别就是,你会把它吸收到自己的价值管里来,也就是认同。我举个易懂的例子,也就是"セフレ"这个现象给我的culture shock。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炮友。以前的话我是完全无法接受这个概念的,觉得就是大逆不道,简直无法理解。到了日本之后,和朋友聊天,第一次听说到这个词。(那时候国内的风气还没现在这么普遍把,或者说那时候我还没接触过)我表示很震惊,很不解。但是朋友是这样解释的:“在我们看来,love和sex是可以分开的。sex只是为了健康(我更震惊了)而与一个同伴发泄的手段,如果两个人可以有默契不产生love,就还是可以很好地保持朋友关系。”当然我并没有马上接受他这种说法。不过那之后在漫长的生活中,我开始一点点懂得了这段话为什么有道理,西方国家的所谓性解放是什么意思,思维还未开放的地区所崇敬的贞操的本质是什么,等等等等。现在我已经完全能欣然接受这种价值观了。等一下,可是其他答案早说了,这只不过是“淫荡这种属性,跟她在哪无关,只看环境是否能给与她淫荡的机会” 啊??当然那种情况也是有的。但这里的区别在于:我自己仍旧是不爱好去做这种行为的。但是我可以接受他人去做这种行为了。我自己不做,不再是因为传统的贞操观的束缚,而是纯因为觉得对我没有吸引力。不好这口。可以接受他人去做,不是为了所谓的宽容而心里恶心表面赞同,也不是听多了看多了而习惯了,而是经过思考之后,彻底的理解了这么做的道理,也就是彻底接受了一个既不是出于自己原本的欲望,也不是从小就有的价值观。再说两个类似的例子吧。一个是“对于生活与工作的认真”。自己本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但是现在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有些事情哪怕麻烦,都是要做的,而且要做到位。最开始也许是因为社会风气让我们不得不顺从各种礼节习惯,但是逐渐就会理解礼节习惯的背后那种认真劲儿和奋斗的姿态是一个很有益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受到日本社会影响很深。一个是“开始觉得打扮和臭美是一件很重要并且代表了对他人的礼节的东西”。原本我们都觉得,只要干净大方就可以了。但是在这里我发生的改变是,开始承认对自己的装扮的确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因为美给我们来带更多外界的关注和友善。我开始意识到就算他人看不到,外表改变的过程对一个人的一天精神状态都是有很大影响的一个东西。最让人开心的一点,就是在稳定健全的社会里,可以发现自己逐渐变得单纯许多。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很少为了生活琐事或者社会体制相关的事情而担心受怕,好像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大部分时候会觉得怎么在国内的人一天到晚老担心怀疑这个那个,有啥可担心怀疑的…………当然了,虽然关于日常生活的心态会轻松许多,但也会在别的地方有压力就是了。如果你问我,那在国外的生活到底有没有价值?我会说,绝对有。因为我觉得人生下来就是要去体验各种各样的东西,生命的密度才会很大,才会足够有意思。但是这种想法,也仅仅适合于有一颗比较开放乐于挑战的心的人。如果本来就不愿意接受什么新事物,觉得变化较少的环境更安心的人,出国了也许真的不会快乐。这也没什么所谓的优劣,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罢了。这种“我绝对不是这种人但是我也真的理解并且接纳”的价值观,也许是身处国外最让人受益的影响吧。发布于
25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1185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曲凯,theia theia、知乎用户、罗夜 等人赞同1 最难还是语言关现在还陆续的有很多人在问我申请的问题,而关于申请成绩的问题我已经由开始的85,100,1300的建议改变到现在的80,110,1200。以前我是觉得语言只是工具,是难掩一个人的内涵的。现在我才明白语言确实只是一个工具,而当你难以用一种工具表达你的所思所想的时候,当语言作为一种优势,由于环境的改变突然变为劣势的时候,再多的内涵只能带来更深的内伤。所以再有人问我相关问题,我无不苦口婆心的说,多选几门英语课吧,好好练好英语吧。不要找语言环境的借口,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史上继大学生活无比美好之后的又一大误人子弟的谎言而已。2 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在刚开学的international dinner上,和坐在旁边的印度人聊天,我对印度的了解除去宝莱坞和IIT基本就是各种带着隐晦贬低难登国际舞台的笑话,所以我在表达过对影片《三个傻瓜》的欣赏,陈述过宝莱坞电影数量全球第一的事实,并且印证了IIT在印度人心目中地位高于MIT之后,便只能用尽全力的辨析他的印度口音。印度的学生总是充满了一种说不上来的活力,虽然并不能说是朝气蓬勃,但也难掩其中的单纯和无忧。这个印度人便是抱着这样的情绪和我聊他对中国的理解,他谈到youku,谈到renren,还谈到其他许多。和我搜肠刮肚才想起来印度的首都相比,这些印度人才是真正在这个世界的比拼中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又想到中国政府一直在说的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言辞,这对比他们的所行,简直是矛盾至极,要我说开放facebook便是最好的宣传手段了。现在国内的年轻人基本上是被彻底的隔绝于世界之外了,在国内可能还不那么明显,但于美国看中国多少有些于中国看朝鲜之感。3 到底在急什么以前对我来讲,按部就班的升学是雷打不动的真理,大学毕业以后当然继续就要读研究生,好像推迟一年甚至半年都是低人一等一样。而到了美国才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人,中国人反而成了年龄最小的群体。同住的一个Duke本科的Housemate今年毕业,之前我一直像对待小妹妹的对待她,一次不经意的聊起才知道她生于1984年,后来也不断的有机会认识她的同学,其中结婚生子后又返回校园的也不在少数。不能否认,当一个人有过正规的工作经验后,才能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才能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方向感,才能在更种场合的讨论中更有底气。我不能说我后悔出国,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我后悔没有工作一年再出来。4 申请录取无输赢中国人的逻辑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两极化的,一个人不是好就是坏,一件事不是输就是赢。我还记得当初申请的时候我给小米发邮件,问了很多愚蠢的问题,动了很多心机在和小米博弈。而小米说了一句话,“我只是帮助你更好的展现自己的优势,找到最适合你的。”当初看来,不过是一句官场上的敷衍而已。现在才慢慢觉得有时候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好的才是“赢”。用一个差的成绩和差的背景可能可以申请到好的学校,很多人会觉得赚到了,会有种我骗过了录取委员会,或者我赢得了这个学校的感觉,其实我看不见得,如果水平不够,去再好的地方也发挥不出最好的实力,自己受苦而已。而去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地方,才是最优的双赢局面。同理也适用于找工作的场合,我已经决定把做自己当成是面试场合的要务。因为找工作也没有输赢,找一个最适合真正的自己的地方而已。5 过往经历给谁看过于功利是最让我发愁的一个中国人的特点。到现在总有很多人问我,做这件事情怎么样,做那件事情怎么样,到底哪个对申请有利,或者说我这篇论文还没有发表到底该不该写到简历上。我想说不管多小的事情,只要认真对待,总能在其中收获些东西。何况,过去做的事情不应该是浮于纸面的服务于某一个特定目的的,而应该是真正抱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去在每一次经历中追求自我的成长。又像我之前写过的一句话,过去的经历是不能被决绝放弃的,不管你在哪你的优势都是这二十多年的积累,每个人最大的优势都是对母语的掌握,第二大优势便是对所学科目的理解,哪怕你觉得自己几乎什么都没学到。人总是知道的要比他自己想象的多,哪怕你真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也是你接触到了某个领域浩瀚知识海洋之后的感叹。所以,越早意识到这点,便能越早认真对待每一分每一秒。我以前一直以为人生可以有停止键和开始键,以为出国留学便是另一个崭新的开始。其实这最多只能算是暂停和开始而已。对过去的救赎是现在走的每一步,而不是对未来的规划。6 Don't treat yourself like a childAlways be professional. 要说我这半年学到了什么,就几乎都在这一句话里了。半年而已,再回想大学的环境,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幼儿园。每个人每天都是混混噩噩,毫无目的性的游荡。每个人都任性的把自己当作小孩,从没想过自己应尽的责任。什么是PROFESSIONAL?直译的话是职业,我想意译的话我们不如说“靠谱”。这个年头在中国人里要找一个靠谱的人太难了,不止是感情上,更是每一件生活小事上,在一个班上能让你放心的交给他帮你签到的人能有几个呢?更别提一个活动从策划到组织到执行的整个过程了。当然,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就好像大三的姑娘才开始步入化妆的奇异世界一样,而男生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没有一件体面的衬衣便没有一个成功人生的道理呢?7 回国?不回国?中国留学生的趋势很好总结,总体来说,如果可能的话,会有近一半的人想去投行,近一半的人想去咨询,另外的一部分是快消或是跨国五百强。而这当中绝大部分的人心里想的又都是在国外工作几年积累些资本再回国,所以其实有些事情每个人都没有那么特殊,大家都是时代的产物而已。半年前,我信誓旦旦的要在美国找份工作,而半年后的今天,我也迫不急待的要回到国内开始自己的事业。当然,我的选择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只是我开始希望更多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下做出的一个决定而已。我也相信,如果不是政治和社会因素,会有更多的人做出和我一样的决定。8 全球人民都一样素质是个很玄乎的东西。到底什么人素质高,什么人素质低,这个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是,毫不避讳的说,我以前是盲目的认为外国人教育水平高,从而素质也就比较高的。现如今才发现,原来世界上的人都一样,该不靠谱的还是不靠谱,和国家无关。更甚,我和几个同学也总在一起讨论,如果不是语言和政治因素,以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早就称霸全球了。所以最后对那些对外国抱有幻想的和曾经的我一样的理想主义青年说一句话,逃避环境是行不通的,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环境。------------------更新-----------------------9 饮食与运动总听到有人说为什么外国人大多那么精神,看着舒服,很多人把这个归功于“水土”,但我觉得首先要意识到健身和保持运动的重要性,在美国有健身习惯的人是大多数,这就好像我们都觉得兵哥哥或军训教官很帅一样,运动对人的塑造是很明显的,所以坚持跑步是我现在在国内也在努力的方向。另外,饮食上虽然美国有很多的垃圾食品,但是也有很多人常年习惯于把沙拉当作正餐,一份沙拉的各种蔬菜搭配其实是非常有营养的,这个也是我出国回来后才喜欢上的食物。10 不要局限自己在美国很多学生有一个小主意或点子就开始联系人,最后往往能促成一个大事。在中国大多学生甚至是成年人都觉得很多事情是天方夜谭,不敢去想也不敢去尝试,这当然和整个社会环境有关,但也和个人的观念有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公司内很多人会觉得最高层的领导很威严,很高高在上,但我更觉得他们也是平等的个人,我在百度的时候就直接发邮件给汤和松副总裁,向他讨教一些职业规划问题和战略分析问题,这在很多我的同僚来看都是不可能想到或者做到的事情。11 创客精神我去美国之前对创业方面的东西可以说接触几乎为零,到现在我可以说具备了所有的理论基础,这都是因为在杜克的时候校园内最大的比赛就是创业比赛,最流行的事情就是创业,这种想做点什么事情的创客精神也被我带回了国内。12 回馈社会可能是因为我当时住在一个基督教的环境中,有意识的接触了很多相关的事情,虽然我对宗教观点比较中立,但是还是被室友们的奉献精神感动,这种在自己能力基础上对社会的回馈我觉得是很值得、很必要的。13 生活上的琐事另外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比如出门喜欢穿校服;比如会学美国人把一件长袖体恤穿在里面,外面再套一件短袖体恤,觉得很好玩;比如不管走到哪,不管穿什么衣服,哪怕是正装,也会习惯背着个双肩包。等等。编辑于
116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121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千潜浅倩,做人做事做自己雅香隐、给我一朵小红花、不是果果是洛洛 等人赞同只说一些关于自己的改变。大三时出国,到现在断断续续(除去寒暑假回家的时间)大概有三年左右的时间。出国前总幻想出国后就是一番新天地,可以大展拳脚拼命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结交各种外国好友游历各国谈异国恋爱,可是。。后来发现,这仅仅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对于我来说)。学习各种知识是必然,可是有时候还是敌不过语言的障碍,上课并不能保证自己可以百分百听懂而且与外国同学小组讨论的时候也常常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想法(当然,如果你英语真的很好很好就没有这层困扰);出国前常常想,太好了,马上就可以交到一群外国的知心好友了,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深入交流建立友谊一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可是现实很无奈,可能因为确实背景不同,语言障碍,性格问题,也没有实现这个,就更别提异国恋了。。。再是游历各国,这其实相对来说算一件简单的事,可是。。由于自己不会规划,胆子又比较小总是要找人结伴旅游,难免会间接促使各种计划搁浅,再加上经济原因只去过几个国家。。但后来我发现,这些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个人性格原因,不管你是在国外还是国内,你的性格决定了你会怎样做事怎样做人取得怎样的成绩。你的个性,你的意志力,你的热情激情,你的智商情商,你的生活方式,其实并不会因为地域的改变而相应产生多么巨大的变化。除非是在小时候,很多观念和态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并完全有可能从根本上吸收新文化新想法的时候,才会使得出国前出国后有很大不同。又除非,你本身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个人思想体系,能思辨能反省,那么也可以发现一些深刻的根本上的国内国外的同或不同。但是,无论我原来的性格也好观念也好多么顽固,也还是会有些改变。。毕竟这么些年过来了。。1.公共意识和公共素质肯定是比在国内的时候更强,会更加注意在公共场合的行为细节,也就是会更加遵守公共秩序和礼貌,比如注意说话音量不打扰他人之类的。。2.做事更踏实一些,不再一味急功近利,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过程和学到了什么上。3.每天生活在碧海蓝天水清草绿的大自然中,心静了,精神追求有所改变,更加崇尚自然朴实。4.学会更加真诚对待自己身边的人,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5.懂得了尊重他人的不同(这点上面有同学已经提到),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些不同,并不以这些‘不同’为‘不同’。6.幡然醒悟,你的人生并不会因为你在哪里而不同也不会突然被改变(巨大的人生转折另说),正常情况下,生命就是一种持续的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状态,你以前及现在的状态势必会影响及决定你以后的状态,不要幻想突如其来的变化或飞跃。量变才能质变。而量变来自一颗想变的心以及有效的持续积累。编辑于
19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155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Ding Dou,say what?ariel刘、小飞哥、唐诗雨 等人赞同出国留学但没归来。不代表所有人,可能也不代表多数人,我就说点我自己的感觉。1. 女性/女权。我在国内时候在北京,上的最好的高中,我爸妈学历工作都算不错的,依然经常会听见说“女生不用能力多强”(嫁个好老公就好了),甚至“女生不要能力多强”(嫁不到好老公怎么办)。这些话在这边都不用跟别人讲,你只要自己把这话翻译成英文,还没出口都会立马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奇葩的观点。前段时间Mark Zuckerberg回复一个网友奶奶"encourage your granddaughters to be the nerd, not date the nerd",这在中国感觉是根本想象不到的,大家通常都反过来劝。2. 不要管别人的生活,别人如果不说你就不要多问,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在中国经常很多不熟的人刚见面马上要把私生活问题问完。问问也就算了,还要操心评论半天。谁谁结婚了,谁谁离婚了,有你什么事。3. 平权。中国到现在重男轻女在多地方还是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性恋基本要么被妖魔化,要么被当成个笑话梗。包括我以前同学有是gay的,被同班同学嘲笑非议,好像之前那三年交情都不算,今天听说他喜欢男人了才突然认识他似的。很多人跟我说美国种族歧视,但是白人和黑人在中国待遇的两极分化比在美国严重多了。在美国equal rights虽然也没彻底实现,但是至少是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且是当成civil rights的问题被讨论的(其实美国现在也远算不上最民主的国家,我觉得欧洲各国在很多问题上比美国处理得好得多)。在中国多数时候同性恋还有很多地区的女性我觉得是根本没有当成一个人去看待的,所以更谈不上人权了。4. 要有你自己的看法。课上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你要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别人说什么你就复制一遍,然后你要能解释你的看法。重要的是argument,而不是conclusion。反对洗脑。5. 要听别人的看法。你有你的argument,别人有别人的counter argument。即使他们的conclusion你不同意,他们的counter argument也还是应该听,不见得没道理。反对和谐。6. 国际上很多人跟你的看法很冲突,要理解别人。一味地抓着一个不同观点,跟别人死磕到底经常没有任何好处。你坚持说“我的观点是对的”,可能你的观点确实是对的,但你这么坚持你的观点,还非要抓着这个争论点不放这件事本身很可能是错的。包括一些政治问题,你说服不了别人只搞得大家更生气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还巩固了别人觉得中国极端的看法。你想更改别人对中国的看法,就不要简单粗暴地背诵新闻联播里的话。大家对中国最大的看法是dictatorship,你那样只会巩固这个看法。7. 其实如果你不是非要抓着那么几条不同不放,全世界人民都差不多,也不会多难交流。比如美国人比我们性开放得多,但有些印度人又保守得让人无语,你不要总抓着这些事情做文章,也不要多笼统地大谈特谈文化冲突。Don't get obsessed with culture difference. There isn't that much difference as long as you don't obsess over it.8. 我完全理解不了中国的某些企业文化。我完全理解不了拍马屁这个行为。我父母有时候给我的career advice听着很别扭,我现在也不听了。可能那确实是他们工作30年的经验,但是我做不到,而且说实在的,在这边也没用,指不定还给你弄出一个inappropriate的罪名。9. 工作首先是为了赚钱。你多喜欢你的工作和同事,你做的事情多重要多神圣,最重要的都是养家。贡献和价值是两码事,价值必须反映在待遇上。不要太爱工作,不要把工作放在生活前面,不要把自己放得太低,你不尊重自己等于鼓励别人也不要尊重你。国内经常很鼓励大家向劳模学习什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好工资还很低,反正我是觉得这骗谁呢。10. 没有必须喝的酒。11. 国内很多女生追求的那种瘦,看着像营养不良(有些就是),很不好看。12. 理财。我总感觉在国内尤其我们那代独生子女,是家里有多少钱自己手里就有多少钱,而且以后一定能全部继承,出去吃多贵的饭馆,买多奢侈的衣服包都没关系,反正父母负担得起就行。但是出国后汇个钱都麻烦得要死,基本上你赚的钱就是你所有的钱,于是会明白房租车险都是什么概念。想买什么和谁说都没用,自己赚钱攒钱才是正经的。Update:13. 性别歧视不只体现在把女儿打掉,或者遗产只留给儿子这么极端的事情上面。女性30岁之前不结婚不生孩子就多大事儿这是性别歧视。女人读了博士就多大不了了这也是性别歧视。女生学理工科不好,玩比较激烈的球类运动不好,不爱打扮不好,这都是性别歧视。婚姻的嫁妆彩礼车房问题这也是性别歧视。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导致了男性的社会压力更大,买不起车房就不得了了,没有某些大男子主义就不行了,赚得没有老婆多就奇耻大辱了,甚至年龄没老婆大都要被议论,这都是性别歧视。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伤害了所有人,包括男性。我当年在北京最好的高中念书,我是清楚地记得当年填志愿时班里女生说“女生学这个专业不好”,过几年又听她们说“女生读博士不好”,最近又是“再不结婚不好”,虽然说这话的人不是每个都有个谈婚论嫁的男朋友... 总之她们做出她们人生的选择的理由都是社会认为“女生这样不好”。你要是觉得你没有“非生男孩不可”就多伟大你随意吧。编辑于
29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50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知乎用户王昱昊、行为迟缓者、李美丽 等人赞同在英国呆了第5年了,在各方面还是有些感受的。我想在国外待过的人与大多数普通国内大学出生的人相比,独立生活能力会更强一些。很简单,因为在国外你要生活,没有人可以照顾你。翻开人人,微博,朋友圈,你会看到无数的留学生在晒自己做的饭,在打扫房间。在这里你需要去适应别人的规则,别人的习惯,别人的要求。基本上每个毕业的留学生都可以在新东方毕业啦。第二,我觉得是思想上。我们每天看着外国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他们享受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他们并不注重奢侈品,什么名牌包啊,IPHONE啊。他们甚至很自豪的用着他们的旧手机甚至是蓝屏的绿屏的,即使车价相比国内便宜很多,他们也会开着N手的小车。他们喜欢的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拿本书去晒太阳,路边喝喝咖啡,周末全家人一起烧烤或者吃个SUNDAY LUNCH. 而在工作的时候,虽然效率不高,但是一步一步,非常扎实,完成的工作总是很棒。我会深深地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人生只有工作赚钱。还有一点就是,不会觉得有钱人怎么样,因为有钱人太多了,特别是在国外的有钱人太多了。但不管多有钱,土的人依然土,难看的人穿一身名牌人家都以为他是假的。第三,人与人之间是美好的,人与动物之间是和谐共处的。虽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但很多小的城市小的镇上,马路上遇到个人都会点头微笑或打一声招呼,问候一句今天怎么样。推门的时候会注意前后是否有人,会帮后人拉一下门,下公共汽车会和司机说声谢谢。街道上各种鸽子,海鸥,天鹅悠闲的寻找着食物,狗狗很欢乐的散步。 第四,在学习上,我觉得我没啥资格说太多,因为成绩也不怎么好哈,但是我可以感觉到的是更多的是要靠自己,是一种培养你自己去探索的精神。每一篇论文,演讲都是需要你去找,去翻阅大量的书籍来完成的。第五,恋爱上面,其实很难界定我觉得,你可以说是开放,也可以说是混乱的。基本上在国外的恋人都会最后同居在一起,甚至有些认识可能只有一两星期,因为在外没有人可以约束,在硬件条件上也没有问题。当然好的一面是,这是一个全面了解对方的机会,无论是生活习惯上,还是情感上,默契程度上,都是一个检验。而异国恋几乎没有成功的,他们可能可以维持那么一两个月,或者三四个月,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一直等到回国的。对于寻找老外,在马上走走你可以看到许多外国男人牵着中国妹子,但是对他们的感情是否认真我实在是不想多评论。。至于中国汉子牵外国妹子,五年来我看到不超过10次。第六, 还有一点就是眼界,在国外你会有很多机会去别的地方旅游,看别人的城市,别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等,你会发现国外很好,但也没那么好,或者说国内不差,至少在硬件方面。我有个很大的感触就是,在英国,你随便指一处建筑,你都会发现他有一百多年,甚至两百多年的历史,但他依然矗立在那里,虽然外观可能有些陈旧了,但是当你走进去之后你会发现,它或是那样的干净整洁,一丝一毫,每一块地方都利用的非常好,你不会觉得它需要推到了。而国内还有几栋老建筑,历史,文化,底蕴在哪里!而新的建筑拿出来跟人家两百年前的建筑比比,有没有利用好,或者说有没有人家舒服,科学?但反过来,很多国外的城市显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而国内城市生机勃勃,你可以在晚上休闲的逛街,再吃个夜宵,在工作机会上也觉得国内会更多一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是在自信心上,毕竟会觉得自己是国外回来的,能力上不说,但至少在一开始的自信心上一定是有点的,对未来也是有期待的。其实还有很多点,特别是在服务方面,英国在服务上做的精致,另外在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其实国外也有很多很多素质很低的人,但是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不错的,比如开车啦什么的。要问我出国是否值得,我想还是值得的。要是问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想还是在思想上的。当然,也会有很多的人出国后沉迷于各种酒吧夜店KTV奢侈品商店过着跟国内没有差别的生活,最后被退学,买假文凭或者转到野鸡学校毕业回家的。编辑于
15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64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周思远,CS Master, NYU雅香隐、知乎用户、S Charlotte 等人赞同我想来说说“自省”。大家都在谈论身处的“社会关系”,围绕生活、学习、恋爱、工作,或讲深夜电台故事,或谈人生哲学道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我最喜欢 @曲凯 的答案,因为里面提到了自我认识,而我认为这最重要。我是谁先从孤独说起吧,刘瑜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里这样写道: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她跟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办法,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每天的日子里,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跟自己相处。虽然初中住校,高中离家,早已习惯,但是慢慢地,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路边的流浪汉会自己跟自己说话,就像漂在太空中没有坐标,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对着深深的黑暗喊一句“Do you copy?”。在留学生圈子里就好了么?话不投机,也是一群人的孤单罢了。能到在正确的频道上跟你产生共鸣的人,在哪里都很少。这种孤独,也不单单是留学生能体会到,所有人都会犯愁。在Quora上有人问 关于长大有什么没想到的? 收获2万多赞同的第一答案提到:Nobody is thinking about you (or the gaffe [失态] you made today). People are thinking of themselves.认识到没有人关心你,事实上就是把太空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坐标系的可能性给排除了。那怎么办呢?就承认不存在这样的坐标系好了。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不同,如此的独特。在一所美国小学做实习老师的同学告诉我,学校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跟正常的学生放一起上课,他们可能有认知障碍,也可能有性格障碍,就是比别的学生学得慢,还需要单独辅导。那正常学生不会看不起他们么?我问。她说,不会,学生从小就知道“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她教学生水墨花鸟画,一位“笨学生”不按常理,把一只鸟画在横横竖竖的黑线条旁,而不是花丛中。她问,这是什么呀?学生说,鸽子,它们生活在城市中,横横竖竖是他心中的高楼大厦。孤独和独特好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认识并且感激自己的与众不同可能是回答“我是谁”的第一步吧。再说说种族与民族认知。刚来美国,我对种族和民族的认识非常单一,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一个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哥们真得非常得白……这跟从小受到的教育有莫大关系。言必称自己为“涣涣华夏”,这让那55个民族怎么想啊。关于不可分割的西藏和新疆也从没在官方媒体上听到过来自他们的多元声音。带着这样的种族认识,我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而别人统统是外国人,最多分肤色而已。看了《美国种族简史》才明白了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在不同时期移民,有着不同传统。更进一步地,一方面不同种族有着相似的从底层向上流动的艰辛历程,另一方面即使相同种族每个人也都如此独特,这让针对种族的刻板印象荡然无存。就好像认识了天南海北的中国人,也就对地图炮不感兴趣了。对其他种族认识的改变,也影响了对自己种族的认识,明白别人更看重你个人,而不是你从哪里来,就像不关心你的血型,不关心你吃不吃香菜一样。谁让这里是民族的大熔炉呢。民族自豪感与个体独立,一码归一码。我做得怎么样我觉得国外入学申请的要求,已经在低成本下尽可能地接近全面和真实了。CV展示主要成绩,Personal Statement是自己讲自己的故事,推荐信是别人讲你的故事,GPA说明过去几年你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干得好不好,托福是语言关,GRE说明人不傻……在准备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陷入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循环,包括我自己。我也会后悔:如果大一的时候好好学习,GPA再高点就好了,如果去实验室弄篇论文就好了。这时,一哥们教导我说,他从来就不为过去的事情后悔,因为他相信自己在那个时候那个情况下,做出那个的选择一定是有原因的,自己的优点缺点从来都无比清晰,自己不可能不顾自己的兴趣或者超越自己的能力,突破历史的局限性。可能,接受现实的自己的确是件非常困难、非常残酷的事情。那么,那些什么成绩都拿得出手的学生怎么样呢?看看寄托和各个BBS出国版就知道了。每到申请季,“求签定”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这些学生,其中不乏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也都高高兴兴地把自己放到一个别人定义好的维度中,用一些数字来评价成功与否,与他们在高考中做的一样,那这四年的本科教育是不是也只是像个机器,把一个零件加工成了另一个零件了?他们心中有没有自己对自己的那杆标尺呢?在揣摩自己几斤几两的过程中,如果再听到别人拿到offer的消息,事情就更乱了。在国外找实习找工作,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父母地投简历也是一样的境遇。明明觉得自己水平还可以,为什么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而另一个不看好的同学却拿到了offer呢?当女朋友遇到相同的情况,心里着急时,我问她:如果拿你跟她交换生活,你干不干?静下心来,我们都明白,别人做了旁人看不到的努力,而我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虽然我知道,这时候我应该说,“好啦好啦没事啦” ?_(ツ)_/?自信不多说了,这里引用 另一个问题 里的最高答案:小格格nichole: 很多人都会问我出国五年到底学到什么收获了什么 我告诉你们 最重要的不是英语不是文凭 对我而言 就两样东西:一是一种把我放到任何国家任何我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和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我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而我认为 这两样足以让我受益终身。最后,以《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的两句话作结。原谅我真得太喜欢这篇文章了。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叫《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我想象文革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编辑于
8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2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甄名,Choice, the problem is choice. - Matri…wind song、塔纳湖少女、小车子 等人赞同相对而言见识多一些,较少用标签来划分人,比如“出国留学归来的人“和“一直待在国内的人”编辑于
5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2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知乎用户,严肃活泼发型不错败走恶犬、于雪、王政 等人赞同1通过头发长短判断性别是不准确的,有时候通过胡子也不行2通过路人穿着判断季节是不现实的,体感才是决定因素3留级不丢人,年龄大继续念着书也不碍着谁的事儿4别人的生活不想知道,自己的生活也没必要给别人一个交代,譬如婚姻,取向,不动产5有耐心一点世界会更好6工作很重要,生活更重要,但一定要努力,但也要会获取快乐7独立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不是汉子专属发布于
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61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圭多达莱佐,FUCK DELTABull Barry、知乎用户、Weizhi FANG 等人赞同出国三年,回国过暑假。前两天去火车站买票,排队的时候习惯性地离前面一个正在窗口的人一米多远的距离,结果被后来的人以为我不是排队的而插队了。-————————————————————————————————上面算是引子吧= =生活上:懂得尊重别人的个人意志和隐私。也希望别人能够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坚定地奉行一个原则:只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打扰、干涉到别人的正常生活和正常权利,那么任何人有权过任何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上:能力最重要。人脉其次。要懂得尊重共事的人。学习:学校只告诉你需要你达到什么标准,想毕业,就要达到这个标准。至于你怎么达到,怎么努力,这个过程,没有人去管你。达到就毕业,达不到就不毕业。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恋爱:如果有合适的人,18岁结婚也可以。如果没有合适的人,40岁不结婚也可以。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不是耍流氓,不以恋爱为过程的结婚才是耍流氓。婚姻应该是爱情的结果,如果爱情在婚姻中占有的重要性不是在第一位,那么对这桩婚姻持怀疑态度。物质对于婚姻真的不是那么重要。暂时就想到这么多编辑于
27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25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蜜兔,路人兔白少侠、大橘子白、湛小夏Ivy 等人赞同下车的时候总想跟公交车司机说谢谢发布于
15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31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M Bayern,旅行/艺术/科技vivaldi Y、高山垚、红茶君 等人赞同在海外生活多年,我最大的收获是:相信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人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种。不会因为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就要死要活,也不会因为周围人都做某件事就强迫自己也按照相同的方式生活。我更看重内心的自由和幸福。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发布于
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137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GaryKwok,腐国本科在读Guan Leit、Iris Liu、何颖 等人赞同简单说说自己现在觉得跟国内朋友的区别,不具有普遍性。1.对陌生人的戒心比国内同学低。2.不论什么情况绝对按照规则做事,会很鄙视企图凌驾于规则之上的人。3.不仇富,不愤青。4.不觉得公务员是一个很好的职业。5.自主能力肯定比国内的同学强,虽然我不会做饭,但是我有底气说出这句话,留学生都懂的。6.英语谈不上有多大长进,但是写的essay给国内985/211英语专业同学看会被说不像中国人写的,这点很confused。7.耐得住寂寞。上面似乎都是好的方面,下面说说不好的方面1.很反感“中国就是这样”这种话,经常被人说装B,矫情。2.消费水平比国内同学高很多,经常被误认为是土豪。3.时不时的会表达出“崇洋媚外”的态度(譬如羡慕外国护照好使),被骂是走狗,不爱国。4.有时候会极端理性,比如我到现在都觉得李天1不该判那么多年。下面这两条是我觉得差别最大的:1.我是出来学习的,不是出来睡洋妞的,洋妞也不是那么好睡的。2.大学真的是能学到东西的,大学真的是很累的,论文真的不是网上抄的,University的意思真的不是“由你玩四年”。编辑于
60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39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陆音音,高等教育课改设计慢慢、高见、Nelson Ko 等人赞同作为刚刚回国的海带,还在国内的culture shock中,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生活:习惯一个人甚至喜欢一个人是个特别重要的点,不象国内做什么都要成群结队。回来以后生活里常发生的对话“你去干嘛?”“我去XX”“你一个人啊?”“为什么不能一个人去啊?“生活常识很高。特别是如果在国外比较愿意把自己跟外国人同化,比如去他们的趴,去他们爱去的饭馆,看他们的小资话剧,去他们的教堂(这些只是我的爱好),那很多搜集信息的方式和处理日常解决生活困难的途径都会成长。当然有些知识国内用不到,比如中国有了社会上的问题一律托关系,美国看问题严重程度,轻的找人帮忙,重的直接找律师,其他生活里的问题哪里都通用,比如面包怎么存储,哪种面要煮多久什么的。其次就是对宗教的追求,有些在国外呆的时间长的人,会真的像信教的西方人一样把主挂在嘴边的。信教的确实出国了以后变多了,从习惯到接受到相信,最后会改变三观的。这三观其中就包括对形而上学的认可,愿意去探究和思考更多哲学问题,而不是社会层面的。对于文艺和美有了更多的追求。生活方式上基本美国人的生活内容就是在中国有份生活的中产阶级那种,开车上班,有亲子活动,定期见各类医生(不开心了找心理医生),每周找时间跟好友吃个饭,会有个爱好,有这方面的圈子。会持续练习某种乐器。每年年假去旅游,周末全家去完教堂去brunch。电视看的不多,电影会去看,读书很多,聊天很容易聊到看过的书和思考的问题。买菜每周一次。工作:办公室政治。在国内的民企,外企都工作过,在国外做过政府和机构。所以可比性不太高。总的感觉国内工作办公室政治是个大头,人都太过于勾心斗角,国外比例很小。还有国内国外都有加班,只是国外network就是加班(可能是我工作类型的关系)一切是围绕实现工作目标。国内是大家加我也加,还要定时定量。工作态度上,国外的工作很多都是为了要enjoy。我不是很赞同楼上某位说的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有些社交类工作是很需要生活和工作互相融合的。学习:原则和兴趣爱好。国内的整个风气是怎样要求小孩去读经管类和理工类的就不详细说了,当然国外有家长要求小孩往社会阶层高的走,比如律师医生教授什么的,分类原则不一样。会接受国外的这些原则,主要遵循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专业。当然无论选什么专业,好好念都是可以苦过高三的。所以后来就习惯工作和学习就是很苦很苦的这种感觉了。我好像一年前有次和教授聊天说起美国,说那就是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是一个部件,当然有些重要有些次要,但是必须尽全力旋转才可以一直去你想要的位子,当然被飞出来了也不会死无全尸,只是旋转的这个状态超级辛苦。处事:比较神经大条,比如东西不会看护的特别好,特别如果是在富人区待得多,比较不会记得很多地方有扒手,东西放更衣室人就出来挑衣服了什么的,手机掉了也肯定找的回来。还有就是比较愿意帮助人,也愿意被帮助,与人为善吧。特别同意@Shi Hu的观点,don't judge。大概因为自己本身在国外就是外国人,所以看了很多被judge的例子。当然生活上的独立也带来另一个不一定全是好处的特点,就是要自由。合则来不合则散的可能性很高,这点也适用于恋爱。要自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把很多事看简单了,因为发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这样,只要去做就可以了,当然现在回来觉得,这个想法在国内还是稍显幼稚的。美国的整个社会阶层分类和财富累积方式都跟国内很不同,所以“做梦”的方式也必须不同。恋爱:其实哪里都一样的,好男人和混蛋都有。一见钟情和慢慢来都有。刚出国的小孩确实是没人管了很随便(其实国内现在也差不多),后来成熟了就蛮看中相处的,所以处不好再喜欢也必须马上散,不象国内狗血剧情很多。这跟独立和自由又有关系了,在国内甚至会被批很自私,很多国内小孩在国外因为恋爱问题见学校心理医生,最后被扒出来家庭教育很多问题,比如过度在乎别人的感受,或者开始了就要负责,又或者太孤独对恋爱依赖感很强。后来习惯西方那套以后我看他们反而活得很好,我猜是因为一个人在外本身就跟国外的独立性很契合,所以用国外的方式更好承受。还有就是速度和节奏。一般是想清楚了心理和生活可以承受了才进入下一步,either恋爱or结婚or生孩子都是。(生孩子可能会意外:P)第一次答题,望多指教。发布于
9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15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chao HU,朝闻道而夕死,足矣知乎用户、婉婷、Erin Zhang 等人赞同在荷兰留学回来后,我并不觉得思维上和国内的朋友相比有什么差异,更多的差异体现在行为上硬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我列举一下---------------------------------------1.更注重和亲人的联系。作为高中大学都是寄宿制的学生,自认为生活独立性挺高了,出国后最让自己觉得忧伤到无解的地方就是想念父母。2.祖国的荣誉感更强烈。这点应该是最好说的,在国内没什么体会,出国了才知道一个人代表一个国家形象这句话的意义。好在红毛国在歧视性上并不常见XDD3.对结婚年龄看的比较轻。我觉得这点最近真是愈发的明显了!老家很多同岁的男女同学都已经结婚生子了(88年的)。但在国外待了后,从邻居,朋友那儿看到太多了30多岁结婚人士,对中国女生27,8岁就觉得自己已经要嫁不出去这种观点无法理解。4.对人生各个阶段划分的看法不同。这个真的是感触最深,最需要好好讲的一点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学生,23(±2)岁大学毕业,不考虑继续深造下去的话,踏上社会,拼搏2,3年,事业稳定,30岁前结婚生子,觉得以后的日子就这么安定下来了。一个普通的荷兰学生(这里我就特指荷兰了)21(±2)岁大学毕业,不考虑继续深造,踏上社会,工作5,6年,跳槽或单干,摸索到30岁找到人生最有事业心的阶段,结婚生子。我并不是想说国外的人更有事业心。而是中国人急切的渴望成功的心态和荷兰人踏实做事的态度的对比和思考。回国后我发现身边的朋友们真是太急了,恨不得小学只念2年,初中2年,高中2年,大学2年,恨不得早早踏上社会工作,恨不得老板一个月涨一次工资,恨不得自己25岁就能月薪过W,恨不得大学刚毕业就找个老公嫁了……他们觉得30岁前必须功成名就,家庭美满。有人说这是一种野心迫使他们渴望成功,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因为不成功而对人生的迷茫对生活的失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说出口的同时你就已经输了输在对孩子教育上,输在价值观的强压上步伐迈的大了,会扯到蛋的。国外给我的教育是:我如今25岁,做了2年设计,也许下个月,我会因为自身能力的限制或是对技术上学术上的东西有新的追求,我就出国念研究生去了;或是对现在工作疲倦了,换份完全不同的工作,从头学习同样要花掉好几年时间。即使再工作快30岁了,我也不会有急迫感(真的要感谢父母的理解,所以和注重和父母的联系沟通能为自己得到他们的理解XD)不会因为朋友们孩子都能打酱油了而有自卑感这个思维的不同对我回国以后的影响是最大的希望朋友们,能 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发布于
26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78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匿名用户花瓣、我的普通话很普通、萧墨 等人赞同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人思维所受到的影响都会不同。我拿自己举个例子吧,应该能够代表一部分留学生。生活:比较独立。我在国内时候也在外地上学住过校,和在国外一人生活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国内校园宿舍每天只需要打扫自己床位下面一小块地方就行,卫生间有清洁工,衣服有洗衣房,空调坏了有维修工,每天有人倒垃圾和给饮水机换水,妈妈还时不时快递来一箱零食。在国外,换灯泡倒垃圾换家具搬家通下水道掏水槽里堵起来的头发都一个人搞定,以前连洗脸池都嫌脏,现在分分钟跪在地上通马桶毫不嫌弃。工作:我在国内外都没正式工作过,只有几个月的实习。国外最好的一点是,大部分工作(比如投行或者科研行业就不属于其中)每天能定时下班,大家没有加班的习惯。学习:英文水平比以前强很多......恋爱:更开放一些。在国外生活过的很多人能够接受在传统中国思维里不可思议的恋爱方式,比如先 dating 再进入 relationship,open relationship 等等。「一定要和处女结婚」的男生经常被嘲笑。处事:包容和尊重「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是我在国外学会最深刻的一点。发布于
35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芈十四,红尘渡劫修炼手册(ID:mishisi)诸行无常寂灭为乐、韦有溯、西藏大吃货 等人赞同谢邀……我能不能吐个槽?大概率统计在小个例面前真是有一种欧亨利式的荒谬感。我老家有个朋友,他母亲是80年代的大学生,市内某大型集团的总经理,非常有见地的一位女士。他高一那年,就被他妈送去了英国,先读语言学校和预科。大学进了伦敦一所学校的商科,不是top,但也颇有名气。一晃,按照英国的学制,他就比我早一年毕业了。毕业后他又在欧洲玩了几个月,去年回了老家。结果他在英国呆了五年多,一回国就窝进了他妈公司的后勤部。说真的,我一直觉得我老家是一特适合养老的五线小城,山清水秀,人懒钱够。有一天,他找我闲聊,聊着聊着就问我:你毕业打算干嘛?我说:读研啊。结果??我研究生毕业也才25……怎么在他眼里就成了大龄单身剩下女青年!最令我吃惊的是,一个在英国呆了五年的海归男青年,竟然依然还保留着古老的中国宗族式思维,觉得女人应以嫁人为第一要务??我怔了一会儿,只能以他可以理解的方式回答他:编辑于
14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禁止转载22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饶司君,很多问题,在问出口的那一瞬间其实就有了…但我静待你归来、Igatara、刘小唱 等人赞同回国以后会大声讲别人坏话。-----------------------------------------------------------------------------------------------------------------------------------------------表示很多人都看不懂,解释一句好了。因为在国外已经习惯用中文……。编辑于
17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o 没有帮助 o 举报 o 作者保留权利38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知乎用户,http://about.me/jilitheyoda沈友、郭人嘉、Sisi 等人赞同我很少回国,基本上有种跟国内思维脱离关系的感觉,仅有的一点感想,也无非是几年回一次国体会到的什么“高铁真厉害”,“国内的售货员好可怕”之类。如果实在要说的话,个人感觉在国内呆习惯了的人和在国外(美国)呆习惯了的人有以下不同。习惯sns身份的不同。国内呆习惯了的人保持交流用QQ号,现在进化成微信。国外习惯用Facebook或者iMessenger。国内的人对百度有一丝“击败Google”的幻想,国外的人一看见百度搜索结果先是倒抽一口凉气,然后退避三舍。国内的人喜欢某大大觉得会有“新政”,国外的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国内出来的人开车就是宝马。国外呆久了的也有宝马,不过只是个人喜好,爱开什么开什么。拙见勿怪。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写回应|发话题发表话题描述...发表加入成功!退出成功!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退出&&我再想想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立即使用别忘了点击发布哦!发布成功!成功发布到审核区!举报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色情暴力骚扰谩骂广告欺诈侵犯版权反动政治其他举报说明:(可选)提交取消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我再想想我要当小编举报成功!推荐成功!已举报!收藏成功!取消收藏成功!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先投稿稍后认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