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大城市越来越不开心没有过年的味道了反倒农村更有过年的味道

梁山夫妻大办离婚庆典,两人亲自把喜字剪开。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还有产妇和6个月孕妇。
  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看看知乎网友所言的年味。
  (选摘自知乎,版权归知乎所有)
  @马前卒
  一年不买衣服;每月吃一次肉,除夏秋外不吃水果;放弃手机、网络、高铁,和亲友写信联系;不看任何娱乐节目;每周只休一天,还要早起做家务。然后过年你会发现穿新衣服很开心,敞开吃鱼肉果蔬很幸福,亲友团聚好热情,春节晚会真精彩,假期睡懒觉超级舒服。这就是过去的“年味”。
  @JunoYeung
  以前外公在的时候,我全家和4个姨妈全家基本都会聚集在外公家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
  外公浙江人,成年便跟着部队南征北战,建国后在企业退休,会做很多好吃的天南海北的菜。记得每年我最喜欢的时候就是跟着外公后面看他做八宝饭,他做的八宝饭猪油浓厚,用料丰富,我还可以跟着偷吃葡萄干,金桔丝这些食材。
  然后大家一起开心的包饺子。
  我想,我心中的年,也就只有那外公在世的那几年了把。
  我每年除夕最喜欢是下午就打开电视机,看着一年又一年,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感动,回家,回家,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回家。
  可能现在,最理想最简单最有年味的,也就是当你挤破头,找各种渠道,用各种方式和交通工具回到家的那会,一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即使问到你工资几何,是否有男友,什么时候结婚的时候,都不用发火,毕竟,你是城里工作的人,而你的家乡,已经回不去了,他们所能关心你的方式,也只能问你一些这样的话题。绝非恶意,只是你变得浮躁,你越来越不耐烦。
  @徐聪毅
  之前从未体验过父母口中盼过年的心情,直到我三年前来到监狱工作。犯人们通常在11、2月便开始悄悄准备过年的事情。比如这几个月开始绝不打架违纪,以防过年期间被关禁闭的风险;开大帐省着花,买点贵的食品存着等过年吃(比如真空包装肉食,干炒货等),以前能抽烟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几个月省吃俭用存一两条好烟(可用于棋牌类活动你懂的)。临近过年了,监房里真是张灯结彩,一方面各个监区要评比,另一方面犯人确实喜欢布置,很容易看到几个大老爷们儿围在一起剪窗花之类的情景,会写字的就写一些改造相关的对联,记得去年写的是“无益身心事莫为 有关家国书常读”,过年对于犯人们来说不仅是一年一度的放松,还意味着离回家又近了一步。除夕当天,监区领导值班,民警和所有犯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难得的大鱼大肉(通常三荤两素加上自己的存货,可乐代酒)有才艺的犯人出几个节目活跃气氛,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边看春晚边聊天,一年以来打过架的,有过仇的通常会出来表个态,各等恩怨一笔勾销。当然还离不开监区领导说话的环节,基本上会谈到家人、父母、孩子,于是几个东北哥们儿就开始哭得稀里哗啦的。吃完以后可以打亲情电话回家,一般人打完回来眼睛都是红红的,含泪继续看春晚。过了除夕后,犯人连续几天不干活,打牌,看电影,吃零食,以及各种变相赌博活动,真的是很开心。不过到了初四基本就要开始干活了,欢乐的气氛嘎然而止,伙食直接回到解放前,该欠产的欠产,该违纪的违纪,该打架的打架,改造秩序恢复正常。由于涉及行业机密,无图。
  @GOTO123
  回家,在国外五年了,年味真的就是回家。
  人的感受倚仗于自己的心境。
  把过年的快乐寄希望于社会环境,家人朋友,不如自己认真对待来的有用。
  这几年我有了孩子,做任何事情本能的就带着认真,过年总要回娘家或者婆家,很多事由不得我做主,但是年前在自己家时,年二十三开始的一天天年俗,都按规矩做了,花费的精力不多,但是因为有了仪式感,心里就越发的期待着这一系列仪式的最终,也便有了年味。
  同样的,圣诞节对我也很重要,春节因为不能自己完全做主,圣诞变成了我张罗一个自己家庭团聚,仪式,感恩,总结的一天,虽然我们不是教徒,可是这个节日的意义可以拿来主义。准备圣诞大餐,装饰房间,布置餐桌,准备礼物,和春节一样,一个节日过得有没有味道,值不值得怀念,其实就在于之前投入了多少准备,尤其是每年都这样一套仪式下来,就成了一个家庭的传统,有了传统,才有传承。
  以前,我总羡慕美剧里那些家庭的年味,后来发现我羡慕的就是一个传统,所以我自己就建立了我们家的传统。
  以前答过一个好像是如何才叫认真生活的题目,借着这个题能够答的更圆满了:过他本来的样子。
  今天是工作日,就把工作做好;今天是休息日,就好好休息玩乐;今天是节日,就对着他的名头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杨诗奕
  扔开手机电脑,和家人一起,从二十三开始祭拜灶王爷, 然后打扫卫生, 喝腊八粥 ,一直到二十九那天,提前写好福字和春联准备好爆竹总之就是 ,放慢生活速度 ,按照老祖宗的习俗把年过一遍。加一条:过年别群发拜年的短信,OK?
  @李知愚
  年味的关键是人,人变了,味道自然也变了。
  人为什么变了?因为环境变了。环境为什么变了?因为人变了。
  时光最廉价,也最奢侈,因为不可逆。
  老子说过一句话,叫道恒无名。就是说,道没有我们想的那些所谓的意义。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什么日子,就是平常的二十四小时一天而已。
  过年,也不过是普通的日子。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过的幸福。如今的确是越来越没年味了,但任何人都无力改变。与其哀叹,不如看开。好好生活,安住当下,管他年味不年味。
  @Ace San
  以前放寒假,老师会布置一个收集对联的作业,小时候不知道这世上有种东西叫因特网,准备好纸笔,出门先对着自己家的对联抄下来,然后像个傻叼一家一家的跑来跑去,感觉自己太酷炫了。
  每年都会和父亲一起贴春联,我负责在门上刷浆糊,父亲之前就会把大门刷干净,然后把红红的对联贴在上面,家里有两幢老房子也要去贴上,父亲每年都是很仔细,仿佛是对待一位老朋友。
  大年初一跟父亲起的很早,这可是最期待的一天,拜年的队伍陆陆续续会到我家集合,商量好先去哪个长辈家,我跟逗比小伙伴们就跟在大人后面扯淡,扯那条狗在那跟你拜年呢过去跟它打个招呼,扯我猜里面的奶奶会说你长高了…她每年都这么说。。。
  去年家里拆迁了,七零八落的房子,很多人都搬走了,自己家的两座老房子没人住父母商量了很久也是拆掉吧,我知道父亲舍不得,承载了太多他的过往,也是从去年开始,本来一个小时的贴对联活动只需要十分钟了,大年初一拜年在七零八落的村子里不知道去谁家,那一张张热情的笑脸或许这辈子也不会有机会再看看了吧。
  年复一年,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一切,小伙伴也变成了老伙伴,奔波在天南海北,见过了很多狗,自己也成了单身狗,或许那条狗说过的过年好是真诚的祝福。
  年味是一种传承,放下手机,离开网络,好好的陪父母吃顿饭,认真的听他们讲一下以前的故事。
  @邓宇宸
  人情味淡了,年味自然也就淡了。过年想过得有年味,就得先找些人情味回来。
  在周围人越来越来觉得“没有年味”的时候,我依然把每年的过年当作盛日。
  我自己的分析:我爸家的4兄弟都在一个城市,而且儿一辈的年龄都差距不大,更重要的是全部都是男孩子。而且婆婆爷爷健在。过年就是婆婆召集起来一起吃好吃的、大人吹牛打牌,我们这一辈的4个小伙子就摸黑登山啦,LOL啦,河边当FFF团员扔炮吓人s啦~之类的。反正也是很嗨。
  相反、我妈家那边的几位因为各在不同的城市安家而且几姊妹大的近30了,小的才十几岁玩不到一块,所以――过年毫无年味。基本上最多就我们家和外婆外爷一起吃一顿饭就完了,而已。不似我在我爸那边,可能几家人会一起轮流请客玩上好几天。
  所以总结起来、想要有年味。爷辈健在和子辈有共同话题能玩的起来这两点是十分重要的。
  回到小时候吧……长大了真的越来越不喜欢过年。。。
  @陈洒洒
  关键是最想一起过年的人,都四散零落了。
  那时候,外公还在,大舅还在,小舅舅也还在。表姐还没出嫁,表哥还没结婚,爸妈也还是30好几的壮年,我还是个生活无忧无虑的儿童,一大家人在一起,围着一个圆台,十几双筷子在一个老式火锅里面夹菜吃饭。
  姐姐出嫁后,最有年味的年就没有了。从我有记忆到98年,这段时间过的是我最开心的年。尤其是93年,那年雪下的很大,准备年夜饭的那天,我一个人在屋外赏雪,觉得很冷,可是心里很暖。有爸妈,有外公,有大舅,表哥表姐和舅妈,还有菠菜大杂烩火锅,烧喉咙的孔府家酒。
  @漏船载酒
  记得小时候还没放寒假就开始攒零花钱了,一天一两毛的攒钱。攒到过年大概能攒到十几元钱,然后几个小伙伴相约到集市上去买小鞭炮擦炮摔炮小蜜蜂炮“唧一声”的飞炮等等,每人买一小箱回家。晚上约定出来玩,美其名曰“擦炮大战”,每晚必大战数时上百回合。各种欢乐趣味。擦炮玩到酒瓶里,雪球里,甚至大便 里等等千奇百怪的玩法!
  现在春节回老家也不见得有小朋友们出来玩炮仗了。他们也不稀罕串门拜年得到的糖果花生瓜子了。没了孩童三五成群的欢声笑语,便少了一股浓厚的年味了吧
  @包包子
  我们家每年都有年味,即使我已经20多了,我还是喜欢过年。
  我外公外婆有5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有孩子。包括我姐姐的孩子已经7岁了,每年过年,我们大家都会一起在外公家里吃年夜饭,差不多是2大桌,20多人。
  每年大年二九,一起做年糕,三十早上分头买各种食材,午饭过后,外婆带头,我妈舅妈小姨几个人打下手开始准备年夜饭,正常是17点左右开吃,20多人围在一起,聊聊自己这一年来在五湖四海里闯荡的经历,聆听长辈的教诲与关爱。
  吃完饭,放鞭炮,带小表弟们放烟花,给长辈们包红包(三年前我还是收红包的T_T)。客厅水开了,茶沏上,一边喝茶聊天一边看春晚吐槽春晚。
  九十点中,我们几个小伙子就各自去找那群发小,抽烟喝酒打牌吹牛逼,醉了困了乏了,就回家歇着。
  大年初一,给各长辈拜年,之后接着找小伙伴们一起喝茶吹牛逼。
  说着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奔回家过年了。
  最后,5年前我们5代同堂,现在4代同堂,珍惜眼前人。
  所有朋友都在家,所有朋友都有空,所有朋友都有钱!
  @Dawn Joker
  我觉得亲戚串门不问结婚生子,买车买房,得奖成绩,别人家的小孩等等,就最有年味了。不过那是不可能的!
  @周湘杰
  我老爸说的,“有钱,就过年!没钱,就度日如年!” 我觉得好有道理~~~
  @匿名用户
  1.年味减少的原因
  a.主观方面:长大,好奇心降低
  b.客观方面:衣食住行游等生活水平提高,不过年也能做过年的事;小孩长大,家庭氛围活跃度降低
  2.分析
  a.心不老,人不老。热情的心更容易看到热情的世界
  b.年味来源于热闹。古时有灯谜庙会的活动,现在虽有举办,人们却没有足够的热情。人民普遍精神上的空虚,是政府的过失。应当举办大型非低俗媚俗文化活动和小型略低俗非媚俗文化活动(我突然想,如果改良麻将规则使其成为竞技游戏而非赌博……)。春节旅游要保持良好心态(挤),还要注意安全(挤)。
  不比较,不计较,少抱怨,少偷懒,用心好好过。如果现在都抱怨过年不好玩了,那十年后,二十年后呢?你是不是该做点什么了?
  回到童年――从来都是我认为的最高生活之审美准则。
  我认为年味变淡是因为成长。
  小时候喜欢过年,因为你无忧无虑,不用操任何心,有时间有精力可以尽情享受。
  现在长大了,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烦恼,各种事情让你没办法彻底放松下来,时间和经历都无法满足你去更好的享受过年,体味年味。
  事实上,长辈始终都觉得过年很累,现在的孩子依然期待过年。
  因为成长罢了。
  @匿名用户
  有一个极为正当的理由大吃大喝并觉得增长的体重都是应该的!
  @邓英杰
  我觉得我们家一直挺有年味的。
  奶奶喜欢一大家子的人聚在一起,所以一般过年就是大家聚集到奶奶家这个大本营来。一共10来口吧,虽然家里有两层楼,不过也住的很拥挤,一些男同胞就要睡在沙发上。- - 这样拥挤着也就很热闹了。
  除夕前,小孩儿们就负责贴春联、贴福字,中年人就出去买一大推一大推的菜,闲下来的人就配奶奶打麻将。桌上摆着吃不完的果盘、瓜子、花生、糖果,电视声、聊天声、厨房叮叮咚咚和麻将声混合着鞭炮就成为了新年的背景音乐。
  一般三十那天,媳妇儿们就要开始在客厅征求大家对年夜饭菜单的建议了,还会起各种各样的菜名,一般都是年年有余,团圆甜汤之类的,然后就开始准备饭菜。
  吃饭前要放一挂又红又响的鞭炮,大家习惯性地围在周围看,捂着耳朵笑、闹。一大家子围在一个圆桌上吃饭,因为地方不够大,小朋友就主动站在周围吃,菜很多,媳妇们一边准备吃的,一边吃两口。过年吃饭都是要喝酒的,一两杯下肚,嗓门就大起来了,讲的东西也天南海北地扯。
  吃完没多久就开始准备包饺子了,客厅暖和、热闹,大家就把包饺子的工具放到客厅,一边看电视,一边包饺子,力气大的男子汉擀面,婆婆妈妈们主力包饺子,女孩子们就在一边学着玩儿。这时候基本上春晚也开始了,大家都会聚在电视机前看,一边评头论足的。
  十二点的时候就开始放鞭炮,发短信,大家坐在沙发上互相念有意思的短信,然后恋恋不舍地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就等着收红包喽!
  所以年味是声音、温度、味道和人一起构成的。过年嘛,就是求一乐呵,热闹就行了。
  ---------------------分割线
  总编微信() 长年为大家服务,欢迎投稿:
  ---分隔线---
  关注本公众微信号(搜索 zzloushi 或 郑州楼市)获取更多信息
  郑州影响力最大的有态度的微媒体,微信ID:zzloushi,公众微信:郑州楼市,网址:。
  有态度、有深度、有角度!
  专注开发商、楼市、地块、区域、行情、价格、品质、性价比的综合分析。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资深楼市观察员,郑州房地产行业关注最多、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现在过年为什么没有年味  记得多年前,每年过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没有什么比过年更让人期盼、让人高兴、让人幸福的了。过年虽然天气非常寒冷,但是大家走家串门真诚朴素的相互拜年,让寒冷早就忘在了脑后。当年穿的也不是很暖和,但是妈妈总归能为我加上一点新的东西,哪怕是换上一块新布的补丁,也给人新的感觉。虽然也没吃过什么象样的食物,但是过年的一顿饺子是从年三十上午就开始准备了,妈妈和姐姐妹妹们切洗剁揉准备饺子馅,家中人的忙碌,更是增加了心中对过年美好享受的期盼,其实我小时候是不怎么喜欢吃饺子的,一直到现在都不是很喜欢,只是喜欢那样的场景和感觉而已。特别是大年三十的一家人团聚守夜,一家人围着煤球炉子,吃年夜饭,那时的年夜饭其实比平时也没好多少,可能是白菜里多放了几片肉,但是也没人去挑肉吃,要是平时早就抢着吃了,过年大家对吃都不景了。吃过年夜饭后,大人就一起包饺子,我们小孩子就瞎帮忙,但守夜让人感觉很神秘,好像能守出一个什么礼物来似的。每年的守夜,我总是因为太困而早早的就睡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被母亲叫醒,这一天是大年初一,小孩子是不能睡懒觉的,否则要懒一年的。所以天刚亮就赶紧的起床,等着吃母亲端来热气腾腾的饺子。吃好早饭就去拜年,先邻居家后亲戚家,看到各家各户的门上贴的对联,门头上贴的门缭子和窗户上的窗花,家俱和锅台上也贴上“福”字,甚至门前的树上也贴上了“出门见喜”,让人感觉过年真好。过年还有很多过年的规定,比如大年初一早上是不能扫地的,吃饺子要先敬老天等等。过年让人感觉温馨又神秘,喜气洋洋又诸多禁忌。但是那样的一个节日,在心中总是挥之不去,虽然年过后很久了,仍然让人回味无穷,期待着下一个年的早日到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过年没什么年味了,我时常在问自己这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人长大了,心中的期盼没有了;或是吃的东西多了,过不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了;还是过年过的麻木了。其实都不是,还是社会的变迁带来的影响,大环境影响了人们过年的心情,使“年”和人们心中的渴望越来越远了。  首先的罪魁祸首是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天是农历年每年的最后一天,叫大年三十,也叫除夕,应该是迎接新年的日子,这一天的晚会应该叫“迎新年文艺晚会”,可央视却叫这一天的晚会为“迎新春文艺晚会”,晚会上把这天过年的“年”不叫年而叫“春节”,从名份上就把“年”给排除了,起码也是把“年”的地位给降低了,主持人上台后的第一句祝福是春节好,春节快乐等,没有一句是新年好,好像新年就是指阳历年,农历年就不叫年而叫“春节”了,单位企业的新年团拜会是阳历年的团拜,而真正的新年团拜会叫“迎新春团拜会”,这是为了和阳历年的团拜会区别开来,把新年就从名义上定为阳历年了,中国的真正新年就成为了“春节”,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过的是农历年啊!  “春节”这个词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代替了“年”的,春晚是1983年的农历年才第一次有的吧,从那以后,春晚就火红起来,被央视打造成了天下无敌的晚会。这一天应该是家家户户忙着过年的一天,但是大家都没什么心思忙了,就期盼着看春晚了,好像过年就是看春晚,除此之外,都不叫过年了。可以看出,春晚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一个和过年没有半点关系的春晚竟然成了过年的主要内容,但最主要的是看完了春晚就是骂娘,严重的影响了过年的心情,难怪“年”过的没年味了。  所以,“迎新春文艺晚会”应该叫“迎新年文艺晚会”,名字改了,内容和形式就不一样了,年味也就会就增加了,要在文化上和舆论上让“过年”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过年中。  其次是人们生存的压力和工作的忙碌,有的单位大年三十还加班加点,从心情上就没有准备过年,哪还有过年那份闲情雅致。同样是忙碌,不是为了过年而忙碌,过年的气氛怎么能营造出来呢?只是在过年时大喊“我过年了”,那还有过年的味道吗?  第三是人际关系的淡漠。现在的拜年可以说是一种形式,早已没有了以前的那份真诚和质朴。邻里关系到了冰点,直至老死都不相往来,手机里的通信录有几百个号码,可是却没有一个是邻居的。宁愿和摇来的陌生人聊天,也不敢和身边的同事说说心里话。网上说的是真话,生活中说的是假话。过年了,最需要亲人朋友的探望和祝福,需要邻居间的相互走访和看望,这会让人感到温暖有加,有句老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现在却不敢走访了,邻居身在咫尺,却似相隔万里。过去的拜年问候,道出真情实意,可是现在一个短信群发就算完成了任务,礼节性的应付一下,这样的过年于人于已都早已不是那回事了。  最后是各种洋节日的冲击,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崇尚过洋节。特别是对情人节、圣诞节等外国人的重要节日,我国的年轻人非常熟悉洋节日的时间、过法、要求、礼物和禁忌等,而对中国年却不知道过法和要求,甚至对禁忌一点都不知道,连过年的日子也不是很清楚,感觉中国年没什么过的,就是吃顿饭看个晚会再睡几个懒觉罢了。年轻人没有过年的期盼,可能家长也更没有什么过年的冲动了,这个年还能过的有味道吗?  也有人说,过年吃的东西,平时都在吃,所以过年没年味了,难倒中国人过年就是吃吗?即便是吃的东西不希奇了,过年的时候吃和平时吃感觉还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可能唯有年夜饭应该还是保留了点“年”的感觉的。至于鞭炮我多年前就不放了,污染环境、危害社会、制造噪音、辅张浪费,还带有点封建迷信色彩,这个本不该保留的陋习却保留了下来,而且还愈演愈烈,早就应该取消了。  我们的新年永远是我们的新年,回家“过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永远的基因,是对家永恒的爱的主题,也是家对游子爱的呼唤,更是儿女对家无比的眷恋和依赖。过年是中华民族的生活大事,是任何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剥夺或改变的。  记得不时候,每到农历的腊月,父母亲就开始了过年的打算,腊月中的几个过年大节始终在酝酿和积垫着过年的气氛。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八、除夕、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等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和意义。从喝腊八粥开始,到腊月二十三的剃头、过小年,腊月二十四的除尘、祭灶,再到腊月二十六的洗福、送节礼(给老丈人家送节礼),腊月二十八的穿新衣服、发面蒸馒头,腊月二十九的写对联、写“福”字,剪门缭子、剪窗花,大年三十的准备饺子馅、贴门对和“福”字,吃团圆饭,期盼已久的“年”已经来到了,心中的欢喜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就等着大年初一的给长辈、亲朋拜年和高兴的拿红包了,初二初三回娘家,初四到初八的走亲戚看朋友。其中的初四“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初五的迎财神,初六的送穷,初七的过生日,正月初六农民就开始自娱自乐演戏等文艺活动,这样的“年”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吃圆宵才算真正结束。虽然各个地方的腊月和正月的习俗不完全一样,但都是丰富和多彩的,都是为了大年到来的情绪酝酿和物质准备,这样的“年”过的才有滋有味,希望“年”回到我们的过年中来,让中华民族的新年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期盼的节日、团聚的节日、开心的节日、文化的节日,也成为世界节日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摆在面前的!习惯了就好!新生代的血液里渐渐的失去了我们的“年”,被那些他们认为更重要的节给慢慢地吞噬着…习惯了就好!  
  楼主码字好辛苦
  @Naghtfall 1楼
18:04:56  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摆在面前的!习惯了就好!新生代的血液里渐渐的失去了我们的“年”,被那些他们认为更重要的节给慢慢地吞噬着…习惯了就好!  -----------------------------  谢谢你的理解
  @三院门卫 2楼
18:05:34  楼主码字好辛苦  -----------------------------  写的对吗,你好像不感兴趣
  小时候盼过年是因为平时穿不上新衣服吃不上白面,所以多年后的我都怀念小时候。以前是穷但社会公平,人的思想健康,单纯,一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就和老毛干革命去了,那叫信仰。现在的信仰是没有爹没有娘只要有钱就行。人都被人民币征服了,等人把人民币征服了就过年有意思了。  
  @tianyang9034 5楼
18:21:42  小时候盼过年是因为平时穿不上新衣服吃不上白面,所以多年后的我都怀念小时候。以前是穷但社会公平,人的思想健康,单纯,一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就和老毛干革命去了,那叫信仰。现在的信仰是没有爹没有娘只要有钱就行。人都被人民币征服了,等人把人民币征服了就过年有意思了。  -----------------------------  太经典了,我有同感
  写的太长 一般不看完。。。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春节的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百度百家
春节的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从电视到移动网络,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我们的年味呢?
小时候过年,是一年中最欢天喜地的日子。提前一个礼拜去小镇澡堂上洗个澡,剩下的,就是眼巴巴地等着发压岁钱和穿新衣了。
除夕晚上吃完饭,我和哥照例给奶奶去磕头。磕完头,奶奶总喜欢摸着我们的头,发了压岁钱,就会奖赏我们最爱的洋芋头吃。洋芋头是腌在陶瓮里的,酸里带着微甜,清脆可口,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怎么腌制成的。奶奶去世后,再也没吃到过这么好的滋味了。
大年夜守岁,那时没有收音机,也没电视,大人孩子围坐在煤炉边,火钵头帮着我们抵御最后一个冬天。这一晚,一大家族好十几口人嗑瓜子、吃糕点和炒米糖,三伯的评书《岳飞传》是守岁时不可少的高潮段落, “枪挑小梁王” 听了一遍又一遍,百听不厌。睡眼惺忪时,大人说已经过了12点,我们才打着呵欠一个个上床睡去,满心期待着明天一大早穿新衣裳。
从乡村到城市,从少年到白头,几十年过去,故乡变成回不去的地方,春节也从欢天喜地的日子变成了心惊胆战的平常日子。当城市不能再承受漫天的烟火气味,红包大战直接秒杀了春节晚会时,春节的年味就变得愈加寡淡了。
是什么夺走了我们的年味呢?
电视:被分隔的家庭
1983年,横空出世的《春节联欢晚会》,允诺给我们更多快乐的同时,第一次夺走了我们的年味。
那一年的春晚,我们是在村小学的一间大教室里看完的。产权属于村里的唯一一台电视机是当仁不让的节日主角,教室里挤满了老人、年轻人和孩子,以至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不得挤在一起站在长条凳上,肉粘着肉,汗连着汗,一个大冬天,肉气蒸腾中,我们边大声喝彩,一遍也认识了唱电影《少林寺》插曲的美少女郑绪岚、演小品《吃鸡》的滑稽演员王景愚,当然还有唱歌好听、长期霸占春晚几十年的歌手李谷一。除了晚会精彩,小凳子上男女小伙伴之间偶尔令人惊颤的身体接触体验,也常常令我们感到莫名的兴奋。
正如威廉姆斯描述上世纪60年代电视在英国刚刚出现时,适应了大批进入城市的小家庭迫切需要的娱乐需求潮流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乡村,电视这个技术怪物几乎扮演了同样的角色——第一次把人们从节日集市式的大规模聚会中,一个个驱赶进入小家庭的蜗居里。
再后来,在我们村子里,买了电视的先富起来的,只有几家万元户,这几家富人大户多少分流了春晚的一部分电视观众,这些家的亲戚朋友早一步从村小学的教室里撤了出来;等到90年代初,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买上电视之后,三伯的评书早就没人听了,姜昆、冯巩、牛群们在春晚上有模有样的表演,都比他老人家专业多了。一到除夕夜,家家堂屋里放着一台电视机,电视机前围拢着三三五五一家人,小伙子们再也不用去大户人家那里涎着脸去刷脸了,更不用去挤教室,或者去玩那些打铜钱、弹玻璃球的幼稚游戏了。
电视不仅分隔开来一家、一家的小家庭娱乐方式,也彻底割断了小伙伴们每逢过年从泥巴里寻找快乐的机会。电视节目里内容应有尽有,从魔术杂技到烟火表演,相比较而言,村子里的“跳马灯”、“送春”、“唱大戏”等传统民俗表演也显得太乡土了。
在第一波娱乐机器代表的技术潮流击败春节代表的民俗文化之后,大集市(大家庭)的节日聚会模式开始土崩瓦解,“天涯共此时”的机械、完全同质化的娱乐工业模式连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家庭,春节节庆所代表的多元、零散的乡村文化彻底败下阵来。
(电视分割了传统的大家庭组织,更谋杀了我们的集体时间)
此时的电视,还在等待它的下一个挑战者。32年后,201年在移动互联网上8亿中国网民的红包大战中,电视和春晚一起沦为了传统“说书人”的角色,或者说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互联网络:孤独的群体狂欢
2015年的春晚,让我们见识了红包大战带来的“数字狂欢”,有何等地疯癫痴狂!
先看看除夕夜微信红包的一份成绩单吧。2月18日的除夕夜,空气中飞来飞去的微信红包总数超过10亿个, 当晚20点到大年初一的0点48分,微信摇一摇的互动总数达到了110亿次,尤其是22点34分,人们摇红包的次数每分钟超过了8亿次,总共送出微信红包1.2亿个。
这一份成绩单还不包括QQ红包和支付宝红包。比起呆头呆脑地盯着电视屏幕,看那些你并不喜欢的演员,在那里表演你不感兴趣的节目,红包摇一摇这样的互动游戏,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你只要简单、拼命地摇晃手机,仿佛金山银山就会袭面而来。从黄牙小儿贷款到银发老翁,没有任何娱乐门槛,漫天雪花里飞舞着金钱的味道,何乐而不为?
网络上的红包游戏符合芒福德所批判的所有技术的机械效果,而明显缺少了有意义的功能效果。除夕夜的上空,空气中的每一个红包都在诱惑你,随时准备夺走你的时间和注意力,结果呢?你在虚拟网络空间上等的是不劳而获,为了一分钱或者一份4999元的红包,你的个人身份立马上成了网络皇帝马化腾帝国的子民,摇啊摇,摇啊摇,你甚至不知道给你发红包的是谁,也不用向任何人磕头行礼,疯狂地晃动你手中的iPhone吧,眼巴巴就等着红包砸头吧。
(微信红包本质上是个互动游戏,人们的时间受到彻底的碎片化破坏之后,得到的却是廉价的快乐)
这种“摇啊摇”的游戏像极了任何一款流行的网络游戏,你不用付出很多,得到的也只是廉价的快乐,失去的是完整的一段时间。一晚上下来,你摇到了几十块钱,除夕的记忆什么也没有留下来。
如果说电视谋杀了我们的集体时间(和仪式有关),那么,互联网络则正在剥夺我们的个人时间(和个人体验的完整性有关)——每过一段时间,你总要拿起手机,看看微信上的朋友有什么新消息。从电视到互联网络的演进,正是波兹曼所说的文化不断向技术投降的过程,直到在马化腾和马云构建的无边界网络帝国疆域中,我们的节日越来越失去了传统的滋味,就像张小龙关于微信的那一幅巨大宣传画里所揭示的那样,在虚拟网络中穿越无数数字神经系统的狂欢中,我们可以随时连线,成为虚拟群体的一分子,但我们始终只是那个孤独星球中四处游走的网络幽灵。一个人的狂欢,连接着一群人的孤独。
本文首发百度百家,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
欢迎订阅本微信公众订阅服务号“人在网络”:
“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我看见了数字新娘。”
扫一扫,获得你不知道的互联网之另一面。阳光,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记录、观察与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网络社会、数字媒介和媒介融合等,主要作品有《纯粹关系——网络分享时代的社会交往》、《网络英雄传》、《新浪模式》等。
感谢您的订阅,如有任何反馈意见,请反馈至:。 &&
阅读:11114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2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另一方面,外媒又曝光了 iPhone 7 的所谓「成本价」,居...
娱乐资本论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城市的人会越来越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