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到世界上的意义没意思啊

我怀疑我小时候,也打过假疫苗,现在有点反应了,一挣不到钱就感觉头晕,心里发慌,全身没劲,假疫苗太害人
喜欢就猛击分享!
个性网内容精选: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020-9898
我去给别人介绍微乐,很多人都说玩过了,没意思。他们的意见主要有如下几点:1,点击私人定制后,小人一直在跑步要等好几分钟才能进入广告页面。2,私人定制不能实现真正的定制,比如定制了酒店,足疗却看不到有关酒店,足疗的广告,有被忽悠的感觉。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每人每天只能看10---15个广告,如果邀请不到粉丝每天只有0.1---0.15元收入,每月才4元多,如果要提现50元(63-63×20%=50.4元)要一年多的时间,等不起!
针对以上意见,本人提几个建议:1,研发新软件,点击私人定制后直达广告。2,实现真正的私人定制,可以定制服装,数码,酒店.......3,加强对乐商的管理,让乐友能享受真正的优惠,而不是虚假的打折。4,没有完善资料的可以重新完善。5,现在许多电脑app 手机app 都是20元就可以提现而且不用交税,希望公司能提高乐友的收入,提高看广告的收益(每条2分以上)。考虑增加动态广告,采用如下模式:1+4模式就是播放一个知名广告(如,娃哈哈)不收费,播放其它4条比较不知名的企业广告要收费,让这些企业傍名牌提高知名度。乐友看完这一组5个广告就可以得到几毛钱,一天可以收入一元左右。
希望公司越办越好,乐友,乐商收入提高,达到三方共赢。
郑和清问:我去给别人介绍微乐,很多人都说玩过了,没意思。他们的意见主要有如下几点:1,点击私人定制后,小人一直在跑步要等好几分钟才能进入广告页面。2,私人定制不能实现真正的定制,比如定制了酒店,足疗却看不到有关酒店,足疗的广告,有被忽悠的感觉。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每人每天只能看10---15个广告,如果邀请不到粉丝每天只有0.1---0.15元收入,每月才4元多,如果要提现50元(63-63×20%=50.4元)要一年多的时间,等不起!
针对以上意见,本人提几个建议:1,研发新软件,点击私人定制后直达广告。2,实现真正的私人定制,可以定制服装,数码,酒店.......3,加强对乐商的管理,让乐友能享受真正的优惠,而不是虚假的打折。4,没有完善资料的可以重新完善。5,现在许多电脑app 手机app 都是20元就可以提现而且不用交税,希望公司能提高乐友的收入,提高看广告的收益(每条2分以上)。考虑增加动态广告,采用如下模式:1+4模式就是播放一个知名广告(如,娃哈哈)不收费,播放其它4条比较不知名的企业广告要收费,让这些企业傍名牌提高知名度。乐友看完这一组5个广告就可以得到几毛钱,一天可以收入一元左右。
希望公司越办越好,乐友,乐商收入提高,达到三方共赢。
答:您好,您的建议我们已经详细记录下来,我们会反馈给相关部门认真考虑的。感谢您的宝贵建议!广告载入中......
只看作者回帖
只看我的回帖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6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2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27字&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50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1字&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1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广告载入中......为什么如今的华语流行音乐给人感觉越来越没意思?华语流行音乐确实陷入了低谷吗?
我是82年生人,到底是华语流行音乐确实陷入低谷还是我老了?
按投票排序
239 个回答
谢谢大家对这个答案的关注,没想到“嗖”的一下得到了这么多赞同。以及,对当时引述资料有误的部分作出了更正。谢谢评论区里大家的意见。==================的确是低谷,可能比低谷更糟糕。也绝非“Popular music got ‘bad’ when you got ‘old’心理,这样的情况在国外成立,因为欧美日韩是确实有自己的流行音乐,且歌手的商业价值与歌曲的流行度挂钩。但中国已经没有足够流行的作品和歌手,这几年尤其明显。流行最表象的标准就是占领听众的耳机、大街小巷以及KTV,但是在这些地方,新歌又占了多大的比例?偶尔有几首随电影宣传爆红的推广曲,卖的最好的数字专辑是鹿晗的《Reloaded(重启)》,但销量和流行没什么关系。早些年有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五月天、苏打绿,蔡依林、孙燕姿、王心凌、刘若英、梁静茹、SHE……不太主流但传唱度高的算许嵩一个,一人一张专辑奉献一曲热单都不会是大众全年无歌的状态,前两年俘获大众的也有接地气的凤凰传奇,现在广场舞大妈都没新歌了。如果十三亿人一年传唱度最高的歌只有几首,这还不叫没有流行,只是即将老去一代的酸涩心理,那我无话可说。(插一句:有答主硬要拉上独立先锋音乐人说事,流行代表大众,独立先锋是小众代言,就像是有人问商业片是不是不行了,你跳出来嚷嚷:我们还有有艺术追求的文艺片导演,分明两个概念)祸根是在繁荣期种下的。黄霑2003年就说华语音乐已死,那个时候被视为数字音源冲击实体市场标志的彩铃《老鼠爱大米》影子还没见,周杰伦正是风光的时候。后来的网络和欧美音乐的冲击加快了死亡来临的时间,而目前做歌赚不到钱的商业环境,又决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躺尸状态。下面说一说为什么做出这么悲观的判断。一、这是一个没有自己旋律的国度当年还是小鲜肉的四大天王众所周知,80至90年代,是港台音乐最繁盛的时期,以刘德华、张学友为代表的四大天王席卷亚洲,在那个依赖发片维持偶像热度的年代,一年四专是常有的事。但是香港本土的原创力量,根本达不到这么强。当时市场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粤语歌曲,是"抄歌"之作(翻唱曲、抄袭曲、改编曲,其中前两者占比较高):抄日文歌、抄英文歌、抄西班牙语歌……甚至不作二次创作。在网络尚不发达的世界里,听众无知无觉。并且,只要歌曲好听,就会有人埋单,管你原创不原创。可是,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歌手需要的好歌和名气,公司想赚的钱,制作人要养家糊口,但是,成本是不一样的。一首优秀原创歌曲的诞生,少则数月,多则几年,消耗太大。想赚钱的公司等不起,歌手的热度也等不起。罗大佑撰文指责香港唱片业逼走黄家驹这样的环境,逼得坚持原创的Beyond远走日本。另一方面,看起来似乎比较尊重原创的台湾,也盛行拿来主义,大量作品源自日本歌曲的翻唱。邓丽君、刘若英等流行歌手的大量作品都是如此。而不论是抄袭还是翻唱,最终的结果都是这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旋律。二、除了不悦耳,还找不到自己的声音从本质上来说,不论是华语流行还是J-POP,K-POP,都来自西方音乐体系,都是学习的产物。天赋的音乐人完成了西方音乐的本土化,比如罗大佑、崔健、周杰伦。前两者唱出了时代之痛,后者代言青春。黄霑曾经对周杰伦嘻哈风的流行歌曲不感冒,他说:“没有纽约街头的感受,没有美国Hip-Hop的环境,我们学就跟中央电视台常常播的洋人唱京剧一样,无论他们怎么好,都不会像中国人唱的那么好……怎么写都不可能写得过外国人,那为什么不听外国的Hip-Hop?”黄霑担心的是中国味道的缺失,那不仅仅是加一段古筝唢呐戏腔就能带来的,是在博才众长写出的旋律里,唱出自己的声音,这代人的声音。他说,罗大佑是,崔健是,李宗盛也是。根植于自己文化的声音,有一个特点是,离开了这个文化背景,就难以引发共鸣。香港年轻人不会激动于《一无所有》,因为只有当时大陆的年轻人才处于那样的状态那样的迷茫之中。崔健首演《一无所有》果不其然,等到欧美流行乐随着盗版音源在网络迅速传播,大部分比不过原版的华语流行学习品,如黄霑所说,迅速被听众抛弃。但牺牲吐词成全节奏的杰式嘻哈风还是活了下来,因为外国人不会唱“快使用双节棍,哼哼哈兮”。歌词的中国味道保证了曲目带来的亲切感,朗朗上口的旋律配上歌里人人都有的青春,那也算是一代人的声音。而其实,即使没有周杰伦在旋律上的鬼才,抄习惯了写不出自己旋律的华语市场,也可以以词动人。高晓松曾说,汉族人对词的重视度之深,以致常常忽略一首歌的其他部分。他对此有些愤愤,但反过来看,这恰恰代表着华语流行的一条出路。可是,当下新生代歌手的作品,有多少是在真正表达,又有几个能引发广泛共鸣?今年,又会选出怎样的歌手在最高票答案里,对黄舒骏的采访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选秀新人的表达:“我也参与过电视选秀或唱片公司找新人的活动,你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很有自信。那你问他自信的理由是什么?他没有办法回答,可是他还是坚信自己很有自信,坚信自己很有个性,非常有个人的风格。那你再问他你的风格是什么?他又答不出来。也就是说——个人、个性、自信变成朗朗上口的一句话,可却是一个没有内涵的形容词。”他把这样的现象解释为,当下的个体分化太严重,大家很难达到共识。这也成为高票答案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但我的疑问是,既然达不成共识,为什么大家还会去听同样的老歌?另一点,网络带来个体的分化是世界性的,难道只有我们国家的青年人,有个性到了连一首有同样共鸣的歌曲都找不到?究竟是选手太有个性,还是这些自信满满的个体,其实既未看清自己,也不关心世界。三、大部分人对华语流行的态度,其实是没有流行也没有关系林夕,香港词人2002年,黄霑说,林夕也会老,但后面还有谁?九十年代最辉煌的香港唱片业不关心这些,他们无心挖掘下一代作词人。因为那个时候,唱片公司的老板已经发现,最赚钱的不是流行歌曲,最赚钱的是偶像歌手。唱片公司的主顾变成了年龄下至八岁、十岁,肩上未有过过经济压力的粉丝们,歌手“唱成什么样他不知道,只知道他长得好,舞跳得好”,唱片公司摸准了这一点,就投其所好,“挑几个漂亮的,拼命包装就好了”。从此,听觉系变成视觉系,歌曲变得更不重要了。这样的时代在大陆来的晚一些,朴树老狼当道的时候,人因歌红,大家先为唱片买单,再为歌手买单。所以,虽然大陆市场盗版猖獗,唱片公司利益分配比例不理想,但总能从歌里赚钱。后来,唱片业没落,盗版音源让做正版的唱片公司赔了个底朝天,纷纷转行做艺人经济,做商演赚钱。商演,歌曲不是决定因素,知名度才是。而获取知名度最直接的方法是在音乐节目上露一嗓子,这不需要新歌,老歌就够了。做这样歌手的演唱会,不是最赚钱的,等到韩流来袭,粉丝经济一说崛起,大陆商人们也知道了,偶像的演唱会最赚钱。鹿晗演唱会,头戴鹿角的粉丝们创吉尼斯纪录对于粉丝来说,有舞台就可以,舞台上站着那个人就可以,其他又有什么关系。迷妹们都知道,决定自己偶像前途的是商业价值,一定要为他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只是,这个国家歌手的天,和音乐关系并不紧密。这和同受音乐数字化冲击的欧美日韩显著不同。在那些国家,有公信力的排行榜和音乐奖项,对歌手的声誉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即使是以包装偶像出名的韩国,歌手出道也是通过音乐节目和单曲打榜,没有新单曲的韩团很快就会被新人取代,人气下降。而不靠颜值俘获粉丝心的bigbang,靠的就是碾压其他团体歌手的一位单曲数目。大牌助阵的某颁奖礼上,李宇春被叫错性别但在我们国家,我们看到的是,曾经最具影响力的金曲奖变得越来越无人问津,音乐盛典明星变中心颁奖变闹剧,粉丝更加关注的是明星势力榜,是在网站页面的宣传位,这一切其实暗示了,在中国,好的音乐对歌手商业价值的影响,变得有多低。可以说,当欧美日韩歌手需要用音源才能打开一片天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只要颜、真人秀和一张不需要真正流行的专辑,就够了。但对于大众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欧美乐坛还活着,日本市场赶超美国,韩国在努力向这个最大的市场倾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好像有没有自己的流行,都没什么关系,反正我们总会有歌可听。另外,新媒体大佬不肯让利,内容方永远赚不到钱,巅峰时期的选秀背后黑幕重重,有才华的人没有上升渠道,都是祸因。有空详述。今天,就酱吧 :)最后插播一条小广告,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愚乐(likejokes),以及
关于这个话题,我在博客上说过快一万遍了。每次都会有人站出来说我out。华语音乐从2000年之后就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内地一直什么都没有,港台原来有后来没了。我采访过滚石公司的段氏兄弟,他们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但大致可以认为,在没有网络时代,人们对某些信息的接受比较单一、缓慢,形成的价值观也比较单一,形成的对情感理解方式也比较趋同,所以写一首情歌很容易打动人。但互联网时代,人们都开始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再寻求普遍性认同。而音乐又是大众化的,需要一种普遍认同感,这个环境没有了。这个问题我采访黄舒骏的时候他做了一些回答,也许能间接说明一些问题,他说:“我也参与过电视选秀或唱片公司找新人的活动,你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很有自信。那你问他自信的理由是什么?他没有办法回答,可是他还是坚信自己很有自信,坚信自己很有个性,非常有个人的风格。那你再问他你的风格是什么?他又答不出来。也就是说——个人、个性、自信变成朗朗上口的一句话,可却是一个没有内涵的形容词。在我们那个时代会有一个共识作为基础,基于这个共识,我达到了哪一个局面,于是我证明我是一个很有个人风格或很有个性的人。而现在的环境就是分众过度,所以当他自认为不管什么理由他很有自信很有个性的时候,他却没有办法传递出这个东西让另一个人知道。所以到最后只能变成个人而不是个性。他只懂自己,他并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懂我所了解的。”我采访过美国华纳唱片公司副总西摩·斯坦,他是当年在病床上签下麦当娜的老板,他问我:“你听滚石乐队是什么年纪?”我说:“在20多岁。”他说:“一个人在9-13岁时听到的音乐会影响你一生。”我就想我这年纪在听什么,都是革命歌曲。现在的年轻人跟我当年上初中的时候一样赶上一个没有音乐的环境。我们那时候是没有音乐,你们现在是有,但都是垃圾。我看到一项调查(),人们多数都是被动听音乐,即使互联网给人提供了很多“主动”的条件,但人们还是主动不起来。但我一直很主动去听音乐,从我听音乐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相信,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种我喜爱的音乐。就像U2唱的那样:“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你如果有这样的意识,不愁找不到好音乐。你会说,我怎么找呢?现在的信息太多了。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副作用,没用的信息占99%,但你无从判断。我记得当年出版《欧美流行音乐指南》的时候,好多人嗤之以鼻——现在都有维基或者百度知道了,谁还买你的书啊?他妈的维基中文和百度知道盗用我这本书里很多词条,然后人们又说网上信息太杂乱。为什么罗大佑、崔健、齐秦等等很多歌手在当年可以获得那么多人的喜爱,就是他们的歌曲里唱出了大多数人的感受,他们的个性建立在对共性表达的基础上——这叫代言人。现在既没有共性也更没有个性,音乐文化最基础的环境没有了,这是内伤;盗版、下载、免费分享是外伤,内溃外烂,还有什么音乐?我个人对西方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一直到上世纪九十代年,这四十多年的流行音乐里有很多精彩的东西。相比今天的很多年轻听众,我绝对是老古董。不过,在未来可能没有音乐听的日子里,年轻人会不得不跟我一样,转回头去听那些老古董,那时,我会向年轻人竖起中指——你们丫太OUT了。这本身就是音乐的悲剧,对吧?那你现在可以知道了,你老了吗?
记得08年,我在豪运酒吧听歌。有个乐队,记不住名字了,他们的主唱说:“我们写过一首歌,当时觉得特别棒,觉得我们已经成功了。可现在呢,我们还在这里唱歌,没什么改变。”音乐就是这样。
首先,这个问题是核心是华语歌曲越来越没意思所以陷入低谷。
华语歌曲为什么让人觉得越来越没意思?音乐欣赏是很个人的,我只能从自身欣赏的经验分析下华语歌曲的变迁。
当我开始觉得流行音乐有意思的时候是在少年时期,那时流行的是小虎队、王杰、张雨生,那个年纪的我对流行音乐是没有判断力的,流行榜上有什么我就听什么,听得滚瓜烂熟。那些年头,一首歌可以流行5年以上,一直到现在,长途大巴上的司机还在不停滚动播放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大,港台烂俗的写作套路被看透后,能让我认可的作品也就李宗盛、罗大佑、陈淑桦、陈升不多的几张专辑,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歌词动人,经得起推敲。校园歌曲流行的那几年也更是让我对华语的词曲认识有很大提升,高晓松等人把华语歌词的意境提升到史无前例的水平。但他们创作音乐使用的元素都偏单调,猜测是自我要求提高后,作品也越来越少。
除了陈升,以上曾经让我心醉的音乐人在2000年后就没有制作出让我心动的作品,为什么呢?周杰伦之后,华语的流行趋向越来越西化,R&B西方音乐元素2000年前的音乐人就没有好好掌握,流行音乐的制作一下转交给新生代。音乐这门艺术也需要积累,纵观国外,那个音乐人不是越老越牛逼。新生代的音乐人创作时也会使用布鲁斯、爵士、乡村、摇滚乐、放克等等元素,但素养上跟欧美实在差得太远了,老一辈的音乐人在这方面又无力引导,加上实体商品销售不景气,华语流行音乐的质量根本入不了听惯高质英文流行歌曲的乐迷。各位看,近年在大陆大红大紫的都是缺乏判断力的年轻听众推崇出来的网络流行歌曲,大公司打造的流行歌曲反而不及网络流行歌曲流传广。
西方人是听着布鲁斯、爵士、乡村、摇滚乐、放克、迪斯科长大的,打造流行音乐的时候,随手把学过的音乐元素拿来就能用,10几首歌能做十几首风格,他们不会把心思放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歌词堆砌上,反而对于音乐的制造工艺越来越精进。华语歌曲的从业者需要时间积累,等待听着流行音乐长大的90后成长到30岁后,慢慢会有优秀的乐手和音乐人出现的,届时,华语歌曲才能有意思起来。
附,文中我没有提到唐朝、黑豹等中国火时代的音乐,虽然摇滚也是流行,毕竟他们在中国不算流行歌曲。
盜版讓原本應該一步一個腳印的事情變成了技術大爆炸,各種井噴,二十年前專業音樂人就那麼點人,聽眾就是聽眾,想從事音樂就得老老實實去科班上學,去練一樣或幾樣樂器,去購買那些價值不菲的硬件,再跟一個有名的製作人老師當幾年徒弟,這麼折騰一圈下來,是個人多少都能成才,而且不是小才是大才~~而今呢?自從2000年之後MIDI普及,軟件各種被破解,隨便什麼人都能在玩一兩個月軟件之後去5sing上發個自己做的練習曲傳播給大家聽,時間久了,音樂製作對大家來說沒有任何神秘感了,沒人會去敬畏它了,沒人會用高標準嚴要求來讓自己修煉成大神,“XX效果不就是這樣么?”,“XX曲子不就是加個這個音色加個那個音色么?”,“混音不就是讓每一軌的聲音再大點么?”——你真覺得音樂就這麼簡單???曾經的音樂人因為早年間的歷練,有的是干貨可寫,而今有了網絡,有了盜版,讓大家受到的相同影響太多太多,多到大家已經沒有辦法讓自己在同質化的音樂海洋里脫穎而出,甲方的製作需求通常是直接拿參考音樂過來跟你說就照這首改個差不多的出來。。。根本沒人會為原創精神買單,沒有人會因為你在專業上精益求精而對你另眼相看大加讚賞,大家的價值觀里壓根就沒有這條,所以音樂製作在很多人眼裡就是個很簡單又不需要什麼成本的事~~我都懶得提國民教育中的音樂教育了,九年義務教育期間除了教你唱音樂課本上那些弱智兒歌之外,別的什麼也不教,音樂史、音樂鑒賞、樂器構造與發聲原理、樂器演奏、重要作曲家的大事記和代表作、不同的音樂風格的介紹等等一概欠奉,就這樣還指望學生有什麼音樂審美?音樂做得再好,聽得懂嗎?音樂人是一直在進步的,從現在唱片音軌的響度規格和混音手法還有電子樂器的發明加上軟件音色效果器的開發就證明了這一點,而聽眾卻因為盜版可以毫無成本獲得音樂,已經不知道該學習如何去聽懂音樂了,音樂人在前進,聽眾豈能一直原地踏步?
当然。你总不能一边不在音乐上消费,一边还要求它越来越繁荣吧?-评论里为数不少的知友认为我不思己过,将责任推卸给受众。想太多了,我就是在回答问题而已,如果我的职业是前端工程师或者出租车司机,回答亦如此。
我是非常同意三表哥的说法。此外,也许过去的时代并不缺少垃圾音乐,但是在那种通过口口相传以及翻录磁带才能传播和保存音乐的时代,只有好音乐才能传播得远传播得久,所以大众接受的音乐都是经过时间和人群的考验了的。过去的音乐,通过影视插曲、电台推荐、朋友传播,要想获取唱片或磁带媒介存储的音乐,不像现在互联网数字分享那么容易。或者你看影视的时候喜欢了某首歌,或者你听电台时听到DJ播放了某首歌,或者你去朋友家听到TA正在播放一张唱片或者磁带吸引了你,或者朋友送你一张TA认为不错的唱片给你做生日礼物,那时候的音乐传播是经过了一个筛选的过程。垃圾音乐到达你这里的概率不像现在互联网时代这么高。今天的音乐,不加筛选地放在你面前,当然给人的直觉就是垃圾百分比提高了。当然,全社会的文化现状、价值导向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冲击,体制的冲击,价值观的冲击,让流行音乐走过了迷茫的二三十年,现在互联网来了,欧美日韩各系的文化也进来了,在本来已经产生文化断层的这个大陆上让年轻人找不着北。从音乐制作技术上来讲,现在的音乐制作水平实际上是高于过去20年前的。不论是声乐理论还是乐器质量还是录混音设备,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而且现在的音乐创作和编曲元素非常的丰富,音乐从业人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然而音乐所能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文化,总归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映。很多音乐的创作,完全是一种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而制作的快餐。这就像电影一样,工薪阶层劳累一天下了班,只想看点儿轻松娱乐的电影放松自己,不想再拿什么晦涩文艺的片子折腾自己脆弱的神经——音乐产品也一样。但是为什么我们埋怨音乐要多于埋怨电影?因为音乐每首歌只有几分钟,我们随时都可以接触到,而电影100分钟我们每月只看几次。所以对于音乐的抱怨要直接得多。咱们且不论港台的流行音乐,简单说一下大陆的,80年代计划经济一天上班也不超过8小时还没什么压力,下了班有大把时间去传唱好听的歌曲。而现在,从老板到临时工每天嚯了命地工作,再没有闲情逸致去慢慢欣赏音乐,因此文化消费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大多是在赶公交车或者在开车堵在红绿灯的时候听歌,所以我们的生活改变了音乐生存的环境。媒体的娱乐导向作用,非常的重要。今天我们所接触的很多音乐,实际上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而是被动接触的,这在三表哥的论点中提到了。 媒体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是需要创造利润来生存的,那么它就会迎合某些人的口味甚至于会制造社会氛围来推销它的文化产品,这时候就要看媒体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文化取向了。话题说到这,好像会越说越散,因为涉及到了消费心理学、行为学之类的,我只好大致表达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媒体有时候并不是想要创造美好向上的文化,而只是想挣钱而已。这时候,音乐的发展就产生了分歧,垃圾音乐开始进入市场,注意,我说的是市场。人是有思想的,有判断能力,怎么可能任由文化失落?如何纠正音乐的发展?垃圾音乐你不去听它就是了,它自然会在市场中消失。正如本题的提问者那样,既然已经有人提出了质疑,当然就说明目前的一些音乐作品得不到大众满意,大众开始给这些产品以差评。只是,需要时间,这些音乐最后不会流传下去。注意,我们真的应该认为华语乐坛走向没落吗?不!我还是回到我前面说的观点,那就是只不过垃圾音乐到达你面前的概率提高了,并不能从逻辑上证明华语乐坛的优秀作品数量降低了。以前的人们音乐欣赏水平还没有现在高呢,既然现在欣赏水平提高了,那么甄别和淘汰垃圾音乐、传播和保留优秀音乐的水平就提高了。社会一直在进步,不是吗?我也是边写边在想我到底想说什么。此时,我知道我想说什么了:过去的音乐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音乐传播途径有人为筛选因素,因而好音乐进入市场并成功赢得大众的几率和速度比较高;现在音乐生产力水平高、数量大,音乐传播的中间环节少而缺乏人为筛选,因而差的音乐进入市场的几率和速度高,造成大众的一种错觉认为华语音乐走下坡路。-------------------普通分割线-----------------转述我的一位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朋友的原话:“那时候音乐没有现在商业化。那时候的人写歌,大部分是真实情感与思想的表达。现在,写歌的人都是完成任务,做活。以前写歌更接近于兴趣,现在写歌更接近于工作。以中国人的特色,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出于真心的创作并不是没有,还很多,比如我的很多非商业作品。但是没有公司愿意出。一切都是因为钱。”-------------------又是普通分割线-----------------我有看到有些朋友表达过“音乐从业人员不努力不认真”的观点。我本人不是音乐专业从业人员,但是我的很多很好的朋友是音乐专业从业人员,十几年来我看到他们一如既往地努力和认真,我相信“音乐从业人员不努力不认真”现象并不是全行业普遍存在的,不了解音乐从业人员工作和生存状态的朋友们可能并不理解。对此,我这样理解,音乐作品是文化产品,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其流通过程具备普通商品的一般属性,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那么,音乐作品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是制造音乐作品的人出了问题?我的观点是:资本出了问题!!!那些对音乐制作进行投资的公司,他们只想快速挣大钱,所以不可能等待那些需要慢工出细活还得保证有点儿文化有点儿思想的好音乐出来。
日,作为中国唱片业的代表人物,宋柯宣布旗下的太合麦田音乐公司不再签约包括李宇春在内的歌手,正式结束唱片业务。事后他表示:“其实唱片业在中国从来没起来过,有的也只是盗版唱片工业。” 著名音乐人卢中强说:“以百度MP3搜索引擎为首的互联网音乐模式,成了一种可怕的GDP指标,令人头脑发热却对原创音乐没有实际的帮助。” 小柯老师坦言:“埋头搞音乐创作的人不如在外面唱歌比赛的人,所以原创音乐的人才在萎缩。” 三位音乐人的名言足以说明现在流行音乐面临的现状。
我来说两句,作为一个70后,作为一个一直听华语流行音乐过来的人。两岸三地现在流行音乐的窘态,一言以蔽之:创作音乐不赚钱!这个创作音乐不单指原创音乐,还包括一切新歌,包括那些改编歌曲(注意:这不叫抄袭)。为什么?第一,网络下载猖獗,唱片不卖钱。80年代,香港弹丸之地,就能支撑一个可谓庞大的唱片工业,靠的是两个东西,一是实体唱片+磁带;二是演唱会。前些年香港一个电视节目,请了谭咏麟、李克勤两个“百万销量”歌手,和谢安琪等几位“八万销量”歌手一起追忆乐坛今夕。谭咏麟谈到当年唱片公司预算之高,新人歌手神往不已。原因就是卖一张唱片,可以赚一张唱片的钱。所以,香港才会有那么多的改编歌,改编歌不是因为原创能力不行,或者歧视原创音乐,是因为市场实在太旺盛,靠顾嘉辉、黎小田、徐日勤,包括林子祥、陈百强、谭咏麟这些音乐人的创作是跟不上的,是为了为听众提供更好的音乐作品。而现在,唱片不卖钱,就算作曲、作词都是歌手一人又如何?就算CD都是歌手自己下车间制作的又如何?第二,演唱会模式落后。这一点,内地市场责任重大,首当其冲。如果说唱片不卖钱,但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赚钱的话,也不失为另一条路径。当然前些年的彩铃什么的现在已经落伍。但演唱会,如果做好,完全可以作为创作音乐的一个销售途径。这一点在香港的一线歌手,还是有所体现,陈奕迅、张敬轩、容祖儿、李克勤,包括老一辈的谭咏麟、张学友,都能维持相当场次的演唱会,他们为了维持新鲜感,为了这次演唱会能与上一次不同,也会尽力推出新歌。这些年香港很多新晋歌手出一两张碟就开演唱会,很多媒体看不惯,其实这也是曲线救国。所以说,很多内地朋友跟我说看不惯香港演唱会那些浮夸的舞台,其实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演唱会太密了,谭咏麟、张学友、陈奕迅、容祖儿动不动开二十场,票价又便宜,听众完全可以看好几场,自然很容易失去新鲜感,所以要尽力翻新。但在现在逐渐成为演唱会主力的内地市场,又是另一个场景。内地市场演唱会票价普遍高昂,巡回式的演唱方式,导致每一个城市的歌迷能在家门口参与喜爱歌手的演唱会,其实机会并不多,所以歌手宣传力度一定不够,歌迷还是往往希望能听一些经典歌曲。加上票价较高,很多演唱会的消费群体往往是已就业人士,这个年龄段的听众已经逐渐进入“怀旧”阶段,甚至抗拒新歌。这种模式和一人一首成名曲的拼盘演唱会,在某种意义上差别并不大。中国内地有六七百个地级市,有两千多个县级单位,搞个33场的巡回,在理论上并不是不可能的。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很多城市,可能某位歌手一生只会开一场演唱会,如果你一生只能听一次张学友,你会希望他唱《吻别》还是《用一生去爱》?这样,歌手怎么会有动力发表新作?最后,到目前,我还找不到华语流行音乐突破的方向,碎觉去了。
去年寒假回家后某天,辅导高三表妹做作业。指点完毕之后,表妹戴上耳机边听音乐边刷题(跟我学的坏习惯)。我撇了一眼,哟!竟然是张学友的《爱是永恒》!还是单曲循环。这其中一定有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我问:你怎么会单曲循环听张学友的歌?我记得你以前喜欢过的是张杰,丁日和EXO这些明星啊?她答:学校一个追我的男生推荐我听的,他说现在这些排行榜上的新歌跟歌神的老歌比起来,就是腊鸡。我后来一听,确实好听,所以就一直在听这些老歌了。曾经我也以为自己老了(阿甘年生人),去现在各个音乐APP排行榜上按照列表顺序播放,听不到三首就会转去某某云(避广告之嫌)打开收藏的老歌歌单或者私人FM。现在看来,或许并不是我老土到跟不上潮流了。而是:华语音乐确实没以前(我上大学之前)那么有意思了。20年后,当00后开始怀旧的时候,他们打开的歌单里,没有青春修炼手册,而是一大溜周杰伦的歌。这情况如果发生,真是让人感到悲哀。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