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相亲对象怎么办很像是精神分裂病人怎么办

精神分裂病
﹝﹞&&&&&&&&&&&&&&&&&&&&&&&&&&&&&&&&&&&&&&&&&&&&&&&&&&&&&&&&&&&&&&&&&&&&&&&&&&&&&&&&&&&&&&&&&&&&&&&&&&&&&&&&&&&&&&&&&&&&&&&&&&&&&&&&&&&&&&&&&&&&&&&&&&&&&&&&&&&&&&&&&&&&&&&&&&
精神分裂病按希臘語即心靈或人格的分裂。按精神力學的解釋,即為自我(ego)
或現實感的分裂。從生物醫學的解釋是由於其不明原因的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相對性的分泌過高所產生的精神疾病症狀。
一、主要症狀
( Primary or Early symptoms ):
即原始症狀或初期症狀、負面症狀、早期症狀等,包含:
1.注意力的分裂 ( Split of Attention):
&&&&同一時間之內注意力的焦點分散,朝向許多不同的方向
(1)注意力無法集中、書看不下去、功課退步、IQ
( 智力 )測驗降低。
(2)心不在焉、動作緩慢或發愣,做事無法專心,效率差,日常生活的行動緩慢,如刷牙、洗臉、沐浴、吃飯、穿衣等的時間拉長。
(3)對環境、工作或功課的適應力差,而常換工作、轉學,甚至辭職或退學。
(4)無法忍受平時的外界刺激而容易激動,此需要與青少年時期的矛盾,騷動的過渡狀態的激動表現有所區別。
(5)為了盡量避免外界的干擾與各樣環境的刺激,而產生社會孤立或退縮及自閉的現象。
2.情感的分裂 ( Split of Affection):
&&&&即思想與情感的表達分離,不一致,而呈現:
(1)不適當或不相稱的情感表現,該哭的時候笑例如在莊嚴肅穆的氣氛或場合,追思禮拜、喪葬典禮的時候,無故地傻笑,唯需要與下列區別:
一、歇斯底里的情緒不穩,呈幼稚樣的哭笑不定,但是相稱及適當的。
二、腦器質症候群的情感失禁,哭或是笑個不停。
三、顳葉癲癇的陣發性發笑發作,以一陣陣的喘笑或狂笑表現,數分鐘後即停止,或且附帶其他癲癇或無意識的自動症,每每發作約數分中後呈現疲倦與思睡狀或激動狀。清醒後,又不明白剛剛所發生的症狀及事故是怎麼一回事。
(2)遲鈍,冷峻
),狹小,固執堅持,亦即面無表情,似木頭樣,沒情趣,如隔一道牆一樣,很難跟人溝通。一位太太埋怨她患病的先生說:「唉
! 整天的一副臉繃得緊緊的,就像是石頭人一樣,毫無情調。」唯需與下列區別:
一、腦器質症候群,如腦中風,腦瘤,腦炎即腦細胞退化等症狀所呈現的面無表情。
二、&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的錐體外徑路副作用,即假型帕金森氏病狀的面具樣臉,呈皮笑肉不笑或苦笑樣。
三、歇斯底里症的美麗的冷漠,呈現身體雖然有症狀而表情無所謂之樣。
思考的分裂
( Split of Association ):呈現
一、支離破碎 ( fragment ),脫序
( disorganized ),怪異 ( bizarre ),不合邏輯
( illogical ),雜亂無章的 ( chaotic )思考,以致說話時表現出答非所問
( irrelevant ),你問東他講西,或語無倫次(
incoherent ),上句接不了下句,以及想什麼就講什麼,不經過思考過濾
( secondary thinking process )的所謂「胡言亂語,胡說八道」,而只憑其原始的思想表現
( primary thinking process )。或呈現退化的自言自語
( self-talking 即 monologism )現象。
二、抽象思考的的形成遲緩或停滯 ( poor abstract thinking ),而只看具體的一面,故智力測驗的一項
similarity test很差。例如問病人:「香蕉和橘子有什麼相同
? 」病人可能會答道:「不,不相同,完全不相同,香蕉是長形的,橘子是圓形的。」或者回答說:「都可以剝皮,都是甜的,可以吃的,有營養含維他命的、顏色底色是黃色的。」以上的「剝皮」「可以吃」皆需要用具體的動作表現出來的;
「甜的」可以嚐出來而需用具體的味覺去嚐;「黃色的」需用具體的眼睛視覺去感官到,「營養與維他命」需用儀器分析出來?.全部是具體的。然而正確的答案「都是水果」才是抽象名詞,精神分裂病人,智能不足及老年癡呆患者對此抽象思考很差,皆想不出抽象的名詞。
&&&&&&&&&同時為了彌補或代償內在抽象思考的欠缺,病人喜歡看形而上學的書籍,好好的學校功課不唸,成天泡浸在哲學、心理學、星象學、靈魂學、易經、八卦、相命學、外太空、孫子兵法、佛道經、無字天書、...。初、高中的學生,物理、化學、英文都不好好唸,還一天到晚研究什麼孫子兵法、無字天書,叫我看都看不懂。這種情形已經是早初期的精神分裂病症狀了。
&三、思路固囿而缺乏彈性變化,其應變能力差,呈僵化想法
concreatthinking或刻板的stereotype 思考程序或生活型態
( 習慣 )。例如:下雨天戴帽子,日曬天戴帽子自然合乎邏輯,但是晚上去參加宴會吃酒席也要戴頂帽子,就是固囿刻板的思想。一問他為何晚上吃酒席時候還戴著帽子,可以拿下來,但病人卻答道:「這頂帽子我沒地方可以放置,所以只好放在頭上。」這是病人合理化地解釋他缺乏彈性機變能力的一種現象。病人每天一起床可能固定站在他習慣站立之處。看看窗外、天空、遠山,向它揮手、比手畫腳
mannerism、或固定的自言自語等一成不變的話語及動作,每天同一時間內總是站在同一個地點,做同樣的動作,說同樣的話,而且別人不能插手管他,或是侵佔他的地盤--------他所站立的地方,那是他的勢力範圍,是不容許別人靠近的。他住慣了那地方,也不想要搬家或移動他的生活環境,以及改變他生活習慣的型態。工作人員欲將他從樓上搬下來,換個床位,他硬是不肯,拉都拉不動,就像是要剝他的皮一樣困難。冬天穿棉襖,夏天流汗滿面,也還穿著棉襖。這種特性更增加病人的人際關係上的孤立與社會退縮,勸他到外面公園散步,去逛街,或參加教會的聚會,社團活動等,都很不容易的。
然而,日本東京大學有一位精神病學教授說,精神分裂病人這種stereotype的生活型態以及concreate思考是他的缺點,也算是優點。因為他能勝任一般人所不能勝任的刻板式的工作,例如:每天固定的上班去操作某種機器,工廠的作業員、印模板工、清道夫、送報員、飯店、旅館業的站崗警衛人員、掛號室......等較少需用思考去應變的工作很適合他們去做,一般人做久了反而耐受不了,會覺得太枯燥無聊,索然乏味,若繼續做下去,一般人可能會因產生單調無聊的感覺剝奪
( sensory deprivation ) 而致心理問題。然而精神分裂病人卻反而較可以長久地適應得很好。但較複雜,機動性大,變化多的祕書等工作或行業,他們就受不了而崩潰了。
、現實感的分裂合而為一感
( Split Sense of Reality ):人格的自我
( ego ) 發展建立於七個月大的嬰兒時期,即口慾期(
oral stage ),這個時候自我界線或屏障
( ego boundary or barrier )的形成,將人、自己與外在的環境分開,因而人
( 嬰孩 )開始認知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周圍的世界,例如:電燈、奶瓶、尿布、玩具、時鐘、大便、母親......等等,也逐漸地明白自己不同於外界的一切人、事、地、物,而開始害怕陌生人,別人一抱他,就哇哇哭叫,跟別人之間就有了距離與分寸,不敢太隨便親近人。同時也開始學會了禮貌、懂得矯揉造作及虛飾偽裝,而善於隱藏自己,用面具掩護自己。這時候也有了主與受的觀念,而人際關係及社會意識逐漸形成,學習跟熟悉的人打招呼,學習叫爸爸、媽媽地咿呀咿呀學說話,故又名
vebral stage。人也就漸漸學會用語言來表達內在的思想(
secondary thinking process ),這樣的自我能夠認識到自己跟別人,以及外在世界的不相同,因此人就有了現實感(
reality )。然而,所謂的精神分裂病,亦即所謂自我界線的現實感的分裂,而產生心神的崩潰狀態
( split of mind ),呈現兩種症狀:
1.將自己與外界合而為一感,就是覺得外界的任何事物皆牽連跟自己有關係。例如看見一堆人在講話就將它牽連入與自己有關係,而誤認為那堆人是在談論他的問題,或在批評他,嘰哩咕嚕地針對著他說些閒言細語,即所謂被議感
( idea of reference )。一般正常人偶而也會有短暫的被議感,例如昨夜睡眠欠佳,心情愁悶,精神壓力大的時候也會有的現象,一陣子過去就好了。但精神分裂病人則一直持續著有這種感覺,這就是「關係妄念」(
delusion of reference ) 的症狀,例如公共汽車上的人都在注意我,報紙登刊著關於我的思想或事情;電視所演的劇情就是把我的故事搬出來演,那牧師講道怎麼可以針對著我的問題在講,這件飛機的失事,就是我昨天打破了一個碗,一碰,碎掉了,爆炸掉了,那個人跳河自殺死掉,就是我那天打桌球不小心漏接一個球,撲通一聲掉下去的關係?.
等,凡是外界的人、事、物皆為跟自己有關連,而有到處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感。
&2.退化回嬰兒六個月以前(本我)
id的症狀,而造成:
一、你我不分:是你的或是我的搞不清楚,所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例如拿鄰床病人的餅乾,整包吃光光
( 此非偷竊或反社會的盜劫行為
),亂闖別人的房間,穿別人的拖鞋
( 非定向力差 )。
二、無主與受的觀念:無人際關係,無社會意識,不跟別人打招呼,無法跟人溝通,而孤立、退縮,甚至封閉自己,離群索居。
三、好壞不分、是非不明:什麼是對的、錯的弄不清楚。人的是非分明起源於幼兒期一歲半至三歲之間,這時候是開始大小便訓練的好時機,亦即肛門期
( anal stage )。父母親會告訴幼兒大小便在床舖上或客廳的地毯是「錯的」,解在便盆或廁所的馬桶是「對的」,這時期的小孩子才開始意識到是非觀念,也逐漸形成超我
( superego )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免得犯錯,管制自己的言語勿過分誇大或隨便,而不致於太衝動而損害到別人或破壞到外界的事物與環境。正因為如此,幼兒意識到自己可以用超我來控制自己的言行,自己也會獨立走路了(不需要由父母牽著手臂或扶物走路),而覺得自己可以獨當一面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不必依賴父母親,不必受制於父母親,即產生了人生第一階段的反抗期。這時候幼兒處處想從父母親的權威管束中掙脫出來獨立,靠自己去闖天下,而時常不肯聽從父母親的勸戒,甚至故意反抗父母的意思,你說這樣做才對,他偏偏要那樣弄得父母親哭笑不得。然而,這時期很重要,父母親不要因為幼兒故意反抗的表現,就認為他是大逆不孝而嚴格加以斥責,鞭打過份,恐怕會傷害了他小小的心靈,而造成日後病態的心理問題。幼兒的反抗期是一個正常人的人格發展階段,是每一個人一生必經的階段、決不是懷有惡意的過錯,過些時候,孩子更進而步入另一個新的階段
( Phallic Stage )之際這些反抗的言行就會自然消失的。然而這時期對於幼兒的反抗問題,並非完全不理睬。假如視若無睹地任其放縱,猶如脫韁的野馬,讓他狂傲自大地馳騁下去
(狂躁狀態)
也是不對的。過猶不及,管太嚴厲或放縱皆不合宜,適當的輔導卻相當不容易,是一種需用高度智慧、愛心與耐心的管教藝術,「關懷而不監視,開導而不轄制,勸勉而不斥罵,扶持而不藐視」,做父母親的可以試著去行。同樣地,大小便訓練的時機太早或太遲都不合適,因為小孩子的是非觀念之接受及形成時期約在一歲半左右,假若太早訓練,說他這樣不對,那樣不對,根本是於事無補,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關於父母親所說的對錯,是非的意義是什麼?太早大小便訓練反而會使幼兒每天提心弔膽,戰戰兢兢的深怕自己會受父母親責備,缺乏安全感,而感到無自我的地位,無主見,無所適從,不知怎麼辦才好?進而懷疑自己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導致自卑感而遇事都是覺得自己的錯,我真差勁、我太無能,以致於容易產生羞恥感與罪惡感,惱羞成怒、恨與敵意感,而造成各種心理病態,如強迫症、憂鬱、傲慢、妄想症等等。假若大小便訓練過於晚,則小孩子容易導致狂妄、隨便、無法無天的言語行為與思想態度,即缺乏超我管束的能力。精神分裂病人既然本我
( ego )分裂,當然無法形成超我(
superego ),也就無法分辨外界事物的好壞,分辨是非的問題,因此病患犯錯的行為往往是身不由己、無責任意識的,非因有犯罪動機而故意犯錯,所以精神分裂病患發病的時候犯法是可以減刑或免刑,當然也就應其喪失或減弱獨立自由意識、判斷是非的能力,而喪失其獨立選賢與能的選擇與罷免權利。可是目前的法律規定可減刑或免刑已經犯罪的精神病患,卻依然讓他們有選舉、罷免權利,這是很矛盾的。除非病人處於復健期,其犯罪動機與意識很清楚之精神狀態下,是具有刑責的能力,也才有權利去選舉與罷免別人。
四、不懂得虛假與偽裝:缺少掩飾的能力,毫無做作的本我(
id ),坦然純真地表露無遺,是個最誠實,最可愛的人。一般人都很怕跟精神分裂病人接觸,其實跟他們相處是最不用顧忌什麼,也不會讓您感到害羞受窘或坐立不安。因為他們喜歡您的時候就會直接地講出來,不喜歡您的時候就罵出來,甚至揍你兩拳...不會像常人雖然內心恨惡您,想報復您,卻表面裝笑臉迎合您或奉承您,這種笑裡藏刀,暗地搞鬼的人才最可怕的。所謂:「小孩子怕狗,而大人不怕狗,卻是怕人」頗有道理。有一次客座教授查房的時候,看見一位年輕的男性精神分裂病患者,以其很可愛的眼睛一直瞪著一位護士小姐說:「你很漂亮,我喜歡你,我要娶你做太太,我要跟你結婚,你嫁給我好嗎?你嫁給我好嗎?」弄得這位護士小姐哭笑不得,馬上臉紅了回答說:「不要胡說八道,你又再胡言亂語!...。」此時客座教授即當機立斷,來個機會教育,旋即告訴這位護士小姐說:「精神分裂的病人不會胡說八道,他所講的話不是胡言亂語,都是真心話。只有正常的人才會胡說八道,他們會懂得用顯明的語言溝通,來掩飾暗中的非語言溝通,使人察覺不出來,因而才會上當受騙,這才可怕,才多需要提防。」又說:「你的男朋友說我喜歡你,我愛你,這話可能是胡言亂語、胡說八道,不一定是真心的呢!」
二、次要症狀:
幻&&& 覺:即沒有外界的刺激,無中生有的感官認知,精神分裂病的聽幻覺較多,占百分之三十強,其次是視幻覺,占百分之四~十。
&&&念:占百分之三十強。
&&&覺:誤認外界實際的事物。
感:別人的談吐、舉止都跟他有關係、暗示他等。
人格解體:病患感覺人格或其自我認同感被解離或喪失,我不是原來的自己,我變了。
阻抗作用:你叫他向右,他偏偏向左。
語言仿效:跟著別人說同樣的話。
動作仿效:重複別人的動作。
姿態動作:一次再一次地表演手勢或某種姿態。
鉛版式動作:持續無意義的動作或姿態。
傻 &&&笑:無故地笑,跟情境不相稱。
自言自語:自己跟幻聽的聲音對談或身不由己地發自內心的談話給自己聽。
語無倫次:說了半天聽不出其重點及內容。
答非所問:答覆內容與詢問的主題不一致,文不對題,問東答西。
( Neologism):將整句話濃縮成一個字
( 康熙字典找不到的字
) 或講些三不像,沒有人聽得懂的語言。
三、精神分裂病的類型:
單純型:大多發生自少年時期,約十三、四歲起漸呈緘默、孤立、被動懶散、表情遲鈍、衣冠不整、邊幅不修、不洗澡、好吃懶作,游手好閒,缺乏社會功能的力量與意識,注意力分散、缺少生活目標與動機,不瞭解自己到底為什麼活著?對外界任何事物與人際關係都不感興趣,事事皆顯得淡漠無意,所謂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不想讀書,不想工作。沒有妄念或幻覺為其特色,很容易上當受人利用,被人支配去做壞事情,社會上有許多的犯罪青少年與從事靈肉買賣的娼妓中不乏其例。此類患者用藥治療效果不好,雖然不吵不鬧,但預後最差,社會功能極低,在早期用行為治療略有助益病況的改善。目前列入negative
symptoms 的精神分裂病,有些新產品的抗精神病藥物尚稱有療效。
青春型:俗稱「破瓜型」。發生自青春期,約十八、九歲起漸漸感孤單寂寞、空虛、注意力不集中,書看不下,睡眠欠佳、功課退步,成天封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色情妄念、傻笑,自言自語。情緒反應淺狹或不適當,哭笑無常,衣冠髒亂、言行幼稚,像幼童般地撿地上的東西吃,隨地大小便;甚至思想支離破碎、語無倫次、答非所問,或其他的怪異行為。幻聽,例如有女孩子的聲音在他的耳朵旁邊呼叫他的名字或是批評他罵他。近年來此類型的病人在精神分裂病中所占的比例已大為減少,不知是否時代科學文明的進步,醫藥衛生亦較普遍受重視,營養照顧較佳的關係?
智能不足或其他腦疾患後遺症而心智喪失的病人,有些症狀很類似青春型精神分裂病,即幼稚與退化之現象。事實上,腦疾患後遺症或智能不足病人若在其大腦額葉皮質部有病變,則一般會引起情緒的變動以及行為、衣著等的疏忽,此症狀很像青春型精神分裂病。然而,從人格發展與環境因素探討,智能不足,與腦疾患後遺症本身的病情是否會影響人格的發展?其心智的障礙是否無法勝任某種環境的壓力而造成適應上的困難,受到無法避免的環境的長期折磨,持久地恐懼、緊張或退縮,終於精神
的崩潰,而變成類似精神分裂病的症狀呢?
&&&&&&&青春型精神分裂病在一九五二年抗精神病藥物未發明以前,心理治療與行為治療未積極推展之前,其預後相當差,僅次於單純型,往往久病不愈,終於踏入慢性精神分裂病的境地。然而目前精神醫學有許多藥物可以改善病情,配合各種心理、行為、工作、職業治療等,幫助病人恢復其社會功能,踏入社會服務群眾。
妄想型:一般發生年齡較遲,大約二十五歲左右,但近年來有提早的趨勢,亦即二十歲左右即發生,且發生率較往昔為多,這可能因著時代局勢的變遷,思想教育的受重視,科學文明的進步,工業生活的競爭劇烈有關係。是否亦是一種時代病呢?
&&&&&&&在一個充滿著緊張、繁忙、紛爭、詭譎多變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自信心皆受到影響,容易造成懷疑、倉惶與敵意感。亦是形成妄想型精神分裂病的外在因素。聽說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患精神分裂病者以妄想型占的比例最多,中國留學生一到了國外,假如異地沒熟悉的親友照料,或自己心理上沒有周全妥善的準備,加上日積月累的功課壓力、學費、生活費的負擔,成績的不如意或不滿足?,如此精神上的壓力沈重可想而知。又害怕遭受左傾派、台獨、或其他恐怖分子的欺騙、威脅,而不敢隨便跟陌生人交往,甚至人際關係顯得過分謹慎與警惕,小心翼翼地處理外界事物,太執著於「防人之心不可無」,「知人知面,不知心」,漸漸地形成孤獨、寂寞、空虛、無助、全身不適感,甚至產生了疑心、冷酷、被議感、被害妄念、兩面價值的情感表現、自閉與幻聽等等,而被送入精神病醫院。
&&&&&&&妄想型的形成機轉可能從內心裡的罪惡感,惱羞成怒,產生恨與敵意感,投射變成妄想症,覺得有人要陷害他、控訴他、有儀器電波控制他的行動與思想,聽到有人罵他或揚言要殺他的聲音,或稱讚他、表揚他的聲音,甚至有攻擊、破壞行為的衝動。美國社會中以誇大之妄念占多數,中國社會中即以被害妄念占多數,妄想型精神分裂病在初期得到適當的治療,則預後很好,若其妄念持續了六個月以上還未能消除的話,即此妄念即很難去除,而固定存在著,則預後較差。病人服藥,症狀改善之後,可以接受心理治療的階段很重要,如何減除病患的疑心,即罪惡感與敵意感,建立其自信與信賴別人的人際關係,以恢復其社會功能,是心理輔導者
( 包括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員等
)的一項艱苦任務,不是一天能改變得了的。
僵直型分裂症:病人急性發作呈僵直狀態,不言不語,不尿尿、不吃食物,身體長久保持固定不變的姿勢
( 各種奇異姿勢 ),或呈蠟狀樣捲曲,眼球甚至外動狀,外界之刺激似乎無動於衷,扮鬼臉,猶如一個軟蠟製成的人像,但病人意識清楚,心裡有數。這時候,若是有人故意逗弄他,雖然當場他無法報復,但仍記在心理,待病況恢復後,夠你瞧的。這種個案在台灣鄉下可能被認為是由於鬼魂附體、靈魂失散、或是受人咒詛、風水不佳等因素所致,而請道士、童乩來趨魔邪,收聚靈魂,在病患面前跳動、吹螺、揮舞,病患雖然身體不能動彈,但意識明白,心理很生氣,可能一下子突然出其不意地激動起來,產生難以嚇阻的衝動、攻擊、破壞等行為,或漫無目的地遊走、逃跑、重覆性地動作、語言模仿、動作模仿等。此種病人可能因長久拒食、鉛板式的重複動作或固定不變的姿勢、激動喧鬧而消耗體力,甚至疲憊衰竭。治療方面以電擊療法配合抗精神病藥劑效果很好,且需注意補充身體營養與水份。此類型患者癒後良好。
情感型:除了思想不合邏輯,不切實際之外,主要在情緒方面的變化,如憂傷或昂揚。這類型病患與躁鬱症精神病很難區別,有些人以是否有幻聽來判斷,但不一定正確,因為躁鬱症的患者有些報告有幻聽,有些人則認為沒有,無論如何,病人的症狀總是存在。在美國被診斷為情感型精神分裂病的患者,在歐洲、英國可能認為是一種躁鬱症。同樣一個病例,歐美診斷的結論可能不同,這或許跟國情文化、社會背景與醫生診斷的角度與經驗不同而異。但其治療原則一般大致相同,情感型在精神分裂病的類型中其預後算是較好的,藥物治療以低效能
( low potency ) 優於高效能的抗精神病藥劑。
潛伏型:有許多的病人,剛開始有各種精神官能症的症狀,例如恐懼、緊張、焦慮不安、憂鬱、強迫思想或行為、歇斯底里樣、全身不舒服、失眠?等等,而先去看內科醫師,看不好、就轉去看專科醫師,例如腸胃專科或心臟專科,看了仍不好,再去找眼科或泌尿科醫師,經全身檢查,一切都正常,但病人仍然認為身體的毛病繼續存在,且依然焦慮不安、恐懼憂鬱、失眠、想自殺。有些內科醫生或初學精神科的醫師可能將此個案當作一般精神官能症治療,然而雖然經過數年之治療但效果仍然不佳。漸漸地起了自閉思想,從現實的環境中退縮,覺得別人用奇異的眼光在注意他、監視他、或有意在折磨他,或覺得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這世界也在變,周遭的一切都很陌生,好像到了月球或外太空的另一個地方...等。這類病人在近年來有增加之趨勢,可能是以前診斷時沒有注意到這種個案,以及工業社會的變遷科學文明的進步,整個時代在變動的關係。這類型又稱為邊緣型或偽精神官能型精神分裂病。其行為與性格方面的表現較為內向性、缺乏興趣、驅迫性退縮;情感方面則呈自卑、冷漠、憂鬱、矛盾情感、焦慮、陣發性驚慌、情緒不穩定;思想與認知功能則顯示生活無目標、有自殺意念、病識感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現實感、自我感消失、身體妄想、被控制妄念;而身體症狀則有失眠等。治療此類患者大多以低劑量的抗憂鬱劑及少量的抗精神病藥劑同時合併使用,按病情適當地分配藥量,且須配合心理治療等。其預後大多數不好,雖然精神病症狀消失但卻轉回精神官能症的症狀,老是留個尾巴,拖拖拉拉,需要長期服藥。有些病人則變成其他類型精神分裂病,而預後很差。
兒童型:發生自兒童早期,被發現缺少人際關係、強迫慾望、思想扭曲或變體,自我的身體意像不清楚或扭曲,對挫折的忍受力低,突發性的色情或攻擊衝動,語言功能發生障礙如啞語,說話較遲鈍,字句用意錯誤,用足尖走路,前後搖擺胸背,頭或身體旋轉等。此類型在嬰兒時期
( 有的二個月即被發現
) 約十八至二十四個月大被發現有知覺性、認知性的障礙、發育遲緩、人際關係障礙、語言說話方面的學習能力障礙,以及活動方面的障礙,稱為嬰兒自閉症。此類型約有百分之七十五往往被誤診列入智能不足的兒童裡,其預後要看其有無合併神經障礙的問題。兒童約五歲的時候,其大腦語言區的發育已定型,亦即五歲左右說話中心便逐漸固定於某側大腦半球的額葉下腦回,該側一旦有病變,傷害此中心,則此機能便從此消失而不可復得。若五歲時仍失敗於語言的學習,則對於往後人格發育有阻礙,其預後則不良。不會用玩具的小孩,其預後亦不良。合併智能低的其預後最不好。少數患者在五歲前的智力、認知,與運動功能的發育、語言的溝通良好,則預後較佳。此個案大部份沒有思想妄念或幻覺,但顯得格外地害羞、內向、被動。直到長大有的變成邊緣型或成人型精神分裂病。使用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配合行為治療,以及施予特殊教育或許對病患的預後有所裨益。&
急性未分類型:常無緣無故地突然發生精神分裂樣的症狀,常常沒有病前的壓力困擾因素。可於數週內恢復正常,有的則轉變成別種類型的精神分裂病。
慢性未分類型:這類型,使用過各種單項的心理防衛機轉仍無法解決其應付外界的壓力。最後沒辦法只好將所有的心理防衛機轉通通使用,混合一起,因此包含了各項症狀,且呈持續的。包括潛伏型,瀕臨精神病前精神分裂性反應等,顯示出混合型的精神分裂病思想、行為與情感,但有時候可以適應一下現實的環境。
殘餘型:因症狀已大部分改善,還輕微存留精神分裂病的跡象,很像Negative
Symptoms,此時抗精神病藥量視其社會功能及人際關係之進步情況而可以酌情減量至最低量,做為維持治療的劑量,但不能完全不吃藥。停藥之後,第一個月約有30
? 40 %復發率,以後每個月增加10%,一年多不吃藥,大概都會再發病。
四、精神分裂病的預後與治療
談到精神分裂病的癒後,在十九世紀末或二十世紀初葉克雷匹林時期,認為病人永遠無法治癒而最後終於變成痴呆、退縮、社會功能的頹退即所謂的「早老性癡呆症」。事實上,那時代的精神醫學尚是萌芽時期,對於精神分裂病的治療尚無有效的方法,有不少病人當然會變成慢性或痴呆狀。近代精神分裂病的病患能獲得較適當有效的治療,受益非淺,而有治癒的希望。我們大致分為三種預後的程度,各約佔三分之一。
第一種,急性發作,像狂風暴雨,來得急去得也快,治療數週或數月康復後就不需要繼續服藥,通常待症狀消失後再繼續服藥依段時間,一方面在社會上工作,一方面看精神科門診漸漸減藥量,直到不再使用藥物而病況依然穩定。這種型預後最好,猶如得了普通或流行性感冒或急性肝炎一樣,一陣子發病過後就好了。
第二種,是需要長期甚至終其一生保持服藥,若有數天停服藥,則就不太對勁;病情又開始復發了。這好像一般得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一樣,亦可以在社會上工作或讀書求學。
第三種,則稱為惡性頹退型,亦即慢性的精神分裂病病人。可從各類型演變而來,這可能是病人本身的體質因素,至目前的精神醫學而言治癒性不大,或是由於病發當初,未能得到適當合理的醫藥照顧,延誤病情而認成慢性;或初次治療不當,找個半生不熟的精神科「密醫」看病,或住入像監牢式的環境,缺乏合格醫護人員的精神病醫院裡,只表面上地治療病人,達到不吵不鬧就好,沒去注意到病人的社會功能之恢復,以及其心理癥結所在,以為只治療其「病」,而未能深入治療其「人」,終於病患變得終日飽食無所事事,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與活力、孤僻、自閉、懶散、像是寄生蟲一樣,猶如得了精神病癌症,病患不但自己不想要復原、自暴自棄,醫護人員亦束手無策,似乎沒有希望可救,只能用行為治療督促其生活的動機,減少惡化的趨勢。一般說來急性發作,突然表現激烈的精神分裂病其治療較容易,預後較良好,有可能是一種反應性的精神分裂病,病前人格型態、與生活適應上、人際關係、社會功能皆不錯,只是環境或心理的壓力太大,一陣子精神崩潰表現出精神分裂病的症狀出來。所以說,精神病跟普通疾病一樣,有些是可以治癒的,並沒有什麼羞恥與丟臉,因此不必怕被別人知道。然而那些蹣跚而來,不聲不響地、不知不覺中慢慢地不對勁,而終至精神分裂病的患者,其預後較差,治療的改善也只能慢慢地,在不知不覺中略見端倪。&
精神分裂病與妄想症的區別:
病前人格 &
內向、被動、緘默
積極、主動、求完美
妄念內容 &
複雜、對象多變、怪異
單純、特定對象、平穩
若缺乏治療則退化
遲鈍、冷漠
症狀持續六個月以
一個月以上
自我界線常崩潰
& &  &&&
精神分裂病的亞型(分類):
青春型(disorganized, hebephrenic type):使用「退化」regression心理防衛機轉。
妄想型(paranoid type):使用「投射」
projection心理防衛機轉。
僵直型(catatonic type):使用「否認」denial
心理防衛機轉。
&&&&&&&(1)僵直狀態:關閉shut out
&&&&&&(2)激動狀態:推開push
混和型(mixed, undifferentiated type):使用多種心理防衛機轉。
單純(simple , negative type):未使用任何心理防衛機轉。
不適當管教的心理動力機轉。&
父母太溺愛、太囉唆,或斥責孩子什麼都不對、怎麼做都不行
小孩即無主見,無所適從,不知怎麼辦?
失去愛的對象,無自我的地位,不明是非、對錯
小孩懷疑自己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覺得都是自己的錯,我真差勁,我太無用
產生罪惡感、guilt feeling、羞恥感
惱羞成怒、怒恨、敵意、Hostility
投射 Projection
疑心、妄想、被害念。
內射 Introjection
憂鬱、自殺、自暴自棄。
反作用 Reaction formation
誇大、驕傲、傲慢。
抵消 Undoion 或孤立 Isolated
猶疑不決、強迫症狀、畏懼退縮、懦弱呆滯。
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卓良珍醫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里有精神病人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