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语文全国高考卷2高考文言文阅读精选和翻译

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果展示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
【创新设计】(全国版)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单元 第四节 文言句式与文言翻译
上传时间:
版本版别: |
类别主题: |
年级科目: |
所属地区:
E&&&&&&&币:0
大&&&&&&小:0.14 KBKB
    【创新设计】(全国版)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单元 第四节 文言句式与文言翻译2012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详解详析(二)(含文言文译文)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
&&&&&&&&&&&&&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命题评析】
今年的文言文字数为389字,比2011年的516个字还少127个字,大大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量,已经够人性化的了;不过如果将文言断句题那167个字的阅读量算进去的话,大致和去年差不多了。文段大意也并不难理解。郑思肖此前一直是以诗人身份出现在各类试卷中,此次湖南卷将其散文翻出来考,命题者似有黔驴技穷之窘,毕竟此文在文学性上、写作技巧上均无多大建树。只是因为网上难找,可以避免被猜到题而已;但如此,则是与湖湘文化厚重的底蕴愈行愈远了,可见命题者舍本逐末了。中国古代散文如汪洋大海,就再找不出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来?一篇不足400字的文章,要出22分的题目,螺蛳壳里做道场,真难为命题者了啊!去年高考试卷上出现的4分的简答题,今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的选择题,难度再次降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D.期为君子之归&&&&&&&&&&&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也可理解为“强夺”;理解为“劫持”缺少足够的语境。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遗善为闾里传&&&&&&&&&&&&&&&&
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祈使语气,可译为“应该”;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课内牵涉到《孔雀东南飞》《兰亭集序》《苏武传》《逍遥游》,入不熟悉课文内容,恐难理解语境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文中也找不到支持这一点的信息。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无故,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四个选项中前三个文段均出自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出题导向很好,引导师生回归教材。这应该算是本套试卷的一个亮点了。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
&&&&A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简陋的车马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本段属于叙述语段,注意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即可。&&&
B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原题就是加标点。此题注意文言文的对称性质,“名重太山”对应“威信敌国”,“一奋其气”对应“退而让颇”。
C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一段中的句末助词“也”是判断的钥匙。
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注意“已”“焉”“也”虚词的使用即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专题简介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免责声明:本人所有资料来自网络和个人所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图书,请您下载后勿作商用,于24小时内删除,本人所提供资料仅为方便学习交流。 本人如有侵犯作者权益,请作者联系官方或本人,本人将立即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翻译解析1[2]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翻译解析1[2]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6|
上传日期: 06:59:5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翻译解析1[2]
官方公共微信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8125所
24小时更新:2741
总量:5269931
您的位置:
2013高考语文新课标版2.1 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高考试题
2013高考语文新课标版2.1 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高考试题
资料类别:
所属学科:
适用地区:全国
所属版本:通用
资料类型:
下载扣点:0点
上传时间:
下载量:3563次
文档大小:192KB
所属资料:无
内容简介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下载文档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1.(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奏”(上奏)、“罢”(罢免)、“辈”(人)、“列部”(所部)、“肃清”(严肃清正)。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使”(使者)、“裘帽”(裘皮衣服和帽子)、“复”(又)、“召”(召回)。请注意,此句翻译最易错处是把“慰劳,赐裘帽”的对象误作“熊鼎”,把句子翻译成“皇上派遣使者慰劳熊鼎,赐给熊鼎裘皮大衣和帽子”;实际上,皇上“遣使慰劳,赐裘帽”是针对朵儿只班的,目的是想先稳住朵儿只班。
【答案】 (1)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2)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3.(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翻译时要注意,两个句子都是状语后置句,即“勿以罪惧,勿以力止”,“以”介词,用。“惧”恐惧,害怕,这里有使动意味。第(2)句,翻译时要注意,“出令”,发出命令;“正”,形容词用作动词,务正,追求正轨(正道)。第(3)句,翻译时要注意,“若”,如果;“霸王”,称霸天下,做天下的盟主;“举”,成就,发动,兴办;“本事”,根本事情。
【答案】 (1)(治理百姓)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3)您要成就霸王之业、兴举大事吗?这就必须从它的根本事情做起。
4.(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注意“善”“者”“匿”“上流”这几个词的翻译。第(2)句注意省略句式(承前省主语),“洵”、“奇”的翻译。
【答案】 (1)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江水中。
(2)(罗提督)还邀请文人详细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
其他相关资源
中华资源库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中华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