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的广告广告效果怎样

热门推荐:
  文 | 阑夕
  据说,今日头条刚刚搬进的位于中航广场的新办公楼,原本二楼――有着超过14米的层高――是用来存放一架退役战斗机的仓库,经过一番改造,被这家互联网公司的工位填满,鳞次栉比且一览无余,看上去亦是阵势惊人。
  当然,不便之处也很独特:当张一鸣有意在楼顶露台组织员工喝着啤酒观赏这届欧洲杯时,却被同事委婉禁止,因为邻里的科研单位都有保密需要。
  在造访这座建筑的同时,我和今日头条负责商业产品的副总裁刘思齐聊了他提出不久的年度广告营收目标:6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若以2015年的公开财报和业内平均增速而论,2016年不出意外,今日头条已经可以跻身国内互联网公司(以流量兑现的平台)里广告营收的前五名。
  在此之前,刘思齐还在上海代表今日头条参加了主题为「再说广告数据透明」的闭门会议,旨在呼吁媒体同行将广告数据透明化,并开放给第三方监测机构。
  有着百度和新浪就职履历的刘思齐是网络广告行业的老兵,他并不讳言这个领域鱼龙混杂,且利益纠葛颇深,在集体行动的倡导上,向来是「说得多、做得少」,不少看似重磅的会议亦是务虚大于务实。只是,今日头条仍然认为一个统一标准的环境必然有利于整个行业,为此,刘思齐甚至主张今日头条来为广告主的投放数据监测买单:「只要广告主愿意使用第三方来监测它在今日头条的投放效果,我们是可以负担这个监测费用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媒体对于广告数据的开放,是建立单一市场的基础条件,继续往后,就是DSP等产品的应用。若用更加形象的方式说明,那就是全球的媒体都有着成立「欧盟」的梦想,无论体量大小,都能接入一个公正的流量交易所进行广告的销售,有趣的是,正如英国脱欧的转折,Facebook在今年年初宣布放弃DSP产品,给这个方兴未艾的趋势所造成的打击,也是相当沉重。
  Facebook「临阵脱逃」的原因,是它暂时无法对付「数量惊人的虚假流量」,这也意味着良币和劣币的争斗永不停歇,越是优质的媒体平台,就越是会被地下套利的产业盯上,进而稀释广告主的真实效果。
  「你知道你有一半的广告是浪费的,但你不知道是哪一半」,这句广告行业的至理名言,在互联网的繁荣之后一度被认为有机会得到颠覆:当广告主对于流量的购买及管理已经能够细分到成百上千个用户标签,这种可视化的反馈远远好过它们只能依赖报纸发行量和电视收视率作为唯一统计数据的陈旧时代。
  可惜的是,高估技术的力量而低估规则的建立,是多数预言难以摆脱的缺陷。
  在有着雷克萨斯、海尔、BBDO Proximity、电通安吉斯等21家企业及代理商的CEO/VP参与的那场闭门会议上,「没有不能监测的技术,只有不愿开放的媒体」成为当天的金句。刘思齐认为,媒体长期享受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特权,并习惯性的在数据输出上「多加一点儿」,那么这就导致广告主也形成惯例,在评估媒体的效果上热衷于「扣掉一点儿」,行业的信任就这么流失殆尽。
  不能说今日头条鼓励媒体接受第三方监测并无利益作祟,在这个用户使用时长甩开竞争对手一大截距离的入口级应用眼中,它的流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公开的市场有利于去伪存真,突出今日头条的效果品质。
  只是,那些同样拥有优质流量的平台――比如「BAT」――各自有着不同的战略思维,在评估开放数据的风险与收益的议题上,标准答案或许并不存在,而今日头条的倡议,也需要建立一定的信赖共识。
  不过,刘思齐仍然坚持,在这件事情上,既是领先者,今日头条就有责任敦促行业进步。
  在展示类广告的售卖上,今日头条已经实现了全面的「CPM化」,接受曝光监测,而不同于其他App的按天计价。「Google率先在网络广告行业推广的模型我们也在学习,就是广告主对于广告内容的设计会影响它的成本,它的内容越好,越是能够吸引用户点击,那么它的出现概率也就越大,在今日头条的体系内,我们也支持广告主测试不同的物料,帮助它去优化投放,看看哪种内容最被用户认可。」
  CPM(按展示付费)、CPC(按点击付费)、CPS(按成交付费)是网络广告的三种主流模式,它们也分别被认为是对媒体友好、相对中立和对广告主友好。
  在长久的磨合之下,CPM逐渐演化成为品牌广告的投放选项,广告主在意的是品牌传递和用户告知;CPS被更广泛的用在电商和游戏这类消费领域,比如淘宝客和页游。中庸而平易的CPC,则海纳百川的接收了剩余的绝大多数广告诉求。
  以今日头条的广告结构而论,CPM广告多是大客户投放,大概占到收入的30%到40%,长尾客户则偏爱CPC广告,尤其是信息流里的原生推广。这些数据接口,今日头条都提供给了秒针、Admaster、DoubleClick这些业界最主流的第三方监测产品,刘思齐还组建了一支小的团队,专门对接进行协同排查和数据追踪等工作。
  这种间接意义上的「亮肌肉」――不惧效果的横向对比――也是为了今日头条今年的60亿营收目标服务:它需要争取尽可能多的广告预算。
  移动互联网的广告曾被唱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简单的逻辑判断,即PC屏幕和手机屏幕的尺寸落差,决定了二者能够同屏出现的广告容量的落差。
  这个观点本身并不算错,迄今为止,智能手机的大屏化,也未能带来传统门户对于页面版式的充分利用,单栏滚动式的浏览依然是移动设计的主流。
  只是,用户在手机屏幕上的沉浸时长以及高密度的交互行为,让原生广告的刷新频率大大提升,媒体亦不需要再为广告数量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而感到苦恼――PC时代常有这样的说法,即「多放一个窗,少两成的流量」――而是变为想方设法的呈现好的内容,让用户不断的阅读、刷新,而在信息流里插入的原生广告,只要精准度足够高,它的变现价值就与用户的停留时间存在正比关系。
  也是基于这种背景,今日头条的广告收入,在某种意义上是「可控」的,因为广告库存在理论上有着无穷的增量:如果十条资讯搭配一条广告达不到预期目标,那就灵活调整广告配比,就像搜索引擎那样控制自己的营收增长。
  解决了消化问题之后,唯一的问题,就是在交易的另一端,要有海量的广告主,来解决供应问题。因此也能够理解今日头条力主广告数据公开透明的行为,这种底气是它服务广告主的竞争力之一,言下之意莫过于:不让监测的媒体,没有投放的价值。
  受益于原生广告爆发的,除了今日头条之外,新浪微博也是一个正面的案例。为了不与门户左右互搏的争夺客户,新浪微博被逼进入本不擅长的工作范畴,即发展代理商、笼络中小企业、发展增量市场,而原生广告也成为这些断然买不起动辄标价几百万的首页Banner的广告主所选择的最佳媒介形式。
  更为夸张的是腾讯,它家的广点通买了百度的竞价排名,拦截着同样是它家的智汇推的潜在客户。
  有人戏称,这是「九子夺嫡」
  看上去,在搜索引擎领跑网络广告多年之后,移动互联网对于用户行为的不懈改造,终于有机会打破这种僵局了。
  刘思齐依然盛赞Google的成功,他认为在流量参差不齐、数据深度有限的互联网早期,广告主在网络上的砸钱基本上都是「听天由命」,而Google的解决方案让广告主的花钱显得有理可依,在商业模式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次突破。
  然而,就像Google没能挡住Facebook的崛起一样,内容容器――而非中继跳板――式的平台必将更加理解用户,而这也是今日头条的明日之机。
  目前,今日头条还在内容生态上受到主要来自腾讯的竞争,加上腾讯近年也在效果类广告上增速颇大,其狙击效应也不容小觑。
  根据国际市场调研机构eMarketer的预测,2016年移动广告的产值增长高达38%,总体数字可能达到千亿美元,这是前所未有的盛况,也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良机。
  「有了用户,就一定会有收入」――重温这句箴言,其实它的意思并非鼓励单纯的烧钱占领市场,而是产品的开发需要具备相当的前瞻性,商业市场决不会亏待那些顶着风浪开辟崭新航线的冒险家。
  今日头条信心满满的要将这60亿揽入囊中,这也是它应得的回报。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阑夕,科技专栏作家,宅居极客和文艺青年的混合体,潜伏在互联...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移动营销从今日头条开始!
马云曾说,创业最怕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那么移动营销呢?同理!当年有多少企业看的见PC互联网营销?移动营销给所有行业一次洗牌的机会。下一次机会在10年后!
用户多、智能、精准、后台、数据、门槛适当
今日头条是一款新闻APP,致力于向合适的人推荐合适的新闻
手机消耗人们大量时间,看新闻排在第2位
截止2016年2月,今日头条4亿人安装,每天至少5500万人使用,用户每日平均使用84分钟,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5秒算出用户兴趣,根据兴趣智能推荐新闻
从不缺新闻,也不缺获取渠道,科技为懒人服务,每个人打开头条,展示的新闻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本来就不一样
截止2016年3月每天有4500万人使用
4.5亿人安装了今日头条,每个月至少9800万人使用,每个人每天平均打开7次头条,每人每日平均使用57分钟。
精准定向广告投放,让广告主的预算花的值
基于大数据挖掘,可以实现性别、年龄、兴趣、手机、时间、地区等多纬度定向定投放广告
后台灵活操作,实时数据报表
直接在今日头条的广告投放后台上制定广告投放策略,随时查数据,及点击广告的用户画像
今日头条自己也有新闻
搜狐副总裁方刚大方承认,尽管搜狐新闻APP安装激活量已经达到了1.85亿,但2013年的客户端增长却没达标,因为被成立不到两年的今日头条抢跑了
向合适的人展示合适的广告,让广告主每一分钱的预算支出都物超所值。
广告就是新闻、新闻就是广告
没有人喜欢看广告。人们阅读他们想要阅读的东西,而有时候这些内容恰巧是广告。
应用启动全屏广告
每天至少1000万人会看到广告,适合强化品牌展示
信息流大图广告
在新闻信息流中展现广告,广告图片大于新闻图片尺寸,获得高关注度
信息流小图广告
与新闻图片字体大小一致的样式,在新闻信息流里展现广告
金融&&陆金所
电商&&淘宝
旅游 新加坡旅游局
生活服务 PP租车
APP下载 美拍
日化 欧莱雅
做为今日头条的广告代理商,向广告主承诺,我们不是媒体搬运工,我们是您的移动营销顾问。
现在就联系我们的移动营销顾问吧
填写详细推广需求,将获得资深移动营销顾问服务
根据您的推广需求,我们将快速给您一个有针对性推广建议方案。推广需求越详细,推广方案约细致。
点击左图刷新
下载今日头条
艾普移动营销&您的移动营销顾问
今日头条广告快讯
建站2.0和动态建站入口合并16-6-13
为优化建站工具的使用体验,建站2.0和动态建站的入口合并统一为“移动建站工具”,工具入口位置不变。点击进入移动建站工具后,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简洁易用的静态建站(原建站2.0)功能,或选择能制作酷炫效果的动态建站功能,所有功能不变。
建站2.0 布局组件背景和站点背景编辑功能上线16-6-2
现在可以给布局组件和整个站点设置个性化的背景颜色,同时也可以选择本地图片直接上传设置为背景。
操作提示:
1. 布局组件背景编辑:进入布局组件编辑功能,点击背景编辑,选择背景颜色或选择更新背景图片
2. 站点背景编辑:进入页面管理,点击手机模拟器右上角的设置图标,即可进行站点背景的编辑
兴趣分类定向支持二级分类16-5-11
今日头条广告兴趣分类定向现在开始支持二级分类,可以在原有兴趣分类下,选择更细粒度的二级分类,将广告投放给更精准的受众。
受众分析报告新增兴趣关键词维度数据16-4-27
受众分析报告现新增兴趣关键词维度数据,支持查看受众兴趣关键词的广告投放数据,更多维度的数据将有助更全面地评估广告效果。
使用提示:
1. 进入受众分析报告,在“维度”部分选择“兴趣关键词”,即可查看相应数据
2. 每天选取展示量排名前100的关键词数据
3. 兴趣关键词维度数据仅支持日之后投放的广告计划
受众分析报告更新16-4-18
1. 各定向维度披露下载完成率、下载完成成本等更多指标
2. 各定向维度图标提供指标的绝对值而非占比值,比如点击数、点击率,而非点击占比
3. 支持分天粒度的受众分析数据查看,且支持数据下载功能。
提别提示:今日头条对报表底层数据采集机制也做了一些优化,新的机制仅针对日以后投放的广告数据生效。
建站2.0留言墙功能上线16-4-13
可以通过留言墙向今日头条反馈移动建站相关的建议或意见,今日头条会对您的反馈进行定期的整理总结,并以此作为产品下一步规划的重要依据。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锋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我为什么不再更新今日头条自媒体内容了?
“今日头条媒体平台支持媒体投放‘头条广告‘来获得收(bian)入(xian)啦!现广告投放功能正在进行线上测试,特邀请你参加第一批的测试体验,目前体验还没有真实的广告和收入,从下周开始会有广告主参与投放。希望能多发稿体验,并提出宝贵意见,并积极反馈测试效果。”
6月12号,我收到来自今日头条工作人员的这样一条消息。当时处于传统媒体集体声讨风波中的今日头条正筹谋为内容生产者提供相应的利益回馈,自媒体平台“头条广告”就是其中一项,尝试利用流量为自媒体带来广告收入。
我在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开了一个账号,运营得还不错,但是除了偶尔写点儿软文也没有更不伤逼格的变现方式,对于今日头条这么一项利好自媒体人的举措,我也表现得跃跃欲试。我没有仔细研究过今日头条的广告计算方式,但是从6月12号到7月31号(也就是最后更新的一篇),我的账号更新了8篇文章,一共收到了4.37元的广告费。
没错,就是4.37元,而且金额须大于100元才可申请提现。在这8篇文章里,有两篇展示过十万、阅读过万(见下图),已经是最好的成绩。
跟我的内容本身有点小众有关(或许还跟内容质量有关)。如果要赚流量,我最好写“揭秘娱乐圈女性整容的秘密”或者“盘点公开出柜的男星”并配上若干明星照片,会更轻松。这并不是今日头条一家独有的现象,所有流量导向的渠道都会对内容造成这样那样的非正向的干扰。
7月31号之后,我已经没有在今日头条上更新过文章了(微信公众号还保持着稳定更新),因为找不到什么动力。如果有什么原因驱动一个“自媒体”人不停地写作,要么是出于名的刺激,要么是出于利的刺激,后者在我这里基本上已经不成立了,至于名,也完全感受不到。
有人反映今日头条的流量应该是所有自媒体平台里最大的,我必须承认:同样的文章发在今日头条和微信公众号上,前者是后者的五六倍甚至更高,但是这种没有什么意义,今日头条的品牌吞噬了自媒体本身的品牌——也就是说,今日头条的读者是随机的、没有沉淀的,每一篇文章的读者都不同,他们今天或许碰巧喜欢你的某一篇文章,但极少会注意到文章的作者,更遑论对这个作者的自媒体专栏产生什么认同感——不管阅读量是不是过万,个人的存在感在今日头条上简直为零。
如果一个渠道不能为内容方提供利益或者品牌回报,这个模式就是有问题的,长期下去对渠道方自己也没有好处。
可能“自媒体”还是大V们才能玩转的东西。业内有一些自媒体大号,在今日头条发布的很多文章都能过10万的阅读量,收入或者可观。但当我尝试问今日头条的工作人员和业内的自媒体时,大家都表现出讳莫如深的样子,有大V直接表态说“这种靠点击的就不要抱什么期望了”。
不过无论如何,这都是今日头条一次积极的尝试。
关闭雷锋广告
同步到新浪微博
关注产品和创新的科技媒体
关注软硬结合和硬件创业,热爱和从业者交流,微信号“”,另有一公众号“花家舍”(fakecountry),一个我闲暇时用来批发情怀和文艺的地方。
当月热门文章
¥0(免费上门 手机快修)
¥89.00¥129.00
00:00:00后恢复原价
本栏目由提供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以方便用邮箱登录idonews社区首页 &今日头条遇瓶颈,仅凭广告能持续多久? 文章内容页
今日头条遇瓶颈,仅凭广告能持续多久?
今日头条自2012年8月正式上线以来,发展迅猛。如今已成为新闻行业的体量级客户端,影响力超越了4大门户网站,跃居榜首。
有人这样评价:今日头条”不生产内容,只是内容的搬运工。“今日头条”不生产用户,只是聚集用户。为什么今日头条能把内容搬运得如此“精准”,显然是重视用户的。而把段子新闻,评论玩到如此嗨,显然重视内容的。我们翻看今日头条会在里面看到好多有趣的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会获得用户们的高点击、评论,同时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平台重视用户体验,通过精确推送,干掉了微博内容媒体平台;重视内容而不生产内容,却让用户神“评论”“点赞踩
”提高了简单易操作的互动体验,满足阅读内容的消费体验。与此同时,社交账号无缝隙登陆与分享,不仅爽了用户,而且还嗨了“今日头条”。
另一方面,头条推出的广告营收计划,使每一个写手从中获得了收益。通过内容展示,将广告展示给读者,写手们可以通过展示量来获取广告收益。15年头条还推出千人万元计划,计划扶持千名优质的内创作者,每个月保底收入在万元以上。不过,要想成功申请该计划是有难度的。
然而,任何产品都会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看那曾经红极一时的博客、论坛莫不如是,而产品要想能够一直坚挺下去,就需要产品能够及时跟上用户的需求,准确的把握度用户的痛点。今日头条自发布第一个版本至今,已经走过了三个多年头,如今它也面临着生命周期的界点上。
自从今日头条崛起之后,引发了新闻行业的巨变,纷纷转型推出自媒体平台,在模式上希望可以从头条上学的一鳞半爪,可惜只得其形而未得到其精髓。而经过三年多的快速发展,头条也遇到了他的发展瓶颈。如何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自推出千人万元计划之后,头条于年末发了一篇公告,内容是放宽头条的入驻标准,希望未来人人都有一个头条号。然而,公告在几天之后神奇的消失了,知道近期才重新出现。写手们也发现,基于算法的文章推荐存在的问题是,文章推荐完全基于用户的点击互动,而好多优质的内容却得不到推荐。还有一个事实是,写手们创作的内容大多是是会为了吸引用户的眼球,导致的结果是文章内容质量下降,为了博得用户一看极尽对内容进行装饰。
1、头条文章优质内容下降,创作的内容往往是为了哗众取宠;
2、用户阅读水平普遍较低,往往一个时事热点引发的吐槽粗俗不堪;
3、优质写手数量下降,我们在平台看到的优质文章大多是来自其他平台的推送;
4、多平台竞争,在众多媒体平台的压力之下,头条发展举步维艰;
5、写手们的广告费用普遍较低,而收入较高者的广告收益也在下降。
那么,今日头条之后我们还看好哪个?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新闻平台。小编手机中有好几个,发现一些特点。
1、网易新闻的重大新闻报道速度是最快的
往往一些新闻咨询信息,最早的一条是网易新闻客户端推送过来的。
2、文章内容上界面是最下功夫的
小编之前也在界面投稿,审核比较严格,不是每年都能通过,但是,通过的文章必然是优质的文章。而小编发现,文章审核比较细致,审稿人会仔细阅读你的文章,会配文章摘要,配缩略图。这样的服务态度小编也很喜欢。另外,阅读量也很可观,往往单篇阅读上万,而小编发了五篇,平均阅读量也在20到30万,这个数据很厉害。
3、天天快报推荐运营有亮点
天天快报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可以设置接入微信公众号。而作为腾讯的重要内容平台,公众号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内容。天天快报依托这样的数据库,搜索、推送很有优势。推荐算法采取机器推荐加人工运营,保证优质文章不错过。
随着今日头条发展遇到瓶颈,凭借广告收入吸引作者还能持续多久?内容擦混做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头条之路还能走多久?我们不得而知,现如今行业竞争如此激烈,昨天仅仅上线运营不到一个月付费阅读模式的酷狗百花倒下了,虽然试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也启示我们付费模式还需要改善。然而,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呢?
作为媒体平台,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兴趣需求、归属需求等基本阅读需求的同时,内容质量作为平台的核心价值决定了平台的发展。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优质的内容而不是粗制滥造的哗众取宠。
作者:耿彪 | 来源:iDoNews专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日头条广告效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