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艇最深能潜多少米最小气压是多少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水下300米是个什么概念?温度有多少?压强呢?那个每平方厘米300多公斤的压力,相当于什么东西压在手上?潜水员加压为什么要那么长的时间?航天员减压也就最多几个小时,他们和潜水员有什么区别?航天员是从多少个大气压减到多少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只知道如果潜水员潜水后立刻上岸且不说他会不会当场死亡,他的血液里会有气泡,成为一种很严重的血液病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潜水安全】十分钟告诉你潜水到底有多危险?
【潜水安全】十分钟告诉你潜水到底有多危险? 22:48  近年来,随着中国潜水员的暴增,潜水意外事故也随着增加。但是潜水到底有多危险?潜水员怎么样才比较容易发生意外?今天,就跟着潜小伴一起来扒一下吧!(一)潜水究竟有多危险  虽然潜水死亡率(Recreational diving)与交通事故死亡率(Motor vehicle)数据统计对比显示,休闲潜水死亡率高居榜首,为万分之1.63,开车的是万分之1.54,但不要忘记了,大多数人每天都开车,而绝大多数潜水员每年也没有潜几次水。  在开始潜水的时候,我们大概都很依赖教练,总想着只要教练跟我们下水,就不会有大事。PADI的数据告诉我们,每年去考OW/AOW等潜水证的几十万人中,仍有十多人在课程中死亡。  就在11月27日泰国斯米兰发生的一起潜水事故中,死亡水域深度只有11米,而死者的电脑表显示,她大部分潜水深度在9米左右(这是事故发生最多的深度,下文会详述)。这年轻绚烂的生命,就这样永远的逝去了。  我想作为一个潜水员,老老实实承认潜水的确是一项危险的活动,应该不是坏事。只有知道了它的危险,我们才会更认真地去预防事故的发生。大多数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完全可以预防。(二)最危险的地方竟是0-10米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组数据是DAN亚太分部关于潜水死亡事故发生深度的调查。我们都觉得,当然是越深越危险,但实际上在休闲潜水的范围之内,这完全不成立。请看下图。  这个图告诉我们,大约一半的死亡事故发生在10米以内。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水面。水面,是对于潜水员来说最危险的地方。  这几年我想大家也看到了,泰国,台湾,香港,都发生过出水时被路过船只发动机致死的案例,这是水面事故的很大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出水后无法上船,漂流在水面上失踪或死亡的案例,当然也有过了很久被救起来的。很多时候,潜水员消失了好几天,船上的人才发现。因此,船上有惦记我们的人,还是很重要的。  另外,10米深度值的最大隐患就在于它的深度。  当水平面为1个标准大气压值时,10米深度值按照一般计量标准为2个压力值【水体密度和海拔等忽略不计】,而20米为3个压力值,30米为4个压力值,40米为5个压力值。从水平面到10米深度值的压力变化幅度是最大的,为上一深度区间【水平面】值的200%,变化值增加了1倍!!!  而20米深度值到10米深度值的压力变化幅度为1/2,30米深度值到20米深度值的压力变化幅度为1/3,40米深度值到30米深度值的压力变化幅度仅为1/4。  是不是有点看出端倪了!  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潜水员所有的隐患,在水平面到10米深度这个区间爆发的几率是最高的!!!  至于有哪些隐患呢,通常来说生理和心里都会受到影响,以下归为常出现的基础三点:1、旧伤口:  当压力值突然成倍增加时,旧伤口对于压力变化的适应程度是一个考验,尤其是做过心肺手术的童鞋,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和教练讲,教练也要相应调整深度适应计划,增加课时以观察身体适应情况。2、耳水不平衡  非常抱歉的讲,这个词汇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医学词汇,它只是头晕或者眩晕状况的统称。  耳水不平衡在潜水过程中多表现为眩晕,潜水员感觉天旋地转,无法辨明或控制方向,引发呕吐等症状。   引发耳水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通的情况如感冒,身体感染,血压过高或低,身体疲惫,体内氮含量水平,休息不足,饮食过饱,下潜速度过快,频繁的深度变化,心里焦虑,呼吸气体过快,慢性疾病、长期服药影响,贫血、晕船晕浪、甚至耳屎过多,耳内进水等都有引发的可能。  另一层面相对严重,一般是因内耳或者脑部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平衡系统,如出现积液,脑部肿瘤,内耳淋巴囊肿大等  同时,在潜水活动中,潜水员的移动空间从二维转向三维【从陆地的东西南北走向,转到海洋上下东西南北的移动】,视觉的适应程度也会引发该类症状。  当潜水员在水下发生耳水不平衡的症状时,应尽量保持放松,保持当前深度,调整呼吸节奏,如呕吐冲动强烈,可将二级头拿离口中手持,进行呕吐,呕吐完毕应将二级头放回口中并排水。切记不可急速上升!3、深海恐惧症  就是恐惧症的一种,某种意义上可以算做是幽闭空间恐惧症的延伸。多出现恐惧、焦虑、惊慌、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脸红流汗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窒息、昏眩、有濒死感,甚至失忆!  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一方面麻烦自己严格控制饮食与作息,避免饮用酒精、咖啡、浓茶、可乐等刺激性饮料以及一切带有咖啡因的饮品,避免嗨到精疲力竭再去潜水的情况发生,多看些开心搞笑的段子,多与同伴交流减缓心里负担。  作为教练,恭喜你,只能循序渐进的严防死守了,平时多注意学员的精神状态,多聊天安抚,不可批评过甚,下水可以拜托多几个助教支援,因为一旦发作水下很难控制。  压力的改变,会引发的问题是全方面的,无论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无论是经常发生的,还是不常见到的。  至于极速冲水/憋气升水这事就不要再谈了,毫无疑问,腔内气体体积成倍膨胀,可比从30米冲到20米危险的多的多!(三)男女有别?  在较为年轻的阶段的PADI持证潜水员中,男性事故率远高于女性。请看下图。  DAN美国的统计结果是,在65岁以前,男性的死亡风险远高于女性。DAN欧洲的结果是,40岁之前,男性死亡风险是女性数倍。DAN亚太的数据中,女性占死亡人数已经从30年前的6%上升到了19%(当然同时女性潜水员的比例也在上升),但至少目前风险仍然比男性要低(否则应该是和女性潜水员人数一样占33%)。只有在PADI课程中,女性风险才与男性大致相当。  不过也有数据显示,女性死于惊慌的比例远高于男性。(四)到底有多少种死法  我每次谈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不潜水的和休闲潜水的朋友都表示“喂不要说这么不吉利的话好吗”;但我认识的所有严肃的潜水员都不讳谈死,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有一种“I don't mind going this way”的感觉。事故分析(accident analysis)源于洞潜领域,为后来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大大降低了伤亡率,其后也被扩展到休闲潜水领域,就像前面提到过的,几大潜水组织每年都会进行事故统计和分析。  其实,潜水最常见的一种死法大概是“不知道怎么死的”。  先来阐述第一种死法,也是最最常见的:淹死。第一种死法:淹死  细分起来,淹死又有几种可能:一种是在水下彻底没气了,又来不及上升到水面;还有一种是在水下呛水导致昏迷死亡,但是呛水的原因本身,就像本次斯米兰不幸身亡的张林一样,人们推测她可能是死于呕吐后引发的呛水,最后溺亡。但是事实怎样,没有人会知道,只能够揣测。  第一种情况,曾有两位香港潜水员以及一位在菲律宾工作的美国教练一起在USS New York号沉船潜水时,一位潜水员失踪,教练去寻找,后来被发现两人在船内溺亡,教练的浮力气囊里最后一口气都已经吸完。总之这个事故的教训,是潜沉船时,千万别丢掉引导绳……  第二种在水下呛水导致昏迷死亡的情况,在我看到的材料中,貌似是新手,尤其初次课程中死亡的大部分新手所遇到的情况,多数情况下大概都是因为惊慌。(潜水教材和《银河系漫游指南》里面都说:don't panic!)前面说到那位在斯米兰10米水深处出事的中国女孩很可能就是呛水昏迷的一例,具体结果还要等尸检报告出来。  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那样,潜水最常见的死法就是“不知道怎么死的”,所以这些案子的真相,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第二种死法:压力相关  和压力相关的死法,其实主要不是因为深水压力过大,而是因为下潜上浮过程中压力变化太大造成的。大家都知道初学潜水会耳朵痛,耳压平衡问题严重时还会导致耳膜耳鼓受伤。但压力变化更恐怖的后果,是肺部的气体体积变化造成的,俗称爆肺。为了避免类似事故,  第一要学会拔充排气管,第二万一面镜丢了不要惊慌,慢慢找就是了,其实在水下睁眼也没那么疼的,过一分钟就能忍受了。  压力变化导致的死亡,除了爆肺这种比较壮烈的之外,还有温柔一点的,那就是传说中的减压病,每个新潜水员都应该闻之色变。它通常在浮上水面后2-48小时内发作,包括很多不同的症状,关节疼痛,肢体麻木,或者是皮肤上的大片红斑,都有可能是减压病的征兆。最讨厌的是症状太难确定,有时你真分不清是减压病还是自己神经过敏。  减压病的治疗首先是立即呼吸纯氧,轻微症状在吸氧后可以缓解,如果不能缓解就要想办法送去减压舱。  减压病的原理其实并不能说非常清楚,当然大家都知道,在水下高压环境中溶解在各种组织,尤其是脂肪组织里的氮气,在压力减小的时候会逸出,变成气泡,造成各种后果。所谓的减压病(decompression illness,简称DCI)又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arterial gas embolism,简称AGE,指血管中的气泡造成的动脉栓塞,凡是做过或者看人做过手术的人都知道这有多危险。  与AGE相关的一个东西叫做PFO,patent foramen ovale,中文是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是胚胎心脏中左右心房之间的一个孔,因为胚胎是通过脐带从母体那里吸取氧气,所以血液无需经过肺部,左右心房可以直接相连。出生后由于肺部压力剧减,导致卵圆孔上面的那片组织(想不起名字了)闭合,从而达到动静脉血左右分开的效果。据传说,世界上有25%的人,这个闭合都是不完全的,在肺部压力增大时可能导致左右心房之间的血液渗漏。肺部压力怎样会增大呢?比如说咳嗽啊,还有——答对了,潜水啊。如果右心房的静脉血带有从身体各处冒出来的气泡,然后不经过肺部直接流窜入左心房,进入主动脉,那么,呃,也许就挂掉了。  说到这里,大概读者都和楼主一样想要直接冲去医院,检查看看自己有没有PFO了。不过其实很多潜水组织并不建议进行PFO检查,因为检查也有相对危险。最重要的是,PFO只不过是增加减压病风险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不一样,甚至于每一个人每一天的情况都不同,没有PFO也并不能保证你的安全,所以在减压问题上,永远不要挑战自己的极限啊。  DCI的另外一类是decompresion sickness,简称DCS,是由组织中的气泡引起的。DCS又被粗略地分成I型和II型,I型相对比较轻,比如最最常见的关节痛啊,皮肤痒啊;II型则相对严重,涉及到神经系统,比如说麻木啊半身不遂啊什么的。我听说过有I型减压病不进减压舱的(当然这个这个绝对不能推广哈),但II型就必须马上治疗了,否则也许会终身残废。实际上就算是I型,也很有可能留下一些些的后遗症,毕竟组织中的气泡也会堵塞血流妨碍局部供氧,有可能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死亡的神经细胞可是不能再生的。  关于DCS,我偷懒从wiki拷两个表格,翻译过来好了。  得减压病也不是神马羞耻的事情,见过的许多牛人都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得过不少次减压病。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休息多喝水,尽量保守地潜水,然后留心相关症状了。  除了氮气之外,其他的惰性气体都有可能引起减压病,但是因为气体性质不同,相对应的减压计算也有不同,好在休闲潜水员基本上不需要管这些。  因为有减压舱的存在,减压病导致死亡的例子在事故报告里并不多,但不多不等于没有,在BSAC的统计数据里面,还是有一例减压病死亡的。第三种死法:气体相关  大家都知道,我们呼吸的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有少量二氧化碳。大部分休闲潜水员呼吸的都是压缩空气,少部分采用高氧空气。但是不幸的是,这些气体在高压下,都会变成“有毒气体”。氧气  氧气当然是最重要的成分,没有它我们就挂了。但氧气太多我们也会挂掉——氧分压一旦超过1.6,人就可能表现出氧气中毒的症状,主要分为神经中毒和肺中毒两种,前者出现较早,后者是长期积累后出现的。曾有一起技术潜水的事故,两位技术潜水员在水下21米进行初次减压的时候,其中一位迅速死亡。  原来他的减压气瓶里不是这个深度所应采用的50%高氧空气,而是6米减压采用的100%纯氧。在水下二十米压力大约为3个大气压,纯氧的氧分压就是3,远远超过1.6的危险界限。最让人崩溃的是,后来他的潜伴发现,死亡的潜水员身上两个气瓶都是100%一百纯氧,而自己身上两个气瓶都是50%高氧空气。他们把瓶子拿!!!错!!!了!!!氮气  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通俗地说就是打酱油的,虽然存在,好像没啥好处也没啥坏处。然而氮气在水深到一定程度下,却能够让潜水员感觉到“氮醉”,nitrogen narcosis,据描述是一种类似于喝醉酒的感觉,有人说下降多少米相当于喝一杯鸡尾酒,鉴于楼主从来没有喝醉也没有氮醉过,实在无法提供一手资料。大家都知道醉驾可能造成什么后果,同样,醉潜也可能让人失去判断情况并正确反应的能力,误入歧途。大深度空气潜水造成的很多伤亡,都可能是因为醉氮造成的。一氧化碳  还有一种很可怕的气体,是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本来没有的,它叫做一氧化碳。据非官方资料,有些时候空气压缩机可能烧到机油之类的,产生一氧化碳,污染压入气瓶的气体。好的压缩机应该有一氧化碳探测器,但安装位置不对可能就探测不到,即使安装对了,因为压缩机工作时声音巨响,离得稍远可能就听不到探测器的警报。  最后,潜小伴想说,潜水有危险,潜友要谨慎。你是选择潜水一时,还是选择潜水一世,这一切都在于你自己的选择。安潜!潜安!来源:Denovo、TecBlueDivingClub 潜伴整合↙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下载潜伴APP潜伴(qianban01)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潜水艇最深能潜多少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