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向云根微博账号多少

文/杭州日报&
——世界杯赛将近,但今年中央电视台不再向任何视频网站开放直播权,只通过自家CNTV播出。而湖南卫视也宣布今后旗下节目不再与其他新媒体合作,全部由芒果TV独播。
在国内传媒界,一个普遍流传的观点是,传统纸媒以超低价格向如狼似虎的网络媒体提供内容,进而养肥了网络媒体,却饿瘦了自己。
所谓“内容为王”,如今,拒绝分享似乎正在成为一种传统媒体的集体觉醒。从暗流涌动,到潮流奔腾。
内容卡位战
与其说这是一场新旧势力之间的对峙与争锋,毋宁说这是悬崖上的传统媒体近乎绝望的反击
内容为王。
颠扑不破的至上法则?
还是因循守旧的落时教条?
当以互联网为载体和介质的各式新媒体雨后春笋般冒起,花样翻新地变换着玩法和规则,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也在此过程中不断经受敲打,被倒逼着加快转型。
当传播载体与介质趋向多元,受众的注意力资源被碎片化切割,渠道与内容的平衡也成为媒体转型创新中的两难抉择,如江湖“气”“剑”之争一般相持不下。
当大厦将倾的悲观论调甚嚣尘上,在一个“狼来了”的语境中,纵使嵌入城堡墙垣的只是铆钉,仍会被当作势大力沉的撞城锤,引发更为剧烈的还击。
湖南卫视自制娱乐节目“独播”,央视停止分享世界杯直播权,报刊网络发布版权声明,互联网巨头不惜重金建构“家”平台,视屏网站押宝自制剧……
当你将这些事件性的碎片拼接,一幅“内容卡位战”的图景便跃然于眼前。与其说这是一场新旧势力之间的对峙与争锋,毋宁说这是一次新兴和传统媒体的殊途同归。
从暗流到明渠
这更像是一次传统内容生产商的觉醒。他们意识到,在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里,优质内容是争抢受众注意力的最重要筹码。重新掌控内容成为一个最为现实的选择,毕竟这是自身多年积淀下来的最富有价值的资源。
就在这个月,国内卫视军团领军者之一的湖南卫视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宣布启动“芒果TV独播战略”。今后其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自制节目,将由官网芒果TV独播,不再分销互联网版权,以此打造自主的互联网视频平台。
消息甫一发布,力挺与质疑,点赞与拍砖,各种声音纷至沓来,更有猜测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等众多品牌卫视都有可能跟进,一场声势浩大的“版权保卫战”似乎已箭在弦上。
而在此之前,央视宣布将停止开放世界杯直播权,“这个夏天,世界杯就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语喊得响亮。
出售互联网版权,曾让各大拥有自制王牌内容的电视台赚得盆满钵满。比如将《我是歌手》第二季网络独家播放权卖给乐视网,湖南卫视就净赚5000万元。传统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也曾经受到视频网站哄抢,巅峰时百万元一集的现象几成常态。
将原本可以轻松落袋的真金白银放弃,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宁愿割肉也要将版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背后,隐藏的潜台词是“我不给,你不能抢”、“我的内容,我做主”。
这更像是一次传统内容生产商的觉醒。他们意识到,在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里,优质内容是争抢受众注意力的最重要筹码。优质内容通过多渠道传播,分流了自己本可以吸引的受众和流量。与独播所能带来的衍生价值相比,将其变现获得的版权收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这本是郎情妾意的商业模式,电视台生产资源、视频网站利用渠道推销资源,双方各有所得;但当电视台发现越来越多的受众转向PC端,又从PC端转向移动端,而自身的收视率却提振乏力,曾经的“小伙伴”正在蚕食属于自己的领地,重新掌控内容,便成为一个最为现实的选择,毕竟这是自身多年积淀下来的最富有价值的资源。
在国内传媒界,一个普遍流传的观点是,传统纸媒以超低价格向如狼似虎的网络媒体提供内容,进而养肥了网络媒体,却饿瘦了自己。而在这样的模式下,一方获得的更多是虚无缥缈的转载率和传播率,另一方则通过廉价内容聚合了注意力资源,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
与此相对,报业巨擘《纽约时报》则已依托内容优势建构“付费墙”,2012年第二季度网络版收费就已超过平面版。在这样的外部参照系下,传统媒体发现,如果无法将内容版权掌控在自己手中,“内容为王”的转型口号就像是从指缝中漏掉的沙子,终究无以凭借。
今年3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旗下主要媒体发布版权声明称,集团下属各报刊网和平台享有的版权内容,仅限在集团所属系列媒体上作为第一网络平台发布。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合理使用范畴外,未经集团书面授权许可,其他任何网站无权使用。一纸声明,旗帜鲜明地拒绝再当新媒体的免费“打工者”。
其中内含的逻辑则是,一方遵循严格采编流程,支付人力、印刷、交通等各种成本后生产出的信息产品,凭什么却为另一方做了嫁衣裳?
类似这样拒绝分享的呼号,在传统媒体业内时有响起。1999年4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等传统媒体主办的23家网络代表齐聚北京,签订《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2005年11月,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在南京召开,发表著名的《南京宣言》,要求改变新闻产品被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2006年1月,全国39家报业集团聚集广州,发起《全国报业内容联盟的倡议书》,伸张维护自主版权。
如今,在新媒体冲击与颠覆的威胁下,拒绝分享似乎正在成为一种传统媒体的集体觉醒。从暗流涌动,到潮流奔腾。
殊途而同归
在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优质内容永远是稀缺资源。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主流视频网站内容版权投入已突破37亿。无论是出于对其他内容生产商不再分享的防范,抑或是为自身积攒不再分享的资本,掌控内容,如今也已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共同选择。
在一些传媒业界的观察人士看来,此次湖南卫视的独播战略,矛头所指向的显然是对于优质内容版权颇为饥渴的互联网视频公司。再联系到近期的“净网行动”,在一众外购剧集被下线的大背景下,视频网站顿时有些四面楚歌的悲凉意味。
传统媒体收紧其自制节目版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视频网站引进视频内容不再是砸钱可以解决的事情了。内容来源变成难题,视频网站似乎将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
而事实上,视频网站未必会如想象中那般手足无措。艺恩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主流视频网站内容版权投入已突破37亿。在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优质内容永远是稀缺资源,对于版权的争夺早已变成一场“烧钱游戏”,不断推高着视频网站的营运成本。
其实内容掌控方面的短板,优酷土豆、爱奇艺们自己也门儿清。而为了规避风险和掌握主动,视频网站的布局也早已开始。一边高价购买版权内容,另一边开始投入资金大力拓展自制内容,希望通过成本相对较低的自制内容来吸引用户,增强网站“造血”能力。
比如腾讯视频2014年就力捧陈冠希自制剧《探灵》;优酷土豆此前豪砸3亿元自制网络剧;而爱奇艺日前宣布启动爱奇艺工作室战略,首批成立的马东、刘春、高晓松三大工作室携近30档自制内容项目亮相。搜狐掌舵人张朝阳更是直言,今年将是国内网络自制剧的井喷之年,并将迎来巨大转折。
一语中的。在传统电视机构收紧版权的背景下,主流视频网站押宝自制内容的价值立时凸显。
而在长袖善舞的互联网巨头所构造的价值链条中,视频网站只是其中的一环。无论是出于对其他内容生产商不再分享的防范,抑或是为自身积攒不再分享的资本,掌控内容,如今也已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共同选择。
2012年12月,腾讯《大家》媒体平台上线,编辑部在最初半年里就签下了200多位作者,涵盖时评家、作家、文化评论者等,当中不乏茅于轼、秦晖、蒋方舟等著名作者,并贡献了一批品质精良的文章。
《大家》平台坚持原创内容,由编辑约稿、评稿、为每一篇文章支付稿费,与传统媒体的内容组织方式颇有几分神似。今年以来,《大家》更推出一项名为“星期one”的计划,当周被编辑部推荐到微信公众账户头条,并被转发最多的文章作者,可以拿到万元奖金。
而另一互联网巨头百度,同样展露出掌控内容的野心。三年前,由作家代表、出版界代表组成“出版界反百度侵权同盟”曾将百度推向风口浪尖。时过境迁,百度掌控内容的尝试集中呈现在了百度百家的自媒体平台上。与腾讯《大家》采用传统约稿模式不同,百度百家通过在作者文章页面投放广告,与作者收入分成的商业模式,来聚合内容提供者,打造差异化的内容平台。
除了自建的内容平台,互联网巨头间对外部优质资源的争夺也是硝烟弥漫。比如去年吴文辉领衔的起点创始团队离开盛大后,很快遭到了众多大公司的哄抢,包括腾讯、百度、搜狐畅游以及奇虎360。互联网巨头所觊觎的,正是团队背后的写手和版权资源。
尽管拥有互联网平台长期深耕所累积的渠道优势,以及在移动端抢先布局的先发优势,但互联网巨头仍在试图摆脱过去“渠道重于内容”的路径依赖和道德风险。
这是一次超越渠道之争的殊途同归,映证的或许还是那句老俗得不能再俗的话——内容为王。&
花一个中寸披萨的钱读一年小说,你愿意吗?
有人在网上问,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免费分享,为什么读个小说还得花钱?
阿丁的回答很不客气:“那是你病了,不是果仁病了,治治你这毛病吧——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病。”
阿丁曾是医生和媒体工作者,三十多岁开始创作小说,被列入铁葫芦图书公司推出的中国“中间代作家”的代表之一。果仁是他主编的国内第一款专注于短篇小说的APP。自上线起,拒绝免费分享。
“小数据之美”
果仁之所以有如此底气,与它的运营方——记载网络不无关系。
记载网络是诞生于杭州的一家新媒体公司,由一批传媒人和策划人倾力打造。这个号称出品国内最优秀原创文字的新媒体平台,从诞生起就一直以“拒绝分享、有偿阅读”的姿态,与当下互联网的分享精神背道而驰。
它尊崇传统媒介“内容为王”的内核,力图实现最好的设计与阅读,并保证作者付出的劳动得到价格公允的回报。他们的“Right”线上文本最高会开出一个字4元的稿酬邀请名家来写东西,“让优秀的专栏作家、写手、知名记者为我们写东西能体会到职业的尊严”。最终,与价值观和气质吻合的“对的人”组成一个小型生态链,在相对闭环的数据流中里实现销售。
“我们不想做很宏观很宽泛的项目,无意做大平台,只想在移动互联的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长尾。这个想法我们称之为‘小数据之美’。”记载网络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初夏,当作家阿丁看到记载网络的作品后,从北京赶到杭州,连夜拜访记载网络的出品人。
此前,他与磨铁的同事张恩超等曾开发过一款叫做“坚果”的产品,宣称致力于做认真把故事讲好的“小说读本”,但坚果的运营,不到一年就夭折了。他隐隐觉得记载网络的产品可能是他新的方向。
对文字品质有着同样要求的人,总是惺惺相惜。记载网络决定协助他推一款阅读APP。
这便是日后的果仁。
“值不值,你自己说”
为什么只选择短篇小说?
“我们不做阅读的超市,而要做一个分众阅读的专卖店。”果仁团队认为,短篇小说是最适合碎片化阅读的文体,比如上班途中在公交车、地铁上就可以读完一个短篇。当下,人们拥有太多的碎片时间,但碎片时间并不等同于垃圾时间,这种短促而精准的文体,最适合作为变废为宝的工具。
因此,果仁小说果断选择了“移动+付费”模式。它的App每周二、周五零点都会更新一篇来自国内实力派作家的原创小说,订阅方式包括网上订阅和单篇付费阅读等,来满足阅读者的不同需求。
“果仁——就是为尊重文字,并在这个时代,仍然保持对阅读的热爱,仍然对汉语抱有希望,觉得吃饱喝足了,需要来点儿精神食粮,以抵抗空虚、无趣乃至邪恶,以及不想被洗脑的人而准备的。”果仁小说对它的订户说。
至于多少钱,阿丁自拟的广告语是这么说的:“一条普通红塔山的价。不抽烟?那不到两个KFC全家桶,一个中等尺寸的披萨,两瓶……不,也就一瓶半洗发水。总之,不超过一百元你就能读到96篇小说。”
“值不值,你自己说。”果仁把这个问题反过来抛给那些免费论者。
期待更多高品质阅读人群
“感谢所有为阅读果仁而付费的人,你们让我们对这个时代始终葆有信心。”阿丁在微博上表示。
目前,果仁小说App的下载量已经接近2万,付费用户超过800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全年付费用户。
记载网络出品人认为,中国原创文学市场与盗版DVD市场一样,被粗暴的侵权者蹂躏了太久,要恢复正常的市场定价仍有待时日。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在免费的盗版与少量的收费之间取得一个弱平衡。
“我们预期果仁小说上线第三年,付费用户数能超过10万,线上线下收入达到1000万元。”运营方杭州记载网络表示。
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网络文学用户数超过2亿,占中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我们期望,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能吸引到这2亿网络文学用户中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的高品质阅读人群。”
不管如何,在记载网络看好的高品质内容的布局中,这个被定位为细分市场先行者角色的移动应用,已经锐利地撕开了一道市场入口。&
“从没收到过门户网站的转载稿费”
李开周是著名的专栏作家。百度一下李开周的名字,有459000个结果,其中很多是门户网站转载其作品的链接。而李开周说,他从来没有收到过门户网站寄来的转载稿费。
“我一直靠写专栏养家糊口。”李开周说,以前稿费低,为了维持生活,拼命写专栏,最多时同时开15个栏目。后来稿费涨了,写的也少了,现在只在杭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经营报、半岛都市报、广州日报、大河报6家报纸开有专栏,另外在四川一家旅游杂志、上海一家财经杂志和郑州一家地产内刊上开有专栏。
网络稿费知多少?没有具体标准
在很多网站,都可以看到李开周的作品,譬如某网站转载了李开周的《在民国上大学得花多少钱》后,还在文后注明了“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链接……”乍一看,还以为是这家网站约写的原创作品呢?但后面很小的地方又注明了“文章来源:&&报”。
“我在网站上没有专栏,只有两家报社推出的新媒体上有我的栏目,全是微信平台那种,每月写两期,每期各写三四千字。”李开周表示。也就是说,除了这两个新媒体和他开设专栏的报纸相关的网站外,其他网站转载李开周的作品,都是“拿来主义”。
对于网站和其他传媒转载自己的文章,李开周说,他从来没有去索要过稿费。对于转载,李开周的态度是:“转载前最好经过作者同意,不过对于事前不经过我同意的转载,我也不追究。”
一些媒体转载之后不给稿费,李开周也不太在意。“我是从个人经济角度看问题的:假如我非要一一追究,肯定会耗费很多时间,而且得到补偿的成功率很低,即使得到了,那补偿也很少,远远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去写更多的稿子。”
像李开周这样“大气”心态的作家,恐怕有很多。很多网站和传媒,也正是抓住了作家的这种心理,无所顾忌地转载。
但他们不知道,这是违规行为。
早在2004年,新浪因转载中国青年报两名记者的作品却拒不支付稿酬而被告上法庭。法院判决新浪败诉,必须向两名记者支付稿酬并赔礼道歉。
根据国家版权局制定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第十三条规定:在数字或者网络环境下使用文字作品,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使用者应当参照本办法规定的付酬标准和付酬方式付酬。
但具体是怎样的标准,《办法》中没有明确。对此,中国作协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主任吕洁认为,可以比纸质作品标准低,甚至低很多,但是必须有一个标准,否则就成为一纸空文了。
“每一场成功的著作权官司都对我有利”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近年来也在持续发力,向“拿来主义”开战,首先就是终结了教科书免费使用作品的时代,又在主动帮作家要稿费。一些转载的稿费,在联系不到作者的情况下,会寄给该协会代收。在该协会网站,输入作者名字或者作品题目、笔名,都可以查询是否有转载稿费。我在其中输入“李开周”的名字,果然发现有两笔稿费,分别是被《教师博览》2009年11月和《中国减灾》2011年2月转载的稿费。
不过,李开周表示,他从来没有上该网站查询过。“因为我觉得麻烦,耗时间,支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我2006年开始干职业撰稿人这一行,从来没见过哪个作者通过索要和申领转载稿费而发财,转载那点儿钱太少了。”李开周说。
对于近年来作家维权的行为,李开周表示,虽然自己没有维权的经历和精力,但他坚决支持其他作家维权。“因为每个同行的维权行为都有利于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每一场成功的著作权官司都对我有利。”李开周说,他明显发现最近两年转载之前找他打招呼的传统媒体多起来了,而且他的转载稿费进账也有明显增加,他知道这是同行们争取来的。
李开周支持文学作品部分免费分享,“因为从经济角度看,这些作品无非就是商品,你想让大家购买这些商品,首先得让人家认识,怎么认识?当然得靠免费分享啦。卖食品可以先尝后买,卖书卖专栏同样也可以先尝后买。”
不过,李开周认为:哪怕再过五十年,哪怕再出现更新的新媒体,咱们中国还是会有作者剽窃,还是会有媒体像现在的门户网站一样用你稿子没商量,还是会有受众愿意去购买盗版和免费下载,因为山寨和贪小便宜就是我们的国民性。“希望这样说不会挨揍。”&
网络媒体的免费享用时代是否将结束?
长期以来,互联网等新媒体免费转载报纸等传媒内容,似乎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媒不再甘心充当新媒体的“慈善家”,宣布拒绝他人免费分享自己的内容产品。
2011年,财新传媒向一些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体发出停稿通知,要求他们未经授权,禁止使用其内容。但这个通知似乎并未被网络媒体当一回事,依然我行我素。今年1月,财新传媒宣布已向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30多家侵权的媒体发出律师函,将以司法手段维权。
这还是传媒维护版权的冰山一角,倘若所有传媒都跟进,网络媒体的免费享用时代是否将结束?
维权成本太高付费又没有“指导价”
不过,在庞大的传媒中,财新传媒等向网络媒体“宣战”,还是曲高和寡,因为大部分传媒都有自己的网站,也在免费分享着其他媒体的内容。因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张志安认为,这符合互联网的精神:开放、分享,而且,对于传媒来说,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维权,即便成功,能拿回来的钱也不多。
2012年,《收获》杂志宣布未经其允许,任何媒体不得转载其发表的作品,张志安认为,像《收获》这样的文学杂志去维护自己的版权,很好,因为他们的内容本身很难通过互联网来传播,如果再不维权,“死得更快”。
“文学作品有高度的创作性,应该维权,但新闻报道多是简讯消息,没有太多的创作空间,所以通常不受版权的保护。”张志安说,因此,《著作权法》也规定,时事新闻等单纯消息类报道不受版权保护,只有具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尤其是深度报道,才不能任意转载。所以,今年财新传媒维权,也是针对其几篇特稿。
当然,一些吃惯了“免费午餐”的网络媒体,也予以反击,对那些倔强的传媒进行“封杀”,因为一些传媒不仅要求付费分享,而且价格不菲。这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无疑是无法接受的。再说,“东边不亮西边亮”,网络媒体根本不用担心稿源。因为多数传媒还是乐见其内容被他们转载,以提高自己的曝光率和影响力。而他们完全可以在广告、组织会议、活动等其他领域赚钱。
如何化解矛盾,实现双赢?张志安认为,门户网站可以加强和传媒的合作,建立分享的渠道,不一定要以金钱来支付,可以通过内容共享、活动支持等方式来实现共赢。当然,对于专业性强的传媒,网络媒体也可以用合理的价格购买其作品。
在微博时代,各大新闻都可以在微博中通过链接阅读。那么,微博转载是否也涉及侵权呢?
张志安认为,个人微博转载,因为没有商业利益,并不构成侵权,但如果是机构在微博转载,就不一定行了,这就涉及转载的内容是否明确标记禁止转载。如原作者或者所发表的媒体明确不得转载,机构的官方微博转载也是侵权。
在中国数字报纸做付费阅读非常困难
在中国,几乎所有报纸都有网络版,人们可以免费阅读。但在西方,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纸在其网站上设立了“付费墙”(paywall)。《纽约时报》在两年前推出了数字订阅服务,目前已吸引了超过64万付费用户,目前从读者获取的营收已经超过了来自广告主的营收。华盛顿邮报集团也计划在今年让其网络版采用数字订阅模式,不再免费提供网络阅读。
那么,数字报纸收费,在中国行得通吗?
早在2007年4月8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四份报纸的电子版,正式开展收费服务,成为国内首份收费的“数字报纸”。每份数字报纸的订阅价格是160元每年,任意两份则为260元/年,任意三份则为320元/年,四份都订阅则为380元/年。据说该收费数字报纸最高发行量有5万份。不过,如今,打开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纸的网页,不用注册、不用缴费也能够阅读。搜索其各家子报,也能够直接进入子报的数字报纸界面。
“在中国,数字报纸做付费阅读非常困难,因为大部分报纸内容都是日常性的新闻,没有什么很有价值的内容值得付费。”张志安说,现在看起来,只有财经内容和少量的深度内容,才有付费阅读的价值。
张志安认为,互联网提倡开放、分享的精神,传媒要想通过其他增值服务收费,很难。
对于目前一些电视媒体拒绝向商业视频网站提供内容的举措,张志安认为,他们不跟商业视频网站合作,并不意味着他们排斥网络,而是他们要组建自己的网络渠道,发展自己的视频网站,这是每家电视媒体不同的选择,是一种商业策略。
[城周评论]
喧哗与骚动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著名台词,却正好适用于这个碎片信息时代:各种新媒体花样翻新喧嚣无比,其实大多不过是商业模式之争,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价值。
前几天,有个兄弟在微信朋友圈里说:“微信让我原创力顿失,除了点赞,就是分享。灵魂无处链接,悲哀之至。”抛出这句话后,他关掉微信,决心回到原有的清净生活。
与他个人的决绝类似,湖南卫视自制娱乐节目开始“独播”,央视决定停止分享世界杯直播权,诸多报刊媒体发布版权声明拒绝转载,互联网巨头不惜重金建构“家”平台,视频网站押宝自制剧……
为什么拒绝分享?他们为何逆潮流而动?他们要寻求怎样的意义?
或许我那个兄弟一语道破天机,正是因为灵魂无处链接,所以才要回归从前,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这种动机置诸个体,就是从低头看手机转向抬头望星空,就是从网络朋友圈回到现实社交生活;这种动机置诸机构,就是拒绝分享保持独立,就是从到处可见的复制回到唯我独有的原创。无论个体还是机构,时间都是最珍贵的资源,一旦“被分享”,就是“被掠夺”。我们被种种商业策略瓜分而不自知,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一直以来,困境、转型、救赎、突围成了信息时代的关键词。一说到传统媒体,听到的总是一片唱衰之声。事实上,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困境来得更快。博客死了,微博消停了,微信朋友圈也让人有点厌倦了,移动新闻客户端越来越同质化。世界就是这么残酷,用户太过喜新厌旧,养成新习惯的同时立即抛弃老习惯,新媒体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才总是扯着分享的大旗降低成本。
说来说去,信息之外,我们都要凭着信心而活。信息有好坏,信心也有强弱,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得到最需要的信息,也要鼓舞最基本的信心。就此而言,拒绝分享其实是要深度阅读,拒绝分享就是优质生存。在一个人云亦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原创,我们也更需要个性。就当下情况而论,我们更需要把手里的活儿干好,而不是四处传播分享。
五柳先生陶渊明有诗曾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瞧,如何从喧哗与骚动中脱身而出,答案早就写在这里。(杭州日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加坡演员向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