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日记300字关于去俄勒冈旅程的日记。

下次自动登录
现在的位置:
>, >正文
我不原谅12:这才叫学习
这才叫学习!
美国也有“超常儿童实验班”,不过他们的标准和咱不大一样。
俄勒冈州的天赋教育机构对天才儿童的标准:能很快地解决难题;喜欢有计划,有条理;有非凡的记忆力;喜欢同成年人或年纪比自己大的人交朋友;喜欢质疑权威喜欢开轻松的玩笑;经常“白日做梦”;想些与众不同的问题;具有幽默感;看起来要比同龄人早熟;智商在130以上;天赋儿童会有不同一般的好奇心;……
我查了一下我国最好的中学——人大附中的“超常儿童实验班”录取标准,大概是这样:数学成绩好,曾在华数奥数竞赛中获奖。
中国的超常儿童成天就干一件事儿:学数学。你看华罗庚学校每逢周末人头攒动门庭若市乌泱泱一片一片的,都是尖子生们在好好学习呢!
而外国的“尖子生”学的东西比咱的稍微多点儿。我查了一下,美国也有专门给“天才儿童”办的夏令营,里面主要课程有:电脑、工程、游戏制作、写作、新闻、科学探索、犯罪心理学、模拟法庭、音乐指挥创作、音乐欣、建筑……
(美国)每年暑假许多大学都有专为天才儿童开设的夏令营,内容包括:它旨在提供机会让天才儿童在其感兴趣的领域研究探索,并同时发现和挑选有独特创造力、有特长的天才学生。
这些不是简单的多做题、多花时间,而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中国衡量学生的标准到人家那完全行不通。
我儿子矿矿在同班的美国小朋友只会掰手指算简单加减时,已会多位数乘除法。老师问:4+3=?大家还没反应,他答:3+4=21÷3,全班都傻了眼。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向学校提出来,能不能让矿矿插班到三年级上数学。
不久,我们收到矿矿老师的来信:
我们更强调的是孩子对那些隐藏在数学后面的概念的理解,从而在口头上和书写中能够使用他们所学的东西进行交流,而不是对算数的死记硬背,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矿矿在中国学校学到的一些算数技巧,例如乘法和除法,对美国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不是循序渐进的、适当的活动。
不知以上这些能不能让您明白什么叫学习。
混乱的课堂VS智慧的殿堂
中国的老师,提起外国课堂总离不开一个字儿:乱!
习惯了课堂上规规矩矩坐着听课的中国教师乍一看他们的课堂都感觉很乱。
如果你走进美国学校的教室,是有点乱的。你看学生随便走来走去,随便讲话。
(学生上课)想说就说。他们不用举手也不用起立就可以发言,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课,发表自己的观点。
即使是老师正在讲课,美国学生也会随时打断提问。提问往往引发了讨论,所有学生都会参与其中。
说“乱”是因为这些学生上课根本就没个样儿。也难怪中国老师看到这种课堂的心境必然如和尚去了阿姆斯特丹一样十分憋闷,他们平常总强调“上课就要有上课的样子”,你得屁股坐定胸板挺直头抬起三十度角一动不动,摆出这听领导讲话的姿态。要都老师在上面说你在下面说,还有没有师道尊严了!简直离经叛道……然而外国的课堂可谓是印证了这句诗:
那条离经叛道的路通向智慧的殿堂。——威廉·布莱克
他们课堂的混乱首先源于老师工作态度不端正。堂堂一节40分钟的课,他就开始讲几句,叨咕叨咕这节课安排,然后就撂挑儿了,剩下时间留给学生,你做实验也好查资料也好,或者讨论辩论,干啥都行。
话说当年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班级授课制”原本就不是为了管学生的,而是为了让大家能在一起讨论。
美国的大学,特别强调“讨论班”。我自己在耶鲁博士、硕士读下来,上的全是讨论班,大课一堂没有上过。本科的讨论班也非常重要。
我在中国上大学也快了两年了,一节讨论班没见过,于是同学平时只好回宿舍讨论。每到晚上,一天的压轴大戏“寝室座谈”活动就会拉开帷幕:大家天南海北东拉西扯,探讨各种奇异的观点,宿舍俨然成了小型课堂。这一谈往往持续到深夜,其直接后果便是第二天教室变成了大型寝室,一百来号人闷头大睡,积攒体力晚上再聊。
怎知外国的上课就是聊天,真可惜他们无法体验上课睡觉的愉悦。
一节历史课上,教师围绕本节知识准备7个研究课题,学生自行组合,选一个课题随即忙碌起来,翻书查资料浏览网站,或围在一起高谈阔论,主持人把大家的见解记录下来与他组交流,教师穿梭其间倒像超市的服务生。
(美国中学讲中国历史)在中国,老师讲完史实后,要求学生记时间、地点、人物。
美国老师则是八仙过海:什么都不教,让孩子们分成几组,分别制作一份当时各党各派报纸;或者只给几个辩论题,让孩子组成正、反方进行辩论。即便是常规教学,老师也会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如果老蒋不妥协?如果张、杨不和共产党合作?如果……
这叫上课么?完全就是茶话会嘛。老师不过是主持人,花个5分钟时间引出话题而已。
那剩下的时间里学生又要说啥呢?
爱说啥说啥。学生可以自由活动、自由发言。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即使是荒谬离奇的问题,美国教师也不会动怒,而是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提问变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发表独特见解。教师还经常倡导学生对自己的讲解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美国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自由发挥,他们也敢于向教师和权威观点挑战。
跟中国上课最不爽的吧,就是老师天天把自己那点儿陈芝麻烂谷子翻来覆去地讲,我们只能坐着听,十分郁闷。王尔德说“人永远不应该倾听,倾听是冷漠的标志”,于是我只好睡觉以示抗议。而在外国就没这烦恼,你可以随便说。
不过也有一前提:
老师不过是个主持人,不停地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的深化。学生死读书不行,因为很少有人问你书上讲了什么。书是大家都看过的,重复书上的内容等于说废话。大家要看的是,你和其他人读了一样的东西,你能拿出什么东西来?你有没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指出作者的缺陷?你能否在作者研究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这是人家对你的常规期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你不仅要理解书本,还要会同其他学科的知识。一句话,把所有本事都使出来,创造一些别人没有的思想。
你要说别人没说过的东西。
而中国老师见到这种课堂往往觉得莫名其妙。有人抱怨说“这样的课堂模式让第一次走进来的我哭笑不得,上课学生比老师说话的时间还多,一节课就像一场辩论。”还有老师看这些学生非常不顺眼:“他们在课堂上几乎都是‘刺儿头’,因为思想太活跃。他们差不多都自认为很有见地(而且看来的确如此),并且想把这见地表达出来。”
当然,人家也同样觉得你莫名其妙。外国学生最无法忍受的就是老师那种“蹲坑式教学”,最厌恶的就是当别人的茅坑儿。
美国高中生最不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排在首位的是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最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理由是因为他们无法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老师讲、学生听,最后学生会感到很乏味。
你和我都是人,我凭啥非得听你说啊?我既不是傻子也不是公务员,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凭什么不能说出来?
而老师则要是满足学生们“说出来”的欲求。若把课堂看作让学生尽情秀的舞台,那么老师就是工人,负责把舞台搭建起来,至于学生怎么秀,他就管不着了。
在这里(英国),老师在整个课堂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who needs my help?”
在我看过的20余节课上,没发现一个硬性灌输的教师,也没发现一个笼统布置作业或用作业压学生的教师。
在美国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她告诉我,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求不同的多角度结论。而不是想着“怎么让学生接受”。
中国老师觉得这种上课方式不可理喻,毫无章法没规矩。这是上课又不是上酒桌,要那么多规矩做甚?只有“没规矩”,学生才能步入智慧的殿堂。
在授课中,学生随时可举手提问,教授并不在意被打断,总是耐心地听,然后认真讲解。常常一个问题会引起学生不同的观点,于是学生们便展开唇枪舌战。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讨论金融危机下公司经理人的薪水高低问题,学生们在课堂上先是分组讨论,五六人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陈述,此时由于各组观点的不同,同学间又开始当堂讨论,最后演变成激烈争论,场面相当热烈。
同学们或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反驳别人的看法,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而老师没有一点儿说教,只在其中不断提出新的指引。
这儿不会有人在你说得起劲儿时摆出唐老鸭姿势示意大家安静,不会有人没皮没脸地讲40分钟。此地众生平等不分贵贱,气息自由而开放,每个人都有表达和质疑的权利。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场景甚是混乱荒诞。就在这荒诞的氛围中,每一个大脑都被点燃,所有智慧都被激发,整堂课就是像一个party,大家巨high无比。
让学生在这种课上睡觉,根本就不可能的事儿。
Homework? Project!
说完了上课,还得说说作业,这也是“好好学习”的另一项内容。其实咱做作业感觉跟做家务差不多,完全是应付差事,且还是体力活,你倒不用想太多,只需屁股搁椅子上双臂撑桌子上,气聚丹田,“背P71-75”即可。怪不得咱都叫作业homework呢,听着就像housework。
但外国可不管作业叫这个哦。
我发现几个孩子的作业千奇百怪。在中国,我们通常称作业为homework,而孩子们一向称它为project,可见我们把作业看成基本不经思考只为完成的事情,而美国则把它看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设计、工程……上四年级的Sophie上网查阅有关Global Warming的信息,然后要做成PPT向全班介绍;七年级的Wendy把Mayflower Compact翻译成现代英语(这是语文作业还是历史作业?)美国学校给孩子布置的作业,都没有标准答案。
一看做project都要干嘛,又吓得我花容失色。
上小学的儿子放学之后常去图书馆背回一大包书回家。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国家的文章。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有点蒙……分章节,列参考书目,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我比这作者强点儿,我20岁就会写论文了。
不过跟外国小学生一比,我只能悲伤地把头扭向一旁。
《中国的昨天和今天》vs背P71-75,这便是project和homework的区别。
外国人就无法理解干嘛让学生背书。书上都写着呢你还背它做甚?电脑能算的题,干嘛让学生跟那儿吭哧吭哧劳民伤财地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嘛。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
这样看来死记硬背对大脑的的危害好似结婚。萧伯纳就说:“明白人从不结婚,结了婚就不明白了。”
然而做project可比背书要麻烦得多。首先是老师麻烦:看这种作业,一本就要花上十几分钟,因为“学生的作业大多都是研究性的,答案不唯一”。没有“标答”,老师自然不能跟扫描仪那样“对的画钩,不对画叉”。
但最麻烦的还是学生。完成一个project少则好几天,多则好几个星期。更要命的是其中夹杂着各种繁琐的步骤,你得四处奔波寻找资料,不只是上网去图书馆,有时候还要去博物馆展览馆。所以project真是名副其实一个浩浩荡荡的“工程”。
有标答的作业其实好写,大不了抄抄答案呗。记得高中时我们分有“抄作业小组”,其中每人负责一科,第二天早上大家互相交换,分工明确,效率甚高。但外国的作业要的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就不能抄了,多讨厌。
在康涅狄格州大都市学习中心听世界历史课。老师留的作业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国的社会和文化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不用去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但令他们绞尽脑汁的是:从哪个途径去获取独特的资料?有没有自出机杼、又能够自圆其说的简介,在全体同学面前演说时能不能设计出有创意甚至有轰动效应的方式?老师不在乎学生的看法是否与自己的看法针锋相对,更不会让你默写出某段圣谕经典;老师在乎的是:你的研究是否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是否打上你的个性印记。
虽说辛苦了点儿,不过这苦不是白吃的。做project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你独立完成,你一边儿四处奔波寻找资料,一边儿还得琢磨怎么才能把它做得与众不同。这就像是盖一栋楼,从打地基开始到最后封顶,全都由你独立设计完成(若他们是建筑师,那咱这整日坐在椅子上不带挪窝儿的只能算是工人)。
康州学院一位教授在谈到美国大学生时,兴奋地说:“他们提出的问题没有答案,他们的研究没有套路,他们的解释充满着挑战。”
而历经千辛万苦后看到大楼封顶的时刻,你心中那种满足和喜悦的兴奋感无与伦比,除了半夜起床打死一只嗡嗡响了半天的蚊子再也没有比这更欢乐的事儿了。
学生每完成一项作业,都会兴奋不已,伴随有强烈的成功喜悦感,而且会孕育出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创造欲。
因为你没有猥琐地重复,而是在体验自己或是任何人都没尝试过的东西。创造的快乐可比背书的快乐强烈多了,假如背书有快乐的话。
你看,一个中国孩子到美国上小学,转眼间摇身一变成了大诗人,他娘都吓了一跳:
这太出乎意料了!我们的孩子,眼前这些小学生,竟然写了诗,还印成了书!
老师们把书一本一本发给了家长。我也拿到一本,打开目录,很快看到了儿子的两篇“作品”。
一首诗题为《朋友》,写的是他出国前与国内的小学同学分别的感情经历。儿子离开中国的时候,心里的痛苦,对童年小伙伴的怀念,都是我未曾想到的。
还有一首诗写的是《时间》,我从中听到了儿子对时间的感受。他说,时间本身没有速度,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时间才变得不同。
那天晚上儿子也非常兴奋,12点了,还在写他的日记。就是那本小小的诗集,激发了儿子对写作的最初兴趣,培养起他对写作的自信心。那本诗集让他相信自己有写作的才能,特别是有用英文写作的才能,于是,他才兴致盎然地尝试各种文体的英文写作。
小毛孩子写诗简直是无理取闹,不好好背乘法口诀就跟这唧唧歪歪,你能诗过徐志摩是怎么的?
诗不过也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在体验中探索自己的潜能。小学让孩子写诗,等到上中学他们就开始真刀真枪研究问题了。要是你喜欢文科老师会鼓励你写文章甚至写书(我这也就相当于人家中学水平),要是对理科感兴趣,学校则会让你制作机器人。美国高中出产的论文数量甚至要比咱国家大学的都多,他们学到的东西可远不止怎么解二次函数那么简单。
想想人家写文章做机器人那会儿你干嘛呢?
哦,你正好好学习呢。
我在故我思
我这儿也唧唧歪歪了半天,还是没说到底啥叫学习,啥叫教育。
教育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
有人觉得学习就是学知识学技能,在这方面中国学生可以和机器相媲美。这就好比你把一奥迪给改装成了掏粪车,边掏还边笑话旁边的敞篷法拉利:你这敞篷车掏不了粪哟!
法拉利是拉美女兜风的,奥迪是接领导上班的,人长个脑袋是为了思考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变成机器,而是要去点燃人脑的独特价值,引导出学生想象、批判、创造的能力。这些才是“剩下的东西”。当然,中国学生基本上没剩下什么东西。
前面说的怪里怪气的教学方法煞是稀奇,咱中国老师去外国调研之后也为之惊叹,接着脑子就开始发热,说要痛心疾首改换教学方法。您又不得要领了,重要的并不是方法,而是关于教学方法的价值观问题。
因为价值观相反,所以咱和外国的教学方法自然相差十万八千里:咱上课老师讲学生记,他们上课学生说老师在旁边儿干瞪眼;咱写作业最后要得出老师想要的答案,他们写作业要绞尽脑汁琢磨老师想不到的结论……
咱教育的两样必需品——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正好是外国人最看不惯的。
一位高中教师对我说:“只有老师创造性工作,才会开启学生的智慧,才会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他痛恨只抄笔记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不会使人更聪明。他给学生的测试题每次总会有一个不知结果的问题。
在此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不仅数学,就连英语你都比美国学生强!
幼儿园的孩子涂鸦时,美国老师很少强调不要将颜色涂到线外等限制规定。就连单词拼写老师也不会强调“正确拼法”,比如小学生考试时把“water”写成“wate”也算对;“love”这个词,学生可能会拼成“lov” 、“luv”、“luve”,也都可以。一位老师告诉作者她上三年级到学校后情绪很不好,因为她觉得老师太差劲了,竟然说“love”只有一种拼写方式。
各位肯定已经张牙舞爪欣喜若狂心急火燎奔走相告了。你随便找个学生问问,谁三年级了还不会拼“love”啊(都等着用呢)。倘若你某次考试拼错了,老师则会勃然大怒:“都教多少次了!这么简单一词儿你都拼不对!因为这个丢分多可惜!赶紧给我抄50遍!!!”这样学出来的人成绩能差么?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公司”(ETS)就曾经嫌中国学生托福分数太高了,怀疑他们造假(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十分了解我国国情)。
要怪就怪他们无知,不知道咱都怎么背的。他们无法理解世上有人如此热衷于背书,背书不仅浪费时间还有损智商,背它干嘛呢?
下面这个例子更为惊悚。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幼儿园的老师教会了她认识“O”,这位母亲一边表扬女儿,一边把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认识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三个月后,法院判伊迪丝胜诉。我猜她女儿以后看到O想的就是10,000,000。据说这件事让很多幼儿园不敢教字母了。
我倒想起小学时,老师常常谆谆教导我们:啊!你看那中国地图,像什么?像个大公鸡,大公鸡!母鸡都不行,必须是公鸡。
上面两个例子都源自美国。中国教育是不是是世界上最糟的教育尚有待考证,但美国教育是最好的应该没跑,而从“大公鸡”和“字母O”两件事儿倒是能窥得两国教育各自的内涵。一个看重知识技能,另一个则注重想象创造;一个让人变成机器,另一个则要去发挥人脑的独特价值。因此一个强调死记硬背和“标准答案式思维”,另一个则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
美国高中教育的四个目标第一条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帮助所有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
批判性思维原名critical thinking,其含义并不像看起来那么二,不是说让学生都跟穆里尼奥似的看谁都不顺眼,也不是变成李敖见人就骂。它只是说要让学生变成自己,去主动地思考,它只是让你碰到啥事儿都自己一句,What do you think?
这critical thinking乃美国教育之核心,是它最初的受精卵。之后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一切的一切都是从这儿分裂出来的。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背书,不给作业设置标答,甚是故意避免“正确答案”?就是为了不让学生丢掉批判的精神。学校开设那么多莫名其妙的课让学生读那么多闲书,有什么用啊?的确没用,但这些没用的东西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了,所以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重视人文学科,所以最顶尖的大学生学的都是文史哲。
而哈佛大学的标志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精髓之体现: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它是想告诉学生,书中尽管有知识和思想,但也会有谬误。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应当质疑,质疑一切。
若你不会质疑,只会服从,还谈什么创造呢?而批判性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标准答案式思维的对立,二者干的整好是相反的事儿。
这倒不是说美国考试没答案你可以随便写,一加一可以等于三。SAT也考数学—不过人家只考巨基础的东西(要不咋那么多满分的呢),你只要会最基本方法就得了。而考试和批判并不矛盾,SAT里就专门有一块儿叫做“批判性阅读”。至于写作,则是全面考验学生的想象创造的功力。瞧这作文题目,多飘逸:
Should modern society be criticized for being materialistic?
当代社会的物欲横流应当被批判吗?
Can knowledge be a burden rather than a benefit?
知识的弊会不会大于利?
Are there benefits to be gained from avoiding th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even when using it would make life easier?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把生活变得更简单,但如果不使用会不会有好处?
这些题后第一条要求都是“请在文章中论述你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大学录取学生不光看SAT成绩,好多学校还有“自主招生”考试,这些考试的作文题更浪:
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西北大学)
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芝加哥大学)
一看这题目,你就知道学生写作根本就没固定套路可寻,不像中国考试,“请以‘诚实’为题”,大家都会说“啊,诚实,让生活更美好”如此云云,你坐那一边写一边想到周围所有人跟都在跟你写一样的话,煞是无趣。
再看法国“高考”作文题,更是开放:
L'art peut-il se passer de règles ?
艺术创作能不能没有规则?(这竟然是个理科题)
La recherche de la vérité peut-elle être désintéressée ?
真理的追寻是否让人觉得无味?
这些题目考的,不都是你的主动思维能力么?
它考的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是个完整的人,考是你的脑袋在多大程度上是个有价值的人脑。
一个人接受教育,因为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修鞋的或者钉钉子的。——威廉·钱宁
你接受教育,因为你的大脑会独立思考,而不是因为它会背书。所谓学习,不过是去发挥人脑的独特价值,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已。
在中国上了十几年学了,我压根儿就没听说过“批判性思考”这词儿。
这就叫“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已过不惑,玩心不泯,喜欢教书,因为好玩,喜欢旅行,因为好玩,寻找好玩又好玩的朋友一同游玩人生。
【上篇】【下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日志总数:831篇
评论总数:6326条
分类总数:23个
标签总数:4个
友情链接:33个
网站运行:1806天
最后更新:日什么是免费评估?
填写免费评估后,中美网老师将对您进行个性化的分析。我们承诺,24小时内,我们的老师会将专业的意见给到您。
51offer旗下网站
51offer旗下网站
> 英国留学生看美利坚:有机会,多出去看看
英国留学生看美利坚:有机会,多出去看看
中美网&&&&&&&&编辑: lily
编者按:你为什么选择英国,而不是美国留学?如果拿这个问题问所有的海外留学生,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但是,我猜想,应该有些人,和我一样,受所谓“文化”的蛊惑。文化,美国有文化么?根本没有。连绕舌的美式口音,我也学不来。
你为什么选择英国,而不是?
如果拿这个问题问所有的海外留学生,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但是,我猜想,应该有些人,和我一样,受所谓“文化”的蛊惑。
文化,美国有文化么?根本没有。连绕舌的美式口音,我也学不来。还是英式英语实在,一板一眼,每个音都实实在在。英国多好!有古堡,海滩,乡村,高地,还有“女王”。这个国家虽然历史不及华夏,但胜在保存得古老醇厚。
所以,美国,是不屑于去的。(当然,不要说不是因为英国硕士课程的短、频、快。偷懒的理由,也是有的)
在英国5年,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跨海去美利坚帝国去看一看,虽然也很想去纽约看看朋友。欧洲对我的吸引力更浓厚些,而且又何必舍近求远?今年夏天倒真的去了趟美国,则是因为一个学术会议。
非常奇怪的是,在美国,我总忍不住拿它和英国比较,并挑三拣四。若是美国佬知道了,会笑掉大牙吧,你一个中国妞,凭什么拿英国来鄙视美国呢?
没办法,下意识的,我会在心里暗自比较两个国家。
当朋友载着我离开肯尼迪机场往市区开的时候,我一路打量着街道、房屋。老实说,房屋造型比较平淡,简洁明快风格,大虽大,可是哪有英式房屋有格调,连花园栅栏都是也许非木制的白色,怎么有英国花园、木栅栏、倚墙而立的玫瑰,有味道呢?——也许这并不代表美国房屋的大部分造型,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寒碜了老美一番。一路上,道路宽敞,阳光很好,视野开阔,可是就是整体上感觉少了点什么。少了点精雅,少了点秀美,山姆大叔就是个粗壮汉子,英格兰则是一个大家闺秀。
其它的比较就不用细说了,比如城市风格,公共交通等等。这真是一种特别奇怪的感觉,离开英国,却开始念叨英国的好。莫非这5年的光景,英国的影子已然是深入我心,挥之不去了?
在纽约呆了1周。很不怕被拍板砖的说,我对自由女神、华尔街、帝国大厦没有太多兴趣。当然也许是一个人的缘故,如果有个一起疯的闺密,估计早就打扮妖娆,去拍各种景点照片了。但是,从心底里,我对奢华的城市,没有太多浓厚的兴趣。我放松自己,不凑景点的自由溜达,逛逛博物馆,会会朋友,晒晒英国少有的太阳,已然知足。
对纽约的认知在某一天忽然到来。某天黄昏,我随意走在著名的第五大道上,名牌,高楼,旗帜,人流,我忽然感到有一种所谓的“纽约气质”迎面而来,这种气质如此明显,它就是高调,张扬,奢华,顶级,追求不凡。它把这种高调霸气的标签贴在每个角落,不论是顶级品牌,还是摩天大楼。它大,它有底,它有范儿。只有走在这座城里,才明白这个城市的气场,实在很足。
这也是一种个性和态度。
每个城市自有自己的气质和气度,要仔细揣摩。伦敦暗含低调与奢华,一切内敛,不动声色的露一手,让你侧目。巴黎自有一种柔美和婉转,在奢华优雅之外。
唯有纽约,它就是直白,它就是流光溢彩,辉煌外露,它就是要炫耀,高调,而且魅惑动人。它有纸醉金迷的奢华,底气十足的霸气,一切毫不掩饰。
我忽然对这个城市产生了兴趣,很想探寻它暗藏的内心。这或许是表面的高调奢华难以尽现的。暗想秋冬再来小住,琢磨下这个纽约城。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或许早已经框上了成见。就像我开始对美国的认知一样。2周后,我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丰富,要有容,有派。
一个广裔的国家,光从自然地理上,就足够你慢慢欣赏了。我从东海岸纽约,到西海岸的洛杉矶,还去了闻名的大峡谷,风景各不相同。反观英格兰,因为小,则有些风格统一和平淡了。
当车驶往大峡谷,一路上尽是沙漠,一派荒凉,可是广阔的地貌,还是生生的撬开了你的视野。细细打量那些每年只长10厘米、如今或许有几百、几千岁的树,你真正觉得生命的力量,自然的奇特。那些如树高的仙人掌,绽开了艳丽的花。
我仅仅是路过一瞥,并没有深度去游览这个国家。勿论黄石公园,尼亚加拉大瀑布等自然景观,不提著名城市纽约,华盛顿,西雅图,还有那些数都数不过来的高等学府,一个帝国,纵然逐渐衰落,仍有它的魅力之处。
有趣的是,我似乎逐渐开始喜欢上了美国口音。5天学术会议的轰炸,还有和纽约朋友泡在一起的时光,那饶舌的美国口音也听得特别新鲜,有趣起来。调调里似乎充满着外向,热情,积极,还是随时会展开的幽你一默。幽默是我那帮美国朋友给我的印象,他们随时准备那自己也拿别人开涮,随时准备身体力行,做各种搞笑造型。生活,无需严肃,就为欢乐,不好么?
美国之行,仿佛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和英国不同,和欧洲不同。有趣,有意味。
如果你困在英国,困在欧洲,以为外面的世界大同小异。以为有了大英帝国的端正典雅风范,一切都要被比下去。我想你和我一样错了。
又假如你在这个国家过得并不顺意,拿起护照,飞到另一岸去看一看,感受会不相同。并不一定是美国,世界之大,你的选择并不少。语言技能,还有你辛苦获来的学历,它们都会很有用,你也许会安顿得很顺利。其实当你飞往英国的时候,你已经开始了一个地球公民的旅程。换个国家,就如同几年前你在国内换个城市去生活一样。有机会,多出去看看。
美国衣食住行,请关注;美国生活,请关注
更多关于英国留学生看美利坚:有机会,多出去看看的文章
上一篇:下一篇:
关键字:&&
美国大学搜索
美国大学关注排行
2013美国大学排名榜
美国大学专业排名推荐
填评估表 --> 24小时内获得专业意见
16-07-04&帮助&张三&申请&16-07-04&帮助&parida&申请&16-07-03&帮助&李华&申请&
本月最热文章
我们的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一篇观察日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