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论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论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化成长
【摘要】:教育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化成长是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中的热点研究问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实现教师基于校本的专业化成长,日益成为变革传统教师教育一个新的生长点。教育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正日益得到教育学者、一线教师的关注,同时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式与途径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得到有益的探索。笔者循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化路径,将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结合起来研究,试图发现一条通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可行之路,那就是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在实践中,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在学校中通过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本文从教育行动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分析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和一般程序,阐述了教育行动研究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功能,指出当前在校本中制约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初步提出推进教育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G451【目录】:
第一章 教育行动研究综述15-35
第一节 教育行动研究考略15-23
1、国际视域中的教育行动研究15-19
2、教育行动研究在中国19-23
第二节 教育行动研究的定义和特征23-32
1、教育行动研究的定义23-25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征25-32
第三节 教育行动研究的程序和方法32-35
第二章 教育行动研究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35-48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探析35-40
第二节 教育行动研究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40-48
第三章 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48-53
第一节 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48-50
第二节 对策50-53
参考文献56-5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建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08期
滕兆娜;;[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样样;[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倪慧敏;[D];苏州大学;2009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洪明;[J];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毛景焕;[J];教育科学;2000年02期
宁虹,刘秀江;[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季诚钧,陈于清;[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12期
,邹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谭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彭惠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李家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蔡重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李国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范蓓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阮越;韦立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李丽;陈永杰;陈维;;[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方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刘中猛;叶泽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磊;;[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白冬;;[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吴永远;;[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郭芬;;[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伟民;吕国光;;[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左明旭;;[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鲁曼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郭建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张朝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方晓东;;[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风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俊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向海英;[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张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于兴国;[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长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杨洋;[D];南开大学;2010年
王屯;[D];南开大学;2010年
刘娜;[D];南开大学;2010年
金世余;[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孝忠;[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许翠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丽影;[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董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田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吴迪;[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贾丽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刘红梅;[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许锦绒;[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魏智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娜;[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刘良华;[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孙远,李雪,张建伟;[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龙海霞;[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饶从满,王春光;[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5期
杨明全;[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田凤俊;[J];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龙海霞;[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黄奕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杨先花;[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良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刘电芝;[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曾志嵘;[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安利;[D];西南大学;2011年
杨晓;[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苏庆华;[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李斌;[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马壮;[D];河南大学;2004年
冯立香;[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高祥旭;[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赵玉娟;[D];扬州大学;2005年
于晓燕;[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李双;[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剑;[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朱永祥;[J];教育科学;1991年04期
顾泠沅;[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1期
刘万海;[J];教育探索;2003年12期
陈立;;[J];外国心理学;198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尚明;;[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09期
黄海洁;;[J];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黄奕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何青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年Z6期
陆春萍;王嘉毅;;[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01期
窦瑾;高忠;王泽农;;[J];教学与管理;2011年15期
刘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8期
寇冬泉,黄技;[J];教育导刊;2003年11期
马颖英;;[J];辽宁教育;2010年05期
曾宪峰;[J];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宗潮;;[A];邪教防范与治理对策学术论文精选[C];2003年
季宇彬;高世勇;王帅帅;;[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王玉泽;冯文学;周卫忠;;[A];中国西部地区铁路治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李耀先;;[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辇雪妮;;[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吐尔逊·艾山;;[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张凤荣;;[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刘国卫;巫建甫;董瑞敏;;[A];第十一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五爱杯”胶辊胶圈等纺织牵伸部件应用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林立德;;[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黄应府;望作信;;[A];长江三峡库区蓄水与航路航法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四川省绵阳民族中学
程晓媞;[N];光明日报;2008年
本报记者 高华程;[N];中国教育报;2002年
贾小庄小学;[N];青海日报;2003年
;[N];天津日报;2005年
贺清杰 杨俊国;[N];衡水日报;2008年
;[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袁振国;[N];中国教育报;2002年
本报记者 刘微;[N];中国教育报;2004年
撰文 叶之夏;[N];天津教育报;2009年
刘微;[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春瀛;[D];天津大学;2010年
郑秀英;[D];天津大学;2010年
王延文;[D];天津大学;2004年
刘拓;[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金铁洙;[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王叙华;[D];复旦大学;2006年
肖启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李鹏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杨根兰;[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刘建民;[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光灵;[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马晓燕;[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苍金户;[D];河北大学;2004年
房敏;[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王艳;[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时间;[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吴俊芳;[D];山西大学;2008年
武美凤;[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齐丹丹;[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刘亚瑜;[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周耀威&&&&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
【摘要】文章从“学校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这一预设出发,论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必需性和途径――教育行动研究。教师专业研究者合作构建“研究共同体”,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现专业的自我发展。
跨入新世纪,人们愈益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知识经济兴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必须经历一场包括目标课程教学和评价等在内的、基于现实指向未来的变革;而教育能否创新,改革能否深入,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线的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即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传统所界定的专业特性(诸如理解本学科的知识及其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extended professionalism)”――有能力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在实践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一、学校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保障,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现行教育体制下的许多教师甚至已经失去了专业发展的勇气和动力。
如何改变上述现状?教师的在职培训一直被认为是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但是,实践证明,传统的以技术理性的教育理论一实践观为背景的、以课程为基础、以知识讲授为特征的“技能熟练模式”,其实践效果远非理想。由于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都是作为外在于个人的异己之物,与个体当前的、现实的工作、生活情境与需要没有直接关联,缺少个体特定场景中特定的心理体验的融入和个体内心深处的精神的渗透,因此它没有真正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心智模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造就”了现实中口是“行”非的教师群体,其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教师“所倡导的理论(espousedtheories)”与“所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的分裂。有鉴于此,教育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师训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探索。我们认为,近年兴起的、为国内外专家所推崇的校本教师培训模式(Schoolbased LnserviceEducation),是一种效率高、操作性强的选择。这种模式基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基于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让教师学会教学、学会研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在研究中成长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想由来已久,早在1926年国外就有学者在一本名为《教师的研究》(Reseanch forTea cher)的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教师有研究的机会,如果抓住这种机会,不仅能有力而迅速地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力和尊严。”此后,不断有学者强调教师培养研究习惯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教师开展研究有两个理由:一是这种研究具有训练的价值;二是有助于提供大量的有关教育的科学信息。这一思想为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L.Stenhouse)所继承,他不仅明确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而且通过实施具体的计划,使这一理念转化为一个激奋人心的现实运动。斯坦豪斯认为,所有的课程研究和设计都建立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工作。教师是其实践的最终、也是最佳的裁决者。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休的成员。”
因此,教师应被鼓励成为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这种自我研究,既是教师职业自主性的表现,同时也能不断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而教师若要完美地兼任“职业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研究技能之外,还要培养起研究的性向和责任,通过切实体会到的责任感及所运用的技能,来不断地质疑、“追问”实践,并完成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对教育教学实践理解的建构和再建构。
三、在行动中研究
教师角色要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的转变,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里,教师的研究并非指专业性理论性的学术研究,而主要是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即教育行动研究。何谓行动研究?对之,中外学者提出的众多定议,不尽一致。如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S.Kemmis)认为,它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所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简言之,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以教师为研究者以实践情境为研究场所的研究形式。概括起来,它以如下三个特征区别于其他方式的教育研究:(1)“对教育行动”开展研究,即行动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亦即实践者)具备(且逐步扩展)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通过反思和合作,学会发现和界定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策略;(2)“在教育行动中”研究,即它是“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育活动和探索活动的统一;(3)“为教育行动”而研究,即研究的目的指向教育行动的优化和行动者的理性自觉(而非科学理论的产出)。行动研究旨在不断革新和改善教育行动;同时,它将有助于教师个人行动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教师自觉地以反思的姿态追求个人实践知识的合法化、概念化和理性化),因此,行动研究是一种学习途径,一种教帅专业发展的途径。并且(由于实践改进和专业发展是无止境的)有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的过程。
行动研究没有整齐划一的模式。美国学者温特(R.Winter)认为行动研究的关键过程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观察”、“反思”和“运用”。”概括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框架:
(1)发现问题。这是行动研究的起点,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地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铁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资料等等。(2)分析解剖。教师通过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问题予以界定,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观察和分析)来进行。(3)确立假设。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同事、理论工作者或阅读专业书籍、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解决办法。(4)验证假设。考虑了每种行动方案的可能效果后,教师就着手试行某一个解决方案,并在试行之后仍要不断地搜集各种资料或证据,以考验假设,改进现状。在检验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产生于行动研究实践中的“教例研究”,正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登堂入室的捷径。参与研究的教师首先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教例”;进而围绕教例展开集体研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教例研究报告”;最后,通过对特殊教例的分析取得新的发现,或通过对同类教例的研究,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教例研究”的基本环节是:教例描述――教例分析――教例归纳――新教例的创设――专题研究(问题研究)。
四、构建“研究共同体”
教育行动研究是对“教育行动”的研究;“教育行动是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由特定的教师对其学生采取的行动,又要使作为行为者的教师在行动过程中获得理性的自觉,故这种研究不能不以参与研究的教师为主体。”但教师一开始往往缺乏研究规范研究技能等方面的必要训练和足够的理论准备:同时,一般教师对教育科学理论的语言不很熟悉(对某些术语甚至会有理解上的偏差),这就为教师深入分析问题、准确表述观点等造成一定的困难,从而妨碍了研究的深入和研究结果的交流。另外,单个教师受认识水平与价值观念等的局限,对教育实践的理解水平也有限,教师个体的研究开始时――般较难取得成功。因此,建立“研究共同体”,即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合作(或至少教师之间合作)进行研究,将为教师研究的起步提供有利的条件。
在研究起始阶段,专业研究者可能提供的协助包括:参与选择课题,确定课题计划;共同研究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假设;提供研究方法与表述研究成果方面的指导等。但必须强调的是,教师反思、研究能力的发展是自我组织过程,指导者只起促进作用。因此,为使行动研究真正成为促进专业实践的变革的过程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变革过程,合作双方要在诸方面取得共识的基础上积极创造一种协作性的组织文化。这种组织文化的核心内涵是:问题为本的探索过程(Problem-based)、依据相互支持的规则进行开放性的分亨(0pen-sharing)、不作全面的评判(Non-judgmental inanlooverallsense)、认同个体发展节奏差异的基础上追求专业发展方向的一致(Direction oriented),即这个研究共同休应该树立一种“问题即探究和学习机会”的信念,形成寻求最大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的集体力量;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应该强调开放的经验分享,强调“对事不对人”,并淡化对当事者行为作全面的评判;教师实践研究能力的发展节奏存在差异,因此合作的行动研究更侧重于过程,而不强求所有参与者的同步发展。
如果说“基于问题的探索过程”和“开放性的经验分亨”,是合作共同体的本质特征。那么,强调多向互动智慧共享的“对话”正是共同体有效运作的机制之所在研究共同体面对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教师面临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对话协商、合作解决问题,并主动建构起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有关知识(并不断诱发新的学习需要,成为继续探究的一种动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产思考的能力。对话的过程,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原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多向、多次的互动所达成的一种视界交融(也可以说是“大学文化”和“中小学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而视界交融的结果是主体体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与重建,是新知识、新理念的产生与创造。因此它也是一种相互学习(学会教学、学会研究、学会合作)的过程,是主体之间在经验共亨中的相互造就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共同休也即“学习共同休”。在学习共同休中,对话双方都将对方视为知识的可能性源泉,通过对话和共同的探索活动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另一方面,共同休通过互动将个人难题转化为公共难题。借助集体智慧解决个人困境。从而构成了一种加速个人智慧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
必须指出的是,“对话”的存在和有效运作依赖于民主、平等相互接纳的学习氛围;而这种良好集体氛围的创设又取决于共同体内部合作各方是否对“自身”及“对方”具备适当的角色认知。就专业理论研究者而言,一方面必须认识到,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者的教师,其头脑并非“教育理论的空白”,而是有着自己的经验和探究创造的潜能。因此,对教师的指导必须建立在尊重教师的现有经验、见识和才智基础上(而不生硬地从教师不熟悉的理论假设出发),并‘强调理论工作者要做实践者的‘先生’,先得做实践者‘学生”;另一方面,在合作研究过程中,专业理论研究者将不断“从生动的教育实践中汲取教育的诗情”,从实践第一线的教师的鲜活的经验中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
就教师而言,在合作研究中,作为研究主体能否同大学研究人员处理好关系,是合作研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即他们必须在研究中学会“合作”学会“对话”。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共同研究的大好时机,在研究中通过不断的反思虚心求教和沟通。不断纠正自己头脑中不科学的习俗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扩大理论视野提高与专业研究者对话的能力和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共同研究时,要消除对专业研究人员的依赖心理,在研究工作中积极主动,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增强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研究主体”的身份和主动发展的精神。另外,参与研究的教师之间的精诚合作对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至关重要,和谐的协作关系有助于培养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愉快的工作环境,而这种富有建设性支持性的气氛和环境反过来义能促进教师合作精神、研究精神的发展。
总之,走向合作的教育行动研究,需要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其基础是参与者的相互理解,其实质是在平等对话基础上意义和精神的持续建构,其结果是生成新质文化的同时,实现着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和作为实践者(包括教师和理论工作者)的“人”的多向、多维发展。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同“学校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的口号,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学校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走向合作的教育行动研究,让教师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将尽快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仅使教师走上不断改进教育实践的良性循环,而且也使教师体验到从教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师的职业达至因创造而获得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水平。
近年国内已有许多关于中小学教师如何与大学研究人员合作研究的例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陈桂生教授及其同事自1997年开始,分别同上海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和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的一批教师建立起“教育研究自愿者组合”,共同进行儿项课题的研究:如“超越规范的学校管理”、“教育性评语”等。他们称之为“反思的教育行动研究”,是“以小学教师为主体的合作研究”。经过儿年的共同努力,他们的合作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但参与研究的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及研究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并作为“反思的教育者”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pdf2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1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姓名:林晓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学原理
指导教师:洪明
自世纪年代行动研究在美国开始以来,它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历
史演变过程,在教育领域、行动研究的概念出现于世纪年代。这一时期,教
育行动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都得较大发展,形成一个相对高潮.我国教育领域改
革开放以来,广大中小学教师踊跃加入到群众性教育研究行列中来,大大推动了教
育事业的发展,于世纪年代也形成一个行动研究的高潮。但是由于教育研究
者和教师对教育行动研究的认识存在误区,限制了对行动研究的应用。而行动研究
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还应搞清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成
长之间的关系,从而让行动研究造福于我国教育事业。本文从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和发农过程。
即由科律尔第一次提出行动研究的概念,勒温将它应用到教育领域,它经历了
“兴起??衰弱??复兴”的过程,并介绍了行动研究的内涵及特征,说明了行动
研究是教师开展的反思性教育活动,强调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体,通过在实际情境
中开展教育研究活动,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及实践活动水平。
二,行动研冗法的内涵和特征。
行动研究是教师开展的反思性教育活动,强调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体,通过在
实际情境中开展教育研究活动,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及实践活动水平。它反映出教
师在行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和教育实践理性化的趋势,介绍了行动研究有别于其他
教育研究方法的特点:
其一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只
是教育专家进行科研活动的一个棋子.也不再把视野仅化局限在教育内容及其传授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