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异最多是100条还是200条

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北京市朝阳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所属地区: 北京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93次
资料类型:期末考试
文档大小:1.38M
所属点数: 0.1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1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北京市朝阳区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生物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30题每题1分,31~35题每题3分,共45分)
1.人们经常食用的牛、羊、猪等肉类和白菜、土豆等蔬菜,经消化吸收后,其中的成分可被转化为人体的组成成分。对以上事实解释合理的是
A.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
B.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含量大体相同
C.组成生物体细胞的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作为骨架
D.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知识的理解。
【解析】题干中肉类和植物等被物质消化吸收后,能够转化成人体内的组成成分,说明生物种类虽然不同,但是细胞中的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
2.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1~3表示3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1、图3所示生理过程的发生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
B.图2特定受体蛋白与特定信号分子结合,说明细胞间可进行信息交流
C.从图1、图3所示的生理过程可知,伴随H+的运输有ATP生成
D.图1~3中生物膜功能不同,主要因为生物膜上蛋白质种类不同
本题考查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及上发生的生理过程、细胞膜的功能知识的理解应用、识图析图能力。
【解析】图1中H和O2结合形成水,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图3是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图2中信号分子和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图1和图3中伴随着H+的跨膜运输,ADP和Pi合成ATP;生物膜的功能主要由膜上的蛋白质承担,蛋白质种类不同,膜功能不同。
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具有催化作用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B.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
C.酶适宜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条件下长期保存
D.可用过氧化氢作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本题考查酶的性质的理解。
【解析】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少数酶的本质是RNA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细胞代谢的有序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酶不能长期保存;过氧化氢常温下就能分解,因此不能用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4.图甲表示全光照和不同程度遮光对某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图乙表示初夏某天在遮光50%条件下,温度、光照强度、该植物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的程度)的日变化趋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可先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B.据图甲推测,该植物可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以增强对弱光的适应能力
C.图乙中8:00到12:00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一定是光合作用速率减弱
D.图乙中18:00时光合作用固定CO2速率和呼吸作用释放CO2速率相等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析】提取叶绿素可用无水乙醇;根据甲图,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上升,由此推测植物可以通过增加叶绿素的含量来增强对弱光的适应能力;8:00到12:00温度升高,可能呼吸作用强度上升,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18:00时净光合速率为0 ,则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5.下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C.EF所对应的时间段,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BD对应的时间段,可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变化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曲线图的识别和分析。
【解析】根据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判断,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C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FG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前者有两个染色体组,后者也有两个染色体组;D点时刻为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有Y染色体,也可能含有X染色体;EF是因为着丝点断裂,每条染色体的DNA减半;BD为间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6.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成功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B.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C.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内的核酸是完全一样的
D.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析】细胞的全能性是离体的细胞形成完整的生物体;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体现了分化的细胞的分化状态可以发生改变;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内的RNA不完全相同;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功能,因此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可能性。
7. 下列各选项描述的科研方法、试剂使用、观察现象、实验条件等,与相应的实验不符合的是
|A.采用同位素标记法
|B.实验中使用酒精
|C.观察颜色变化
|D.实验过程中细胞始终保持生活|
|①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释放O2 |①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花生子叶切片|①用溴麝香草酚蓝检测酵母菌呼吸|①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
|中氧原子的来源
|作用中CO2的生成
|②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 |②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
|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②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
|证实DNA的复制方式
本题考查教材中的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及基础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析】D选项中观察根尖的有丝分裂细胞在解离的时候已经死亡。
8.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ab对应的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抗R型细菌的抗体
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
C.图乙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
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具有放射性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免疫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析】ab段R菌增殖,是因为小鼠体内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需要时间;后期S菌的数量增加,是因为S型菌的DNA将R型活菌转化为S型菌;沉淀物中可能存在35S标记的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导致沉淀物有放射性;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大部分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
9.下列关于DNA结构及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及空间结构决定DNA分子的特异性
B.每个DNA分子中只有一个启动子,启动子是DNA复制的起点
C.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D.PCR与细胞中DNA分子复制所需要的条件完全一致
本题考查DNA的结构和复制,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析】DNA的空间结构都为双螺旋,不具有特异性;启动子具有启动转录的功能;PCR技术中不需要DNA解旋酶,加热条件下解旋。
10.右图简要概括了在真核细胞内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物质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表示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
B.②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与③过程中有所不同
C.③表示翻译,该过程离不开④
D.④中的密码子决定其携带的氨基酸种类
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②。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判断;②为转录,③为翻译,前者有T—A配对方式后者不具有;④为tRNA,③翻译需要tRNA运输氨基酸;tRNA中为反密码子,mRNA中密码子决定氨基酸的种类。
11.下图表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的同一个细胞中
B. 图中①②所示的过程分别在细胞核、核糖体中进行
C. ③④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不同
D. 该图只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过程
本题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析】同一人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同,基因1和基因2在同一细胞中都含有;①为转录,②为翻译,前者在细胞核中进行,后者在核糖体上进行;③④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基因不同;图中两种红细胞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控制生物性状,黑色素的产生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12.下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及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②
B.雌、雄配子在③过程随机结合
C.M、N和P分别为16、9和4
D.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1
本题考查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解析】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①过程,②为受精作用;雌、雄配子在③过程随机结合;根据P种表现型的比值判断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N为9种,P为4种,雌雄性配子有10种结合方式;该植株测交后代表现型与子代自交的表现型对应分析,性状分离比为1:2:1。
【易错警示】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受精过程。
13.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以下是相关的两组杂交实验。
杂交实验一:乔化蟠桃(甲)×矮化圆桃(乙)→F1:乔化蟠桃︰矮化圆桃=1︰1
杂交实验二:乔化蟠桃(丙)×乔化蟠桃(丁)→F1:乔化蟠桃︰矮化圆桃=3︰1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以下关于甲、乙、丙、丁四个亲本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据杂交实验二判断,乔化、蟠桃为显性性状,两对性状独立分析,在杂交实验一中子代乔化:矮化=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子代蟠桃:圆桃=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甲的基因型为AaBb,乙为aabb,由于F1分离比为1:1,因此两对性状不满足足有组合定律,由此推测是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和B选项错误;杂交实验二中丙、丁的基因型都为AaBb,根据后代分离比推测应是A与B连锁、a和b连锁,D选项符合。
14.某种鼠中,黄色基因A对灰色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现有两只双杂合(两对基因均为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B.9:3:3:1
C.4:2:2:1
D.1:1:1:1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致死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的基因型为4AaBb、2AaBB(致死)、2AABb,表现型都为黄色短尾,3A bb(致死)、2aaB
(灰色长尾)、1aabb(致死),因此子代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灰色长尾=2:1。
15.杜氏肌营养不良是一种罕见的位于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的肌肉逐渐失去功能,一般20岁之前死亡。已知一位表现型正常的女士,其哥哥患有此病,父母、丈夫均正常,那么她第一个儿子患病的概率是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该女士哥哥的基因型为XaY,其父母不患病,则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XAY、XAXa,则该女士的基因型为1/2 XAXa、1/2 XAXA,其丈夫为正常人基因型为XAY,后代儿子患病的概率为1/2×1/2=1/4。
16.团头鲂(2n=48)是我国一种名贵淡水鱼类。研究人员用低温处理野生型团头鲂一定数量的次级卵母细胞,使其不分裂出极体(姐妹染色单体已分开),这些次级卵母细胞在室温下最终发育成团头鲂。新培育的团头鲂多数为杂合子,少数为纯合子。新培育的团头鲂
A.与野生型团头鲂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
C.杂合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基因重组
D. 纯合子的基因型都相同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自由组合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野生型团头鲂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低温处理不分裂出极体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则团头鲂的染色体数目为20,与野生型的团头鲂染色体数目相同,不存在生殖隔离;次级卵母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在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基因是相同的,而题干信息团头鲂出现了杂合子,且为大多数,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低,因此推测不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应是交叉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次级卵母细胞含有的基因不同则团头鲂的纯合子基因型不同。
17.某动物的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当只存在一种显性基因时,胚胎不能成活。若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和计算能力。
【解析】AABB和aabb,F1为AaBb,F2基因型为4AaBb、2AaBB、2AABb, 1AAbb、2Aabb(死)、 1aaBB、2aaBb(死)、1aabb,只分析F2中关于A、a的基因型,则6Aa:3AA:1aa,则A的基因频率为(6+6)/(10×2)×100%=60%。
18.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B.花药离体培养
C.基因工程
本题考查育种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解析】花药离体培养只能保留原有的基因,因此不能改良缺乏抗病的品种。
19.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表示;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B.w基因频率的增加,可能是小岛的环境发生改变的结果
C.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
D.蜥蜴中所有W基因与w基因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论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进化;环境发生改变,对于表现型的选择不同,则基因频率发生改变,w基因频率增加,可能是该基因适应环境;种群的基因库相差较大时才可能导致生殖隔离,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基因库。
20.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内环境的成分及其含量可推知某些疾病的发病风险
B.艾滋病病毒的入侵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下丘脑中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生态系统稳态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解析】A选项中如内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可推测有可能患甲亢;艾滋病病毒攻击T细胞,破坏免疫系统;人体、种群和生态系统都存在稳态;渴觉在大脑皮层产生。
21. 右图表示刺激突触前神经元的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强(S1~S8)及相应刺激强度下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B.S5~S8期间,随刺激强度增加,膜电位变化幅度增大
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
D.在S5~S8期间,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两图形结合判断,当次级强度达到S5时才产生动作电位,因此A选项正确;根据第一个图形,虽然S5~S8刺激强度增加,但膜电位变化幅度没有发生变化;S1~S4静息状态下,K+外流;S5~S8膜电位逆转,外负内正。
【易错警示】神经细胞在不受刺激时,保持静息电位,有K+外流,而不是无离子进出。
22.右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B. 若③含量低于正常值可以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①和②
C.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
D.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解析】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则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②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若③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则反馈作用下丘脑和垂体,①和②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靶细胞是全身细胞;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23.下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的某种信息传递过程,细胞甲、乙和物质M、N与图示不相符的是
A.效应T细胞、靶细胞、抗原、受体
B.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受体
C.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D.传出神经元、骨胳肌细胞、神经递质、受体
本题考查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析】效应T细胞核靶细胞直接接触,使靶细胞裂解。
24.下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解析】去顶芽植体的主根长度小于正常植株,A选项错误;去顶芽的植株主根能够生长,说明其他部位产生生长素,B错误;题干信息无法获得生长素为非极性运输;去顶芽植株+外源生长素一组生根长度与正常植株相同,则D正确。
25.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许多海洋动物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下图为20世纪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种鲸种群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多,更易生存
B.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通过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D.各种鲸的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受外源性因素影响较大
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食物网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能量是逐级递减的,鲸处于食物链顶端,获得的能量少;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而不是捕获量;根据曲线分析,长须鲸种群数量不符合J型曲线;由图形得出各种群的数量波动不呈周期性波动,变化较大,外源因素影响较大。
26.下面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示意图。据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碳在营养级之间传递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能量③属于能量②的一部分,且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也属于能量②的部分,C选项错误。
27.下面是质粒的示意图,其中ori为复制必需的序列,ampr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为四环素抗性基因,箭头表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若要得到一个能在四环素培养基上生长而不能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的含重组质粒的细胞,应选择合适的酶切位点是
本题考查质粒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析】能在四环素培养基上生长而不能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则质粒的ampr被酶切割,而tetr基因正常,C选项符合要求。
28.下图所示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B.植株B为纯合子的概率为25%
C.植株C为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
D.整个流程体现了体细胞与生殖细胞均具有全能性
本题考查育种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析】①为植物组织培养,该过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植物B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所得,因此都为纯合子;幼苗2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植株C是幼苗2正常培育得到,因此为单倍体;芽尖细胞为体细胞能够培育出完整植株,花药离体培养出完整植株,体现了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29.某实验室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研究。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过程①形成的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较低
B.单克隆抗体不需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就能释放到细胞外
C.每个Y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故过程④不需进行筛选
D.过程②是诱导干细胞的结构和遗传物质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工程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析】干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岛屿纤维母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分泌方式为胞吐;④需要筛选出能够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过程②细胞结构发生差异,但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30.下列有关人类生活方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纯天然谷物食品,不含任何糖类,糖尿病患者尽可放心食用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防止大气中CO2增长过快
C.发霉的、熏制的、烤焦的及高脂肪的食品,长期食用容易导致细胞癌变
D.运动时大量出汗会排出过多的无机盐,导致体内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癌变和碳循环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析】天然谷类食物含有淀粉,为多糖,食用后能够被消化酶分解为葡萄糖吸收;低碳生活能够减少CO2的排放;发霉的、熏制的、烤焦的及高脂肪的食品患有化学致癌因子,能够导致癌变;大量出汗既失水也失盐,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都受到破坏。
31.下列关于生物体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噬菌体、乳酸菌、酵母菌中都有核糖体和DNA
B.线粒体、核糖体、染色体、质粒中都含有核糖
C.受体、限制酶、抗体都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D.细胞器之间都可以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及细胞中的物质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析】噬菌体为病毒,无核糖体;染色体含有DNA,质粒是小型环状DNA,二者含有脱氧核糖;内质网、高尔基体之间可以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不是所有的细胞器都可以存在此方式。
32.提倡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避免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下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段为无氧呼吸
B.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消耗量
C.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乏力
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cd段氧气消耗速率不发生改变,说明存在氧气消耗,因此该区段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c点后,CO2的产生量仍等于O2消耗量;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很少,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另有大部分储存在乳酸中;c点后,乳酸的生成量增加,因此运动强度超过该点,会导致乳酸积累。
【易错警示】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不产生CO2。
33.下图为某高等动物个体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和甲→丙的分裂过程可同时出现在同一器官中
B.乙细胞和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DNA含量也相同
C.乙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aBbCC,丙产生的细胞基因型为ABC和abC
D.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乙为有丝分裂中期,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卵巢或者睾丸中可以同时发生;乙细胞有DNA为12条,染色体6条,丁细胞中DNA为6条,染色体为6条;乙产生的细胞与原细胞基因型相同为AaBbCC,丙产生的两个细胞基因型应相同;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4.某二倍体植物细胞内的同一条染色体上有M基因和R基因,它们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下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M在该二倍体植物细胞中数目最多时可有两个
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a、b链的分开而分离
C.基因M和基因R转录时都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
D.若箭头处的碱基替换为T,则对应密码子变为AUC
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若该生物体细胞含有两个M基因,则在有丝分裂后期M基因可达到4个;a和b为同一个DNA的两条链,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复制时可以分离,但在等位基因分离时不分离;根据起始密码判断,基因M以b链为模板转录,而基因R为a链为模板转录;若箭头C替换为T,则密码子对应变为AUC。
【易错警示】注意tRNA一端为反密码子,而不是密码子。
3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图中a、b、c、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
C.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
D.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本题考查碳循环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图中b为CO2库,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含量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流向c2的能量属于c1同化能量的一部分,c1同化的能量越大,则流向c2的能量越多;分解者有腐生型动物,还有真菌,为真核生物。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6.(7分)磷酸转运器是叶绿体膜上的重要结构(见下图)。磷酸转运器可将卡尔文循环过程中产生的磷酸丙糖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运至叶绿体基质(Pi 和磷酸丙糖通过磷酸转运器的运输严格按照1∶1 的反向交换方式进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
可以被卡尔文循环所利用,在
(场所)中将物质B转化为磷酸丙糖。图中B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__。
(2)据图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多选)。
a.磷酸丙糖既可以用于合成蔗糖也可以用于合成淀粉
b.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则经此转运器转运进叶绿体的磷酸会减少
c.若合成磷酸丙糖的速率超过Pi转运进叶绿体的速率,则利于淀粉的合成
d.若磷酸丙糖运出过多,可能会影响CO2的固定
(3)据图推测,磷酸转运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答案】(7分)
(1)[H](NADPH)
叶绿体基质
(3)蛋白质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1)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被卡尔文循环利用。从图中分析,物质B转化为磷酸丙糖是发生在暗反应过程中,场所为叶绿体基质。图中B为暗反应利用的CO2。
(2)从图示分析,磷酸丙糖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蔗糖,还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用于合成淀粉;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则磷酸丙糖无法转运出叶绿体,磷酸丙糖 生成蔗糖和pi减少,又由于磷酸转运器活性受抑制,则Pi被转运至叶绿体的量减少;合成磷酸丙糖的速率超过Pi转运进叶绿体的速率,则会造成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基质中的积累,从而淀粉的合成增多;磷酸丙糖运出过多,会导致CO2固定加速。
(3)磷酸转运器位于叶绿体细胞膜上,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37.(8分)图甲表示真核生物细胞中染色体(DNA)在细胞核中进行的一些生理活动,图乙表示在细胞质中进行的重要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②是完成
的过程;过程③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__过程;由图可知缬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_;连接甲硫氨酸和赖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之间化学键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
(3)现从某种真核细胞中提取出大量核糖体放入培养液里,再加入①~⑤五种有机物,模拟图乙所示的过程。
假设培养液里含有核糖体完成其功能所需的一切物质和条件。其中实验所用的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_。上述五种化合物中能作为图乙过程原料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8分)
(1)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细胞质基质
本题考查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1)②过程染色质变为含有染色单体的染色体,该过程需要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③过程为含有染色单体的染色体变为无染色单体的染色体,该过程是由于着丝点断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图乙为发生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运载缬氨酸的tRNA一端的反密码子为CAG,则密码子为GUC。连接氨基酸之间的键为肽键。
(3)翻译过程所需的氨基酸存在于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判断氨基酸的标准是至少有一个氨基和羧基,且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C上,据此标准判断①④⑤属于氨基酸。
38.(7分)已知玉米籽粒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非糯性花粉中的淀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中的淀粉遇碘液变棕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碘液处理杂合非糯性植株的花粉,则显微镜下可清晰地观察到花粉颜色及比例为
(2)取杂合黄色非糯性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对获得的幼苗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可育植株。若这些植株自交,在同一植株上所得籽粒的颜色表
(一致/不一致)。
(3)已知基因A、a位于9号染色体上,且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Aa的植株甲,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甲所示。
①植株甲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
②为了确定植株甲的A基因是位于正常染色体上还是异常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让甲进行自交产生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表明植株甲A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③以植株甲为父本,以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乙,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乙所示。该植株形成的一种可能原因是父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④若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考虑交叉互换),3条9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植株乙为父本,以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答案】 (7分)
(1)蓝色:棕色=1:1
(3)①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变异)②黄色:白色=1:1
③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④黄色:白色=2:3
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应用和染色体变异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1)非糯性杂合子Bb植株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非糯性B和糯性b,且比例为1:1。
(2)杂合黄色非糯性AaBb花粉基因型为AB、Ab、aB、ab,花药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植株为纯合子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自交,同一植株所结籽粒基因型相同。
(3)①根据图形判断,植株甲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②若A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则:
③亲本基因型为♀aa、♂Aa,而子代基因型为Aaa,母本提供卵细胞基因型为a,则父本提供精子基因型为Aa,由此推测是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
④植物乙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有1A(不参与受精):1aa:2Aa:2a,母本aa产生的配子为a,则子代为1aaa(白色):2Aaa(黄色):2aa(白色),表现型及比例为3白色:2黄色。
【易错警示】注意题干信息“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若A存在异常染色体上,则该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39.(6分)用脱落酸(ABA)及ABA合成抑制剂(fluridone)分别处理采摘后的番茄,番茄的乙烯释放量变化如图甲所示;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变软,其作用机理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推测,
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
(2)乙烯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
的分子。由图乙可知,乙烯需与
中的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控作用,即启动细胞核中的
过程,进而合成并分
泌纤维素酶,使细胞壁水解导致果实变软。
(3)图乙所示,在乙烯发挥促进果实成熟、变软生理作用的过程中,④结构起
【答案】(6分)
(1)脱落酸(ABA)
(3)将纤维素酶前体加工成活性纤维素酶并包装、运输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实验分析能力。
【解析】(1)由图甲分析,脱落酸处理后的番茄ABA的含量与对照组比升高,则脱落酸可诱导乙烯合成。
(2)乙烯是信息分子。由图乙分析,乙烯C2H4与细胞质中的受体结合,启动DNA的转录过程。
(3)从图乙分析,核糖体合成的纤维素酶前体通过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形成有活性的纤维素酶,因此高尔基体的功能是将纤维素酶前体加工成活性纤维素酶并包装、运输。
40.(8分)下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肾上腺髓质属于反射弧中的
。当机体的情绪压力增加时,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且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由此推测激素d能促进
而升高血糖。激素d还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上述事实表明,
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协调,产生适应性反应,使机体应对情绪压力。
(2)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a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c的分泌量
(3)研究发现,激素c能抑制
的合成和释放,从而使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结合图示分析,在
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
【答案】(8分)
(1)效应器的一部分(效应器)
肝糖原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 T淋巴(T)
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1)脊髓传导的兴奋经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因此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激素d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且肝细胞膜上有其受体,则推断其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题干信息“激素d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则表明神经——体液调节二者相互协调,调节机体生理活动。
(2)根据题干信息,激素c的调节机制与甲状腺分泌的调节类似,则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上升对垂体促进作用增强,激素b分泌增加,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c含量升高。
(3)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具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根据题干信息,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人的免疫力下降。
41.(11分)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和免疫应答水平必须适应免疫防御和维持体内稳态的需要,这要通过精确的免疫调节来实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大多数病原体进入人体,经过___________细胞内___________中的酶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________细胞,从而产生相应的抗体;机体中某些物质可和抗原竞争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但这些物质与受体结合后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由此可以推断抗原的____________可以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
(2)抗体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中。为验证已存在的抗体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研究人员用家兔进行了以下实验。
A组处理:注射抗原。
B组处理:注射等量同种抗原,约50天后,抽出部分血液同时补充等量___________(含同种抗原的血液/不含抗原的血液)。
每日测定家兔体内相应的抗体浓度,结果如下。
由上述实验可以证明已存在的抗体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是B细胞表面存在_____________,使一定条件下抗体可以与B细胞结合,从而抑制B细胞的功能,导致抗体分泌减少。这种抗体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调节机制。
人体内还有一种抗体调节的方式。当体内抗体浓度升高时,通过________结合,使得与B细胞结合的抗原减少,导致抗体分泌量也下降。
(3)通过抗原和抗体等的共同调节,免疫系统得以正常运作。如果调节异常,淋巴细胞
,从而导致淋巴瘤(一种恶性肿瘤)的发生。
【答案】 (11分)
(1)特异性免疫反应
不含抗原的血液
抗体与抗原
(3)分裂失控(无限增殖)
本题考查免疫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
【解析】(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病原体入侵,经过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中的酶处理,暴露出抗原。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结合图示推断B组补充的物质,图示中B组50天后抗体数量迅速减少后回升,减少的原因是因为抽出部分血液,结合题干信息“已存在的抗体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而B组抗体回升,则说明补充的应是不含抗原的血液。已存在的抗体对同种抗体产生的抑制作用可能是B细胞表面存在抗体的受体,从而与B细胞结合,抑制B细胞增殖为浆细胞,导致抗体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抗体可以与抗原结合,导致刺激B细胞的抗原减少,从而B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减弱。
(3)肿瘤为癌细胞,因此淋巴细胞无限增殖,导致淋巴瘤产生。
42.(8分)某科研小组对某群落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调查样地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使调查数据尽可能接近真实值,并兼顾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则所选用样方的
应达到适宜,同时还应做到随机取样;若要调查该样地木本植物的丰富度,需要调查该样地群落中木本植物的__
(2)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是因为群落中各个
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所致。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3)科研小组对该样地4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可能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8分)
(1)大小和数量
种类(及其数量)
食物和栖息空间
入侵物种与本土物种竞争各种资源(如水、无机盐,阳光、空间等)时,入侵物种占优势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1)调查植物采用样方法,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应适宜。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
(2)各个种群在群落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从而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3)外来物种的特点是从无到有,且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符合此特点的是C。从表中分析,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D灭绝,其他植物迅速减少,原因是入侵物种与本土物种竞争各种资源而入侵物种占优势。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