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即成为是否是中国科学院标志研究的标志

you have been blocked&星论文网:致力于各类论文代写、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服务
> >>查看论文
拾起牛顿的“苹果”激起思维风暴
本站编辑:admin
  摘要: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探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科学课程中所指的探究即为科学探究。同时,科学探究最关键的便是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意义,成为了科学探究的关键。
  关键词:科学探究;提问;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03
   科学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一个熟透了的苹果砸到了脑袋,而后,牛顿便“开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第一节的科学课,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时的那个人是你,你当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有的说:“我好倒霉啊,居然这样都被砸到。”有的说:“不知道这个苹果甜不甜。”更有的说:“如果没有这个苹果,牛顿也就无法成为如此伟大的科学家了”……其实面对这样一件普通的事情,每个人的想法都会有所不同,牛顿的“苹果”在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当中,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是主角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跑龙套”?其实,我们的科学书就已经帮我们解答了。“我们生活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无数奇妙的现象。面对这些现象你有没有想过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树上熟透了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月亮既不落向地球,也不向外空飞去?”在这一段话中,我们应该可以理解到,“苹果”并不是造就牛顿成功的主角,而只是牛顿在科学探究,提出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龙套”。因为虽然从表面上看,许多科学的发现似乎来自于偶然,但是事实上却不可能像传说中的那么轻松,因为这不符合科学发现的逻辑。如果说苹果落地的现象直接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的话,那么,苹果落地及类似现象到处可见,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对牛顿情有独钟?牛顿的伟大之处不在于那个苹果,而在于当他看到了苹果落地的现象后,综合了许多前人及同代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并深刻地思考了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许多的问题。也许,这才是真正使牛顿成功的“苹果”。
  一、什么样的问题才被称为“问题”
  例如在上《昼夜的成因》时,如果问学生:太阳是从哪边升起,从哪边落下?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如果问学生:星星是从哪边升起,哪边落下?北极星又怎样?学生便需要思考,或者说,学生无法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这两次的提问区别在于,前者不具有问题性,而后者具有问题性。在科学探究中,具有问题性的问题,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被称之为“问题”。而不具有问题性的问题则没有科学探究的价值。
  二、探究解决的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有生活实际问题
  例如,《科学》中的例子,有一天小明肚子突然疼起来了,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这是一个很生活很实际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深究下去。比如小明已经被确定是食物中毒后,我们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1)为什么这种食物会引起人的中毒?(2)中了这样的毒需要用哪种药物来治疗?(3)中毒后,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使其对人体的伤害减少到最低?上述所列的三个问题中,第一个属于科学问题,而后两个属于生活问题。两种问题有明显的差异,对于科学问题的研究,目的是解开自然之谜,而对于生活实际问题,那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的需求。而STS(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科学教育的一个主题,所以探究学习中,我们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而后进一步提出科学问题,并展开探究活动,得出科学结论,最后又落回到生活实际的应用上。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将得到的科学结论,应用到解决生活问题上去。
  三、如何看待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管是教学上,还是考试中,出现来越来越多的开放性的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师提出的绝大多数都是封闭性很强的问题。那么如何处理好问题的开放和封闭呢?其实提问的开放与封闭并不矛盾,而是一个转变过程。例如:(1)如何改变小灯泡的亮暗?(2)怎样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3)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这三个问题的开放性由大到小。而我们认知事物的过程,也是如此。我们将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转化为一系列封闭性的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放手,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想象力的匮乏,倒不如说提出问题的能力低下。是什么使学生失去了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还能帮他们找回勇气,找回能力么?给学生一个放松提问的机会,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安徽省特级教师汪延茂老师曾把学生的自学和发问引入笔试。在笔试中,常常要求学生归纳一章或者是一单元的知识,并提出问题,或者给一段新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回答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以下是汪老师的初中学生所提出的一些问题:①运动是绝对的,为什么又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②如果选择地球为参照物,那么“地心说”不也是正确的吗?③凝华是否是气体先液化,然后再凝固呢?④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它为什么能吸引任何物体,而不像磁铁那样,只吸引铁钴镍等物质呢?⑤是否所有星体都有磁场?⑥磁铁有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性质,而分子间也有引力和斥力,那么磁铁的这种性质是否与其分子的性质有关?可见,放手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并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激发,学生是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的。
  五、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教育界也在不断的做着各种尝试,例如中高考的命题中,出现将“提出问题”作为考题。当我们看到学生们对于这类题目的回答时,我们不禁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质量,并不理想。那么我们如何引导,激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呢?
  1.利用活动引发问题。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而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其进行肯定的同时,完成对问题的修改与提升。从而使学生在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同时,发现提问时的不足。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的学生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发现:当电源电压为6V时,两个小灯泡的总电压总是小于6V。这与我们书本上的结论相悖。学生的脑中充满了“为什么”。于是,学生的思维便打开了:“是不是电压表不精确?”“是不是电源所提供的电压本就小于6V”,甚至有学生问“是不是书上的结论错误了?”提问过后,就是新一轮的探究,在更换过几个电压表和电源后,学生们发现电源电压仍然大于两个小灯泡的总电压。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公式:U总/I=R总和U2个灯泡/I=R两个灯泡,学生通过两个公式的计算,发现电路中的总电阻>两个灯泡的总电阻。于是学生再一次提出了新的问题“是不是因为导线有电阻,分走了一些电压?”“是不是电源本身就有电阻?”“是不是因为电流表有电阻?”虽然电源的内阻,电流表的内阻与导线的电阻在教学中不作要求,但是学生通过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并在教师的引导和自主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完成对原有问题的修正。
  2.利用生活事件引发问题。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最后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到生活中去。同时,生活事件具有时效性,因此在对生活事件的探究中,应该更加及时和开放。例如日本3.11地震后,各媒体对其十分关注,央视也持续更新着关于3.11地震的新闻,我也适时的布置了学生的一周作业:A、看一看:关于日本3.11地震事件的新闻,写下你对该事件的感受。B、想一想:在日本3.11地震事件中,有哪些有关于科学的问题是你想要了解知道的,记下来,一周后课内交流。C、找一找:在这次地震中,有哪些事件或者现象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科学知识来解释,与同学们分享。此处我摘录了黄盼盼同学的部分记录。A、我觉得自然灾害太可怕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实在太过渺小。日本的人民在面对灾难时,能保持如此的冷静,真是让人敬佩。B、我想了解地震和海啸之间有联系么?另外,日本因为地震而核电站爆炸,核辐射真的能辐射到中国吗?还是那只是谣言?为什么有谣言说吃碘盐可以防辐射?核辐射到底会对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呢?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因为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所以经常发生地震。福岛核电站当时用海水冷却,是不是因为水蒸发的时候会吸收大量热。在教学过程中,由生活事件所引发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由于更贴近生活,更有经验,提出的问题也就能相对的有些质量。
  3.由问题的解决引发的新问题。当一个问题被解决的时候,并不说明着科学探究的结束,也许同时,这还是另一个甚至几个科学探究的新开始。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学生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现象证明了二氧化碳会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生成白色不溶物碳酸钙。所以我们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但是新的问题就出来了,空气中也有二氧化碳,师:“为什么向石灰水中鼓入空气,石灰水却没有变浑浊呢?”学生很快的回答: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师:“那你怎么验证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呢?”学生开始各抒己见“因为人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所以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因为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所以空气中肯定有二氧化碳。”…师:“那么能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来验证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呢?”……一个问题引发新的问题,引发新的讨论,使课堂的内容环环相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有新的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
  4.从习题中引发的问题。习题中有大量的科学探究题,学生通常只是机械的去完成作业,但却很少去质疑题目。所以对题目提出质疑,在质疑中发现新的问题,也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习题,在一个水槽中,倒置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并在水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问:现象是什么?题目的答案是:水槽中液体变成红色,试管中液面上升。很多学生也都是这么回答。但是班中的王俊辉同学对此表示了质疑,他认为水槽中的水这么多,试管中的二氧化碳这么少,形成的碳酸肯定有限,也许不能使石蕊变成红色,另外二氧化碳和水溶解时为1:1,所以试管中的二氧化碳会全部溶于水中,液面应该会上升,直到液体充满整支试管。他带着自己的质疑,做了这个实验,但是实验的结果却出乎意料:液面根本没有上升,当然,石蕊溶液也没有变成红色,与该题目的答案和王俊辉自己的猜想都不相同。同学们也跟着讨论起来: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试管移动过程中二氧化碳逸散、也有个别学生会很有创造性地提出是否与溶解速率有关……在对实验问题的热烈讨论中,学生们不仅变得爱思考,爱提问,也开始敢于对习题中的探究提出质疑,寻求真理。
  科学探究的最重要环节,便是提出问题,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去实验、去观察。让学生拾起自己的“苹果”,去发现,去创造。
  参考文献:
  [1]郑青岳.科学探究式学习100个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曾令格,禹明,陈坚.《中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本文出自:http://www.starlunwen.net/jiaoyujiaoxue/16089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Copyright ©
www.starlunw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星论文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号 | 主营:、 | 服务热线:400-803-;| 企业QQ: | 博士论文写作指导
博士论文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池锝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篇一:博士学位论文撰写指导 李怀祖教授:博士论文写作指导
博士论文工作无疑是博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质量是博士生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标志,未见有博士论文低水平而日后成为出色研究人员的。 称得上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一定要有新发现、新假设或新理论。论文完善地论述这些创新点,一般要回答三方面的问题:(1)创新点是什么。论文要清晰地表述所提出的新发现、新假设和理论,界定相应概念和变量的内涵和外延; (2)为何要提出此创新点。论文要交代创新点提出的实际或理论背景,既说服自己也让读者感到这样的创新点的确有学术和实际意义,值得费精力去研究;(3)回答这个创新点是否成立的质疑。提出证据和论据来支持论文的创新点。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相应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创新点的表述,创新点的理论和实际背景评述以及创新点的论证。表述反映论文的贡献所在,背景评述衬托出论文的价值,论证则表明创新点的可信程度,三者缺一不可。只提出某种观点、说法或模式而缺乏背景评述,读者难以了解其创新的份量和作者工作的价值,而有价值的假设或理论还需充分的论证支持,否则,读者将难以置信,不能放心引用。 着手写作前研究生要考虑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论文写给谁看?为政策制订者提出研究报告是一种写法,和同行交流取得同行认可又是另一种写法。研究生论文写作中最不可取的倾向,便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心目中的读者,把论文看成一本教材。博士论文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表明研究生本人的研究工作能力和论文学术水平已符合博士学位的要求,心目中最重要的读者应是论文评阅教授和回答辩委员会成员,交流是次要的。
读者定位为评阅教授,写作目的定位为取得审阅通过以至好评。因此,着手组织写作内容和考虑表述方式时就不能忽视一个现实,即评阅教授不大可能逐字逐句地详细阅读动有10万字的论文。他阅读的目的是评价,如果有足够的依据可判定此博士论文合格或不合格,就可以着手写评审意见,完成作为评阅人的评审任务。研究生一旦明确首要的读者是评阅教授,就应以最简要、明确的语言,把创新点表达清楚,和创新点无关或联系不密切的知识性内容愈少愈好。各个大学都有各自的博士论文写作格式,但基本内容和规范还是一致的。简括地可划分为四部分:(1)摘要;(2)绪论,从其作用来说,亦可称阐明问题;(3)方法,起到论证的作用;(4)结果及讨论。
要从写作顺序而言,摘要应在博士论文正文完成以后才着手撰写。然而,评阅教授必然首先阅读摘要,如摘要能开门见山清楚地告诉评阅人论文的创新点及其价值所在,便会令评阅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其实,这也是对评阅人工作的支持,让他高效地把握论文的要点。 摘要是一篇论文的微型版本,供读者粗略判断其价值,必须简短扼要。一般英文论文的摘要,不超过200个词,中文论文也不用超过300个字,而且一般不分段落,一段话即完成摘要。博士论文摘要可分段,字数可多些,但800个中文字已足够。
摘要是向读者叙述本文的创新点和它的价值,一般采取陈述方式。包含三个组成部分:(1)问题说明。指明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界定要清晰,并令读者意识到此问题的价值所在。(2)创新点。研究工作的贡献,即与众不同的新发现。创新点应占去摘要中大部分篇幅。(3)论证途径的说明。创新点论证过程不必叙述,但作者若在论证方法技术上有改进和创新之处则可以写上。 几百个字把这些内容描述清楚,势必要用最精练、浓缩的语言。在摘要写作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是:
首先,引导性和支持性的解释应尽量少。所谓引导性、支持性的解释内容包括研究历史回顾、文献综述和概念名词解释等。其次,摘要不能写成目录式。目录是告诉读者本文的内容,便于总览和查阅,而摘要是告诉读者自己做出了什么贡献。如果摘要中按章再简介一遍内容,那就成为对目录的解释。再次,摘要应采用学术语言表达创新点及其背景,让评阅人员和专业读者判断它的价值。无论摘要或正文中都不能出现“销售论调”。如作者自己写“本文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等,这是学术论文很忌讳的事情。最后,研究生论文摘要中常易出现一个毛病,即在归纳论文的创新点时,只说“做了”或“研究了”什么,而不说“做出了”、“研究出了”什么,一字之差,相距甚远。
二、绪论(阐明问题)
任何研究生论文首先都要点题,常赋以“问题提出”或“绪论”这些标题,目的是为了阐明问题。绪论可细分为几部分:(1)提出及其背景。(2)文献综述。(3)假设表述,有时还加上关键术语界定内容。
1、问题提出及背景
论文首先要点题,提出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没有明确提出研究问题,后面的文章就不可能做好。问题要明确,主题只能有一个,贯穿于论文始终,切忌贪大求全,目标多样。研究生容易出现史学家严中平所说的“大题目、小文章”的偏向,“一开头就选很大的题目,课题包括的范围很广,理论概括的层次很高,下笔就是…什么什么规律等等”。
问题明确意味着设定有限的研究范围,例如“国有企业亏损原因”、“交易信用”等都是有意义的研究题目,但这种题目仍然比较广泛,还须思考研究的切入点。亏损原因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分析,可从体制方面、管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也可以从高层管理者的行为或从财务角度去研究。交易信用问题,是研究商品市场交易信用,还是技术转移过程或要素流动过程的信誉问题,研究内容有很大差别。研究的层面和视角要定位好,才能找出有限的然而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管理研究问题一般都很实际。最好以国民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的背景来说明所提问题的来龙去脉,问题产生的环境和条件,解决后能起到什么作用。无论研究内容和理论性多么强、多么深奥,在问题提出这一段都要深入浅出,用常用的语言和概念来阐述,将一位毫无思想准备的读者引入到作者研究的问题思路上来。让读者看过点题这一段后,感到所提的问题清晰而且有实际意义并急着要看下去,这表明作者点题的成功。
2、文献综述
读者看过所提问题及其实际背景后,自然会问,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如何。文献综述便是回答、阐明所研究问题的理论背景。综述须围绕论文研究创新点来进行。学习前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论文服务,“依仗别人,抬高自己”。综述内容虽是叙述前人的工作,作用却是把“前人肩膀”弄清楚,衬托本文的“高明之处”。创新点总是比较而言,缺乏参考点就无法判断其是否创新。参考文献的内容总是和所研究问题相近,从最密切相关到最弱相关有一系列相关程度不同的文献。最密切相关的文献没有的话,次密切、再次密切相关的总有。切不可认为本篇二:清华大学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格式及 清华大学硕士博士论文编辑排版建议采用的字体、字号
与正文段落字号相适应,用Word 2000 编辑数学公式时建议采取如下尺寸定义 清华大学博士论文格式样例: 芳杂环高分子的高温 水解特性与量子化学研究 (申请清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论文)
培养单位 : 专 业 : 清华大学化学系 物理化学 易 某 某
某 甲 甲 教
授某 乙 乙 教
授 研究生 : 指导教师 :
副指导教师 : 专业排版,专业论文写作修改 请联系淘宝旺旺:文交天下友 淘宝搜索 @文天下 /芳杂环高分三子号仿的宋或 高华温文水仿解宋 特 性 与
量子请化将 中 学 文 研 封 究 面 左边
易 某 某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Hydrolytic Stability of Aromatic Heterocyclic Polymers in High Temperature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singhua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Natural Science
by Dong-ming YI ( Physical Chemistry )
Dissertation Supervisor : Professor Yong-chang TANG Associate Supervisor : Professor Da-long WU
April, 2001
中 文 摘 要 摘
要 论文采用共振多光子电离和Ion-dip两种检测手段对碱土金属单卤化物的里德堡态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成果是:⑴首次观测到中等有效主量子数的CaCl预解离里德堡态:在n*=5-7区域内,有5个文献未报导过的2?+实贯穿里德堡态,填补了CaCl分子此一区域里德堡态研究的空白,对CaCl里德堡态结构的完整分析和其电子态完整的图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⑵通过理论分析,论证了这些态是因为和一个2?+连续态的相互作用而导致强烈的预解离。由实验测定的预解离线宽拟合出cm-1范围内的2?+连续态势能曲线,它能很好地解释这些里德堡态的预解离行为;⑶还观测到若干转动常数值反常小的里德堡态,它们可能是实非贯穿里德堡态的片段。以上结果为阐明高极化分子的离解机理和其他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论文第二部分工作是采用微扰增强的光学-光学双共振荧光探测方法研究Na2分子的高激发三重电子态。主要结果为:⑴首次观测到Na2的13?g-双电子激发价态,并归属了该电子态的v=0~57振动能级,它们覆盖了整个势阱的99%以上。并发现13?g-态能级即使超过电离限时亦无明显的自电离倾向,反映了双电子激发态不同于里德堡态的独特性质。13?g-态是碱金属双原子分子电离限以下唯一的3?g-对称性的态和电离限下唯一较纯的双电子激发态,这些结果为分子结构和量子化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⑵通过检测Na 3d?3p原子荧光,观察到Na2分子的33?g和43?g+态在3s+3d解离限以上的预解离能级及其转动线宽加宽;⑶利用从头计算势能曲线对33?g和43?g+态预解离机理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论证。结果表明:33?g态在3s+3d解离限以上能级强烈的预解离是由于23?g和33?g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其寿命缩短到102飞秒量级。43?g+态的预解离则主要是通过和23?g连续态的直接相互作用以及通过预解离的33?g能级与23?g态的间接相互作用(偶然预解离);⑷新观察到Na2的(3s+nd) (n=5~7) 4, 7, 103?g三重里德堡态并首次在Na2分子中得到三重里德堡系列的量子亏损。以上一系列Na2高激发态新光谱线的发现及其合理的量子力学解释,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双原子分子双电子激发态和里德堡态的知识。 关键词:分子电子激发态,里德堡态,预解离,Na2,CaCl
- I -篇三:博士论文写作心得 本科研究生一路多年,也多是潜水,尚无在网上发长帖的经验。本人目前正处在博士论文收官阶段,掩卷回望,从选研究方向到开题到中期到现在,坎坷不平,有些经验与诸君分享。
先介绍下本人背景,因专业领域不同论文写作是有差别的(本人一哥们,刑法硕士毕业时,半月即完成毕业论文,让我自叹不如),免得误人子弟。本人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是基于野外实验观测,然后进行室内实验,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完成。 下面写的基本是本人毕业论文的写作心得,至于需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路子基本也是一样的,只是在选择期刊时要慎重,专业领域,学术水准,都要考虑到。 关于综述,论坛里已经有很多帖子,写的挺好,希望正在准备选题开题的认真看看。很多人对综述不怎么感冒,本人在硕士论文时也是如此,东拼西凑些参考文献,罗列下而已。但综述在论文中是占很重要地位的,它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也决定了论文可能达到的学术价值高度。在这里强调几个写综述时易犯的错误:1)引用文献不是原始文献,也就是说引用某观点时引用的文献不是最初提出这个观点的文献,而是后来应用这个观点,或提到这个观点的文献;2)简单罗列文献主要内容,没有分析对比归纳比较;3)综述文献与自己的研究内容脱节,没能把综述文献方法结论等与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即没有说明自己的研究在目前研究现状中处于何种地位,如:是新理论的提出者,还是现有理论的应用者,还是原有理论的改进者?另外,综述一般有两部分,一是针对研究方法的综述,即方法的提出,应用及对比;还有是针对研究区的综述,在该研究区进行过哪些相应的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如何综合这两部分综述,就要看研究目的是什么了,是侧重方法的创新,还是研究区实际问题的解决。 关于实验设计(可能很多人论文中没有这个阶段)。如果把毕业论文比作一建筑工程,实验设计就是建筑蓝图。这阶段宁愿多花些功夫,多读些经典文献,多请教下老师师兄姐们,磨刀不误砍柴工。实验设计,简单说,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研究目的,设计需要采取的研究手段。实验设计的水平高低,与文献的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握了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才能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关于论文选题,因为很多时候不是自己能做主的,就不多说了;如果能有选择的话,尽管选自己感兴趣的,没有兴趣,论文写的会比较痛苦。
关于野外及室内实验,如果有条件,尽量自己亲手做,虽然有时候很耗时,但只有自己做了,才会有切身感受,在分析数据时才会能知道可能的误差来源。即使很多资料可能是别人提供的,也尽量要去自己的研究区实地考查一番,即使只是坐着车跑一圈,也可能会避免在分析数据或建立模型时的一些低级错误。 关于数据分析,多数人基本就是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纯理论科或文科的自然另外)。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方法繁多,不同的专业自然不同,这里也就不好细说。但结果基本是要用图来表示的,这里建议不要用EXCEL来完成论文的数据分析图件,在高水平的期刊中,很少有EXCEL图件的,一是不美观,另外图形表现形式也很单一。推荐用Origin或Sigmaplot。在处理数据时,推荐用EXCEL储存和初步处理数据,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用Origin或Sigmaplot做图。在涉及的空间地理信息的图件时,一定要用GIS软件去做,不要用CAD或Photoshop. 模型调参一般都是个头痛的事,千万不要弄出有违常理的参数或结论。 论文的定作,一是给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另外要随时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与前人的研究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肯定自己的方法和结论,并找出差异,从而体现出创新。篇四:李怀祖博士论文撰写方法 博士论文工作无疑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质量是博士生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标志,未见有博士论文低水平而日后成为出色研究人员的。
称得上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一定要有新发现、新假设或新理论。论文完善地论述这些创新点,一般要回答三方面的问题:(1)创新点是什么。论文要清晰地表述所提出的新发现、新假设和理论,界定相应概念和变量的内涵和外延;(2)为何要提出此创新点。论文要交代创新点提出的实际或理论背景,既说服自己也让读者感到这样的创新点的确有学术和实际意义,值得费精力去研究;(3)回答这个创新点是否成立的质疑。提出证据和论据来支持论文的创新点。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相应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创新点的表述,创新点的理论和实际背景评述以及创新点的论证。表述反映论文的贡献所在,背景评述衬托出论文的价值,论证则表明创新点的可信程度,三者缺一不可。只提出某种观点、说法或模式而缺乏背景评述,读者难以了解其创新的份量和作者工作的价值,而有价值的假设或理论还需充分的论证支持,否则,读者将难以置信,不能放心引用。
着手写作前研究生要考虑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论文写给谁看?为政策制订者提出研究报告是一种写法,和同行交流取得同行认可又是另一种写法。研究生论文写作中最不可取的倾向,便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心目中的读者,把论文看成一本教材。博(本文来自: 千 叶帆文 摘:博士论文写作指导)士论文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表明研究生本人的研究工作能力和论文学术水平已符合博士学位的要求,心目中最重要的读者应是论文评阅教授和回答辩委员会成员,交流是次要的。
读者定位为评阅教授,写作目的定位为取得审阅通过以至好评。因此,着手组织写作内容和考虑表述方式时就不能忽视一个现实,即评阅教授不大可能逐字逐句地详细阅读动有10万字的论文。他阅读的目的是评价,如果有足够的依据可判定此博士论文合格或不合格,就可以着手写评审意见,完成作为评阅人的评审任务。研究生一旦明确首要的读者是评阅教授,就应以最简要、明确的语言,把创新点表达清楚,和创新点无关或联系不密切的性内容愈少愈好。各个大学都有各自的博士论文写作格式,但基本内容和规范还是一致的。简括地可划分为四部分:(1)摘要;(2)绪论,从其作用来说,亦可称阐明问题;(3)方法,起到论证的作用;(4)结果及讨论。
要从写作顺序而言,摘要应在博士论文正文完成以后才着手撰写。然而,评阅教授必然首先阅读摘要,如摘要能开门见山清楚地告诉评阅人论文的创新点及其价值所在,便会令评阅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其实,这也是对评阅人工作的支持,让他高效地把握论文的要点。 摘要是一篇论文的微型版本,供读者粗略判断其价值,必须简短扼要。一般英文论文的摘要,不超过200个词,中文论文也不用超过300个字,而且一般不分段落,一段话即完成摘要。博士论文摘要可分段,字数可多些,但800个中文字已足够。
摘要是向读者叙述本文的创新点和它的价值,一般采取陈述方式。包含三个组成部分: (1)问题说明。指明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界定要清晰,并令读者意识到此问题的价值所在。(2)创新点。研究工作的贡献,即与众不同的新发现。创新点应占去摘要中大部分篇幅。(3)论证途径的说明。创新点论证过程不必叙述,但作者若在论证方法技术上有改进和创新之处则可以写上。 几百个字把这些内容描述清楚,势必要用最精练、浓缩的语言。在摘要写作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是:
首先,引导性和支持性的解释应尽量少。所谓引导性、支持性的解释内容包括研究历史回顾、文献综述和概念名词解释等。其次,摘要不能写成目录式。目录是告诉读者本文的内容,便于总览和查阅,而摘要是告诉读者自己做出了什么贡献。如果摘要中按章再简介一遍内容,那就成为对目录的解释。再次,摘要应采用学术语言表达创新点及其背景,让评阅人员和专业读者判断它的价值。无论摘要或正文中都不能出现“销售论调”。如作者自己写“本文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等,这是学术论文很忌讳的事情。最后,研究生论文摘要中常易出现一个毛病,即在归纳论文的创新点时,只说“做了”或“研究了”什么,而不说“做出了”、“研究出了”什么,一字之差,相距甚远。
二、绪论(阐明问题)
任何研究生论文首先都要点题,常赋以“问题提出”或“绪论”这些标题,目的是为了阐明问题。绪论可细分为几部分:(1)提出及其背景。(2)文献综述。(3)假设表述,有时还加上关键术语界定内容。
1、问题提出及背景
论文首先要点题,提出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没有明确提出研究问题,后面的文章就不可能做好。问题要明确,主题只能有一个,贯穿于论文始终,切忌贪大求全,目标多样。研究生容易出现史学家严中平所说的“大题目、小文章”的偏向,“一开头就选很大的题目,课题包括的范围很广,理论概括的层次很高,下笔就是…什么什么规律等等”。
问题明确意味着设定有限的研究范围,例如“国有企业亏损原因”、“交易信用”等都是有意义的研究题目,但这种题目仍然比较广泛,还须思考研究的切入点。亏损原因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分析,可从体制方面、管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也可以从高层管理者的行为或从财务角度去研究。交易信用问题,是研究商品市场交易信用,还是技术转移过程或要素流动过程的信誉问题,研究内容有很大差别。研究的层面和视角要定位好,才能找出有限的然而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管理研究问题一般都很实际。最好以国民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的背景来说明所提问题的来龙去脉,问题产生的环境和条件,解决后能起到什么作用。无论研究内容和理论性多么强、多么深奥,在问题提出这一段都要深入浅出,用常用的语言和概念来阐述,将一位毫无思想准备的读者引入到作者研究的问题思路上来。让读者看过点题这一段后,感到所提的问题清晰而且有实际意义并急着要看下去,这表明作者点题的成功。
2、文献综述
读者看过所提问题及其实际背景后,自然会问,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如何。文献综述便是回答、阐明所研究问题的理论背景。综述须围绕论文研究创新点来进行。学习前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论文服务,“依仗别人,抬高自己”。综述内容虽是叙述前人的工作,作用却是把“前人肩膀”弄清楚,衬托本文的“高明之处”。创新点总是比较而言,缺乏参考点就无法判断其是否创新。参考文献的内容总是和所研究问题相近,从最密切相关到最弱相关有一系列相关程度不同的文献。最密切相关的文献没有的话,次密切、再次密切相关的总有。切不可认为本论文研究是前无古人的。产生这种误解有时是“偷懒”的托辞,不愿意费功夫去检索和阅读文献。有的可能受到一种观点的影响,认为阅读文献会受到前人想法的约束,光靠自己天马行空地思索才能创新。把阅读和创新对立起来,起码不符合事实。如人们崇敬的史学家陈寅属,文学家钱钟书都有许多创新观点和理论,而他们的阅读量大得惊人。再说,不看前人文献,犹如半途杀出个程咬金,不问已有哪些约定俗语成术语,自己“独立”地说一通,结果自己的观点成果也难以得到同行的认同和引用。
撰写文献综述时,心中一定要明确本论文的主题和假设所在,围绕主题和假设,从远而近,即先谈关系弱后谈关系密切的文献,为的是从学术角度说明自己提出主题和假设的缘由。撰写文献综述有三忌。一是讲义式,不结合论文的主题和假设将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简要地陈述一遍,于是,涉及国外直接投资的论文都分别将巴克利、小岛清邓宁等人的理论介绍一遍,以致综述反映不出论文的特色,似乎同类论文可以相互套用。二是主观设置“靶子”。前面提到综述是依托前人凸显自己,但千万不能贬低人家抬高自己,要如实地描述前人已做出的贡献,特别是批评前人的不足或错误时更要慎重,一定要读懂和引用被批评者的原文,不能从二手、几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特别是一些译文,如看到中文名词就按习惯理解其含义,容易产生误解和误批。三是含糊不清。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却不模型、图表、数据的来源。这样,实际上“吃亏”的还是作者。因为,对于将前人和自己工作混为一谈的论文,评阅者只能留有余地,没有把握写出充分高的评价。
综述所用的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的文章。一则这些文章反映最近研究成果,再则这些文章是按学术论文规范撰写,有论证,可以作为引用的根据。教科书或其他书籍,一般介绍比较成熟的知识,也可引用,但在文献目录中,只应是小部分。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文章,其中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3、假设表述
主题和假设树是一篇博士论文写作的纲领。主题是一篇论文或一项研究中的核心假设或最高层次的假设,亦即对主要问题的说明和作者对此问题主观回答。假设表述这一节旨在表明论文已找到一个具有创新性而且有足够理论和实用价值、值得花精力去研究的主题。假设表述相应的英文名词为problem formulation,相当于中文论文常采用的“问题提出”,不过“问题提出”还不能完全反映formulation的含义,后者包括问题提出和主观回答两方面的内容,实质上是提出一种“假设”。后续整个研究工作就是论证和验收此主观答案是否成立。缺乏明确主题,很可能会写成一篇知识性的教材式文章,令人读后不清楚作者自己研究工作的贡献何在。
主题的含义应包括对问题的主观回答。在研究设计开始时就要确定主题,是否是定个框框再去找事实呢?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谈到类似的争论,即“主题先行”问题,他认为“记者在提炼自己报道主题的时候不仅可以主题先行,进入具体采访之前就可以考虑主题问题,而且还可以说,许多好的报道都是主题先行的。问题是错误主题和正确主题之分”。这是很重要的经验之谈。管理研究论文的写作或研究计划的提出,同样可以而且应该是这种“主题先行”方式,先对研究工作的主要贡献即研究结果是什么,心中要有个设想,基本有数,研究或写作工作则是深入和具体论证的过程。对于区分正确的或错误的主题,方法论本身难以做到,然而,按照“主题先行”的方法去写作,对正确的主题,论证会更有说服力。 有的研究生,论文的主题尚未找出,没有一个基本假设和创新点,只框定某下研究领域就动手写起来,期望在写的过程中会有所发现,这样写下去十之八九是讲义式的,创新点不清晰,自己的观点和前人的混淆不清。研究论文的写作顺序要倒过来,研究者脑海中先要有“成果”,即对某个问题有创新观点,这就是主题。有了主题,整个论文的框架、内容和取材都要以此主题为主干进行筛选。即使是对一些名词内涵、外延、归类和特征的描述,不同的主题有完全不同的侧重点和写法,围绕主题逻辑才会严谨,取材才会切题和紧凑。 主题是作者在一篇论文中的核心假设或最高层次的假设。然而,论证某个主题,验证其真伪,需要从不同视角和层次去研究,于是主题递阶演绎出多层次的假设,构成假设树,下一层次的假设支持和细化上一层次的假设。主题反映论文的价值,而多层次的假设构成论文研究内容的实体。主题表述相对下层次的假设要抽象些,层次愈低的假设其操作性愈强,愈能成为直接通过观测验证的假设,愈有可能性取得新发现。
假设树构成所研究主题的理论框架,它是一把智力钥匙,有利于作者提高信息收集的质量和效率,对题材捕捉更敏感和准确,文献综合得以真正做到为我所用。有了假设树,论文工作就有了明确的进度,可按假设树的结构,从底层着手,自下而上进行论证,同时又从最高层主题着眼,始终把握所论证的底层假设在核心中的作用和地位。
从研究生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看来,假设,特别是假设树的基层假设表述应注意一个原则:要落实到变量的层次。假设是对两概念之间可能关联作出的一种待检验的解释,无论是行为和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或相关关系,还是探索研究主体的状况、过程和特征,都得抽象出关键的概念,这样才有“学术味”,读者才能应用此研究结果来分析类似现象或过程。然而,研究者形成假设的初期,所提出的概念往往比较抽象,难于直接验证,须进一步对这些概念赋予操作性定义。一旦具操作性定义,这些概念就可以观测赋值,称为变量。博士论文常出现假设未落实到变量层次而难以验证的缺陷,例如有篇论文提出假设“非经济因素对中国城乡人口迁移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假设中非经济因素外延太大,不能作为变量处理。 假设陈述是否具体、清晰到变量的层次,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第一,是否能据以收集数据和证据进行验证。犹如医生按自己的初步判断向患者提问和开出化验单一样,研究者要能收集假设中所涉及概念的数据和事实。上例中的“非经济因素”作为假设中的主要概念,收集数据和事实就无从下手。第二,是否能定量分析。对定量的概念,理解不能太窄,数学模型求解和优化计算固然是定量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优先顺序排列的定序分析也是定量分析。如问卷研究,就是将各种观点和意见定量化的过程。
任何一篇论文或研究过程都是该领域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是终结,并就有限的对象和给定的假设是可能的创新点,并就有限的对象和给定的时空环境下验证其有效性,并不能在任何一些场合和环境下都适用。然而,重要的是,无须作出这些保证,留有后续研究的空间,让其他人就此假设去验证去扩展,这正是假设提出的价值所在。如果别人认为围绕这项理论或假设已无事可做了,那也就失去了研究价值了。 假设表述这部分篇幅不大,只是陈述假设,或者说表达本文的创新点,在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对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综览前人研究工作的结果,又是本论文研究的起点和目标。
方法部分要从方法论角度详细描述论证过程,使读者可以根据论文描述的方法,独立地重复此项论证和验证工作。方法部分应包括三项内容的描述:研究主体、论证框架及步骤和数据分析。
1、研究主体
管理研究对象包括个人、群体、组织、项目和社会产品。描述研究主体包括主体本身的特征以及主体所处的总体结构,譬如研究对象是企业主管,便要对企业主管的总体加以界定,说明总体的规模及其特征,如年龄、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等各种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读者关心心目中的主体和论文中的研究主体相似程度如何,研究结果能否推广应用。例如有关小企业的研究,实务人员就会问此项研究是否是在大型企业进行的,对自己的企业是否适用。有的研究论文忽略研究主体的界定,以致一篇论文中研究对象有些章节是企业管理人员,有些章节又是政府官员,或者有时谈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有时谈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主体飘忽不定,读者不得不怀疑结论的有效性。
样本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抽样框架、抽样方法和样本规模都应介绍清楚。如果笼统地说在某企业选择了多少名职工进行调查,读者就无据以判断研究结果的价值,只有将样本源和特征描述清楚,才能估计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
2、论证设计及步骤描述
论证一定要围绕“阐明问题”阶段所提出的假设树来组织,论证设计首先要设定假设树中基层假设的变量关系。基层假设最终可表述为y=f(x),当然,是否成立还有待检验和论证。Y=f(x)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相关表述。两变量x,y有可能同时发生,但还没有足够证据来显示两者的因果性,只能说两变量相关,表达形式为y=ax,视系统的符号可判断两者之间是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更实用的相关表述形式为:设研究主体为s,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假设可表达为主体s具备x比不具备x的条件下能够取得较好的输出值y,即:y(s∪x)>y(s∪x),式中>表示优先于。X为不出现x的情况。
(2)因果表达。相关关系显示共存现象,而因果关系则对变量间作用的机理可表示为“ifx,theny”,旨在寻求何者为先决条件,何者为后果。概率p(y|x)=1表示出现x,必然有y。实际上,y事件出现的原因有多种,出现x,而其他因素不具备时,y也可能不出现,即p(y|X)<1。当p(y|x)=1,p(y|x)=0,则x是产生后果y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3)拓朴表述。研究论文涉及的概念和变量常有一定的层次关联。理清变量之间的层次篇五:博士论文写作指南(定性研究类) 中山大学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指南 (定性研究类)
为使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博士生了解定性研究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学位论文写作框架,制定本指南。 方法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性基础知识和研究技能,基本知识应完全并能够批判性地使用。 对于博士生来说,在定性方法论方面的要求是,能够准确使用且最好在一定程度创造性地使用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实现自己的研究目的。 写作过程的方法论细节或方法论学术问题,请与指导老师及导师组交流。 二、定性研究知识框架
Ⅰ定性研究的学术地位与趋势 定性研究是针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局限而逐步形成的。 对定性研究方法有突出贡献的学科有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
目前,定性研究越来越为社会科学接受。
Ⅱ定性研究方法的含义及实质 定性研究方法是以后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如符合互动理论,现象学,常人方法论等)为基础,在自然情境下通过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系统互动,综合运用多角化技术对所研究问题的逻辑关系和意义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应用的研究方法的统称。
Ⅲ定性研究的特征 定性研究是整体主义或情境主义。定性研究是藉由人、情境与时空关系而形成研究框架。 定性研究不排除,但要求研究者尽量消除自己的“前设”和“偏见”,并随着研究的进展,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方案。
Ⅳ定性研究种类 目前,比较公认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 民族(人种)志研究; 现象学研究; 扎根理论; 历史比较研究法; 自传/传记/生命史。 此外,案例研究,规范研究也可以归属到定性研究的范围。
Ⅴ定性研究的一般过程 确定研究题目 选择某一种或若干种定性研究方法 选择研究情境 设计接触研究对象的策略及步骤 收集资料 编码分析以及解释资料 反省研究者在研究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理论结论
三、定性研究论文格式 题目 论文题目既能够吸引人,又能应凸显研究的独特性。一般采用平实的方法,围绕因变量-自变量关系来达。
摘要 论文摘要应概括性地表达研究的要点、独特性或理论贡献。根据所属学科的规范表达方式来整理。亦可以参考不同刊物的摘要要求来写。 由于博士论文可能进入国际性数据库,应重视英文摘要的写作。
导论(问题提出) 概括性地提出研究的问题,使读者了解你的论文意图和研究策略。具体内容包括: 研究问题; 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研究的切入视野(学科的或理论的); 研究策略(简要表述你是如何做的,用什么方法); 文章展开的逻辑线索 。
文献回顾与综评述 全面、概括地回顾所研究的领域的学术进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表述形成你研究的问题点(arguments)或理论假设。内容包括:相关研究的历史脉络; 该领域主要的理论派别; 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目前该领域的理论; 应对挑战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 你回应这些问题理论视野及做法。
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介绍你的研究理论设想和方法选择。具体内容包括: 核心概念界定或解释; 研究理论框架; 定性研究方法选择; 资料收集方式、程序; 样本; 可能会影响研究的效度和信度的问题的分析。
研究对象的文化-社会结构状况或相关特征概述 (并非所有的定性研究都需要此部分,但如民族志、案例研究一般需要) 根据所使用的方法,介绍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 研究对象的自然情况; 研究对象的经济情况;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情况; 其他与你的研究相关的内容或特征。
第五章 研究发现的理论要点讨论 根据理论框架和研究实际分析,对核心性或关键性理论问题进行讨论。注意下述要求: 讨论的问题是核心性的关键问题; 理论性问题。
在讨论中,使用定性数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直接使用被访者的原话; 对被访者的原话进行概括,用的语言写出来;
注意,此方面的内容安排,可根据多章节讨。如 第六章 第七章 等等。
结论与拓展性讨论 简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研究的主要结论相关热词搜索:
[博士论文写作指导]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写作指导】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池锝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标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