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你们看过818我的那些奇葩网友说了吗?

  马东开场的时候说 桃子回台湾说了下奇葩说的制作费 台湾人惊呆了!最关键的是陶晶莹口误少说了一个零!      
楼主发言:16次 发图: | 更多
  左边猪头,右边太监,果然是奇葩的说。
  《康熙来了》举行了开播10周年的庆典记者会。在不足500平米的录影棚里,主持人蔡康永、小S和助理主持陈汉典站在用硬纸板和LED显示屏搭成的花花绿绿的布景中央。10年前,蔡康永和小S第一次进棚录完影,他们俩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可不可以不录了”,蔡康永说“这是因为布景太烂了”,时间来不及就先拿仓库里的东西拼一下,“我看到都傻掉了,好可怕。”
  制作费  全台湾最高的制作标准《康熙来了》一集预算50万新台币  内地节目《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每集预算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
  酬劳  如果邀请艺人上康熙,每集预算不得超过50000新台币,宣传期艺人的酬劳甚至只有1350新台币。
  设备  内地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需要调用40多台摄像机,台湾中天电视台所有摄像机调在一起,才差不多这么多台。  布景  10年下来,“康熙”节目组只改过3次布景,每次预算在100万新台币左右,而内地综艺节目外景,随便一个场景就要100万人民币,这是5倍的价差。  收视  《康熙来了》坚持了10年之久,如今收视率稳定在1左右,偶尔特别好的可以达到1.7,差时则只有0.7。
  台湾综艺制作的硬件差  即便是影响了整个华人社会流行文化、迄今播出超过2600集的《康熙来了》十周年的节目庆典,中天电视台并没有为此多拨预算,制作人陈彦铭为了庆典硬是筹来100多万新台币,并戏言:“我也想要万人体育场,那要1000万,哪儿来啊?每天我一睁眼就在想怎么找钱。”  庆典最后呈现的模样,是3位主持人从摄影棚搬到了能容纳400人的小体育馆主持。制作方提前一周邀约了100位常上节目的通告艺人来参加庆典,没有酬劳,全凭义气。最后32位艺人到场,他们可以参加抽奖,可是奖品只是“2014年上5次康熙”、“陈汉典签名照片”和“陈汉典代言泡面一箱”,还有两个人幸运抽到“新台币10000块(约合人民币2000元)”的现金大奖。
  比起内地,这是十足的窘迫。内地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一集预算就在1000万元左右,而日播的《康熙来了》每集预算(除去蔡康永、小S酬劳)只有50000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0万元而已,差距高达百倍,且这个标准已经是全台湾制作预算最高的谈话类节目了。这50万新台币要支付陈汉典酬劳、摄影棚租赁费、布景费、道具费、音效费和梳妆费等一系列成本。如果是邀请艺人,则每集的成本不能超过50000新台币,这也是全台湾最高价了。像赵正平、沈玉琳这些效果好的通告艺人,一集酬劳在1到1.5万新台币左右,有时会为康熙酌情打折;而所有在宣传期的艺人,无论名气大小,酬劳价格均为1350新台币一位,多人团体也视作一位。如果是普通日播谈话类节目,只有20-30万新台币左右。  当台湾中天电视台董事长马咏睿去湖南卫视调研时,好奇地问,“《爸爸去哪儿》每次拍摄至少要30多台摄像机吧?”对方轻描淡写地说:“还好,大概40多台。”马咏睿复述这一故事时评论:“我把我整个公司所有摄影都调在一起,差不多也就这么多人了,他们只是做一档节目而已。”
  窘境下的结果  资深电视制作人詹仁雄曾写过一篇《台湾综艺节目危在旦夕》的文章,文中深刻讨论为何综艺节目会从当年一集300万预算缩水到十来万的产业结构因素,因此不会有人费心写短剧、做大型歌舞、找昂贵的艺人,“只要找三个通告艺人来讲家务事,约五个名嘴谈外星人,也是一样的收视率,何必做不合成本效益的努力?”换作在大陆制作综艺节目,搭个景动辄上千万,可以花100万请蔡依林上节目、花3000万请夏奇拉唱个跨年,“连福州,一集的制作费都300万起跳”。  从2004年开播至今,《康熙来了》只改过3次布景,分别在2006年、2009年和2012年,每次预算都是100万新台币,这是台湾通行价格。一直为康熙制作布景的乔婕视觉设计有限公司老板Joey,近年来开始频繁北上,为内地综艺节目制作外景,因为“那随便一个场景就能花100万元”,这是5倍的价差。  缺钱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手少。康熙制作团队常年保持在10人左右,不及《中国好声音》一位副导演手下分管的导演组人数。这些人要完成想主题、邀请艺人、采访、撰写故事脚本、制作道具、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传送录像带等所有制作任务,所有人都身兼数职。  同时,低廉的制作成本决定了台湾综艺节目只能以本土化的笑料和创意取胜,鲜少形式创新,格局不大。而正在蓬勃发展的内地市场需要更加精美、标准与可复制的节目类型。曾经引一时风气之先,风靡华人世界的台湾综艺节目整体已陷入了“小打小闹、维持经营”的低潮。  雪上加霜的是,因为内地可以提供更高的收入,大批台湾本土艺人、大牌歌手前往内地发展,不在宣传期的又不愿上电视,康熙可以做的嘉宾和话题越来越少。目前台湾共有大约200名通告艺人,聊天风格符合康熙要求的不到80名。效果好的嘉宾如沈玉琳,2013年总共上过26次康熙。即使是通告艺人,故事也有讲完的一天。而艺人也开始出现断层,常出现的艺人年龄通常不满30岁,人生阅历不丰富,也讲不出故事。
  什么垃圾节目,矮大紧的不看
  昨天我在东方卫视的某档节目中看见陈汉典了。  
  又是拼钱,无非是房子大点,道具新点,然后请一大堆所谓的大牌上去讲故事,普通观众根本就没有参与感,这节目跟康熙来了不是一个档次,中国其他节目我根本就看不出来有什么大制作,无非就是把舞台搭大点。
  这节目要很多钱?跟台湾一样几个人坐台看诊  
  @我家小白3 13楼
12:47  又是拼钱,无非是房子大点,道具新点,然后请一大堆所谓的大牌上去讲故事,普通观众根本就没有参与感,这节目跟康熙来了不是一个档次,中国其他节目我根本就看不出来有什么大制作,无非就是把舞台搭大点。  ------------------------------  最强大脑就是大制作!!成为史上最强道具,光道具制作就要花费好多的脑力一般节目做不到的!
  很有趣,看了一会,不过感觉冷场的时间比较久
  因为内地的市场比较大,看的人多,广告效益也好。台湾毕竟人口有限。  
  看看超级中国第一集就懂了,这就是13亿人的力量,广阔巨大的市场带来巨大的收益,大陆人民的大气豪迈不是岛民能懂的,想拯救台湾综艺节目市场很简单啊,回归中国让内地人也能在电视上看到台湾电视台就可以了,不过估计到时内容创新度可看度连广东电视台都比不上吧
  台湾的综艺节目闹得心烦,看了一两次就没有兴趣了
  台湾人越来越穷,根本没有什么娱乐消费,花钱买节目,做节目,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了! 还是请几个名嘴来喷水,更有收视率! 
  看国内综艺节目的舞台就知道啦
  奇葩说好看,刚开始看觉得很烦,选手比嗓门,比哗众取宠,但是越看越好看,让我对高晓松,蔡康永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前觉得高晓松就是个装B犯,蔡就是一个普通的基佬,现在觉得他们确实都很有才华。
  @   这马东找不到人了?怎么找了这么三个傻逼!我靠,一个比一个恶心!  太恶心了!
  除了钱,台湾节目制作水准也早就江河日下
  昨天看了 老咖依旧给力 那几个新的 算了不说了 我为老咖看的  
  如果两岸开放上星电视,这种情况会解决,但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光电总菊的存在
  奇葩说的新奇葩这两集越来越好了,比较不喜欢大兵和那个樊野,一个是说相声的风格,一个完全没表现出辩论能力,竟然能晋级,还能拿奖金~~~
  从2004年开播至今,《康熙来了》只改过3次布景,分别在2006年、2009年和2012年,每次预算都是100万新台币,这是台湾通行价格。一直为康熙制作布景的乔婕视觉设计有限公司老板Joey,近年来开始频繁北上,为内地综艺节目制作外景,因为“那随便一个场景就能花100万元”,这是5倍的价差。  缺钱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手少。康熙制作团队常年保持在10人左右,不及《中国好声音》一位副导演手下分管的导演组人数。这些人要完成想主题、邀请艺人、采访、撰写故事脚本、制作道具、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传送录像带等所有制作任务,所有人都身兼数职。  同时,低廉的制作成本决定了台湾综艺节目只能以本土化的笑料和创意取胜,鲜少形式创新,格局不大。而正在蓬勃发展的内地市场需要更加精美、标准与可复制的节目类型。曾经引一时风气之先,风靡华人世界的台湾综艺节目整体已陷入了“小打小闹、维持经营”的低潮。  雪上加霜的是,因为内地可以提供更高的收入,大批台湾本土艺人、大牌歌手前往内地发展,不在宣传期的又不愿上电视,康熙可以做的嘉宾和话题越来越少。目前台湾共有大约200名通告艺人,聊天风格符合康熙要求的不到80名。效果好的嘉宾如沈玉琳,2013年总共上过26次康熙。即使是通告艺人,故事也有讲完的一天。而艺人也开始出现断层,常出现的艺人年龄通常不满30岁,人生阅历不丰富,也讲不出故事。
  著名台湾综艺节目制作人詹仁雄说,他憧憬过度激烈的竞争可以在几年内改变现状,但更大的希望还是寄托在互联网的崛起与两岸合作之上。习惯了50万新台币预算规模的制作人、高效强执行力的团队和越来越小的文化隔膜,让他对内地逐渐开放的电视市场跃跃欲试。“看看《中国好声音》的评委、《我是歌手》的参赛选手,还有更多节目的幕后制作人员,其实我们的人已经过去了”。  作为对电视台经营状况直接负责的马咏睿,他去年决定让中天购买《中国好声音》的版权,首周收视率达到0.88,击败当周平均收视率0.72的康熙。今年,他又决定买下《爸爸去哪儿》,准备播出。  曾经打造过《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全民大闷锅》、《超级星光大道》等诸多王牌节目、被人称为台湾综艺教父的金星制作董事长王伟忠,也曾对康熙有过宏伟设想,他想做“康熙盛典”,新加坡、马来西亚、纽约,全世界哪里华人多就去哪里,各待3个月,一网打尽当地知名和有趣的华人。可小S的家庭、蔡康永的时间、成本控制,种种问题只能让设想停留在想法而非行动阶段。
  台湾综艺制作的硬件差  即便是影响了整个华人社会流行文化、迄今播出超过2600集的《康熙来了》十周年的节目庆典,中天电视台并没有为此多拨预算,制作人陈彦铭为了庆典硬是筹来100多万新台币,并戏言:“我也想要万人体育场,那要1000万,哪儿来啊?每天我一睁眼就在想怎么找钱。”  庆典最后呈现的模样,是3位主持人从摄影棚搬到了能容纳400人的小体育馆主持。制作方提前一周邀约了100位常上节目的通告艺人来参加庆典,没有酬劳,全凭义气。最后32位艺人到场,他们可以参加抽奖,可是奖品只是“2014年上5次康熙”、“陈汉典签名照片”和“陈汉典代言泡面一箱”,还有两个人幸运抽到“新台币10000块(约合人民币2000元)”的现金大奖。  比起内地,这是十足的窘迫。内地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一集预算就在1000万元左右,而日播的《康熙来了》每集预算(除去蔡康永、小S酬劳)只有50000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0万元而已,差距高达百倍,且这个标准已经是全台湾制作预算最高的谈话类节目了。这50万新台币要支付陈汉典酬劳、摄影棚租赁费、布景费、道具费、音效费和梳妆费等一系列成本。如果是邀请艺人,则每集的成本不能超过50000新台币,这也是全台湾最高价了。像赵正平、沈玉琳这些效果好的通告艺人,一集酬劳在1到1.5万新台币左右,有时会为康熙酌情打折;而所有在宣传期的艺人,无论名气大小,酬劳价格均为1350新台币一位,多人团体也视作一位。如果是普通日播谈话类节目,只有20-30万新台币左右。  当台湾中天电视台董事长马咏睿去湖南卫视调研时,好奇地问,“《爸爸去哪儿》每次拍摄至少要30多台摄像机吧?”对方轻描淡写地说:“还好,大概40多台。”马咏睿复述这一故事时评论:“我把我整个公司所有摄影都调在一起,差不多也就这么多人了,他们只是做一档节目而已。”
  讨厌现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想看看电视剧都是偶像剧,这几天没事干回头看大宅门呢。  感觉电视费用完了不准备交了。
  综艺节目投资高效果会好很多的  前两天看中央一台的挑战不可能,直接请来瑞典破世界纪录的走高空钢索高手,在录制现场搭了个几十米的高台,当场表演盲走钢索,超惊险刺激,比ww一群人坐着扯淡有看头多了。
  奇葩说 就是一个适合同人 腐女 宅男 重口味人士的节目 反正我是不大能接受 看了几集 放弃了
  台湾曾经至少有机会和大陆香港三分大陆娱乐的,可悲可叹。可怜。。
    今年是台湾电视金钟奖第50周年,日前公布入围名单,原本每个入围奖项都该有五组入围,但是综艺节目奖仅3个节目入围,综艺节目主持人奖也只有4组入围。当天在场的评审主任委员蓝祖蔚对此以“质量低落、创意不足、娱乐不够、知识没有。”四大缺失来解释为何会发生这个情况。他随后还“落井下石”地表示,原本评审团是打算在最佳综艺节目奖项上直接全部空缺,但因为从未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经过14小时冗长讨论后才选出3个全属音乐类节目进入入围名单。  这样的话语一出,随即引起许多台湾艺人纷纷表达不满,孙协志在网上怒呛评审:“我想问问……这样子最佳‘综艺’节目的判别标准到底是?”资深制作人沈玉琳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更是抨击:“金钟评审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脱节者。”而吴宗宪主持的《综艺完很大》,原本得奖呼声极高,该节目主持人之一的Kid更是抱不平,怒呛评审,“评审们~不如你们来开个综艺节目好了!!!”郭彦均也在脸书上发文说:“真的那么懂、那么强?评审们综艺节目需要你!请来,你敢吗?”  而原本不太会对入围、得奖等有太多批评的台湾综艺大哥大吴宗宪,终于忍不下这口气,在昨晚(8月27日)晚间11时左右,在自己的脸书上留下近千字留言,开头就是“污辱我──可以!但是;污辱整个综艺圈就是──不行!”他承认,韩国、中国大陆的一些综艺节目,预算高出台湾地区节目数十倍,这也都是人尽皆知,但他觉得那些认为韩国的综艺节目赢过台湾的人,却是相当外行;并认为评委的工作应该只是选出谁是当年最杰出的电视工作者,而不是对艺能界说三道四,一副高瞻远瞩、恨铁不成钢的姿态。最后他更大胆地希望公布评委名单要大家肉搜(人肉搜索),想看看是谁这么有雄厚的背景与丰功伟业,可以这样否定台湾综艺圈,并语带威胁表示如果评委不出来道歉,他们(综艺圈艺人)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以下是吴宗宪留言内容:  污辱我可以?但是污辱整个综艺圈就是不行!  在综艺圈内;历经三十几次的金钟盛会??不管有没有入围、是否得奖与否?我个人,从来没有发过一次怨言??但这一次;身为一份子我要说一些话!  台湾从1962年开始,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五十几年的综艺历史,前辈们筚路蓝缕一路走到了今天的局面,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之下,成就了台湾电视的综艺格局,成绩放诸四海而皆准!  而台湾的综艺圈是全世界CP值最高的……最少的制作费做出最好的成绩!  相对于中国大陆,动不动就是台湾几十倍制作费,韩国也不遑多让……或许他们做对了一件事:“综艺是用金钱堆砌出来的”!台湾目前的综艺环境还需我们来说明吗?会说韩国的综艺节目赢过台湾?就代表你够外行!  评审老爷该去问问:有哪一个台湾的综艺节目制作人会服气?如果你去过的地方够多,那你就知道:台湾的综艺节目,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输的!  几年前金曲奖费玉清的从缺(空缺)事件,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你们够傻!还敢惹众怒!想必你们都误会了评审这个工作的意义……  评审的工作仅止于:选出那一年的最杰出电视工作者”,而不是让你来对艺能界说三道四,一副高瞻远瞩恨铁不成刚的鸟样子!  金曲奖是如此金钟奖也一样!  难道今年艺能界新进的演员真的没有一个是卡?只能从缺(空缺)吗?评审老爷你们有这么气吗?五个最佳综艺节目的入围者你们竟然选不出来?你的工作就是在公平地起跑在线(在起跑线)选出前五位,而不是在起跑在线直接拿枪毙了参赛者!每一个节目都努力了一整年!每一个新人都满怀雄心壮志??难道还要我们谢谢你们的否定吗?时代真的不一样了!不要忽略了广大没有发声的观众……你们的名字一出来,那就等着看看台湾的社会是否能接受?!  金钟奖是辛苦付出的电视人年度盛会,是让大会来鼓励所有电视人,而不是叫你们来大吹法螺!推眼镜摆专家的!  金钟奖叫你们来献花,你们却冲上台致词?真的不太合适!你们可以有你们的观点;谁入围、谁得奖,我们谁都开心!但是你一副大专家的样子告诉我们:“你们通通没有资格”!“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那……你的名字就必须要拿出来,接受审视!  我们要看你们曾经有的作为是什么?你们的丰功伟业大到可以否定金钟五十?  “起底”、“肉搜”那是必然的!  Wait and see!  我们不会去静坐,我们会继续为台湾的综艺而努力!但是;如果不出来道歉说明,我们肯定会有所作为的!
  港台明星就是来中国骗钱的,你说他们骗钱,他们没有一个站出来为他们说话,找理由的说:想和内地不同的演员合作拍戏。瞎啊,这句话好老套
  凤凰娱乐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第50届金钟奖8月26日公布入围名单后,因为评审一句综艺节目品质低落、创意不足、娱乐不够、知识没有,引起电视圈的愤慨。身为知名综艺主持人的陶晶莹(陶子),10日在录影时不避讳地谈起此话题,更直言综艺人不该扛下所有责任,并表示不会参加这届金钟奖。  陶晶莹10日在节目中邀请电视幕后人员与浩角翔起,谈论“电视人怒吼”主题,她认为综艺人不该为金钟这次的风波扛下责任,更不讳言地说台湾节目面临资金不足、系统业者、收视率调查机制、电视台态度等问题,质问“到底谁把这些钱拿走了?”随后也表态自己不会参与本届金钟奖颁奖典礼。  陶晶莹也无奈地透露,大陆在做综艺节目总是砸下大笔资金,例如《奇葩说》过去光一季的冠名赞助费就高达5000万人民币(约台币2亿5000万),现在更是涨到1亿5000万人民币(约7亿5000万),与台湾相差甚远、相当惊人。
          
  金钟奖的评委并没有错,台湾的综艺节目烂不是他们的职责范围,作为评委他们只需要关心参选节目的质量优劣,宁缺毋滥有什么错?评委不需要同情艺人把自己标准降低。  艺人和整个综艺圈,制作人,政府要自己检讨,如何提高质量。  市场小不是借口,韩国不是一样市场小。尽力而为又能怎么样,烂就是烂,借口再多观众也不会买账。  攻击评委再次显示台湾人没有反省能力
  碾压 碾压 玩过wow的都知道
  最强大脑第三季又请陶晶莹那个丑八怪,真是有病!
  台湾综艺一直说不缺创意,就是没钱,但是在大陆综艺火了这几年,没听说有一个火爆节目是台湾团队制作,或者是用了他们的创意啊。台湾电视工作者在大陆只要不说政治,多好混啊。
  台湾现在是一个政治挂帅政治优先政治正确的社会,当然在商业化方面会衰退。
  亲眼看到一个台湾节目的一个超小咖说大陆钱多人傻  
  奇葩说看到最后才知道,最厉害的不是那些奇葩,而且正常人马东,不愧为马季的儿子,思维逻辑清晰,语言幽默风趣还有涵养。最印象深刻的一期,拆字分析,真服了!从央视走出来的都不是人那!  
  制作费高没什么了不起,相反我觉得是耻辱,  别人如果用比你低的制作费,做一个相当有水准有收视率的节目,那才叫牛。  另外制作费的大部分钱是给到艺人,钱就跑到少数人手里了,又是贫富差距极大,  如果能带动节目相关文化产业链的工作人员收入,增加工作岗位,扩大就业率,那还值得我们好好高兴一番。  都是艺人羡慕制作费高,他们当然希望高自己的酬劳也就高了,制作单位、广告商估计心理是不太乐意的,制度单位可能还好一点,怎么说他都还是有赚头,  广告商千万不要太多成本放在打广告上了,商品质量不高不能长久买下去,到时候做假的产品,自掘坟墓了。还坑了消费者。
  其实很多台湾人来大陆就是为了赚钱 看中的是钱
  经常出国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东南亚和欧美澳的华人圈,以前基本清一色看台湾的综艺节目,现在都是看大陆的。
  所以中國人要忍受置入廣告,連主持人都要唸一段廣告詞才進入主題,背景、字幕旁一堆廣告,看個電視都不得安寧,中國人真慘。
  高晓松跪舔棒子舔的太恶心了。以前说美国的时候我感觉还好,到现在越来越恶心了。
  @high-10 12:01:00  所以中國人要忍受置入廣告,連主持人都要唸一段廣告詞才進入主題,背景、字幕旁一堆廣告,看個電視都不得安寧,中國人真慘。  -----------------------------  台湾省也想读广告,只是你们的节目创造不出同等的经济价值。而大多数台湾人就和你一样,井底之蛙,活在自己的想象里。再比如史书,有当权者书写上一朝代的过往,难道有黑化了前朝的就不在二十四史里了?那不是我们的缺点,是你们不行!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奇葩说》结束了,我们来看看背后那个 90 后团队_娱乐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娱乐《奇葩说》结束了,我们来看看背后那个 90 后团队
这档需要“在 90 后的陪同下”观看的脱口秀节目,成为了爱奇艺的第一张自制综艺“王牌”。
如果非要说“老板”马东彻底拉高了团队的平均年龄,确实也无法争辩,但在不算上他的时候,《奇葩说》背后的核心团队,平均年龄只有 23 岁,是一个 90 后也可以当责编的节目组。
作为爱奇艺第一档自制综艺的《奇葩说》,在播放接近尾声的时候,包括海选花絮在内的已经播出的 24 期节目,在爱奇艺的独播平台上获得了超过 1.6 亿次的点击,豆瓣上 8.7 分的成绩高于同期的所有综艺节目。它之于爱奇艺,基本上相当于《万万没想到》之于优酷、《屌丝男士》之于搜狐。
这档“干说话”的综艺节目从立意开始几乎没人看好,因为一直找不到足够有意思的选手,计划 9 月份开录的《奇葩说》一路拖到 10 月份还没下决心开拍,制片人牟頔告诉《好奇心日报》:“我们好几次都绝望了。”但是节目一期一期做下来,不仅点击量的数字颇为好看,赞助商也由最初的美特斯邦威一家变成光明莫斯利安、Jeep 自由光、百事等众多品牌,冠名费用上涨到 5000 万。
“谈话类节目就是收买人心”
你大概很难在其他节目中听到“时尚时尚最时尚的美特斯邦威”、“喝了能活到 99 的莫斯利安酸奶”这样量身定制又自带槽点的赞助商广告。
如果你觉得这样“讨好”的方式太直白,《奇葩说》还为品牌设计了“悄悄”植入的 Mini Talk 环节,比如为莫斯利安设计一个“活得精彩但短命和活得无聊但长寿选择哪个?”的辩题,而植入百事可乐的讨论则是“过年回谁他妈家?”道理越辩越明,广告位也越来越亮眼。
而“收买赞助商的心”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钱,这些钱又被用来“收买”另一些人。牟頔在介绍《奇葩说》时也用了“高投入”,但设在北京大兴区的录影棚本身却看不出什么,也就是一档谈话类节目该有的样子,是一个“明亮的、色彩丰富的、稳定的场所”。牟頔并不避讳节目的很大部分开支都花在了由马东、高晓松、蔡康永组成的主持群和每期邀请的明星嘉宾身上,“这是是符合市场的规则”。她告诉《好奇心日报》:“马东说的一句话我就特别认可,他说做真人秀的节目,但凡是人的节目,首先你得让他内心愉悦。”在发布会上回答记者关于是不是收了爱奇艺大钱才卖力吹捧的问题时,马东就曾表示,“我会把丑话讲到前面,你需要让我达到我觉得我被认同的价值,你给的这个价钱,足以让我这几个月踏踏实实在这儿,之后所有的事情就顺利了。”
另一群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人——选手,则被住好吃好这样的生活细节讨好着,同时,通过这档节目,也有一些选手找到了更好的人生规划。比如马薇薇,她实现了推广辩论这个她一生事业的愿望;肖骁,成为了爱奇艺的签约艺人,从一个通告咖变成了被十几档节目同时关注的艺人。牟頔说:“做说话类节目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把场面搞大,是把人搞定,收买人心要花很多的钱,就是不能省钱。”
主持人“马晓康”组合
“讨好 90 后”
“我觉得我们在营销上有一个讨巧的玩法,我们一直在讨好 90 后,我们讨好 90 后的度比讨好我们的客户美邦、光明还要更讨好。”牟頔这样告诉《好奇心日报》。
“在 90 后的陪同下观看”,是《奇葩说》从第一期起就打出的旗号,牟頔把搞定 90 后称为一个四两拨千斤的策略,在她看来,90 后是那种会“安利”的人,他们看到一个好节目恨不得在微博上跟所有人说,“今晚必须要看,不看咱俩没朋友可以做”。让 90 后成为节目的代言人,他们就会四散给他们的爸妈——60 后、70 后们,而如果 60、70 后都去看了,80 后不可能不去看。
因此在营销上《奇葩说》也没有做大面积的投放,几乎放弃了平媒,转而在 90 后聚集的豆瓣、贴吧、各种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做文章。
而怎样去博取 90 后的心,牟頔表示,不是让 90 后自己去说他们就会爱看,而是你说的话、你的架势是放在跟 90 后平等的位置上,“我们做的事是把参与这档节目主体的这些人的语调方式变成了 90 后”。
节目组尝试找过 90 后的选手,但他们缺少的人生阅历让他们能够说出来的话显得无趣,“没有爱了要不要离婚”这样的辩题,他们真的说不了。但这并不是 90 后漠不关心,每个人都是关注未来的,如今台上这些 70、80 后“奇葩”,正好能用过来人的经历、用 90 后能够接受的语气来讲他们即将面对的未来。
1 个 60 后领着一堆“小朋友”
你之所以爱看《奇葩说》,屏幕上不断冒出的、戳中你笑点的花字大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负责这些的后期制作部门,则是整个团队 90 后最集中的地方。为了达到 10 秒一个梗的几乎“硬性”的要求,团队的“小朋友”们需要在剪辑之前把所有素材中有笑点的画面截图出来并配上注释。
这是一项足够累人的工作,但对于这个由牟頔带领、从央视出走的团队来说,却是满足和乐趣。牟頔告诉《好奇心日报》,当年在央视做《喜乐街》的时候,领导“央视的观众看不懂真人秀”的一句话就让团队从几十个小时的素材里剪出的 15 分钟真人秀片头硬被压缩至了 5 分钟,而在《奇葩说》他们得到的指示是,看着剪,剪到多少就多少。“其实在体制内拿到的也是用户的反馈,领导的反馈来源于他多年收视率的直接,不巧的是哪儿的反馈用户是 60 后,我凭什么要做一个迎合 60 后的节目?”本身就是年轻的 80 后制片人的牟頔于是转战年轻观众更为集中、更自由的视频网站平台。
离开央视后,马东在爱奇艺担任首席内容官,“马东工作室”作为他管理的一个部门负责一部分自制节目的生产,而这个部门在目前,就是被马东本人充分拉高了平均年龄值的《奇葩说》团队,除了 60 后的老板马东,制片人牟頔,总导演叶璐、李佳绩、李楠楠这些核心成员都来自 80 后俱乐部。
“小朋友”们把马东的存在形容为“来自 60 后的创作安全感”,笑称他们之间是“两代人互相尊重的关系”。牟頔告诉《好奇心日报》:“他就是我们老板,所有的内容都归他管,但是他在团队里面其实算是我’外老’,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年纪大的人。当我们的思维都往一个方向去了,他会跳出来;我们会阶段性地跟他汇报一下我们的策划,他会阶段性地听一听,从 60 后的角度去感觉一下,是不是跑偏了。”
工作中的导演团队
你能够感受到团队的扁平化。“Leader 与组员之间没有阶级之分,小伙伴们就算是讨论工作也有一种同学聚会的用户体验。觉得不对就撕,觉得好就大声赞扬,不会计较,也没有虚耗。”这是总导演李楠楠在总结她对团队的感悟时写下的一段话,而用牟頔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的话来概括大概就是,“他们老问我们团队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不着边际的团队,特别没谱的团队。”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分享至:
没有更多啦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18我那些奇葩网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