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端.放.接,描写某人的动作一阵大风 写成一句话话

人物动作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技巧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人物动作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技巧
&&&&&&&&&&★★★
人物动作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技巧
人物动作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技巧人物动作描写九种技巧(一)顺承连接式  所谓顺承连接,就是几个动作之间具有承接相连的关系,是动作描写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动作描写的主要特点,一是连接很紧,动词与动词之间距离一般很近,从而构成一种紧张的情节或连续的氛围,让读者沿着动作发展的趋向,去了解事情发展的结果和人物命运的变化情况,造成一种心理悬扣的效果。二是节奏明快,重音多体现在动词上,而且动作是接二连三的,相隔不远,因而节奏感很强,会产生一种韵律美。可见,这种动作描写,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运用频率是 很高的。  这种动作描写,就其对象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由某一个对象来发出。这个对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还可以是事物。通过对这个对象一系列承接式的动作描写,来达到某种目的,或体现某种发展。至于动作的多少,可根据写作需要和对象变化情况来定,但至少要有两次,而且是连续性的;可以用于一句话中,也可以用于多句话中。一般情况下,动作频率越多,顺承的体现就会越充分。例如:“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文字不足80字,就用了8个动词(不包括鸟雀的3个动词),它们都是人的动作,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发出的,其间明显表现为顺承连接的关系,一个接着一个,不能易位而用,共同完成“捕鸟”任务,富有浓郁的情趣。  二是由两个乃至多个对象发出。这几个对象可以是同类,如都是人物;也可以是不同类,如人、事、物都有。但不管有多少个对象,都必须表现为顺承关系,对象本身的几个动作是顺承的,几个对象之间的动作也是顺承的,运用时,要以某一个对象为主。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这段文字共用了7个动词,涉及两个人物:一是“他”,即作者父亲;二是“我”,即作者自己。父亲共发出了4个动作:“攀”“缩”“倾”“显出”,其间是顺承关系;作者共发出了3个动作,“看见”“流下”“拭干”,其间也是顺承关系。这两个人之间的7个动作,前4个在前,是主要的,后3个在后,是次要的,是顺承关系。二者互相配合,共同作用,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二人此时此地相爱相怜的情景。  运用这种动作描写的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写多个对象的时候,要注意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顺承要明显,联系要紧密,不能松散脱节,要以某一个对象动作为主,频率可多一些,文字应详尽一些,顺承的体现应充分一些。&(二)前呼后应式  所谓前呼后应,就是前面有某种动作描写,后面又出现了这种动作,从而形成前后呼应的关系,这也是动作描写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呼应的内容,可以是情节方面的,也可以是心理方面的,还可以是人物特点方面的。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强调性。某种动作在文中多次出现(至少两次),形式上构成呼应,内容上形成反复,强调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这种动作,无论是谁发出的,都应该是重点动作,甚至是直接表现主旨的。  这种动作描写,就其在文中间隔的距离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动作之间相隔语境较近。这种情况,一般在一个段落中,通过前后某种动作的反复,以突出所写对象的特点或发展变化情况。例如:“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这段文字,主要是写“我”动身之前父亲的两个心理性动作。前面写道“颇踌躇了一会”,隔了一句又说“他踌躇了一会”。这两个心理动作,既写出了父亲对“我”出门的不放心,又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挚爱,不仅作者“我”深有感触,读者也会印象深刻。  二是动作之间相隔语境距离较远。这种情况,一般不在一个段落之中,其间相隔一个乃至几个段落,甚至分别出现在文章的首尾。运用这种动作描写要精心安排好,不能有呼无应。至于呼应的频率,要根据主题和结构的需要来定。例如:“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主席站在飞机舱口,用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用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举起,举起,然后用力一挥,停在空中……”这两段文字,选自方纪先生的散文《挥手之间》,前者出现在文章的第11段,后者出现在文章的末尾。它们都是写毛泽东同志的挥手动作,都用了7个动词,“举”“挥”“停”等词都是相同的,从而构成了严谨的呼应关系,强调了描写的重点动作。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要考虑呼应的严密性,防止简单重复, 要通过与其他词句的配合,产生前呼后应、密切关照的效果。&(三)对照比较式  对照比较,就是运用动词之间有对比关系,使文章形成内容上互相关照,意义上相对或相反,从而产生预想的描写效果。通过比较,才能显示出事物的特点,通过动作的对比描写,才能使被描写的对象的情态和发展变化鲜明地展示出来。  这种描写,从动作发出者及其表现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具有阶段性。这种动作,大都由一个对象发出,但就其动作体现的内容、情节或感情来看,一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么内容上构成对比,要么情节上发生逆转,要么感情色彩不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这种描写相隔较远,与行文顺序相一致。例如: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两段文字,所用的两个重点动 词“ 排出”和“摸出”,都是由孔乙己发出的,都是掏钱的动作。前者出现在孔乙己第一次到店,是故事的开端;后者出现在孔乙己第二次到店,是情节的高潮。这两个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排出”来表现孔乙己的显阔心理,通过“摸出”来突出孔乙己的濒临绝境,以此来展示主人公的命运变 化,十分生动贴切。  二是具有交错性。这种动作,常由多个对象发出,其间存在着对照比较。在具体描写时,一会儿写甲的动作,一会儿写乙的动作,甚至反复多次出现,交相推进,错落有致。例如:  庙里又增加了好几个老头子,青壮年也有被家里老人逼到庙里去的。庙里又定出轮班跪香制,参加开渠的人,凡和龙王有点感情的,在上下工时候也绕到庙里磕个头。于长水一边发动党团员加紧挖土搬石头,一边帮着石匠钻炮眼崩石岩。土渠开得快,给人们增加了信心;石头崩得响,压倒了庙里的钟鼓。  这两段文字选自赵树理的小说《求雨》,先写庙里人们的跪香动作,后写于长水他们的开渠动作,呈现出先反后正的交错性。通过不同动作的对比,写出了土改时期两种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状况及其表现,揭示的主题是比较深刻的。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用于对照比 较的几个方面的关键动词,必须处在同一标准之中。例如,要么都是手部动作,要么都是腿部动作,如果前面写手部动作,后面写腿部动作,就难以构成对比,因为它们不属于同一类。&(四)心理感受式  所谓心理感受,就是描写人物感情世界的变化情况。写作时,要把笔触伸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揭示其心理感受和变化,使其袒露无余,公开化,明朗化。这种动作描写具有挖掘性,即要深入到所写人物的内心,剖析其心理活动,将其内心世界尽情展示给读者。这种写法有两种类型:  一是自我心理感受式。这种情况,所有的心理动作都是“我”发出的。这个“我”,既可以是文中人物,也可以是作者自己。但不管是谁,都用 第一人称写。这样写“我”的心理活动情况,既真实可信,又方便省力,因为“我”怎样想,就怎样写。例如:“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诬蔑!……我简直弄得神经错乱,不知所措。我只好把那一天混过去,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步骤。”这段文字选自小说《竞选州长》,用第一人称写,段中的“我”就是作品的主人公。这里,有四个心理性动作:诧异、神经错乱、不知所措、混。它们都是由“我”发出的,从而突出了“我”在遭到诬蔑之后的内心慌乱之至的思想状况,也从侧面揭露了诬蔑者的卑劣。  二是他人心理感受式。这种情况,所有的心理动作都是由作品中的第三人称发出的,单称用“他(她)”,复称用“他(她)们”,以“我”(作者)来写“他(她)”或“他(她)们”的心理活动情况,把“他(她)”或“他(她)们”的心理活动、变化发展,合情合理地展示给读者。例如:“从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就感到风暴要来,就感到大厦将倾的危机。她常常想法设计要躲过这突如其来的浪潮。她不相信世界将会永远这样下去。”这段文字选自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用第三人称写,其中的动作,两个“感到”和“躲过”“不相信”等,都是由“她”――作品中的一个反面典型人物李子俊女人发出的,以此来展示这个不寻常女人的复杂心理。  运用这种描写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心理动作的展示要与人物特点、作品主旨和情节发展结合起来,不 能只写人物的心理而忘记了文中的其他内容,要明白, 这种动作描写是为主题的揭示和人物的塑造服务的。&(五)并列平行式  所谓并列平行,就是被描写的动作之间呈现出一种并列关系,它们不存在先后,也没有因果、对比等方面的关系,动作的发展是平行的,就局部来说,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原意,是一种常用的动作描写手法。这种描写,多带有罗列性,甲的动作是这样,乙的动作也是这样,并列展示,对举出现,形成一定的语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种写法,就动作发出的对象多少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动作由个体发出,施动对象为一个人物或动物或事物。这种情况,多为列举性,纷呈展示某个对象的有关动作特点,一般构成排比或对举格式,给人一种严整的美感。例如:“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这里涉及三个动词――“拔”“抛”“跳”,分别描写了作者“我”在三种不同场合下不同的动作特点。每句一个动词,写一种表现,各句之间,各动词之间,是并列平行的,构成排比格式,表现了“我”在百草园里的生活和玩乐的情景。  二是动作由群体发出,施动对象至少有两个,多为合体的,常以复称为动作发出者。这种情况,多写概括性内容,即概括所写对象的动作趋势和变化情况,或者分头描写两三个对象及其动作,其间也是平行并列的,或对举,或排比,共同表现其动态特点。例如:“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街着敌人的半块耳朵。”这段文字写了两个战士的情况,前者 写手部动作,是“握着”,后者写嘴部动作,是“衔着”,以此来展示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与敌人肉搏的悲壮情景。这两句话,两个动作,都是并列关系,如果易位而用,同样可以构成一种对举的格式而不改变原意。  运用这种方法描写动作,要防止重复和错乱,动词及其句子之间联结要紧密,要合理。&(六)客观显露式  所谓客观显露,就是指对客观事物所发出来的动作进行描写。由于是写客观事物的动态,主观意识很弱,因而动作的出现多带有显露的特点,自然性较强。这种描写对象,大多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像大海呀,高山呀,小桥呀,流水呀,把它们的动态和动作描写出来,就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可见,在写景状物时,常常要用到这种动作描写。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化静为动,在客观中隐含着主观色彩。本来是静止的事物,通过作者的意化,使之产生动感。  这类动作描写,就其造成因素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通过人为感觉,将静物动写。所写的对象,是自然界中静止不动的事物,不仅要通过作者的观察,更要通过作者的感受,赋予静物以动态。这种描写,其动作一般具有存现的特点,具有客观显露的性质。例如:“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冬衣。”这段文字主要写济南小山上冬天的雪景,是通过作者的“看”来写的,连用了四个动词:顶着、镶上、露着、穿上。这些动作,都是作者的意感所给予的,实际上它们都是不动的,显露特点鲜明,客观性极强。  二是通过外力作用,直接描写景物动态。这种动作显露的幅度较大,感受的因素较少,客观性明显。所写景物的动作,是在一定外力下表现出来的,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写作时,可以交代清楚外力名称,也可以省去名称而直现景物动作特点。这种描写,主要靠观察所得,实物是怎样动的,就怎样去写,一般不含人为因素。例如:“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这段文字,主要写大海的动作特点,一共用了五个动词:汹涌、吞没、扑、怒吼、泼溅。它们都是大海直接发出来的动作,是海景的一种客观显露,生动地再现了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力量。  这种动作描写,所有的动态都要通过人的媒介来展示,或感官,或视觉,要有一定的引渡文字,尤其是直接描写景物的动态,更要把眼部视觉这一媒介物交代清楚,这样,所写的动态才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不能凭空想象。&(七)分合转换式  所谓分合转换,就是所写的几个动作之间具有总分关系,这是从动词表意范围大小的角度说的,是动作描写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情况下,“分”的动作频率较高,至少要有两次,三次以上的例子也是常见的,出现得越多,“分”的体现就会越充分 。这类动作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因果或选择关系,比较多的是前者。“合”的动作一般只用一次,要么用于“分”之前,要么用于“分”之后,实际上,它是对“分”的动作的一种总领或总收。  这种方法的运用,就其分合的位置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先分后合。先写“分”的动作,从几个方面来展示。可以分写某一个对象的几个不同动作 ,也可以分写几个对象的若干个动作,为下面写“合”的动作做准备和铺垫。其内容是由具体到概括,“合”对上面的“分”具有总归的意义。例如:“方志敏同志思索着,苦恼着……他辗转翻覆,昼夜不能安睡:必须给密信和文稿找个可靠的着落。”这里,具体写了方志敏同志在狱中的两个方面的动作:一是心理动作――思索,苦恼;二是外在动作――辗转翻覆,不能安睡。它们共同构成“分”的动作,对“合”的动作“找”做了准备。“分”是结果,是具体的表现;“合”是原因,是概括的实质。这样,由分到合,因果相关,配合密切。  二是先合后分。先写“合”的动作,用一句话领起;然后进行分述,写“分”的动作,从几个方面来体现“合”。这样写是由概括到具体,“合”的动作是纲,“分”的动作是目,纲举目张,关照十分严密。例如:“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文字,第一句话是“合”,体现的动词是“闪出”;冒号后面是“分”,有三个对象发出:一是事物天地的动作――挂着、种着;二是人物少年闰土的动作――带、捏、刺;三是动物猹的动作――扭、逃走。这些“分”的动作是具体说明“闪出”的内容,又受“闪出”这一“合”的动作统率。这样描写,由合到分,由总领到分述,配合关联十分密切。  运用这种方法,分合动作的关照要严密。在“分”上,无论是写几个对象,动作之间都不能交叉和重合;在分与合的关照上,要有领属关系,分的动作与合的动作切不可处于同一范围和层次。&(八)比喻连环式  所谓比喻连环,就是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人事物景的动作,不止用一个比喻,也不止一个动作,二者密切配合,形成联系严谨的语势,构成前后相扣的套势。这种动作描写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艺术性强,文学色彩浓厚。  这种动作描写,就其显示的关系来看,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顺承连环式。就是所写的几个动作之间是顺向承接的关系,它们的位置有先后之分,后一个动作接着前一个动作而来,前一个动作又给后一个动作提供了条件,从而形成连环相接之势,加之巧用比喻,顺承的关系更清晰,连环的特点更鲜明。请看下面一段文字:“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 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段文字所用的动词,就具有明显的顺承关系,也含有比喻意义。发出动作的对象是“歌词”,也是本体。珠子是喻体,也是动作的直接发出者,共用了五个动词:滚、滴、溅、落进、引起。它们接二连三,紧承相接,化虚为实,具体形象,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鲜明的印象。  二是因果连环式。就是所写的几个动作之间具有因果相关的联系,可以是先因后果,也可以是先果后因;“因”的位置上有动作,“果”的位置上也有动作;“因”上可以用喻,“果”上也可以用喻。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二者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从而形成连接环扣,因果相关,逻辑严密,富有表现力。例如:“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制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这段文字,从因果关系上来看,可分成两组动作描写。第一组是拳头打在鼻子上。“因”的动作是拳、打;“果”的动作是:迸流、歪、开、滚。比喻主要体现在后者。第二组是拳头打在眼睛上。“因”的动作是:提、拳、打;“果”的动作是:裂、迸出、开、绽。比喻也主要体现在后者。这样,因果相关,连环紧扣,重点突出,描写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运用这种写法要注意一点,就是比喻要贴切,连环要紧凑。本体与喻体要吻合一致,喻体发出来的几个动作要密切相关,要在关键的地方用喻;连环的关系要明确,环扣的频率要服从动作发展的需要,力求多扣几个环节,以获得最佳的描写效果。&(九)拟人寄情式  所谓拟人寄情,就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动作,以此来寄托某种情感,表达某种情意,展示某种情况。这种描写,动作发出者大多为动物、植物或事物。其中所用的动词,不仅具有丰富的情感,而且渗透着人的特质。文中写的对象虽然不是人物,是动植物或事物,但动作却具有人的特点,像人在活动,在发展变化。这种写法的主要特点是:生动传神,富有情趣,使比较生疏、枯燥的事物,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这种写法,就动作发出对象和拟人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是将写作对象拟人化。这种拟人式动作描写,即动作发出者是拟人化了的“人”,动作用词也具有人的特点。描写时,用第一人称,以“我”为动作发出者,“我”到哪里,动作便延伸到哪里,展示的过程十分清晰。例如:“我是滔滔长江中的水,从高高的青藏高原上滑下来,勇敢地冲去,裁断高山,穿过沟谷,一直向前奔去,永不回头。前面有高山,我就用头猛烈的撞去,大山 害怕了,裂开缝,于是我勇猛地冲过去。”这段文字以长江中的水为写作对象,作者将它拟人化了,动作都是第一人称“我”发出来的。这里一共用了七 个动词:滑、冲、裁、穿、奔、撞、冲,它们都具有人的特质,生动地写出了江河之水奔腾向前的动态特点。  二是将事物动作拟人化。这种拟人式动作描写,即动作发出者是事物,是写作对象本身,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多用第三人称;而动作用词却具有人的特点,以此来显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来突出事物的动态特征。例如:“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这段文字以大海为写作对象,没有用第一人称,以“海”直接称呼,但它发出的动作却具有人的特点:醒、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这九个动词,一个接着一个,速度快,变化快,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大海的动态特征,情趣盎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运用这种方法,所用的动词与所写的对象要吻合,要符合事物的特点,包括它的动作幅度、发展趋向和活动规律等,不能一味地拟人而忘了所写事物的变化情况;同时,还要考虑整体语境,与上下文的拟人笔调和方式相一致。&人物心理描写七种技巧&&(一)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直抒胸臆,情真意切,就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文中的人物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去写,不转弯抹角,不隐晦曲折。因而这种方法,常常与抒情联在一起,表达感情比较直露,所以读者易于把握。这种描写,可以体现在文中人物身上,这是主要的;也可以体现在作者身上,当然,作者必须进入文中,甚至是主要角色。如果文中主角与作者集于一身,这种方法的运用就会更加方便,更加充分。  运用这种方法,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通过抒情写心理。这就是抒情表达方式与心理描写手法的有机结合。这种情况,一般用于记叙文的段落或篇章的结尾,起升华主题的作用。同时,也是作者或人物感情最充分最奔放的体现,它容易将读者的情感激发出来,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读者与作者容易产生共鸣。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让我们用爱心去包容这个世界”,这话说得多好呀!12年过去了,许许多 多的往事我都忘记了,然而,只有这一句话,只有那个雨夜,始终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头。是啊,这世界不缺少阳光,不缺少泉水,人们唯一苦苦渴求的,便是人世间的爱和关怀。让我们所有的人都真诚地去爱吧,让我们用爱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吧!这段文字出自北京考生《雨夜》的末尾,它既是一段抒情色彩很浓的文字,又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心理描写,它将“雨夜”中发生的事情,上升到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和温暖,有歌颂,有展望,有总结,有照应,感情充沛,情真意切,令人深受激励和鼓舞。  二、通过矛盾写心理。这就是把作者或人物内心世界,直接告诉读者,让读者了解,进而形成悬念,扣住读者,产生很好的描写效果。至于矛盾心理产生的原因,可以是因事而起,也可以是因人而起,还可以是因景因物而起,要有适当的交代。这种心理描写,要以人事物景为基础,是它们产生的矛盾和作者(人物)心里的矛盾有机结合的产物。请看《竞选州长》中的一段话:  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诬蔑!我一辈子连见也没有见过高趾支那!卡瓦卡克我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简直弄得神经错乱,不知所措。我只好把那一天混过去,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步骤。  这段文字,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种矛盾,一是事实与被诬蔑罪名形成矛盾,二是由此而导致“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矛盾,是因参与竞选之事引起的。通过“我”的一边叙述一边心理展示,一方面揭露了对手制造罪名进行诬蔑的卑劣行经,一方面写出了“我”在受到诬蔑之后那种“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也揭露了美国自由竞选,民主政治的内幕。这种手法,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描写,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交代清楚产生如此心理的原因,使心理有可靠扎实的基础,使读者感到自然可信,避免突兀之嫌。二是一旦进入心理描写,就要开门见山,直接表达,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但要服从主题需要,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不能胡思乱想。&(二)自言自语,独白坦露  自言自语,独白坦露,就是通过自我说话的形式,来表达"我"的个人情感和愿望。这种方法,有利于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人们不知道的心理,最好通过这种方法来写。它既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于散文、通讯、报告文学之类的记叙文。描写时,一般以“我”的面貌出现,自我表白,自我安慰,自我欣赏,自我埋怨等可以。这种描写的优势,是坦露心理比较自然,比较方便,易于过渡变化,可以随用随止,是语言描写与心理描写有机结合的产物。  这种方法,在独白形式上,主要有两种:  一、直接式独白。这种独白由文中人物发出,书面上以引号标明,就是通过某个人物之口,把自已的心理活动坦露给读者,真实感强,但文中的其他人物并不知道,以此造成一定的悬念。这种人物,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而又以前者为多。这种独白,与刻画人物有密切关系,与主题紧紧相联,读者通过这种表白,可以窥见人物的思想品德乃至性格特征。例如:  这时李子俊的女人看见黑妮,忍不住悄悄地骂道:“你们什么共产党,屁!尽说漂亮话!你们天天闹清算,闹复仇,守着个汉奸恶霸却供在祖先桌上,动也不敢动!咱们家多了几亩地,又没当兵的,又没人溜沟子,就倒尽了霉。 他妈的张裕民这小子,有朝一日总要问问你这个道理!”  这段文字,出自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大地主李子俊的女人见到被解放了的 囚徒黑妮而说的一段话,它是“悄悄地”、自言自语地说出来的,是因人而起的,通过“骂”的形式坦露给读者的。这里,既有对共产党的谩骂,又有对土改之始不彻底性的义愤,还有对将来反攻倒算的祈盼。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对共产党和土地改革是充满仇恨的,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地主婆的性格特点。  二、间接式独白。这种独白,一般也由文中人物发出,但书面上不用引号,因而我们看到的既是文中某个人物在坦露心理,又有作者加入的影子,人物是作者塑造的,心理也是作者给予的。这种心理,是通过作者的作用而产生的,人物多以第三人称的面貌出现,这种情况,写来比较自由,但真实感有所弱化。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已,果然是个知已;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已,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  这段文字出自《红楼梦》32回,宝玉对黛玉进行评论:“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不巧,这话让黛玉无意间听到了,于是引起了黛玉上面的一大段独白。这段独白,采用了总分结构,先点出“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是总,涉及四种心理情感,然后又从四个方面分述四种心情的具体内容,交代产生的原因。它没有运用引号,也不是由黛玉直接说出,露有作者分析的痕迹,但自然顺畅,如影视片中的画外音,把人物思想活动刻画得极为细腻。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独白的内容要与人物性格特点密切相关,要为丰富独白者的形象服务,内容要集中,倾向要鲜明,不能成为累赘,更不能旁逸斜出。&(三)深入剖析,揭示心态  深入剖析,揭示心态,就是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和表现,来涉足其心灵深处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意图, 并对其进行理解,进行分析,明确原因,解剖心态,揭示实质。这种心理描写,始终以作者为主动,通过作者的笔触来展示。这种方法的特点,一是可以触及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而心理内容比较丰富;二是具有逻辑性,便于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给人的感觉是深刻的,令人可信的,实实在在的。这种方法,常常含有议论  的成分,对人物具有评价的意义,因而有一定的难度。  这种方法的运用,就实施角度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通过作者剖析心理。这种情况,就是作者直接进入文中,或者就是通过作者的介绍分析,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这种介绍分析,有概括的,有具体的,有叙述,有议论,有基础,有深化,甚至还有具体的事例作印证,从而令人信服地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揭示出人物的心态,进而表现出人物的某种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例如,《钓胜于鱼》这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就多处运用了这种心理描写,请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正因为有钓胜于鱼的观念作基础,所以不会产生向上爬的习惯,也不会产生学而优则仕的风气。每一个学者一旦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一直将此兴趣带到坟墓里,发明小儿麻痹症预防针的沙克,最近对人说:“我所确知的是:科学家不是政治家。我不是明星,让我回到实验室去。”  这段文字,先是作者对科学家的心理和思想作出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不会”上,这种心态当然是健康的,高尚的,值得称颂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钓胜于鱼”的观念为基础,交代原因,逻辑严密。他们的具体表现怎样呢?通过“一旦”和“一直”来揭示,并以发明小儿麻症预防针的沙克为例,进行说明,进行印证。这样的心理描写,有事有人,有理有情,有叙述有议论分析,作者直接出面,涉及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效果十分明显。  二、通过自我剖析心理。这种情况,就是文中人物自己进行剖析,其内容与上面那种情况大致相同,但角度不同,都是由“我”的面貌出现的,这个“我”一般为作者自己,因而这种描写,剖析比较充分,比较自然,比较亲切,容易进入深层,容易打动读者 。例如:  假如没有祖父替我讲解“北溟有鱼其名为鲲……,我不会在儿时便引起对海洋的幻想;假如没有复旦中学两位友人刘家树和李忠禄的鼓励,没有我们合办的壁报“五布河的一叶”,我不会燃起写作的愿望,不会走进30年代的“画梦录”,不会看见那旧社会废墟上的“火把”,不会驰聘于契诃夫的“草原”,更不会听见杰克?伦敦的“旷野的呼声”。  这段文字出自刘庶凝先生的《〈还乡梦〉自序》,作者采用假设的方式进行剖析,以“我”的面貌出现,“我”即是作者自己。它将涉猎过的中文散文、诗歌、小说篇名巧妙地串联起来,语带双关,蕴涵深厚,既给人们很丰富的联想余地,又通过六个“不会”剖析了自己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和情景,感情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剖析心理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清楚因果关系,即首先要介绍产生某种心理的原因,然后才可进行心理描写,重点是后者。这样的剖析才有深度,揭示心态才比较充分可信。&(四)变化灵活,丰富多彩  变化灵活,丰富多彩,就是心理的变化多,描写的内容丰富,这是从心理描写的形式上提出来的,是一种倍受人喜爱的心理描写方法。这种心理展示,就一篇文章来说,一般要出现多次,涉及的面比较广,少则一个段落,多则整篇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变化,才可以表现出心理的丰富多彩。因而这种描写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照应性,前有心理,后有心理,虽变化不同,但手法一样,就会构成前后相照的关系,对内容的丰富和结构的严密都会产生积极意义。  运用这种方法,就心理出现形成的情况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心理描写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变化的依据是情节,变化的情况比较自由,没有一定的规律,没有固定的顺序。这种情况,变化最大,心理描写的频率也最多,可以充分体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当然,这种心理推进的过程,要受情节制约,与情节几乎同步行进,从而构成一定的心理描写优势。例如,《醉人的春夜》这篇小小说,就主要采用了这种心理描写形式。  文中的心理描写,主要体现在重要人物陈静的身上。夜深了,她走在昏黄路灯下的胡同里,自行车坏了,她“从心底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喟叹”,以此构成心理描写的始端,并造设悬念。然后是:小伙子骑车子一掠而过,看到陈静又转回来了,她心理顿时“紧张起来”;小伙子与她的对话,又使她产生了“矜持和自卫的心理”,于是她“语无伦次”了;小伙子似笑非笑地望看她,她又“稍稍镇静了”;小伙子找到了车坏的原因之后,她的“心里升起了一线希望的光”;可是,小伙子没有工具,无法维修,她的“心里又是一片黑暗”;小伙子问她的家离此多远,她又紧张得“没了主意”;小伙子说前面有车铺,可以修好车子,可她 认为是骗她,“差点哭了”,“心里咒那小伙子”;“沮丧、恐惧,一股脑儿没了”;最后是她觉得灯是格外的亮,空气也有一种“醇美的甜味”。你看,这篇仅有一千来字的短文,心理描写的频率和变化就达十几次之多,它与情节同步发展,灵活多变,丰富多彩,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现,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二、心理描写也是按照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规律有顺序的,一般按照某种感情的由轻到重来推进,表现为层层深入递进的关系。这种心理变化的频率并不多,心理描写的文字也比较简洁,内容比较丰富,但色彩并不多样,形式的变化也不会很多,因而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例如《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在插叙部分,具体交代了杨修被杀的原因,既写了六件事情,也写了曹操六次心理变化情况,每次变化都在事件之后出现。请看这六个心理描写的句子:  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②操虽喜笑,而心恶之。③操闻而愈恶之。④操因疑谮害曹丕,愈恶之。⑤曹 大怒,因此亦不喜植。⑥曹见了大怒。  这六个句子,分别出自课文4至9节的末尾,用的都是心理描写,不难看出,这些心理变化,基本上是按照由轻到重的递进顺序排列的,由“忌”到“恶”,由“恶”到“愈恶”,由“愈恶”到“大怒”,从而十分清晰的显示了曹操杀死杨修之前心理变化的全过程,给人的感觉是十分具体鲜明的。  运用这种心理描写,要注意一点,就是要确定好心理流动的方向,并要沿着这一方向推进,要么是变化多姿的,要么是递进深入的,尤其是后者,不能中途旁逸而影响心理描写的进程。(五)转换角度,以梦展示  转换角度,以梦展示,就是改变人们常用的心理描写方法,通过梦境的形式来展示其心理活动的情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不真切的,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但它可以折射出人们的思想和品德,起到与心理描写同样的作用。因为是写梦,是以梦来进行心理刻画,因而不仅运用起来比较自由,而且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可见,这种心理描写,改变了传统习惯的心理展示方法,以虚写实,也省去了一些心理描写的专用术语,体现心理标志也有所淡化,但我们必须明确,写梦就是在写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描写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就梦境的情况来看,不外乎如下两种:  一、比较完整地写梦境。这种情况,就是在文中的某些段落,有头有尾地来写一个梦境,不包括一篇文章只写一个梦境的情况。梦境之前或之后,往往有与梦境相关的过渡文字,或者有一定的心理描写,再通过 梦境,将这种心理展示得更充分,更细腻,给人印象更深刻,更具有艺术魅力。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散文,就比较完整地写了作者少年时期的一个梦境:  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 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  这段文字,就写了“我”的一个夏夜之梦。先写铺席子睡熟的情形,然后写入梦,梦中寻找老师的情景,最后是被母亲叫住,“我才醒了”。在这段文字之前,有这么一句:“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之后又有这么一句:“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这两句中间加了这么一个梦境,无疑都是心理描写,而梦境的完整展示,就更增加了作者想念蔡老师的程度,丰富了心理描写的内容,充分表达了师生情谊的深厚和真挚,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二、比较简略地写梦境。这种情况,所写的梦境不完整,有的只是点到为止,或者把梦的内容概括地叙述一下,让读者知道是在写梦,在以梦描写心理状态。它不涉及梦的全过程,也没有什么情节,只将梦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对梦之外的心理描写起补充、强化或充实的作用。例如,《荔枝蜜》这篇散文,在结尾就写了一个梦境:  昨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这句话独立成段,点出了梦的主要内容,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并没有具体描写梦的经过情景。这个“梦”,就是作者心理的展示和思想品德的折射,不仅在结构上呼应了篇首,而且在内容上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即要像蜜蜂一样辛勤酿造,同广大劳动人民一道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从而补充了上文心理描写的不足,增加了艺术效果。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梦境不能写得过长,文字宜简洁,以免冲淡主题。二是梦境的嵌入要自然贴切和谐,过渡要顺畅,内容要合群,不能有硬捏的痕迹。&(六)虚构幻觉,显现心境  虚构幻觉,显现心境,就是描写在没有外在刺激下面出现的虚假的感觉,涉及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几个方面,也是一种以虚写实的心理描写形式。幻觉不同于梦境,梦境是睡熟以后形成的一种脑中表象活动,而幻觉则是在欲眠未眠欲醒未醒状态下产生的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近于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主观性。描写时,要着重从心理角度来考虑其具体内容,要为现实中的心理描写服务。  这种描写的显著特点,一是比较自由灵活,只要有一个幻觉情节的过渡,什么内容都可以写,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当然要受主题制约;二是可以大大充实心理描写的内容,可以扩展篇幅,丰富主题,增强说服力;三是能够增加心理描写的色彩,抒情和浪漫气氛浓厚,提高艺术效果,可读性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运用这种方法,就幻觉的内容和篇幅来看,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概括地简略地虚构幻觉。这种情况,虚构幻觉的内容极为有限,文字精练到最大限度,往往只有一两句话完成,内容也只拣主要的重点的来说。这种方法运用最为方便,有时还有一定的标志。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显现的是作者父新的“背影”,它助写了作者此时对父亲十分思念牵挂的心理状态,很有感染力。  二、具体地详尽地虚构幻觉。这种情况,描写要具体,内容要详实,有一定的情节,有较为明显的场面,有较强的综合性,犹如影视中的画外之画,音外之音,引导人们向幻觉看去听去,但在作用上,它又是一种心理描写,借以折射出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愿望顾虑等。这种方法,涉及文字要相对增加,一般一两句话难以完成,少则一个段落,多则几个段落,展示的心理也最为充分,优势是十分显著的。请看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中的  一段描写: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折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在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一直向可怜的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就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是卖火 柴的女孩在又冷又饿的境况下眼前出现的一种幻觉。这段描写,具体细腻而深刻,它真实地反映了女孩在这除夕之夜时对一顿美餐的渴求,但最终冷酷的现实又与幻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打碎了她的梦想,使主题的揭示得到了应有的深度,使这种曲折性的心理描写取得了最佳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明确幻觉与梦境的区别,因为它们有共同之点,都是虚构的产物,因而容易混淆,要根据自己作品所写人物和情节的特点,来确定所用的虚构方式。二是所写幻觉内容,要与文章心理描写的发展方向和感情基调一致,而且,它应是这种心理状态发展的最丰富最感人的地方,要么不用幻觉,要么就用好幻想,不可当作好新猎奇的点缀物。&(七)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写景是手段,是方式,写心理写感情才是目的,才是重点 。这样的景物一般带有感情色彩,带有人情味,因而既有主观性,即作者的主观意图比较明显,又有转移性,即将某种心理感受转移到景物上,还有寄托性,即不直接表露出心情,而是把某种情感寄于景物上,并通过景物来折射出心理活动。可见,这是一种比较巧妙省力的心理描写方法。  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就景物与人物心理的关系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借助景物的反衬来描写心理。就是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心情与所写景物色彩相反,心情是美好的, 而景物却是恶劣的;或者心情是不好的,而景物却又是优美的,从而产生描写效果。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客观性,有一定的悬念。请看《挖荠菜》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鸟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这段文字,具体写“我”在田野游荡不敢回家而所见到听到的景象。这里,有远景有近景,有天上景有地上景,有植物景有动物景,有视觉景有听觉景,有动景有静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静穆的“晚归图”,应该说,景物是比较美好的。然而这些,与“我”此时的心情是极不相称的,“我”连乌鸦之类的动物都不如,尽管听到妈妈焦急的呼喊,可是“我”却不敢答应,不能回家。这种强烈的反差,揭示了“我”此时恐怖、害怕的心理状态,景物描写对心理描写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二、借助景物的正衬来描写心理。就是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心情与所写景物类型相同,心情是美好的,景物也是优美的,或者心情是不好的,景物也比较恶劣,从而达到提高心理描写效果的目的。这种景物带有主观性,与文中人物心情一致,甚至就是通过主观制造出来的。例如鲁迅的《高老夫子》这篇文章,对文中的主要人物高尔础,就有一段景物性的心理描写。  他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不得已时,就抬起眼来看看屋顶。屋顶是白而转黄的洋灰,中央还起了一道正圈形的棱线;可是这圆圈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使他的眼睛有些昏花。他豫料倘将眼光下移,就不免又要遇见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只好再回到书本上,这时已经是“淝水之战”,符坚快要骇得“草木皆兵”了。这段文字,主要是写 高尔础在女学堂里讲课受窘的情景,通过他的视觉,来写主观色彩很浓厚的景物。他不学无术,在学生们众目睽睽之下大出洋相,因而在他的眼里,不变的景物忽然都活动、变幻起来,先后涉及屋顶、棱线、眼鼻等景物,并赋予人为的色彩,这就揭示了他的窘迫、紧张和慌乱,不敢正眼直视学生的心理。  运用这种方法,要根据心理倾向的需要来选定恰当的景物,不是所见的景物全都写出来,要有所取舍和详略,并寄于一定的情感,使景物具有一种人的灵性,这样的景物描写,才能对人物的心理乃至心理描写产生积极的作用。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
上一篇作品: 下一篇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 关 文 章 ★
本页显示的是本站作文阅读资源:人物动作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技巧,已被浏览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春天的句子一句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