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读懂记住这几句话话的意思

读懂这几句话胜读十年书!太经典了!
读懂这几句话胜读十年书!太经典了!
& 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锯子:伶牙俐齿,专做离间行为。
 指南针:思想稳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天平:谁多给一点,就偏向谁。
 花瓶:外表再漂亮,也掩不住内心的空虚。
 蜘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气球:只要被人一吹,便飘飘然了。
 核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充实的大脑。
 树叶:得势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威风扫地。
 瀑布:因为居高临下,所以口若悬河。
 摆钟:敲打的是自己,提醒的是别人。
 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
 鞭炮:因为瞬间冲动,结果葬送一生。
 车轮:彼此保持距离,行走亲密和谐。
 温度计:有股血的情感,应付世间冷暖。
 泥人:它最大的愿望,永远不要下雨。
 坟墓:既是活人归宿,也是死人住所。
 道路:越是泥泞难行,越能留下深迹。
 竹子:每攀登一小步,就做一次小结。
 篮球:总是坠入圈套,因为有人拍你。
 闸皮:为集体的安全,忍受磨损痛苦。
 尺子:因为自己正直,丈量别人长短。
 钉子:理解锤的用心,不觉敲打疼痛。
 贝壳:只因失去内涵,才被拖向沙滩。
 鸣蝉:经住三年寂寞,才有尽情歌唱。
 铁锈:外表装潢艳丽,还是锈迹灵魂。
 镜子:不管如何贿赂,还是原来嘴脸。
 哈哈镜:自己心术不正,别人荒诞歪曲。
 放大镜:不论任何事情,毫无原则夸大。
发表评论:
馆藏&10217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读懂这几句话胜读十年书|读书|学生|奇葩_新浪新闻
&&&&&&正文
读懂这几句话胜读十年书
  据说读懂这几句话胜读十年书,你读懂了几句?
(编辑:SN097)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经典语录······经典语录经典语句心情说说心情短语········································································伤感日志······心情说说······美文欣赏······人生感悟······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伤感日志日志大全情感故事········································································经典语句······日志大全······爱情文章······励志文章······情感文章······经典日志······励志文章爱情文章经典文章美文欣赏····································································早安心语······爱情感悟······生活感悟······经典文章······友情链接[要求:日IP>5W+百度权重≥6+Alexa排名10W以内 联系QQ:]&&&&&&&
& &&&&&&&&&&&&&&&&&&&&&&&&&&&&&&&&&&&&&&&&&&&&&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当我们进入林中,瞧着那藤萝缠绕、蕨类丛生、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又使人堕入了朦胧的神秘之感里。
  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
  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万物由于自然规律,都必须融会于一种精神。”我却从森林里瞧出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它的铁画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力地茁壮地成长。你瞧那每一棵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悠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是十分艰苦的,彼此间曾经出现过力的较量和搏斗。看那桢楠合抱着铁榈,高山榕的气根绞勒着另一株大树,它们成长起来了。有的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几乎多人才能合抱;有的高达数十米,仰着头还看不到它的尖顶;它们的根长成板状,一块一块的深深地陷入地里,仿佛是艘万吨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蘖固如磐石。于是,我从这些勃勃的生机中好像听到了山林的心跳,看到了最美妙的刻画力的珍品。
  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被称为活化石的几千年前繁茂滋生的树蕨和铁榈依然健在。仅仅二万余亩的林区便有千种以上的乔木和草木,难道这还不够浑厚和丰满!绿楠干细似杖,乌桕蕨茎粗如椽,黄桐高可擎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膏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然而这千姿百态都富于原始的健美,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春天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风,隆冬的雪都为它们淡抹浓妆,使守林人觉得春色新,促人振奋;夏色暖,教人舒坦;秋色金,令人欢欣;冬色凝,使人坚定。他们也像森林里的树一样,爱上了这块土地,蒂固根深。
  我们愈往里去,觉得绿的色彩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我们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鹤、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爱;从错什的蹄印里看出鹿、豹、山猿、黄狼、马猴、野鸡,以至蟒蛇,这些丛林的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在那万木之巅,各种吊兰如盆景低垂;碎骨补似繁花四散,奇花异草在树尖儿争妍斗丽,组成了一个奇异的空中花园。啊!高山盈盈,林木青青,异卉缤纷,我们竟可以从这儿追思到古森林那千姿百态的风光,使我们的美感向着智慧的高度上升。
  终于,我从力和美之中看到了希望。它们并不平庸,也毫不温驯;虽貌似粗鲁、莽撞,但却充满活力。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在这儿,随处都可以找到这可贵品质的特性。瞧,所有的树木都坚信自己有立于众树之林的能力,它们从来也没有片刻放弃对光和热执著的追求。那先锋树种乘风飞来,落地生根。不论岁月多么漫长,它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便可以世代更新,绵绵不绝。
  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虽然奔走竟日,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1)在作者看来,这原始森林“富于野性”,其“野性”的含义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野性的林”是“美”的,根据文意;①“美”表现在哪几方面?②“美”的根本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题目是“野性的林”,作者在第⑥段却不惜用大量笔墨来写鸟兽花草,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以充满激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原始森林的壮丽画卷,为全文礼赞“林”的野性定下了昂扬的基调。
B.由于作者对山林的厚爱和感悟,使得文章句句有情,句句合理,情理交融。
C.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野性的林”是“我”的品格的象征,“林”的形象其实就是“我”的形象,达到了物我同一之境。
D.出于对“野性的林”的热爱和艺术表现的需要,作者多次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E.“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全文看,作者借“野性的林”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因为这里只有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根据要求答题。(6分)①呼出废气吸进新鲜空气,生命就是在这种呼吸中保持与延续,这是近于废话的常识,然而,宇宙万物都以其不同方式,在做着生命的大呼吸,只是一般人没有如此理解罢了。举其大者,有日升月落的白天和黑夜,天体的运行才会保持平衡,那是宇宙的大呼吸;天有阴晴云雨,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取得养料繁衍生命,这是大自然的大呼吸;有平原与峡谷,高山与河川,而后才有山河之雄壮秀丽,这是大地的大呼吸;有潮涨潮落,才有大海丰富恒久的生命与多变的性格,这难道不是大海的呼吸?有涨有跌,股市才具有吸引亿万投资者不怕风险的魅力,经济运行就靠这一呼吸而保持社会的活力……文化巨人司马迁以及他所列举出来的这许多巨人,他们都在人生的大起大伏大悲大苦中,打磨出他们非凡的意志,人格的魅力,坚韧的性格,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独有的理解与思考,而后成就其大业,功垂后代。  ②其实,这种人生大呼吸,一般人都有可能遭遇到,只是未必能够把它作为超越生理的精神呼吸,从中去获取生命的养料,并在逆境中完善人生成就其自身。孔子、孙子、屈原、司马迁、左丘明等等,他们的大呼吸,是被迫的,为此付出了从肉体到精神的巨大代价,他们是从高位堕入尘埃,从天堂打入地狱的巨大的生命落差中,完成了这种大呼吸,其中包括像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和《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那样,是富贵乡的被放逐者,在破落之家中遭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但还有另外一种,生于底层,从苦难的污浊泥潭里走向高山之巅,像英国狄更斯、苏联高尔基、美国杰克?伦敦等等,苦难的童年让他们直接从经济生活的贫困、出身的低贱、世道的不公等残酷黑暗的人生大波动中,感受人生,体验生命,并学会了这种大呼吸,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养料而后显示了非凡的生命价值。③不管他们以何种形式接受了这种人生大呼吸,都说明这种精神呼吸,对于生命的升华,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在世,生活的道路不可能平坦。事业上的得失,人际关系上的处理,健康状况,战争的伤害,自然灾害的突发等等无不在伺机向我们发出袭击。不同的是,有的人,当这种袭击临头的时候,把它看作生命大呼吸的开始,接受它,并变被动为主动,沉潜下来,从自身的文化修养、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生存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反复反观自省,体察民情,透视社会,解剖人生,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吐故纳新,补缺堵漏,工其事,利其器,转害为利,避短扬长,忍辱含垢,毅然地让精神站起来,而且稳稳地站到一个新的生命台阶上去,不为眼前之利,而是为了千秋万代;有的人却不是这样,灾难一旦降临或偶遇挫折,就垂头丧气,眼前一片黑暗,悲天悯人,诅咒人生,以致自暴自弃自残自戕,一蹶不振而自甘沉沦。(1)第②段列举古今中外文化巨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答:&&&&&&&&&&&&&&&&&&&&&&&&&&&&&&&&&&&&&&&&&&& &&&&&&&&&&&&&&&&&&&&&&&&&&&&&&&&&&(2)第③段“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吐故纳新”一句中,“纳新”在文中其实是指“吸取”(4个字)&&&&&&&&&&&&&&&&&&&&&&&&&&&&&& (3分)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做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
诗歌的清誉。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人们总是殚精竭虑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很多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做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
诗歌的清誉。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人们总是殚精竭虑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很多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几句话写得好漂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