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直下式背光源模组添加增光片

光源封装对直下式背光模组设计的影响--《深圳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光源封装对直下式背光模组设计的影响
【摘要】:大尺寸直下式LED背光电视已成为目前液晶电视的主流。但是,随着背光模组尺寸的增大,传统侧面注入式背光源的导光板已经不能满足整个模组的要求,因此,采用轻便、低成本的大尺寸直下式LED背光源方案成为发展趋势。该方案中背光透镜对LED光源的光线发散处理,可以减小光源与目标面的距离,由此减小了背光模组的厚度。具有特定目标光斑的背光透镜设计不仅与透镜材料参数相关,更与LED光源器件的特性相关。它们一起决定了背光模组的亮度、均匀性、对比度等核心参数性能。LED光源器件的特性不仅与芯片相关,也与封装密切相关。目前,LED封装技术快速发展,陆续出现了多种尺寸小、光效高、封装工艺简单的新型“芯片级封装”LED器件,如CSP、PFC、Po D等。这类LED器件能否作为新一代背光源非常值得探讨。本文提出了使用新型封装LED作为背光源的构想,以CSP、PFC为例,从发光角度、尺寸、亮度、光色空间均匀度以及光源散热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与使用3528封装结构LED器件的传统背光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将“芯片级封装”LED器件作为背光源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简要概述了背光技术的发展趋势与LED作为背光源的优势、LED封装技术的发展现状、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介绍了LED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组成结构,阐述了LED的发光原理以及实现白光LED的三种方法,并对LED光度学、色度学以及热学方面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芯片级封装”LED器件。3.研究光源封装对背光源热学性能的影响。利用Ansys热学模拟软件分别对传统背3528 LED光源和新型“芯片级封装”LED进行了热学仿真,对比三种光源器件的散热性能,得出了“芯片级封装”器件在热学性能方面优势明显的结论。4.研究光源封装对背光模组光学性能的影响。对传统背光源3528 LED和新型“芯片级封装”LED进行近场光学测试,利用Light-tools光学仿真软件,模拟了三种光源在背光透镜作用下在混光距离为15mm、25mm时在目标面上得到的照度分布,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芯片级封装”LED在条件相同时更容易得到面积大且照度均匀的光斑。5.研究光源封装对背光模组光色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利用带有频谱颜色信息的光源文件对3528 LED和新型“芯片级封装”LED进行仿真,模拟加入背光透镜后在混光距离为15mm时目标面上的光色分布均匀程度,分析传统背光源与新型“芯片级封装”LED背光源对背光模组光色分布均匀性的影响。6.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实际验证模拟结果,表明“芯片级封装”LED可以应用于背光源领域,并具有诱人的优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TN312.8【目录】:
摘要4-6Abstract6-11第1章 绪论11-21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3 1.2 LED背光技术的现状和趋势13-15 1.3 LED封装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15-19
1.3.1 LED封装的形式15-17
1.3.2 LED芯片结构17-19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9-21第2章 LED背光理论基础21-30 2.1 LED背光模组的结构21 2.2 LED发光原理21-23 2.3 光度学和色度学23-25 2.4 LED热学理论基础25-26
2.4.1 LED发热原因25
2.4.2 LED热阻及结温25-26
2.4.3 LED散热方式26 2.5 LED背光源26-30
2.5.1 常见背光源26-27
2.5.2 新型封装结构背光源27-30第3章 光源封装对背光的热学性能影响30-38 3.1 LED光源热学模拟30-34
3.1.1 Ansys热学分析简介30-31
3.1.2 光源模型建立及参数设定31-33
3.1.3 热学模拟结果33-34 3.2 LED热阻测试34-38
3.2.1 T3Ster热阻测试设备34-36
3.2.2 热阻测试36-38第4章 光源对背光模组光学设计的影响38-57 4.1 LED光源的建模38-43
4.1.1 远场建模法38-41
4.1.2 近场建模法及光源近场测量41-42
4.1.3 近场建模法与远场建模法比较42-43 4.2 光源封装对背光模组光强分布的影响43-50
4.2.1 背光透镜43-45
4.2.2 三种光源的照度分布图分析45-50
4.2.3 光源封装对光学设计的影响50 4.3 光源封装对光色空间分布的影响50-54
4.3.1 光源的光色模型50-51
4.3.2 光色空间均匀度的模拟51-53
4.3.3 光色空间分布不均的原因与解决方法53-54 4.4 光学性能验证54-57第5章 总结与展望57-59 5.1 总结57-58 5.2 展望58-59参考文献59-62致谢62-6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3-6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屠大维;吴仍茂;杨恒亮;赵其杰;黄志华;;[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5期
孙智慧;常军;赵楠;金伟其;王涌天;;[J];光学技术;2007年S1期
范红忠;曹民;李抒智;杨卫桥;钱晶;;[J];光学学报;2012年12期
李杨;董素素;王艺燃;王凤超;邹军;;[J];光电技术应用;2014年05期
万睿;李志敏;张凤阳;张晶;黄凡;;[J];灯与照明;2007年03期
李秀真;郭金龙;杨东升;;[J];现代显示;2012年02期
宁磊;史永胜;史耀华;陈阳阳;;[J];液晶与显示;2010年06期
钱雯磊;黄健;;[J];中国照明电器;201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建平;王书晓;;[A];2013年中国照明论坛——LED照明产品设计、应用与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一农;[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先;;[J];大众科技;2010年12期
吴海滨;高义林;陈新兵;夏需堂;;[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0年04期
谢松林;杨新军;范旭龙;蓝景恒;陈国胜;;[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2年03期
朱孝立;陈军宁;;[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4期
赵星;吴宏超;宋丽培;方志良;;[J];光学精密工程;2010年10期
金鹏;喻春雨;周奇峰;王一峰;吴娜;;[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1期
常锋;孙志远;王瑞光;郑喜凤;;[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4期
吴仍茂;屠大维;黄志华;赵其杰;;[J];光学技术;2009年04期
赖伟;陈伟民;雷小华;刘显明;李存龙;;[J];光学技术;2011年03期
荆雷;刘华;赵会富;卢振武;续志军;韩雪冰;李也凡;;[J];光学学报;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哲;王晴;;[A];第二十五届中国(天津)2011’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刘颖;刘钢;李琳琳;;[A];海峡两岸第二十一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齐荔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丁柏秀;[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秦宗;[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陈飞;[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学仁;[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杨国天;[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李珅;[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万远涛;[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张琨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武珺;[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白进京;[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钟道远;[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万文博;[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田传军;[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严萍,李剑清;[J];半导体光电;2004年03期
李炳乾;[J];半导体光电;2005年04期
钱可元;郑代顺;罗毅;;[J];半导体光电;2006年03期
董雅娟;张俊兵;林岳明;金豫浙;王书昶;曾祥华;;[J];半导体技术;2011年03期
周仕忠;林志霆;王海燕;李国强;;[J];半导体技术;2012年06期
夏长生;李志锋;王茺;陈效双;陆卫;;[J];半导体学报;2006年01期
张楼英;李朝林;;[J];电子与封装;2009年05期
田大垒;关荣锋;赵文卿;王杏;;[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8年04期
Tony L;[J];电子产品世界;2008年01期
颜峻,于映;[J];发光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周圣军;[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刘宗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力;[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许耀云;[D];燕山大学;2012年
颜峻;[D];福州大学;2003年
马连仲;[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张成功;[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魏巍;[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郑世鹏;[D];重庆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乔中莲;杨东升;刘飞;;[J];现代显示;2010年12期
胡路遥;;[J];科技资讯;2010年31期
陈奇夆;呂理铭;;[J];电子器件;2008年01期
蒋金波,杜雪,李荣彬,张志辉;[J];液晶与显示;2005年03期
Luke Huiyong C;[J];今日电子;2008年06期
吴琦;;[J];大众科技;2009年11期
刘浩;;[J];现代显示;2009年04期
张益民;吴庆富;;[J];现代显示;2010年04期
陶梅;;[J];中国照明电器;2011年06期
臧金浩;侯瑶;吴朝新;;[J];应用光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世勋;李宗宪;孙庆成;;[A];海峡两岸第十三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6年
趙魯平;;[A];第三届二十一世纪的实验力学学科发展——海峡两岸实验力学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江松柏;;[A];海峡两岸第十五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林丽明?刘家铭;[N];福建日报;2008年
俞晓颖;[N];绍兴日报;2010年
王蕾;[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证券时报记者
黄丽;[N];证券时报;2010年
胡春民;[N];中国电子报;2009年
刘慧敏;[N];宁波日报;2007年
记者 甘泉;[N];宁波日报;2006年
韩晖;[N];常州日报;2009年
晓黄;[N];中国电子报;2009年
京椽研究中心;[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玉宝;[D];山东大学;2013年
康敏武;[D];广州大学;2010年
肖充伊;[D];深圳大学;2015年
夏宇昊;[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朱凌;[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孟晓;[D];浙江大学;2007年
李建功;[D];华侨大学;2012年
梁宝峰;[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章锐华;[D];深圳大学;2015年
楼亮;[D];苏州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直下式背光模组简介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直下式背光模组简介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现在的时间是
& 2016 模切网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背光模组知识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背光模组知识
上传于||文档简介
&&背​光​模​组​的​基​本​知​识
大小:3.0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想帮博主提高知名度就分享到:
&2.2、适用于大尺寸电视的带V型槽的导光板
  带有V型槽的导光板的侧入式LED背光模组使得LED背光源应用于任意大尺寸的显示屏,而无需采用更高亮度的LED芯片。
  导光板401的顶部的中间部位形成V型槽402,并在导光板的底部与V型槽对应的位置设置LED光源408b。使得LED光源发出的光425向上传播时,被V型槽402全内反射,从而向导光板侧面传播,见图3a和3b。LED光源粘在导光板的底部,增加光取出效率。
图3a顶视图
图3b截面图
  图3c展示V型槽402a、402b和402c成十字形设置的实施例,可以用于大尺寸的背光源。
图3c示意图
图3d示意图
  优势:(1)适用于任意大尺寸的显示屏。
  (2) 薄型化。SMD形式的LED封装的厚度可以做到0.7mm,厚度可以做到1mm,因此,LED背光模组的厚度只比传统的侧入式LED背光模组的厚度增加1.7mm。
  (3)LED封装的光取出效率高。
  (4)散热较好。
  (5)LED封装的出光角度加大。
  2.3、减少使用LED封装数量的无导光板的侧入式LED背光模组
  没有导光板的侧入式LED背光模组的一个实施例:在一侧设置LED光源205,与其相对的是侧反光片204b,在主反光片204a和侧反光片204b上形成网点203,调整网点的结构和分布,使得亮度分布均匀,图4a。
图4a截面图
  图4b展示在两侧设置LED光源405a和405b,且倾斜成一角度409。网点403形成在主反光片404上。
图4b截面图
 优势:(1)没有导光板以及光在导光板中的衰减,因此,减少使用的LED封装的数量。
  (2)减少产生的热量。
  (3)减低成本。
  (4)减轻重量。
  3、 直下式LED背光模组
  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主要缺点之一是:与侧入式LED背光模组相比较,厚度较大。
  3.0、 传统的直下式LED背光模组:
  LED光源352发出的光直接向上传播,为得到光分布的均匀性(或RGB混光均匀性),与液晶屏平面垂直方向的光程(或RGB混光距离)较大,即,直下式LED背光源较厚,图5。
  3.1、 薄型的带有反射镜的直下式LED背光模组
  带有反射镜的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一个实施例:在每一个LED封装203上方处设置反射镜208a,LED封装发出的光被反射镜208a反射向反光片204c及其上的网点207,被反射和散射后,向液晶屏方向传播,见图6a。
图6a截面图
反射镜208a/308a面对LED光源203的表面具有微结构308b,反射镜208a/308a的设置是从一组设置中选出,该组设置包括,但不限于,图6b展示的结构。
图6b截面图
阅读(1053)|
评论(0)|
较早的一篇:
较后的一篇:
服务热线: 400-&& |&&电话:020-&&|&&传真:020- &&|&& 邮箱:.cn &&&
广州阿拉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背光模组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