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名共和国消防法政府网哪年下的城乡一体化的文

您的位置: &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研究
优质期刊推荐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智慧农村”建设_社会_人民论坛网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智慧农村”建设
【摘要】近几年,&智慧城市&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我国也有为数不少的城市已经推出相应的智慧城市实施方案并试点。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农村被遗忘,这势必会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文章以&智慧城市&的探讨为契机,提出农村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建设&智慧农村&,阐述&智慧农村&建设的内容、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智慧农村 农村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新时期的新举措,也是社会管理的一个新课题,尤其在农村,生产、生活以及居住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矛盾也大量汇集,传统农村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已不适应今天的新情况。在探索的过程中,&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响彻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做出了积极的相应:如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智慧交通&、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走廊&、美国的&智慧电网&等。我国的上海、广州、南京、宁波、武汉、成都、杭州等城市正在积极试点建设&智慧城市&,据统计,我国在建和试点&智慧城市&(区、镇)接近200个。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我国的农村却极少受到关注,笔者以城乡一体化为背景,借助&智慧城市&探讨的契机,提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建设&智慧农村&。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城乡一体化。
&智慧农村&的概念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学界对它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对&智慧农村&更是很少有人涉及。学界一致认定&智慧城市&是由IBM在2008年底提出的&智慧地球&发展而来,倡导由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深度整合,对城市和居民的需求更加动态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智慧管理&。而&智慧农村&,我们把它看作是&智慧城市&的延伸,可以借助这一概念将其简单概括为: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农村整体规划和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农村。所以,农村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就是建设&智慧农村&,以及&智慧化&的管理,从而提高其管理水平,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智慧农村&建设的内容
&智慧农村&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全新课题,对于如何建设好&智慧农村&,即建设&智慧农村&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学界也没有定论。笔者认为与农村建设相关的所有内容均可以纳入该范畴,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只探讨智慧农业、智慧农民、智慧医疗和智慧交通。
智慧农业。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业务,是国之根本。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农业现代化,我国也不例外。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①。而笔者提出的&智慧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途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宁波正在试点&智慧农业&,做法是:主推农业示范基地,包括各县、各市的特色农业基地、农业园区,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和农业电子商务,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环节的科学化和智能化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智慧农民。&智慧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为他们是农村的主人以及最终受惠人。可目前的情况是,农民综合素质不够。据相关资料显示,农民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不足7年③。由于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现代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在农村接受的7年教育与在城镇接受7年教育有非常大的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民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使用将显得非常重要。不少地方出现了农产品&卖不出去&和消费者&买不到&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农民不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更不会利用它服务自己、服务他人,造成信息不对称。而&智慧农民&就是要学会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和实惠,主动了解相关信息,打破信息壁垒。
智慧医疗。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医疗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尤其是农村。据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年底,全国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卫生院数仅为1.11个,农村每千人拥有病床数仅为1.16个,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1.32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在的情况是:80%左右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卫生资源总量中又有80%以上集中在高等级医院,使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与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现象非常突出,导致农村、农民看病难④。智慧医疗,就是把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即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一个平台进行整合,转变传统的医疗服务方式,让个人的健康信息和医疗服务信息之间无缝连接,使农民能远程诊疗、远程体检,远程进行个人健康指导以及医疗教育。
智慧交通。随着国家&村村通&战略的实施,农村基本上解决了交通问题,拥有的机动车和驾驶人的数量大幅度快速增长,但农村道路状况复杂,车辆司机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一些道路、桥梁老化无人管等现象的出现,严重威胁着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农村交通的智能化已不能忽视。智慧交通,就是用传感器、RFID技术以及物联网,对农村的路桥状况、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车路协调控制及建设,实施开放的综合智能交通平台,对相关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处理,最终达到智能化管控。
&智慧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资金不足。&智慧农村&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包括农业、农民、交通、医疗以及承载这些的信息技术,需要充足的资金来保障,目前的情况是:政府每年都在增加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可农村真的要搞建设的时候又没钱。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是尽管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但相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还远远不够。我国长期的二元机制,导致农村的公共产品欠账太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资金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以农村教育为例。我国教育经费的整体投入不足,加之城乡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不平衡,导致农村的教育经费更是少之又少。二是资金来源单一化。农村的公共产品,比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第三方的作用。这与农民没有从&遇到问题就找政府&的传统思维中走出来,以及我国基层政府思维没有转变,导致不能吸引相关投资者有着很大的关系。
信息技术人才缺乏。&智慧农村&的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更离不开一大批懂信息技术的人才,可如今的农村最缺乏的就是信息技术人才。应届毕业生不愿意去农村,即使去了也不愿意留在农村。在调查新疆阿克苏市的&村官&情况时,现任大学生村官最大的顾虑是期满后的出路问题。在回答&三年以后有何打算&问题时,58% 的人选择考公务员,17% 的人选择续签做村官,8% 为缓解就业压力而当村官的人决定在任职期满后选择自主创业,还有8% 的人表示对未来茫然,没有打算⑤。受过一定教育或经过培训的农民也不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乡,绝大部分都选择外出务工,这就导致了农村成为老、弱、病、残村,对现代的信息技术完全不了解。2010年,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对3100户农村住户检测显示,外出就业农民工人数比上一年增长4.34%,其中,在外出农民工中,不识字、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中专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94%、8.52%、69.66%、11.35%、4.23%、4.30%,以及57.25%的农民工接受过各种农业、非农业、和其他生产培训。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建设&智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保障,所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处刻不容缓。尤其是支撑信息技术平台的电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等的建设。从2003年以来,我国前所未有地开始重视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支持力度,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已累计拨付农业综合开发转移支付项目资金312亿元,占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补助地方支出预算的99.9%。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上述资金拨付后,主要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信息技术的建设还没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到位,理念没跟上。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供电空间布局不科学,配电线路半径长,缺少生产用电设施,有些老旧电网存在电压不稳、安全性能不可靠等问题,不能保证用电需求。同时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很低,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安装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全国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接入有线电视网的不足1户,拥有家用计算机仅为7.5台⑥。在实际的走访的过程中,大部分村、镇办公室有电脑、网络,可很少有人把它用起来,在他们眼里,这种&高科技&的东西与他们无关,与农村建设无关,与农民增收无关,与现代农业无关,不会产生效益。在这种理念之下,建设&智慧农村&的难度可想而知。
建设&智慧农村&的建议
资金来源多元化。建设&智慧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多渠道融资。一是形成&政府引资,企业出资&这种模式。通过当地的民族文化、产业优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加大宣传力度,招商引资,利用相应的配套政策,让出资人或企业享受优先、优惠,最终让企业受惠、农民受益。二是采用&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的方式。首先,各级政府继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不断扩大覆盖农村的范围;其次,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农民应出相应的资金,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以西安户县农村公路建设为例,2003年以来平均每年建成沥青(水泥)路100多公里,县级投入、项目融资和群众投资占到全县农村公路建设总投资的50%,有效打破了建设资金&瓶颈&。在有线电视和网络建设上,我们可以采取类似&家电下乡&的方式对农民进行一定比列的财政补贴,为迎接&智慧农村&的到来打好基础。三是成立&智慧农村&基金。通过一些农民企业家以及热心农村事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进行募捐,增加&智慧农村&建设资金总量。四是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职能单一,很难适应新时期的农村建设,必须开展制度创新,完善支农、惠农职能。富裕的农村和农民是农村金融机构坚强的后盾,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依赖于其服务和面对的农村、农民的富裕程度,两者之间只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农村的发展。
培养&智慧农民&。&智慧农村&的建设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大批献身农村事业的人,仅靠&引进来&的人才机制是不够的,而且也是有缺陷的,因为他们对农村不了解、不热爱,没有&根&的情怀,所以,引进来的人才扎根农村的不多。可土生土长的农民不一样,他们虽然暂时离开了农村,但在他们心里农村依然是他们的&根&,终究要回到这里。基于这样的情况,可以采取以&引进来&为辅,培养&智慧农民&为主的战略政策,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建设农村人才的问题。在&智慧农民&的培养机制上,政府应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创新现有培训机制,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受训农民的科技素质和信息使用能力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奠定建设&智慧农村&的人才基础。
第一,互联网+教育。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平台,把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然后通过农村基层政府有计划、有目的组织进行相应的科技知识和农业技能培训。
第二,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国家从2007年就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到2015年将基本覆盖每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建设可以扩展农民的视野,让其了解当今社会,了解科学技术,了解当下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可以通过农家书屋,定期举办&读书节&、&故事节&,进行思维碰撞。
第三,举办农民培训班。不仅要充分利用农广校和农技、植保、林业等农业技术人才,还要利用各个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人才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第四,与学校展开合作。通过政府牵头,与相应的高校合作,把一部分有水准,有理想致力于农村事业的人送到高等学府进行短期的培训,让其感受现代大学、现代城市,感受科学信息技术的魅力。这样不仅让去培训的一小部分农民受益,而且还能带动一大部分农民。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站在城乡统筹的战略高度来看&智慧农村&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重视相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应从理念上予以重视,加大对&智慧农村&宣传力度,让人人知晓农村可以&智慧化&以及&智慧农村&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支撑。2013年6月,&美丽中国&智慧三农&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出席的有二十余位政府领导、金融专家和投资人出席论坛,并就&美丽中国&政策、智慧农业发展现状、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扶持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智慧农村&建设已经得到了关注,农村基层政府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宣传。其次,以现有的信息技术,让农民切身感受到&智慧农村&带来的实惠。例如,湖北通过智慧农村网为农民开设了咨询频道、农技频道、民生频道、产业频道和商务频道。在每一个频道里都设有农民急需的信息。在商务频道里就有田园超市,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切实帮助农民解决找不到渠道出售农产品的问题。最后,需要政府高度重视,不仅在理念上,更应该在行动上,积极探寻与相关信息技术的企业合作,拿出力度共同把&智慧农村&的基础建设搞好。
(作者为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大数据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SKS02)
①李云才,刘卫平,陈许华:《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②彭继东:&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57页。
③何贤良:&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第15期,第17页。
④江平:&农民为何看病难&,.cn/GB//7556379.html.人民网。
⑤杨春花:&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教育学研究》,2013年第10期,第93页。
⑥魏跃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46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责任编辑:张蕾]以上内容摘取自《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分析以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为例.pdf》,若想查看原文格式,请如果您觉得不放心或未尽人意,请复制链接到电脑端访问(同时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课件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下)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课件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下)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十​八​大​在​线​学​习​ ​课​件​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下​)​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中国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
  本文语粹
  ●从时空压缩视角看,社会建设固然需要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但这些只是必要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不行,即使有了这些条件,如果投资的方向、布局不合理,也未必能搞好;社会建设固然需要政府重视和支持,但这也只是重要条件,还要解决如何重视和支持的问题。
  ●中国人传统上就有“能群”“善群”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加强社区建设就是既有强关系,又有弱关系,强弱互补;既讲社会责任,又讲自治自律,用“社区性”增强人们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安全感。
  ●经验证明,工业化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削弱农业,相反,它需要有强大的现代农业的支撑。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论是古时的义仓、义捐、义学、义诊,还是近时的救济、慈善、抚慰、救助,都只是面向特殊群体、针对特定事项,具有选择性、补缺型的特点。
  ●传统的优势正确发挥出来了,与现代的、后现代的因素恰当融通了,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就凸显了,就有助于打开新局面、进入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时代”“格局”都是时空概念。从时空压缩视角看,社会建设固然需要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但这些只是必要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不行,即使有了这些条件,如果投资的方向、布局不合理,也未必能搞好;社会建设固然需要政府重视和支持,但这也只是重要条件,还要解决如何重视和支持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抓住关键,而将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相互融通,实现综合创新,就是一个关键。
  从轻视家庭作用,到重视家庭建设
  在应对老龄化挑战,特别是解决养老服务问题上,既不要否定尽孝责任,又不要单纯依赖机构养老,而是既要发扬孝道传统,又要发挥志愿服务、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既要重视家庭建设,也要大力发展专业养老机构。将不同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养老服务方式恰当地组合起来。既有亲情,又有温情,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解决中国养老难题的综合模式。
  从熟人社会到“社会化”,再到社区建设
  中国传统上重视熟人关系,又称“强关系”。可是随着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人口的大量流动和迁徙,人们进入了“陌生人社会”。这种社会状态的特点,一是依靠社会普遍规则调节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弱关系”的适用场合更大了;二是个人一方面“原子化”了,另一方面也更加“社会化”了。
  但是,中国人传统上就有“能群”“善群”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加强社区建设就是既有强关系,又有弱关系,强弱互补;既讲社会责任,又讲自治自律,用“社区性”增强人们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安全感。
  从削弱农村,片面城市化,到城乡一体化框架下的城镇化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积淀了厚重的乡村文化,这是中华文明的根。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社会要转型为工业社会,乡村社会要转型为城市社会,工业产值要远远高于农业产值,大量农民要转变为市民,这些都是必然趋势。但是经验证明,工业化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削弱农业,相反,它需要有强大的现代农业的支撑;虽然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村庄会消亡,但也不能片面地以为就是“赶农民上楼”,而是必须建设大量的“新农村”;不能把现代化过程误认为就是消灭农业文明,以为农业文明都是落后的,而是应该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要建立既有“乡情”(乡村情结),又有“市情”(都市情结)的城乡一体新格局。
  从崇尚平均,到拉开差距,再到逐步缩小城乡、地区、收入差距,形成既讲公平、又有活力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我国历史上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又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但同时,基尼系数也快速攀升,不到20年时间,我国就从崇尚平均的社会进入世界上收入差距较大国家的行列。按照邓小平当年的预期,20世纪末就应该突出地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此后经过多年努力,自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期到现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遏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算,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491下降到2014年的0.469;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从2008年的3.3倍下降到2014年的2.9倍。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由于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并且过于依赖投资拉动,造成了资本所有者在经济中长期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致使利润占国民收入比重过高,与此对应的就是,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占比过低,这种收入分配不公格局长期存在,导致中国快速崛起了一个财富规模巨大的富有阶层,抑制了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阻滞了底层群众脱贫,致使社会结构不合理,并且出现利益格局固化的现象。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我们要抓住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消费成为主要拉动力的有利时机,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下大力气推动社会结构调整,形成既讲公平、又有活力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从补缺型福利,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再到建设既普遍整合、又可持续的社会福利体系
  中华文明的一大亮点,是自古就形成了“大同理想”,而且两千多年来绵延不绝,成为贯穿古今的社会理想。但“大同理想”到底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和制度条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论是古时的义仓、义捐、义学、义诊,还是近时的救济、慈善、抚慰、救助,都只是面向特殊群体、针对特定事项,具有选择性、补缺型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从劳动保险制度算起,逐步开启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进程。但由于那时仍主要是农业社会,工业化程度低,加之随后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仅在城市职工中实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仍长期被排斥在这些制度之外。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加快了制度建设步伐,以 2003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标志,开始跨越城乡分割的鸿沟;2009年开始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很快就实现了各项社会保险的制度全覆盖。但由于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很大,制度全覆盖是以“碎片化”的形式推进的,带来了制度本身公平性差、可持续性弱等缺点。
  自十八大特别是2014年以来,我们开始大力推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制度整合,这是增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的治本之策。随着这一整合进程的深入展开,我国将建立起既普遍整合、又可持续的社会福利体系,社会福祉将全面增进,人民将更安定、更幸福。古代的“大同理想”与现代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将成功结合,我们就能够给世界贡献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模式。
  从政府包揽,到社会发育,再到政社良性互动,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同的社会治理格局
  我国自古就形成了世界最大也最复杂的社会,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前,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我们长期实行政社合一、政企合一,导致权力过于集中,政府过多包揽,政社不分、政企不分,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着力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做了较大的调整,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仍没有完全理顺。
  近年来,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建设中,我们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努力补上社会协同和自律方面的短板,重视法律保障。在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着重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律良性互动,形成政府与社会之间分工与协同相互配合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时空压缩条件下,抓住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融通、综合创新这个关键,在社会关系方面,亲情与温情相结合,在社会组织方面,社会责任和自治自律相统一,在城乡结构方面,乡村情结与都市情结相交融,在分配关系方面,公平与效率相协调,在社会福利方面,整合性与可持续性兼而有之,在社会治理方面,政府与社会之间分工与协同相得益彰。这样,传统的优势正确发挥出来了,与现代的、后现代的因素恰当融通了,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就凸显了,就有助于打开新局面、进入新阶段。
  (作者: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
  阅读延伸
  “福利社会”与“福利依赖”没有必然联系
  对于“福利”过于直观的认识恰恰让人容易产生错觉,比如简单地认为“福利社会”理所当然就应该是最多的享乐;比如担心形成“福利依赖”,高福利吊高群众胃口,造成财政压力,影响经济增长。只有搞清楚我们想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福利社会,它要求国家承担什么义务,每个人做什么贡献、享受什么权利,种种误解才能消除。
  习惯上,福利往往被理解成“免费”、“白给”,但这只是在实行特殊福利时期容易形成的印象。现在进入普遍福利阶段了,福利要面向所有国民,内容也是多样的。所有的福利对所有人免费,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也不符合普遍福利的性质。普遍福利时代,是以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原则,人人(有劳动能力的)创造福利,人人(包括无劳动能力者)享受福利。至于是否形成“福利依赖”,那要看政策是否科学。“福利社会”与“福利依赖”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我们说建设福利社会,非但没有超越现实发展阶段的要求,恰恰是为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奠定必要的福利基础。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新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来自优先发展教育、增强人民健康、发展社会服务的需要——这些正是“普遍福利”的内涵。
  从实践效果看,发达国家的福利模式,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严重的缺陷,福利国家模式原来标榜的就是高税收、高福利,但这只是表现,不是制度的实质,实质是责任单一化、机制刚性化。现在看来已经出了很大的问题,最影响发展活力的就是高负债率、高失业率,南欧一些国家比较严重。这警示我们,即使将来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了,也不宜照搬欧洲的高福利制度。中国13亿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这么大的盘子全叫政府背,背不动;叫个人和家庭自己兜底,也兜不住。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各方合理分担、合力共担。(陆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