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选向三个字怎样指导孩子汉字书写指导

家长该如何辅导孩子的小学数学学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家长该如何辅导孩子的小学数学学习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今天,我坐在桌旁,想了很久,明明有很多话想对您说,但是良久,只汇成了一句最普通的话:祝您生日快乐,永远幸福。
第一次知道您是2012年年底,我的老师去边界新世纪希望小学回来以后发的动态中,我看到了您的名字,我脑子里出现的是功夫巨星李小龙,但是我又看到了二六三这三个字,于是下来找了资料就知道了您。
第一次见到您是2014年的5月10号,那时的我很幼稚,很多事情都不懂,不知道您的举动有着怎样的意义,也不知道您的肩上背付着怎样的压力。但我知道的是,您的到来给多少人的生活带来了变化;您的帮助又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因为您又有多少人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在我心里,您是一个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尊敬、去学习的人,或许在许多人眼中,不接受采访的您是高高在上的老总,但在我们面前,您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叔叔,您是那么高大,只要您在,就可以为我们新世纪这个大家庭撑起一片天。
时光冉冉,很多事情随着时光的推移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您对新世纪希望小学与新世纪女大学生的守护始终如一。您总是说得很少,做得很多,默默地在公益这条路上坚持着,为使我们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得到和别人同等教育的机会和促使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着。您的一切出发点是为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可是,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理解、也不明白您的许多行为,他们疑惑,他们误解,他们嘲笑,可是这些您都不在意,您也不辩解,或许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最好方法吧!可是我们等不了了,我们去辩解,拥护,不求他们支持,但希望他们明白您、理解您。向阳老师说: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事,自己怎么做又是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别人想什么。是的,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可是我们的总是无法平静,您是我们最敬爱的李叔叔,是改变那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命运的人,我们又怎能看着那些人去误解您,您的坚守,他们不懂,您的付出,他们亦不知,您对我们的影响,他们更加不晓......
还有很多的话想对您说,还有很多事想对您讲,但总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述。但是我希望您能知道,在认识您的这几年,您的付出,您的坚守,我们都牢牢地记在心里。您的期望,我们也始终未忘。我们会努力,会证明,您的付出不会白费。
千言万语道不尽我心中的感谢,谢谢您。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日快乐!
[color=#e36c09]
鸡汤常讲人要学会失去,遗憾才是完整,伤害是成长最宝贵的人一课……那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已经发生的一切,如果不给他一个温暖的意义,你又能怎样?强装欢笑的大人不必嘲讽痛苦的小孩不懂事,当我们一起对流星许愿时,都只祈祷健康快乐应有尽有。我祝愿你学会接受,也祝愿这项技能,永远没有用武之地…………
我的第一次旅行是用自己第一次挣的钱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去的。
第一次坐火车,发现火车真的真的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那是个难以入眠的夜晚,是个我从未感觉到的漫漫长夜,它是那么长,长的让我觉得每时每刻都难以呼吸,但我的身边有她,她会呵护我冷不冷,她会准备衣服让我披着,有她觉得特别温暖!
当我们在早晨六点透过窗户看天空时,我发现在我的前方,朝阳如火一般地照射进来,真的很美,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七月的沙滩,沙子刚刚触碰到脚尖的那一瞬,一切都很美好。当我到福建时,我最深刻的感觉是那很漂亮,那里的树很矮小,跟我家的橘子树差不多,树干粗壮,树枝茂密,当你站在树下很难看到阳光透过树叶射进树中。虽然福建是我的邻省,但我依旧觉得它和江西有着天壤之别,在江西,我能看到的是山,面无表情的山,它一动不动地伫立着,除了沉默还是沉默,还有树,一棵棵,一群群又高又挺的树,好像要直冲云霄,与天齐高。在福建就大不一样了,福建是平原,一片又一片种着彩色作物的平地,一块又一块养着鱼类动物的湖,还有那无边无际的大海。让我觉得这个城市很是亲切,在这生活的人们都很快乐。
我想谈谈我的家乡兴国和旅游之地厦门。兴国的建筑大都是平房,最高也不过十几层,除了"将军兴国"这几个字能代表兴国,其他都没什么,而厦门不一样,厦门那的房子不仅仅有平房,而且那居民区的房子有几十层,更不用说中心商务区了,它那标志性的建筑是两片帆船叶子,站在高处看,那两片叶子倒映在海中,着实美丽。可见,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对这地方的建筑文化影响很大。
最忘不了的是厦门的各类小店,不管是小吃店,奶茶店还是糖果屋,它们都有自己的特色。店内的情调,场景布置包括装饰,陈设格局都蕴含着闽南人特有的文化。这些店能让来过店里的人感受到店长或老板的心意,能感受到他们的真诚,热情和周到的服务,除此之外,让我更为惊讶的是他们为店起的稀奇古怪的名字,完全不觉得自己走进的店会是一家营利性的店,让游者和顾客感到新奇。与兴国相比,它们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就如一杯茶,越品越甘醇,而兴国的店名都卖的东西或者卖家的名字写在上面,好像不是为了吸引顾客,而是为了让东西和卖家众所周知。若说厦门是茶,那兴国就是白开水,一眼见底。总之,兴国无论是饮食店还是客栈都让我觉得没有一点人情味,纯粹的营利,而在厦门则不同,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饮食的用心,可以透过客栈的装饰体会到他们渴望让它不仅仅是一时居住的地方而是要给过客特别是羁旅在外,奔波在外的人一种像冬天的奶茶那般来温暖每一位无论是受过伤还是在外飞累了想家的人的心情!从中,我发现不管是经商还是从事其他行业要怀着一颗关爱他人的真诚的心,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但再美再漂亮的东西都会有瑕疵,厦门也一样,虽然那风凉,天蓝,海宽,沙多,贝壳靓,但小贩们会为这不折手段地挣钱,为了挣钱,一瓶矿泉水卖三块钱,为了挣钱,宁愿把东西硬塞给不要的人,还为十块钱屈身,以至我们连一丝拒绝的勇气都没有,而是被他的屈身,他那90度的弯腰及那饱经沧桑的脸所"折服"了。才发现原来真的有人不顾尊严,不顾他人看法,只为一口饭,一瓶水而博人同情,曾经有人跟我说,有的人在早上、中午和下午穿着破烂衣服去乞讨,到夜晚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拿着别人同情与怜悯所得的钱去潇洒,我在想世界上真有为了金钱,不顾良心,不顾亲情,不顾友情,不顾爱情,不顾尊严的人吗?难道金钱的诱惑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丧失理智,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张只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纸?现实告诉我的确有这样的人,我们该好好反省一下了。我也在反省自己,当我捡到钱的时候,当为了钱和父母起争执的时候,自己也把钱看的太重了,同时,经过这次的体会,我也应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为了钱出卖自己,出卖别人!
在这次旅行中,我看到了海,它很宽阔,它容纳了很多东西,有海水,海盐,贝壳及各种生物,它的确有很磅大的胸襟,但它也是无情的,台风一来,无情的海水卷走了多少路人,无情的海浪冲死了多少鱼虾,无情的大海让多少船只只剩下片块零件!海很宽容但也有生气的时候,正如人一样,再善良的人,再宽宏大度的人都有底线的,我们不该去触碰。
我在这次旅行中经历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海,第一次爬山,第一次住客栈,我觉得收获颇丰,觉得人生就是要体验不同的生活,也许以后我会很平庸,也许以后我会很富有,也许以后我会流落他乡,但无论如何,我都会坚持旅行,因为的确值得,就如这次旅行,我发现了商机,有许多感悟,体会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及传统。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确,我们应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别人不同颜色的生活!
姓名:吴海芳
省份:江西省
学校:赣南师范大学
级别:15级
曾经的任性和幼稚使我忽略了身边亲人好友给予我的爱与关心。直到走进大学,经历了大学生活才真的发现,时间会教会你成长,会让你更加懂得爱的延续却是成长过程中及其重要的一件事。而爱的延续,在我看来,是一种从更加爱自己开始,到爱身边的人,爱生活,甚至是爱你拥有的一切,无论艰难还是如意。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女大学生——正直,自信,乐观和坚强,做一个阳光女大学生!
找工作过程中第一环节是自己的简历,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张纸,但是它却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基本上包括
1.本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民族、籍贯、身体状况、毕业院校、专业、学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2.教育背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哪上学,基本上从高中写起就行,最重要的是大学及以上教育经历。
3.在校情况:在校期间,什么时间参加过什么活动,活动级别,获得哪些证书荣誉奖励等;寒暑假组织或者参加过哪些社会实习实践等,有什么收获等;取得的一些证书,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二级证、英语六级等。
4.自我评价:针对招聘企业招聘岗位的一些要求修改自我评价,使自己满足招聘企业的岗位要求,不要一份简历闯天下
5.求职意向:自己投递简历企业的招聘岗位。
所以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姐妹们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多参加一些校内校外的活动和社会实习实践活动,好好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考取一些必要的证书,这样当自己就业时自己的简历就会很丰富,自己的简历也就自然而然会在众多份简历中脱颖而出。
如果自己的简历被某个企业筛选出来,那接下来就会收到面试或者笔试通知,笔试的话一般会考一些简单的专业课知识,不会太难,熟练掌握一些基础专业知识就可以了。面试的话一般会问一些跟应聘岗位或者应聘公司、应聘者自身的一些情况等。面试或者笔试过了的话就会通知复试,复试一般是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官提出一个问题,大概10个左右的应聘者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时间大概是半个小时左右,在这个过程中面试官会观察每个应聘者的表现,最后小组选出一个人把大家讨论的结果告诉面试官。之后大家回去等结果,如果复试过了基本上就可以跟公司签约了。有的企业不是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初试过了之后是笔试,笔试过了之后是终面,终面也就是企业的高层对应聘者进行的面试,一般是10个左右的高层领导坐在前面,应聘者坐在高层领导的对面回答他们的问题,如果终面过了就可以签约了。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碰很多次壁,有的是根本就没有面试机会,投的简历就像石沉大海,有的时候是有面试机会而笔试没有通过,还有就是前面的笔试面试都通过了最后的终面或者无领导小组讨论没有通过,在这个时候姐妹们不要气馁、也不要放弃,要坚持继续去找,如果自己不去找,我相信好工作是不会主动来找我们的。只要我们不放弃,我相信总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等着我们。
和其他同学一样我也经历过考研还是就业的迷茫,大三暑假之前自己考研的决心很坚定,因为要考研所以大三暑假和其他考研同学一样自己还在学校外面跟同学合租了房子,每天去考研班上课,没课的时候就自己复习。但是考研班的课上完我回家之后自己考研的决心就动摇了,因为在回家的客车上我遇见了我们村的一个人,她说我爸住院了问我知道不,听说这次还挺严重的,我说我知道我爸在医院,因为之前跟妈妈打电话妈妈告诉我说爸爸去医院输液了,因为爸爸血稠,所以每年都会去输液稀释血液预防疾病,可能是害怕影响我学习所以并没有跟我说很严重。当我回家后过了两天去医院接爸爸出院,看能是太久没见了,当见到爸爸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很不好受,突然觉得爸爸好像一下子变老了,我能陪伴他们的时间又有多少。回家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到底自己还考不考研,直到开学回到学校我还在犹豫不决,晚上辗转反侧,我告诉舍友我不想考了,舍友以旁观者的角度告诉我,觉得我要是放弃了就太可惜了,毕竟自己也准备了那么久了,平时学习也不错,觉得我应该试试。但是站在我的角度,我的想法是我不能再继续上学了,一是家里条件不允许,二是父母年纪都大了,我如果继续上学,怕以后没有时间孝敬他们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就业,一来减轻家里的负担,二来父母的生活能够过得好一点。说实话这种选择对我来说其实挺难的,不过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就业,因为家人在我的心里是排第一位的,我不希望在自己身上发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我要在他们能够陪伴我的日子里好好孝顺他们。
我找工作时地点限制在石家庄,为什么不去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不回自己的生源地邢台呢,一是因为北京离我家比石家庄要远,如果家里有什么事自己可能赶不回去,二是因为自己在石家庄上了四年大学,对哪都比较熟悉,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也比较多,而邢台市对我来说更陌生一些,所以最终我选择在石家庄工作。
人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选择这个可能就意味着要放弃那个,但是无论最终选择哪个肯定是选的那个更值得我们珍惜,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做出的选择自然也就不同,所以姐妹们以后面临选择的时候不要畏惧,也不要彷徨,认真的分析一下你会做出你觉得更加值得珍惜的选择的。
哈喽大家好,最近很纠结是考第二学位还是开始着手考研的问题。求解求解??
新学期开学,老师就让我们开始考虑就业与考研的问题,只想说,学校开了我们的专业,却为何没有专业老师?现在才刚刚大二,就已经开始思考,可是又什么都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办?哎……
耶鲁大学教授反思精英教育:光鲜外表内,有令人窒息的恐惧和空虚
[i][/i] [url=javascript:void(0);]澎湃新闻[/url]
[color=#3e3e3e][p][p][p]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教职。离去之际,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精英教育的劣势》的文章,认为美国的精英教育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精英教育的劣势》一文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网络点击率超过100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威廉·德雷谢维奇进一步反思精英教育。该书的中文版近日出版,澎湃新闻获得授权摘录其中部分。[/p][/p][p][/p][/p]
[color=#00a5eb]【美】威廉·德雷谢维奇
[img]/mmbiz/yl6JkZAE3S9GEmCjrO4CgJFweLXADA4lw9VqUl67pHzkGr5xewgKiaTeo5AufBhMRqn8XwD09wGHpJG6Rtwmwic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img]
“超人”作家詹姆斯·阿特拉斯(James Atlas)曾经这样描述一群典型的精英名校大学生:他们双修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并参加为世界某贫穷地区组织的援助项目,而且仍有精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总之,于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外,扶贫济困魅力无限。我们似乎不得不向这一群内外兼修、无所不能的精英名校生投以一种羡慕敬仰的目光。像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一样,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散发的是自信、自乐和自足。在《自由》(Freedom)一书中,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这样描述顶尖文理学院的学生们,“他们似乎对任何东西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度悟性”。
这就是我们对当今这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的印象,他们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最后赢家。但是现实与我们的印象大相径庭:从我教过的学生中,包括我在美国各大校园接触过的相当数量的学生以及过去多年曾经与我通信的几百位学生,再加上我曾经阅读过的学生自我心理分享的文章来看,当那层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被剥离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我们都承认,学生在高中阶段承受巨大的压力会导致精神焦虑,那么同样是这群学生,他们进入大学之后,这一切又怎么可能自然地得到改善呢?
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这群学生根本不会自愈。一项以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规模调研发现,大一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评估已经跌落至25年以来的最低谷。美国心理学会曾经公布一份名为《大学校园的危机》(The Crisis on Campus)的报告。该报告中提到,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无望”;接近1/3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12个月中,由于心情过度低落而影响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大学校园的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攀升,现在几乎门庭若市,应接不暇。在接受过服务的学生群体中,被诊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数量翻了3倍,接近整体人数的一半。
斯坦福大学在2006年就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组建了一支行动组,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提出警告:“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轻重不等的问题,有自卑、发展性障碍、沮丧、焦虑、饮食疾病、自残、精神分裂症和自杀倾向,等等。”另外一所大学的校长也曾经向我表示,我们的年轻一代似乎“被一场抑郁的流行病所包围”。
[img]data:image/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IAAACQd1PeAAAAGXRFWHRTb2Z0d2FyZQBBZG9iZSBJbWFnZVJlYWR5ccllPAAAAyBpVFh0WE1MOmNvbS5hZG9iZS54bXAAAAAAADw/eHBhY2tldCBiZWdpbj0i77u/IiBpZD0iVzVNME1wQ2VoaUh6cmVTek5UY3prYzlkIj8+IDx4OnhtcG1ldGEgeG1sbnM6eD0iYWRvYmU6bnM6bWV0YS8iIHg6eG1wdGs9IkFkb2JlIFhNUCBDb3JlIDUuMC1jMDYwIDYxLjEzNDc3NywgMjAxMC8wMi8xMi0xNzozMjowMCAgICAgICAgIj4gPHJkZjpSREYgeG1sbnM6cmRmPSJodHRwOi8vd3d3LnczLm9yZy8xOTk5LzAyLzIyLXJkZi1zeW50YXgtbnMjIj4gPHJkZjpEZXNjcmlwdGlvbiByZGY6YWJvdXQ9IiIgeG1sbnM6eG1wPSJodHRwOi8vbnMuYWRvYmUuY29tL3hhcC8xLjAvIiB4bWxuczp4bXBNTT0iaHR0cDovL25zLmFkb2JlLmNvbS94YXAvMS4wL21tLyIgeG1sbnM6c3RSZWY9Imh0dHA6Ly9ucy5hZG9iZS5jb20veGFwLzEuMC9zVHlwZS9SZXNvdXJjZVJlZiMiIHhtcDpDcmVhdG9yVG9vbD0iQWRvYmUgUGhvdG9zaG9wIENTNSBXaW5kb3dzIiB4bXBNTTpJbnN0YW5jZUlEPSJ4bXAuaWlkOkJDQzA1MTVGNkE2MjExRTRBRjEzODVCM0Q0NEVFMjFBIiB4bXBNTTpEb2N1bWVudElEPSJ4bXAuZGlkOkJDQzA1MTYwNkE2MjExRTRBRjEzODVCM0Q0NEVFMjFBIj4gPHhtcE1NOkRlcml2ZWRGcm9tIHN0UmVmOmluc3RhbmNlSUQ9InhtcC5paWQ6QkNDMDUxNUQ2QTYyMTFFNEFGMTM4NUIzRDQ0RUUyMUEiIHN0UmVmOmRvY3VtZW50SUQ9InhtcC5kaWQ6QkNDMDUxNUU2QTYyMTFFNEFGMTM4NUIzRDQ0RUUyMUEiLz4gPC9yZGY6RGVzY3JpcHRpb24+IDwvcmRmOlJERj4gPC94OnhtcG1ldGE+IDw/eHBhY2tldCBlbmQ9InIiPz6p+a6fAAAAD0lEQVR42mJ89/Y1QIABAAWXAsgVS/hWAAAAAElFTkSuQmCC[/img]
[color=#888888]威廉·德雷谢维奇
从高中到大学,这种情况根本没有丝毫改善,而且事情在进一步恶化。大学给予了学生们自己决策的权利和自由,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需要的是强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并未对此做好充足的准备。面对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选择依赖抗抑郁或者抗焦虑的药物来帮助自己应对困难和诸多的不适。有些学生会选择中途休学或者梦想着休学。曾经有一位波莫纳学院的学生推心置腹地跟我分享:“倘若我们这群人是一辆正在高速行驶的汽车,要是哪天车轮子掉下来的话,那肯定会发生在大学这条路上。”
类似的挣扎绝非个案。一位在普林斯顿大学负责教学的老师就经历过一件这样的事。他回忆道:“前几天就有一位本科生备受学习压力的折磨,在我的办公室里讨论毕业论文的时候,晕了过去。”另外有一位正在从斯坦福大学办理转校手续的学生也分享了他的心声 :“如果要出人头地,出类拔萃,那么就是要完全配合并服从于这个系统。我看到过我身边不少朋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一位耶鲁大学的学生说道:“我的一位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真相——我也许在受罪,但是我若不曾受罪,我怎么可能成功被耶鲁录取。”
孤独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之前的一位学生曾经这么说:“在耶鲁就读时,我根本没有时间去建立真正的感情。”另外一位耶鲁学生告诉我,她甚至到大四才懂得放缓脚步,结交真正的朋友。在那个时候,去看一场电影甚至都是件新鲜事。《哈佛杂志》(Harvard Magazine)最近的一篇文章这样描述擅长社交的哈佛学子:他们总是在赶场,忙碌着从一场活动赶往下一场活动,见朋友就像快餐式的约会;这种交际如同黑夜里在茫茫大海中行驶的船,只见轮廓,不见实体。
这些年轻人擅长广交人脉,但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真实的友情大相径庭。大学的恋爱无非就是各取所需,《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专栏作家罗斯·多纳特(Ross Douthat)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这种现象:男女之间存在的“炮友关系”就是为了在最方便满足自己性爱需求的同时,又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投入职业的发展。一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在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直言不讳地讲出:“我自己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大学里,我总是非常忙碌,而且我喜欢的对象也总是很忙碌。我们根本就难以维持一段有内涵的恋爱关系。”
我们当今的名校大学生,对成就和成功有着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他们都觉得自己必须要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从而再接着去追逐下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这种被动的压迫和紧张导致了这些名校生不能从容地去发展一段深刻的感情,遗憾的是,这些深刻的感情是可以化解他们身上这种无时无刻追求成就的压迫感的。更糟糕的是,这种被动的压迫并非是建立深刻感情的唯一阻力,比它更具杀伤力的是名校生们内心的恐惧,他们害怕在他人面前示弱,担心自己成为一位众人眼中的屈服于压力的弱者,因此他们拒绝示弱。
这些名校生从中学到大学,是一群被公认的“斗士”。他们似乎浑身上下都洋溢着自信,而这种自信正是遭到了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的绑架。当迈入大学之后,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广泛和深入,学生们左顾右盼,环视四周,倍加感受到他人比自己更聪明,更加突显“高处不胜寒”的处境。此时此刻,他们选择了谨言慎行、乔装自己,其实内心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斯坦福学生中流传着一个名词叫“斯坦福狂鸭症”(Stanford Duck Syndrome)。想象一下,一只悠闲的鸭子在湖面上逍遥自在地漂过,水面之上的平静掩盖了水面之下鸭掌的疯狂拨动。在麻省理工学院一位学生的个人网站上,发布了一篇标题为《崩溃》(Meltdown)的文章,这是一位大二学生在发泄自己的无用和愧疚以及常常伴有的“压倒式的孤独感”。这篇文章得到疯传,至少有十几所高校的同学都产生了共鸣。有人留言说:“谢谢你的分享。其实我们经常都有同样的感受,但是很少会去承认。感谢你的勇气,能够把自己的心声公之于众。”来自波莫纳学院的学生曾告诉我,在这所号称全美大学幸福指数排名第四的高校里,学校为了维护快乐的形象,费尽心思推动校园活动,学生们备感压力,却必须展现给公众一个完美的形象。
除了因朋友之间关系脆弱而感到孤单,这些年轻人与自己也没有建立起来深层的关系。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始,这些名校生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磨炼”,甚至是“魔炼”:学校俱乐部、乐团、大小团体(音乐,体育等等)、AP课程、SAT考试、晚间活动、周末安排、夏季课程、体育训练、课业家教、“领导能力”、“为他人服务精神”,等等。为了完成这些,为了能够“修成正果”,学生们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考自己的追求,包括对大学的憧憬。从小到大,这些年轻人为了名校的炫目光环而奋斗。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的目的和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给予足够的尊重,从未被思考和探索过。当他们被艾姆赫斯特学院或者达特茅斯大学这样的名校录取之后,不少学生迷茫了。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去那里,他们也不知道下一步又要做些什么。
《有目标地工作》(Work on Purpose)一书作者拉拉·加林斯基(Lara Galinsky)曾经与我交谈,她指出,年轻人并不擅长关注与他们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我之前的一位耶鲁大学学生告诉我:“你不可能告诉一个耶鲁学生,去找你的挚爱吧。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去找。我们只对成功充满热情。这就是我们初到耶鲁时最真实的状态。”
哈佛大学的本科学院前院长曾经说过:“太多的学生,在头一两年里就如同在跑步机上循环,突然有一天感受到危机骤然降临,如美梦初醒一般,对自己之前所有努力付出而到底为了什么感到惶恐。”一位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女生更加坦白地总结了自己的过去、现状和将来:“我讨厌自己的活动;讨厌自己的课程;厌恶高中里所做的一切,而将来的工作也将会是令人厌恶的。我将如此度过余生。”
成年人大都对这些现象没有意识,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审视事物的角度错了。
过去,对于一位成绩全A的学生,我们大概能够推测,他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是平衡健康的。但是现在同样是成绩全A的学生,他的生活可能存在很大的隐患。斯坦福大学的一位牧师罗比·帕特里西娅·卡琳-纽曼(Rabbi Patricia Karlin-eumann)曾经披露:“我们的学生,不管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总是有办法取得全A的成绩。其实对于他们来讲,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看清并认识到自己的困境,而不要被争取高分的目标掩盖了自己的双眼。”
之所以难以发现隐患是因为这些年轻人擅长掩盖自己的问题。当我在耶鲁工作时,在很大程度上,我并没有意识到我自己的学生并不快乐的严重性。只有当我不在耶鲁任教,脱离了那种师生关系或者学校和学生的关系时,不少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之前书中谈到的那位到了大四才交上真正朋友的女生,在外表看来,给人的感觉绝对是很积极正面的——风趣,友好,真实,聪颖,并且不是那么咄咄逼人。
[img]data:image/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IAAACQd1PeAAAAGXRFWHRTb2Z0d2FyZQBBZG9iZSBJbWFnZVJlYWR5ccllPAAAAyBpVFh0WE1MOmNvbS5hZG9iZS54bXAAAAAAADw/eHBhY2tldCBiZWdpbj0i77u/IiBpZD0iVzVNME1wQ2VoaUh6cmVTek5UY3prYzlkIj8+IDx4OnhtcG1ldGEgeG1sbnM6eD0iYWRvYmU6bnM6bWV0YS8iIHg6eG1wdGs9IkFkb2JlIFhNUCBDb3JlIDUuMC1jMDYwIDYxLjEzNDc3NywgMjAxMC8wMi8xMi0xNzozMjowMCAgICAgICAgIj4gPHJkZjpSREYgeG1sbnM6cmRmPSJodHRwOi8vd3d3LnczLm9yZy8xOTk5LzAyLzIyLXJkZi1zeW50YXgtbnMjIj4gPHJkZjpEZXNjcmlwdGlvbiByZGY6YWJvdXQ9IiIgeG1sbnM6eG1wPSJodHRwOi8vbnMuYWRvYmUuY29tL3hhcC8xLjAvIiB4bWxuczp4bXBNTT0iaHR0cDovL25zLmFkb2JlLmNvbS94YXAvMS4wL21tLyIgeG1sbnM6c3RSZWY9Imh0dHA6Ly9ucy5hZG9iZS5jb20veGFwLzEuMC9zVHlwZS9SZXNvdXJjZVJlZiMiIHhtcDpDcmVhdG9yVG9vbD0iQWRvYmUgUGhvdG9zaG9wIENTNSBXaW5kb3dzIiB4bXBNTTpJbnN0YW5jZUlEPSJ4bXAuaWlkOkJDQzA1MTVGNkE2MjExRTRBRjEzODVCM0Q0NEVFMjFBIiB4bXBNTTpEb2N1bWVudElEPSJ4bXAuZGlkOkJDQzA1MTYwNkE2MjExRTRBRjEzODVCM0Q0NEVFMjFBIj4gPHhtcE1NOkRlcml2ZWRGcm9tIHN0UmVmOmluc3RhbmNlSUQ9InhtcC5paWQ6QkNDMDUxNUQ2QTYyMTFFNEFGMTM4NUIzRDQ0RUUyMUEiIHN0UmVmOmRvY3VtZW50SUQ9InhtcC5kaWQ6QkNDMDUxNUU2QTYyMTFFNEFGMTM4NUIzRDQ0RUUyMUEiLz4gPC9yZGY6RGVzY3JpcHRpb24+IDwvcmRmOlJERj4gPC94OnhtcG1ldGE+IDw/eHBhY2tldCBlbmQ9InIiPz6p+a6fAAAAD0lEQVR42mJ89/Y1QIABAAWXAsgVS/hWAAAAAElFTkSuQmCC[/img]
另外有一位学生,同等的优秀,相当的合群,之后向我承认,自己在大学期间其实极其煎熬。可以想象,当这些学生在高中毕业之际,已经身经百战,他们知道如何讨好自己的老师和教练,懂得如何跟自己父母的朋友调侃(父母的朋友又是一群名校毕业、小有成就的社会精英)。在这些历练之下,这些学生在大学之前已经锻炼成一群彬彬有礼、讨人喜欢、亲和帅气、口若悬河、八面玲珑的才子佳人。而正是这些外在的形象同时被他们“内化”了,相信自己就是如此的幸福并有成就。
倘若这些煎熬是出自学习本身,这也已经够让人受罪的了,但是事实恰恰相反。美国最顶尖的大学往往容易自我陶醉于学生的优秀:他们的SAT平均成绩,来自高中前10%的占比,录取门槛的高端,加上我们崇拜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排名所出的数据等等。千万不要误解我的意思,如果仅仅从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衡量今天的这些精英学子,他们是绝对能应付所有的挑战的。你若了解这些骄子在整个过程中是如何被培育,如何极其苛刻地被筛选,那么他们在学术上有如此高的造诣,自然是理所当然之事。这群年轻人如果在体育竞技场上,那么他们就是全明星运动员,从小就已经接受严格训练。无论你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会做到。不管他们面前放置了什么样的障碍,他们都会清除。我的一位在顶尖大学教书的朋友,曾经要求她的学生背诵18世纪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写的一首30行的诗歌,她课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逐字逐句地背诵,而且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当她在课堂上让学生默写出这首30行的诗歌时,就如同在看一群汗血宝马竞赛。
问题关键在于,许久以来,学生们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固化: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在他们的教育中,大局的认知是很薄弱的。他们懂得如何做好一位“学生”,但不懂得如何思考。在一次跟一位在州立大学分校教书的朋友交谈时,这位朋友抱怨他的学生不懂得独立思考;相比之下,耶鲁学生虽然会思考,但也只是在我们要求他们这么做的前提之下才会去做。进一步来说,我所任教过的常春藤盟校的学生往往都是聪颖、有创意并思维缜密的年轻人。我非常喜欢跟他们交流并向他们学习。但是总体来讲,大部分的学生只是甘于服从学校给他们设计好的框架。鲜有对思考本身抱有极大热情者。更少有人能够领悟到,高等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智慧的成长和探索的一部分,而且这个旅程必须是学生本人为自己设计和践行的。
对学生的洞察并非我一人独创。我的一位在艾姆赫斯特学院任教的朋友曾经与我分享过这么一个故事:他的一位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来找他寻求写作方面的帮助,但是这位学生之所以现在有时间寻求帮助,是因为他已经被医学院录取。倘若他现在还是大一或者大二的学生,他肯定不会额外花时间来学习写作。另外一位在一所顶尖的文理学院教艺术的朋友说,她的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创造类的挑战的,前提是做这些事能够帮助他们拿到A。
我在耶鲁大学的一位教计算机的同事提出了更大的怀疑 :“我很难想象如今的耶鲁本科生会花整个周末的时间卧床吟诗或者是与电脑为伍,编写一套突破性的iPhone手机软件。”他难免回忆起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当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校园里对各种事物激情四射的奇才和怪才遍地开花,而他们也让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无止境地追求课外活动,不仅仅侵占了自己的空余时间,更牺牲了理智探索的机会,结果就是,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时间能够全身心地去倾注于某种挚爱。大卫·布鲁克斯和其他一些观察者发现,如今已经再也没有那种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知识分子性质的对话了。而来自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波莫纳学院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也发出了类似的感慨。一位普林斯顿大学大四学生在一封写给我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在暑假期间往往要比在平时更高效,更有创造力,做更有意思的事情。我真的想了解这其中的奥秘。”
来自另外一所学校的一位女生在写给我的信中透露了一些关于她在耶鲁就读的男友的境况:在上大学之前,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阅读和写短篇故事上。上大学三年之后,他已经变得极度不自信,令人惊讶。对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问题,我的那些在公立大学读书的朋友根本不会去思索,比如独自用餐的现象是否会被人解读成是“社交弱者”,但他会去思考,并产生焦虑。为了能够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博览群书,对任何耳闻过的书籍,他都会快速阅读该书的首尾两章并囫囵吞枣式地阅读大量的书评,以便自己能够快速全面了解书的内容。而他的这些行为只为我一人所知,同时我也知道,他并非不喜欢阅读或者学习,而是为了能够在众人面前滔滔不绝地讨论,比起一个人安静地读书,在人前讨论有着明显的社会奖励。
当然,任何现象都是有例外的。那些纯粹的追寻者、思考者,甚至是“怪才”,他们不管学校和周边人群的想法如何,他们就是以最纯粹的方式去追求并获得教育的真谛。但是往往是以这种心态求学的人,在现在的大学里显得另类。一位耶鲁学生说:“耶鲁并不能够善待探索者。”另外一位学生说,她的一位朋友因为耶鲁非常令人窒息,因此选择了转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学生表达的遗憾:这种窒息是来自与周边人的强烈反差——当你身边的人并不在乎出卖自己的灵魂时,你却要去关注并滋养自己的灵魂,这几乎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
我所列举的案例往往与耶鲁大学有关,原因并非是我有意针对该所高校,而是因为我过去的教学经历大部分时间都在耶鲁。如果读者认为我在那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批判耶鲁,那就误解我了。
事实上,我认为相比较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那种血淋淋的职业化教育,以及相比较于反理智型的院校,如普林斯顿大学和达特茅斯大学,耶鲁排在这些综合性质的顶尖大学前面,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上是最优秀的。这里暂且不与文理学院比较。如果耶鲁在这个群体里已经算是最优秀的,那么这个最优秀的也是够糟糕的了。
我所说的可能令人惊悚,但绝非危言耸听。倘若说我在过去的几年里搞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今日的这些名校大学生在迈入大学之前,既不是一群温顺的绵羊,也不是一帮无畏的机器人,更不是一些极少数的极端愤青。绝大多数学生如同他们的师哥师姐一样,处于中间地带,十分理想化并带有一份孩子般的纯真,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并试图追寻其中的奥秘。恰恰还是这群学生,同时又不得不与进入名校所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相抗争。
[img]/mmbiz/yl6JkZAE3S8gD6rPn0jlylCkbpZnia1BKMZm0cacRvbHzmEkvtezEMX8jJIBgY5DDSJrn7qrIoy9jEbibibDQbWSw/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img]
谈及青春,我们对它有太多的情怀,在大多数的人眼中,青春是苦涩的,我们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抉择,每一次,站在十字路口,走向任何一方都是不同的路。我们迷茫过,走在路上懊悔过,但是,没有这一次次的开始,又从何来我们的青春。
青春就是一个释放自己的舞台,在很多时候,青春就是朝气蓬勃的代名词,我们有着精力去做想做的事情,追求自己的梦想。马云面对着一个1999年出生的青年的一个问题,如果我用我的青春,换你所有的财富,你愿意换吗?他的回答是当然换呀,青春过去都不会再回来了,只是他会后悔。现在的我们正处于青春时期,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我们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总是生活在想象之中,想着我要考证,我要看书,我要创业,有着一个个计划,可是真正把它付诸实践的又有多少呢?只想不做最终只是空想,我们还太年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把自己的青春给荒废,不要到我们老了,已经没有想法的时候再来后悔。想法是我们的出发点,没有年轻时候的一丝丝冲动哪有后面成功的喜悦。
人生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有失败才完整,但是我们真的能够特别坦然的面对失败吗?在农村都会有读书是唯一出路的思想,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自己过得更好,因此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我就是那其中的一员,但我高中并没有选择县里最好的学校,我选择了一所一般的学校,在那里一方面能够减轻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得到老师的重视,拥有一点存在感。就这样顺利的度过了三年,来到了现在的这所大学,当慢慢接触身边的新鲜事物时,什么都跟想象的不一样了,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第一次参加学生会的面试完全是被忽视的对象,没有任何特长,没有任何经验,不善于表达的我真正的感受到与身边的生活格格不入,第一次觉得自己彻彻底底的失败,自己的生活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但既然来了,还有可以退缩的余地吗?难道还要再经历一次高三,最后在次进入大学,在一次的不适应吗?很多时候,你发现你无法改变周围的一些事情时,你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慢慢的适应新的生活。很多时候不是生活抛弃你了,而是你抛弃了生活。
进入大学真的很迷茫,觉得做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对错之分,自己已经没有了方向感,或许高中的时候有着大学的理想,现在呢?学的越多就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了新的价值,懂的东西越少,做的事情没有正确的,总是一次次的犯错,但是,我们应该感谢曾经所犯的错误,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又怎么会成长呢。年轻就是我们的资本,至少还有犯错的机会,还可以一次次的重来。进入大学,自己做得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失败的,但现在,我还是站在了讲台上,面对着之前的失败,没有一次次的尝试,又怎么会一次比一次更好呢,拿出我们的勇气,书写自己的青春。
走过以后才知道沿途的美好与艰辛,青春并非一帆风顺的,但我们要坚定自己前进的方向,勇敢的迈出自己的第一步。船有了帆的动力,才乘风破浪,到达彼岸,让我们扬帆起航,再青春的舞台上尽情的绽放自己。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满眼的春机,还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每天忙碌着,上课,下课,依旧是机械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不知何时,这世界已悄然变了颜色。我是在突然之间发现的。那天上课的路上,我们散漫的走着,边说着那个迂腐的毛概老师,边享受着那和煦温暖的春风,忘了是谁的鼻子那么灵敏,最先捕捉到了那若有若无的香气。我抬眼望去,一心只念着究竟是什么花儿竟然已经偷着抢先开放了。果然,不出所料,是图书馆后面的白色木兰。那支支朵朵的木兰花,好似一幅轻笔淡墨的山水画,清淡恬雅。枝头上的木兰,星星点点,或疏或密,或淡或浓,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美。难怪诗人李清照曾赞美“买得一枝春欲放”,又自嘲“奴面不如花面好”,这一树木兰无声的撩拨着我青春依旧的心。
大概是春天的五彩斑斓刺激了大家贪玩的神经,静悄悄的午夜几个小女生抽风似的卧铺畅谈。我由衷的说:“我想去看大海,去享受扑面而来的海风去感受她的辽阔与宽容,去在海滩上追逐打闹。。。”我的侃侃而谈却被一句”我去过”而尴尬的终止。嗯,她们都看过大海,都登过泰山,都游过青海湖。。。此刻我的声音似乎被噎在了嗓子里,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是啊,今年的我21岁了,从保定到石家庄来上学应该是我到过的最远的地方了吧。在这个自尊心极强的年纪里,我为自己的无知极力的狡辩着,“我们那里有连绵的山峰,广阔的原野,还有各种各样的瓜果…”听着她们的高谈阔论,我的声音似乎是绵薄无力的,而外面的那个世界又是那样强烈的吸引着我。渐渐地,大家在兴奋中沉沉睡去,而我却辗转反侧。此刻我的心情,大概就像《平凡的世界》中少年时期的孙少平,”我相信我的世界不在这,总有一天我会扒着火车去外面看看”。而现实的无奈……
我清晰的知道,理想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还是得照样过。因为我的爸妈是农民,因为我家庭的拮据,因为我们还不具有这个条件,还因为我懂得他们的辛劳,理解他们的无奈,更心疼他们的付出。所以我必须做我现在的自己,做好现在的自己。但是像所有同年纪的女孩一样,我是追求美与诗意的。于是我以饱满的热情去发现,去感受。昨夜的天空是寂静的,只有几丝白色的云彩飘来飘去,变换着不同的姿态,月牙孤独的悬在空中,却给人一种舒心的宁静;而今天走在宽阔的林荫道上,那亮丽的绿又使我无来由的升起一种喜悦,闭上眼睛享受着那透过叶子映过来的斑驳的光;又一天,我们终于踏上了寻找春天的旅程,是的,我们来爬山了,我的兴奋自然是溢于言表的,以至于没走几个台阶,我就与亲爱的山来了个亲密接触,摔了个狗吃屎,不过这可没能阻挡我“排除万难,一心向前”的势头,循级而上。沉重的步伐,肆意的汗水,粗犷的山峦,敦厚的栈道,夹杂在一起,却有着别样的情趣,万般风情。
一座普通的大学,一个小小的石家庄,竟让我的心灵荡起无数细小而又壮阔的波澜,那其他的城市,更远的国度,整个世界呢,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震撼?我憧憬着,向往着……某一天,或许在某一座纪念碑,某一座古城前,我会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滔滔长河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无奈;或许在某一座纪念碑,某一处博物馆前,我能真切的领悟到前辈先烈的炽热情感而激起我内心隐藏的一处火山;或许在某一条大河某一座名山脚下,那神奇的大自然会饰去我狭隘的一面而突然对什么豁然开朗;又或许我站在某个陌生的有着异国风情的小镇,虽然茫然却又无法抑制自己对一切新奇事物的兴奋;又或许……
是啊,世界这么大呢,大到麦哲伦用了一生的时间去验证,也许是一生的时间太过短暂。这世上又能有几个人能放下一切,又有能力去旅行,去享受呢?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被各种各样的事所牵绊,家庭,事业,亲友等等等等。然而却总有一些人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前不久顾老师的辞职信一度走红,“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女性的手笔,却有着另男人汗颜的勇气和胸襟。在来得及的时间,趁我还能去,趁我还愿意去,为什么不去呢?
于是我再也按捺不住了。清明节小长假,我终于踏上了人生第一次旅程,第一站自然是我梦寐以求的万古帝王之都—北京。
火车渐渐的慢了,停了。诺大的北京站,让我一时手足无措,不,应该说是开心的手舞足蹈吧朋友拽着我往外走,恨恨的说,”瞧你那没出息的样儿”。而我只是一边呵呵傻笑,一边觉着眼睛都看不过来,这陌生又新奇的世界。各色的建筑,宽阔的大路,川流不息的车辆,出站的花儿,于这座特别的城市都是那样的别具一格。三天的时间,我们转遍了小半个北京城,故宫,天坛,水立方,鸟巢,还文艺青年似的四点钟起来去天安门看了升旗。当然是我怀着饱满的热情生拉硬拽的求他们去的,其实我也是快累成狗啦,没办法,谁让这机会来之不易呢!花着我死抠省出来的钱,却是那样的开心满足。正如我想的那样,北京将古老到现代那样完美的演绎了出来,这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同时给了我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多么美丽的梦想啊!
所以,为了让这个梦想看起来不那么遥远,那么虚无缥缈,我得好好努力啦,学习,改变,提高,然后挣好多好多钱,去埃及,去印度,去普罗旺斯,去环游世界……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想着想着,我情不自禁的笑了。
突然间清醒过来,”哎呀,不想了,赶紧学习啦”
努力ing……
……………亲爱的!愿你的每一滴眼泪都是因为感动而不是心痛…愿你每天都有目标并且全力以赴!愿生活看你如此可爱对你温柔以待…亲爱的!无论多难!记得天会亮,黑暗终会褪去!别害怕!努力向前………
新世纪希望小学
重庆市巫溪县文峰镇竹林村新世纪希望小学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新世纪希望小学
安徽省霍邱县潘集乡朱郢村新世纪希望小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写指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