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app中读英语文章的app字是什么字体的呢?

如何评价澎湃新闻 App 中的字体选择?
按时间排序
然而澎湃客户端连标点避头尾都做不好……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如果一个软件打算“注重文字排版”,应该优先完善标点、行距、字号、禁则、对齐这些细节,而不是仅仅使用一个独特的字体。当然,使用独特的字体更容易被看出来,更容易成为一个软件的特征。
觉得很雅致,整体设计很协调,和一众新闻类App比算出色的了。真的是众口难调(用户真难伺候)。
方正标雅宋
有点像报宋,但是好像又不是,我喜欢这个字体,简洁而不流俗。
苹果手机内置的中文字体很少,绝大多数软件都使用黑体,虽然阅读体验不错,但显得单调。澎湃使用的宋体虽然一开始有点不习惯,但几天下来觉得很好,一是保持了跨平台的统一性,二是合乎其本身严肃新闻的定位,三是与其他新闻软件有明显的区别。宋体作为书面印刷最常用的字体,理应在屏幕上占有一席之地,中文字体本来就稀缺,让黑体歇会儿吧。
黑体更适合手机阅读,但是也有些app会用衬线字体,比如华盛顿邮报app,business insider app. 前者是传统纸媒,后者是网媒。似乎那些定位严肃和正统新闻的更有可能使用衬线字体,但是效果却不好。USA Today,Buzz Feed等等,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比较务实的选用无衬线字体。澎湃 app 完全没有必要使用衬线字体,自取其辱。不但字体有问题,app设计有其它更大的毛病。一两个大毛病,加上一堆小毛病,结果就是马上卸载的水平了。他们内容还不错,看看澎湃微信订阅就可以了。
跟风下了澎湃新闻的app,并没觉得字体有任何不好。首先可能和个人阅读习惯有关,我之前用kindle时一直是用宋体。其次,作为严肃的新闻报道,正文字体就不应当是非衬线的。实际上绝大部分英文新闻类app都是衬线字体,如Reuters,WSJ等等。中文世界大量非衬线字体的使用,完全是由于早期显示技术的局限。而在当前电子设备ppi这么高的今天,在内容正文中回归衬线字体是理所当然的事。但除了字体之外,这个app其他方面都太糟糕了。用了1分钟就删掉了。
下载了,在iphone5s上,字体应该是方正宋体吧,觉得看起来不太舒服,棱角太鲜明,读起来更累,没有体现衬线的优势,还是默认的冬青黑体更适合屏幕。
非专业人士腆脸答一下:前几天澎湃发刊词在朋友圈刷屏之时就第一时间下了app,当时就很意外这样一款重阅读应用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在标题和正文上都使用衬线字体(哪种宋体没看出来)。用过几次之后觉得在手机上看还是有点累眼睛,于是想到是否可以分享到Instapaper上read it later,不出意外是没有。当然,很多国内app都这么干,开放全局的应用间分享机制是少数。于是很痛苦,觉得还不如继续在微信里看订阅号,或是在网页端存到Instapaper上。我相信这样的选择是邱总们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道理恐怕无非就是:1.专注于时政新闻的媒体,使用与纸媒印刷一致的宋体,更显严肃性;2.当前手机ppi越飚越高,表现衬线字体的笔锋已经不是个问题,在一众1080p的屏幕上显示宋体已可以达到与普通印刷相媲美的效果;3.培养用户在手机屏幕上阅读衬线字体的接受度,以一己之力。可是显然,这个决定正如他们的刊名一样,有点澎湃过度了。澎湃初创之际,更明智的选择应该是顺应读者和用户的视觉习惯,让人专注于内容,不因字体而分神。你们如果在标题上换个字体,哪怕是书法体呢,我都能接受,但正文还是算了吧。至于培养用户对衬线字体接受度这种事,还是交给体量更大的企业去做吧,比如Google Play Newsstand已经在使用衬线体英文在排版了。澎湃英文名叫the paper,相信以邱总们对paper的深刻理解力,在对移动设备屏幕的理解加深后,会有新的选择。 早高峰地铁上码字,混乱请见谅。
对选择衬线字体表示支持。一方面是因为个人喜好。另一方面,衬线字体应当是比无衬线字体更容易阅读的:引自正因为衬线体在笔画始末的地方有额外的装饰,且笔画的粗细会因直横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以强调出字母笔画的走势及前后联系,使得前后文有更好的连续性,更适合走文阅读。即更适合作为正文字体。相反的,无衬线体笔划粗细基本一致,强调的是单个字母。容易造成字母辨识的困扰,常会有来回重读及上下行错乱的情形。因此,适合用作标题之类需要醒目但又不被长时间阅读的地方。之前电子设备偏向无衬线字体,是因为显示设备的分辨率不够高,衬线字体笔画过细,在dpi不够的情况下会发虚,不美观,也影响辨识。#更新开始 日补
充一下,电子设备最初用的也是衬线字体。但在由点阵字体转向矢量字体时,由于当时主流显示设备的dpi较低,所以各厂商纷纷转向无衬线字体。典型的例子如
windows,早期默认的中文字体是点阵宋体,vista发布时转向了微软雅黑。微软雅黑为当时的主流dpi优化过,当时看着挺惊艳,现在看就有些问题
了。#更新结束 日但技术是在进步的。这两年在苹果的视网膜概念的带动下,显示设备的dpi在飞速提高。当dpi超过某个临界点后,趋势应该会再次转向衬线字体。各位可以去看看西文的网站,会发现很多西文网站都已经转向了衬线字体。(记得wordpress使用默认样式的话,西文就是衬线的)。这是因为和中文相比,西文字母字形简单,笔画较少,目前很多显示设备的dpi已经足够高,可以美观地用衬线字体显示文本了。相比西文,中文字形复杂,笔画较多,即使是340以上dpi的“视网膜屏”,在渲染中文衬线文字时仍有发虚的现象。不过个人觉得效果也已经堪用了。当然未来是无法预测的,衬线/无衬线各自的优缺点也未盖棺定论。可现在各种媒体一窝蜂往无衬线字体上凑,甚至有印刷品也用黑体印刷(2012年还是2013年时,《科幻世界》改用了黑体印刷,直接导致我停买了一年多),黑体黑压压地挤在一起,看得我苦不堪言。再加上目前知乎上的风向——尤其是设计师群体的风向——几乎是一边倒的“移动设备就是要用无衬线字体”,快成政治正确了。感觉不得不站出来给衬线字母说句话,表示支持了。另外,不得不吐槽下,那些守着“移动设备就是要用无衬线字体”的政治正确的设计师……作为设计师,思路如此僵化,实在是……智商堪忧。利益相关(欸?):我不是设计师,和艺术行业无任何关系,纯业外。(这有毛好声明的啊!)#=====#立场转换用的分割线#=====虽然澎湃能站出来用衬线字体,非常让人高兴,但不得不说,这个客户端本身的排版质量……和我吐槽的那些设计师的智商一样堪忧啊……这方面我就不吐槽了,即使是被我吐槽的设计师应该也比我吐得好。唯一要提的是中英文混排时,英文始终比中文大半号,这个实在是很难忍。不过客户端最大的问题还是左右滑动太灵敏了,基本没法正常下拉,这比字体什么的要命多了。英文比中文大半号是很难忍的话,这个就是不能忍的范畴了。#更新开始 日说了不吐槽但还是忍不住要吐一下。 的回答里说澎湃的客户端看着累。我认为这不是衬线字体的问题,而是澎湃客户端没做好。首先是澎湃的客户端字形的字重较大,换句话说就是笔画较粗。我估计是因为考虑到dpi限制,选择更细的字形会出现发虚的现象。但这个选择只考虑了单个字形的渲染效果,没有考虑到文章整体的显示效果。单个字形是不发虚、美观了,但整体却造成了“黑、脏”的感觉——通常衬线字体笔画是比无衬线字体细的,整体亮度应该更高。但澎湃反而给整得更暗了。其次,澎湃客户端的字间距过小,给人的感觉就是字“挤”在了一起,更加重了界面整体的压迫感。还有中英文混排的问题等等……总之,澎湃客户端的开发者应该是没有考虑过文字排版问题的。他们只是选择了一个字体,然后拉了一个textarea,让底层的界面库自己渲染去,渲染出来是啥样就是啥样了……(我自己写过字体渲染相关的代码,对这个判断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更新结束 日以上。
邱总拍了下案头:“在这混沌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做严肃新闻,搞深沉阅读,别学那些新闻客户端。我们的基因是传统媒体,是散发着墨香的报纸,字体,段落格式,来吧,搬过来,重现传统的荣光。”——然后,设计师把辉煌的中易宋体(据评论修改是宋体,不是中易宋体)覆盖了App的所有角落,完成了贵族式的复古流。时隔数月之后,带着一个充满宿醉,理想的发刊词,澎湃App终于上线了。观感上,对这个App的基本态度是,“看到这个字体,我就卸了”。(认为好看,或者看着舒服的,评论区列队)设计师尼玛这才发现,在App端,无衬线体才是“传统”啊。翻遍手机,把屏幕都磨出坑,从门户新闻客户端到拇指阅读,豆瓣读书,一刻,Digg,知乎这些重文本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应用,以及数以千计的中文App,真没找出一个是用宋体,还是中易宋体的,哪怕是所谓的衬线体。求收藏者贡献一个。汉子衬线体/无衬线体,在小屏幕上的阅读体验排除渲染等技术因素孰优孰劣,作为外行,我无法给出一个百分百确定的答案。普遍认为衬线体密、重,无衬线体疏朗,干净。其它另请高人作答。但我相信,数以千万计的设计师,在实际产品中做出选择,用雅黑、俪黑等无衬线体,虽不能证明它最优,但至少说明它不差,之后还可能日久生情,成了普遍接受的传统。以挑战全人类的姿态力排众议,逆流而行,最终是有可能惊艳世人。但功成名就这种事,绝不会落在这样一个只是在传媒圈有些话题性的粗糙App身上。所以,对于一个以文本内容为重的App来说,选择复(qi)古(pa)流的宋体,虽不关乎生死,但选择“正常”一点,减少用户一些不适,多一点点好感,恐怕没什么坏处吧。PS澎湃是传统媒体转型当中吸引圈内很多很多目光的项目。这样的App,在老的发黄的纸媒圈,还是能激起一点点涟漪,承担一些转型的想象。而且在内容上也突破多多,大家还是希望能看到它快速迭代,日渐澎湃。只是,用户多无情。“太丑了,卸了吧……”PS虎嗅上那篇里写道:“澎湃手机客户端是一款及格的产品,拥有翻页炫目的过渡以及社交媒体账号微博QQ和人人的登录,大而舒朗的黑体字排版也有利于手机阅读。”
~~还能好好说话吗?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一日一APP:单读 IOS APP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274330字,被2072人关注,获得了6978个喜欢
一日一APP:单读 IOS APP
纯粹喜欢阅读的人,推荐使用这个APP,单向空间(原单向街图书馆)出品。阅读有目的么?读工具书的时候有目的,为了获得某种技能。然而有人更推崇的是无目的的阅读,纯粹的阅读。单读 很适合这样的你。
一、用户这只会是一群很小众的人。纯粹的阅读,为阅读打开的世界而欣喜。此刻,他们的世界是安静的,慢的,想起木心的那首诗-《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二、痛点&场景痛点:如此小众和文艺的内容,有一群人热爱,市面上却很少这样的产品可以使用。场景:等待的时候,在外想阅读又不方便拿书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心情是“阅读”,而不是“浏览”。三、功能和交互1-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文章,有思考的,有深度的,有自己独特视角的。写这样文章的人,必然是博览群书,笔耕不辍,才能如此旁征博引,文思泉涌。质量比数量重要。2-阅读舒服,每个主题都足够突出,有质感。3-方便阅读这篇文章里面提到过的其他文章或者书,进行关联阅读四、使用体验1-文章的内容质量:文章内容来自几个方面:
a)单读:选自已出版书籍的精华文章
b)单谈:文化名人访谈
c)单品:美食文
以上所有内容,都是基于单向街书店这个风格出众的平台,质量很高。2-阅读感受:由页面排版,由标题,配图决定。简单舒服,截图如下:
文章阅读页面
3-每篇单读的文章里面,还有单读丛书的购买链接,和书摘对应的实体书的购买链接。如果阅读了感兴趣,可以直接购买。五、设计设计中规中矩,能满足阅读的第一需求,然而还不够有细节。这些细节应该来自于文字的排版,字体和颜色的选择(上图的标题居然用的红色,我实在不能忍),以及图标的选择。期待单读在保证内容的基础上,把这些细节设计也做得更好。,打动了我,听了很多遍。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玩转简书的第一步,从这个专题开始。
想上首页热门榜么?好内容想被更多人看到么?来投稿吧!如果被拒也不要灰心哦~入选文章会进一个队...
· 114137人关注
移动产品设计
· 13417人关注
产品经理的实战
· 12745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移动互联网了,人们在移动终端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多,阅读体验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做媒体的移动APP界面设计的时候,APP文字阅读体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是第一大关。
今天,25学堂跟大家来分享如何做好APP文字阅读体验设计。
第一点:APP文字设计必须具备高辨识度
文字的辨识度可以从文字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字体,文字的颜色,文字的排版,文字的图形化等各个方面来提高。例如:
我们也知道用一款字体也有粗细之分,这种等宽字体都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非常适合文字编写,代码显示等工作。等宽字体受字母本身的干扰较小,字母大小固定,密度固定,这样的字体,简单容易辨认,大大提升了阅读效率。
但是等宽字体也有一些的问题,用多了话大大降低美观程度。成就了文字的辨识度。
第二点:选择适合在移动APP上阅读的字体,并且适合长时间阅读的字体。
Arial和宋体, 这两款字体在pc的网页上都非常常用。
常用的serif(衬线字体)字体为Time New Roman、Georgia、宋体。
常用的sans serif(无衬线字体)字体为Verdana、Arial、雅黑。
凡是使用无衬线字体的,必须保证其在正文内容中的可读性。否则,使用衬线字体。所以衬线字体在设计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无衬线体往往被用在标题、较短的文字段落或者一些通俗读物中。相比严肃正经的衬线体,无衬线体给人一种休闲轻松的感觉。随着现代生活和流行趋势的变化,如今的人们越来越喜欢用无衬线体,因为他们看上去“更干净”。
比如ios对于字体是有要求规范的,必须是黑体。中文字体最好是华文黑体等,下面是英文字体。
第一种:STHeiti-Light.ttc 和 STHeiti-Medium.ttc 代表的是中文字体 常用的方正黑体简体
第二种:_H_Helvetica.ttc 和 _H_HelveticaNeue.ttc 代表的是英文以及数字字体 常用的字体Helvetica
第三种:LockClock.ttf 代表的是锁屏时间字体。
如果需要寻找合适的字体,可以看看免费的商业字体库和5个免费设计推荐|最火的英文字体下载。
第三点:良好而缜密的文字排版
在中文的排版上 唐茶 就做的非常不错,实现了禁则处理、齐头尾、英文换行(hyphenation)等排版基本功,还对标点外挂(行末出现的句号、逗号、分号等标点会被「悬挂」到文字右边框的外沿。)和段首缩进进行了实验性尝试,都给读者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
当然,阅读的体验还决于其他的重要因素,比如在不同的场合应用不同的字体,字体的大小,磅数,文字一行的长度,文字之间的密度等等。
总之,阅读体验乃大,方方面面不离文字,文字虽小,笔笔画画紧扣设计体验。对于APP设计师而言,做好优秀APP界面设计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会追求美的视觉,更要学会出于一种对读者或用户的关怀和理解。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用户体验设计的最终目的。
借以此,25学堂一同与APP设计师共同努力,做好每一篇文字阅读体验设计。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appdesign/5153.html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文链接,转载同时请务必保留原网站网址。
为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优秀的移动互联网博文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桂ICP备号-2本站声明所有资源均是网上搜集或网友上传提供,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刚接触App设计的同学必读!App的解构与重构
优秀网页设计联盟-SDC-网页设计师交流平台-听讲座,聊设计,找素材,尽在优设网
& / & & / & 正文
Hi,我是优设小编
刚接触App设计的同学必读!App的解构与重构
行文虽长,但全是拧干脱水的,刚接触APP设计的同学果断收藏起来吧。
相关推荐:
Troy:大学美术史(选修)的第一堂课上,那老师开门见山的说:知道大家认真听课的不多,下节课能来多少也不知道,这里介绍一个自学阅读的办法,方便你们抱佛脚,在我看来大部分书籍讲的实质性内容都很少,这就需要拧干提纯,发现一本书有用之处最有效的方法是看目录,大家能消化掉美术史这本书的目录就能考60分了。
对于其它休闲类书籍你大可从目录里面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章节阅读,感兴趣的章节对你来说就是干货,整个目录你都不感兴趣的话,那这本书就杯具了…不知道其他同学的感触,我后来阅读一直用这个方法,此技巧甚至可以列入我大学所学有用知识前十强,其它九强已然忘却。
其实一本书写好之后放在那里就是按照作者意图设定的静态结构存在,但是读者看书时没有必要建立和作者一样的结构,对个人来说是完成一个任务的过程。任务如果和结构吻合是好事,如果不吻合那就痛苦了,很多人很可能还没看到有用的地方就合上这本书终止任务了。
新华字典就有一个严谨的结构,用户需要认证学习才能掌握使用方法(也就是了解字典结构)进而完成查字典的任务;儿童识字卡没有自己的结构,甚至可以一页页拿下来,同时儿童的任务也是最简单直接的,认识一个字和另外一个字都是独立的任务,不需要建立联系。
这位老师介绍的方法实际上把我们从执行阅读任务依附于书籍结构的习惯中解放出来。书籍的结构和读者的任务是可以不对等的,你愿意读哪一页就哪一页。这可以类比到APP的结构与用户的任务,APP都是按照固定结构上线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完成的确是一个个独立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云阅读后台常看到:离线下载后去哪里查看啊?搜索去哪里了?这类反馈的原因,因为用户不关心你是什么结构,只要在完成任务过程被终止了他们就会抱怨。
当然了设计师也会对着悲惨的数据说:此按钮如此明显怎么用户就不知道去点击呢?网易云课堂的课程详情页右上角有个大大的按钮“参加该课程”,But数据显示用户就是不去点它,理由很简单,用户执行自己的任务时不会想到用它,你就是弄个闪电雷鸣的提示效果都不会大,传言设计师后来在目录中加入“课时预览”就好多了。
用户很坦然,微信满足不了他们约炮的欲望,可以改去陌陌。但是设计师就忐忑了,网易云阅读的产品结构满足不了用户的阅读任务时就会流失他们。所以作为设计师要最优化的解决APP结构与用户任务间的关系,如何优化?我们先理解一个APP结构是个啥;再来看看被解构的APP如何组装起来已满足用户任务。
第一:解构APP
设计师都可以轻易的知道“APP是由页面组成的”,但这又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结论,那么我们来尝试站在“页面”这个角度宏观和微观的看一下,借用一个口语就是——向左看向右看。
1、向左看,APP的世界里有三个页面:聚合页、列表页、正文页。
聚合页汇聚了各个模块的入口,从这里用户可以选择要去的地方,比如网易云阅读的首页,里面有用户订阅各大资讯源;列表页就是纯粹某项内容的列表展示,如果你进入网易云阅读的某个订阅源就可以看到这个页面了;内容页是最底层的内容展示页,用户在内容不能再往下走层级了,当然了横向串动或者向上跳是可以的,对应的就是你在网易云阅读里面看某篇资讯详细内容。
2、向右看,一个页面总是由三个元素组成,主内容、页面工具、页面操作。
主内容必然存在,即使是空态都会展示个哭脸之类的。拿书籍正文页来说,这本书的文字就是主内容;页面工具用来改变一些展示方式,如:字体大小、夜间模式、亮度;页面操作含信息的处理路径,如:评论、分享、加书签、查看书籍详情、复制、剪切。
这三个页面组合在一起,仅内容页不够时加上列表页,不够再有聚合页。每个页面自身的内容、工具、操作又会有序的组合,这样就形成一个封装好模块,这个模块对外以节点方式沟通,多个模块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结构化的APP。
这里举一个埃菲尔铁塔的故事:埃菲尔铁塔,组成零件有18038个,重10000吨,施工时共钻孔700万个,使用铆钉250万个,设计图纸5300多张,其中包括1700张全图,在18世纪的时候施工仅用了2年2个月。因为事先严格的编号,施工过程没有做过任何改动。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APP设计时,不要担心它的复杂,并不是复杂,而是由此带来的混淆状态和无条理性让我们担心,APP能复杂过300米高的铁塔吗?
第二、APP解构后的各个模块及页面自己的内容、工具、操作如何通过组合来更好的吻合用户任务,是交互设计师发挥的地方之一。常用的手法是用户研究,去研究自己设想的目标用户,其实获得这些数据和结论后要用在结构上同样需要费一番心思,相当于准备了做菜的材料和知道了吃饭人的口感偏好之后如何把菜炒出来。
1、放羊,让用户决定模块间的组合与穿插。
卡片分类法就是一例,云阅读的各个模块归类时就用过,其中本地书上传模块的入口就被认为应该在书城里出现(我们实际放在“我”这个模块里);APP页面工具布局时,有时侯过份强调一致性、统一性,会忽视用户任务的随意性、连贯性,云阅读的用户在任何页面随时想使用夜间模式,总没人希望在家里关书房的灯需要去客厅按下开关吧,所以云阅读的winPhone客户端就在首页Appbar中放入夜间模式开关,同样的功能在正文页与设置的列表页都有;
有个小区建成大概有六年了,楼与楼之间有草坪和大道,但没有小径.如此一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会抄近道,踩踏草坪.于是管理人员竖起牌子严厉提醒大家:请勿践踏草坪,但根本不奏效。时间一长,草坪上就形成了许多不规则的小径。管理人员生气了,把小径重新整理成草坪,并在出口和入口处拦上绳子,起初似乎好一点,后来又恢复原样。如此几番折腾,他们终于悟出了道理:沿着自然形成的小径铺上石板,让人们心安理得地行走。草坪有了小径的点缀,也显得更有情趣(这个案例引自互联网)。
APP产品中放羊放的比较好的还有注册这个功能模块,现在新旧APP都允许用各大社交平台帐号登录,在这之前是每个APP都强制用户搞一个帐号,说白了就是为方便推送广告,但也直接拦截掉了至少一半潜在用户,得不偿失。
现在用户爱用什么社交帐号登录随意,而且这种方式瞬间成为标配,就是结构追随任务的实例。放羊的方法是用户最乐意看到的,但是产品方很不乐意,设计者也容易被弄晕,有时候一个功能模块需要在另一个功能模块的三个页面都放入口,这个还好点,关键是一些用户永远不需要的模块怎么办,放到哪里都不是用户希望的?这就要用到下面的滥竽充数了。
2、滥竽充数,对于用户不希望的模块,可以悄悄得植入以实现产品目标。
就是让用户看着这个产品很顺眼、很好用,但是里面确实有产品植入性的东西。比如云阅读的猜你喜欢模块,在用户读完一篇文章和每个订阅源详情后都跟着猜你喜欢。这些推荐都是追随类型相关性出现的,如果你正在阅读的是三胖干掉姑丈的新闻,我们就会猜你喜欢早期三胖机关枪扫射银河乐队这类事件。
当然,滥竽充数让用户识破的例子也很多。很多APP中的页面底部广告就是典型例子,这个页面操作让人不惜关掉网络以换取安静纯粹的看书;云阅读首页右上角总是挂一个消息提醒的Icon(属于页面操作),碰巧如果你的邮箱悲催的被各种垃圾邮件干扰,这个Icon会不厌其烦的给你弹出气泡,这个气泡对你其实没什么用,因为你不care这些邮件,然后很多用户就来询问哪个地方有个关闭通知的按钮(反馈系统看到的)。
有时候滥竽充数没做好的同时设计师还不忘给用户闪个Tips,仿佛吼着说“看,我在这儿”,鬼才愿意看到。新功能Tips提醒也是同样讨人厌的滥竽充数,更新或下载一个APP后总是各种提示诸如“点击这个发布动态、这里添加好友”,真的等用户任务到了要用此模块且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结构确给不出回答。
另一个场景是这样的:你选择用扫一扫加一个朋友的微信,到“添加好友”模块却找不到扫一扫,而对方此时虔诚的举着个二维码略带蔑视的看着你,经过一番周折你可能终于在“发现”模块里面找到了扫一扫(也可能换其它方法),双方一阵啧啧,你内心估计会嘀咕一下微信:这是咋整的!我们避开业务层面的(扫一扫功能增多了)讨论这个现象,用户的任务确实就是在“添加好友”时需要用到扫一扫,这就是说,这个悄悄移位的的举措一下子就让用户感觉到不适了。
3、照葫芦画瓢,遵守用户在其它APP上的既有习惯,组合各个模块和布置页面内容、工具、操作。
云阅读4.0版本的模块的结构有好几个方案,最后用的是最大众化的底部导航,用户熟悉这种交互方式是选择此方案的原因之一。教育用户这种事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付出的多收获却不一定丰厚。米聊大家还记得么,国内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最早期试水者,微信将其秒杀后,模块结构却基本被沿袭下来(当然了也可能是巧合);
再比如下拉刷新这个已经全民皆知的习惯,最早来自Twitter,而且也获得了专利,现在APP中遇到列表页需要刷新内容时不用下拉刷新试试?这种页面工具咱们大可不必去创造新轮子。在所有的APP里“设置”模块其实像一个垃圾桶,设计师觉得不重要又不好去掉的东东都在里面堆积(相对来说产品经理更擅长做这件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用户的任务实在走不下去了设置可以来弥补,用户用的不舒服却没其它办法时就会来设置里淘淘宝试试运气(从用户反馈中可以看到这些习惯),所以页面工具在设置中基本都要有,正文页有夜间模式工具、设置中也要有,设计时诸如此类往往需要照葫芦画下来。
4、骑驴看账本,边上线边改。
现在的APP几个月不换个结构出个版本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这个项目还活着。云阅读winPhone端有一个模块是离线下载,之前离线下载完成后的资讯分布在各自订阅源内,用户就跑来吼了,下好了不知道去哪里看,这不是浪费人家流量么;然后就多出一个模块:离线资讯,设计师在离线资讯聚合页中放了个离线下载的入口(页面操作)被各方否决,理由是这个会串到离线模块里去,而且首页Appbar原来就有离线下载入口,于是就没有加;上线后用户又不乐意了,离线资讯里面想去下载不知道怎么办,最后我们又顺速补上这个入口,因为用户任务在这里需要而且也是常理,结构最好满足它。
细算一下为了这个事情就有三个版本,不过骑驴看账本还是蛮管用和常用的,这里对广大用户的期望就是你们要多吐槽啊,不管通过什么途径,你们一句有时侯顶我们设计十句。
以上说了四种方法,那么神马时候这个APP算是有谱了呢?当设计师一时描述不清APP结构时,说明很吻合用户任务了。以张三丰与张无忌的对话举例(电影版倚天屠龙记):
无忌,你记住了没有?
嗯,没记住…
这套叫什么拳?
你老爸姓什么?
好!只要记着把这两个混蛋打得不成人形就是了~
还有一个和描述不清APP对立的现象是这样的,公司新人接触一个APP时总能提出巴拉巴拉一大堆不符合用户任务的问题,这时候深陷其中的设计师会礼貌的回答:“嗯,这个我们会考虑的。”当然了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改的,这可能是设计师已经忘却最初目标,这类现象很常见,毕竟80%的APP都不是很成功。
其实不管是解构还是重构APP,都需要时刻知道自己从哪里出发的:勿忘初心。
特别感谢网易识字的视觉美眉魏同学的配图(最后一章),前面的撮图都是我自己画的。
原文地址:
作者:Troy
================关于优设网================
“优设网“是一个分享网页设计、无线端设计以及PS教程的干货网站。
【特色推荐】
PS礼仪手册:网页设计师必须修炼的内功技法,更是不可或缺的WEB设计指南。
设计微博:拥有粉丝量62万的人气微博 ,欢迎关注获取网页设计资源、下载顶尖设计素材。
设计导航:全球顶尖设计网站推荐,设计师必备导航:
———————————————————–
想在手机上、被窝里获取设计教程、和各种意想不到的”福利”吗?
添加 优秀网页设计 微信号:【youshege】优设哥的全拼
您也可以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添加:
订阅更新:您可以通过
【推荐!设计师必备网址导航】
我们的团队
大家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阅读文章的app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