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和qq新版qq空间中毒怎么办办?

一个腾讯高管对微信和QQ的解读
一个腾讯高管对微信和QQ的解读
20:23:28 |
摘要:本篇文章转载自腾讯内部论坛,名为《微信向左,手Q向右》。据相关媒体称,该文章作者是腾讯移动电商产品总监蒋宁。但具体是不是,不得而知。
在该文章里,作者以自己的角度对微信和QQ以及手机QQ进行了深度的解读,从三个产品的核心价值和演进步骤等角度出发,为大家说明了为什么它们谁都替代不了谁,以及如果QQ和手机QQ不创新的话,会如何。其中称赞新版本的手机QQ已经走在正 ...
本篇文章转载自腾讯内部论坛,名为《微信向左,手Q向右》。据相关媒体称,该文章作者是腾讯移动电商产品总监蒋宁。但具体是不是,不得而知。
在该文章里,作者以自己的角度对微信和QQ以及手机QQ进行了深度的解读,从三个产品的核心价值和演进步骤等角度出发,为大家说明了为什么它们谁都替代不了谁,以及如果QQ和手机QQ不创新的话,会如何。其中称赞新版本的手机QQ已经走在正确和光明的路上了。
1、城里你称霸,山中我为王,微信和QQ,谁也替代不了谁。
2、微信的出现让腾讯明白,QQ并非霸主,如不创新,以逸待劳,理死亡不远矣。
3、腾讯内部人员已被微信搞得人心惶惶,并且多数人对微信和QQ的界线已模糊,甚至认为微信将取代QQ,因此发此文鼓励人心。
4、文章大部分都在辩解微信和QQ的区别,以及谁都替代不了谁,更说明QQ的人已经被微信搞得苦不堪言,也借此提醒相关人员,该对QQ和手机QQ进行创新和改变,不然只有死路一条。
内部文章全文如下:
引言部分:
前日,移动互联网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手机QQ在线过亿;二是微信用户过3亿;前者,在移动互联网第一波红利阶段中,汗马功高;后者,弄潮新贵,势如破竹;我一直相信,伟大产品的诞生,除伴随英雄之功,从历史唯物角度看,是市场之必然;如同秦失其鹿,问鼎中原者,非刘则项。
为胜利者歌功颂德也罢,也落寞者唏嘘感叹也好,都不如冷静思考,借鉴学习。
现实的结果背后,引起我们怎样的思考:
1、微信的快速崛起,说明了什么?
①其产品形态生逢其时;
②手机QQ虽早早用户数亿,原来并非意味着其在移动通讯霸业确立,手机QQ曾功成名就,退居守势,但并非固若金汤;互联网产业变迁,暗潮涌动,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创新者撕开一个口子,借势而起,改写版图;
2、 微信会颠覆QQ吗?
已在颠,不会覆;
3、微信会取代QQ吗?
4、 微信会取代手机QQ吗?
不会,我觉得手机QQ只是打了一下盹, 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有一些本来应该快速转身自我变革的事情,没及时做好,而微信替它做了,并做的很出色。在手机QQ快速解决好这些基本问题之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与微信并驾齐驱;而且非常高兴的看到,新版本的手机QQ已经走在正确和光明的路上了。
5、手机QQ未来的核心定位是什么?
我想考虑这个问题,得先跳出手机QQ业务本身的局限,跳出组织局限,从公司整体大局,行业历史发展的角度,先思考QQ服务的核心价值及外延;因为,手机QQ不是一个简单的终端覆盖问题,而其使命是在移动场景下,该以何种形态让用户更好的使用QQ服务。
6、QQ服务的核心价值和演进步骤是什么?
通讯,社交,平台化;
7、微信的核心价值和演进步骤是什么?
几乎完美的快速完成了:通讯,社交,平台化;且每个阶段都超越了QQ本身;
8、手机QQ应该的核心价值和演进步骤是什么?
在移动场景下,解决好,通讯,社交,平台化等几个基本问题;提炼用户在移动场景下使用QQ服务的核心视图和关键路径;采用最契合移动场景的交互体验,抛弃对PC QQ的复制和模仿;
9、手机QQ和微信未来应该会如何差异化发展?
这个问题可改成:QQ和微信未来应该如何差异化发展?因为手机QQ是QQ品牌和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手机QQ的使命核心在移动场景;微信和QQ都不只会是局限在某个终端上,未来都可以拓展各种用户场景中;二者核心差别不在通讯能力或者社交能力等一些产品范畴,未来最本质的差别应该于品牌等文化范畴。
QQ在通讯,社交,及平台商业化领域都覆盖相对年轻的市场,这个是历史形成的,过去十年未改变,未来也很难;而微信作为全新的品牌,已经获得了高端用户,应该深度经营成熟用户形象;QQ变成不了微信,而微信也不要变成QQ,单一品牌无法通吃整个市场,只有协同布局。
以下观点的分析,在本文最后:
1. 大一统的QQ,会超越原来的QQ;
2. 微信,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演绎品牌内涵的同时寻找和坚守边界
3. 微信,接盘和超越MSN;和QQ组成双子星品牌垄断全量用户群;
4. 微信,打造国际化品牌;QQ,民族品牌,本地化和华人市场;
目录结构:
第一部分:QQ服务的核心价值和外延是什么? 通讯,社交,平台;
第二部分:微信是在通讯,社交,平台层面都演绎出色,特别是在最核心的通讯价值层面创造性的解决的QQ历史问题,更是超越了手机QQ;
第三部分:根据QQ和微信的核心价值和演绎路径,手机QQ应该怎么快速转身?
第四部分:在解决好基本问题后,手机QQ会和QQ协同获得更好的发展;能力和平台化基本对齐微信;那么未来和微信的核心差异在哪个层面?我觉得是品牌层面的主动谋划,微信向左,QQ向右。
正文部分:
第一部分:
QQ服务的核心价值和外延是什么? 通讯,社交,平台。
研究一个产品需要放到市场环境和历史背景中,个人觉得QQ服务的核心价值和演绎路径是:通讯,社交,平台。
一.通讯:
包含“联系效率/可达预期”,“通讯能力”,“通讯成本”几个问题。通讯是一种近乎水电的普遍性需求;所以容易孕育杀手级产品;
1)“联系效率”问题
是指通过这种通讯手段,用户之间通讯和联系的“可达预期”。从“联系效率”而言,QQ不是一个相对高效的通讯工具;
A.QQ不如电话,比如知道对方号码,一下就拨过去,就能马上有“可达预期”的反馈。可预期对方基本会接听,除非关机;
B.同样,QQ也不如SMS,我们大多情况下,是预期对方手机是开着的,给对方发的短信基本必达,对方在一个相对预期的时间必看;
C. 甚至,QQ也不如EMAIL,我们预期EMAIL接收者会至少1天或2天集中处理一次邮件;
D. 而QQ建立联系的预期前提是“在线状态”;对方的头像是亮的,上线了,传递可接收消息的预期;就如同说,你进入一个酒吧,看到有好友在那边坐着,你才会过去给他打招呼; 但如果好友的QQ头像是黑的,你无法预期他何时上线,也无法预期给他发了消息多久会被看到;
当然,从QQ发展历史看, PC QQ有在线状态是必然的,因为“在线”才证明对方是坐在电脑前,且QQ软件是登录态,才有接收消息的能力;这是历史使然,无可厚非。
2)“通讯能力”:
是一种手段,是通讯内容的信息载体和方式;包括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甚至文件传输;用户通过“通讯能力”传输某种信息,达成某种“通讯目的”,比如“泡妞”,“倾诉”,“工作交流”,“寒暄叙旧”,“闲扯消磨时间”等等。
3)“通讯成本”: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简单来看就是资费和时间成本;
从以上层面综合来看, QQ的“联系效率”是相对一般的,你无法预期要联系的朋友啥时候上线;但QQ的“通讯能力”是非常的丰富多彩,且是全新的体验,并且比电话,SMS有很低的通讯成本。
可以认为,相比电话,短信,EMAIL等其他通讯工具,QQ在“联系效率”,“通讯能力”,“通讯成本”之间获得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很好的契合了国人的聊天文化;在过去十年的第一波互联网发展浪潮中,成为杀手级产品之一。
二.社交:
包含“关系链构建与拓展”,“关系链的维系与经营”几个问题
在Facebook之前,QQ就已经是一款成功的社交软件了,而不仅是一款即时通讯工具;他们只是虚拟还是实名,关系链是开放还是封闭的差别;
1)关系链构建与拓展
“熟人”,现实中社会关系可通过QQ把关系搬到线上;我们也可以QQ中的关系链推荐,发现自己的熟人从而加为好友;获得熟人关系拓展;
“陌生人”,我们可通过QQ找到天南海北各色人,通过沟通逐渐认识,了解;获得新人际关系的形成;
2)关系链的维系与经营
A. 最初,我们通过和QQ好友聊天来维持联系,了解彼此;
B. 后来QQ赋予了个人更多主动表达自己的能力,比如可修改的昵称,个性签名,QQ秀,甚至越来越多的各种业务和游戏状态;这种异步而轻量的信息让我们可以感知对方;甚至通过QQ秀传递的信息揣测对方的品味和现实打扮;
C. 再后来,伟大的QQ空间出现了,用户可以通过写文字,图片,装扮来表达自己的存在,倾诉情感;用户有了更丰富的可了解彼此的手段;从“知人”,知道有这么个人;到“知面”,看到其QQ秀或照片;到“知心”,通过空间了解其内心和情怀;
D. 再后来有了social Game; 从单一的同步沟通聊天,到空间的阅读彼此异步交流, 再到朋友见轻松互动; 这些不断丰富和升级的“手段”对QQ关系链的发展和巩固至关重要;也促成了行业内最大的具强网络效应的用户群;
三.平台,平台化
平台,是“通讯”和“社交”两个核心价值成功后的结果;而平台化是把这种能力释放出的手段。QQ服务的“通讯”和“社交”的两大核心价值的准确把握,跟随互联网第一个十年发展浪潮促成了一个伟大平台。关于平台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群因“通讯”,“社交”的核心价值而聚集的巨大群体,也同时有各种层次的需求。逐渐的,我们看到QQ上有了很多长尾的内容和服务:
A. 有硬入口级别,其业务是在QQ上有个渠道入口;
B. 也有从QQ需求出发深度融合的,比如个人服务相关的,个人网络硬盘;个人钱包;购物车等。。。 这些本质上都在QQ核心之外,属于外延和长尾部分;
C. 还有一类,就是基于QQ的企业账户和商业账户;这个类似微信现在的官方认证账户;这些PC QQ平台上都探索过了, 当然早期的不成功是有深层次原因,比如QQ 通讯的场景天生不如后来的微信“信息必达”等;
平台化,可从业务和技术两层去理解。
业务层面是指,理解平台的核心价值以及平台中用户群的需求,把平台和长尾应用的职责归属理清;构建一个与产业上下游协同的商业生态系统;技术层面是指,在架构上支撑足够的开放性,灵活性,可扩展性;能高效率的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比如插件化。
小结:总的来看,QQ服务的核心价值是“通讯”,”社交“,并最后演绎到“平台”。我们同样看微信的一路发展,也遵循这样的演绎路径,并做的更出色。
第二部分:
微信是在通讯,社交,平台层面都演绎出色,特别是在最核心的通讯价值层面创造性的解决的QQ历史问题,更是超越了手机QQ;
一.微信的“通讯”
应该说,作为通讯工具,微信提前做了原本手机QQ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1)从“联系效率”来看,微信是更优秀的,它的“可达预期”是超越了QQ;
A. 微信营造的异步通讯预期,更符合移动环境下碎片化场景;
B. 微信没有在线状态,只要手机开着,就能通过”push”机制像短信一样收到信息;
C. 在微信中看到的每一个联系人,都可以给他发消息,并预期对方一般会收到;
D. 微信更简洁工具化的交互风格和形象,给用户暗示它是和系统一体并超越系统本身的SMS系统的;(这个和360把IE替换成绿色的而其他的维持系统原貌有些类似);在系统和流量资源消耗上,可消除用户顾虑;
2) 从“通讯能力”来看,微信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能力,不断创造和追逐热点,形成一波波的口碑
比如异步语音;虽非首创,但微信引爆了一个流行;再如异步视频,实时视频能力。这些能力,在一个产品发展过程中是引爆口碑,推波助澜的;但本质上而言,这些点都归属为技术范畴,并不是核心竞争要素; 比如这些通讯能力后来随便一个软件都能做到了,手机QQ也快速补齐,但它在产品爬坡阶段至关重要。后来,微信也出了网页版,用户在PC前的办公场景中,可以更高效率的打字,沟通。这个场景抓的很好,并不是简单的终端覆盖问题;
二.微信的“社交”
1)关系链的拓展和形成:微信的关系链有一部是从QQ好友中演绎过来的;有一些是从现实中搬到线上形成的; 同时,微信后来的LBS交友,摇一摇,漂流瓶等基于线上的关系链延伸能力,也是充分发挥了移动终端的核心优势。和通讯能力一样,摇一摇,漂流瓶,都是在产品发展过程中的促进剂;是引爆口碑快速壮大的核心要素;后来也成为很多交友软件的标配;
2)关系链的维系和经营:如同QQ的空间一样,微信后来有了朋友圈,而且抓了移动场景的特色延续简洁风格,只聚焦在图片; 这个也成为一个新的口碑点;对关系链的活跃意义重大。
三.微信的“平台”
微信没有走弯路,一开始就是具有平台化的业务和技术架构; 就好像一个高手解答数学题一样,一开始就逻辑严密,稳步推进;它一开始就有精准的核心用户视图:会话;有插件化的结构。
小结:微信的崛起是一个奇迹; 微信团队是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很高效的完成了产品的推进和演绎;
第三部分:
根据QQ和微信的核心价值和演绎路径,我们看下手机QQ应怎么快速转身
手机QQ的使命,是在理解QQ服务本质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在移动场景中让用户更流畅的使用QQ服务;我们还是从 “通讯”,“社交”,“平台化”几个路径来看。在产品关键路径和用户视图上,首先要清空对PC的复制和依赖,才能准确把握;
一、“通讯”
前面分析过,QQ的首要核心价值是通讯,在PC侧有历史形成的实现方案,在“联系效率/可达预期”等方面也有一些不得已的局限性;在移动侧,有无机会做的更好来改善这些局限性?那么这些解决方案的核心视图和关键用户路径是什么?
从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QQ的演进历史来看看:
1) SP时代,移动QQ这类产品,通过QQ和手机号码的“绑定”,通过SMS可接收发送QQ消息,延伸了PC QQ的“可达预期”;但由于SMS是有“通讯成本”的,所以只能是一个补充手段;
2) 2.5G,功能手机;有线无线一体化阶段;
这个阶段手机QQ和手机腾讯网接住了无线互联网第一波的人口红利,为腾讯早期积累庞大的手机用户功不可没;但这个时代的手机QQ由于终端技术限制只能是简单的把QQ的通讯能力往手机上复制;体验上也是有损的,比如单任务,网速,流量等;通过wapQzone部分整合了社交能力;集中了一些无线内容资源;
3) 智能手机时代;IOS,Android的出现将移动互联网带入了新的时代;在加上push机制的技术成熟,为更好的通讯应用解决方案提供了创新土壤。
其实,在移动环境下,已经有比较优秀的通讯产品模型可借鉴;就是手机本身的系统。
手机是通信层面联系效率较高的工具;它里面的“SMS会话”,“联系人视图”,已经提供了经典的关键路径和用户视图;只是通讯能力和通讯成本不如QQ好的; 而且也没有社交化演进的能力;而智能手机终端上技术已经成熟到可完全模拟实现这个视图,并发挥其通讯能力的强大优势。
Kik 看到了机会,微信,米聊也看到了; 而手机QQ本应可以早一些采用新的方案来快速转身的;当然,我们看到如今手机QQ的最新版本已经有了令人兴奋的改变:
1) 会话视图优先;
2) 联系人视图次之;
3) 整体的交互风格更加简洁和清爽;少了入口和按钮的堆砌;
4) 做了弱化在线状态的尝试;比如登录框弱化了状态,只留了隐身;主视图强化了会话内容,也弱化了“个人头像和状态”;退出和注销更隐藏;
5) 整体通讯风格往异步通讯预期的引导;
当然,在继续强化异步通讯和提升“联系效率”,还需要继续甩掉历史上PC QQ的一些包袱,来获得更好的体验;
比如,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1) 改善“可达预期”,弱化在线状态,优化好友头像的状态显示问题
首先,头像有“亮”和“灰”两种基本状态;用来传递对方联系的“可达预期”;头像“亮”就表示给对方发QQ消息,对方在可预期的时间是可收到的;由于会话双方处于不同的终端场景下时,其可使用的通讯能力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不支持异步语音或QQ视频, 则可在双方的会话窗口中来进行提示和能力屏蔽;如同现在PC侧QQ会话窗口的做法;若用户的头像是“灰”的,标识对方所处的场景和状态,无法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接收到消息;当然,一样可以给他发消息, 对接收方而言可按离线留言处理;
2) 关于隐身状态的处理
隐身是PC场景下历史形成的一个问题;在移动场景下本是不需要的;但为了用户的认知习惯;需要做一些过渡方案的处理,比如:把“隐身”概念先引导成“对PC隐身”;若手机登录的用户A选择了隐身,则在PC侧用户B的好友列表中来看,A头像是“灰”的,表示当前不接收QQ消息;而在手机侧登录的用户D的好友列表中来看,A的头像则是“亮”的,表示有能力接收到消息;
3) 多终端登录问题,转化成抓主用户场景寻求解决方案
目前,坐在电脑前, 来了新消息,电脑,手机都跳出来提醒;这个体验是有问题的,而且随着支持登录QQ的终端越来越多,会变得更加复杂化;如果去除终端视角,用场景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就简单一些:一般情况下,用户只会采用一个主场景来使用QQ服务。
A.以手机QQ作为总体控制中心,结合二维码扫描登录(参考微信模式)
若用户手机上已登录了QQ服务, 则他坐在电脑前,又想使用PC QQ,打字更快;则可以手工输入号码密码登录,或拉出一个临时二维码,用手机QQ扫描登录上PC QQ;而此时,手机QQ处于“悬挂”状态,提示PC正在登录QQ; 此时消息收发和提示以PC为主,但通过消息漫游,手机上也可同步收到消息但不提醒直接存入消息记录;若用户离开电脑去开会了,在会议室里想用手机继续QQ服务,则可以直接在手机QQ上阻断PC的连接而回归到移动场景中;
B. 同样,用户若在家里沙发上坐着,想用IPAD登录QQ服务,也可用类似的方式;将来有了电视QQ,或在车载QQ中,也都可以用QQ一扫二维码即可实现从移动场景想其他终端场景的切换,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QQ控制切换回来;
4)手机QQ变成一把“钥匙”
手机QQ二维码扫描登录,可以配合QQ Connect成为全新的认证体验;将来应用于各种场景中。
手机QQ在一些功能上复制了QQ的查找好友等关系链延伸能力;也提供了基于LBS的关系链拓展;在基于熟人的社交关系拓展上,目前还没有很好的体现。
就像QQ和Qzone一样,手机QQ天然是要和Qzone融合在一起;就像微信和朋友圈一样;只是在关键路径需要提炼和简化,需要更遵守移动场景下的特色;比如把不适合在手机展现的内容过滤;功能再做减法,入口更收敛;TIMELINE更纯粹。
三、平台化
手机QQ很长时间内,是一个软件而未平台化;所以很多长尾的内容更像是堆砌的渠道入口;但新版本我们看到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实现了可卸载的插件化。
架构的平台化是业务开放和商业化的基础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支撑,必然会错过最佳商业化的机会。
小结:手机QQ团队也是一个有光荣历史和辉煌的团队。非常高兴的看到,手机QQ目前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虽然慢了点,但不晚。围绕着通讯价值的改善,可以接近甚至对齐微信;在社交价值上,和手机QQ空间更流畅的融合;平台化的改善,以及未来具备向移动互联网开放的能力;
手机QQ,本质上是属于QQ服务在移动场景下的产品形态;从未来看,它在能力和微信都可以很快对齐,不管是通讯,社交,还是平台化。在快速解决好这些历史问题后,手机QQ将变得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甚至迎来期待已久的商业化。
当然,手机QQ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执行效率,或许已经超出了技术,产品问题的范畴,需要有更好的组织结构来保障;比如跨部门联合项目,甚至更深层次的组织融合。处理手机QQ的问题,需要跳到QQ整体统一的高度来审视,而且很多更优化的体验,需要QQ和手机QQ深度的融合来给用户提供整体优质的体验。
第四部分:
在解决好基本问题后,手机QQ会和QQ协同获得更好的发展;能力和平台化基本对齐微信;那么未来和微信的核心差异在哪个层面?我觉得是品牌层面的主动谋划,微信向左,QQ向右。
品牌和文化内涵靠时间和历史沉淀,也很难改变;过去的十年,QQ品牌内涵和所辐射的用户群结构并未发生本质改变; 而微信作为一个没有历史包袱的新品牌,覆盖到了QQ一直无法覆盖到高端用户群体;这是非常宝贵的贡献。
关于两个品牌的演绎和坚守,不仅是开放竞争的问题,而是主动战略规划、演绎和坚守;也许QQ变成不了微信,但也怕微信变成第二个QQ;因为从用户群发展来看,劣币驱逐良币。
1) 大一统的QQ,会超越原来的QQ
历史赋予QQ品牌更加年轻,活泼,生活,温情的内涵;一如QQ的电视广告所营造的影响和氛围;”弹指间,心无间“;从QQ母品牌下孕育了庞大的子品牌体系,和各类QQ系的产品,未来还将孕育如电视QQ,车载QQ,甚至QQ电话等更多的产品形态;QQ品牌文化的底蕴之深厚是过去互联网十年发展的产物;我认为,QQ品牌作为腾讯企鹅帝国的龙脉和根基,是短期内崛起的“微信”品牌所无法比拟的,其文化内涵不在一个量级层次,微信替代不了QQ,QQ也代表不了微信。
2) 微信,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寻找和坚守品牌边界
微信,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诞生不久,但是它很好的集聚了QQ品牌所无法触及的高端和商务用户群;这正是打中了原来MSN和新浪微博的核心群体。
个人觉得微信应持续经营好高端化和清新简洁的形象;避免过度娱乐化,避免成为第二个QQ;每次看到央视或报纸报到“微信约炮”等负面事件,都觉得很紧张,很担心这些累积的口碑会劣币驱逐良币,伤害到腾讯好不容易获得一个高端品牌。
没有哪一个品牌能包打天下,微信也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3) 微信,接盘和超越MSN,和QQ组成双子星品牌垄断全量用户群
微信,应该考虑接盘MSN的未来市场;MSN未来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留下一个市场机会;基于工作场景的通讯工具还是非常有需求的,QQ因为品牌问题满足不了这个市场;而微信目前已经推出了网页形态用来覆盖PC场景,个人觉得应适时进一步发展PC客户端版,用来实现文件传输等一些网页形态解决不好的能力,一举巩固这个市场;和QQ一起,垄断国内市场。
4) 微信,国际化品牌;QQ,民族品牌,本地化和华人市场
历史上,因为QQ品牌和产品中的本土化元素,比较难国际化,但它可牢牢守护本土和华人市场,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品牌。
而微信,更加工具化和清爽,交互和体验上容易获得国际化认同,借助天生的 APP STORE等国际化平台可帮助腾讯孕育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
5) 在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化和开放平台方面,未来手机QQ和微信都将大有可为;
并且,在商业模式最成熟的移动游戏和娱乐化应用市场上,手机QQ甚至会比微信释放更大的能量;而更看好微信在支付,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层面的探索。
版权所有: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阅更新:您可以通过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马化腾:这就是微信和手机QQ最大的区别
来源:腾讯科技作者:王可心责编:木木
5月7日消息,2013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今日召开,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在《对话》环节表示,手机QQ和微信不是相互替代关系,而是自我更新,差异化发展。
手机QQ与微信不是相互替代关系
马化腾透露,微信与手机QQ一开始没有太大的区别,微信最初导入的关系链全部是QQ关系。而人们的手机里面存在庞大的真实的关系链,即通信关系链。微信让手机通信关系链和积累了十几年的互联网的关系链融合起来,形成了更加丰富、更加实名化的关系链,这是微信和QQ最大的区别。
微信和QQ第二个区别是语音通信。过去QQ没有语音通信功能,全部靠打字。语音通信让微信的体验和传统手机QQ有很大的区别。
马化腾表示,过去手机QQ动作之所以慢了,最大问题是组织架构问题,QQ、QQ空间、手机QQ在三个不同的事业部,做一件事情把几个产品捏合起来很困难。腾讯做了组织架构调整后,解决了上述问题。“不能怪产品做不好,而是没把组织理顺。”
马化腾表示,手机QQ产品线已全部梳理一遍,和微信差异化竞争。二者不是相互替代关系,而是自我更新。他还透露,手机QQ活跃账号接近微信的两倍。
腾讯拿到的是移动互联网站台票
主持人向马化腾提问:“很多人要拥抱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时代来临了,而是为什么每次都抱一个空,而你能抱一个满怀,这到底是靠什么样的直觉或者是判断,或者是能力?”
马化腾回答说,腾讯也曾抱空很多东西,包括早年的电子商务、搜索。腾讯最早、最擅长的业务是即时通讯和网络社区,因此转向移动互联网时,理所当然最敏感。
“坦白说也惊出了一身冷汗。不管你在移动互联网大浪潮面前有多强,稍微疏忽,也许是一个月可能就翻船了。不要看很多公司好像很大很强,其实都可能是不堪一击的,所以要报着对行业演变的敬畏之心,战战兢兢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把服务做好。”马化腾说。
外界评价腾讯已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马化腾表示,这是外界给腾讯封的船票,自己觉得还是很担忧,因为仅仅是个站台票。你能不能坐到终点不知道,是一个人上去了,还是一个团队上去了,不知道。有很多人往上挤,是和睦相处,还是最后打起来了,也不知道。
“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未知,但我们仍然很有激情、有兴趣去探索。我觉得它的美好之处在于它的未知,这个行业是蓬勃发展的行业,很多人都有机会一起上这条船。”马化腾说。
大家都在买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微信官方:我们是如何打败QQ的?
微信把握了产品核心,正对用户核心诉求,不断的发掘新的功能,趁QQ“舒适安心“之际,半路杀出,攻陷突围,一举成为当下最流行普遍的社交工具。
首先说明,利益有点相关,视角不同,也许能说点新意。而且我是最早关注微信和类似产品的人,其实这一轮角逐也很跌宕起伏的。微信的机会其实是QQ团队自己给(cuo)的(guo)。其实腾讯要大大感谢张小龙,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也许今天腾讯就一钱不值了,内部优化总好过外部革命。腾讯当年的QQ和手Q不是一个团队,手Q在无线,QQ在即通,后台都在即通。手Q当年活的其实很滋润,也许就是太滋润了让他忽视了发展。无线当年错误的把重点方向定在了山寨机方向(不是安卓呀,是MTK机器那个方向),而且团队分在若干个地点(当然包括其他产品),深圳,北京,成都,武汉,上海都有啊。内部合作其实一般,只是大发展让很多问题掩盖了。当然其实山寨机是未来这个论点在2010年前也成立,当时安卓还没有这个气候,做个应用是个很苦B的事情,各种分辨率,各种机型。豪门应用屈指可数,手Q才是那个无论什么机器都愿意预装的产品。当年的手Q其实不是一个通信产品,而是一个portal (见过的人都知道了),他是新闻,WAP,游戏,APP市场……各种东西都塞了进来。那个年头是无线大发展的年头,无线顺风顺水,产品众多,却没有发现危机其实就在不远处。
而诞生微信的广研和张小龙,在腾讯的版图上,主要产品是QQ信箱,虽然也是明星级别的产品,但只能算偏安一隅的小诸侯。而当时腾讯的其他团队,也都在PC转手机的过程中,很多产品多多少少和无线的产品有点冲突。就算在手机上的QQ产品,即通也有一定的相互涉足。其实有一些内部竞争和内部消耗。这还不算手机Qzone,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无线是一个腾讯根据市场划分的部门,所以当年手机上的产品大多是无线部门的,往往是其做手机应用,其他部门做PC产品和后台。无线为腾讯的发展作出不过不小的贡献,在腾讯游戏部门没有发展起来时,SP的年代(05年以前)也是腾讯收入的大头。)套用一个台词,时光荏苒,光阴不再,转眼到了2010年,风云突起。外部看来,安卓开始统一市场,小米开始走上正轨,苹果也被大部分白领接受认可,山寨机开始风光不再。然后,据说是小龙先发现了国外市场有类似产品。然后建议做,但无线没有响应,最后广研开始动手了做了。当然这还得益于一件事情,当年的即通是个比较开放的部门。老板当年也考虑了各种关系链共享。(当时甚至希望所有的关系链都放在即通的后台,大部分产品也是这样做的,但微信其实没有这样做,不过在当时看没啥,只是回首成了恩怨情仇。)当时中国市场其实有也对手,米聊。但是米聊实在是太搓了,体验做的一塌糊涂,真不是埋汰这个对手,允许让他访问了我的通讯录,居然不能马上找出好友,要等第二天看才能看到,登录后界面就白花花空白,多少用户就这样用脚投票了。其实还有一个,飞信。但完全是一个为了封闭考虑的产品(也不想想,一个交流的产品,你封闭起来搞有屁意义),不提也罢。微信1.0这方面体验还不错,访问了通讯录好友就蹦出来了,而且比人家多了一条关系链,QQ。但其实当时的微信还只是一个普通产品,没啥特别之处。必须承认,QQ(特别是后台数据)在微信早期是对微信有相当的的帮助的作用的,比如登录入口,关系链等。直到有一天:语音聊天(对讲机),微信2.0 出现了,微信一下就成了不同的产品。大家交流的方式不再是短信,不需要手指输入,轻轻松松,简简单单。这就是那个爆发点,从此他和其他产品开始不同。随后其他产品就开始被甩开好几条大街了。而后无线当年也有一些反攻,比如Q信等。但机会已经不再了。
后面的,附近的人,摇一摇,群(可保存的),朋友圈,公众号,支付,游戏。不得不说,张小龙是个非常非常好的产品经理。大部分产品经理只会加法,很少有产品经理把减法做的如此完美。当年公众号愣是被张小龙拖到了一个页签里面,他的目标就是不骚扰用户。这是要是搁在其他产品。还不痛苦纠结死。虽然今天手Q的同时在线,活跃数据还真不错。但大潮有时候来了就挡不住了。后面手Q和无线的苦日子就来了……而后手Q和即通已经合并为一个部门,各种产品线都进行了整合。讲一个小故事,当年手Q和微信一起做接入游戏,大家接口也类似,发布步骤都两边要求完全一致。(外面看是一家人,里面早就剑拔弩张了),结果一上线。微信从裙底(这事微信保密到真没几个人知道)抖搂出来一个小游戏,打飞机,QQ的产品经理完全傻眼了。这个简单到不能再简陋的打飞机好在哪儿?第一,小,内部集成,用户迅速体验,第二,迅速培养了用户群,用户习惯,玩法习惯,第三,依靠口碑抢占用户,新闻效应那个好!我必须说,我当时是服了,高下立分呀!!!时至今日,国内的即时通讯产品也就这两人争夺天下了(momo定位不太一样),QQ在年轻用户群更有优势。微信对白领,20岁以上的用户更有吸引力。大家不分伯仲,也好,有竞争才有发展。但未来,我看好微信,因为更纯粹(虽然我不看好微信电商)。但说一句腾讯必须警醒的话,在移动的年代。由于通讯录的存在,关系链的优势真的不大了。大家人人共有了,你慢一步,也许就永远赶不回来了。未来如何,还真不好说。说白了,几点:1、互联网时代,没有舒适区域,QQ就是败在这个问题上了。你看各大著名企业也是一样的。你的衰落点就在你认为的最好的的时代。大公司都是被自己玩死的。王朝也一样。2、好的产品经理知道自己产品的是为谁服务的。好的产品经理会改变用户习惯。好的产品经理都是做减法的。说的都是公开的事情,只是视角不同,整理起来就不太一样,不匿名了。忘记了,小龙也是一个程序员出生的产品经理喔。说来挺励志的。最后,向小龙致敬。
前面很多朋友认为QQ(的关系链)其实是微信成功的秘诀。我觉得对也不对,对在文章前面提过,QQ(后台)早年对微信的帮助不小,登录入口和关系链都给了微信。但话说回来,微信的定位倾向熟人交流(产品的核心诉求也在此,所以我觉得微信的微信电商希望不大)。QQ是早期互联网诞生产品,好友关系是比较随意的。我其实并不希望这些人知道我的微信号。现在微信应该是没有用这个关系链了。有个朋友问为何手Q集成发语音功能的时候却没有占领这么多市场?和朋友聊天,手Q早年确实有语音的尝试。但基本失败了,核心问题是怎么用?没想明白。(好像做的是聊天室吧)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手Q集成语音就能翻盘的,是用户渴望什么样的交流,和你的产品面是为什么用户群服务的问题。手Q的定位是不准确的,比PC的QQ还不准确。他成了一个移动服务平台,但却没有在通信工具上作出更大胆的尝试。而且手机年代,我们希望的更多是熟人交流(非要说微信是约炮利器我也没 辙),更好的交流方式(按住,说话,松开,消息就出去了)。手Q栽跟头的战略层面是,自大了,轻敌了。战术层面看问题在于:手Q自身定位的问题(用户要的不是功能的叠加,而是解决他们的需求),操作习惯照搬PC的问题,QQ关系链本身的问题。而当想回头转型的时候,你历史的成绩,原来团队,反而会成为你变革的阻力。雅虎如此,诺基亚如此,微软也如此。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图文推荐
最新专栏文章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a rel="nofollow" class="red" href="" target="_blank" color="red新版网站排行榜
===全新上线===
网友热评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中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