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知识整理思维导图图法对于孩子整理笔记有用吗?

思维导图真的有效吗?
思维导图当然是有效的,不然也不会这么这么多人用它、喜欢它。但要小心的是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万能的工具,过于高估它的价值,也不要形成依赖心理,任何问题都拿来用。现实中,由于思维导图已经被大量商业化,被夸大宣传,所以人们很容易高估它的价值。下面稍具体讲一下:先来说说脑图的优点:正如其创始人托尼·巴赞所强调的,思维导图可以有力地激发你的联想,通过一个关键词激发出更多的关键词,然后再衍生出更多的……同时丰富的色彩、形象的图示等,也能起到激发思维的作用。另一个优点是思维暂存的作用,当人在思考一个复杂的事物的时候,会冒出很多很多想法,但是人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能力又十分有限,所以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方式把灵感都记录下来的话,它们就很可能马上溜走,无影无踪。而思维导图鼓励你用一种灵活的方式,把想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所以一般人做完一张思维脑图,往往会惊讶于自己竟能收获这么多样和丰富的想法。但是,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是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而且我也经常发现,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告功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如此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只要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所以我觉得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从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变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最后附送一个网址:看了你就会知道,我所说的Mind Map只是思维工具之一实在所言不虚。世界很大,心智更大。
@采铜 说的很精彩,再次补充一些其它的内容:这个问题没有界定条件范围太大了思维导图是否有用,在于你的目标是什么,如何使用它?在大多数的商业宣传都把这个东西过于夸大,这个东西就象PPT,把它用在合适的地方,擅长的地方当然有用,你非要把用思维导图来做不擅长的事,就没用。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什么地方都用,它只是一种思维工具,并不是万能的,既然是工具,必须有它所擅长的或不擅长的地方。托尼·巴赞 在他自己的Blog上归纳过思维导图的作用:Mind Maps can be applied to most of life's situations that involve any learning or thinking. As an individual: to do 'lists'; problem analysing/solving.
As a learner:
concentrating.
As a worker/professional: BrainBlooming. All these Mind Map Applications (MMapplications) reduce the time s heighten the thinking effectiveness and clarity and 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and enjoyment of the activityA Mind Map makes study, work and thinking enjoyable!Uses
BenefitsLearningReduce those ‘tons of work’. Feel good about study, revision and exams. Have
confidence in your learning abilities.OverviewingSee
the whole picture, the global view, at once. Understand the links and
connections.ConcentratingFocus
on the task for better results. Using all of your cortical skills attracts
your attention.MemorisingEasy recall. ‘See’ the information in your mind’s eye.OrganisingBe on
top of all of the details for parties, holidays, projects or any other
subject.PresentingSpeeches
are clear, relaxed and alive. You can be at your best.CommunicatingIn all
forms with clarity and conciseness.PlanningOrchestrate
all details and aspects – from beginning to end – on one piece of paper.MeetingsFrom
planning to agenda, to chairing, to taking the minutes … the jobs are
completed with speed and efficiency.TrainingFrom
preparation to presentation they make the job easier and much faster .ThinkingHaving
a method to analyse thoughts – almost a ‘way-station’ for them.NegotiatingAll
the issues, your position and manoeuvrability in one sheet.The
new brain-storming in which more thoughts are generated and appropriately
assessed.常用领域:看过一个国外思维导图Blog的调查报告,有500多个人参加投票,里面说过思维导图软件用得最多的领域前10名是:待办事宜、准备演示、做笔记、问题解决、项目计划、做决定、知识管理、项目管理、个人思考和写作,有43%的人,认为思维导图对自己最大的帮助,是清晰思路。缺点:1、它是一种树状的信息分层可视化展视,结构比较固定,不适合分支间互相交互比较复杂的信息展示2、只能以一个关键点为主,局限性很强3、完全按思维导图的规则来做,制作一张思维导图非常费时间,4、进行系统的思考不能只用思维导图来展现,最好用其它的方式做为补充:比如流程图、鱼骨图、SWOT。5、需要花些时间练习,否则完成的思维导图会过于简单或只适合个人,他人很难看懂6、很多人过于注重思维导图的规则和手绘,而不考虑实际情况,要了解每种工具的优缺点,尽量应用它的长处而不是短处。
  2009年工作时接触EDraw Max,第一次接触流程图软件,第一次发现除了用word理顺逻辑、调整逻辑顺序,原来还有这么好玩易于调整的软件。EDraw Max并非简单的思维导图软件,它更偏各种图形绘制。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我,最初使用EDraw Max是因为工作必须,后来是觉得也还不错,当离了工作便不再使用它。很遗憾没能使其日常化。  2010年与2011年之间,因为非必须,也只是断断续续地接触思维导图,并没有过多的使用,也时常惦记要好好学习思维导图,但终究只是惦记。作为一件想做而未做的事情一直占据记忆空间。  时间进入2012年,工作与成长的双重需要,我开始重拾思维导图,那时开始大量的画各种思维导图。工具介绍思维导图,作为一项工具,是一种视觉化的表现形式,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图表的形式描绘出来,让我们的表达更具有逻辑顺序或结构分层,同时又能够发挥思维的扩散性,让我们更随心随想的记录。  作为一项工具必然有其优缺点,需具备相对开放的态度,它能够把事物的要点及其相关的简明扼要的表达出来,能够发挥天马行空的串联思考,与此同时,它不可能长篇大论的表达,它是一种逻辑工具因而某种程度具有画图人独有的思考逻辑。  我不是工具控,我只是喜欢尝试。对于各种工具出于各种原因都乐于尝试,但通常最终会回归实用原则,使用思维导图也是同样的道理。最初接触思维导图,因为还没到必须的地步,便只是简单接触,到后来因工作、生活、学习的需要,它终于在不断使用里变成日常工具的一部分。工具种类  我接触过的思维导图工具:MindManager(推荐,)、XMind、FreeMind。  不知是因为先入为主的使用习惯问题还是真的MindManager比较好用,三个软件对比使用过后,最终我还是坚持使用MindManager,也更倾向推荐MindManager。当然我始终认为工具是一种个人使用习惯问题,工具本身没有太多的好与坏,唯有使用者习惯与否的问题。我从不问别人哪个工具更好,也没法回答别人哪个更好,每一个软件都有其特定的受众群,有多少人喜爱它,就有多少人不喜欢它。喜欢,这么主观的情绪,怎么可以简单用好坏来区分呢?因此,找到你使用起来顺手的就好,久了就懒得换了,就喜欢了,别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工具用途  我的思维导图使用综合概括为三大类:成长分析、学习记录、工作整理。示例如下图:1.成长分析——自我整理  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自我整理,包括有形的(电脑文件)、无形的(所需能力)。利用思维导图分析自己拥有什么、缺少什么、应该努力什么,在整理中不断进行成长回顾,自我模块的逻辑调整。2.学习记录——记忆整理  使用思维导读帮助学习,如做读书笔记、整理别人逻辑不强的文件、将别人的资料形象话,通过将文字资料转换成思维导图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一般情况下,我更偏爱文字,对文字也具备较强的记忆能力,但做思维导图的过程常常是二次记忆的过程。我阅读一本书,通常是第一遍纯阅读,第二遍或第三遍才进行思维导图笔记整理,整理的过程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逻辑顺序的调整。  3.工作整理——框架构建  将思路转换成可视思维导图,有时是自我头脑风暴、有时是思路的理顺、有时是逻辑的调整,总之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框架构建,让逻辑结构更清晰。使用原则  2012年开始大量使用思维导图,一方面原因是心里一直惦记着要学习它,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作、生活、成长遇到了较大的纠结点,希望需求突破,由此开始全方面的整理自己。思维导图作为一款理顺思路,清晰逻辑的软件,它在整理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边画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边整理的过程,整理成长、整理学习、整理工作、整理文件夹……一切都需要进行阶段的整理,无论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整理是一个分析总结的过程,借由整理能更好的看清自己。  我认为思维导图的使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要你安装了软件,打开软件,开始使用。只有你真正开始使用它,你才会了解它,才能明白它的用途,否则就像我2010年至2011年一直惦记着要学,但总觉得看起来好复杂,一直都只是作为一件待办事件放在哪里。很多事情都如此,未曾开始总能有无数困难假设,可当迈开行动的第一步后,却发现原来曾经恐惧的困难根本不存在。所有困难都在于如何迈开第一步和坚持走完第一阶段,正如整理自己一般,它既容易又困难,关键是此时此刻开始整理自己,并持续不断的整理。原文链接:
收敛能力的要求远大于发散思维能力。应用思维导图时,需要总结归纳的能力,否则很难讲“想法”发展成生产工具
个人觉得脑图适合以下:1,工作计划2,写作一个大专题的时候,列条目3,出行计划时的准备工作4,会议记录其实,把事情弄复杂了真心没有必要。
我觉得它不适合最开始的发散过程,更适合发散后的收敛总结。
看到这个题目好激动。我可以自夸地说一下自己算是用思维导图的一个成功例子么……哈哈高中的时候最讨厌历史了,因为很讨厌背那些东西。后来看了《学习的革命》,就将历史课本、政治课本、地理课本,每一章都画成思维导图。文字简洁,系统清晰,还喜欢自己加些卡通画。这样平时没事拿出来看看,有天朋友来问题目,突然发现自己几乎可以把整本书的内容都背下来了,甚至可以说出哪个知识点在哪一页。后来我整理的这些东西还被老师拿去各个班分享去了……历史从此从C一跃而成A啊。现在想来,效果如此明显估计是因为:(1)历史政治的高中内容特别适合这种一层一层的表现形式,画成思维导图的模样后层次非常清晰;(2)把每个点要记住的内容一层层分解下去,因此看起来要背诵的内容少了很多,想象那些线是自己的神经末梢,每一根神经末梢用来记一个知识点,真是绰绰有余了,这么想着,心理上就轻松了许多;(3)我是图形记忆胜过文字记忆的人,自己平时也喜欢画画,于是就把能转换成图形的东西画成简笔画的形式,例如政治上说过财政,就画个钱袋子,历史上说到打仗,就画小人拿着枪什么的,以后每次一想到知识点就想到画,接着就想到画边上的字了。所以,经亲身实践,思维导图相当有用,但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这种方法的。
思维导图只是个工具,工具肯定是有用的,问题是看你怎么用了。曾经膜拜warfalcon大神(他正在践行一天一本书的行动),我搜到一堆他分享的思维导图的读书笔记,觉得热血澎湃,真希望(YY)这个人是我。虽然有许多声音说直接看这些读书笔记就够了,但我还是固执(傻X)地不愿意吃别人嚼烂了的食物,搜了一些关于思维导图的书、一些付费的免费的课程,想要动手试试。于是,也许和许多人的经历一样,陷入了唯技术论的怪圈里:总想着怎么把书里的重要知识点包含在一张图里,“这里也蛮重要的,要不也加上吧?”“这一点不能遗漏,要不然就不完整了,因为目录就是这样排的啊”“要不看看人家的笔记,哪里要补充的?”其实到最后成了详细版的目录,哪里都是重点。总想着“要不给这个关键字配个图吧”“要不改个字体颜色线条粗细吧”“要不标个字母数字或者符号吧”。。。陷入技术无法自拔的泥潭里,更要命的是,为一本书做思维导图,花的时间一不小心比看书的时间还要多。总觉得我把思维导图做得越细致,我掌握的内容就越多。这其实是很可悲的心理,觉得自己花了这么多精力这么多时间整出这一幅图来,必须得有直观的效益。但事实是,很容易成为知识的搬运工,很辛苦,收益又不高。到底自己记下的东西有多少是理解了的或者说是理解到位了吗?有多少是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了一番思考了的?仅仅把作者的观点罗列出来,把觉得重要的观点整理出来,自己到底内化吸收了多少呢?能应用多少呢?
再要不就是总觉得我把思维导图做得越细致,我记忆的内容就越牢固。其实做完才发现,密密麻麻花花绿绿的图,我们到底会花多少时间去看呢?虽然说,在绘图的过程中的确会在某种程度上加深记忆,但绝不可能指望做完图就等于我记住了。复习是很重要的步骤,但是由于把图画得太满,留给我们回忆的空间太少了,更要命的是,一看到这么复杂的东西,头大。以上是我作为一个年轻的使用者的体验(歧途)。总结来说,就是:要明确思维导图只是辅助工具,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不要迷信他(这一点何明璐已作充分说明);使用时一定要坚定立场,明确目的,不要沦为工具的奴隶,耗时费力又没效益的买卖咱们不干;要注意将知识按自己的逻辑和实际情况重整,讲究个性化。要注意突出重点,为我所用,不必囊括所有观点细节,简单明了为上佳,注意复习。为了避免看完书我是我他是他的囧境,可以在思维导图上加入自己的感悟、体会,简单几个关键字就行。最后,再啰嗦一句,别太贪心,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
上个图,说明下我在用它干什么
试了好多个软件,后来还是觉得在一张白纸上用笔写写画画更舒服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辟谣:思维导图到底有没有用? | 谣言粉碎机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230957人加入此小组
昨天, 转了我一条思维导图读书笔记微博,某网友在评论中指出,思维导图是一种费时无效的方法,并说脑科学家Terrence Sejnowski有论文证明思维导图的无效性。向这位网友请教论文来源,说是wiki上有链接。可查找之后,判断Terrence Sejnowski作为一个研究基础理论的学者,应该不会做这种应用工具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当然也没找到论文链接。后联系该网友,又答称Terrence Sejnowski是认可他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我只能猜想这位网友记忆有偏差,只能另找论文根源了。后在果壳网搜索到这样一篇文章,如下:谣言:果壳这段文字,是援引自豆瓣对一本思维导图书籍的书评。评论者清晰地指出,Farrand等的研究证明“思维导图在记忆增强方面的作用无法得到支持”。如果真是如此,那思维导图众多的使用者,真的的是被一个神话欺骗了。----------------------------------------------------------------------------------------------------------我找到了这篇文献,阅读后,发现这篇实证论文,得出清晰的结论是:思维导图提供了一个学习文字材料的有效技术;即便是对初学者,使用思维导图作为学习工具也具备有效性。对远期记忆的增强作用,思维导图是非常明显的。另外,作者认为应该在医学院的早期学习中,加入思维导图学习,替代传统(死记硬背)方法。从作者的参考文献来看,已有不少针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类似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的。真的是很奇怪,发出这个书评的,究竟是缺乏严谨的态度把论文翻译错了呢,还是有意拆那位书作者的台。(看评论,书作者应该是恼羞成怒与这位网友进行了辩论,之后又删除了自己的所有评论。我只能同情地说,E文不好被人欺负啊。)闲话不多说,下面上这篇实证论文的完整译文。原文献在百度文库中有,感兴趣的自己搜索下载。如翻译有错误,欢迎指正。========================================================================思维导图有效性的研究The Efficacy of the Mind map Study TechniquePaul Farrand, Fearzana Hussain & Enid Hennessy翻译:段燚目的:检查使用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技术改善文字信息记忆的有效性。设计:为获得基准数据,受试者首先完成一个基于600个词的段落的短测试,之后被随机分为“自我选择学习方法(组1)”和“使用思维导图(组2)”两组。在30分钟的间歇之后,组1面对之前看到的文章段落,并被告知应用现有的学习技巧。组2学习思维导图技术,并被要求应用到这个文章段落中。在一个干扰任务和一周之后,对回忆进行测量。背景:伦敦大学巴兹和伦敦医学及牙科学院受试者:50名二、三年级医学生结果:相比基线,即刻测试显示,两组对材料的记忆都得到了改善。但这种改善,仅思维导图组在一周后还保持。思维导图组的事实知识相较基线增加10%(95%的置信区间:1%-22%)。但本组使用这个技术的积极性较低。如果积极性调整为相等,则使用思维导图的改善,可以达到15%(95%置信区间:3%-27%)。结论:思维导图提供了一个学习文字材料的有效技术,但在思维导图被作为学习技术普遍采用前,应首先考虑改善使用者的积极性。Medical Education -431介绍:最近出现了使用思维导图改善医学信息记忆的教育材料[1]。思维导图这种技术[2],是将不同来源的信息,以图形化的形式呈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重要关键词。导图的制作,首先在中心画出呈现学习主题的图片,然后从中心图中延伸几个表现副标题的分支,如果有可能也结合图像。副标题相关的重要信息细节,写在进一步延伸的小分支上。持续这个过程,文章中包含的主要信息,就得到分层次的组织。越综合的信息,越靠近中心,越细节的信息,越向外延伸。阅读导图时,从中心图像开始,然后是右上方分支,其它分支按顺时针方向检阅。整个过程中,图像、颜色和材料的空间安排很重要。同时,思维导图中很多方法,被个性化整合进其它学习技术中,和其它单独方法结合使用的效果,还没有进行过检测。个别整合图形、色彩及关键词空间安排的学习技术,相比死记硬背,被报告能极大改善记忆。例如,将一系列关键词以独特的模式进行空间安排,之后建立联系,可以极大改善记忆,这是类似蛛网图的学习技术中的通用方法[3]。基于图形的学习技术,如位置记忆法[4],在一项研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每个词和特定的校园位置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改善了对40个词的记忆[5]。将色彩增加到图像中后,基于视觉图像的学习技术,显示出更高大的效果[6][7]。整合使用这些方法的学习技术可以改善记忆,并不奇怪。即使分开使用,这些方法也可以帮助那些被报道能改善记忆的认知过程。处理层级理论[8][9]提出,在学习新材料时,决定成功的处理层级,在之后会被取消。这个理论认为,使用更深层级处理,比如从得到的信息中提取含义,比仅仅排练或写下的浅层级处理方式,能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对材料的精心阐述,被提出是另一种改善记忆的机制[10]。精心阐述要求在新得到的信息和记忆中保存的信息之间建立关联(主动促进)。当这些关联建立后,既有信息可帮助新信息的吸收及记忆。另外,信息的独特性影响其易记性。更独特或被加工成更独特的信息,相比记忆轨迹与既有记忆相似的信息,回忆起来更加容易[11]。在不同学习技术在改善记忆的有效性被实证方法证明的同时,这些研究结果在教育材料设计方面的应用,却令人失望。这些技术的应用,被局限在对关键词的有序列表的记忆上[14][15]。另外,这些方法被证明对改善短时记忆有效,但长期的改善还不清楚[16]。如果这些被普遍采用的学习技术应用于基于“问题导向学习(PBL)”的医学课程,其限制性还非常不明确。由于PBL的重点是强调自学方法,学生需要能帮助改善他们对文字材料记忆的学习技术,同时深化PBL中获得的层级。考虑到目前学生通过PBL,在回忆事实型知识时,考试的表现要比传统授课教学的课程差[18],这种学习技术就尤其重要。另外,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组织信息,有可能克服在大量无序状态的知识进行PBL时的不足[19]。尽管思维导图可能是针对PBL课程特别有效的技术,它的有效性还是需要在将其推荐给学生前进行验证。本论文检查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技术是否有效,以及它是否可以克服以前学习技术被识别出的不足。方法:样本看到招募广告后志愿参与研究的50名伦敦大学巴兹和伦敦医学及牙科学院的二、三年级大学生。平均年龄是20.1岁,31位女性,19位男性。按报名次序,参与者依次被分到按受试间设计的两组中(思维导图组对自我选择学习技术组)。分组后,除思维导图组男性稍少外,两组成员的特征相同(见表1)。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受试者退出。材料在《科学美国》中选取一段600词的文本,话题是关于运输的不常见形式,以确保最小化受试者以前拥有相关知识。根据文本设计15个问题,所有问题有相似的长度,要求受试者回忆文本中的某一具体部分(例如:“谁命令取消了原子能飞机项目?”)。问题依据分散在文本中,以避免天花板和地板效应,且具有相似难度。整个研究中,问题集的展示次序对不同的受试者和阶段完全随机。结果将分组作为自变量,在阶段1和阶段2中正确答题数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在解释差异时,两组的基线都作为协变量参与分析,且其均数相对正确答题的基线,没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而在1周后,结果则具有显著差异(P=0.07)(表2)。未调整的数据见图1。但是,在积极性的自我评估中,两组有显著差异:思维导图组有意外的低积极性水平(均数=2.8,标准差=0.67),自我选择技术组(均数=3.2,标准差=0.78)。因为积极性的差异,积极性被作为附加的协变量,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再分析。经过对基线表现和积极性的调整,思维导图组合自我选择技术组的表现,显示显著性差异。在阶段1和阶段2,思维导图组都回忆起明显更多的正确题目。在1周时间后,使用思维导图也显示出明确的学习优势(表2)。积极性对两组具有不同影响,这个结论也通过控制基线表现得到的不同偏相关模式得到支持。在阶段1和阶段2,自我选择技术组的积极性都和表现显著相关。但是,在思维导图组,这个相关性较小,仅在阶段1达到了完全相关。但是,在解释这些偏相关关系时,由于两组的样本量都较小,需要谨慎。(另外,使用性别作为另一个协变量时重新分析时,结论没有任何改变。)讨论:分析数据显示,思维导图技术具有潜力改善文字信息记忆的效果。如果没有积极性的改变,使用思维导图技术可以有约10%的提升,如果积极性改变,有13%的提升。思维导图不太可能对学习过程造成负面影响,因为95%的置信区间的低端部分,排除了超过1%的变坏部分,那些不喜欢这项技术的人更可能继续使用他们当前的方法。阶段1和阶段2,对基线分数和积极性进行调整后,思维导图技术组正确回忆的题目相比对照组的增加,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性。重要的是,使用思维导图技术,超过1周后记忆优势仍然保持,正确回忆相比基线分数有24%的增加。自我选择技术组的记忆表现在一周后,相比基线变差了6%。仅仅接触思维导图技术一次,一周后复试,记忆表现的改善还明显保持。这证明,这种学习技术相比其它局限于短期记忆效果的方法,具有更现实的价值。两组间记忆表现的差异显示,使用思维导图产生的改善可能是由于认知过程的改进。但识别这种认知过程的特征超出了本研究的范围,它有可能是激发了相对传统学习技术更深的信息处理层级,从而与医学生更好的理论表现建立了联系[20]。但是我们也知道,因为学生不会自发地使用可促进深层级学习的策略,所以培育这种学习是非常困难的[21]。一个意外的发现是自我选择学习技术组的积极性,远远高于思维导图组,尽管这一组参与者接受了思维导图技术的培训。培训与积极性之间的直接关系,已经有大量报告[22][23],之前的研究也证明,任务培训经常能提高使用一项学习技术的动机[24]。培训被认为可以将个体的努力聚焦于给定的任务,而不会转移到其它任务上,同时,可以增加个体投入的时间[25]。对两个组,在积极性和记忆表现方面,都有确定的关系[26]。这个关系在思维导图组相对较弱,但在阶段2,也仅有很微小的显著性(P=0.07)。对思维导图组的低积极性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对使用记忆策略作为学习帮助的抗拒。之前的研究报道过,学生,尤其是男性,不愿意采用很多记忆策略,而更愿意采用传统的方法,比如重述、背诵和摘要总结[27],这些是自我选择技术组所采用的。因为思维导图组被培训和指导使用他们不情愿使用的方法,他们的积极性会比另一组低[28]。如果医学生使用时相信思维导图可以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或者使用思维导图学习医学相关信息,他们的积极性可能会达到更高水平。之前的研究证明,学生仅仅在学习感兴趣的内容时,才有动机使用记忆策略[29]。应该注意,可以预期如果能提高使用思维导图技术的积极性,使用思维导图会有更大的收益。本文证明,即便是对初学者,使用思维导图作为学习工具也具备有效性。我们可以审慎地在医学课程中,更多地使用思维导图,这也得到教育研究文献的支持。思维导图看起来特别适合基于PBL的医学课程,因两种方法都支持和鼓励学生采用更深层级的学习。但是,在推荐思维导图作为学习方法前,要进行有效的培训,激励学生优先于其它传统方法来使用思维导图。以此为目的,可以在最初几个学期的医学课程中,加入思维导图训练课,同时补充其它在PBL课程启动阶段学习的技巧。可见,在豆瓣、果壳上对思维导图进行批判,对本文献进行了错误的引用。不喜欢思维导图的,当然可以继续拒绝。但请不应编造科研结果,不应以讹传讹。声明:我和思维导图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既不写书,也不教学。翻译本文,纯属为了真的辟谣。
+ 加入我的果篮
个人感觉对初学者(就是学生)有效果,但对熟练者(比方说教授)没什么效我正在弄数据可视化,正好是医学PBL的,就被我导师批的体无完肤。
个人感觉思维导图少了一个元素,就是尺度,细节和大局不应该处于同一级,不然就太杂乱了。细节应该得放大才能看到,就像地图一样,因此我都是用prezi的
思维导图不正是有分级的吗?从中心向外延伸?各种工具应该都可以实现掩藏次级分枝的功能啊。
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
高过重点线110分的飘过~问题是,多少分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引用 的话: 思维导图不正是有分级的吗?从中心向外延伸?各种工具应该都可以实现掩藏次级分枝的功能啊。有这功能?我平时看到的都是静态图,但是就算可以,还是层次不够清晰啊
高过重点线110分满分了好嘛。我不是学霸,这个仅仅作为一个方法重要性的例证而已。
我觉得通过字体大小、分枝粗细、与中心的距离可以让层次很明晰了啊。我比较喜欢imindmap这个软件,视觉化方面更有优势。可惜国内没有正版的卖。
引用 的话: 我觉得通过字体大小、分枝粗细、与中心的距离可以让层次很明晰了啊。我比较喜欢imindmap这个软件,视觉化方面更有优势。可惜国内没有正版的卖。相比prezi的缩放还是不足啊,只能放关键词,prezi可以放正文的还支持图片,视频,音频
放正文,大段文字到导图中,就是错误使用导图的方法。导图是要提炼关键词,词而非句子。所以做导图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己提炼和重构知识点的过程。
引用 的话: 放正文,大段文字到导图中,就是错误使用导图的方法。导图是要提炼关键词,词而非句子。所以做导图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己提炼和重构知识点的过程。短句还是有必要的,我看到的思维导图连个态度都没有,就一个关键词,是好是坏都不知道
思维导图就是给自己看的,经过自己重构的导图,有时候只有自己能理解。这很正常。
学生时代 很多笔记做得很漂亮的同学 成绩嘛 就呵呵了。。。
引用 的话: 放正文,大段文字到导图中,就是错误使用导图的方法。导图是要提炼关键词,词而非句子。所以做导图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己提炼和重构知识点的过程。短句还是有必要的,我看到的思维导图连个态度都没有,就一个关键词,是好是坏都不知道
引用 的话:学生时代 很多笔记做得很漂亮的同学 成绩嘛 就呵呵了。。。 上周我们这儿就有个例子某人去培训班做了笔记回来大家都找他抄成绩出来,别人过了,他没过这几天正遇人就说,整个儿一祥林嫂附身了
and成长的烦恼有一集不知道你们看过没迈克考试考不出,重考之前各种痛苦复习,最后一晚还是背不出,决定抄在鞋底上混进考场结果因为抄写了一遍,有些内容记住了,考试没有看鞋底也通过了(但得意忘形翘起双脚被老师看到了鞋底小抄。。。。。。) 自己做一遍思维导图,相当于为自己理一遍思路,有些东西可能就比较容易地记住了。但如果这个工作只能自己做,而且只有在做过这个工作之后才增强了记忆。那么你说这是思维导图的作用,还是自己理一下思路的作用呢?或者仅仅是抄写了一遍的作用呢? 有些人过目不忘,有些人需要重复几遍,还有些人必须理解才能背诵。针对他们的记忆增强法不会完全一样,所以也就不能说某种记忆增强法对所有人都有效。相应的,这些方法只能被称为一种个人经验,而非可以推广的【方法】
1. 我翻译的这篇以前被用来攻击思维导图有效性的文献,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思维导图相比传统方法的有效性;2. 我看到很多人用思维导图,但方法完全是错的,仅仅是形似,就是传统笔记方法换个形式而已,当然是起不到真正作用。
引用 的话: 思维导图就是给自己看的,经过自己重构的导图,有时候只有自己能理解。这很正常。那一些总结怎么办?公式怎么办?只有关键词还是不行啊。放句子就是“错误”的方法?我不认为
等等,到底是在说软件还是方法,但说方法,手绘那种,很有助于记忆的,你会因为想起纸上的位置,图案,画法,当时的想法而想起列出的各种内容,联想记忆无敌的.
思维导图是什么?怎么实现?有什么用?(情景演示一下也行)弱弱的问一下,能简单解释一下吗?
我翻译的文章中,对如何画思维导图,已经有简单介绍啦:D下图是一个导图的外观。
这时prezi我更喜欢这种风格
更好看,但感觉像是对PPT的重新排列,完全不是思维导图啊。
引用 的话:学生时代 很多笔记做得很漂亮的同学 成绩嘛 就呵呵了。。。感觉思维导图跟漂不漂亮没关系,不过好的思维导图是很漂亮,但漂亮的笔记,其实我也觉得不一定有用
引用 的话: 更好看,但感觉像是对PPT的重新排列,完全不是思维导图啊。prezi主要用于演示但我也用来理清思路,草稿也是类似风格
引用 的话: 1. 我翻译的这篇以前被用来攻击思维导图有效性的文献,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思维导图相比传统方法的有效性;2. 我看到很多人用思维导图,但方法完全是错的,仅仅是形似,就是传统笔记方法换...大学的时候特意买了本书,但练了练觉得时间上不允许系统训练,容易变成像你说的传统笔记换个方法,不过对于颜色位置有助记忆这点我还是会用到,现在连男朋友都没有,但想如果以后有孩子一定得让他在中学前掌握思维导图方法,快速阅读其实我也相信可以练出来,感觉跟练字一样,熟了,自然就会用了
个人觉得思维导图其实是两个需求的集合:备忘与展示。备忘很好理解,我就是需要一个提纲/目录一样的东西,帮助我回忆某个东西的系统和结构,如果是在电脑上画思维导图,那么成段的文字完全可以设置成默认隐藏,如果需要的话自己点开看就是了。展示的话,上面有人放的那张图其实就是很好的例子:内容本身与ppt可能也并无不同(甚至比ppt能呈现的东西还少了),但是一块静态展板上印十几页ppt的效果很可能不如一个花哨的思维导图——至少这个图还能让人有点不明觉厉的印象嘛。
引用 的话: 更好看,但感觉像是对PPT的重新排列,完全不是思维导图啊。prezi也可以是这样的
引用 的话: 1. 我翻译的这篇以前被用来攻击思维导图有效性的文献,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思维导图相比传统方法的有效性;2. 我看到很多人用思维导图,但方法完全是错的,仅仅是形似,就是传统笔记方法换个...这篇是完整译文么?至少缺少文中所说的试验数据分析图表以及注释内容另外,你说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呢?
还有这样的信息图
引用 的话:还有这样的信息图这么强大,感觉前面讨论的思维导图有点狭隘,个人觉得高端的思维导图也可以弄成类似这样的,目的就是整理思路方便记忆
是完整译文,但有两个表格没有截图进去。原文在百度文库中有,感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下载。我说的正确方法,还是托尼巴赞所提倡的,一个分枝提炼一个关键词,不罗列句子。
看来这个软件功能也确实强大,图形化的功能更炫,或者在制作信息图方面更有优势了。抽空也研究一下,谢谢截图展示!
引用 的话: 是完整译文,但有两个表格没有截图进去。原文在百度文库中有,感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下载。我说的正确方法,还是托尼巴赞所提倡的,一个分枝提炼一个关键词,不罗列句子。你用的标题是什么?思维导图有效性的研究?这个搜不到
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
引用 的话:
高过重点线110分满分了好嘛。我不是学霸,这个仅仅作为一个方法重要性的例证而已。算上加分是120,不过不是满分。来自
够牛,你是学霸:D
引用 的话:你用的标题是什么?思维导图有效性的研究?这个搜不到搜英文的论文标题,可以搜到的。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充斥着各种不同的观点。科学精神就是质疑,就是不断的推翻。但是现在社会打破权威或者打败佼佼者成了人们的癖好。一个事物被神话了就会变得庸俗化,原有的东西就会被放大化。而当人们证实其被神话的这一结果,就会把其说的一分不值。其实没有必要。个人觉得适合自己就好。
世界上最好的鞋子是最合脚的鞋子。适合自己就是最好。贵的买不起,便宜的觉得丢面子。人们现在完全被信息裹挟。总想用最流行的或者被大众追逐的东西,但其真的适合你吗?
保持一颗淡泊之心……我怕形式盖过内容
一个被夸大的雕虫小计,觉得鸡肋。
  画一张,没用;画一百张,会感受到效果;突破一千张之后,仿佛拨云见日一般。  乌云飘在天空时,天看起来是灰的,灰是的不是天空而是云。  当没有养成捕捉关键词\梳理信息的逻辑\有层次的呈现信息时,想要感受到它的魅力,是不可能的。而超越导图,成为一种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时,那又是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当你冲上云霄之后,曾经的巅峰的喜马拉雅山,低头一看,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当年,一直学习思维导图的人,一起刷论坛聊QQ,少说也有好几千人,慢慢地……人越来越少,再后面论坛关了,再后面QQ群也散伙了,五年之后还在经常用导图的小伙伴,靠手指都能数过来。现在唯一还能想起的只有一位,已经著书立说的曲志男老师,其余的小伙伴都…消…失…了。  回到类似的学习经历,当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我们班同学都很迷恋李小龙,尤其是喜欢双节棍的酷劲,但喜欢归喜欢,动嘴的人很多,动手的人很少。过了几年,我开始练习双节棍,开始的时候一点都不好耍,随时随地都可能挨棍子,再然后练习的多了,就可以耍酷了,再练到后面,可以蒙眼高速的玩双节棍,原因无它,练习\练习\大量的练习,直到达到熟练的境界。  蒙眼玩花式双节棍,没有任何的难度,只需要按照编排好的套路去耍就可以了。前提是……那个套路……你得练习成百上千遍——练到手掌全是老茧,练到蒙眼也可以轻松完成。没练好之前,再好的棍子,也只有挨打的份,而且是耍一次就要挨打一次。
生理学博士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CSD的研究学习与记忆的教授,讲过一个研究,你们猜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是神马?考试!她也提了思维导图等其他方法,都不如考试有效。哈哈,去感谢你们高中班主任吧!虽然严格上来说这个是二级引用,因为我引用的是上课的内容。但是这个来源足够让我信任了。顺便推荐下这门课给想要提高学习能力的同学。我们教育无边界字幕组配了中文字幕。
同样是上网,有的人月入三十几万,有的人却倾家荡产;同样是玩游戏,有的人是为国争光、流芳千古,有的人却玩物丧志、遗臭万年;同样是玩电脑,有的人玩成技术大牛开大公司赚大钱,有的人却永远只能憋在小屋子里看片撸管。 同样的事物放在不同的人身上起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认为存在通用标准万物至理的人智商绝对妥妥滴负二百九。
我觉得老师水平才是最重要的。敬业的老师专注提高教学质量,会研究思维导图这样的新鲜东西我高一时的地理老师很敬业,做了个实验,教两个班,我们班用思维导图,另一个不用,一个学期下来,那个班全部及格,我们班有一个不及格,但地理年级第一也在我们班,哈哈,正是不才在下。
就好像有些人认为房间整理的干净更容易找到东西,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随机摆放(其实是按自己的规律摆放,别人看起来会很乱)更容易找到东西一样,思维也有各自的形状存在方式,所以思维导图只是一种思维形状的固化而已,适用也要分人的
个人从来不用思维导图,花花绿绿看的眼都花了。还不如来张表格123地列出来直观
我的观点是,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工具,讨论一个工具是否有用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正确的命题是,一个人能否把这个工具与实际用处(比如说,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产生解决问题的创意或方案等)联系起来。“是否有用” 这四个字一下子就把使用工具的人本身给踢出去了。
我最想知道的是楼主的名字怎么读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