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期孩子要聊的10个问题读后的感悟父爱读后感

俗话说庄稼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家的香。每个家长都把自家的孩子看成稀世珍品,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于是,要是什么给什么,即使要星星也想上天去摘,尽量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中的稀世珍品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成绩不太好又不努力、上网玩游戏时间太长、和同学发生矛盾给自己惹麻烦、不听家长的话、没能考上理想学校等。家长在饭桌上、客人面前、休息时间,只要见到自家的稀世珍品就不停地唠叨。于是,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步步升级,针尖对麦芒般挣来吵去,孩子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的心,自己明明努力学习了,没有得到理想效果。怎样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呢?一 培养孩子的个性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好的藏品首先的有个性,没有个性的藏品就算不是赝品,起码也是庸品。青春期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认为自己是赝品的;可家长们很多时候却对自己爱的‘藏品’缺乏信心。孩子自觉已长大,有了审视社会的自我标准,而家长认为孩子远没有成熟,根本不放心他们独立所为。认识上有差异,产生分歧就不奇怪了。”面对日益激化的矛盾,家长和孩子都应调整自己的心态。家长要克服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就一无是处的心理,在生活中发现孩子自身的长处,保持孩子的个性,培养其兴趣,并使之发扬光大。正如马未都所说:“如果孩子喜欢绘画写作,家长大可不必逼着他去考医科大,而应试着引导孩子把绘画写作的爱好转化为设计或记者等职业;如果孩子的理想是当幼师或海洋馆训练员,家长也无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他去当大学教授或动物学家。”孩子也不要觉得自己的想法都正确,事事和家长做对,要静下心来思考家长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是善意或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的就虚心接受。二 不要横向比较家长还要去掉横向比较的心理,要认识到孩子之间的习惯差异、智力差异、能力差异。不能因为自家的孩子没考入理想学校或出现一点小差错,就认为孩子不再是稀世珍品而一无是处。说:朋友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在全班第一、同事家的孩子听话懂事、邻居家的孩子考入名牌大学、亲戚家的孩子月薪几千或上万元等。这在孩子的心理会埋下自卑的根,认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如别人,干脆放弃,不再进取。青春期的孩子也最讨厌家长的不停唠叨。正如马未都说的:“每种事物都有它的价值,就像我们无法比较木器、玉器、瓷器哪种更珍贵一样。只要孩子身心健康,按照自身条件打造人生,那就应该由他去;家长强行扭转,按照自己的思路、甚至按照社会上的高薪标准去设计他,出来的顶多是批量生产的优质商品,虽然也有升值空间,但绝不会是稀世珍品”。这就需要家长用心挖掘孩子自身的潜质,因为“你是藏品的主人,你有义务给自家藏品多‘抛光’,给孩子多打气、多鼓励,多往他们脸上‘贴金’。”三 做好心灵的沟通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不成熟、不稳定。会因为一件小事而闹情绪,会因为一句鼓励的话而高兴半天。所以,家长不要以为你养育了孩子而有权训孩子,甚至大打出手,平时留心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策略,利用假日和孩子一起晨练、晚饭后的散步或周末时间,把孩子当朋友、当作平等的人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谈话,他才能虚心接受你的意见。不能等到堤坝决口了才想起来去堵,已经迟了。做好心灵的沟通,让孩子觉得你们之间没有距离,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家长了,你的孩子也会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四 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青春期的孩子对家长的所说所做不再唯命是从,他们对事物已经开始有自己的看法,这也是家长感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之一。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交友圈子、有自己的私人日记、有自己心里的小秘密,不再像小时候牵着妈妈的手上街、不再躲在爸爸的背后怕见生人。这时候,家长就不要事事据悉,要求孩子什么事都向你汇报,而是给孩子一些个人空间,让孩子拥有一片心灵的净土和想象的空间(要知道拥有自由的心灵空间比什么物质的东西都重要),尽情书写属于自己的感想,大胆尝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孩子交往的同学也不要个个盘问,你们在一起做了什么。其实,孩子自己应该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家长只需要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做好心理上的疏导就行。五 多说鼓励的话我们常常对取得成绩的孩子说:“不要骄傲,继续努力”的话,总怕孩子骄傲而停止不前。孩子一次成绩不好或做错事,就苦口婆心地说自己为孩子付出多少,不要让我们失望等等,给孩子心理很大的压力。这种比较愚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如果孩子帮你做一件事,你说:“有个儿子就是好或有个女儿就是贴心!”他表面上装酷,没什么表情,其实,他心里美滋滋的,会很高兴地为你做第二件、第三件事。久而久之,他的能力得到提高,也省了你不少事,还培养了孩子对家庭负责的态度。所以,做家长的应该以欣赏的眼光、赞美的语气、鼓励的语言给孩子信心,让他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成为家庭及社会中的“稀世珍品”!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段视频,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读后感写作要点:
1、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要抓住重点: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最近更新的读后感内容:读书笔记——《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我的图书馆
读书笔记——《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编者按:孩子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自己碌碌无为,而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
  看似两个不同生理阶段的碰撞,其实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无奈。家长该怎么做?老师该做什么?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是今天的社会条件下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逻辑,家长好好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孩子才可能在家长的影响和教导下,天天向上。
  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建议家长们对于刚刚升入初中,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重点培养三大习惯:诚信、读书、守时,因为:
  一、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换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再不好的孩子这时候也会萌生“改过自新”的愿望,不希望新老师、新同学再发现和抓住自己以往的过错,这是鼓励孩子进步的绝好契机。
  二、“诚信”是做人之本,“读书”可以提高修养,“守时”是规范一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而这3个方面做好了,自然就涵盖了其他更多的好习惯。
  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相当强,此时不塑更待何时。
  ——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关承华  
  初高中教育阶段的孩子,大多是12岁-18岁,家长的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这时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自己碌碌无为,而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应该有效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
  看似两个不同生理阶段的碰撞,其实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无奈。家长该怎么做?老师该做什么?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两年来,我接待了那么多无助的家长,归结起来有一个致命的共同点,就是孩子身上的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这进一步验证了我书中的观点:不都是孩子的错!
  一位江苏的高三男孩的父亲4次打电话找我,诉说孩子的“罪行”:不学习、辍学、打游戏,当说到“快19岁了,自己连脚都不会洗”时,我只能反问:“这怪谁呢?”一个原本学习十分优秀的女孩子,15岁时突然早恋并离家出走了,这时候妈妈才意识到,孩子6岁时父母离异,9年来父爱的缺失,使得孩子特别珍惜一个大男孩对自己的怜爱与呵护……凡是找我来咨询、求助的家长,凡是面对自己的“问题”孩子束手无策的父母,只要引导他们稍作反思,就会发现许多问题的根儿,其实在他们自己身上。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是今天的社会条件下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逻辑。《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想传达给读者的理念就是“五要”:作为家长,一要会做表率,就是以身作则。二要学会爱,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三要学会把握,把握孩子成长的大方向。四要学会沟通,既不居高临下,也不委曲求全。五要学会引导,孩子没有不犯错的,正视不忽视,宽容不纵容,做孩子的导师。这“五要”又必须以“一要”作前提,那就是“要学习”,因为会做父母未必会做家长,家长是“职称”——称职父母才有资格称家长;家长是责任——不仅对孩子、对家庭,还对社会;家长是技师——教育孩子是一门高超的技术;家长是艺术家——教育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家长好好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孩子才可能在您的影响和教导下,天天向上。
  老师和家长联系=告状?
  张小雨是性格内向的女生,不合群、打扮另类、看卡通漫画成瘾,学习成绩很差。父母烧过、撕过她的书,甚至打过她,但她发誓要看下去。老师在家长会上这样指点她的父亲:首先,回到家里不生气、不责备,表现得很高兴——这是第一个“意料之外”;表扬她爱看书,不追星——第二个“意料之外”;但是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这样看书对学习有没有影响?你的学习是否就是这个水平了?如果是,那老师家长支持你——第三个“意料之外”。
  这3个“意料之外”大大地触动了小雨,经过几乎一夜的思考,第二天,她主动剪短了头发,把一箱子书锁起来,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用她的话来说:“老师这种方式,让我无法再顽抗,我只能投降,但我心服口服。”
  这个案例中,老师告状了没有?显然是告了。但这个“告状”以理智为前提,以解决根本问题为目的,而不是就事论事,更不是把问题推给家长,而家长也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学会了教育。
  没那么多孩子“早恋”
  一个16岁的女孩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地告诉妈妈,自己喜欢班里一位男同学。妈妈亲切地搂住女儿:“你长大了,妈妈为你高兴。真巧,妈妈也是在像你这么大时喜欢上同班一个男生的。当时妈妈十分理智地战胜了自我,读大学时选择了你的爸爸,你不觉得爸爸妈妈现在很幸福吗?”女儿既诧异又欣喜地对妈妈说:“我的好多同学都会为这种事挨家长骂的,妈妈你真好,我懂了,你放心吧。”
  在处理所谓的“早恋”事件中,应该“既要热又要冷,该热时热该冷时冷”。面对孩子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和心理上的困惑,家长要表现出“热”——理解、关心、呵护;面对孩子青春期阶段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家长表面上要显现出“冷”——冷处理。
  对孩子,尤其对初中生不要轻易扣上“早恋”的帽子;家长,尤其是老师,尽量不要用或少用“早恋”的概念。中学时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好感、接近,大部分都是“短命”的,经过短暂的“热恋”之后逐渐都会冷却下来。而中学阶段的“出轨”现象,往往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早恋”,而是直接切入了“性”这个敏感话题。所以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不要在所谓“早恋”问题上过多地做文章、想对策,而是要再跨一大步——直面孩子的性心理现状,抢在孩子“犯事”前做好防患工作。(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关承华)
本文摘自《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中国教育报》日第6版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更多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网友投递产生,如有侵权请联系 ,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悟亲情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