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与工作总结末尾怎么写结这种写法是什么

日期: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结尾:&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点题式结尾。结尾点明题目,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结尾:&小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启发式和抒情式的结尾。以富有哲理的议论结尾,给人以启迪;或用充满希望的诗情画意来结尾,引人遐想。如课文《第一场雪》的结尾:&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启发式和抒情式的结尾的相关内容日期: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幼儿探索 一个主题的诞生,往往来自于幼儿的兴趣,而幼儿兴趣的产生则受他们的好奇心驱使。幼儿有了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才会产生兴趣,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大班幼儿,他们在围绕一个问题讨论时,思维会非...日期:运用启发式原则指导学生朗读 运用启发式原则指导学生朗读 苏州市新庄小学 陆玮娟 内容提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日期: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固然重要,设计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那么,良好的课未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日期:启发式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中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教学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现代启发式教学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变学生沉闷、呆板、 被动的学习为学生日期:谈启发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启发式是现代教学法的总特征,从宏观上把握,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 学生为主体 的思想。启发式的实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学习,哪些是我自己弄不懂的,需要教...日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 导 而非 牵 启发 一词,来日期:阅读教学应在读中激情、悟情、抒情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的最基本任务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是在“正确、流利”朗读基础上的提高和升华。它不仅能传递情感信息,触发情感思维,引起情感共鸣,更能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一、范读激情 要培养学生“正确、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热点推荐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新闻报道结尾
新闻报道结尾
【新闻报道】 池锝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篇一: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新闻学堂】第十三讲:新闻写作结尾 20 种形式 作者:意大利之夏 日期: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后时刻了。人 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 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 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 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作品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 , 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结尾并非可有可无 一般来说, 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大多比较重视导语写作, 对结尾的作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 重视,总认为结尾可有可无,弄不好还有画蛇添足之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有些新闻、 尤其是在一些简讯中,常常只有百十来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确实无所谓结尾;但在大 多数新闻作品中, 结尾对主题思想和新闻事实的表达还是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 名人大家,非常重视结尾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白居易曾在《新乐府序》中称 “首 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意思是说《诗经》各篇的开头、结尾各有特色; 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提出开头要使人为之一震, 结尾要令人余音萦耳; 明末清初的李渔在 《闲情偶寄》 中论述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 若难遽别。”结尾在文章中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是否画蛇添足,不在 于要不要结尾,完全在于它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一些结尾之所以显得多余,正说明没 有发挥好结尾的作用。新闻结尾尽管处于文章的最后位置, 但它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却不容低估。据心理 学的有关研究材料显示, 处于系列首尾位置的记忆材料, 比处于系列中间位置的材料更容易 被记住,其几率几乎相当于中间位置的三倍。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个 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都是最开始或最后几个词留下的。因而他认为:” “像有力的 开头一样,结尾应该加强语气,避免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不用低声呜 咽。有力、确定、语气强烈的结尾胜过软弱无力的结尾。( ”《广播电视新闻教程》 ) ①卒章见义,点化主题。写稿子,不仅仅是讲故事,重要的是要通过叙述给读者一个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 图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的体现 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讲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尔后用事实补证;还有 的是把主题思想巧妙地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叙述中,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 悟,最后再通过结尾将其鲜明地告诉读者。比如,1990 年 11 月 12 日《解放军报》一版有 一篇消息,题目是《 “硬六连”的硬根子》 。在这篇稿件中,作者先用 4 个骨干例子作了充分 的铺垫,如果读者仔细研读,是能够看出其主题思想的;但新闻毕竟不全是经典著作,读者 一般也不可能像读经典著作那样,去精研细读一篇新闻作品,很可能是“一扫而过” ,扫上 了就扫上了,扫不上就过去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于是,作者在稿子的最后又 加了这样一个结尾:“六连的士兵过硬,是军官带出来的;六连的军官过硬,是党小组、支 部管出来的。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过硬,是硬六连的硬根子。”这样一来,稿子的主题思想 就明白无误了。 ②登高望远,阐明意义。对记者、通讯员来说,写稿子不仅仅是报道新闻事实、点明新闻主题,还应充分阐述其 意义, 使读者更深刻地认清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但在写作过程中, 为便于新闻事实的叙述、 主题思想的集中表达, 作者有时很难把新闻事实的意义穿插于新闻主体中, 于是常常在报道 结束时专门拿出一段文字解决这一问题。从另一方面讲, 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 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往往比一般读者要 深一些、远一些,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去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有更多的机 会接触当事人,对新闻事实的了解,也必然比一般读者多,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应该更准确、 更全面。从这个意义上讲,阐明新闻意义也是记者应尽的义务。看一下《解放军报》这篇人物新闻的结尾,也许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战喜武是平凡的。这里的每一个人,海防前哨的每一个士兵都是平平凡凡的人。然而, 正是他们筑成了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正是千千万万的平凡者支撑着我们伟大的事业。没有这个结尾, 我们也许只能对主人公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事迹有所认识。有了这个结尾, 这篇稿子的新闻价值立刻就会显露出来, 主人公的典型意义也陡然立起。稿件的思想来源于 题材,又超越于题材,起到登高望远的作用。我们采写新闻不仅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而且要说明这意味着什么, 但这并不是 说我们可以超越新闻事实无限拨高,更不能凿空议论,泛泛而谈,而应当缘于事实,又高于 事实,从新闻事实中自然得出富有哲理意味的真知、新知,启人神智,耐人寻味。③拾遗补缺,增加信息。为确保结构的完整性,在结构设置上,作者往往围绕主题思想的展开谋篇布局,以便新 闻素材得到最经济、最充分的利用;但从客观情况看,主题思想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新闻信 息不可能被主题思想随意支配,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也不尽相同。有的尽管很重要,但对 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不直接。在这种情况下,结尾就给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用武之地。消息 《好兵也是社会的通行证》 在写了警调连退伍战士年年被抢聘一空的新闻事实后, , 本来可以就此打住了;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以这种形式结尾:“警调连官兵标准的兵样 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靠日积月累的严格教养形成的。一次露天看电影,散场后在警调连座 位区发现 10 粒瓜子壳。连队立即重返电影场开现场会,违犯规定者作了检查,并将 10 粒瓜 子壳放在连队展窗以儆效尤,直至今日。”这样既回答了新闻事实的原因,又说明这不是偶 然现象,而是必然结果,扩大了新闻的信息量,深化了稿件的主题思想,起到了拾遗补缺的 作用。④托物寄情,给人回味。创造意境,托物寄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能 脱离实际,虚构意境,表达记者、通讯员的某种主观意愿和思想情感。但这并不是说,新闻 作品绝对不能借用这种表达手法。只要尊重事实,适当借用,使读者通过和谐广阔的自然和 生活图景,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静心领会,反复咀嚼,同样可以达到难以言传又意味无穷 的表达效果。事实上,许多新闻作品的结尾,常常以这种手法增强表达效果。按照惯例,每年北京首批新兵离京,报社都要派记者前去采访报道。有一年,社里将这 个任务交给了我。当时,我感到有些为难。因类似的报道报纸年年搞,很难写出新意。可既 然社里将任务交到我头上,我也只能勉为其难了。像往常一样,我仍然把成功的基点放在了 采访上,结果写出的稿子还是有了一些新意。尤其是稿子的结尾,为整个稿子添了不少彩:15 时 10 分,满载新兵的列车缓缓驶离车站,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远处的田野里。留在人 们眼际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这是列车驶离车站时,我在月台上看到的真实一幕。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新战士在那里 可以大有作为。眼前的情景,一下让我想到了这些。当时我就决定用这个情景作为稿子的结 尾。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人是感情动物,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借助人类这种特殊的感知功能, 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类结尾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托 物寄情中的“物” ,具有很强客观性,容易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让人闭目如在眼前,放 笔如在笔底;二是这些“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它饱含着记者、通讯员含蓄丰富的情思; 三是它可以诱发读者展开想象和思索,达到“灵感荡溢,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五花八门的结尾形式 题材和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结尾的形式可以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这里例举 20 种结 尾样式。(1)归纳式:通过文章主体的描写、叙述和铺垫,概括出一种普遍性东西。比如:《战 友报》通讯《追求永恒》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在这条路上,张佳政从满头青丝走到霜挂两鬓。他用平凡的脚印铸就了士兵的辉煌。(2)层递式: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顺序等各方面的情况,把大小、轻重、 高低、深浅、先后等逻辑关系运用阶梯的形式,逐层上升或下降排列,一层深一层,逐层依 次地来表述要说的内容。在人大代表孙凤阳的人物专访《重任在肩步自急》一文,作者从孙 凤阳是一位责任感极强的父亲, 写到他同时也是一位极富生活情趣的丈夫; 从他是一位使命 感很强的军人,写到他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每个岗位上,他都竭力担当好自己充当 的每一个角色。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接着写道: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预备会上, 孙凤阳作为我区惟一一位代表, 当选为大会 主席团成员。对他来说, 这无疑又是他担当的一个更光荣、 更重要的角色。重任在肩步自急。相信他会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他的神圣职责。 (3)寄语式:表达作者对某人某事的某种期望或祝愿,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农民日 报》通讯《靠办黑板报起家的金伟宏》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方式。金伟宏的创作道路刚刚起步,我们衷心祝愿他取得更好的成绩。(4)隐含式:是通过某种现象隐约表达某种意味无穷又难以言传的思想情感,有含而 不露、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比如,通讯《党旗,在战士心中飘扬》 ,表现了连队官兵坚持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这一主题思想很容易使稿子流于说教味很浓的表达模式。为 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作者别出心裁地写了这样一个结尾:“就在我们即将结束这次采访时, 看到一连官兵正在连队门口列队练歌。队伍后面飘扬着的,仍是那面鲜艳的党旗……”既突 出了稿件的思想性,又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5)回味式: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再思考、再体会的一种结尾方式,有深化主题、催人 思索之功效。比如《解放军报》通讯《祖国,我们为您而战》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在前线的日日夜夜里, 我们想了很多很多:为什么我们这支军队能战胜敌人?不正是因 为有青年一代和祖国人民做坚强后盾吗? (6)对比式:就是把把几个相对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几个方面,放在一起叙述、 议论,相互比较,相互对照。比如:周明生这样做确是得罪了一些人,但他却赢得了大多数人的信任。这是《解放军报》通讯《敢“唱黑脸”的军务股长》的结尾。采用这种方式结尾,能通 过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更彻底地揭示稿件的主题思想,鲜明地表达作者的 主观态度, 即肯定什么、 反对什么, 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篇通讯的结尾, 就是通过 “得 罪了一些人”与“赢得大多数人的信任”的对比,倡导了正气,突出了主题。(7)反差式:通过对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某种性质进行比较或对比,突出事物某种性 质间的反差,进一步挖掘稿件的新闻价值,显示新闻事实的特点和意义,从而给受众留下更 加难忘的印象。比如《战友报》特写《军营春来早》的结尾:“走出屋外,正月的塞外仍是 天寒地冻;但我们已深深地感到,春天早已走进了战士中间,走进了战士的内心深处。”这 就巧妙地、准确地抓住季节与心理之间的矛盾,相互映衬,加以对比,强化了作者的心理感 受,并使稿件主旨昭然,余音绕梁。(8)呼吁式:通过新闻事实的叙述,提出一个带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呼吁社 会或有关方面加以关注、尽力解决。比如:李淑芬的经历,也许有些特殊;但它反映的社会现象,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社会,应 当承认军属们的奉献与牺牲;社会,有义务让军属们感到自豪! 这个结尾选自《华北民兵》杂志的一篇通讯《今天,军人的港湾不平静》 ,是一个典型 的呼吁式结尾,呼吁社会尊重理解军属的奉献与牺牲。 (9)启发式:抓住具有强烈对立、激烈冲突性质的新闻事实加以对照,揭示某种震撼 人心的社会现象,引发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听了这个故事,笔者不禁感叹:这 些戍边将士们,守住了祖国的大门,却守不住自己的妻子,这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就 启发人们对如何保护军婚问题加以思考。这种方式往往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10)展望式:通过新闻事实发展变化,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使人们看到前景, 增强信心。比如, 《解放军报》通讯《唐玉瑚话别训练场》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一形式。离开唐玉瑚, 我们久久回味着这位老兵语重心长的谈话, 似乎感受到了我们军队从六十 年代进入八十年代,以至迈向 2000 年的雄伟步伐,那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11)递进式:是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结尾方式,帮助读者了 解更多的新闻信息,认识更多的新闻意义。比如《解放军报》通讯《临夏的风》的结尾,采 用的就是这种方式。站在烈士的墓碑前,我想,韩廷富的墓碑一定很重,很重,他不仅标志着一个战士的价 值,还记载着千千万万人民对革命战士的无限深情啊! (12)感悟式:是指通过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领悟出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思 维与智慧》杂志上的一篇通讯《命运之上的风景》 ,采用的就是这种表达方式。“平静” ,多么让人震撼的“平静”两个字啊。或许,这就是一个从命运的逆境中走过 来的人,呈现给生活的最美的姿容。(13)感叹式:对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极为感慨,并通过感叹句式抒发某种思想情感, 以引起众多读者的思想共鸣,增强稿件的感染力。比如:《解放军报》通讯《 “见了你们格外 亲” 》中的结尾,就洋溢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沂蒙山,光荣的山。你永远是祖国的骄傲,战士的靠山! (14)述奇式:用典型的事例或新奇有趣的题材结尾,突如其来,奇峰突起,引人入胜, 给人留下深深的烙印。《解放军报》通讯《医学博士和他的妻子》的结尾,就采用了这样的 形式。路长林留意地看到,老教授在讲这番话时,脸上没有笑容。他明白了,这位一向以严格出名 的导师又给他出了新的题目,他有决心为拿掉那个引号再去拼搏! (15)反衬式:把与主体材料构成对比的材料安排在结尾,内容上起反衬作用,使主题 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例如:年 X 月 X 日,纽约一片辉煌,洛杉矶灯火通明,然后突然 “X 断电,全美国一片漆黑,人们跌入了地狱的深渊,1 分钟后,又开始光明大放。美国人想出 这样的方式来纪念爱迪生, 没有爱迪生美国会怎样?” 这个结尾就用电的发明给人们生活带 来的显著变化,反映这项发明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产生了较强的表达效果。 (16)反问式:根据新闻事实进一步提出最关键的问题,引起受众思考,给人启迪和教 育。比如《解放军报》通讯《黑不溜秋的兵到哪里去了?》的结尾,就是这样写的: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排长陈喜看黑脸的赵大大不顺眼,让他“黑不溜秋靠边站” ! 现在那些“白面书生”似的部(分)队主官,是否有必要问一下自己:“黑不溜秋的兵哪里 去了?” (17) 解扣式:有些稿件在叙述新闻事实时, 只把由共同原因引发的矛盾冲突一一列出, 欲擒故纵,问而不答;到文章结尾时,再抛出原因,引出主题,使读者疑惑全释,恍然大悟。《解放军报》通讯《再讲一遍的故事》 ,就是采用这种方式结尾的。这就是王光华。他把自己的行动轨迹,时刻定在党和人民的需要上。对他为什么能在战 场上把生死置之度外,从这里我们不是可以找到很好的答案吗! (18)悬念式:就是提出问题,给人留下悬念的结尾方式,有出奇制胜、引人思索的表 达效果。比如新华社通讯 《菜价追踪》 的结尾, 就是对菜价虚高的现象进行追踪后提出疑问, 给读者留下悬念。记者采访商业行家时了解到, 在市场机制较健全的国家, 一般商品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合 理利润应是 10%左右。蔬菜属于鲜货,损耗较大,差价在 20%还算正常,30%就算是高利润 了。但目前北京蔬菜从第一次批发至零售,差价多在 100%左右,这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 究的课题。(19)评论式:对新闻事实进行简要的评论,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凝炼和升华新闻 主题,引领读者更深刻地感悟新闻事实中蕴含的主题思想,更好地发挥新闻的指导性。比如 《经济参考》的通讯《旧新闻里看变化》 ,在叙述了我国彩电业潮起潮落的经历后写了这样 一个结尾:我手头这些新闻纪录的年代里,交织着笑声和骂声,充满着希望和失望。我发现,我们 的彩电工业, 不就是在欢欢喜喜和骂骂咧咧并生之中, 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么?中国职工 家庭里的电视机, 不也就这样很快走过从黑白到彩电、 从闻所未闻到相当程度的普及这段路 么?尽管电视机的潮起潮落给宏观经济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但是, 它确也当之无愧地作 为一种标志而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人民群众。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不宜滥发议论。要充分相信受众的理解力和认识水 平。只有当一些新闻事实的深刻含义远非广大受众所能一下子领悟时, 才有必要采用这种方 式结尾,运用时要尽量避免记者直接公开地发表议论,而力求让新闻中的人物出面说话。这 样,既可体现记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其本身又是一种新闻事实,更符合新闻写作的规律。(20)联想式:就是通过联想引出主题,或引导读者从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目的是 活跃读者的思路,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尽管联想本身并不会“生产”材料,但能令人们发 掘出淹没在记忆库中的材料,能将分散的、零星的材料组成一体,使人从看似互不相关的事 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对提炼主题和丰富文章材料都有积极的作用。比如, 《解放军报》通 讯《叶,总是绿的》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她的身影消失在林间小径深处, 和浓郁的绿色溶为一体。谁能说一片叶子的存在是毫无 意义呢?她和整颗树的生命紧密相连,假如叶叶翠绿,那便是春天……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是人们能够产生联想的基础。这个结尾就是由主人公的事迹想到 树和绿叶,进而领悟到稿件的主题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类似 联想(是由不同事物之间的空间或时间上的联系而产生的联想) ,由静想到动,由正想到反, 由爱想到恨,由今想到昔,加深读者对稿件主题思想的认识。结尾写作应遵循的原则 结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这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应遵循 一些基本的原则。紧扣主题,切忌漫无边际。不少记者、通讯员感到,稿子写到最后该好好“发挥”一下 了。这一发挥,可不得了:天南地北,不着边际。有的感到稿子写完了,再加一个好的结尾 吧!于是为结尾而结尾,表面上写得花里胡哨,实际上离题万里,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 脑。稿子的结构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应把结尾作为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其在文章中发 挥应有的作用,而不应将其游离于稿子之外,变成“独立王国” ,其结果必然形成“稿子是 稿子,结尾是结尾”的难堪局面。有的在写稿前,已经准备了一些“得意之笔” ,只是在正 文里无处下脚,吃之无味,弃之可惜,那就放在结尾吧,想给稿子添点彩。这些东西之所以 在正文里没有地方放,正说明与稿件的主题联系得不很紧密,应该坚决舍弃。硬要在结尾处 加上一段,只能是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在结尾写作中,一定要把结尾纳入文章的整体结构 通篇考虑,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与稿子的整体一致起来,与稿子的其它部分一起, 为表现主题思想增砖添瓦,贡献才力。增添信息,切忌重复絮叨。一些稿件之所以败在结尾上,很多是因为结尾重复絮叨,了 无新意,要么对前文进行概括总结,要么对前文中的某一新闻事实进行再叙述。稿件中每一 部分有每一部分的功能,每一部分有每一部分的作用。结尾也是一样,应结合它在稿件中所 处的地位和作用,精心设置其内容和形式,确保结尾能提供更多的新闻信息,帮助读者对稿 件的新闻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增强稿件的表达效果。顺势而行,切忌节外生枝。不管是根据时间的推移,还是按照空间的转换,每一篇稿子 都有其内在的叙述线索,都会通过起承转合、起伏呼应,展现新闻事实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有的先抑后扬,有的先扬后抑,有的平铺直叙,有的跌宕起伏。作为结构内容的结尾,应沿 着稿件的表达线索,顺势而行,该抑则抑,该扬则扬, “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 首尾应。”要防止为结尾而结尾,即正文写正文,结尾写结尾,出现前后“两张皮”的局面。遒劲有力,切忌拖泥带水。简洁明快,是结尾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有的作者稿子写到 最后,突然“文思泉涌” ,于是东拉西扯,势必冲淡主题;有的写到最后,感到主要任务已 完成了,就草草收笔;还有的不注意选材,按照主题表达需要,故事本来已经讲完了,可又 像拍电视连续剧似地写起了续集,影响了稿件的表达效果。结尾应按照稿件的叙述节奏,简 要明了,遒劲有力,给人回味,给人启迪,不能拖泥带水,没完没了。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篇二:深度报道的结尾四、深度报道的结尾一般动态消息是否需要结尾视报道对象的性质而定, 可 以不需要结尾,正如苏轼所言: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 不可不止,处理自然,姿态横生。但就深度报道而言,几乎 都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尾。因为,深度报道所反映的新闻多是 重大的新闻事件或值得重视而深思的严重社会问题,这类新 闻的报道多具有鲜明的主题倾向, 那么, 就需要卒章显其志; 再之,深度报道在写作中涉及的头绪杂信息多,需要有一个 统领全文的结尾来收官。从写作表达主题与写作目的来看, 反映问题引起疗救的重视是其目的。那么,这种报道也应该 有一个有力的结尾,达到谢榛所言“当如撞钟,清音不绝” 的效果,从而引起对问题的社会重视与警示。在对这类新闻的结尾中, 根据所报道新闻事件与新闻现象 本身的特点与处理的结果。往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结尾方 式。一、深思性的结尾 深思性结尾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提出该思考的问题, 在结尾 把问题展示出来,从而把问题摆出来让受众在看完报道之后 自己去对问题进行思考。这类结尾在报道中很常用,因为深度报道反映的新闻事 实一般比较重大,往往涉及到民心相背或国家群众的巨大利 益,这些问题或事件如果处理不好,日积月累会造成强大的 反作用。这类问题是群众关心,领导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 题往往在记者的报道结束时,并没有一个光明的结果,没有 得到妥善地解决,或者虽然有关部门进行了裁决,但却没有 得到实际的落实,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对于这类领导重视,群众或当事人望眼欲穿盼望解决的 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遭遇到这样的尴尬结果时,往往让记 者难受。那么,对于这类结局该如何结尾?很有效的一个办 法就是来一个深思性的结尾,从而通过深思性的结尾把问题 提出来,展示给社会让社会来思考。例如,《惊心动魄的 6 天》《中国青年报》 ( )的结尾:而我们这次调查采访行动的几位参与者后来的遭遇是 黯淡的:李九祥副书记通知我们立即离开的事被重庆媒介披 露后,他不久就“因经济问题被逮捕,没有救了”;韦云隆 教授为团结海外留学人员所办公司中的洪雅分公司遭到严 重冲击,濒临瘫痪;心直口快、最能冲锋陷阵的吴登明教授 在家里连续接到匿名电话,说多少多少钱就买你一条命,你 等死吧。如今, 吴老教授被迫到全国各地自费“旅游”, 过着一种凄苦的流浪生活。这是真正可怕的,不是因为愚昧…… 这个深度报道的结尾用 2 个自然段作为结尾, 一个自然段 点出敢于揭露丑恶的当事人备受打击的现实,一个自然段就 用简单的几个字来对其进行意味深长的评点。并用省略号结 束,显得余味悠长,令人深思。深度报道基本都要涉及到强势的权力人物与强势部门, 虽 然很多事实已经明确,但是问题最后也多是不了了之,就是 见不到一个光明的处理结果。对于这类情况,也可以用交代 最后调查动态的方式来结尾,这种交代可以直接就用陈述式 的句子把事件最后的发展动态用舒缓或沉郁的语调表达出 来, 这样结尾虽然是质朴的陈述, 但却能给人留下很多思考。这类结尾的最大功效,就是让受众读完之后,回味仍在,思 考仍在,而这正是深度报道的特征。因为很多情况下,记者 如同医生一样, 所不同的是, 他们只能揭露病情而不能诊病, 但把严重的病情揭示出来并公布于世,毕竟有助于问题的解 决。如《卡壳的申诉》的结尾:一起涉嫌偷税 9 万元的案子,卷宗多达近 2000 页,涉及 的国家、省、市级部门和单位几十个,时间跨度长达四年, 而且至今没有了结。在鸡西, 曾有人担心地对我说, 这个案子已经不是张立福 个人的事了,因为如果张立福的偷税罪不成立,就要有其他 人承担责任,这真是个两难的事啊。也许,正如鸡西市委那位同志在电话中跟我说的那样:“我们这儿关系太复杂……” 还有很多深度报道所反映的问题, 往往是老生常谈的 问题,如对权力者的监督缺失问题,如体制漏洞问题,如基 层执法者的粗暴执法问题,等等。深度报道对这类性质新闻 的报道就可以一针见血,直陈主旨,点明问题的关键点。如 《毕玉玺通州利益黑洞调查》的结尾:就此, 作为历经 6 位市长, 居要职十数年之久的交通系统 官员,毕玉玺的五环路败局和家乡关系网归于一种因果。如 何监督交通厅局长,再次成为社会公众拷问焦点。总之, 处理结果让人回味或结果所处的状态让人回味, 或 犯罪事实让人思考或回味的,一般都可以用这种结尾。深度 报道往往就是虎口拔牙的事,在对新闻事件或现象的处理结 局上往往是残缺的,因而,这类结尾正是把这个残缺在最后 点出来从而引起社会的思考。二、人文主义的结尾 深度报道不严格地说,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涉及是 非善恶的较量,那么,必然涉及强弱双方,而弱者的遭遇往 往让记者伤感,写出来也会让受众为之哀怜。那么,对这类 新闻的报道,记者往往充满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在结尾处 理上,就可以用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方式来结尾。如《两个 孩子的神秘死亡》《南方周末》 ( )的结尾:五一临近,北方已经初夏,B4 湖边高尔夫球场的草已 青青,有人在湖边挥杆游乐。两个 8 岁男孩却仍然静静躺在 太平间的冰柜里。那里寒冷异常,正如同那个漆黑的寒夜。 他们没有等到这个春天。再如《左肾风波》的结尾:刘亮程 春节来了,大家都过得很好,省二院的医生,省卫生厅的 领导,律师,还有包括我在内的记者们。但是,七岁的杨易在这个春节里,却静静地躺在小床上, 消耗着他的生命,他不知道什么叫死,也不知道父亲说的天 堂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成人世界里在为什么争论,他只是 不断要求去医院,他知道医院能给他治病。但如果他是成年 人,在这最后的日子,他会向这个社会要求什么呢? 人们,别忘了,比“左肾”更重要的,是如何延续这个小 小的生命。这类结尾的好处是, 十分符合新闻本身的感情基调与当事 人的特殊身份,从而让受众在感情上起到强烈的认同感,也 会在感情上顿起波澜。另一方面也会使受众在写作艺术上, 感觉到只有这一个结尾才是最贴切的结尾。在上面的两个结 尾中,一个新闻事件涉及的问题是两个底层的可怜孩子无缘 无故被打死而得不到真相;一个新闻事件是因医疗纠纷造成 一个濒临死亡的孩子的可怜命运,而更可怜的是这个孩子自 己却不知道自己病情的严重性与强势方的冷漠与推诿,因为 他还处于懵懵懂懂的年纪。这两个结尾都具有浓烈的人文主 义色彩,令受众读后怜悯之情愤慨之情顿生。 三、呼告式结尾 普利策说,记者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的瞭望者。我国 著名“扒粪”记者王克勤也把记者比作船上的了望者,但他 同时也指出了这类记者的尴尬,就是发现了暗礁,船长却不 转舵,发现了生锈的螺丝钉,但检修工却说你多管闲事。在 对这类即使发现了问题,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没有人去 重视的深度报道的写作中,就可以用呼告式结尾。正如群众 把《焦点访谈》《南方周末》《冰点》《新华视点》作为包 、 、 、 青天一样,群众把这类敢于监督,敢于揭丑的媒体或栏目比 作青天, 就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国情, 哪怕它极不正常也罢。那么,作为媒体本身,自然在这类报道的结尾,可以用呼告 式的结尾来为民请愿或以这种方式以求引起领导者的注意。例如,《枪声响过之后》(《中国青年报》)的结尾:此次调查结束后, 我心里一直非常难过,裴国栋弯着腰一瘸 一拐的身影,杜宏超粗细不一的双腿,老在我眼前晃动。我手里 有县公安局和市检察院的报告, 以及和报告认定的事实出入很大 的十几份村民按了手印的证言。裴国栋曾流着眼泪给我讲由于没 钱买车票,他多次被列车员赶下来的情景,他说:“我也是几尺 高的汉子, 那罪真是遭老了, 脸也丢尽了, 要不是还有两个孩子, 我这条命也不打算要了!” 我问他, “为什么不去法院告?”他说:“你看我能告下来 呀?” 我没有说话,但我想,这事总该有人管。再如《注射隆胸调查》《南方周末》 ( )的结尾:记者再次和一些反对注射隆胸的专家联系,他们表示, 仅有媒体的报道和呼吁是不够的。一位博导说,现在注射隆 胸的广告随处可见,商家采取了各种推销和公关手段,再这 样继续下去,非出大事不可。四、悬念式结尾 深度报道因为涉及的问题复杂,矛头所指的多是强势部 门或人物,因而,当公开报道的时候,往往事情的进展仍是 扑朔迷离。结局仍在一片悬念之中。那么,对这类报道的结 尾,就可以用这个悬念作为结尾,既符合表达主题的需要, 又符合艺术性的审美需要。这种结尾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在 结尾仍能给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正 如美国著名记者威尔·格里姆斯利对结尾的认识是:“一篇 好的报道是具有对称美的。它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然后, 它应该平稳流畅地过渡到文章的高潮;如果能的话,要用一 个出乎意料的结尾使之达到高潮”如《本案维持原判》《中 ( 国青年报》 )的结尾:企业已经被县里违法宣布破产了,连企业资产也被清 算小组变卖了。而如今,卢龙县法院竟以“工商局未对注册 登记予以变更”为由,仍坚持永平联合社为“集体企业”; 姚青山手里 4 万多元未报销发票的证据,也不予采信,这是 为什么呢? 姚青山已再次上诉至秦皇岛市中级法院,等待着他的终 审判决会是什么呢? 再如《草原出“平湖” 》的结尾:我问:“有人说,东乌旗草原是我国最好的天然牧场和保 存最好的草甸草原,是吗?” 两位农业部的官员都毫不犹豫地点头说:“是! ” 但是,为了保护这片最好的草原,在法庭的一边,只是一 户牧民;另一边,是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税收的污染企业和大 力支持企业的旗政府,双方强弱之势不成比例,法律将站在 哪一方呢? 五、概括式结尾 这种结尾就是从整体上对整个新闻事实或体现的问题 进行归纳,即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动向、应该如何做、有关 部门的反应做法等,进行一个概括交待。下列这些结尾都属 于这类结尾:▲ 显然,如果要杜绝类似的腐败案,现行审批制度的改 革势在必行。业内人士向南方周末表示,改革审批制度不能 简单理解为取消审批权,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考虑到 环保、健康、反垄断、产业安全等因素,部分审批环节仍然 必不可少,但审批体制必须从结构、流程,在岗人员监督等 方面进行彻底改革。 ——《外资审批腐败窝案调查 只要有审批就会 存在腐败》(《南方周末》) ▲ “当然,法国模式在中国可能不适用,毕竟国情不 同。目前大家最盼望的就是南水北调尽快成功。水多了,打 架的事自然也就少了。”刘洪说。——《京冀拒马河 水权之争》(《新京报》) ▲ “老百姓也用不着过于担心和失望。”作为审计专 家,时现认为,近年来审计部门作用的加强是显而易见的, “审计的最高境界是提高相关部门的执政能力”。——《审计 2004, 不是 风暴是透明》▲ 弓中甫被当庭宣布无罪释放。一年来,他找遍了从全 国人大、中央纪委及省、市各个部门,写下的申诉材料厚达 一尺。弓中甫说,他希望可以恢复自己的职务与党籍。——《弓中甫“诬告陷害 案”始末》(《新京报》) ▲ 记者从消息渠道获得的最新消息是, 有关上级部门要求,对肇事宝马车由更高层专家重新检验,并将有关调查结 果于 1 月 10 日之前上报。 ——《一个商务部官员和律 师们的隐秘交易》(《南方周末》) ▲ 率先披露此案的某报,则接到许多律所与外企探询案 情。正值反垄断法实施,几大并购案待批的关键时期,各方 均绷紧神经。现在,围绕该案,部分舆论关于审视外资并购 立法漏洞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营造的爱国与民族气氛,已 令他们感到一些不安。——《谁的鲁能》(《财经》杂 志) ▲ 至今,专项整治的结果没有任何披露。近日,广东 省饲料办主任蔡玉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部分蛋白 原料中发现有少量三聚氰胺,检查结果已经上报农业部,暂 不便对媒体公开。——《问题鸡蛋剥开饲料业“蛋 白精”疑云》《南方农村报》 ( ) 概括式结尾是属于新闻报道常态的一种结尾, 这种结尾方 式符合新闻的规律,它在结尾直接概括新闻事实,它或直接 点明主旨,或直接点出事件的发展现状,或大信息量的对新 闻事实及问题进行总结等,都能给受众一种直接明快的 感受。六、对比式结尾 如前所述,深度报道往往涉及对立悬殊的当事双方,那 么,在报道过程中自然可以利用对比的方式来展开新闻报 道。在结尾的技巧上,同样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收尾以达到最 后让受众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反差。在这种对比性的结尾 上,可以用反差性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用反差性的事实进 行对比, 可以用反差性的当事人态度与状况进行对比, 等等。只要这个对比符合对新闻主题的表达即可。如《 “两许”拒 绝余振东遣返模式》《新京报》 ( )的结尾:广东省江门市中院提供的材料显示,从 1992 年到 2001 年,有案犯许超凡等人通过盗取联行资金、侵占企业还贷资 金等方式,累计挪用中行开平支行资金逾 31 亿人民币,光 余振东案就形成了 182 卷卷宗,装了 8 个保险柜。在人口 70 万的开平,到许超凡等三人出逃之际的 2001 年,这个县级市利用外资财政才首次超过 1 亿美元,据 2002 年开平市政府工作报告统计, 全市 10 年财政收入总和不到 4 亿美元。在这个结尾中, 记者很简单地用这个城市的财政总收入与 这个案件所侵吞的国家资金进行数据对比,十分鲜明地反映 了这个案件事实的触目惊心,可以说这个结尾的数据对比是 对这个案件严重程度的最直白最有力的总结,它给受众留下 了对这个严重犯罪案件的无限思考与对案件反映出的问题 的深层次质疑。用对比反差巨大的新闻事实作为结尾也能达到十分有力 的效果, 如在深度报道 《死难者家属生活贫困谁来管?》 (新 华社 2000 年 4 月 9 日曾华国)的结尾中,记者就是用反差 性的事实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并隐射出这一严重事故为何发 生以及对将来的预防仍不乐观的情感倾向:据了解,上栗县已把并不太旧的 6 层办公楼以 1000 万 元的价格卖给了邮电局,另外推平了一座山坡,建了一座仿 古式的办公大楼。记者在现场看到,新的县委县政府办公大 楼正在装修,有相当大面积的茶色玻璃墙;办公楼前还设计 了近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 ,在贫困的上栗县显得特别地 刺眼。上面这个结尾用县委县政府不顾贫困县的财力而大搞豪 华行政办公大楼建设的事实与这个贫困县的现状对比,就有 力地说明了这个县的领导是不可能做到真心为人民服务,也 不可能去真心解决死难者家属的生活问题。这个结尾,记者 自己不发一句议论而用事实对比说话,达到了鞭辟入里的批 判效果。在深度报道的结尾上, 用反差性的当事人态度与状况进行 对比这一结尾技巧也是十分巧妙的结尾方式。如《山海关铁 警枪击李有生致死案“罗生门”( 》《新京报》 )的结尾:记者调查过程中, 锦州铁路公安处负责处理此案的副处长 尹贵昌;科长崔宝昌、仇授生;涉案民警杨瑞阁及当事司机 吴涛、李宝成,均拒绝接受采访。 截至发稿时,李有生尸体还在山海关铁路医院冷藏。这个结尾一方面是施虐者采取强硬的方式拒绝采访, 另一 方是受害者的尸体仍被丢在冰柜里,没有结果。这一对比, 让人深思。以上只是最常见的几种结尾方式, 在很多情况下, 还可以 把这些结尾相互交叉糅合。深度报道需要一个好的结尾,这 个结尾要与报道主题以及报道目的相结合,也要与深度报道 揭露真相的功能、具有深度能引起受众思考的特性相吻合, 从而使结尾具有思辨性、人文性、忧思感。总之, 深度报道的结尾具体该如何结尾, 主要还是要看具 体的新闻报道的性质,然后根据其特性找出一个最适合的结 尾。
篇三:消息结尾的写作消息结尾的写作一、消息结尾概述 1.任何一篇,都有开头和结尾.文章有结尾,就文意完足.没 有结尾的文章,是结构残缺的文章. 2. 倒金字塔式结构只是众多的新闻结构形式中的一种,不能因为 它的结尾的特殊性而认为所有的消息都不存在结尾. 3.新闻的结尾,可以是消息的最后一段,也可以是消息的结束句 而不另起一段. 例如:《莫斯科出现手纸荒》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 1 月 31 日电 莫斯科居民又碰到另一种短缺: 没有一处地方可找到厕纸. 一名恼怒的莫斯科人星期二说:&我们就是到处找不到.店主人只 说出现短缺.& 存有厕纸的寥寥可数的商店挤满了人. 有人说:&有人暂时裁用纸台布或纸尿片充厕纸,但这些东西现时 也用完了.& 一年多来,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裁用苏联《真理报》. 常见的几种新闻结尾的写法: (一)自然收束法 大多数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倒金字塔式消息.故又被称为&1 倒金字塔式结尾法&. 《人民铁道报》的消息《向劳模鞠一躬》 . 收尾: &王冉离开讲台,站好立正的姿势,向劳模们恭恭敬敬地弯下了 腰……& (二)卒章见义法 《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通过描述了 1998 年的特大洪灾过后, 经过综合治理出现的喜人景象和如画美景.结尾处点题: &人与自然在洞庭湖开始和谐相处.随着治理的深入,烟波浩淼的 八百里洞庭将再现人间.& (三)别开生面法 《厂长负责制使优秀厂长脱颖而出》,导语与主体部分主要写高 级工程师徐孝纯怎样受命于危难之际,两次出任厂长治厂有方的 事迹.新闻的结尾,忽然笔锋一转,跳出工厂,转写家事: 可是,这位厂长家中却没有多大变化,书籍仍然是他家的主要财 产.徐每月工资 158 元,他的爱人是位退休纺织工人,他们用收入 的很大一部分购买从印染技术到哲学,文学,外语等各种书籍.这 位厂长说:&我最爱看关于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书籍.& (四)展示预告法 当报道某一事件的现状时,受众还有兴趣知道下一步发展,或启2 发受众的思路,让人看到前景,增添信心,或预告事件动态,让人 对此作进一步的关注. 如,《广东着力解决农村苦难家庭子女读书难》 结尾:&继去年采取重大举措之后,广东今年又推出一个重大举 措:…………& (五)拾遗补缺法 这种结尾往往补充新闻导语和主体部分未提及的新闻要素,使新 闻报道完整,圆满;或者补充有关的背景材料,使新闻报道更加充 实,可信.例如《水煮鱼居然使用口水油》结尾: 如何分辨水煮鱼用的是老油还是新油 一看油色:新油油色发亮 而清澈;新有做出的鱼肉比较白嫩;第二,旧油非常混浊,油色发 污;旧油做出的鱼肉则比较发暗.另外,餐馆为了掩饰这种不新鲜 的油,往往会在油里多放辣椒. 注意事项: 第一,要顺势而行,既不要草率收尾,也不要拖泥带水. 第二,要紧扣事实,不可离开事实作空泛议论. 第三,要增添信息,不要重复罗嗦. 二、消息?据?式结尾 报纸消息结尾以?据?字起始的一种新闻写作格式,本文简称为 渭消息?据?式结尾。常见的消息‘据?式结尾有:据悉,据了3 解,据介绍,据统计,据报道,据某单位某人说,等等。稍加观 察不难发现, ?据?式并不仅仅出现在消息结尾,在消息导语、 背景、主体中也不鲜见。但是,时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报纸, ?据式?结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已经蔚成井种新闻写作格式。面对着消息?据?式结尾勃兴的现象,到了该探讨一下它的运用 得失的时候了。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是新闻作品赖以存在的生命线,用事实 说话为特征的消息文体概莫能外。凡是消息中涉及到的新闻事 实,都必须援引来源,有?据?可查。要让读者认可记者所?据? 之事实,这是一块足以检验记者采访态度是否严谨认真的试金 石。消息?据?式结尾的增多,可喜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记者新 闻理念的时代进步。但如此看重?据?式,并不意味着完全赞成 消息结尾都非?据?不可。纵使?据?了,还有个如何?据?的 问题。它们之间构成了毫不矛盾的递进关系。优化消息?据?式结尾的写作,当然要统筹考虑。但为了理解方 便,不妨条分缕析为两大部分。有些消息结尾之所以用了?据?式,或深化主题,或补充细节, 或总结成效,或评价意义,或预示前景,等等。可以充当证明的事物叫做?据? ,而这些事物绝不能凭空杜撰。能够提供这些事物的不外乎两类人, 少数的是记者赴现场搜集新4 闻事实;多数的是采访对象,向记者转交新闻材料。采访对象包 括身处第一线的参与者、实践者、目击者、知情者。从他们那里 ?据?来的消息来源,如果不是有意无意地夸大、缩小、混淆、 颠倒,权威性和可信度都很高。明确点出消息来源(记者自不必说)—采访对象的姓名、性别、年 龄、籍贯、单位、职务、学衔、专长、爱好等等,本来就不容臵 疑。特别是接触到那些观点新颖又事实重大、一时吃不准又必须 马上见报的内容,则不但尊重了采访对象的产权,也有利于 记者自身的法律保护, 防止在日后万一发生的新闻纠纷诉讼中陷 人被动。?口说无凭,立字为据? ,因为材料是你提供的嘛!需要 说明的是,明确点出消息来源,指的是点出最具说服力最有发言 权的对象, 而不必面面俱到, 例如关于历史变迁总是长辈更熟悉, 关于公司运营总是经理更清楚,关于体育比赛总是教练更在行, 等等。挑剔消息?据?式结尾的主要毛病,首先在于消息结尾虽然大量 地出现了一个?据?字,但?据?字之后却没有明确点出消息来 源。试问,据悉, ?悉?自何处?据了解,向谁?了解??据介绍,哪 位?介绍??可能有的记者会辩解, ?大家从来都这么‘据’ ,彼 此彼此啦。?也可能有的记者会反问, ?你看看人家大报都这么5 ‘据’ ,我是向大报学习的呀。?然而,习惯并不全是正确的,存 在并不全是完美的。说到底, 这样没有明确点出消息来源的 ?据? 式结尾, 传递给读者的信息终归无效, 貌似有 ?据? 而形同虚设。一般而言,消息来源在导语、背景、主体中往往有所交待,如果 结尾的知识道理又众人皆晓,通读上下文不致费解产生歧义,如 此?据?式倒不如不?据?更好。?据?了,弄巧成拙,无谓地留下了一个新问号。其实,我们大 部分的记者也懂得要明确点出消息来源, 但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记者采访不深人只得打马虎眼,另当别论。原因是个别采访对象 不得不顾全后路,珍藏隐私,惜守纪律,起码暂时不敢、不愿、 不宜公开见报。碰到这种情况,职业道德迫使记者必须听从采访 对象的意见,允许他们借鉴西方记者的传统写法,例如?据此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 , ?据军方一位高级将领通报的最 新战况? 。这种写法虽然比较含混,但多少还是点出些许消息来 源,胜过了不着边际的?据悉??据了解??据介绍? 、 、 。另外一 种情况,纯粹是记者为了语意上的起承转合或语气上的抑扬顿 挫, 发挥着指示代替或舒缓委婉的作用, 也偶尔 ?据? ?据? 了一 。不过,以上两种情况都很特殊, ?据?时切记莫滥使,否则有滥 竿充数之嫌。扭转对消息的不良印象,记者应从语言表述的基础性小事做起。6 有?据? ,就往往要有人?说?—抢眼的莫过于?据某单位某人 说?这句话。但如果翻来覆去脱不开一个?说?字,则语言表述 显得不细腻。汉语词汇丰富多彩变幻无穷,人间百态世间万象的 东西总能挑选出最合适的词汇与之搭配。不同人物,不同身份, 不同文化,不同处境,不同场合,不同思想,不同感情,自然会 派生出形形色色的不同?说?法:发布、宣称、扬言、阐述、描 绘、认为、呼吁、警告、暗示、推断、重申、嘱托、回忆、道歉、 许诺、驳斥、谩骂、抨击、坦白、举报等等,哪里是一个?说? 字所能涵盖!选用的词汇愈准确,报道的消息内容就愈到位愈有 味。与以上靠替换?说?字相并列的是,求细腻还可删除?据?字。揣摩?据某单位某人说?和?某单位某人说?这两句话,究竟有 何差别?意思无异外,后一句话字数节省一个,语感质朴一分, 因而更符合消息的写作要求。消息容量很有限,出?据?要出在 紧要处,不应任意盲目地重复,那种以为出现?据?字愈多就愈 好的写法,反而会给读者造成像某些人嘴边常挂着的?这个,这 个??对吧、对吧?的口头禅的印象一样。何况相形之下,即兴 、 发挥的口头禅尚辞不害义,斟酌再三的书面语却必须洁净。消息 用事实说话,出?据?要做到了无痕迹,不必处处都请出?据? 字来帮记者作自我表白, 生怕读者看不懂这是记者 ?据? 来似的。7 杂乱堆砌?据?字,既多占了版面,也轻视了读者。消息照实报 道,例如?(据)我从山顶朝东望??(据)市检察院昨天向市人大 , 汇报? ,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据?字,但读者不会怀疑不是记者 耳闻目睹、问答采访而来的。其实,只要念起来觉得很顺畅,删 除?据‘’字何足惜! 在遵循新闻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锐意创新,反对僵化,消息之树 才会常写常青。遗憾的是, 我们有的记者一动笔, 要用消息 ?据? 式结尾时,便条件反射般地把它安排在结尾的起始位臵。千篇一 律成八股,千?据?一式成教条。纠正这一做填充题式的写法, 记者要善于视消息内容巧穿插,以期行文活泼。?据?式,不但 可?据?在结尾的起始位臵,还可?据?在结尾的中间位臵和结 尾的最末位臵。文章写作从来有?凤头、猪肚、豹尾?的精辟论 说。然而,具体在消息写作上,由于深受倒金字塔结构的影响, ?凤头?重于?猪肚? 、洲猪肚?重于?豹尾?的现象,却是不 争的事实。换言之,新闻界对消息标题和导语的研究更深入,成 果更丰硕。这固然值得赞许且仍需发扬。但从改变消息结尾弱势 地位的角度出发,以达到首尾圆合的目的,实在不该忽略消息 ?据?式结尾之类的枝节问题。因为主干健壮而枝节病态,同样 难成佳作,逞论精品。三、我们下面来介绍几种新闻的结尾方法。8 一、循环式结尾 当你以一种绕圈子的方式返回导语以求获取一个想法用来 结尾时,你就已经在使用循环结尾方法了。下面这个例子出自一 篇报道,该报道讲述了一些家庭如何同 A 氏病作抗争的故事,在 这个例子里,导语这样写道:这个曾经作为贝蒂.珍妮而存在的 人每天一点一点无情地消亡。被称作 A 氏病的特殊疾病已经使这 个 58 岁的妇女衰弱成一个双肩耷拉、手脚扭曲的人,喋喋不休 地唠叨着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报道接着用更多的篇幅特别描述 了她的家庭怎样努力同这种疾病作抗争的事迹。结尾重复了导语中的短语——却以出乎意料的转折结尾:急 促反复的声音响亮、持续不断且不易忘记,他姐姐的声音充满了 整个屋子。?哦, ?汉切特挥舞着手说, ?我如今再也没有听到过 这种声音了。? 二、用引语结尾 特定报道和硬新闻最普遍的结尾样式是引语结尾。寻找一条 能够总结报道基调或主要观点的引语, 当你用一句引语作为结尾 时,把消息来源放在引语之前,如果用两句引语作为结尾,消息 来源就放在第一句引语后面,不要让?他说?成为读者记住的最 后一句话。?他把就业面试当作一项职业,赚了很多钱。?豪斯警 官说。罗思克先生这星期初被逮捕,当时他如约出席了他的最后9 一场面试——面试者是豪斯警官。?我们让他填写了一张旅行费 用的收据? ,这位警官说, ?然后我们告诉他已经为他找好了目的 地,那就是县监狱? 。三、用未来行动结尾 许多报道以一个事件的下一步发展情况来结尾。但是只有在 报道本身具备未来元素时这种技巧才有效。如果下一步对于报道 至关重要,它在报道主体中的位臵应该更靠前,但是如果它以自 然结论的方式起作用的话,它就可以成为结尾,它可以采用陈述 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引语的形式。截至周五下午, 赫林湾沿岸大约两英里长的海岸被彻底搜索 了一遍。仍然还有几千英里的海岸尚未被搜索。四、用高潮结尾 这种类型的结尾出现在类似小说写作手法的报道中, 读者把 悬念一直带到结尾。这种结尾更适合叙述式的特写报道或者那种 在一开始就抓住读者并驱使读者找出真相的短新闻, 它能被用在 采用金字塔结构(pyramidstyle)的报道中。这里有一个例子:最终,在两个半小时的听证会之后,柯伦(法宣)判处格拉博 斯基为期 30 个月的监禁,随后再是三年的假释。在向格拉博斯基父母点头示意的同时,柯伦对格拉博斯基 说:?我相信他们今天坐在这里心情是沉痛的。?10 五、用悬念结尾 悬念在谈到神秘的中间部分那一节时已有过描述。但是悬念 技巧更普遍地用于结尾,尤其经常用在连载的系列报道中,这一 技巧也能用在分节式报道中,每小节的结尾都设臵一个悬念,这 样就迫使读者继续阅读下去了,它的概念就是:?下一步将会发 生什么?? 这个例子节选自一篇系列报道, 该系列报道是关于联邦调查 局密探罗伯特.帕克特已经使哥伦比亚人相信他是一个华尔街的 金融商,他能为他们洗黑钱,但是毒贩们会最终相信他吗?这个 片断以一个充满悬念的事件结尾。帕克特 9 月 4 日那天留在办公室里, 他在怀疑哥伦比亚人是 否会意识到他已将他们欺骗到了危险境地。他的假身份会泄露 吗? 六、用事实结尾 这些事实是强有力的事实陈述,它们有时可取代导语,它们 是总结了报道基调、口吻或总体特征的陈述。它们比引语结尾更 难写,但是如果处理得好,它们会给读者强有力的震撼,它们才 是真正的结尾。力求一个非常短而简单的陈述一个事实的句子, 不过要选择 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这个事实将留给读者持续的印象。11 下面的例子描写的是一个住在斯波坎市一家破败旅馆里的 男子, 这个结尾是一个简短的陈述, 重复了导语中的特殊重要点。他担忧的是他的糖尿病, 他被自己的大便出血和牙床溃烂吓 坏了, 他不知道他的住所后山上由白人员工组成的医院是否会治 疗一个可怜的没有牙齿的黑人。七、燃气用完式结尾 你可能总是在你没话可说时结尾, 这个方法适合于硬新闻报 道, 尤其是使用概括式导语和按重要程度降序排列支持要点的报 道,结尾可以是一句引语、未来行动或报道中的其他事实。下面 这篇报道采用事实性燃气用完式结尾: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一名捕虾的渔民因没有在他的船上 使用联邦政府所要求的海龟保护装臵而被关进监狱, 国家海洋捕 捞局声称。政府估计美国领海内每年有超过 11000 只海龟误入捕虾网 而被杀。另外,黑龙江电视台的短消息《林蛙不归路》的结尾也是这 样的结尾方式:回家冬眠不成的林蛙最终出现在农贸市场和人们的餐桌上。目前, 伊春林区林蛙密度已由过去的每平方公里 l 万只下降到不 足 1000 只。今年伊春林区发生了大面积森林病虫害。?一篇好的12 报道在形式上应当是具有对称美的。如果说新闻的导语是?凤 头? ,那么结尾就必须是?豹尾? 。我们既要在导语上呕心沥血, 也要在结尾上殚精竭虑。无论如何,新闻不能狗尾续貂,要避免 使人在结尾时失望。写好新闻结尾,不仅可以使新闻在形式上更 为完美,而且可以画龙点睛,使新闻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 升华,引起读者回味与思索。13
篇四:新闻写作第四章第三节新闻主体与结尾_图文长沙学院教案编 号:课时安排: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四章 消息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 新闻主体和结尾 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1、了解新闻主体的作用 2、掌握新闻主体的写作要求 3、了解新闻结尾的新闻个性及常见的结尾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新闻主体部分的写作要求 2、了解新闻结尾的新闻个性教学方式、手段、媒介:讲授法;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含引入新课、中间组织教学以及如何启发思维等) 导语之后的新闻部分,有人称之为上文,有人称之为“新闻的展开部分” ,有人称 之为“新闻主体”“新闻躯干” 、 (辩析三) 采用“新闻主体”较方便讲课。新闻主体是指继新闻导语之后的新闻事实的展开部分,它承接导语,由导语引出, 导语引导出的主要是新闻主个,导语之后的内容则与导语衔接,用足够的材料,典型的 事例,支持或让实导语中提出的主个思想,威廉、梅茨认为:“导语提出了最重要和最 有吸引力的事实,消息的主体部分则进一步展开,阐述和解释导语,导语中的任何陈述 均径两下面段落中的事实予以支持,尤其是在导语中写到了引起争论的因素时更应如 此。” 在结构上,新闻主体是紧接导语的构成部分,有人形象地指出,如果说导语是新闻 结构布局中的中轴,那么主体部分就是这一整体布局中中的扇面展开的部分。 一篇新闻,总是要陈述和阐明一个主题的,通常写进导语的是那些最重要最新鲜最 精采的事实,也就是体现了新闻主个和主要新闻事实,能不能有一个好的导语,固然对 下文的展开很有关系,然而,如果仅有一个出色地揭示了新闻主个的导语,而没有在主 体部分很好地用事实材料来阐明和表述主题,那么,这篇新闻自然是没有写好,所以, 在构思布局时,考虑和安排的导语并非 大吉,稳操胜券;还必须花更多的精力来对已采集到的事实材料进行筛选,把那引起能支持、解释、阐述主题的材料合理地组织起 来, 新闻主体顾名思义是阐述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 它对反映主题思想具有关键性作用, 用足够的典型的、有说服力的具体事实,正确、深刻、充分而又生动地表现新闻主题, 是它的任务。一、新闻主体的功能(作用) 在一则新闻中,导语虽已包含并突出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但往往对新闻事实的全 部内容还表现得很不充分,尤其是还没用具体的材料来阐述和表述新闻主题,因此,在 新闻主体部分中,新闻必须用充分具体而典型的事实,进一步表现新闻主题,新闻主体 是阐述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对 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解释和深化导语。对导语是提出的主要新闻事实、问题或观点,进一步提供具 体材料,解释新闻事实产生的来龙去脉或前因后果,深入表现新闻事实自身的意义或在 某个范围中的意义,从而使读者对新闻事实有更清楚更全面的了解。2、对导语的内容加以补充,新闻导语一般是突出那些最有价值的事实,在部分要 式的导语中,往往只突出新闻六要素中的某一两个,这样,新闻主体就必须补充导语中 未涉及的部分,补充六要素中的另一些要素,同时新闻主体还要适当地提供与新闻事实 有关的背景材料,使得内容充实饱满,枝繁叶茂。具体文例见材料 55,或人大 本 110《野山羊来到尧西沟》 。思想的表现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一些篇幅较短,内容较单一的新闻里,主体部分的两大作用有其一就可以了。另外,延缓性导语 只陈述了新闻事实的一个场面或一个有趣的情节,而把主要的新闻事实放在主体中叙述。 教学过程(续) :二、新闻主体部分的写作要求 1、要围绕一个主题选材 新闻主体部分的涉及的内容较多,如何取舍材料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新闻主体有 对导语的深化、解释、阐述和补充的作用,于是就有人往往将采访所得的所有没有写入 导语的材料统统塞进主体,这就造成了有些新闻主体中的材料与新闻主题的关系不大, 甚至游离在主题之外,主体容纳的材料虽然这比导语更多,但它们必须是围绕着同一个 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展开的,它们与主题必须保持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由于导语概 托主要新闻事实, 是整个结构布局的主轴,因此,导语也为新闻主体的写作定下了基调, 规定了方向,在新闻诸要素中,主体需殿示哪几个要素,回答哪个问题,都必须根据导 语所铺设的轨迹来写,不能与导语脱节。有时,我们采访时获得材料多,且有些的确很生动,很感人,但若与我们所要表达 的主题 或关系不大,或是与导语毫无瓜葛,这时一定要舍得割爱,而且,如果不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主体部分必然地内容庞余,观点不突出,同时材料本身也难于叙述 得具体和清楚,文例见 本 106。2、要注意变换角度,不要重复导语 写好新闻主体,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处理好与导语的关系,大家知道,大多数的新 闻都是把最重要的事实写入导语,主体是对导语所涉及的事实加以深化、具体化,如果 把握不好,主题就有可能与导语产生重复现象,而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往往会全读者感到 腻烦,要避免这类弊病,主体部分应将角度称作变换,如文例。3、叙事要具体、充分,使读者对新闻人物和事件有较为完整而其切的了解,防上 主体写得空洞无物的现象。新闻以事实说话,作为阅述主题的新闻主体部分,能应该内容充实,材料具体,这 样,表现主题才能有力,读者才能完整地了解新闻人物和事件,新闻主体所选择的事实 是否内容充实,直接关系到新闻的说服力,所以,新闻主体作为新闻的展开部分,一定 要言之有物,例。同时,新闻主体的两大作用,即深化和补充的作用,也对新闻主体的具体,充实提 供了保障,具体就是围绕报道主题,以生动、具体的材料进行阐释和深化导语中所涉及 的内容,所谓充实,除了补充和完善导语中的涉及的内容外,还要提供与之相关的新闻 背景和其他新闻要素。好的新闻主体应该是饱满如“猪肚” ,如前文所说,4、叙事要生动,引文要波澜起 伏,要保持读者兴趣,不能一味地写到事实,见教材 58,所举例 2。“文似看山不 平” ,新闻同样也要避免它平铺直叙简单地罗列新闻事实,新闻主体不仅要完成深化和补充的任务作用, 而且要有较强的可读性, 始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在展示新闻主题时,应努力做到波澜起伏, ( 大 事实与事实之间或断或读;结构上大开,叙述上灵活多变,跳跃起伏,文例教本 110) 。怎样做到叙述生动?教材 P60。①用新闻细节,增添新闻的可读性; ②从不同角度去展开新闻事实,既丰富、充实、又引文跌客; ③采用叙述、措写,引语等各种表现手法; ④要顺应读者的阅读心理,回答其未知欲知的问题。(5)段落层次要分明,起承转合要自然。新闻主体部分的层次安排亦很重要,不管采用何种结构形式,总要根据事情发展的规律在情在理地写,善于根据特点灵活安排层次,力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章,尽可能保持和延续读者阅读导语时的诱发出来的兴趣。理成一则新闻围绕一个新闻主个往往要说好几层意思,每层意思即为新闻的一个层次, 如果把主体部分仅看作导语以外的材料的简单堆积,天上一句,地上一句,在一牛郎头, 两一锺子,是无论如何地写不好的, (教本 134) 三、新闻的结尾 新闻有关结尾,是个颇富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消息结尾并非消息必须要有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多数消息都不必有结 尾,因放 W 是以报道事实 的,认为一篇新闻 ,事实叙述清楚了,新闻写作就大功告成了,因而,新闻结尾常被忽略。而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具有着开头和结尾的,结尾应该也是文章结构布局中颇 为主要的一个环节,消息也不例外,既使是倒金式结构的消息,虽然可以由后往前删, 但在删减过程中,总得考虑文意完整的问题,以倒金结构产生之补来看,当时记者每发 一段电报,都得考虑在这一段中至少应传递一个较为宛整的意思,所以,在倒金结构的 消息写作中,作者每写一段都具有一种“结尾”的意识,倒金结构的消息,段落之间往 往相对独立,编辑从后往前删减文字,可以以段为单位腰斩,但决不可能从某一段的中 间平空劈开,这就说明删减前后的消息中,所得到的消息量是不一样的,删减也不可以 无限进行下去,总有个适可而止,对于那些文字简炼信息量大的消息“尾部” ,每删去 一段都是为段版面考虑而付出的难以割舍的代价,它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同时,倒金结构只是众多新闻结构形式之一种,不能因为它的结尾的特殊性而认为 所有的消息都不存在结尾,事实上,新闻结尾对于一篇新闻来说,作用是很大的,文例 112。造成一些人认为新闻无须结尾的误解,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如何理解新闻结尾的问 题。其实, 新闻结尾, 并不是指一则消息写完了,还非要在后面拖一条可有可无的尾巴, 当报道的内容表达完了后, “意已尽而言不止” ,再加上一个尾巴,那不叫新闻结尾,而 是“画蛇添足” 。新闻结尾,可以是消息的最后一段,也可以是消息的结束句而非另起 一段, 非得在整篇消息之末另起一段才叫结尾,这是一种误解,一则消息哪怕只有一段, 它最末的一句就具有结尾的意义。∴新闻结尾总是存在的,而且正如穆青所说“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 结尾” “我们不能顾首不配尾,如果我们费尽心机写好导语,却马马虎虎地写结尾,那 是不可取的” 。好的结尾能拓展新闻的内涵,升华新闻的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新闻结尾要有新闻的个性( 本 145)新闻的结尾可以多种多样,或照应敛,略作交待;或点明意义,议论作结;或结尾 表达,显示决心;或提出希望,激励鼓舞等。它既有同一般文章结尾的相似之处,如要 升华主题,遒劲有力,舍意不尽,耐人寻味等,同时它又有不同于一般文章结尾的独特 之处,即要适应新闻体裁的独特要求而具有新闻个性,怎样体现新闻的个性。①紧扣事实而不能空泛 新闻既然是事实的报道,它的结尾因此也不能离开事实。②增添信息而不能一味重复 新闻的各个部分都得用来表达事实和主题, 结尾亦不例外, 应能增加新闻的信息容 量而不能只是前后重复,在新闻里,一个事实,一个观点只能出现一次,再次出现时应 有新的信息和意境,所以结尾不能单纯重复事实和观点。③要启发诱导而不能搞说教 新闻结尾,应能让读者从中领悟更多的意思,获得开拓思路的启发和触发联想,使 人回味不尽,新闻不是说教,而要按新闻规律——让事实说话,不要强加意念于人,更 不要教训人,要避免那种训戒式结尾。2、新闻结尾的几种写法(常见的) ①自然收束法(自然结尾法 73) 大多数新闻采用此结尾法尤其是例会式消息, 材料本身已按重要程度递减顺序安排 完毕,或者是必要的新闻内容、新闻要素、事件过程交待完毕,全文已是水到渠成之势, 较宜适时打上、不作枝蔓。②拾遗补缺法 这种写法有较明显的结尾段落, 它补充新闻导语和主体部分来提取的新闻要素, 使 报道完整、圆满,或者补充有关背景材料,使报道充实、可信。③卒章见义法 在结尾处用 “画龙点睛” 式的语言, 一语中的地点明新闻事实的本质或问题的实质, 或总括全篇,或提示读者,它能使新闻主题更加明朗、突出、甚至得以生发。“画龙点睛”式的语言,还可以是引用他人精辟的语言。④别开生面法 写法上较灵活,往往在结尾处另辟一境,与主要新闻事实相映成趣,从另一角度对 主题加以表现和深化。⑤展示预告法 新闻事实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 现有的事实可能蕴含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而在 报道某一事件的现状时,读者还有兴趣知道下一步会如何,展示预告法即是在新闻结尾 处提示了物的进一步发展,或启发读者的思路,让人看到前景,增添信心,或预告事件 动态,让人对此作进一步关注。 板书设计:第三节 新闻主体与结尾 一、 新闻主体的作用1、 解释和深化导语 2、 对导语的内容加以补充 二、 新闻主体的写作要求1、 围绕一个主题选材 2、 注意变换角度 3、 叙事具体生动 4、 段落层次分明,起承转合自然 三、 新闻结尾1、 新闻结尾要有新闻的个性 2、 新闻结尾的几种写法 讨论、思考题、作业:参考书目:后记:
篇五:新闻报道写作技巧新闻报道写作技巧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 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 要素,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 Why(何故)、 HOW(如何)。在五个 W 和一个 H 中, 最主要的是 What(何 事)、Who(何人)。当我们弄清了 “我要说些什么” , 接下来就是 “怎么说这些内容” , 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 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 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 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 中穿插背景材料。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 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 导语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 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 体情况而定。(一)标题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 、引题(眉题) 、副题(次题)三种。主 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题:揭示意义或交待背景, 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 看标题, 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标题是新闻的题目, 是消息的眼睛, 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 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新闻标题的结构 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 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 写主题&这一说法。消息标题的特点是:必须有--何人(物)who 做何事 what, 必须简洁、 准确。如:1、 专家 (who) 解惑: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what) (2008 年 10 月 01 日 来源:新华社) ;2、学校(who)因高三学生 来源:在宿舍吸烟 (why) 劝其转学 (what) (2008 年 10 月 01 日四川新闻网) ;3、会昌(who)举办体育盛会喜迎新年(what) (2009 年 1 月 4 日,来源:赣南日报) 。(二)导语。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 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 想。导语的写作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 下去。导语的特点:有时间(when) ,地点(where) ,人(物)who, 事件 what。下面具体解剖一篇消息的导语:石城返乡农民工喜获“年礼”赣 南日报 2009 年 1 月 6 日头版:近日 (when) , 石城县琴江镇 (where) 的黄爱华(who)刚刚从东莞返乡就收到一份“新年大礼”——县里 统一发出的返乡农民工优惠卡(what) ,优惠项目包括就医、就业、 技术培训、法律维权等内容。我们要学习,一是时间的表述,找最近时间点。二是讲故事的叙 述手法。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1、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1、什么人参加进去了? 2、谁干的或谁讲的? 3、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4、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5、主题是什么? 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这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么,导语有哪 些类型呢?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 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 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 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导语的形式主要有: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 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 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如写烟叶生产势头好,就从描 写某一生产现场如何一派繁忙,再讲整个乡或县的烟叶生产情况。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 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如开头以提问的方式,接着某 乡或县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 目的或总结。如 1 月 6 日赣南日报头版头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 逸阳走访慰问:1 月 5 日,带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城市 及农村低保户、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敬老院老人和困难企业的 关心,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深入到章贡区、赣县、南康走访慰 问。另外还有号召式、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导语要“立片言以居要” ,但在写作时,往往免不了出现各种问 题,常见问题称之为导语写作十忌:一忌名称罗列式导语,某一活动往往是由五六家单位主办的,有 的人在导语中将这些单位名称全部罗列出来, 使导语显得既罗嗦又臃 肿。读者关心的是这场活动,而不是主要单位,如果非要出现,可放 到消息末尾。二忌“为了式”或目的式导语。即将新闻事实所要达到的目的放 进导语里,使导语膨胀沉重,不堪重负。如为了迎接北京 2008 年奥 运会, 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要穿靴戴帽。三忌背景材料式导语。新闻背景材料一般是解释新闻主体的,导 语应开门见山,开始就用背景材料,不仅说不清,而且也容易使读者 如坠云雾。 四忌学术语言作导语。将一些学术专业性强、难懂的专业名词放 在导语中,显然使人看不懂,这里要做好“第二种语言的翻译” ,使 之通俗化、大众化、口语化。五忌导语公式化。一些通讯员或记者喜欢用一个框框去套多种内 容,结果是平淡无奇,千篇一律。公式化导语必然导致导语无新意, 面目可憎。六忌概念化。导语内无具体新闻事实,充斥了大而空的套话、空 话、官话。七忌数字堆砌。导语内数字过多,就会淹没新闻事实。统计数字 一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最好不要将其放进导语内,即使要写,也应 将数字形象化。八忌长导语。导语冗长,使人感到很沉闷,根本没有兴趣再看下 文。一般应控制在 80 字内,最多不要超过 150 字。九忌逻辑不清,概念模糊。十忌标题与导语重复。如题目 : 县Х Х 部门举行迎新春座谈会 ; 导语:昨日,县Х Х 部门在该局会议室举行慰问老干部座谈会。题目 和导语几乎是“一模一样” 。(三)主体 主体是在导语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与主题相关的事实,使之更 加详实、具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 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 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 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主体的写作,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1、围绕主题、扣紧导语。导语、主体、结尾是消息的完整肌肤, 写作时对选材和结构要通盘考虑。新闻主体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不能一一罗列,但仍要紧紧围绕导语中确立的主题思想来挑选素材。虽然,有些素材很感人、很动听,但若与主题无关,也要忍痛割爱。在新闻诸要素中,主体需要包容哪几个要素,回答几个要素,回答哪 几个问题,都必须紧扣导语的轨迹,而不能脱节。2、段落分明、启承自然 从消息的段落大小和字数多少来看,新闻主体所占的篇幅较大, 一般比导语和结尾要长。但是新闻主体不是大采矿,不能什么才都往 里面装。写作时,要把材料排个队,安排好次序,那个在前,哪个在 后,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些材料构成一段,哪些材料构另一段, 都要泾渭分明,力求层次清楚。每一段最好只说一层意思,不要你中 有我, 我中有你, 处于胶合状态。提倡段落短一点, 段落可以多一点。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尽量能够找到有机的联系。3、手法灵活、叙述生动 消息写作固然以叙述为主,但不排斥其他写作手法。美国新闻学 者麦尔文?曼切尔把“要表现,不要叙述”作为新闻消息写作的“第 一信条。他说“平铺直叙,会使读者和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表现就 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说的表现,就是指生动形象的描述。在消息中 加强形象描写,用生动的形象来说明抽象的事物,往往会收到好的效 果。(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 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 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 答五个“W”中的 Why(为什么)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 启发式、 号召式、 分析式、 展望式?? 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在消息写作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须有的,背景和结尾在某 些消息中可以没有。四、消息写作的误区 我们写信息报道,写出来的东西要么空乏无力、没有说服力;要 么无法吸引受众、致使读者阅读欲不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 多读、多看、多思考,提高消息写作水平,多出精品,更重要的是彻 底摒弃为完成上级任务而写作的错误思想,变被动“要我写”为主动 “我要写” ,充分挖掘写作潜力,才能创作质量高、反响好的稿件。接下来,看一看我们在消息写作中到底存在哪些误区。误区一:弱化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果眼睛不明亮,那新 闻是很难吸引人的。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将大部分心思用在稿件 的内容上,常常是写完稿后再起标题,想不出好的就随意编个了事, 总觉得无关紧要。其实,这是陷入了弱化标题拟定环节的误区。标题 绝对是一篇稿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我们阅读消息时,最先看到的 常是新闻的标题, 一个好的标题会抓住受众的眼球让他不由自主被吸 引着看下去; 而一个索然无味的标题只能让你一扫而过不想再探究下 面的新闻。因此, 我们要多在标题拟定上下功夫, 要按照创新、 贴切、 准确、精炼等原则做好每一个标题。误区二:角度错位。大家都知道,我们负有及时宣传报道本单位 大事要闻的职责。为此,我们大家都付诸了极大努力,但写出的东西 质量却不是很高。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消息的采写角度上。我们的报道 应该精益求精,努力增强报道的新闻性、亲民性、创新性,尤其在调 整报道方向、拓展大众视角上下功夫,要善于从小的新闻素材中提取 最有价值的新闻点。比如,基层会议和基层领导的活动不是新闻,而 会议里出台的重要举措和领导强调的工作导向才是重点, 我们在写作 时只有避开会议角度将这些新闻要点“拎”出来,稿件才能出彩。如 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那角度就是新闻的灵魂, 找准了新闻的角度, 也就找到了报道成功之源。 误区三:贪大求全。我们在写作时,总想把单位的各项工作全面 地反映出来,写消息时就不得要领地“一、二、三、四”方方面面都 想带上一笔,殊不知,那也是陷入了另一个消息写作的误区:贪大求 全。我曾经有段时间在新闻写作时常会不自觉地带有机关应用文写作 的痕迹,把稿件写成了总结报告式,总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其 实,在消息写作中是要求的是一事一题,一篇消息只需说清一件新闻 就可以了, 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那这篇消息就很难写出质 量了。新闻报道的格式种类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 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 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一般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倒金字塔式」 、 「正金字塔式」 、 「折 衷式」 、 「平铺直叙式」等写作型式。「倒金字塔式」 :此种写作方式是目前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亦 即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 现在新闻的最前端,此种方式有助于媒体编辑下标题,亦有助于阅听 人快速清楚新闻重点。源于美国新闻界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 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 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 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 ,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 /读者/听众们 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 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 素,不能一段到底。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 所以在写作时 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 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 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正金字塔式」 :此种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是 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 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折衷式」 :,又叫新华体。此种写作方式为「倒金字塔式」 、 「正 金字塔式」的折衷,亦即,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 接著,则依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 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 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 ,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 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 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 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 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平铺直叙式」 :顾名思义,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 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对教师组织而言,由于时常必须 发表对特定教育政策、事件的看法,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 表声明时使用。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 (DEE)的格式,这个格式 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 ,一般是以一 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 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 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标题对于很重要, 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 的情况。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 ,把最吸引人的地方 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 加上副题。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 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 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
[新闻报道结尾]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新闻报道】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池锝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婚红包写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