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怎么评价公共管理评价专业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方向)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一、专业简况
  本专业是行政管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授予点,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在中国行政学学科发展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成立的第一个行政管理学教学与科研单位(1986),是我国第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1988),是我国首批三个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在国内外行政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0多年来,行政管理学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科研、教育培养和社会服务体系,培养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MPA在职与全日制研究生。围绕着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专业研究方向,拓展了行政管理学基础理论与中国行政管理实践、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行政领导等研究领域,开设包括有行政管理学(行政改革专题研究)、行政法、公共经济学、公共组织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与评估等一系列核心主干课程。实施弹性学制后,更是推出了当代地方治理、21世纪领导艺术、非营利组织、危机与冲突管理、协调、谈判与沟通管理、社区管理等适应需求的重要选修课程。作为最早一批博士点授予单位,以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形成了以公共行政学术研究为导向的严格、规范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流程,其中,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包括研究方向1: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比较公共行政、行政哲学与行政文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地方治理研究、公共组织与人事行政研究和中国政府行政改革,开设了研究方法论、学科前沿、名著导读和专题讲座等博士研究生课程。
  行政管理学学科点有一批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的知名学者和一支知识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他们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视野开阔,兼具为人师表之风范,是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大多数中青年教师获得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学位,还有教师是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学者。学科点100%的专职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团队中拥有博士生导师共8人,包括7位专任博导,1位兼职博导。专任博导有张成福、张康之、蓝志勇、孙柏瑛、毛寿龙、魏娜、康晓光等教授,其中,蓝志勇教授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终身教授,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科点任职博导。1位兼职博导是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魏礼群教授,他作为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在行政管理学科点担任博士生导师。目前,学科点拥有全职硕士生导师11人,此外学科点还聘请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秘书长彭和平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葛延风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宣传部部长郑水泉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办副主任李家福博士、副研究员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建系十几年来(1995年),行政管理学系学术积累丰厚,学者们撰写并出版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公共行政教材,发表了大量高品质的学术论文,翻译了一批国外公共行政的经典著作。这些成果受到我国行政学界的好评,同时也为我系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行政管理学系与国外学术界有广泛的联系和交流,许多美国、欧洲、亚洲及港、澳、台地区著名学者到行政管理学系讲学。也有一些学者先后到国外和港、澳、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使行政管理学系在行政学学术领域始终能够站在学术前沿,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空间。
  从1986年建立行政管理学研究所至今,行政管理学系已培养了二十多届行政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十余届行政管理学博士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及各种企事业单位的中间力量,有的已经走向了重要的领导工作岗位。并得到了很好的社会评价。
  二、博士生导师介绍
  蓝志勇教授
  一、导师简介
  蓝志勇,男,1955年12月生,畲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美国公共管理著名学院麦克斯韦尔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学位。任教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终身职正教授。研究贡献主要集中在改革理论、冲突管理、电子政务政策模式、地方政府、市政管理几个方面。有许多论文在美国、香港的主要公共(行政)管理学杂志上发表(如《布朗世界事务》、《公共管理杂志:理论与研究》、《公共管理评论》、《管理与社会》《美国公共管理评论》等著名英文学术刊物)并获广泛引用 (包括许多著名的美国公共管理学者)。
  社会兼职:美国公共管理协会科技部执行董事();教育部应急机制国家重点项目海外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部邀请海外评审专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PA项目顾问、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美国和中国多家 (十家)公共管理专业杂志评审员或编委;美国国际文化交流委员会富布赖特高级专家。作为专家参与过世界银行、联合国亚洲中心、世界经合组织的培训和国际会议组织工作。是国内多家高校、香港多家高校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海外评审顾问。成都,沈阳和美国凤凰城顾问。  
  获奖情况:曾获多项美国大学教工最佳研究和服务奖,曾获一九九四年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公共与非盈利部最佳论文奖,入选美国杰出大学生名人录,马科斯美国西部名人录,马科斯美国高等教育名人录等。
  二、教授课程
  公共管理理论,市政治理,政企关系,公共企业家精神,研究方法,组织理论与研究,研究方法,电子政务,数据库等。
  三、主要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改革实践、地方政府和市政管理创新、公共企业家精神,信息技术管理及政策(电子政务)、研究方法等。
  四、主要科研成果
  (一)主要著作:
  1、 《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
  2、《实践中的美国公共政策》(人民大学出版社);
  3、《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
  4、《美国地方政府》(科学出版社);
  5、与范柏乃合著《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等。
  (二)发表论文
  相关中文论著:
  1.   公共政策的缺失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
  2.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
  3.   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既维护公共利益又保障私人权利&&&政府或公共部门对私产的征用权&辨析(新华文摘转载)
  4.   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公务员的专业化问题(新华文摘辑刊)
  5.   给分权划底线,为创新设边界&&地方政府创新的法律环境探讨
  6.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新华文摘转载,07年光明日报十大学术新闻)
  7.   产权疲软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新华网)
  8.   从公共管理视角看美国的发展经验和中国面临的挑战
  9.   它山之石 如何攻玉&&从公共管理视角看中国知识精英学习外国经验的心路历程
  10.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问题
  11.   公共利益意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核心(新华文摘辑刊)
  12.   创新与中国公共管理(新华网)
  13.   美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中国的启迪(新华文摘辑刊)
  14.   公共管理是关于治理的实践性极强的大学问
  15.   政府管理创新的瓶颈因素及其分析(新华文摘辑刊)
  16.   地方政府的治理创新战略&&美国凤凰城的案例及经验。(新华文摘转载)
  相关英文论著:
  1.   G. Zhiyong Lan, Lera Riley, N. Joseph Cayer. How Can Local Government Become an Employer of Choice for Technical Professionals lessons and experiences from the city of Phoenix.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Vol. 25, No. 3, 225-242 (2005). 
  2.   Lan, Zhiyong. &Symposium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Public Budgeting,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 15, No. 3., 2003, pp. 438-465.
  3.   Lan, Zhiyong. &Disciplinary Rational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Field Development.&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Rutgers Univ.) Vol. 2, (12), 2003. Pp. 1-16.
  4.   Lan, Zhiyong. &Local Government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ipulations, Impact, Cases and Assessment.&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Rutgers Univ.). Vol. 1, (34), 2002, pp. 209-220.
  5.   Lan, Zhiyong, Understanding China's Administrative Reform.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 Vol. 24 (4), 2001, pp. 435-467. 
  6.   Lan, Zhiyong, and Anders, Kathy. A Paradigmatic 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 Empirical Test.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Vo. 32, No. 2., 2000, pp. 138-165.
  7.   Lan, Zhiyong, Weixing Hu, and Ken, Wang. The Growing China and Its Prospective Role in World Affairs. 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Vol. VI (2), 1999, pp. 1-29 .
  8.   Lan, Zhiyong. The 1998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China. As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Vol. 21, (1) June, 1999, pp. 29-54.
  9.   Lan, Zhiyong. A Conflict Resolution Approach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 Vol. 57, No. 1 (JanFeb), 1997, pp. 27 35.
  10.   Lan, Zhiyong and Falcone, Santa.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net Use--A Policy Model for Electronic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rovision. Journal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Vol. 24. No. 4., 1997, pp. 251-257.
  11.   Lan, Zhiyong and Craig, Scot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omputer mediated Inform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Non Computer mediated Information in Public Sector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Vol. 9, No. 1, Winter, 1996, pp. 27 37.
  12.   Lan, Zhiyong and Cayer, N. Joseph. The Challenge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and Management in a Time of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Vol. 24, No. 2, June, 1994, pp. 207 222.
  13.   Lan, Zhiyong. Reagan and Public Choice an assessment of the implicit Reagan administrative theor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8, No. 1. July, 1993, pp. 36 44.
  14.   David.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ransi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52, No. 6. NovemberDecember, 1992, pp. 5 7.
  15.   Lan, Zhiyong and Rainey, Hal. Goals, Rules, and Effectiveness in Public, Private and Hybrid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992, Jan.Vol. 2, No. 1. pp. 5 28.
  联系方式:
  张成福教授
  一、导师简介
  张成福,男,1963年4月生,陕西省眉县人.
  教育经历: 9.7,陕西眉县槐芽中学(中学学习);4.7,西北大学历史系(大学学习);7.7,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学习);8.7,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习);2.8,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任职情况:2.6,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讲师;6.6,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系副教授;1996.6-现在,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所获重要奖励:2001年,北京市社科百人工程入选者;2000年,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参与国际学术交流:2004.5,中美第二界公共管理国际研讨会;2003.1,欧洲公共管理教育考察访问;2.8,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2000.4,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年会。
  社会兼职:北京政治与行政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行政学会理事;中国政策科学学会理事;中国机构与编制学会理事;同时担任:(国际)国际公共行政评论(IRPA),(美国)中国公共行政评论(RCPA),(韩国)韩国公共政策杂志(KPPJ),(台湾)公共事务评论等学术期刊的编委。
  二、教授课程
  (一)博士生教学
  负责行政管理学专业博士点的管理和建设工作,为博士生开设《公共行政学研究前沿》、《比较公共行政学前沿》两门课程的讲座。为博士生讲授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论,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前沿和典范变迁,公共行政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内容。
  (二)MPA教学
  担任MPA政府治理与领导方向的责任教授,负责设计了政府治理与领导方向的课程和讲座内容;并主讲《21世纪政府治理的新典范》,《现实世界的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从2002年开始担任MPA《公共管理学》课程的首席教授和主讲。
  (三)硕士生教学
  担任公共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组织理论与管理》、《行政法研究》课程的主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国际化的视野、本土化的思考。
  (四)本科生教学
  为高年级的本科生开设《公共行政学研究前沿》讲座;为本科生介绍国际最前沿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政府改革最新动态。
  三、主要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行政改革,公共政策,危机管理等。
  四、主持科研项目
  担任国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公共危机安全管理系统研究&首席专家,国家211重点项目&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主持人之一;北京市重点学科行政管理学基地项目主持人。目前主持着国家、国务院、部委的多项重大课题,以政府治理、行政改革、危机管理、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公共政策等为主。
  ◆危机管理类
  1.国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公共危机安全管理系统研究&
  2.四川省&十一五&规划&打造平安四川与建设应急安全系统研究&
  3.深圳市&十一五&规划&深圳城市应急机制和城市安全机制研究&
  4.珠海市&十一五&规划&珠海市应急安全系统研究&
  5.呼和浩特市&十一五&规划&呼市城市应急和安全系统研究&
  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子项目&政府危机管理的机制研究&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重建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
  8.中国行政学会子项目&发达国家中央政府应急管理研究&
  9.中央编办&欧盟危机管理体制研究&
  ◆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类
  1.国家发改委 国家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信息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
  2.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研究&
  3.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电子政务风险安全管理与就绪状态研究&
  4.思科公司&电子政务的就绪状况研究&
  5.深圳市信息办&深圳在线改版需求调研&
  ◆公共改革与政府再造类
  1.美国福布莱特基金项目&美国政府再造&
  2.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价格鉴证体系研究&
  3.国家211重点项目&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4.北京市委组织部重点项目&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研究&等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一)主编丛书
  主编《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公共政策经典译丛》。
  (二)主要学术论文
  1.公共行政的公共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7).
  2.信息化风险管理基本战略与政策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7(2).
  3.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式研究.电子政务,2005(24).
  4.完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思路.电子政务,2005(24).
  5.高级公务人员管理制度改革问答.前线,2004(12).
  6.就绪、风险和绩效评估.信息化建设,2004(8).
  7.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4(5).
  8.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研究与中国战略探索.探索,2004(2).
  9.用科学的机制管理危机.新华文摘,2003(8).
  10.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7).
  11.重建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西方国家的经验.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
  12.论政府管制以及良好政府管制的原则.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3).
  13.中国电子政务的十大困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3).
  14.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理解电子化政府的实质意涵.中国行政管理2003,(1).
  15.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16.加速政府信息化需要克服哪些障碍.了望,2000(15).
  17.责任政府论.新华文摘,2000(6).
  18.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中国行政管理,2000(5).
  19.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3).
  20.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21.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府再造基本战略的选择.教学与研究,1999(7).
  22.当代西方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企业型政府.中国改革,1998(9).
  23.发展、问题与重建&&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行政科学.政治学研究,1996(1).
  24.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中国行政管理,1995(5).
  (三)主要学术著作
  1.皮纯协,张成福主编:《行政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成福,党秀云著:《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成福著:《行政程序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4.张成福,王俊杰主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5.许文惠,张成福主编:《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许文惠,张成福,孙柏瑛著:《行政决策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张成福著:《大变革:中国行政改革大目标与行为选择》.北京:改革出版社,1993.
  (四)译著
  1.(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张成福译.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德博拉&戈德曼&罗森布鲁姆著,张成福译.公共行政学 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澳)欧文&E&休斯著,张成福译.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五)政府咨询报告
  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后官僚组织:公共行政未来的发展前景》、《企业型政府:各国行政改革的策略比较研究》、《中国电子化政府:发展、问题与前景》、《国家廉洁体系建设》等研究报告。
  联系方式:,
  张康之教授 
  一、导师简介
  张康之,男,汉族,江苏铜山县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曾在西北政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任教。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二、主要讲授课程有:
  政治学基础;一般管理学;行政伦理学。
  三、主要研究方向:
  行政学的学科体系;行政哲学与文化。
  四、主要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合作制组织研究
  五、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有:《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社会治理的历史叙事》。
  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五十余篇。
  联系方式:,kzzhang@
  毛寿龙教授 
  一、导师简介
  毛寿龙,男,1967年5月生,浙江奉化人。
  教育经历: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本科学习;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任职: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公共安全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兼职: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全国政策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构与编制研究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安徽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苏州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等兼职教授;1997年国家863CIMS工程实验室运行与评估专家组成员;1997年UNDP中国中央与地方行政改革项目中方咨询专家组成员;2002年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行政改革咨询专家组成员。
  二、教授课程
  政治学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行政管理学专业英语、管理学基础、社会调查方法、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当代中国政府专题讲座、行政生态学、领导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基础、公共管理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热点政策问题分析、宪政秩序与公共政策、产权理论与公共政策、伦理理论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英文)。
  三、研究领域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 自主治理、NGO与公共服务 新一届政府与治道变革。
  主要运用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方法,着眼于当下的政策行动,研究中国政府的公共问题、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并分析其对中国政府的治道变革意义。
  四、主要科研成果
  (一)丛书主编: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译丛》主编,上海三联书店。
  (二)教材与专著
  1.毛寿龙、李梅编著:《公共行政学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11月。
  2.毛寿龙主编:《公共行政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12月(2004年12月第二版)。
  3.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探讨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政治基础。
  4.毛寿龙、李梅和陈幽泓:《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5.毛寿龙、李竹田等:《省政府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8月,。
  6.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7.汤大华、毛寿龙等:《市政府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8月。
  8.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8月。
  (三)主要学术论文
  1.&市政债券与治道变革&,《管理世界》,2005年第3期,第43-49页。
   &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研究&,(毛寿龙、李文钊)《公共治理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5-90页。
  2.&引咎辞职、问责制与治道变革&,《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3.&水资源的制度分析&,(毛寿龙、龚虹波)《中国水利发展报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第363-371页。
  4.&三农问题背景中的村民自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西著东译与本土化研究&,《新世纪的公共管理》,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387-408页。
  6.&SARS危机与政府治道变革&,《中国:SARS危机与制度变革》,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7月。
  7.&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有效政府&,《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
  8.&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9.&信息与政策及其制度分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10&西方公共政策的理论发展之路及其对本土化研究的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1.&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过去与未来&,《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2.&政治发展中知识与实践的制度基础&,《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3.&现代治道与治道变革&,《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4.&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1期。
  15.&当代中国的利益集团&,《东瀛求索》,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日本),1999年。
  16.&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中国转型期问题的政治学探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17.&寻租与政治腐败&,《北大寻思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18.&有效政府的基本逻辑&,《华人世界的现代国家结构》,商周出版社(台湾),2003年3月,第329-352页。
  19.&政府与市场的均衡:试析政府规模的适当准则&,《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10-124页。
  20.&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政府体制改革&,《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0-348页。
  21.&重理政府:西方行政发展的新趋向&,《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22.&看得见的手应该如何引导企业?──关于国企改革中政府行为的不同观点&,《前线》,1996年第9期。
  2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政府结构效率&,《行政论坛》,1997年第3期。
  24.&中国公共管理案例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行政论坛》,1998年第1期。
  25.&公共行政的范式选择&,《行政论坛》,1999年第2期。
  26.&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政府与市场再思考&,《行政论坛》,1999年5期。
  27.&吾邦虽久、其思惟新&,《开放时代》,月号。
  28.&治道变革:西方政府发展的新趋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6月(创刊号)。
  29.&弥合理论与实践鸿沟的制度基础&,《清华管理评论》,2000年第7期。
  30.&机构升级竞赛的制度基础&,《清华管理评论》,2000年第8期。
  31.&投资于制度选择之制度&,《清华管理评论》,2000年第9期
  32.&黄河断流的制度分析&,《清华管理评论》,2000年10期
  33.&艾滋病控制的制度分析&,《清华管理评论》,2000年11期
  34.&网络学术资源认可的制度分析&,《清华管理评论》,2000年12期
  35.&非营利组织与民主&,《公共论丛》(第二期),三联书店,1996年
  36.&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有关中间阶层的政治社会学&,《公共论丛》(第二期),三联书店,1996年。
  37.&迈向绿色的市场经济:对经济体制与环境保护的初步分析&,《公共论丛》(第三期),三联书店,1997年
  38.&政府与市场:干预更多还是更少?&,《公共论丛》(第四期),三联书店,1998年
  39.&当代政治发展研究衰落探因&,《公共论丛》(第四期),三联书店,1998年。
  40.&自由至上论述评&,《公共论丛》(第六期),三联书店,2000年
  41.&公共事务与制度选择&,《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与行政:北大百年校庆暨政治系建系10周年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2.&政府与市场的均衡:试析政府规模的适当准则&,载于《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新华出版社,2000年1月
  43.&善待读书、读书人与《读书》&,《学术权力与民主》,鹭江出版社,2000年。
  44.&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1期。
  45.&中国的利益集团&,《东瀛求索》,日本,1999年
  46.&21世纪的东西方文明&,《市场经济导报》,1996年11期
  47.&地方政府机构应着眼于治道变革&,《中国国情与国力》,1999年第6期
  48.&政府上网与政务公开&,《中国国情与国力》,2000年12期。
  49.&法治政府面临挑战&,《中国国情与国力》,1999年第2期
  50.&稳定发展的制度平台&,《重庆行政》,1999年第4期
  51.&物业管理凭什么垄断?&《视点》,2001年第4期
  (四)译序
  1.   &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译序,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2.   &基础设施的制度基础&,《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译序,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3.   &公共事物的制度基础&,《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译序,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4.   &地方公共经济的制度基础&,《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译序,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5.   &公共行政的范式选择&,《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译序,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6.   &发展的制度基础&,《多中心治道与发展》译序,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7.   &政治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译序,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8.   &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译丛》总序,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五)译著
  1. 毛寿龙译: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2. 毛寿龙译: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3. 毛寿龙译:麦金尼斯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4. 毛寿龙译:麦金尼斯编:《多中心治道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5. 左然、周知忍、毛寿龙合编、合译:《新兴现代化国家行政改革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6.毛寿龙、王巧玲等译:《21世纪的公共行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六)译文
  1. 奥斯特罗姆:&政治文明:东方与西方&,《公共论丛: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三联书店,1997年
  2. 维格尔:&当代俄罗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公共论丛: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三联书店,1999年。
  3. 奥斯特洛姆:&公共经济的比较研究&,《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七)讲座记录稿
  1.&新道德的政治意义&,《探究心灵》,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405-448页。
  2.&新一届政府与治道变革&,&在北大听讲座&(12期),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47-70页。
  联系方式:,
  孙柏瑛教授 
  一、导师简介
  孙柏瑛,女,北京市人,1963年11月生。
  教育经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国外进修和讲学经历
  美国乔治亚肯尼索州立大学访问,研究美国地方政府自治立法;韩国国立首尔大学行政大学院,做英文专题讲座&中国城市基层政府组织与居民自治组织互动&;美国加利佛尼亚州立大学海沃德分校(CSUH)进修公共行政管理,期间主攻方向为美国地方政府研究;访问台湾中山大学和政治大学;香港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进修,并专题研究&香港公营部门改革&项目;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系合作研究&大陆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项目。
  获得奖励情况
  1. 《当代地方治理:回应21世纪的挑战》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2. 获得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
  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获得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
  4.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称号;
  5. 主持的&行政学核心课程创新工程&获得北京市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
  6. 本科&人事行政&课程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称号;
  7. 主持的&行政学核心课程创新工程&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任职:
  自1988年7月起,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行政管理学教研室主任;行政管理学系副系主任,现任系主任。
  社会兼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公共事务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县级政府研究会副秘书长。
  二、讲授课程
  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人事行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管理、创造高绩效的公共组织、地方治理、行政生态学、行政管理学专业英语。
  三、研究领域:
  公共组织变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地方治理、公民参与
  四、主要研究成果
  (一)教材与专著
  1. 主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2. 孙柏瑛、祁光华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3. 孙柏瑛、祁光华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4. 孙柏瑛著《当代地方治理:回应21世纪的挑战》;
  5. 孙柏瑛、祁光华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二)译著
  1. 《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
  2. 《公民治理:引领美国21世纪的社区》;
  3.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策略与新技术》;
  4.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
  (三)主要学术论文
  1. 我国城市治理结构重构的路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7期
  2. 政府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时代,《探索》,2006年5期
  3. 公民参与:社会文明的标志,《城市管理》,2006年3期
  4. 地方公共事务的网络治理模式:中国区域合作治理,《浙江大学地方治理国际会议论文集》,2005年11月
  5. 社区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4期
  6. 当代地方治理:构建公民参与与自主管理的制度平台,《教学与研究》,2003年11期
  7. 当代发达国家地方治理的兴起与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4期
  8. 新政治经济学与公共行政发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3期
  9. 政治过程中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2年6月创刊号
  10. 中国政府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4期
  11. 当代政府治理变革中的制度设计与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1期
  12. 社区公民参与:任重道远,《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5期
  13. 公共性:国家财政活动的价值基础,《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2期
  14. 香港营运基金改革:公共部门改革的一种选择,《新视野》,1999年5期
  15. 香港公营部门改革,《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9期
  16. 公共行政的职业化倾向,《重庆行政》,1998年10期
  17. 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价值取向,《干部与人事》,1996年3期
  18. 公共行政的新思维,《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5期
  五、主要研究项目
  1.主持:北京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区建设与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2.参与:中共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研究中心:&&
  3.主持:亚洲开发银行:&中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之&西部地区省厅人事干部培训&分项目;
  4.主持:丰台区街道、乡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绩效评估方案设计;
  5.主持:北京市重点学科之北京市城管执法能力评估及公众满意度项目;
  6.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治理中的公民有序参与;
  7.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关于公民参与社区行政决策的思考&,完成&北京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研究&结项报告;
  8.参与:中共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研究中心:&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联系方式:,
  魏娜教授
  一、导师简介
  魏娜,女,1961年5月生,河北省安国市人。
  教育经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本科、硕士学习;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博士学习,获行政管理学博士学位。
  任职情况: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讲师,教研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副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中心副主任)。
  获奖情况:行政学案例教学法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二等奖(2000年)、论文《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获得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
  社会兼职 :北京奥组委志愿者培训专家;国家图书馆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北京邮电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台湾政治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二、教授课程
  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导论、行政信息管理、社会调查方法、社区管理、西方政府制度、当代中国政府专题讲座、公共管理学(MPA)、创造高绩效的公共组织(MPA)、公共行政学名著导读。
  三、研究领域
  公共行政学、组织管理与组织改革、城市公共组织与城市公共管理、比较政府制度、社区管理、非营利组织、公民参与、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等。
  四、主要科研成果
  (一)教材与专著
  1.专著:《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
  2.主编:《公共政策》;
  3.主编、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公共管理中的方法与技术》;
  4.合著:第一作者:《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
  5.合著:《公共行政学》;
  6.副主编:《中国公共管理》;
  7.合著:《公共行政学》;
  8.合著:《社区管理》;
  9.合著:《中国行政科学发展》;
  10.合著:《行政管理学》;
  11.合著:《新中国行政管理发展简史》;
  12.合著:《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
  13.《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读本》。
  (二)代表性论文
  1.《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转型时期我国行政领导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
  3.《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及其理性思考》;《新视野》;
  4.《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
  5.《官僚制精神与转型时期我国组织模式的塑造》;
  6.《官僚制精神与转型时期我国组织模式的塑造》;
  7.《公民参与下的民主行政》;
  8.《官僚制的保守性及其创新》;
  9.《城乡结合部公共物品提供机制研究》;
  10.《公民参与视角西的城市治理机制研究》;
  11.《社区慈善与社区精神》;
  12.《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13.《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14.《城市化过程中公共物品提供机制研究》;
  15.《加强社区建设与完善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6》);
  16.《2008北京奥运培训工作研究》(《人文奥运研究报告2006》);
  17.《快速转型时期的城市社区建设与社会矛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7》);
  18.《公民权利与社区发展》;
  19.《人文奥运与和谐社区建设》;
  20.《奥运精神与志愿服务》(论文集)。
  五、主要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发展中的基层政权组织建设研究》;
  2.   主持北京市社科规划办课题:《人文奥运与和谐社区建设》;
  3.   主持国家教育部课题《城市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有序参与机制研究》;
  4.   主持北京市社科规划办课题《志愿精神与奥运志愿服务》;
  5.   主持北京市社科规划办重点委托课题子课题:《城乡结合部利益调整与体制创新》;
  6.   主持北京奥组委委托课题子课题:《2008年北京奥运培训工作规划研究》;
  7.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课题:《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
  8.   主持北京市社科规划办重点课题《志愿精神与奥运志愿服务》;
  9.   主持北京市民政局委托项目:《北京市民政系统考核指标研究》。
  联系方式:,
  康晓光教授 
  一、导师简介
  康晓光,男,1963年2月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中国红基会&5.12灾后重建项目公开招标&项目评委会主任委员,农家女理事,地球村理事,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 理事,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专家义工。
  获奖情况:1996年和1997年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二、教授课程
  非营利组织概论,社会经典文献导读。
  三、主要研究方向
  非营利组织管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国家与社会关系、政治文化。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   福特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NPO研究所能力建设项目二期;
  2.   南都公益基金会:5&12灾后重建项目评估研究;
  3.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当代中国大陆文化民族主义运动跟踪研究;
  4.   北京富平学校:PHE学生社团项目;
  5.   福特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NPO研究所能力建设项目;
  6.   亚洲基金会:转型时期NGO发展状况评估及发展策略研究;
  7.   香港乐施会:NGO与政府合作策略框架研究;
  8.   福特基金会:当代中国大陆文化民族主义运动研究;
  9.   香港恒通有限责任公司:当前中国大陆本土文化复兴现象研究。
  10.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一)主要著作
  1.   《中国归来》
  2.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
  3.   《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4.   《起诉&&为了李思怡的悲剧不再重演》
  5.   《NGOs扶贫行为研究》
  6.   《法轮功事件透视》
  7.   《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
  8.   《地球村时代的粮食供给策略&&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
  9.   《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10.   《中国地区差距报告》
  (二)发表论文
  1.   &改革时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
  2.   &当代中国大陆文化民族主义运动研究&
  3.   &复兴传统文化现象研究:框架&
  4.   &复兴传统文化现象研究:参与者&
  5.   &复兴传统文化现象研究&
  6.   &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
  7.   &NGO与政府合作策略框架研究&,《第三部门与政府跨部门治理》
  8.   &Graduated Controls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
  9.   &Government Absorbing Society A Further Probe into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Mainland&
  10.  &NGO与政府合作策略框架研究&
  11.   &NGO Governance in China Achievements and Dilemmas&
  12.   &A Future in the Tradition&
  13.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co-environ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Statistical explanation based on industry type newly classified with environment demand and environment pressure&
  14.  &软力量建设与儒家文化复兴&
  15.  &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
  16.   &基于环境属性划分产业类型的全球城市体系环境演变研究&
  17.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治理&
  18.  &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
  19.  &论合作主义国家&
  20.  &中国特殊论&
  21.  &文化民族主义论纲&
  22.  &未来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策略探索&
  23.   &China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n the Ear of Reform&
  24.  &中国:改革时代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25.  &9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研究&
  26.  &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
  27.   &权力的转移&&年中国权力格局的转变&
  28.  &中国财富分配三大差距的演变及其控制(上篇)&
  29.  &中国财富分配三大差距的演变及其控制(下篇)&
  30.  &法轮功问题的政治效应&
  31.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
  32.  &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今后的选择&
  33.  &2000年晋陕蒙接壤区区域发展预测研究报告&
  34.  &中国进口粮食有害吗?&
  35.  &年: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
  36.  &90年代我国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分析&
  37.  &现实主义的环境与发展观&
  38.  &土地国有化应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39.   &我国农业波动的政治与经济分析&
  40.  &以制度创新根治腐败&
  41.  &坝系农业是治黄之本&
  联系方式:
  办公室电话:,kxg63@
  魏礼群教授 (兼职)
  一、导师简介:
  魏礼群,男,汉族,1944年12月生,江苏省睢宁县人,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2月参加工作。年,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年,内蒙古牙克石林业管理局工作。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主任,体制改革和法规司司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兼机关党委书记。年,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党组成员兼机关党委书记。年5月,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2008年5月,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持学院日常工作。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88年被评为研究员。1992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并于1995年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应用经济组组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软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二、研究领域: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一)专著:
  《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科学发展观和现代化建设》等。
  (二)主持编写著作:
  《回顾与前瞻: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改革开放三十年见证与回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报告》、《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等30多部。
  (三)论文:
  在《红旗》、《求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理论政策性文章310余万字。
小编工资已与此赏挂钩!一赏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上传考研真题与资料
硕士报考指南········硕士招生信息汇总·········
我的电子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共管理专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