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哪些比较著名的multi family officee

通常来说律师的平均收入差不多是每年增加10万,5年左右达到50万是比较正常的(这边说的都是北上广等地区的情况)。诉讼和非诉略有差别。一般非诉起薪会高一些,不过增长速度慢一点;诉讼律师正相反。此外也有一定的运气和偶然性在当中。&br&年收入50万基本是律师的第一个门槛,超过这个门槛就表示已经成为某个领域内的专业律师,可以看到下一个门槛:100万。相对来说,从50到100的过程要比从10到50更容易一些,时间往往也更短一些,然而大部分律师也就止步于此了。&br&这个时候有少数律师可以碰到特殊的机遇、资源或者模式上的重要突破,这些律师有机会挑战第三个门槛:年入300万。90%以上的律师都无法通过这个门槛。&br&再往上的目标是年入1000万……这个标准上面的都属于超级律师的范畴,在北京的话大约有200人左右,他们是整个律师行业的顶尖高手和最精英的群体,专业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缺一不可。&br&&br&奋斗吧,骚年……
通常来说律师的平均收入差不多是每年增加10万,5年左右达到50万是比较正常的(这边说的都是北上广等地区的情况)。诉讼和非诉略有差别。一般非诉起薪会高一些,不过增长速度慢一点;诉讼律师正相反。此外也有一定的运气和偶然性在当中。年收入50万基本是律…
好久没来了,谢谢李大律师邀请。我组建了秀中律师事务所,在建国门内大街8号中粮广场B座,欢迎大家莅临指导。传说这个地方风水相当好(接李律师话)。&br&关于新所的注册及筹备流程,李律师说的非常详细了,我只说一点:那些看似繁杂耗时较长的审批工作可以被打成纸老虎-------秀中从申报到发证只用了12天(大约7个工作日)。&br&言归正传,谈谈拥有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感受。用一个词形容,那是“苦逼”。我们这代人(指现在开始办所的奔四族)很“悲催”,所有不好的事儿全赶上了:高考首次扩招、丈母娘要求买房后才把闺女嫁给我们因而房价暴涨、农转非把我们宅基地弄没了、创业时发现市场已经被前辈瓜分了(你敢挑战司法部就用律师分级制度治你)等等。这样的背景下,没有不苦逼的可能。&br&究竟有多苦呢?烈度跟民工朋友们三九严寒中手持泥刀砌墙是一模一样的。作为创始合伙人,首先得以身作则吧?那么,你就要起的鸡早,睡的比啥晚,不然,心里不踏实,总失眠,害怕落伍。这样能感化员工,但是不一定哦。对于那些好吃懒做的同志们会对你的辛劳熟视无睹的,这个时候,你的心是凄凉的。这是从工作强度的角度简单说一下。&br&寻找并磨合团队是苦差事。人的性格、资助和品行差异巨大。如何把负能量爆棚的人改变为中性(别奢望改成正能量)员工呢?费时费力结果不一定好。尤其是对天生慵懒消极成瘾的人,合伙人真的很头疼,我的建议是:尽早终止合作。如何打消部分员工的天然优越心态是创始合伙人的又一个重大工程,律师都很有知识和想法,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自负,要改变他们真的好难!好不容易打磨好了,他们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单飞或踩着律所上升,这几乎成为困扰中国律所人力资源管理的通病之一。&br&市场开拓难。无论你曾经多么牛逼多么优秀。很多客户(当然是不太专业的或者是为了推卸责任盲目追求大所的)不看专业水平和主办律师的能力,非某某大所不用(实际上该所可能仅仅提交一本几百页的诉讼分析报告收百八十万连庭审都没参加,有据可查的实例)。没办法,市场规则目前就是这样,新所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这个过程注定布满荆棘。&br&律师费回收难。短短三个月,我就遇到三个“甩单”的,一个是山东某巨无霸央企(闪电般的帮他解决了前十位律师硬是办不了的事儿,人家反过来觉得这活太简单,然后还以山东人爽朗的性格拒绝付费),一个是即将登陆某证券市场的行业龙头(人家收到账单后就是不理睬),一个是某风电巨头(人家咬文嚼字不承认律师帮他解危,反过来觉得不付费非常理直气壮)。我的建议是:不管客户多大多牛,不管平时兄弟哥们关系多铁,诉讼律师出手前一定先收费(我曾经很愿意相信客户,一般都后收费)。&br&拥有一家律师事务所不光有苦啦。还有很多美好和幸福的。首先,拥有自己的平台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其次,压力之下,工作和生活非常充实,不会再有时间“无聊”。最后,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不会迷失在京城“律海”中。&br&&br&张志胜。
好久没来了,谢谢李大律师邀请。我组建了秀中律师事务所,在建国门内大街8号中粮广场B座,欢迎大家莅临指导。传说这个地方风水相当好(接李律师话)。关于新所的注册及筹备流程,李律师说的非常详细了,我只说一点:那些看似繁杂耗时较长的审批工作可以被打…
我没开过所,不过有几个朋友开了所,我前期帮过忙,了解一些。&br&&br&&b&一、开所前&/b&&br&&br&&b&1、想名字&/b&&br&&br&重视程度跟给自己孩子取名字一样的,恨不得把诗经、唐诗宋词、康熙字典都翻个遍。&br&&br&名字好就行?No, No, No, 还不能跟全国现有律所重名。别人也都是翻了诗经、唐诗宋词康熙字典的,名字好又没重复的还真难找。&br&&br&好不容易找了一个不重名还不错的名字,总得有个对应的英文名吧。举个例子,你用英文翻译一下“君合”、“中伦”试试?&br&&br&是不是感觉英语八级都不够用?那用拼音吧。Ok,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汉语双拼的域名早就被注册完了。想买的话,价格很可观的哦。当然,你要不介意客户看到你的邮箱后缀是“.cc”或“.me”的话当我前边没说。&br&&br&&b&2、租办公室&/b&&br&&br&想当年我毕业那年面试的时候有一道面试题是“假如你开一家律师事务所,你会选择什么地段”。现在面试题真实地摆在面前了。&br&&br&潜在客户在哪儿(不能离得太远)?律所市场定位(不要做法院门口那种所)?交通状况?租金水平(免租期、租金交纳周期)?大厦办公环境?物业管理?车位?还有风水要不要考虑?&br&&br&最后我朋友都租在了核心商圈。每平米每天XX元,交钱的时候很酸爽的。&br&&br&&b&3、装修&/b&&br&&br&看着大厦给了两个月免租期,不花钱好爽啊,但软装+硬装免租期还不一定够用。装修风格得定,选材得操心,摆放得自己参与设计,绿植也得采购吧。好不容易弄完了,这实际效果怎么跟装修公司的效果图不一样呢?&br&&br&装修完了,闻着办公室那股味道,要不要花着租金散散味呢?&br&&br&&b&4、设计VI&/b&&br&&br&这玩意不就是个LOGO,一个名片,一个信头,一个工牌,再加点别的杂七杂八的,有什么了。可那帮设计公司真的能搞出来一些很无厘头的设计。&br&&br&你还得考虑VI传达的律所文化,考虑VI跟装修风格搭配,以后的网站设计又得跟VI搭配。&br&&br&&b&5、申请电话、网络&/b&&br&&br&你以为只有在用手机的时候才会被斗哥欺负吗?跟你说吧,开律所也要被他们欺负的,那效率,啧啧……&br&&br&&b&6、申请律所执业许可&/b&&br&&br&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这步要这么靠后,早点申请不就能早点开张了。这事得问司法局,人家可是要求具备完整的办公条件了才办理执业许可的审批。&br&&br&新所开张前,司法局的领导要来视察一遍的,领导很关怀的。&br&&br&&b&7、申请域名,建网站&/b&&br&&br&申请域名还好说,如果域名可用,申请很快,但ICP备案要耽误一二十天。建网站比装修省事一点,但也省不了太多。&br&&br&&b&二、开所后&/b&&br&&br&有空再补充,先留空。&br&&br&——————以上是所答,以下是补充——————&br&&br&&b&1、招人&/b&&br&&br&律所完整的人员配置,除了合伙人之外,还得有律师(起码低年级律师和中年级律师都得有吧)、财务(完整的得有会计和出纳,靠外包真的不靠谱)、秘书、前台(刚开始前台可由秘书兼任)、市场(不是必须)、IT(虽然不是必须,但没有的话很麻烦)。所以即使是个人所,也得有三四个人的团队。&br&&br&其中某个朋友开的所计划初始配置是15个人左右,开的薪水市场上也比较有竞争力,但招人还是很难。律所招人难不光在小所有这样的问题,大所也有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堪用的人才少。初创所由于市场知名度之类的问题,困难更大。&br&&br&我也帮忙做过一段时间的面试官。坦白说,刚毕业的,或是虽然有一定工作经验但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人都是不堪用的。朋友是愿意培养新人的,所以对资历浅的律师主要看是否有培养潜力,以及是否值得培养。关于是否有培养潜力,主要是法律逻辑、语言技能、法律基础、处事能力等;关于是否值得培养,主要看是否对职业有明确规划,人品、态度等(毕竟不想花时间培养好了结果人走了,或是培养了个敌人)。说实话想通过简单的一次面试笔试能对一个人得出准确的结论还是挺难的。对于资深律师及合伙人的考察最主要是看人品和处事方法是否能长期共事,以及创收能力,这个发现合适的人就更难了。&br&&br&&b&2、定位与开展业务&/b&&br&&br&做业务前,办各种各样的证的麻烦事终于可以交给员工做了。具体的业务开展和其他律所没有太大区别,就不多说了。&br&&br&不同的一点是,对于有一定市场声誉的律所来说,市场对于其定位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评价。对于初创所来说,如何定位是创始人必须考虑并花费精力进行市场验证的问题。&br&&br&我发现大多数律师和律所都对自身定位问题不重视。试想你会做的业务,就没有别人可以做吗?为什么客户要找你而不是去找别人,总得给客户一个理由吧?&b&&u&定位,实际上是在界定属于自己的市场。&/u&&/b&例如,当可乐市场被可口可乐独霸的时候,百事可乐硬是从可口可乐的市场中划分出了一个“年轻人的可乐”这个细分市场。当然,百事也可以定位自己就是跟可口可乐一样是卖可乐的,理论上可以面对一个更大的市场,但实际上跟巨无霸正面对抗结果只能呵呵……说了些跟题目无关的,给律师朋友们一些启发吧。&br&&br&&b&3、制度与文化&/b&&br&&br&制度的问题其实在开所之前就要开始考虑。律所是合伙,不是公司,虽然相比公司有更大的灵活性,但相应的也没有如《公司法》之类的确定规则可以直接适用,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创始人自己去创造。这是个类似于制定宪法的过程的,很痛苦,一方面要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另一方面又要确保制定的制度能妥善应对未来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情况,毕竟制度一旦定下来,改起来是很不容易的。&br&&br&制度与创始人的个人风格融合后,就形成了律所的文化。马云说,员工离职有两个原因:钱没给够,或心委屈了。(鉴于网络上的鸡汤文太多,其实不确定这是不是马云说的。)制度和文化与员工的心是否受委屈密切相关。
我没开过所,不过有几个朋友开了所,我前期帮过忙,了解一些。一、开所前1、想名字重视程度跟给自己孩子取名字一样的,恨不得把诗经、唐诗宋词、康熙字典都翻个遍。名字好就行?No, No, No, 还不能跟全国现有律所重名。别人也都是翻了诗经、唐诗宋词康熙字…
竟然有这么多人推荐Michael Kors也是醉了。麦抄抄的包包抄袭成瘾设计浮夸logo明显,一下品位拉低好几个数量级。如果题主面试marketing/PR/fashion等行业小心被直接画叉叉哦。&br&请选择材质精良(smooth/matte leather,不要漆皮!),logo不明显的中性色的tote(黑白灰米色咖啡墨绿),大小要放得下简历和13寸笔记本电脑。&br&牌子真的不重要,最好不要让别人看出来是什么牌子的。&br&如果一定要买个不是太贵的牌子:rebecca minkoff/tory burch/Ralph Lauren/coach(现在的设计已经非常好了)
竟然有这么多人推荐Michael Kors也是醉了。麦抄抄的包包抄袭成瘾设计浮夸logo明显,一下品位拉低好几个数量级。如果题主面试marketing/PR/fashion等行业小心被直接画叉叉哦。请选择材质精良(smooth/matte leather,不要漆皮!),logo不明显的中性色的tote…
&p&人生最好五年就在一间公司过了,这五年就好像在我躺在铁轨边上,听见中国经济呼啸而过,回头看就觉得在中国做投行真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经历别人无法想象的巨变,因此想好好纪录一下我的生活。&/p&&br&&p&容我从2010年说起,当时刚入行,世界刚从海啸中复苏,四万亿遍地建桥造楼,当时做了AIA上市,那是金融危机之后AIG断臂还债的大项目,还做了各大国有商行的配股,当时的中国呈现出一种全球金融海啸都无法阻挡半分的巨大增长潜力。&/p&&br&&p&整个金融界都对中国的未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观情绪,每个人都在算中国人要穿多少西装(利郎项目),多少珠宝(周生生项目),买多少手机(乐语项目),上多少英语课(环球雅思),喝多少牛奶(雅士利),吃多少火锅(小肥羊),擦多少屁股(维达纸巾),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在在这个巨大人口基数中挖到金子,市场上有非常强烈的乐观情绪。这市场有多好呢?我上班第三天瑞信就来挖人,我告诉猎头说我第三天上班,他们说知道没经验但就是要挖说中文的人。&br&&/p&&br&&p&美国欧洲的基金经理没有来过中国,但掐指一算就把身家性命押在中国上,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上述的一半企业都只能残喘了。这一年我入行,也是工作以来最累的阶段,最夸张的时候就是五天定价四个项目,工作48小时睡5个小时再工作48小时。这一年也是红杉系企业大举进入市场的时刻,包括博纳,蓝讯,乡村基,诺亚全都是沈南鹏的企业,后来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是为红杉系企业打工,那时候啊高瓴还是一个中型基金。&/p&&br&&p&这一年极其重要因为奠定我后来五年的很多工作方式以及世界观,直接改变了我的“金线”,教会了我什么叫大局观。&/p&&br&&p&2011年1月的时候,我们叫一个互联网公司卖旧股,因为股价从上市起已经翻了几倍,股东很贪心,两三分钱吵的不可开交,我印象很深因为他们说春节后再讨论。后来中概股危机发生了,股价大多腰斩,要卖也卖不出去了。东南融通啦,网秦啦,全都跌没了。中国人去美国路演就是被人当骗子看,CFO要银行存折带着走,世纪佳缘等上市都困难很多,这一年最大中概股项目是人人网的八亿美金上市,当时说中国的Facebook哦,现在回头看就不知道是什么了。(如今随便一个C轮公司就可以融这么多钱了吧?)当时中国消费股还是可以忽悠一下市场的,Esprit和李宁都是后来才垮掉的。&/p&&br&&p&其中我们为了争取凡客诚品这个项目,做了很多努力,我真的是熬了四五个通宵,为了讨好公司,我自己单独开了一个网店,截屏放在我们的计划书上。那就是当时的凡客达人网店,陈年说的凡客真正的互联网转型,也就是现在说的网红经济。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p&&br&&p&我觉得这一年我最感概的其实不是凡客,而是三一重工,当时还陪着向总开投资者会议,三一是极少数公司可以如此大牌(当时),可以不挪位置,让投资者络绎不绝上门来开会的。可现在三一也开始做手机了。&/p&&br&&p&项目的细节自然不方便说,可是主要的教训就是中国这个地方什么产业都会在资本的助力下催熟的很快,也会死的很快。周期比别国短,你要不就一直自我更新换代好像腾讯阿里,自己走在自己前面,否则在转瞬即逝的时势上稍微一个失手就前功尽弃。(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优酷/土豆,也就差几个月啊)&/p&&br&&p&2012年的时候,中国市场非常差,神州租车的美国上市也失败了,公司裁了很多人,当时离开公司的小朋友们有些去了京东,Uber,Facebook,拿了科技公司的股权,还有同事创立了有利网,我居然一直留在投行。这年算是完全废了。如果那时决定做点什么,那今天也许已经财务自由了。当时阿里巴巴在支付宝事件后还出现过短时间融资困难,我的天,你可以想象马云需要钱拿不到的时候吗?如果说有什么教训的话,就是一定要逆势而为,要凑近了看,要敢赌大的。&/p&&br&&p&这一年我入行第三年,我自己第一次带队帮一个医药公司融了5000万美元,真的是第一次自己主导融资过程,面对并解决各种困难。当时还算是个菜鸟,这个项目轮得到我插手主要是因为没有人看得上,而且没有人认为做得成。我做成功不因为别的,我是刚好坚持下来了。这个项目给公司赚了钱,我在组里的地位也瞬间提高了,被认为是可以独挡一面的人,为后来的很多事铺了路。&/p&&br&&p&2013年我升了经理,那一年我是deal captain做了某服装公司的上市,与前几年的消费品不同,这已经是一个设计师品牌了。年底又已经做了几个矿业的项目,这时候资本市场已经有了非常恶劣的风气就是注重基石投资者,不了解的朋友可以找找知乎里的一些介绍。理论上基石投资者是帮助发行减低风险的,可是后来实际上变成发行人提前预售并控制定价的方式,其中猫腻不为外人所知。国企上市成了其他国企互相投资的机会。国企上市本来是privatization,结果上了后大小锁定股东还是国企。这个事情让我对当时的工作性质产生强烈厌倦,当事人应该都记得人保集团上市项目给我们工作体验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当时啊以为这就是极致,后来发现更多公司做了更多次一样的事情。这一年开始,我对帮公司找基石投资者有强烈的反感。&/p&&br&&p&2014年主要就是京东了,这个时候中国互联网大潮已经开始了。我经常在想中国互联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我对企业的早期判断真的是错的离谱,我曾经觉得奇虎这公司要倒闭了,我曾经觉得豆瓣是明日的太阳。因为我看康熙一直用当时的PPS,所以我对其他网站就视而不见,当时我觉得唯品会就是卖福建小牌子的网站,别人和我提到美团,我还在反问拉手糯米窝窝在哪,2014年我第一次见到王兴的时候,他已经是个意志坚定并且有明确想法的人,当时我不理解美团,也意识不到后来的趋势。如果可以预期后来的发展,我就应该跪在地上要一份工作呢。我在很多事情上都错的离谱,真的应该自残双眼。&/p&&br&&p&也许就是这些错误的判断,让我对未来有更加谦虚的态度,让我后来愿意走得更近,看得更细,更能够识破别人的吹嘘与谎言。&br&&/p&&br&&p&这一年下半年就花在中广核上了,这是教科书般的成功案例,我职业生涯中非常高兴能够做到这样的案子,可以吹一辈子。&/p&&br&&p&2015年发生了很多人事变动,原来的部门和新去的部门人员变动起码60%,过去五年搭好的伙就要拆了。每天在办公室都会想到那些为离别而创作的唐诗宋词。这一年也真正开始把兴趣和事业集中在科技行业上,上半年一窝蜂的私募融资,并购还有私有化。这是分水岭的一年,我真正开始成为一个idea generator,就是能提供客户欣赏的想法建议。投行的人说白就是谋士,你的想法一定要有人觉得有价值,而我这一年不论是想法或者是想法的表述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怎么总是有那么多人相信我,给我那么多机会试错,来快速提高自己。&/p&&br&&p&但这一年也是焦虑的一年:&br&&/p&&br&&p&“TMT深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同一届进投行的人里现在好多都去了Facebook,Apple,Uber,乐视,京东,春雨医生等,留在金融圈的人都少了。剩下我还在投行,不过做的也是TMT。而我每天早上醒来都在面对自己的无知,不知道手机里某半导体芯片的2020年价格预测,不知道女性月经app如何转化到女性电商,不知道土耳其的logistics是不是像中国一样好可以短时间送货,不知道银监会对各种P2P的监管方向,不知道VR产品研发量产的时间表,不知道二次元的a股公司有没有兴趣做跨国动漫IP并购,不知道太子妃对乐视订阅会员的转化率数据,不知道二线城市按摩店的GMV take rate,不知道印尼政府对于打车软件的看法,不知道锤子手机的最新出货量,不知道gopro的股东平均成本是多少,不知道蜘蛛人在法律上如何重新加入复联,每天早上起来就掉进知识带来的巨大焦虑之中,以夸父追日的姿态去抵抗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思维啊框架啊总是需要一点点东西来填补的。”&br&&/p&&br&&p&回顾我的五年,从早期的工业,地产,零售消费到后期的新能源,互联网,金融科技,我的职业生涯就是一个被高度浓缩的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史。我仿佛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上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戏,我见过亲手上市的企业半年内就被人收购,我写过国企的MEMO后来收信人都进了监狱,我曾经有项目失败后CEO去出家的,我还有见过上市第三次失败的公司,我因为三分钱的定价当着客户的面和自己的MD吵起来,也曾经因为三分钱的事被客户困在办公室24小时睡不了觉,我曾经在美国收市香港开市前的半夜中几个小时做了一个14亿涉及两个上市公司项目,我曾经被客户骂的体无完肤后来那客户两年内关了一半店,我还曾经为了做一个项目每天带人去看海豚和白鲸,而更重要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成功的项目,而是那些失败的项目。我时时想起那些失败的人,想想自己的错误,客户的误判,市场的不可测,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总是思考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p&&br&&p&我们用非常短的时间走了别人很长的路,而这条路还是继续快速地往前延伸,我们不知道自己将去向何处,我们努力追赶,就是希望能够不要被时代甩的太远。这五年给我的体会就是世界是如此之大,每一个人包括创业者也好,投行人也罢,都要抱持谦卑,以求寸进。&/p&
人生最好五年就在一间公司过了,这五年就好像在我躺在铁轨边上,听见中国经济呼啸而过,回头看就觉得在中国做投行真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经历别人无法想象的巨变,因此想好好纪录一下我的生活。容我从2010年说起,当时刚入行,世界刚从海啸中复苏,四万亿遍地…
写邀…………虽然我都不太记得谁邀请的了……不好意思……&br&&br&题主,你说的一点都没错,满足你那几条的人,的确很多都没有帮别人赚钱,去操作自己的资金了…………你的思路是对的,别看底下好多回答了真的…………加了好多图再卖卖萌,就能拿那么多赞……我还不如去看连环画呢……&br&&br&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一点:The different between &Money& & &Capital &&br&&br&对于不同策略下的基金,对于Capital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的,很多人没有能自己出来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br&&br&钱不够多。&br&&br&题主的这个问题是应该是基于股票交易提出的。是的,在股票交易中,我见过不管中外,不管是国内的公募私募,还是国外的Hedge fund , IB trading desk出来的人,如果盈利稳定并且资金充足,很多人都退了很大一部分外部投资人的资金,自己操作一个自己的盘子或者几个弟兄一凑,去做自己的钱去了。每年留足一定的盈利做储备资本和滚动式发展,几个合伙人自有特长,算是几个PM合伙的形式,底下带几个分析师,开开会,每年年终直接分钱。&br&&br&或者有天才交易员,每年翻一倍,只需要再带几个交易员,配置分析师就好,剩下就加一群行政还有财务人员,每年留足部分,直接分钱就行。&br&&br&我也见过有人就单独给自己发产品全部吃下来,名字叫股民XX (这是真的……)发了两期,就自己带一个助理,每天就看盘,偶尔跟卖方交流交流,读读报告,也就可以了。&br&&br&这些人都在郊区小别墅或者市中心Penthouse里,你接触不到也自然不知道。&br&&br&哦当然了,除了钱不够多这个问题以外,在钱够多的时候,也会出现几种情况对外融资的:&br&1:我乐意。&br&2:有人一定要投资我并且我无法拒绝或者有更深层的利益交换。&br&3:我想看看我到底能做多大。(还是我乐意&br&&br&不过即使是Equity trading 的话策略不同需要的资金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如果你单纯做做Long - short那样就随意,不过你一定要做Activist那么资金要求肯定多;如果你同时还要拿一把衍生品,那么资金要求肯定更大;如果你是巴菲特,你爱怎样怎样,请忽略以上所有。&br&&br&投资的确是一个研究过程,但是投资本质是很孤独的,是考察你处理大量的信息并且做出反馈的过程,只要你有足够多的钱,你就将会有大量的信息涌来,你需要处理,也只有你可以处理。&br&&br&不过所有的产品种类中,有两个产品最特别了,一个是FX相关交易,一个是interest rate(短暂的把bonds market也归属于)相关交易,这两个交易市场上几乎都是巨型玩家和大型机构,很多银行外汇交易员如果单干出来以后发现水平下降,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因为之前在的机构是市场上主流玩家,尤其是交易Libor的之类的;如果你是Global Macro基金,运行的不是量化或者纯粹的基本CTA策略,那么你的尺寸体量将会是很大的麻烦,如果你是债券类型基金,除非你是在一定期限内发现了非常强大的套利机会或者丙类账户属性,否则体量小的话根本进入不了门槛。&br&&br&哦如果你是索罗斯,上面又都是扯淡了。&br&&br&所以呢,不同的市场,资金门槛要求不一样,例如在Equity市场上,100M绝对是Capital,但是在Macro上,这个就是Money;你在CTA市场上,100M也是Capital,但是CDS Market中,这就是Money。&br&&br&至于其他情况,很多时候都是我乐意不乐意的问题了,这个其中包括:我就是想享受这种管理巨型FUND牛逼的感觉,我比较照顾底下的人所有我还要继续募资,我有无法拒绝的投资人,我心血来潮想管……&br&&br&要不然你就跟DEshaw一样突然搞个Aisa VC & PE fund那样,那么你还是需要一直募资的。&br&&br&换个角度说,只要你钱足够多,你最好的选择一定是自己家族办公室或者自己做、那样弹性最大效用最好,你需要的一切服务你能参与的一切东西,例如网申,机构户,DMA,专用通道,融资、只要你钱够,都能搞定。&br&&br&所以题主,回答你的答案,对,你说的是对的,的确是这样的。另外,贴一大堆不相关的图的,整公式的,发营销的,洗洗睡吧。
写邀…………虽然我都不太记得谁邀请的了……不好意思……题主,你说的一点都没错,满足你那几条的人,的确很多都没有帮别人赚钱,去操作自己的资金了…………你的思路是对的,别看底下好多回答了真的…………加了好多图再卖卖萌,就能拿那么多赞……我还不…
即使通过大量research已经对各大firm了如指掌,也不要自己限制自己的选择。 OCI之前做足了功课结果却发现去了之前觉得最不可能去的那家是很有可能的。&br&除非(1)YLS的/(2) 其他各大法学院进了law review的大学霸, 其实很难做到随便选firm,况且很多时候screening看的就是能不能和对方这个人看对眼,所以之前不要给自己设置太多先入为主的限制(这个firm culture不好啦/那家hours太差/听说这家经济不景气会裁员?/这家亚洲没什么存在感?)。&br&不如保持开放心态去认真准备每个所的面试,通过跟对方的交流发现这家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好或者差,有多少刻板的印象是不准确的,与此同时表露出的真正的热情才会打动对方。
即使通过大量research已经对各大firm了如指掌,也不要自己限制自己的选择。 OCI之前做足了功课结果却发现去了之前觉得最不可能去的那家是很有可能的。除非(1)YLS的/(2) 其他各大法学院进了law review的大学霸, 其实很难做到随便选firm,况且很多时候screen…
嗯,谢邀。&br&&br&1.&b&&u&和面试官开玩笑聊得high,并不完全代表面试好,一定要显示出自己的专业素养(professional)。&/u&&/b&我当初OCI时,和一位面试官互相开了20分钟玩笑,但是后来没有拿到callback。同样一个律所,一名同学和另一名面试官探讨了哲学问题,当天晚上拿到callback。虽然可能是面试官不同的原因,我更认为是这样的:玩笑和谁都能开,没有显示出专业素养,就不能做为律师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br&&br&2.&b&&u&我们的国际背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和cross-border transaction相对对口,另外一方面业务本地化一点的所可能不愿意要我们。&/u&&/b&我在Boston参加面试的时候,面试小哥是本校的,因此在面试的时候和我说了些掏心窝子的话。哈哈。他说,我这样的简历,以及我的执业兴趣(cross-border transaction),明确表明了我有清晰的求职方向。因此,一些业务更为本土化(local)的所即使觉得我够格,也不会要我,因为推定我不会来。筒子们注意这一点。&br&&br&3. &b&&u&削足适履风险大,因为面试时对面坐着的不是鞋子,而是更为见多识广(奸滑)的律师,此外你也不知道他到底喜欢什么。&/u&&/b&做你自己没那么差,我有一个同学,被问到为什么想来Boston工作时,回答的是“当初上学时,每两周来一次Boston购物,我就想将来能够来这里工作就好了。”在这之后,面试官犹如慈父。她拿到了callback以及offer。如果猜面试官想什么并在回答上投其所好,你可能会跟我一样惨。在一次电话中,我看对方partner是个女性,并且经常参加女权主义活动什么的。因此问了问当年她从业时如何克服性别歧视。。。。不过貌似,这个惨不仅仅是因为削足适履,更是因为本身的性灵上的愚蠢。。。&br&&br&4. &b&&u&如果在律所工作过,简略概括律所的工作内容,一定要详略得当。出人意料的是,同志们往往在这方面做足了“略”的准备,忘记了“翔”&/u&&/b&(我故意的,为了让这个字在最后,我费了不少脑细胞)。之前的律所工作经验, 大概是我们国内小本为数不多的优势了。令人欣慰的是,这个优势很容易发挥,毕竟面试主要就是关于经历。我们在简历上写工作经验,往往只是写“在XXX组,负责合同撰写等工作”。这很好,简历就要这样,但是面试要展开:1. 具体说出来你撰写的合同的名称,e.g. Stock Purchase Agreement;2. 具体说出来你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你的解决方法,e.g. 合同撰写中有些问题不懂所以做了research;3. 总结,e.g. 因为做了research,总结了在成文法背景下做research的方法,即按照法律效力高低搜索。我明白,这些都是工作中的小事,所以我们觉得没必要说。但是,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说,这就是beef up,这就是resume上没有记载的内容,这就是印度人在美国职场混的更好的秘籍,这就是所谓的自信和professional。&br&&br&5. &b&&u&不要相信Career Office的话,他们说OCI 之后mass mailing就好。他们说的可能没错,但是我们不同于美国本土学生,一些海外office要趁早投。&/u&&/b&8月律所开始OCI等招聘流程,这个流程会绵延数个月,甚至持续到第二年2月多。在此期间, HR们忙着OCI,不一定有时间看Mass Mail。此外,海外office(e.g.香港)很可能有用人需求,但是美国这边却不一定知道,或者海外office用人需求可能通过“Split the summer”满足,或者海外office用人信息传过来经过太多层因此容易忘。原因种种,不一而足,海外office 的招聘不一定通过OCI流程。所以,如果感兴趣,一定要mass mail 海外的office。推荐时间是7月中旬。&br&&br&6. &b&&u&如果OCI折戟沉沙、全军覆没,放心,这不是世界末日,3L还是有很多求职机会的。&/u&&/b&调整心态,无非是多勤奋一年。&br&&br&大概就是这些了吧。其他的经验,都可以通过career office/ google了解到,我就不多说了。&br&&br&可以看看我专栏,我会把面试简历相关文章转过来。
嗯,谢邀。1.和面试官开玩笑聊得high,并不完全代表面试好,一定要显示出自己的专业素养(professional)。我当初OCI时,和一位面试官互相开了20分钟玩笑,但是后来没有拿到callback。同样一个律所,一名同学和另一名面试官探讨了哲学问题,当天晚上拿到cal…
觉得楼主的问题不应该在知乎问,绿舟(&a href=&/?target=http%3A///forum.php& class=&internal&&社区 -
LEGALBOATS&/a&)更适合你,另外可以多关注知乎大牛:Raymond Wang 。&br&&br&本人系某一线所员工,观察当年同期入职者,基本分为三种情况:&br&&br&&b&1、国内名校应届生。&/b&毕业于法学名校,而且很少有本科生。君合、金杜、海问、方达、中伦等一线所会有特定的目标院校,以某所为例,北京地区的目标院校为:清华、北大、人大、中国政法、对外经贸。当然也有少数来自外交学院、北师大。武大、复旦、华政乃至中山也有,但在北京一线所较为少见。&br&&br&&b&2、国外留学归来者。&/b&多数为美国LLM归国,毕业院校多为TOP20的法学院。也有部分英国归来,毕业院校除LSE、UCL等学校外,华威、杜伦也有。JD毕业入职者相对较少。这类求职者去外所有很大优势。&br&&br&&b&3、其他律所投奔者。&/b&有些入职者已经在其他准一线所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然后通过推荐或其他招聘方式进入一线所。笔者有同事曾就职于君泽君、通商、竞天和国浩,君泽君长于信托,通商、竞天强于境外上市,国浩在资本市场实力不错,通过在这些律所积累的经验,这些同事也得以跻身某所。&br&&br&题主本科毕业想进一线所,坦诚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觉得日作出回答的匿名用户说得已经非常到位了,侧重的方面不外乎:&br&&br&&b&1、教育背景。&/b&你可能需要一个名校研究生的title,国内名校研究生足矣,而且研究生期间就可以多花时间去实习,或者是考试,例如司法考试、CPA或是外语类证书。&br&&br&&b&2、司法考试。&/b&基本通过即可,毕竟如果没有通过司法考试,很多事情做不了,而且每年可能还要因为备考请假,这是律所不愿意看到的。&br&&br&&b&3、英文表达。&/b&一线所基本都有对英文的要求,周围同事很少六级低于600分的。&br&&br&&b&4、处世之道。&/b&本人参与过面试实习生,资深律师对于不善表达、不够进取、不懂一般礼仪的人无好感,面试过关很困难。而且非诉律师很多时候需要跟人打交道,你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很重要。&br&&br&题主面临的不利情势包括:&br&&br&1、性别。相对女生而言,很多律师更喜欢录用男生,因为受婚孕影响小、出差方便。&br&&br&2、非应届生。衍生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年龄无优势。&br&&br&所以,题主需要早些做决定。&br&&br&(题外话:一线所的工作会很辛苦,你要问好自己:为什么要做律师?)
觉得楼主的问题不应该在知乎问,绿舟()更适合你,另外可以多关注知乎大牛:Raymond Wang 。本人系某一线所员工,观察当年同期入职者,基本分为三种情况:1、国内名校应届生。毕业于法学名校,而且很少有本科生。君合、金杜、海问、方达…
风险投资其实是金融领域的屌丝行业。&br&从资产规模看,外汇、债券和银行市场是最大的,大概在同个量级。他们是二级市场的10倍,二级市场的PE的10倍,PE资产是VC资产的十倍。&br&&br&美国VC管理资产的变化:&br&1980 21亿美元&br&1990 34亿美元&br&亿美元&br&亿美元&br&目前大概是1000多亿美元&br&而美国金融市场是个70万亿规模。即VC资产大概是金融市场的千分之一。。。。&br&&br&体量决定能量。所以你可以没听过红杉的Moritz,KPCB的John Doerr,但你可能知道黑石和贝恩的鲁宾斯坦和罗姆尼,你应该知道二级市场的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你应该知道索罗斯、保尔森他们。而且影响力的排序也是如此。从来没有哪个VC的同学从政,他们是金融界的小人物。&br&&br&而且这个行业波动性很大。因为是高风险资产。流动性好的时候,扩张最多的是它。流动性不好的时候,砍的最多的也是它。看到上面1999年的bubble前,1000亿美元的资产。2005年只剩下200亿美元。你听过某个基金配置美元国债从80%降到16%吗。没有的。&br&&br&最后这是个小圈子。2005年有个统计,美国从业人数在8000人。中国目前大概不到1000人吧。&br&&br&虽然不是高帅富,不过应该是最有幸福感的金融领域。你会不止一次感觉到。&br&1. 知识的优越感。二级市场的人懂得实在太少、太慢了。比如手游已经发展这么久了,他们才感觉到。而且看问题的深度比VC的平均水平明显是要低的。不过他们的收入就是比你高。:)&br&2. 认识最优秀的人。最优秀的创始人对行业洞察,战略的制定,执行的节奏,带团队的能力,让你投资他的时候,其实是最好的学习历程。看到个公司从10几人,做到几百人,而且做出影响力。每次董事会都是他在给你上课。&br&3. 好奇心的满足。行业的发展太快,从电商、团购,到移动、O2O,再到企业服务和硬件。不停的有事情和人,还有极为丰富的素材,驱使你努力学习。感觉非常棒。&br&最后,在这个行业做好肯定是命。原因,建议阅读《黑天鹅》这本书。
风险投资其实是金融领域的屌丝行业。从资产规模看,外汇、债券和银行市场是最大的,大概在同个量级。他们是二级市场的10倍,二级市场的PE的10倍,PE资产是VC资产的十倍。美国VC管理资产的变化:1980 21亿美元1990 34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目…
谢邀。&br&&br&不知道是哪个一线城市,相信不管京沪广深,工作机会都是大把大把的,会不会是你找工作的时间还不够长呢?&br&&br&绝大多数律所都不设置专职的人事部门,由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合伙人及聘请的行政、财务、前台来兼职管理职责。所以在招聘一事上,律所是相对比较消极、随意的,需要你用热情去敲开律所的大门。有些你理想中的好师傅,可能压根就没有在网站上挂招聘告示,甚至他们连招聘的想法都没有,直到你的简历发到了他的手机(电脑)上,他们才萌生了带徒弟的想法。&br&&br&以上说的是一个条件过不了大所门槛的律师找师傅的。&br&&br&下面说说过大所门槛的问题。&br&&br&好所稀少,一天得到的简历数以百计。而律所招聘岗位总是非常有限的,一个一线、二线的律所,律师可能数百人,但是真正归律所领导的人员却极少——毕竟不是每个律师都带团队。招聘的职位少,简历多,自然每个HR都会有一些硬性的条件去筛选简历,一般来说学历高、家境好、工作经验丰富的学生,从简历上就可以得到非常大的优势。&br&&br&京沪广深四个城市,能有资格说我们只要硕士的,每个城市可能也不过二三十家,但凡是找工作找出经验的前辈,都能给你细数哪个所如何如何,哪个所又如何如何。而只要没达到一定名气的所,就算是标榜自己只要硕士,也未必能得到求职者的青睐,所以会说一套做一套。&br&&br&那是不是本科生想去大所就要考研呢?律所只要好到人人都想投简历,一般就不会限定硕士这一个条件了,因为这个年头就不缺硕士。硕士学校还行,本科学校不好的学生,想通过考研来找平的可能会失望——本科学校可能是条件之一。国内的硕士太多,学校就有所限定——五院四系自然有优势,传统强校比如清华复旦也很好。国内的硕士不如外国的硕士香,又有了LLM,LLM花钱就能买,时间又短,可能LLM也没过语言关,所以JD自然更好。JD里面也有分级。所以本着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态度,都是三年时间,如果家里有钱,就读JD可好?读了一流的JD你可能就不想回国找内所了。美国所、外所在华办公室的起始薪酬普遍高于一线非诉内所。所以找工作到底什么学历合适,这个问题就比较极端,硕士非常尴尬,高不成、低不就。如果不是大所本科足矣,如果是大所硕士又刚过门槛。&br&&br&很多学生就会问,那我是二本、三本,我是法硕,我LLM的学校很一般,我不是一流大学的JD,我是不是完蛋了?当然不是了。过了门槛之后,你在面试中展示出来的自信,加上一点点运气,也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只要过了门槛,能得到面试机会,不少所都是有笔试的,对律所来说考学生法律就有点low了,因为大家的法学水平都差不太多,语言是否优美,文字是否漂亮,观点是否正确是最难分出高低的,所以律所没办法考试的时候考什么——外语。律所哪有那么多涉外业务,可能你过了外语关,进了律所做劳动法。不过无所谓,外语好的学生更容易得到在一流律所的工作机会,甚至有些小语种都非常被青睐。除了我们熟知的五院四系,大家可能不知道北外的法学院学生的平均入职薪资和求职成功率都是业内翘楚,张嘴闭嘴都是八千一万的。那些拼外语的大所,在里面工作的律师的外语水平又不一定多好,等你进去你就知道了。&br&&br&我认识一位先生出身单亲家庭,妈妈是下岗女工,家住山东青岛。靠着在景点四处搭话认识了一个英国老先生。两人结为莫逆之交之后,这哥们修炼了一口纯正的英国伦敦口音,有一天我和太太一起看美剧《不死法医》的时候正巧看到了同样的情节——如何人工打造一个英国绅士——不由唏嘘。我认识的这个“青岛绅士”现在正在当一个优雅的骗子,他说汉语的时候故意不好好说,现在混得风生水起。&br&&br&&img src=&/703d01ff8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703d01ff8_r.jpg&&&br&&br&年轻人最可怕的就是给自己下个定义:我是这样的,我是那样的,你错了,没去试过怎么知道不行,一次不成功再试一次又如何?如果把自己定义成&b&大所肯定不会要我,&/b&那这辈子就真的大所不会要我。应该是,如果我想去大所我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我这个条件我是不是不行。遇到这种问题我是最害怕的,因为我要是实话实说,就和这个学生问问题想要的答案一致了。他们否定了自己再来提问,印证了之后就得到了解脱,找到了不再努力的借口。&br&&br&我爸妈是农民,我在城市很难立足,早晚要回农村的。&br&我在深圳好辛苦,永远买不到房子,我早晚还是要回老家。&br&&br&如果一开始你这么想了,一般就真的回老家了。&br&&br&除了升学,面试的发挥以外,还有两个化腐朽为神奇的神器:&br&&br&1、工作经验&br&2、案源&br&&br&在律所求职,你只要有律所需要的工作经验,就可以代替学历,你只要有大量案源,就可以代替工作经验和学历。后者连职位可能都不同了,我认识一个草莽英雄,研二的时候做了律所的执行主任,哥们司考没过,没办法在律所工作,所以只好一边游离在律师业一边考研。没想到因此激活了销售天赋,实习期已经开始一年稳稳拉15万以上的案子(三线城市)。所以虽然他念了全日制的研究生,人却不怎么去学校,一心扑在事业上。学历反而限制了他的发展。他找我咨询的问题是:该不该退学。你要是问他考研有用吗,他的答案一定让你眼前一亮。&br&&br&从薪资来看,不一定大所的收入必然高于小所,可能刚开始起步是这样,但是相对来说曲线也比较平滑。一般来说一个一线城市的律师,只要没有自己的客户,做到50万年薪就差不多到顶了。没有自己的客户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要看所处的团队。很多人想都不想就往大所钻,但是真进去了就会遇到个问题:见不到客户。所以同样是50万体力瓶颈,这个瓶颈在一二三线城市一二三流律所几十万律师都共同存在,也就是说大所只有第一年的优势,再接下来的五年里曲线一般会更平滑,而非大所虽然起步相对低,但是律师也更早接触客户,更早开始关注营销,更有可能突破体力瓶颈。有些大所外表光鲜亮丽,在里面趴了几年发现才年收入二三十万,自己的成绩运气不那么好的同学都开了自己的律所当主任,营收过百万了,就突然开始彷徨感慨羡慕嫉妒恨的律师也大有人在。大所有小所没有的好产品,小所有大所没有的好机会。就像当年我们没考上清华,我们去了别的学校,我们也不会就这么完蛋了。上帝总会给你机会。&br&&br&好所在山顶,就像庙宇,好师傅却在江湖中,市井间。可能遇到个好大哥分你一半的案子,收入就过百万了。找师傅怎么找?一般一个律所里面有几个几十个比较大的团队,每个团队大概平均7人。整个律所会共用若干实习律师、行政、秘书、财务等等,这个岗位缺口一般也不大。所以越是好的职位,起薪高、5年内收入相对其他团队高,人才会自然向这些团队流动。越是优质岗位越不缺人,缺人的职位通常属于流动性比较大的岗位。&br&&br&如果你是投递简历,会有比较高的概率找到那些人员非常容易流失的岗位,比如交通事故律所需要大量销售去急诊室说服客户委托,比如处理银行债务的律所会找实习生给欠款客户打电话,这些工作正常人都不会觉得有多大意思,离职率就比较高,所以总是常年招人。有一些大所,新人容易被分到氛围比较差的团队——氛围好的团队不招聘呀。&br&&br&但是相对于智联招聘的那些框框,同行之间也会互相推荐人才。找师傅比较靠谱的方法不是靠自己的父母介绍熟人——一对正常的父母能认识几个律师——而是通过律师推荐师傅,律师的圈子普通人很难进的来,但是真的很小。有点什么好事、坏事,要不了一时三刻就传遍世界了。北京的律师圈子不到三万人,今天谁家放了个屁隔天三万人就都知道了。&br&&br&你搞不清楚找哪个师傅,就顺着客户的角度想想怎么找到他理想的律师,你总有办法能四处打听出某个城市某个领域的翘楚。律师又是对外开业的,基本都能找到联系电话,就算有些高冷的大咖没有公开的手机号,律师和律师之间互相找到对方手机的概率也是很高的。&br&&br&对,和找对像一样,美女给你介绍的都是美女,富婆给你介绍的都是白富美,村口大娘给你介绍的一般是小芳,阿达给你介绍的是如花。但是这可能也不是找到理想另一半的关键问题,光是有了足够多的理想对象,能不能开口也是关键问题。年轻的小伙子走在路边总是看美女,好不容易看到一个美女,想开口打个招呼又没勇气,等鼓起勇气美女已经消失在人海了。但凡是美女,想去追的人就多,所以名花有主的概率也很高。但是美女毕竟基数大。不要以为世界上就只有貂蝉、西施,美女也不会那么刚好就住在你家隔壁,还是需要你多上点心的。&br&&br&找师傅就和找妹子是一个道理,有两个秘诀:&br&&br&一是提升自身&br&二是多尝试&br&&br&如果听不懂,换个说法,关键在于&b&臭不要脸&/b&。诗经有云,苗条淑女君子好逑。年轻人为何不敢做梦,一个不敢做梦的年轻人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和咸鱼又有什么分别。现在的律师业对于阶级划分还不是那么明显,贫寒子弟也有机会成为大律师,社会越是发展,可能机会也越少,出身和背景对人的影响也越大。现在你不需要父母很有钱也可以上我们最好的法学院,只要努力读书就可以。可是那些我们神往的国家,父母没钱你根本就上不起法学院。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一定要感谢政府。我们的政府有一个理想,就是消灭阶级,对吧。&br&&br&大律师忙的没空搭理你?他们可能更没空到处找徒弟。充分利用好这一点,管你是花盆还是牛粪。
谢邀。不知道是哪个一线城市,相信不管京沪广深,工作机会都是大把大把的,会不会是你找工作的时间还不够长呢?绝大多数律所都不设置专职的人事部门,由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合伙人及聘请的行政、财务、前台来兼职管理职责。所以在招聘一事上,律所是相对比较…
上面几个答案一看就是没出过校门校门的学生的答案&br&1 金杜办公环境很高大上,业务也很高端,但是这些和实习生与合伙人以外的律师没什么关系,因为第一高端业务的高收费基本是律所和合伙人拿的,普通律师和实习生的工资和年终奖很低,参与高端项目的成就感在北京这种城市根本不能当饭吃,第二,工作了之后,就会发现办公环境是你工作中最不重要的一项。&br&2 金杜的氛围不是特别好,可能在金杜的律师可能学历和能力稍强,因此,有些自以为是,精英意识稍强,给人一种不亲近的感觉。&br&3 金杜的律师很累,当然,基本所有所的律师都很累,不表。&br&4 要在金杜从实习律师做起当合伙人很难。因为,做合伙人最重要的就是案源,这的律师平时就是案头工作,基本不能积累人脉和资源,混十几年还是资深的大有人在。别说你以后就靠普通律师和公司的光环吃饭。&br&5 金杜管理基本公司化,晋升渠道明确可量化,意味着你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可能性很低,除非你有好的案源。&br&最后,我认为好的工作有很多,很多行业都是闷声大发财,金杜也许并不是法律专业学生最好的选择,毕竟所谓的高大上不能当饭吃,而且参与优质的项目并不是你发展的关键,你只是那些大par手下一个普通的打工仔而已,别被他们友善的姿态欺骗,律师是最精明的一个职业之一。
上面几个答案一看就是没出过校门校门的学生的答案1 金杜办公环境很高大上,业务也很高端,但是这些和实习生与合伙人以外的律师没什么关系,因为第一高端业务的高收费基本是律所和合伙人拿的,普通律师和实习生的工资和年终奖很低,参与高端项目的成就感在北…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2390 人关注
5175 人关注
1680 个回答
5090 人关注
544 个回答
280 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思聪 family offic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