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究竟是美还是距离?

距离产生的不是美 是悲催!
身处一段异地恋关系中,还想要小孩,情感专栏作家Hilary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她和身处600英里以外的男友情投意合、齐心协力,但结局依然残酷,孩子没保住,爱人也无法与她共渡难关。
这些年Hilary锻炼成了女汉子,独自赴派对,自己修电磁炉等。
像往常一样,临睡前我对爱人道了一声“好梦”再关灯入眠。一切听起来司空见惯,唯独与全天下甜蜜恋人不同的是,我的他此刻并没有躺在枕头的另一边,他身处600英里之外的法国尼斯小镇,我一人在伦敦。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时间我俩之间都隔着一条英吉利海峡。距离我们上次相见已经有6周了,在那42天、1008个钟头里,我度日如年地算着时间。
我们在一起将近三年,这场异地恋几乎完全依靠网络、电话和短信在维系。很多人可能相信“距离产生美感”,认为不在同一个城市的恋人更容易保持新鲜感,但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这种可能性只存在于最初阶段。几周、几个月后,异地恋的高难度就会慢慢显现并不断升级。有时候甚至令我产生这样的感觉,似乎生活只剩下一半属于自己,另一半空荡荡的,虚位以待。
有时在夜里惊醒,一翻身发现双人床的另一边空着,我就会立刻被这种孤独感死死攥住——这种时候,只有一个人握住你的手、吻你的嘴唇,紧紧地抱着你贴在他的胸口,才能真切抚慰你。而当你生病的时候,你也不想看到任何电子邮件,唯一想要的是他摸摸你的额头然后送上一碗热粥。这本来都该是平常小事是吗,可对我来说,却极其奢侈。
说来好笑,我的本职工作就是杂志社情感栏目的编辑,每天扮演着知心姐姐的角色倾听读者们五花八门的情感困惑。当然,时不时会遇到为异地恋挣扎的读者,每当他们询问这种关系是否该继续,我一概无从回答。我从没想过要经受这种远距离持久战的感情考验,事实上,我很怀疑异地恋可不可行。但是遇上了就是遇上了。
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我和迈克尔相遇在2010年,那时我39岁,他35岁。当时我第一段持续了13年的婚姻已走到边缘,尽管法律上还没有解除婚约,但早已名存实亡。在这几年中,我一直去同一家酒店写小说,它位于风景如画的盎格鲁街,但我整天呆在酒店的房间里工作,对不远处的沙滩阳光毫无兴趣。
大多数酒店员工都和我很熟,他们给我介绍了值夜班的同事迈克尔。迈克尔身高一米九,有一个微翘的性感下巴,以及典型高卢人的鼻子,蓝眼睛、黑卷发、肩膀宽阔,双腿像足球队员一样结实修长。当时我完全被迷倒了。
我们第一次聊天,聊的是法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区别,那么学术的话题,我们一口气聊了五个小时。第二次聊天,更是创纪录地聊了七小时。第三个晚上见面,我明显察觉到自己分心,完全无法集中精神听他在说什么,满脑子想的都是“快吻我!”当然,他绝不会这么做,因为他正在处理客人的各种问题,一刻都无法分神。终于有一天,他打电话来我的房间,问我想不想第二天晚上一起约会,我当然求之不得。
我们把约会地点订在了一家老城区的酒吧,然后再相约一起去另一个餐厅。我记得非常清楚,邻座的一对情侣看着我们感叹道:“多般配的一对恋人啊!”他们还问我们在一起多久了,我们只好难为情地回答:“是第一次约会。”然后,我们在爵士俱乐部一起跳起舞来。愉快的几小时后,我去了他的公寓。
未来的两星期,我们都在暧昧与激情交杂的情绪中度过。很明显我和迈克尔之间有强烈的化学反应,但谁也不敢讨论,这种关系究竟是不负责任的度假模式调情,还是真挚持久的爱情。当我们在尼斯机场道别时,彼此都清楚几个月内我不会再回到这个地方了。更无法逃避的是,我即将回家面对垂死挣扎的婚姻。
谁也想不到,分开的这九周内,我和迈克尔的感情竟然更坚固了。我们终于确信自己是真的爱上了对方,并且爱得很深。我时常对他诉说自己的孤单,不停地给他发照片和视频,告诉他每次我只身前往音乐会或派对,都会幻想他也在场。我像一个等待被释放的囚犯一样,每天倒计时等待自己的下一个尼斯之行。我几乎确定自己未来的人生会与他捆绑在一起。
但这些技能对于增进感情并没有帮助,很多现实问题堆积起来,对两人的心态造成了伤害。
后来,我们的异地恋进入了一种固定模式:每两个月,我都会去尼斯呆几周。迈克尔的工作不如我那么自由,但他偶尔也会飞来陪我过一个周末。在那些无法相见的日子里,我们用尽了一切通讯方式联络:Google Chat、短信以及邮件。我们每晚熬夜聊天,那些日子似乎不需要睡眠。与此同时,我正式跟前夫办理了离婚手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激情很快就耗光了,我们开始渴望一种平淡温暖的相伴感。不断地打包行李又将行李归位,这感觉令双方都疲累不堪。普通情侣的约会方式不外乎约在一家餐厅吃饭,聊聊各自发生的趣事,然后看一场电影,最后在彼此的怀抱中入睡。而我们表达亲密的方式却是噼里啪啦地敲键盘,就算谈话再深入,内心还是充满了不安,因为这并不是完整的感情状态。
八个月前,我们决定要一个孩子。我和迈克尔都很清楚,隔着那么远的距离,这事儿有点悬。但我们等不及了,我已经过了四十岁,女性生物钟不断地在敲打我。2012年5月,我们开始尝试受孕。在一段正常的婚姻中,妻子排卵期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尝试受孕。但我们却不得不严格安排我们的行程表,以精确匹配我的排卵期。
天知道孩子竟来得那么快,有次我离开伦敦时突然意识到经期没准时来,于是买了验孕棒,在机场的卫生间里测试,结果是正常的阴性。但奇怪的是,三天后我飞回伦敦,例假依然没有如约而至。我不死心地又测了一次,结果变成了阳性。
那一刻,我真希望能与迈克尔一起庆祝,很遗憾事实上他是在短信里知道自己即将做父亲了。第一次产检是他陪我一起在伦敦做的,但往后的每一次,他只能缺席。在怀胎十月的过程中,没有人陪在我身边,也没有人跟我一起见证孩子在我体内的所有变化。
我的怀孕并没有按计划进行。经过多次B超扫描,医生发现我们的孩子有严重的染色体异常情况,我不知在电话中崩溃大哭了多少次,迈克尔可以飞来陪我一段时间,可是他无法长时间和我一起在当地寻找遗传学家求助。我们很早就决定为孩子取名叫“埃洛迪”,令人痛彻心扉的是,小埃洛迪在她24周大时,终于没能撑下去。
事情发生在去年九月,那段时间迈克尔一直陪在我身边,我们从未像那时般如此靠近。小埃洛迪葬礼后的两天,我们再次在车站道别。我清楚记得回家路上我在公交车上哭得不能自已。在失去孩子后那么短的时间内,又把我心爱的男人生生拉走,世上还有更残酷的事吗?
答案是,有的。去年圣诞节时,我们再次尝试要个孩子。像上次一样,我很快又怀孕了,但这次,打击来得更快。今年二月,在我怀孕的第六周,我突然开始流血,闺蜜带我去了医院。几天后,迈克尔飞到伦敦,此时B超已证实我再度流产……经历此劫,迈克尔终于下定决心要搬来伦敦。换一个城市生活、找一份新工作并不简单,但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仍强烈地期望能有个孩子,更希望TA能接受来自父母双方完整的爱。所以,一定要在一起。
最近,作家Michael Palin被问起,五十多年来,他是如何维系自己和妻子的远程婚姻的,他说:“人们总是问我这个问题,我只想说,这才是维持婚姻的秘诀——分隔两地,保持距离。”抱歉,我完全无法认同。一对感情良好的异地伴侣的确能维系一段感情,但却无法真正建立共同生活,以及未来。
扫一扫用手机查看资讯
您还可以输入个字
大家都在看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凯铭风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无法找到该页
无法找到该页
您正在搜索的页面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请尝试以下操作:
确保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显示的网站地址的拼写和格式正确无误。
如果通过单击链接而到达了该网页,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通知他们该链接的格式不正确。
单击按钮尝试另一个链接。
HTTP 错误 404 - 文件或目录未找到。Internet 信息服务 (IIS)
技术信息(为技术支持人员提供)
转到 并搜索包括&HTTP&和&404&的标题。
打开&IIS 帮助&(可在 IIS 管理器 (inetmgr) 中访问),然后搜索标题为&网站设置&、&常规管理任务&和&关于自定义错误消息&的主题。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这还要问吗?把眼睛贴在美女的皮肤上你能看到什么?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您的位置:
> 正文
为什么距离会产生美?心理适应在起作用
原标题:有趣心理学 为何距离会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是一句再熟悉不过的话了,可是大家都深究过为何距离产生美吗?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那么,你可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心理距离效应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归类三个原因
首先,是心理适应的原因。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朋友之间形影不离,日日见面,友好相处,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理距离,那么就会感觉不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对其他人的优点或闪光点则会明显地感觉到,因为空间距离之故,不会产生适应现象。
其次,是心理的隐密性原因。
一个人不愿意他人在空间上太接近自己,自己也不太愿意去接近他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不太喜欢由于他人的接近而把自己看得太清楚。也就是说,一般人都不太喜欢做“透明人”,特别是不喜欢被他人看清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如果朋友之间不恰当地把心理距离拉得太近,没有给对方适当的自由度,就会感到对方让自己有许多不满意,从而就会出现心理排斥或逃避的心理反应。
再次,是与个人关系发展模型有关系。
处于初相识阶段时,一般来说,心理距离效应是微弱的、短暂的、表面的,主要是外表形象、热情文明的举止对心理距离效应产生重要影响。处于亲密阶段时,也就是所谓的中等程度的空间距离时,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距离效应,即自己人效应。人们会把自己的交际伙伴看作是一个第二自我的个体,理解并欣赏对方内心对世界的看法,即彼此之间在情感、认识和行为上存在着一种亲密的关系,双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感情、观点和行动。到相熟阶段,也就是心理适应期,则会对对方的优点视而不见,看到的尽是缺点和不足,自然就会产生心理排斥或疏离。[ 编辑:
大洋社区是广州日报集团旗下大洋网的互动平台,致力打造广州最具人气、最具影响力的综合论坛。报料投诉民意通,同声同气老友记,我爱我家亲子乐,广州生活百事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距离产生的不是美而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